当前位置:逸读阁小说>书库>玄幻奇幻>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424章 ,叫天朝舰队来轰你与大明以无南巡

第424章 ,叫天朝舰队来轰你与大明以无南巡

  第424章 ,叫天朝舰队来轰你与大明以无南巡之地
  马尼拉外海,在距离主战场数里外的一艘观礼船上,安南、暹罗、占城、真腊等南洋藩属国的使节们,正通过洪承畴赠予的礼物,大同社最新式的双筒望远镜,清晰地观看着这场震撼人心的海战。
  几十艘战舰的大战,几千门火炮的轰鸣,这场大战让他们清楚的知道了大同军的威力,想到这些战舰濒临他们的国土,上千门火炮同时开火,那种玉石俱焚的场景,让所有人不寒而栗。
  当看到西班牙人的旗舰“圣菲斯”号在三艘巨舰的围攻下桅杆断裂、火光冲天、缓缓沉没时。
  安南使臣阮福源手中的望远镜微微颤抖,喃喃道:“天威…此真天威也…”他无法想象,若是这些巨舰出现在升龙府外的海面上,安南的水师该如何抵挡。
  尤其是他忽然想起来,他们安南国还派遣了上千士兵去云南,还卖了大量的粮食给南明朝廷,顿时冷汗直流,当时安南群臣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要让大同社与南明之间的内战更加激烈一些,这对安南来说是好事情。要是能趁机占据西南几块领地就更加好了。
  但现在看完这场大战,看到大同军舰队强大的威力,顿时发觉这简直在给安南国招灾,安南使者当即下定决心,一定要郑主招会安南军队。
  暹罗使节披耶·碧差汶更是面色苍白,额头上渗出细密汗珠。他清楚地数着大同舰队那令人窒息的火力齐射,每一次炮口闪烁都仿佛在他心头重击。
  所有使节都沉默着,海风的咸味似乎都混入了硝烟与死亡的气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若是有朝一日这些战舰出现在自己国家的海岸边,千炮齐鸣之下,恐怕国祚顷刻间便会覆灭。这种不寒而栗的恐惧,彻底击碎了他们心中残存的任何其他想法。
  三月十六日,朝阳再次升起时,大同舰队开始在马尼拉海岸实施登陆。
  在吕宋当地华人的接应和引导下,大同军一营士兵有序地换乘小艇,冲向滩头。
  旅长艾玄站在指挥艇上,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海岸线,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西班牙军队,但显然他是多虑了,西班牙人海军覆没,剩下的陆军连马尼拉的堡垒都填不满,哪里还有主动阻挡大同军登陆的能力。
  “迅速占领滩头,建立防御阵地!搭建临时码头。”艾玄的命令简洁有力。
  在当地华人的帮助下,原木敲入的海水当中,木板用钉子钉住,在工兵营的忙碌下,不到一个小时,一个简易的木板码头搭建出来,运输船停靠在码头上,然后更多的士兵下船。
  第十旅士兵快速快速占据了这片滩涂,然后战士们约会到马尼拉城的两个炮台,一个连的士兵用火枪不断的向炮台开火,压制炮台上的士兵。
  工兵则带着的炸药冲到炮台下,把炸药包抵在炮台城墙下。
  “轰轰轰!”爆炸声震耳欲聋,砖石飞溅,浓烟滚滚。几声剧烈的爆炸之后,西班牙人铸造的炮台瞬间被摧毁。
  不到一日,马尼拉外围的所有抵抗据点都被清除。大同军舰队这才逐步靠近马尼拉的港口,大同军完成了对马尼拉城的合围。
  接下来的两天里,大同军展示了其娴熟的攻城战术,而是先用重炮集中轰击城墙上的火炮,彻底摧毁西班牙人残存的远程火力。
  在所有的火炮都被摧毁之后,大同军迫击炮部队前出,向城内倾泻大量炮弹与迫击炮弹,高效杀伤城墙后的守军。
  西班牙守军虽然顽强,但在这种超越时代的火力打击下,抵抗迅速瓦解。城墙多处坍塌,守军伤亡惨重。
  三月十八日清晨,马尼拉总督科奎拉目睹城内惨状,知道已经抵抗不下去了,不得不痛苦地下令升起白旗。
  赵云飞命令士兵接管马尼拉城,关押住残存的西班牙士兵,城墙上飘荡着大同军的旗帜,自此吕宋被收复。
  三月十九日,天气晴朗,海风轻拂。
  马尼拉城外的广场上,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华人聚集于此,他们中许多人是三十年前那场大屠杀的幸存者或遇难者后裔。今天,他们终于等到了报仇雪恨的日子。
  西班牙战俘包括总督科奎拉在内共四百余人,被押解至临时搭建的审判台前。当他们出现时,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怒吼:
  “杀了这些西班牙鬼子!”
  “吊死他们!为死难的亲人报仇!”
  声浪如潮,让一旁观礼的安南、东吁、苏禄等国使者面色发白,感受到了令人窒息的压力。
  教喻官吴亚军担任临时审判长。在他的主持下,幸存者们一个个走上台前,声泪俱下地控诉三十年前西班牙殖民者的暴行。讲述着亲人如何被欺骗、屠杀,讲述着那场持续多日的血腥屠杀。每一段证词都引起台下群众的共鸣和悲愤。
  这场审判持续了整整十天,每一天都有新的证人和证据出现,将西班牙殖民者的罪行彻底揭露。
  最后一天,审判进入最终阶段。所有西班牙战俘均被判处绞刑。科奎拉总督第一个被拖上绞刑架。当绞索套上他的脖子,踏板打开的那一刻,他的身体本能地剧烈抽搐挣扎,台下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安南使者擦着额头的冷汗,低声对同伴说:“这…这天朝何时变得如此残…如此雷霆手段?”
  东吁使者更是内心惶恐,冷汗直流,暗下决心必须立即切断与南明的一切联系,并向大同社表明忠心。
  就在这时,洪承畴笑容可掬地走向各国使者:“各位使者不必惊慌。我大同社非前明可比。大明不保护藩属,我大同社保护;大明不敢打的西洋人,我大同社来打!
  从今往后,若有西洋人再敢欺凌各位的国家,架起炮舰威胁你们的国土,我大同社作为天朝上国,定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惩戒!”
  随后,他命人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文件——《友好通商互助条约》。
  “我大同社主张万国平等,不再需要传统的朝贡体系。”洪承畴解释道,“我们签订平等的贸易协定,彼此免除关税。这样,你们的货物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中原,我们的商品也可以自由地到达贵国。自由贸易,互惠互利。”
  使者们听后大喜。大部分都签了友好互助通商条约,甚至带着几分欢喜,他们认为这是换了一个名字的进供体系。
  以前他们巴不得多上供中原王朝,好换回一些值钱的货物,就是大明那个时候限制他们去上供,那些大明的官员太可恶了,总是限制他们去面见中原的天子。
  现在倒好了,想带多少货物就可以带到多多少货物去中原,完全没有关税,这天大的好事,不签就是傻子了。这些使者看着洪承畴像看冤大头一般。
  此人怕不是新官上任,还不懂朝贡的体系的内情。
  也是,大同社才刚刚开国,他怎么可能知道朝贡的内情。此次回去估计要被他们的元首罢免,想到这里这些大使不免用同情的目光看着洪承畴。
  而洪承畴和大同社的官员们看着欣然签字的使者们,也在心中微笑。
  洪承畴怎么可能不清楚这些使者目光的含义,以前大明的朝贡体就是打发三瓜两枣给这些藩国,当然这次的友好通商条约可不一样,我大同社可没有禁海,一旦零关税实施,物美价廉的大同工业品将如潮水般涌入这些国家,彻底摧毁其本土手工业,从而将这些国家牢牢绑定在大同社的经济体系之中。
  于是,在双方都觉得自己占了天大便宜的氛围中,《友好通商互助条约》正式签署。
  大同十三年(公元1637年)三月二十八日,金陵城。
  马尼拉大捷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一夜之间传遍了金陵的大街小巷。全城顿时陷入欢腾的海洋,鞭炮声此起彼伏,硝烟混合着喜悦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酒肆茶馆纷纷挂出“庆贺马尼拉大捷,酒水半价”的招牌。
  一些马尼拉的海商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更是激动的包下了几条街铺的酒楼,大摆流水宴席。
  “兄台过来看看,为了庆祝吕宋大捷,我在这里摆三天流水席,大家一起欢庆顺利!”
