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废立君王与小国的天降猛男
第425章 ,废立君王与小国的天降猛男
昆明行辕内,隆武帝朱常瀛正焦急地指挥宫女太监收拾行囊。金银细软、玉器古玩被一件件装入檀木箱中,他的动作慌乱而急促。
没办法,大同军太能打,半年前朝廷还有四省之地,但现在只剩下一个半了,剩下的半个贵州,看样子也支撑不了多久了。
大同军马上要打过来。昆明要成为前线了,他现在不收拾行囊,等大同军打过来就没时间收拾了,他想逃都逃不出去。
当沐天波、杜麟征和祖泽润三人未经通报径直进入行辕时,看到乱糟糟的天子行辕,刚才还充满自,想要为大明找出一条退路,此刻却觉得有点失落颓废了,天子都不在意自家的江山,他们还要这样拼死拼活的做什么?
隆武帝看到三人,整个人僵在原地,脸上写满了尴尬。他挥了挥手,让周围的宫女太监暂时退下。
“陛下这是准备再次南巡?”沐天波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失望。他环视着堆满箱笼的行辕,心中涌起一阵悲凉。
隆武帝支吾着解释:“朕只是未雨绸缪……万一大同军打过来,我们得有准备。朕已派使者联系东吁国王,他们愿意派遣军队支援朝廷,可见仍是忠心的藩属。”
他越说越觉得自己有理,声音也提高了些:“你们先在云南抵抗,朕去东吁为你们筹集粮饷军械,这岂不两全其美?”
沐天波长叹一声:“陛下贵为一国之君,若寄身番邦,生死皆操于他人之手。若徐晨要求东吁王交出陛下,您以为东吁王会为了陛下而得罪兵强马壮的大同社吗?”
祖泽润带着嘲讽的口气道:“陛下可能还不知道,大同军的水师已开始巡视南洋地区。王伉尚书在安南求兵,已被安南国王抓住献给了大同社。”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个消息充分震慑隆武帝,然后继续说:“东吁王迫于大同社的压力,已经撤回了准备支援我们的士兵,连粮草贸易都中断了。陛下若离开云南,只怕下场会和王伉尚书一样。”
“什么!”隆武帝脸色瞬间苍白,身体微微摇晃,仿佛被抽去了所有力气。他好不容易想到的退路,就这样被切断了。天下之大,竟真的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了吗?
沐天波见状,只能先安抚天子,承诺会确保昆明安全,劝他暂时不要考虑南巡之事。经过一番劝解,隆武帝终于勉强答应暂留昆明。
离开行辕后,祖泽润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我发现天子对朝廷不但无用,反而起负面作用。若不是他一直动摇军心,大同军的进攻步伐不会如此迅速。”
他仰天长叹,语气中充满讽刺:“说来可笑,我等誓死保卫的是朱明天下,太祖子孙几十万,除了唐王竟无一人为国死战。反而是大同社那边,太祖的子孙过得很好。早知道当今天子如此不中用,我等就选唐王当天子。”
此时祖泽润内心涌起一阵委屈:他祖家为了大明天下,父亲战死,表弟阵亡,两个兄弟捐躯沙场。而朱氏子孙却个个活得好好的,甚至连崇祯帝退位后还能做个平头百姓,还有朱家的子孙在大同社当将军当总督。
“亡国之君能保全性命,往上数千年都没有比先帝一家更幸运的了。”祖泽润愤懑道,“朝廷与大同社这十几年大战,我祖家牺牲的人竟比朱氏子孙还多,这算什么事!”
杜麟征无言以对。他想到大同社那边的朱猛,已被确认为太祖子孙,却是进攻大明最狠的将领之一;还有曾经的秦王朱之极,现在成了大同社的都督,治理黄河功劳最大。同样是太祖子孙,只因为分属不同阵营,命运竟如此迥异。有才干的朱氏子孙怎么全在大同社,他们只有隆武这种喜欢南巡的天子?
不多时,沐天波赶了上来:“某已经安置好天子,短时间内应该不会再提南巡之事了。”
祖泽润却直言不讳:“但总这样不是办法。天子屡屡不战而逃,极大损害军中士气。黔国公认为太子殿下能力如何?能否担起社稷重任?”
沐天波眉头紧皱,不满的看着祖泽润道:“你想废黜天子?做乱臣贼子?”
祖泽润带着怒气回应:“我父亲和两个兄弟战死沙场,堂弟死在琉球,姑父被大同军囚禁。我祖家为朝廷死的人比宗亲都多!论对朝廷的忠心,宗亲都不如我祖家!”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现在是我要废天子吗?是天子自己不肯承担社稷重任,只想抛弃江山!既然天子不愿担此重任,我们找一个愿意承担的人有错吗?大明的江山只剩下云南一省,哪里还容得下天子胡闹!”
沐天波沉默了。他内心也对隆武帝的所作所为感到气愤,但沐家深受皇恩二百余年,忠君思想已深入骨髓,他不敢也不能做废立天子之事。
杜麟征打破僵局:“太子的性格类天子,即便登基,一样是要南巡的。不如这样,等我们打下了东吁,就迁天子过去。既然天子不愿承担责任,就让我等来承担。反正从朝廷南迁金陵,天子一直是拱垂而治。”
他引用大同社的理念道:“权责对等。祭祀归天子,社稷由我们来承担。”
祖泽润眼前一亮:“瑞仲兄所言极是!”
他其实早有此想法,每每想到自己打下了东吁,大同军也不再继续进攻他们,承认他们的行为。
但隆武却依旧是天子,还要压在他头上,他就不服气,凭什么这样一个废物能压在他一头,他舍生舍死的打天下,难道就是为了把基业交给这样的废物?
凭什么?
凭你有太祖的血脉,但即便你有太祖的血脉,你能统治的也只是朝廷原本的土地,而这些土地全部被你朱家给