  不止他们,江南其他的海商通过这次吕宋大战,能确定朝廷的政策不一样了,现在不但不禁海,还支持他们发展远洋贸易,西洋人敢欺负他们,大同社的舰队就会帮他们复仇。此战让他们知道,自己背后有一条结实的大靠山,而且就目前看来,这个大高山几乎天下无敌。
  下一次西洋人,南中各国的权贵,贪官污吏再敢贪墨他们的货物,抢劫和压榨他们。他们就可以指着这些贪官污吏的鼻子骂:“敢欺负我,我叫天朝舰队来轰你。”
  这对这些海商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海外的贸易一半的风险来自于天灾,另外一半的风险,则来自于这些蛮不讲理的权贵和贪官污吏,有大同舰队做靠山,他们的风险就少一半了。
  掌柜们笑得合不拢嘴,金陵市民们则惊喜的接受这份好意,一起畅饮畅谈,整个城市仿佛提前进入了盛大的节日。
  而在南直隶巡抚李岩等官员也很高兴。这大半年时间南直隶因为要均田,所以再次统计了一下人,根据他们的统计,南直隶3岁以上的丁口有2500多万人,共有近500万户。
  万历年间经过了一次清田,大概有7700多万亩。现在大同社南直隶分出了淮海行省,南直隶只剩下长江以南的部分,只剩下5000多万田地,500万户人口当中,有450多万户是农户。
  平均下来一户农户只能分十一亩左右的田地,即便是江南可以一年两季,一年粮食收入也就是二十二石,扣除三成的税,留给农户只有十五石粮食,按一家五口人的计算,也就勉强保证不饿死,一家人除了种地之外,还要有外来的收入才能维持。
  若遇灾年或婚丧嫁娶,立刻捉襟见肘,如何提升南直隶农户的收入是李岩一直面临的问题。
  这一年时间李岩一方面,在松江府苏州,常州,杭州这些地区建立工业区,尽可能多的吸纳人口成为工匠。
  另一方面大范围的迁移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到东宁岛,去年在迁移了7万人口的基础,今年计划迁移了12万人口,今年已经移民了5万。
  现在大同社又有了一个东宁岛大几倍的岛屿,尤其是气候还和东营岛一样,可以一年三种,这不是天选的种地宝地。
  南直隶巡抚衙门的官员,已经在兴致勃勃的编制预算,制定移民计划,打算每年至少从南直隶迁移20万人口,争取5年迁移百万,加上工业化吸纳的人口,争取让南直隶每户多分两亩土地。
  元首府内,徐晨得到马尼拉被攻占之后随即下达一系列命令:“命赵云飞将南海舰队总部移至广州,定期巡航东南亚各岛;命洪承畴在东南亚各国设立大使馆,重点搜集各国政治经济情报与商业数据,为我海外贸易提供支持。”
  黄宗羲马上记录徐晨的命令。
  徐晨继续道:“任命艾玄为吕总总督,让他在吕宋推广橡胶种植园,香料种植园,棕榈油种植园?”
  “棕榈油是什么?”黄宗羲迟疑道。
  徐晨这才反应过来,此时棕榈油尚未引入东亚,补充道:“另告知荷兰与葡萄牙大使,命其赴非洲寻找油棕榈树种,一颗油棕榈种可换等重白银!”
  此时的棕榈油还在非洲大陆,历史上要到20世纪,才被荷兰人带到东南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遵命!”
  徐晨忽然补充道:“命令艾玄探查吕宋的矿产。”
  差点忘记了,吕宋还有全球最大的铜矿资源,在这个时代,铜可是能作为钱的存在,更不要说,后面发展电力科技树,铜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原材料。
  徐晨看着地图,东南亚一大片领地,现在只有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几个小殖民地和通商口岸,西方的殖民者加起来,在中方的军队也没超过万人。
  看着新收复的吕宋,轻轻松松就得到了相当于一个行省的地盘。又拿去洪承畴送过来的《友好通商条约》。这在后世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费了多少劲都没有做到。
  徐晨压抑喜悦笑道:“这就是简单模式的快乐吗?”
  此时南洋各国看着天朝,就像是看着希望的灯塔一样,甚至国王死活都要留在江南,成为江南的普通百姓。
  这可是天朝老祖宗,几千年遗留下来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只可惜这些遗产,都被后世的败家子给败光了。现在大同社就要接收这份财产。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5月25日,云南,昆明。
  与金陵的欢腾形成鲜明对比,偏安一隅的南明小朝廷气氛日益压抑。广东全境易主,广西大半沦陷,贵州半壁江山已失,如今南明实际控制区仅剩云南全省与半个贵州。
  隆武帝朱常瀛如惊弓之鸟,整日吵嚷着要继续南逃,但这次连沐天波都不支持他了。云南是沐府根基,世代镇守之地,岂能轻弃?且若云南再失,大明将真正无立锥之地。
  他甚至激烈的对隆武道:“大明已无南巡之地。”
  沐天波、杜麟征、祖泽润三人对坐厅中,面色凝重。
  原内阁首辅张镜心被俘,王伉被擒,林蛰战死桂林,王成仍在贵州山区苦苦支撑,南明朝廷已近乎瘫痪。
  南明新一届的内阁基本上土崩瓦解了,主持大局的就剩下他们三人了。
  沐天波强打精神道:“局势虽危,尚有一线生机。大同军贪功冒进,急于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已激起各地土司反抗,短期内难以进图云南。
  且据探报,大同军因水土不服,病倒者上万,加之战损,伤亡已逾两万。当年蒙古铁骑亦折戟西南雨林,大同军恐难例外。”
  杜麟征摇头反驳:“国公爷,大同社已吸取大元教训,改从中原调兵为就地征募,训练西南本土士兵以适应气候。依此趋势,待其平定土司之乱,必挥师云南,最多两三年光阴。届时天子真无处可逃了。”
  祖泽润面色阴沉地带来一个更坏的消息:“大同社攻占吕宋,舰队威震南洋,诸藩国皆畏其兵锋,已不敢再支援我朝。安南撤兵,东吁允诺的援军与粮草亦断,朝廷外援尽绝。”
  沐天波愕然:“内乱未平,徐晨竟已远征海外?”
  杜麟征苦笑:“徐晨根本未将我等放在眼里,其志已在逐鹿四海。”
  这话刺痛了沐天波的自尊。沐家世受皇恩,镇守云南二百年,如今竟被如此轻视。
  祖泽润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朝廷时间不多,困守云南唯死路一条。唯有打出去,才有一线生机。”
  “打出去?”沐天波疑惑道。
  “云南虽僻,仍是华夏旧疆,徐晨志在必得。然天下之大,非尽属中华。我等若取他地,大同社未必会劳师远征。
  毕竟云南已极边远,南中之地更属蛮荒。徐晨即便欲效汉唐霸业,重心亦在西域、南洋,而非西南瘴疠之区。”祖泽润分析道,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故我等生路,在此——东吁!”
  沐天波大惊:“东吁?其国虽非恭顺,然近年亦曾输粮助我,无故兴兵,岂非不义?且舍大同在侧,攻东吁,岂不是舍本逐末?”
  祖泽润冷笑:“与大同硬拼,徒耗精锐,绝无胜算。东吁蛮夷,癣疥之疾耳!我大军虽不敌大同军,破此蛮邦易如反掌!”
  他声音转厉:“况东吁岂是恭顺之藩?万历年间,其军屡犯我云南边陲,曾攻至顺宁!万历十一年虽被邓子龙将军击退,然十三年后又卷土重来,强占孟养、林邦等原属大明之地!黔国公,沐家世镇云南,此等旧恨,岂能忘怀?”
  祖泽润目光扫过沐天波与杜麟征,压低声音:“大同社最讲规矩,徐晨更是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地,这既是他们强大之处,但也是他们的软肋。
  我等以‘收复华夏故土’为名征伐东吁,不仅师出有名,更可据其地延续明祚。届时即便徐晨,碍于‘收复失地’之大义名分,亦不好再加追击。此乃一石二鸟之计!”
  厅中一时寂静,唯有地图上昆明的标记与远方东吁的疆域,在烛光下默默对峙。沐天波凝视着地图,目光由困惑渐趋锐利。
  (本章完)
  下一次西洋人,南中各国的权贵,贪官污吏再敢贪墨他们的货物,抢劫和压榨他们。他们就可以指着这些贪官污吏的鼻子骂:“敢欺负我,我叫天朝舰队来轰你。”
  这对这些海商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海外的贸易一半的风险来自于天灾,另外一半的风险,则来自于这些蛮不讲理的权贵和贪官污吏,有大同舰队做靠山,他们的风险就少一半了。
  掌柜们笑得合不拢嘴,金陵市民们则惊喜的接受这份好意,一起畅饮畅谈,整个城市仿佛提前进入了盛大的节日。
  而在南直隶巡抚李岩等官员也很高兴。这大半年时间南直隶因为要均田,所以再次统计了一下人,根据他们的统计,南直隶3岁以上的丁口有2500多万人,共有近500万户。
  万历年间经过了一次清田,大概有7700多万亩。现在大同社南直隶分出了淮海行省,南直隶只剩下长江以南的部分,只剩下5000多万田地,500万户人口当中,有450多万户是农户。
  平均下来一户农户只能分十一亩左右的田地,即便是江南可以一年两季,一年粮食收入也就是二十二石,扣除三成的税,留给农户只有十五石粮食,按一家五口人的计算,也就勉强保证不饿死,一家人除了种地之外,还要有外来的收入才能维持。
  若遇灾年或婚丧嫁娶,立刻捉襟见肘,如何提升南直隶农户的收入是李岩一直面临的问题。
  这一年时间李岩一方面,在松江府苏州,常州,杭州这些地区建立工业区,尽可能多的吸纳人口成为工匠。
  另一方面大范围的迁移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到东宁岛,去年在迁移了7万人口的基础,今年计划迁移了12万人口,今年已经移民了5万。
  现在大同社又有了一个东宁岛大几倍的岛屿,尤其是气候还和东营岛一样,可以一年三种,这不是天选的种地宝地。
  南直隶巡抚衙门的官员,已经在兴致勃勃的编制预算,制定移民计划,打算每年至少从南直隶迁移20万人口,争取5年迁移百万,加上工业化吸纳的人口,争取让南直隶每户多分两亩土地。
  元首府内,徐晨得到马尼拉被攻占之后随即下达一系列命令:“命赵云飞将南海舰队总部移至广州,定期巡航东南亚各岛;命洪承畴在东南亚各国设立大使馆,重点搜集各国政治经济情报与商业数据,为我海外贸易提供支持。”
  黄宗羲马上记录徐晨的命令。
  徐晨继续道:“任命艾玄为吕总总督,让他在吕宋推广橡胶种植园,香料种植园,棕榈油种植园?”
  “棕榈油是什么?”黄宗羲迟疑道。
  徐晨这才反应过来,此时棕榈油尚未引入东亚,补充道:“另告知荷兰与葡萄牙大使,命其赴非洲寻找油棕榈树种,一颗油棕榈种可换等重白银!”
  此时的棕榈油还在非洲大陆,历史上要到20世纪,才被荷兰人带到东南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遵命!”
  徐晨忽然补充道:“命令艾玄探查吕宋的矿产。”
  差点忘记了,吕宋还有全球最大的铜矿资源,在这个时代,铜可是能作为钱的存在,更不要说,后面发展电力科技树,铜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原材料。
  徐晨看着地图,东南亚一大片领地,现在只有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几个小殖民地和通商口岸,西方的殖民者加起来,在中方的军队也没超过万人。
  看着新收复的吕宋,轻轻松松就得到了相当于一个行省的地盘。又拿去洪承畴送过来的《友好通商条约》。这在后世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费了多少劲都没有做到。
  徐晨压抑喜悦笑道:“这就是简单模式的快乐吗?”
  此时南洋各国看着天朝,就像是看着希望的灯塔一样,甚至国王死活都要留在江南,成为江南的普通百姓。
  这可是天朝老祖宗,几千年遗留下来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只可惜这些遗产,都被后世的败家子给败光了。现在大同社就要接收这份财产。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5月25日,云南,昆明。
  与金陵的欢腾形成鲜明对比,偏安一隅的南明小朝廷气氛日益压抑。广东全境易主,广西大半沦陷,贵州半壁江山已失,如今南明实际控制区仅剩云南全省与半个贵州。
  隆武帝朱常瀛如惊弓之鸟,整日吵嚷着要继续南逃,但这次连沐天波都不支持他了。云南是沐府根基,世代镇守之地,岂能轻弃?且若云南再失,大明将真正无立锥之地。
  他甚至激烈的对隆武道:“大明已无南巡之地。”
  沐天波、杜麟征、祖泽润三人对坐厅中,面色凝重。
  原内阁首辅张镜心被俘,王伉被擒,林蛰战死桂林,王成仍在贵州山区苦苦支撑,南明朝廷已近乎瘫痪。
  南明新一届的内阁基本上土崩瓦解了,主持大局的就剩下他们三人了。
  沐天波强打精神道:“局势虽危,尚有一线生机。大同军贪功冒进,急于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已激起各地土司反抗,短期内难以进图云南。
  且据探报,大同军因水土不服,病倒者上万,加之战损,伤亡已逾两万。当年蒙古铁骑亦折戟西南雨林,大同军恐难例外。”
  杜麟征摇头反驳:“国公爷,大同社已吸取大元教训,改从中原调兵为就地征募,训练西南本土士兵以适应气候。依此趋势,待其平定土司之乱,必挥师云南,最多两三年光阴。届时天子真无处可逃了。”
  祖泽润面色阴沉地带来一个更坏的消息:“大同社攻占吕宋,舰队威震南洋,诸藩国皆畏其兵锋,已不敢再支援我朝。安南撤兵,东吁允诺的援军与粮草亦断,朝廷外援尽绝。”
  沐天波愕然:“内乱未平,徐晨竟已远征海外?”
  杜麟征苦笑:“徐晨根本未将我等放在眼里,其志已在逐鹿四海。”
  这话刺痛了沐天波的自尊。沐家世受皇恩,镇守云南二百年,如今竟被如此轻视。
  祖泽润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朝廷时间不多,困守云南唯死路一条。唯有打出去,才有一线生机。”
  “打出去?”沐天波疑惑道。
  “云南虽僻,仍是华夏旧疆,徐晨志在必得。然天下之大,非尽属中华。我等若取他地,大同社未必会劳师远征。
  毕竟云南已极边远,南中之地更属蛮荒。徐晨即便欲效汉唐霸业,重心亦在西域、南洋,而非西南瘴疠之区。”祖泽润分析道,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故我等生路,在此——东吁!”
  沐天波大惊:“东吁?其国虽非恭顺,然近年亦曾输粮助我,无故兴兵,岂非不义?且舍大同在侧,攻东吁,岂不是舍本逐末?”
  祖泽润冷笑:“与大同硬拼,徒耗精锐,绝无胜算。东吁蛮夷,癣疥之疾耳!我大军虽不敌大同军,破此蛮邦易如反掌!”
  他声音转厉:“况东吁岂是恭顺之藩?万历年间,其军屡犯我云南边陲,曾攻至顺宁!万历十一年虽被邓子龙将军击退,然十三年后又卷土重来,强占孟养、林邦等原属大明之地!黔国公,沐家世镇云南,此等旧恨,岂能忘怀?”
  祖泽润目光扫过沐天波与杜麟征,压低声音:“大同社最讲规矩,徐晨更是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地,这既是他们强大之处,但也是他们的软肋。
  我等以‘收复华夏故土’为名征伐东吁,不仅师出有名,更可据其地延续明祚。届时即便徐晨,碍于‘收复失地’之大义名分,亦不好再加追击。此乃一石二鸟之计!”
  厅中一时寂静,唯有地图上昆明的标记与远方东吁的疆域,在烛光下默默对峙。沐天波凝视着地图,目光由困惑渐趋锐利。
  (本章完)
  下一次西洋人,南中各国的权贵,贪官污吏再敢贪墨他们的货物,抢劫和压榨他们。他们就可以指着这些贪官污吏的鼻子骂:“敢欺负我,我叫天朝舰队来轰你。”
  这对这些海商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海外的贸易一半的风险来自于天灾,另外一半的风险,则来自于这些蛮不讲理的权贵和贪官污吏,有大同舰队做靠山,他们的风险就少一半了。
  掌柜们笑得合不拢嘴,金陵市民们则惊喜的接受这份好意,一起畅饮畅谈,整个城市仿佛提前进入了盛大的节日。
  而在南直隶巡抚李岩等官员也很高兴。这大半年时间南直隶因为要均田,所以再次统计了一下人,根据他们的统计,南直隶3岁以上的丁口有2500多万人,共有近500万户。
  万历年间经过了一次清田,大概有7700多万亩。现在大同社南直隶分出了淮海行省,南直隶只剩下长江以南的部分,只剩下5000多万田地,500万户人口当中,有450多万户是农户。
  平均下来一户农户只能分十一亩左右的田地,即便是江南可以一年两季,一年粮食收入也就是二十二石,扣除三成的税,留给农户只有十五石粮食,按一家五口人的计算,也就勉强保证不饿死,一家人除了种地之外,还要有外来的收入才能维持。
  若遇灾年或婚丧嫁娶,立刻捉襟见肘,如何提升南直隶农户的收入是李岩一直面临的问题。
  这一年时间李岩一方面,在松江府苏州,常州,杭州这些地区建立工业区,尽可能多的吸纳人口成为工匠。
  另一方面大范围的迁移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到东宁岛,去年在迁移了7万人口的基础,今年计划迁移了12万人口,今年已经移民了5万。
  现在大同社又有了一个东宁岛大几倍的岛屿,尤其是气候还和东营岛一样,可以一年三种,这不是天选的种地宝地。
  南直隶巡抚衙门的官员,已经在兴致勃勃的编制预算,制定移民计划,打算每年至少从南直隶迁移20万人口,争取5年迁移百万,加上工业化吸纳的人口,争取让南直隶每户多分两亩土地。
  元首府内,徐晨得到马尼拉被攻占之后随即下达一系列命令:“命赵云飞将南海舰队总部移至广州,定期巡航东南亚各岛;命洪承畴在东南亚各国设立大使馆,重点搜集各国政治经济情报与商业数据,为我海外贸易提供支持。”
  黄宗羲马上记录徐晨的命令。
  徐晨继续道:“任命艾玄为吕总总督,让他在吕宋推广橡胶种植园,香料种植园,棕榈油种植园?”
  “棕榈油是什么?”黄宗羲迟疑道。
  徐晨这才反应过来,此时棕榈油尚未引入东亚,补充道:“另告知荷兰与葡萄牙大使,命其赴非洲寻找油棕榈树种,一颗油棕榈种可换等重白银!”
  此时的棕榈油还在非洲大陆,历史上要到20世纪,才被荷兰人带到东南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遵命!”
  徐晨忽然补充道:“命令艾玄探查吕宋的矿产。”
  差点忘记了,吕宋还有全球最大的铜矿资源,在这个时代,铜可是能作为钱的存在,更不要说,后面发展电力科技树,铜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原材料。
  徐晨看着地图,东南亚一大片领地,现在只有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几个小殖民地和通商口岸,西方的殖民者加起来,在中方的军队也没超过万人。
  看着新收复的吕宋,轻轻松松就得到了相当于一个行省的地盘。又拿去洪承畴送过来的《友好通商条约》。这在后世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费了多少劲都没有做到。
  徐晨压抑喜悦笑道:“这就是简单模式的快乐吗?”
  此时南洋各国看着天朝,就像是看着希望的灯塔一样,甚至国王死活都要留在江南,成为江南的普通百姓。
  这可是天朝老祖宗,几千年遗留下来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只可惜这些遗产,都被后世的败家子给败光了。现在大同社就要接收这份财产。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5月25日,云南,昆明。
  与金陵的欢腾形成鲜明对比,偏安一隅的南明小朝廷气氛日益压抑。广东全境易主,广西大半沦陷,贵州半壁江山已失,如今南明实际控制区仅剩云南全省与半个贵州。
  隆武帝朱常瀛如惊弓之鸟,整日吵嚷着要继续南逃,但这次连沐天波都不支持他了。云南是沐府根基,世代镇守之地,岂能轻弃?且若云南再失,大明将真正无立锥之地。
  他甚至激烈的对隆武道:“大明已无南巡之地。”
  沐天波、杜麟征、祖泽润三人对坐厅中,面色凝重。
  原内阁首辅张镜心被俘,王伉被擒,林蛰战死桂林,王成仍在贵州山区苦苦支撑,南明朝廷已近乎瘫痪。
  南明新一届的内阁基本上土崩瓦解了,主持大局的就剩下他们三人了。
  沐天波强打精神道:“局势虽危,尚有一线生机。大同军贪功冒进,急于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已激起各地土司反抗,短期内难以进图云南。
  且据探报,大同军因水土不服,病倒者上万,加之战损,伤亡已逾两万。当年蒙古铁骑亦折戟西南雨林,大同军恐难例外。”
  杜麟征摇头反驳:“国公爷,大同社已吸取大元教训,改从中原调兵为就地征募,训练西南本土士兵以适应气候。依此趋势,待其平定土司之乱,必挥师云南,最多两三年光阴。届时天子真无处可逃了。”
  祖泽润面色阴沉地带来一个更坏的消息:“大同社攻占吕宋,舰队威震南洋,诸藩国皆畏其兵锋,已不敢再支援我朝。安南撤兵,东吁允诺的援军与粮草亦断,朝廷外援尽绝。”
  沐天波愕然:“内乱未平,徐晨竟已远征海外?”
  杜麟征苦笑:“徐晨根本未将我等放在眼里,其志已在逐鹿四海。”
  这话刺痛了沐天波的自尊。沐家世受皇恩,镇守云南二百年,如今竟被如此轻视。
  祖泽润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朝廷时间不多,困守云南唯死路一条。唯有打出去,才有一线生机。”
  “打出去?”沐天波疑惑道。
  “云南虽僻,仍是华夏旧疆,徐晨志在必得。然天下之大,非尽属中华。我等若取他地,大同社未必会劳师远征。
  毕竟云南已极边远,南中之地更属蛮荒。徐晨即便欲效汉唐霸业,重心亦在西域、南洋,而非西南瘴疠之区。”祖泽润分析道,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故我等生路,在此——东吁!”
  沐天波大惊:“东吁?其国虽非恭顺,然近年亦曾输粮助我,无故兴兵,岂非不义?且舍大同在侧,攻东吁,岂不是舍本逐末?”
  祖泽润冷笑:“与大同硬拼,徒耗精锐,绝无胜算。东吁蛮夷,癣疥之疾耳!我大军虽不敌大同军,破此蛮邦易如反掌!”
  他声音转厉:“况东吁岂是恭顺之藩?万历年间,其军屡犯我云南边陲,曾攻至顺宁!万历十一年虽被邓子龙将军击退,然十三年后又卷土重来,强占孟养、林邦等原属大明之地!黔国公,沐家世镇云南,此等旧恨,岂能忘怀?”
  祖泽润目光扫过沐天波与杜麟征,压低声音:“大同社最讲规矩,徐晨更是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地,这既是他们强大之处,但也是他们的软肋。
  我等以‘收复华夏故土’为名征伐东吁,不仅师出有名,更可据其地延续明祚。届时即便徐晨,碍于‘收复失地’之大义名分,亦不好再加追击。此乃一石二鸟之计!”
  厅中一时寂静,唯有地图上昆明的标记与远方东吁的疆域,在烛光下默默对峙。沐天波凝视着地图,目光由困惑渐趋锐利。
  (本章完)
  下一次西洋人,南中各国的权贵,贪官污吏再敢贪墨他们的货物,抢劫和压榨他们。他们就可以指着这些贪官污吏的鼻子骂:“敢欺负我,我叫天朝舰队来轰你。”
  这对这些海商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海外的贸易一半的风险来自于天灾,另外一半的风险,则来自于这些蛮不讲理的权贵和贪官污吏,有大同舰队做靠山,他们的风险就少一半了。
  掌柜们笑得合不拢嘴,金陵市民们则惊喜的接受这份好意,一起畅饮畅谈,整个城市仿佛提前进入了盛大的节日。
  而在南直隶巡抚李岩等官员也很高兴。这大半年时间南直隶因为要均田,所以再次统计了一下人,根据他们的统计,南直隶3岁以上的丁口有2500多万人,共有近500万户。
  万历年间经过了一次清田,大概有7700多万亩。现在大同社南直隶分出了淮海行省,南直隶只剩下长江以南的部分,只剩下5000多万田地,500万户人口当中,有450多万户是农户。
  平均下来一户农户只能分十一亩左右的田地,即便是江南可以一年两季,一年粮食收入也就是二十二石,扣除三成的税,留给农户只有十五石粮食,按一家五口人的计算,也就勉强保证不饿死,一家人除了种地之外,还要有外来的收入才能维持。
  若遇灾年或婚丧嫁娶,立刻捉襟见肘,如何提升南直隶农户的收入是李岩一直面临的问题。
  这一年时间李岩一方面,在松江府苏州,常州,杭州这些地区建立工业区,尽可能多的吸纳人口成为工匠。
  另一方面大范围的迁移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到东宁岛,去年在迁移了7万人口的基础,今年计划迁移了12万人口,今年已经移民了5万。
  现在大同社又有了一个东宁岛大几倍的岛屿,尤其是气候还和东营岛一样,可以一年三种,这不是天选的种地宝地。
  南直隶巡抚衙门的官员,已经在兴致勃勃的编制预算,制定移民计划,打算每年至少从南直隶迁移20万人口,争取5年迁移百万,加上工业化吸纳的人口,争取让南直隶每户多分两亩土地。
  元首府内,徐晨得到马尼拉被攻占之后随即下达一系列命令:“命赵云飞将南海舰队总部移至广州,定期巡航东南亚各岛;命洪承畴在东南亚各国设立大使馆,重点搜集各国政治经济情报与商业数据,为我海外贸易提供支持。”
  黄宗羲马上记录徐晨的命令。
  徐晨继续道:“任命艾玄为吕总总督,让他在吕宋推广橡胶种植园,香料种植园,棕榈油种植园?”
  “棕榈油是什么?”黄宗羲迟疑道。
  徐晨这才反应过来,此时棕榈油尚未引入东亚,补充道:“另告知荷兰与葡萄牙大使,命其赴非洲寻找油棕榈树种,一颗油棕榈种可换等重白银!”
  此时的棕榈油还在非洲大陆,历史上要到20世纪,才被荷兰人带到东南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遵命!”
  徐晨忽然补充道:“命令艾玄探查吕宋的矿产。”
  差点忘记了,吕宋还有全球最大的铜矿资源,在这个时代,铜可是能作为钱的存在,更不要说,后面发展电力科技树,铜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原材料。
  徐晨看着地图,东南亚一大片领地,现在只有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几个小殖民地和通商口岸,西方的殖民者加起来,在中方的军队也没超过万人。
  看着新收复的吕宋,轻轻松松就得到了相当于一个行省的地盘。又拿去洪承畴送过来的《友好通商条约》。这在后世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费了多少劲都没有做到。
  徐晨压抑喜悦笑道:“这就是简单模式的快乐吗?”
  此时南洋各国看着天朝,就像是看着希望的灯塔一样,甚至国王死活都要留在江南,成为江南的普通百姓。
  这可是天朝老祖宗,几千年遗留下来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只可惜这些遗产,都被后世的败家子给败光了。现在大同社就要接收这份财产。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5月25日,云南,昆明。
  与金陵的欢腾形成鲜明对比,偏安一隅的南明小朝廷气氛日益压抑。广东全境易主,广西大半沦陷,贵州半壁江山已失,如今南明实际控制区仅剩云南全省与半个贵州。
  隆武帝朱常瀛如惊弓之鸟,整日吵嚷着要继续南逃,但这次连沐天波都不支持他了。云南是沐府根基,世代镇守之地,岂能轻弃?且若云南再失,大明将真正无立锥之地。
  他甚至激烈的对隆武道:“大明已无南巡之地。”
  沐天波、杜麟征、祖泽润三人对坐厅中,面色凝重。
  原内阁首辅张镜心被俘,王伉被擒,林蛰战死桂林,王成仍在贵州山区苦苦支撑,南明朝廷已近乎瘫痪。
  南明新一届的内阁基本上土崩瓦解了,主持大局的就剩下他们三人了。
  沐天波强打精神道:“局势虽危,尚有一线生机。大同军贪功冒进,急于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已激起各地土司反抗,短期内难以进图云南。
  且据探报,大同军因水土不服,病倒者上万,加之战损,伤亡已逾两万。当年蒙古铁骑亦折戟西南雨林,大同军恐难例外。”
  杜麟征摇头反驳:“国公爷,大同社已吸取大元教训,改从中原调兵为就地征募,训练西南本土士兵以适应气候。依此趋势,待其平定土司之乱,必挥师云南,最多两三年光阴。届时天子真无处可逃了。”
  祖泽润面色阴沉地带来一个更坏的消息:“大同社攻占吕宋,舰队威震南洋,诸藩国皆畏其兵锋,已不敢再支援我朝。安南撤兵,东吁允诺的援军与粮草亦断,朝廷外援尽绝。”
  沐天波愕然:“内乱未平,徐晨竟已远征海外?”
  杜麟征苦笑:“徐晨根本未将我等放在眼里,其志已在逐鹿四海。”
  这话刺痛了沐天波的自尊。沐家世受皇恩,镇守云南二百年,如今竟被如此轻视。
  祖泽润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朝廷时间不多,困守云南唯死路一条。唯有打出去,才有一线生机。”
  “打出去?”沐天波疑惑道。
  “云南虽僻,仍是华夏旧疆,徐晨志在必得。然天下之大,非尽属中华。我等若取他地,大同社未必会劳师远征。
  毕竟云南已极边远,南中之地更属蛮荒。徐晨即便欲效汉唐霸业,重心亦在西域、南洋,而非西南瘴疠之区。”祖泽润分析道,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故我等生路,在此——东吁!”
  沐天波大惊:“东吁?其国虽非恭顺,然近年亦曾输粮助我,无故兴兵,岂非不义?且舍大同在侧,攻东吁,岂不是舍本逐末?”
  祖泽润冷笑:“与大同硬拼,徒耗精锐,绝无胜算。东吁蛮夷,癣疥之疾耳!我大军虽不敌大同军,破此蛮邦易如反掌!”
  他声音转厉:“况东吁岂是恭顺之藩?万历年间,其军屡犯我云南边陲,曾攻至顺宁!万历十一年虽被邓子龙将军击退,然十三年后又卷土重来,强占孟养、林邦等原属大明之地!黔国公,沐家世镇云南,此等旧恨,岂能忘怀?”
  祖泽润目光扫过沐天波与杜麟征,压低声音:“大同社最讲规矩,徐晨更是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地,这既是他们强大之处,但也是他们的软肋。
  我等以‘收复华夏故土’为名征伐东吁,不仅师出有名,更可据其地延续明祚。届时即便徐晨,碍于‘收复失地’之大义名分,亦不好再加追击。此乃一石二鸟之计!”
  厅中一时寂静,唯有地图上昆明的标记与远方东吁的疆域,在烛光下默默对峙。沐天波凝视着地图,目光由困惑渐趋锐利。
  (本章完)
  下一次西洋人,南中各国的权贵,贪官污吏再敢贪墨他们的货物,抢劫和压榨他们。他们就可以指着这些贪官污吏的鼻子骂:“敢欺负我,我叫天朝舰队来轰你。”
  这对这些海商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海外的贸易一半的风险来自于天灾,另外一半的风险,则来自于这些蛮不讲理的权贵和贪官污吏,有大同舰队做靠山,他们的风险就少一半了。
  掌柜们笑得合不拢嘴,金陵市民们则惊喜的接受这份好意,一起畅饮畅谈,整个城市仿佛提前进入了盛大的节日。
  而在南直隶巡抚李岩等官员也很高兴。这大半年时间南直隶因为要均田,所以再次统计了一下人,根据他们的统计,南直隶3岁以上的丁口有2500多万人,共有近500万户。
  万历年间经过了一次清田,大概有7700多万亩。现在大同社南直隶分出了淮海行省,南直隶只剩下长江以南的部分,只剩下5000多万田地,500万户人口当中,有450多万户是农户。
  平均下来一户农户只能分十一亩左右的田地,即便是江南可以一年两季,一年粮食收入也就是二十二石,扣除三成的税,留给农户只有十五石粮食,按一家五口人的计算,也就勉强保证不饿死,一家人除了种地之外,还要有外来的收入才能维持。
  若遇灾年或婚丧嫁娶,立刻捉襟见肘,如何提升南直隶农户的收入是李岩一直面临的问题。
  这一年时间李岩一方面,在松江府苏州,常州,杭州这些地区建立工业区,尽可能多的吸纳人口成为工匠。
  另一方面大范围的迁移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到东宁岛,去年在迁移了7万人口的基础,今年计划迁移了12万人口,今年已经移民了5万。
  现在大同社又有了一个东宁岛大几倍的岛屿,尤其是气候还和东营岛一样,可以一年三种,这不是天选的种地宝地。
  南直隶巡抚衙门的官员,已经在兴致勃勃的编制预算,制定移民计划,打算每年至少从南直隶迁移20万人口,争取5年迁移百万,加上工业化吸纳的人口,争取让南直隶每户多分两亩土地。
  元首府内,徐晨得到马尼拉被攻占之后随即下达一系列命令:“命赵云飞将南海舰队总部移至广州,定期巡航东南亚各岛;命洪承畴在东南亚各国设立大使馆,重点搜集各国政治经济情报与商业数据,为我海外贸易提供支持。”
  黄宗羲马上记录徐晨的命令。
  徐晨继续道:“任命艾玄为吕总总督,让他在吕宋推广橡胶种植园,香料种植园,棕榈油种植园?”
  “棕榈油是什么?”黄宗羲迟疑道。
  徐晨这才反应过来,此时棕榈油尚未引入东亚,补充道:“另告知荷兰与葡萄牙大使,命其赴非洲寻找油棕榈树种,一颗油棕榈种可换等重白银!”
  此时的棕榈油还在非洲大陆,历史上要到20世纪,才被荷兰人带到东南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遵命!”
  徐晨忽然补充道:“命令艾玄探查吕宋的矿产。”
  差点忘记了,吕宋还有全球最大的铜矿资源,在这个时代,铜可是能作为钱的存在,更不要说,后面发展电力科技树,铜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原材料。
  徐晨看着地图,东南亚一大片领地,现在只有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几个小殖民地和通商口岸,西方的殖民者加起来,在中方的军队也没超过万人。
  看着新收复的吕宋,轻轻松松就得到了相当于一个行省的地盘。又拿去洪承畴送过来的《友好通商条约》。这在后世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费了多少劲都没有做到。
  徐晨压抑喜悦笑道:“这就是简单模式的快乐吗?”
  此时南洋各国看着天朝,就像是看着希望的灯塔一样,甚至国王死活都要留在江南,成为江南的普通百姓。
  这可是天朝老祖宗,几千年遗留下来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只可惜这些遗产,都被后世的败家子给败光了。现在大同社就要接收这份财产。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5月25日,云南,昆明。
  与金陵的欢腾形成鲜明对比,偏安一隅的南明小朝廷气氛日益压抑。广东全境易主,广西大半沦陷,贵州半壁江山已失,如今南明实际控制区仅剩云南全省与半个贵州。
  隆武帝朱常瀛如惊弓之鸟,整日吵嚷着要继续南逃,但这次连沐天波都不支持他了。云南是沐府根基,世代镇守之地,岂能轻弃?且若云南再失,大明将真正无立锥之地。
  他甚至激烈的对隆武道:“大明已无南巡之地。”
  沐天波、杜麟征、祖泽润三人对坐厅中,面色凝重。
  原内阁首辅张镜心被俘,王伉被擒,林蛰战死桂林,王成仍在贵州山区苦苦支撑,南明朝廷已近乎瘫痪。
  南明新一届的内阁基本上土崩瓦解了,主持大局的就剩下他们三人了。
  沐天波强打精神道:“局势虽危,尚有一线生机。大同军贪功冒进,急于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已激起各地土司反抗,短期内难以进图云南。
  且据探报,大同军因水土不服,病倒者上万,加之战损,伤亡已逾两万。当年蒙古铁骑亦折戟西南雨林,大同军恐难例外。”
  杜麟征摇头反驳:“国公爷,大同社已吸取大元教训,改从中原调兵为就地征募,训练西南本土士兵以适应气候。依此趋势,待其平定土司之乱,必挥师云南,最多两三年光阴。届时天子真无处可逃了。”
  祖泽润面色阴沉地带来一个更坏的消息:“大同社攻占吕宋,舰队威震南洋,诸藩国皆畏其兵锋,已不敢再支援我朝。安南撤兵,东吁允诺的援军与粮草亦断,朝廷外援尽绝。”
  沐天波愕然:“内乱未平,徐晨竟已远征海外?”
  杜麟征苦笑:“徐晨根本未将我等放在眼里,其志已在逐鹿四海。”
  这话刺痛了沐天波的自尊。沐家世受皇恩,镇守云南二百年,如今竟被如此轻视。
  祖泽润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朝廷时间不多,困守云南唯死路一条。唯有打出去,才有一线生机。”
  “打出去?”沐天波疑惑道。
  “云南虽僻,仍是华夏旧疆,徐晨志在必得。然天下之大,非尽属中华。我等若取他地,大同社未必会劳师远征。
  毕竟云南已极边远,南中之地更属蛮荒。徐晨即便欲效汉唐霸业,重心亦在西域、南洋,而非西南瘴疠之区。”祖泽润分析道,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故我等生路,在此——东吁!”
  沐天波大惊:“东吁?其国虽非恭顺,然近年亦曾输粮助我,无故兴兵,岂非不义?且舍大同在侧,攻东吁,岂不是舍本逐末?”
  祖泽润冷笑:“与大同硬拼,徒耗精锐,绝无胜算。东吁蛮夷,癣疥之疾耳!我大军虽不敌大同军,破此蛮邦易如反掌!”
  他声音转厉:“况东吁岂是恭顺之藩?万历年间,其军屡犯我云南边陲,曾攻至顺宁!万历十一年虽被邓子龙将军击退,然十三年后又卷土重来,强占孟养、林邦等原属大明之地!黔国公,沐家世镇云南,此等旧恨,岂能忘怀?”
  祖泽润目光扫过沐天波与杜麟征,压低声音:“大同社最讲规矩,徐晨更是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地,这既是他们强大之处,但也是他们的软肋。
  我等以‘收复华夏故土’为名征伐东吁,不仅师出有名,更可据其地延续明祚。届时即便徐晨,碍于‘收复失地’之大义名分,亦不好再加追击。此乃一石二鸟之计!”
  厅中一时寂静,唯有地图上昆明的标记与远方东吁的疆域,在烛光下默默对峙。沐天波凝视着地图,目光由困惑渐趋锐利。
  (本章完)
  下一次西洋人,南中各国的权贵,贪官污吏再敢贪墨他们的货物,抢劫和压榨他们。他们就可以指着这些贪官污吏的鼻子骂:“敢欺负我,我叫天朝舰队来轰你。”
  这对这些海商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海外的贸易一半的风险来自于天灾,另外一半的风险,则来自于这些蛮不讲理的权贵和贪官污吏,有大同舰队做靠山,他们的风险就少一半了。
  掌柜们笑得合不拢嘴,金陵市民们则惊喜的接受这份好意,一起畅饮畅谈,整个城市仿佛提前进入了盛大的节日。
  而在南直隶巡抚李岩等官员也很高兴。这大半年时间南直隶因为要均田,所以再次统计了一下人,根据他们的统计,南直隶3岁以上的丁口有2500多万人,共有近500万户。
  万历年间经过了一次清田,大概有7700多万亩。现在大同社南直隶分出了淮海行省,南直隶只剩下长江以南的部分,只剩下5000多万田地,500万户人口当中,有450多万户是农户。
  平均下来一户农户只能分十一亩左右的田地,即便是江南可以一年两季,一年粮食收入也就是二十二石,扣除三成的税,留给农户只有十五石粮食,按一家五口人的计算,也就勉强保证不饿死,一家人除了种地之外,还要有外来的收入才能维持。
  若遇灾年或婚丧嫁娶,立刻捉襟见肘,如何提升南直隶农户的收入是李岩一直面临的问题。
  这一年时间李岩一方面,在松江府苏州,常州,杭州这些地区建立工业区,尽可能多的吸纳人口成为工匠。
  另一方面大范围的迁移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到东宁岛,去年在迁移了7万人口的基础,今年计划迁移了12万人口,今年已经移民了5万。
  现在大同社又有了一个东宁岛大几倍的岛屿,尤其是气候还和东营岛一样,可以一年三种,这不是天选的种地宝地。
  南直隶巡抚衙门的官员,已经在兴致勃勃的编制预算,制定移民计划,打算每年至少从南直隶迁移20万人口,争取5年迁移百万,加上工业化吸纳的人口,争取让南直隶每户多分两亩土地。
  元首府内,徐晨得到马尼拉被攻占之后随即下达一系列命令:“命赵云飞将南海舰队总部移至广州,定期巡航东南亚各岛;命洪承畴在东南亚各国设立大使馆,重点搜集各国政治经济情报与商业数据,为我海外贸易提供支持。”
  黄宗羲马上记录徐晨的命令。
  徐晨继续道:“任命艾玄为吕总总督,让他在吕宋推广橡胶种植园,香料种植园,棕榈油种植园?”
  “棕榈油是什么?”黄宗羲迟疑道。
  徐晨这才反应过来,此时棕榈油尚未引入东亚,补充道:“另告知荷兰与葡萄牙大使,命其赴非洲寻找油棕榈树种,一颗油棕榈种可换等重白银!”
  此时的棕榈油还在非洲大陆,历史上要到20世纪,才被荷兰人带到东南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遵命!”
  徐晨忽然补充道:“命令艾玄探查吕宋的矿产。”
  差点忘记了,吕宋还有全球最大的铜矿资源,在这个时代,铜可是能作为钱的存在,更不要说,后面发展电力科技树,铜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原材料。
  徐晨看着地图,东南亚一大片领地,现在只有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几个小殖民地和通商口岸,西方的殖民者加起来,在中方的军队也没超过万人。
  看着新收复的吕宋,轻轻松松就得到了相当于一个行省的地盘。又拿去洪承畴送过来的《友好通商条约》。这在后世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费了多少劲都没有做到。
  徐晨压抑喜悦笑道:“这就是简单模式的快乐吗?”
  此时南洋各国看着天朝,就像是看着希望的灯塔一样,甚至国王死活都要留在江南,成为江南的普通百姓。
  这可是天朝老祖宗,几千年遗留下来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只可惜这些遗产,都被后世的败家子给败光了。现在大同社就要接收这份财产。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5月25日,云南,昆明。
  与金陵的欢腾形成鲜明对比,偏安一隅的南明小朝廷气氛日益压抑。广东全境易主,广西大半沦陷,贵州半壁江山已失,如今南明实际控制区仅剩云南全省与半个贵州。
  隆武帝朱常瀛如惊弓之鸟,整日吵嚷着要继续南逃,但这次连沐天波都不支持他了。云南是沐府根基,世代镇守之地,岂能轻弃?且若云南再失,大明将真正无立锥之地。
  他甚至激烈的对隆武道:“大明已无南巡之地。”
  沐天波、杜麟征、祖泽润三人对坐厅中,面色凝重。
  原内阁首辅张镜心被俘,王伉被擒,林蛰战死桂林,王成仍在贵州山区苦苦支撑,南明朝廷已近乎瘫痪。
  南明新一届的内阁基本上土崩瓦解了,主持大局的就剩下他们三人了。
  沐天波强打精神道:“局势虽危,尚有一线生机。大同军贪功冒进,急于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已激起各地土司反抗,短期内难以进图云南。
  且据探报,大同军因水土不服,病倒者上万,加之战损,伤亡已逾两万。当年蒙古铁骑亦折戟西南雨林,大同军恐难例外。”
  杜麟征摇头反驳:“国公爷,大同社已吸取大元教训,改从中原调兵为就地征募,训练西南本土士兵以适应气候。依此趋势,待其平定土司之乱,必挥师云南,最多两三年光阴。届时天子真无处可逃了。”
  祖泽润面色阴沉地带来一个更坏的消息:“大同社攻占吕宋,舰队威震南洋,诸藩国皆畏其兵锋,已不敢再支援我朝。安南撤兵,东吁允诺的援军与粮草亦断,朝廷外援尽绝。”
  沐天波愕然:“内乱未平,徐晨竟已远征海外?”
  杜麟征苦笑:“徐晨根本未将我等放在眼里,其志已在逐鹿四海。”
  这话刺痛了沐天波的自尊。沐家世受皇恩,镇守云南二百年,如今竟被如此轻视。
  祖泽润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朝廷时间不多,困守云南唯死路一条。唯有打出去,才有一线生机。”
  “打出去?”沐天波疑惑道。
  “云南虽僻,仍是华夏旧疆,徐晨志在必得。然天下之大,非尽属中华。我等若取他地,大同社未必会劳师远征。
  毕竟云南已极边远,南中之地更属蛮荒。徐晨即便欲效汉唐霸业,重心亦在西域、南洋,而非西南瘴疠之区。”祖泽润分析道,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故我等生路,在此——东吁!”
  沐天波大惊:“东吁?其国虽非恭顺,然近年亦曾输粮助我,无故兴兵,岂非不义?且舍大同在侧,攻东吁,岂不是舍本逐末?”
  祖泽润冷笑:“与大同硬拼,徒耗精锐,绝无胜算。东吁蛮夷,癣疥之疾耳!我大军虽不敌大同军,破此蛮邦易如反掌!”
  他声音转厉:“况东吁岂是恭顺之藩?万历年间,其军屡犯我云南边陲,曾攻至顺宁!万历十一年虽被邓子龙将军击退,然十三年后又卷土重来,强占孟养、林邦等原属大明之地!黔国公,沐家世镇云南,此等旧恨,岂能忘怀?”
  祖泽润目光扫过沐天波与杜麟征,压低声音:“大同社最讲规矩,徐晨更是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地,这既是他们强大之处,但也是他们的软肋。
  我等以‘收复华夏故土’为名征伐东吁,不仅师出有名,更可据其地延续明祚。届时即便徐晨,碍于‘收复失地’之大义名分,亦不好再加追击。此乃一石二鸟之计!”
  厅中一时寂静,唯有地图上昆明的标记与远方东吁的疆域,在烛光下默默对峙。沐天波凝视着地图,目光由困惑渐趋锐利。
  (本章完)
  下一次西洋人,南中各国的权贵,贪官污吏再敢贪墨他们的货物,抢劫和压榨他们。他们就可以指着这些贪官污吏的鼻子骂:“敢欺负我,我叫天朝舰队来轰你。”
  这对这些海商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海外的贸易一半的风险来自于天灾,另外一半的风险,则来自于这些蛮不讲理的权贵和贪官污吏,有大同舰队做靠山,他们的风险就少一半了。
  掌柜们笑得合不拢嘴,金陵市民们则惊喜的接受这份好意,一起畅饮畅谈,整个城市仿佛提前进入了盛大的节日。
  而在南直隶巡抚李岩等官员也很高兴。这大半年时间南直隶因为要均田,所以再次统计了一下人,根据他们的统计,南直隶3岁以上的丁口有2500多万人,共有近500万户。
  万历年间经过了一次清田,大概有7700多万亩。现在大同社南直隶分出了淮海行省,南直隶只剩下长江以南的部分,只剩下5000多万田地,500万户人口当中,有450多万户是农户。
  平均下来一户农户只能分十一亩左右的田地,即便是江南可以一年两季,一年粮食收入也就是二十二石,扣除三成的税,留给农户只有十五石粮食,按一家五口人的计算,也就勉强保证不饿死,一家人除了种地之外,还要有外来的收入才能维持。
  若遇灾年或婚丧嫁娶,立刻捉襟见肘,如何提升南直隶农户的收入是李岩一直面临的问题。
  这一年时间李岩一方面,在松江府苏州,常州,杭州这些地区建立工业区,尽可能多的吸纳人口成为工匠。
  另一方面大范围的迁移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到东宁岛,去年在迁移了7万人口的基础,今年计划迁移了12万人口,今年已经移民了5万。
  现在大同社又有了一个东宁岛大几倍的岛屿,尤其是气候还和东营岛一样,可以一年三种,这不是天选的种地宝地。
  南直隶巡抚衙门的官员,已经在兴致勃勃的编制预算,制定移民计划,打算每年至少从南直隶迁移20万人口,争取5年迁移百万,加上工业化吸纳的人口,争取让南直隶每户多分两亩土地。
  元首府内,徐晨得到马尼拉被攻占之后随即下达一系列命令:“命赵云飞将南海舰队总部移至广州,定期巡航东南亚各岛;命洪承畴在东南亚各国设立大使馆,重点搜集各国政治经济情报与商业数据,为我海外贸易提供支持。”
  黄宗羲马上记录徐晨的命令。
  徐晨继续道:“任命艾玄为吕总总督,让他在吕宋推广橡胶种植园,香料种植园,棕榈油种植园?”
  “棕榈油是什么?”黄宗羲迟疑道。
  徐晨这才反应过来,此时棕榈油尚未引入东亚,补充道:“另告知荷兰与葡萄牙大使,命其赴非洲寻找油棕榈树种,一颗油棕榈种可换等重白银!”
  此时的棕榈油还在非洲大陆,历史上要到20世纪,才被荷兰人带到东南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遵命!”
  徐晨忽然补充道:“命令艾玄探查吕宋的矿产。”
  差点忘记了,吕宋还有全球最大的铜矿资源,在这个时代,铜可是能作为钱的存在,更不要说,后面发展电力科技树,铜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原材料。
  徐晨看着地图,东南亚一大片领地,现在只有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几个小殖民地和通商口岸,西方的殖民者加起来,在中方的军队也没超过万人。
  看着新收复的吕宋,轻轻松松就得到了相当于一个行省的地盘。又拿去洪承畴送过来的《友好通商条约》。这在后世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费了多少劲都没有做到。
  徐晨压抑喜悦笑道:“这就是简单模式的快乐吗?”
  此时南洋各国看着天朝,就像是看着希望的灯塔一样,甚至国王死活都要留在江南,成为江南的普通百姓。
  这可是天朝老祖宗,几千年遗留下来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只可惜这些遗产,都被后世的败家子给败光了。现在大同社就要接收这份财产。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5月25日,云南,昆明。
  与金陵的欢腾形成鲜明对比,偏安一隅的南明小朝廷气氛日益压抑。广东全境易主,广西大半沦陷,贵州半壁江山已失,如今南明实际控制区仅剩云南全省与半个贵州。
  隆武帝朱常瀛如惊弓之鸟,整日吵嚷着要继续南逃,但这次连沐天波都不支持他了。云南是沐府根基,世代镇守之地,岂能轻弃?且若云南再失,大明将真正无立锥之地。
  他甚至激烈的对隆武道:“大明已无南巡之地。”
  沐天波、杜麟征、祖泽润三人对坐厅中,面色凝重。
  原内阁首辅张镜心被俘,王伉被擒,林蛰战死桂林,王成仍在贵州山区苦苦支撑,南明朝廷已近乎瘫痪。
  南明新一届的内阁基本上土崩瓦解了,主持大局的就剩下他们三人了。
  沐天波强打精神道:“局势虽危,尚有一线生机。大同军贪功冒进,急于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已激起各地土司反抗,短期内难以进图云南。
  且据探报,大同军因水土不服,病倒者上万,加之战损,伤亡已逾两万。当年蒙古铁骑亦折戟西南雨林,大同军恐难例外。”
  杜麟征摇头反驳:“国公爷,大同社已吸取大元教训,改从中原调兵为就地征募,训练西南本土士兵以适应气候。依此趋势,待其平定土司之乱,必挥师云南,最多两三年光阴。届时天子真无处可逃了。”
  祖泽润面色阴沉地带来一个更坏的消息:“大同社攻占吕宋,舰队威震南洋,诸藩国皆畏其兵锋,已不敢再支援我朝。安南撤兵,东吁允诺的援军与粮草亦断,朝廷外援尽绝。”
  沐天波愕然:“内乱未平,徐晨竟已远征海外?”
  杜麟征苦笑:“徐晨根本未将我等放在眼里,其志已在逐鹿四海。”
  这话刺痛了沐天波的自尊。沐家世受皇恩,镇守云南二百年,如今竟被如此轻视。
  祖泽润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朝廷时间不多,困守云南唯死路一条。唯有打出去,才有一线生机。”
  “打出去?”沐天波疑惑道。
  “云南虽僻,仍是华夏旧疆,徐晨志在必得。然天下之大,非尽属中华。我等若取他地,大同社未必会劳师远征。
  毕竟云南已极边远,南中之地更属蛮荒。徐晨即便欲效汉唐霸业,重心亦在西域、南洋,而非西南瘴疠之区。”祖泽润分析道,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故我等生路,在此——东吁!”
  沐天波大惊:“东吁?其国虽非恭顺,然近年亦曾输粮助我,无故兴兵,岂非不义?且舍大同在侧,攻东吁,岂不是舍本逐末?”
  祖泽润冷笑:“与大同硬拼,徒耗精锐,绝无胜算。东吁蛮夷,癣疥之疾耳!我大军虽不敌大同军,破此蛮邦易如反掌!”
  他声音转厉:“况东吁岂是恭顺之藩?万历年间,其军屡犯我云南边陲,曾攻至顺宁!万历十一年虽被邓子龙将军击退,然十三年后又卷土重来,强占孟养、林邦等原属大明之地!黔国公,沐家世镇云南,此等旧恨,岂能忘怀?”
  祖泽润目光扫过沐天波与杜麟征,压低声音:“大同社最讲规矩,徐晨更是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地,这既是他们强大之处,但也是他们的软肋。
  我等以‘收复华夏故土’为名征伐东吁,不仅师出有名,更可据其地延续明祚。届时即便徐晨,碍于‘收复失地’之大义名分,亦不好再加追击。此乃一石二鸟之计!”
  厅中一时寂静,唯有地图上昆明的标记与远方东吁的疆域,在烛光下默默对峙。沐天波凝视着地图,目光由困惑渐趋锐利。
  (本章完)
  下一次西洋人,南中各国的权贵,贪官污吏再敢贪墨他们的货物,抢劫和压榨他们。他们就可以指着这些贪官污吏的鼻子骂:“敢欺负我,我叫天朝舰队来轰你。”
  这对这些海商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海外的贸易一半的风险来自于天灾,另外一半的风险,则来自于这些蛮不讲理的权贵和贪官污吏,有大同舰队做靠山,他们的风险就少一半了。
  掌柜们笑得合不拢嘴,金陵市民们则惊喜的接受这份好意,一起畅饮畅谈,整个城市仿佛提前进入了盛大的节日。
  而在南直隶巡抚李岩等官员也很高兴。这大半年时间南直隶因为要均田,所以再次统计了一下人,根据他们的统计,南直隶3岁以上的丁口有2500多万人,共有近500万户。
  万历年间经过了一次清田,大概有7700多万亩。现在大同社南直隶分出了淮海行省,南直隶只剩下长江以南的部分,只剩下5000多万田地,500万户人口当中,有450多万户是农户。
  平均下来一户农户只能分十一亩左右的田地,即便是江南可以一年两季,一年粮食收入也就是二十二石,扣除三成的税,留给农户只有十五石粮食,按一家五口人的计算,也就勉强保证不饿死,一家人除了种地之外,还要有外来的收入才能维持。
  若遇灾年或婚丧嫁娶,立刻捉襟见肘,如何提升南直隶农户的收入是李岩一直面临的问题。
  这一年时间李岩一方面,在松江府苏州,常州,杭州这些地区建立工业区,尽可能多的吸纳人口成为工匠。
  另一方面大范围的迁移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到东宁岛,去年在迁移了7万人口的基础,今年计划迁移了12万人口,今年已经移民了5万。
  现在大同社又有了一个东宁岛大几倍的岛屿,尤其是气候还和东营岛一样,可以一年三种,这不是天选的种地宝地。
  南直隶巡抚衙门的官员,已经在兴致勃勃的编制预算,制定移民计划,打算每年至少从南直隶迁移20万人口,争取5年迁移百万,加上工业化吸纳的人口,争取让南直隶每户多分两亩土地。
  元首府内,徐晨得到马尼拉被攻占之后随即下达一系列命令:“命赵云飞将南海舰队总部移至广州,定期巡航东南亚各岛;命洪承畴在东南亚各国设立大使馆,重点搜集各国政治经济情报与商业数据,为我海外贸易提供支持。”
  黄宗羲马上记录徐晨的命令。
  徐晨继续道:“任命艾玄为吕总总督,让他在吕宋推广橡胶种植园,香料种植园,棕榈油种植园?”
  “棕榈油是什么?”黄宗羲迟疑道。
  徐晨这才反应过来,此时棕榈油尚未引入东亚,补充道:“另告知荷兰与葡萄牙大使,命其赴非洲寻找油棕榈树种,一颗油棕榈种可换等重白银!”
  此时的棕榈油还在非洲大陆,历史上要到20世纪,才被荷兰人带到东南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遵命!”
  徐晨忽然补充道:“命令艾玄探查吕宋的矿产。”
  差点忘记了,吕宋还有全球最大的铜矿资源,在这个时代,铜可是能作为钱的存在,更不要说,后面发展电力科技树,铜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原材料。
  徐晨看着地图,东南亚一大片领地,现在只有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几个小殖民地和通商口岸,西方的殖民者加起来,在中方的军队也没超过万人。
  看着新收复的吕宋,轻轻松松就得到了相当于一个行省的地盘。又拿去洪承畴送过来的《友好通商条约》。这在后世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费了多少劲都没有做到。
  徐晨压抑喜悦笑道:“这就是简单模式的快乐吗?”
  此时南洋各国看着天朝,就像是看着希望的灯塔一样,甚至国王死活都要留在江南,成为江南的普通百姓。
  这可是天朝老祖宗,几千年遗留下来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只可惜这些遗产,都被后世的败家子给败光了。现在大同社就要接收这份财产。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5月25日,云南,昆明。
  与金陵的欢腾形成鲜明对比,偏安一隅的南明小朝廷气氛日益压抑。广东全境易主,广西大半沦陷,贵州半壁江山已失,如今南明实际控制区仅剩云南全省与半个贵州。
  隆武帝朱常瀛如惊弓之鸟,整日吵嚷着要继续南逃,但这次连沐天波都不支持他了。云南是沐府根基,世代镇守之地,岂能轻弃?且若云南再失,大明将真正无立锥之地。
  他甚至激烈的对隆武道:“大明已无南巡之地。”
  沐天波、杜麟征、祖泽润三人对坐厅中,面色凝重。
  原内阁首辅张镜心被俘,王伉被擒,林蛰战死桂林,王成仍在贵州山区苦苦支撑,南明朝廷已近乎瘫痪。
  南明新一届的内阁基本上土崩瓦解了,主持大局的就剩下他们三人了。
  沐天波强打精神道:“局势虽危,尚有一线生机。大同军贪功冒进,急于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已激起各地土司反抗,短期内难以进图云南。
  且据探报,大同军因水土不服,病倒者上万,加之战损,伤亡已逾两万。当年蒙古铁骑亦折戟西南雨林,大同军恐难例外。”
  杜麟征摇头反驳:“国公爷,大同社已吸取大元教训,改从中原调兵为就地征募,训练西南本土士兵以适应气候。依此趋势,待其平定土司之乱,必挥师云南,最多两三年光阴。届时天子真无处可逃了。”
  祖泽润面色阴沉地带来一个更坏的消息:“大同社攻占吕宋,舰队威震南洋,诸藩国皆畏其兵锋,已不敢再支援我朝。安南撤兵,东吁允诺的援军与粮草亦断,朝廷外援尽绝。”
  沐天波愕然:“内乱未平,徐晨竟已远征海外?”
  杜麟征苦笑:“徐晨根本未将我等放在眼里,其志已在逐鹿四海。”
  这话刺痛了沐天波的自尊。沐家世受皇恩,镇守云南二百年,如今竟被如此轻视。
  祖泽润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朝廷时间不多,困守云南唯死路一条。唯有打出去,才有一线生机。”
  “打出去?”沐天波疑惑道。
  “云南虽僻,仍是华夏旧疆,徐晨志在必得。然天下之大,非尽属中华。我等若取他地,大同社未必会劳师远征。
  毕竟云南已极边远,南中之地更属蛮荒。徐晨即便欲效汉唐霸业,重心亦在西域、南洋,而非西南瘴疠之区。”祖泽润分析道,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故我等生路,在此——东吁!”
  沐天波大惊:“东吁?其国虽非恭顺,然近年亦曾输粮助我,无故兴兵,岂非不义?且舍大同在侧,攻东吁,岂不是舍本逐末?”
  祖泽润冷笑:“与大同硬拼,徒耗精锐,绝无胜算。东吁蛮夷,癣疥之疾耳!我大军虽不敌大同军,破此蛮邦易如反掌!”
  他声音转厉:“况东吁岂是恭顺之藩?万历年间,其军屡犯我云南边陲,曾攻至顺宁!万历十一年虽被邓子龙将军击退,然十三年后又卷土重来,强占孟养、林邦等原属大明之地!黔国公,沐家世镇云南,此等旧恨,岂能忘怀?”
  祖泽润目光扫过沐天波与杜麟征,压低声音:“大同社最讲规矩,徐晨更是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地,这既是他们强大之处,但也是他们的软肋。
  我等以‘收复华夏故土’为名征伐东吁,不仅师出有名,更可据其地延续明祚。届时即便徐晨,碍于‘收复失地’之大义名分,亦不好再加追击。此乃一石二鸟之计!”
  厅中一时寂静,唯有地图上昆明的标记与远方东吁的疆域,在烛光下默默对峙。沐天波凝视着地图,目光由困惑渐趋锐利。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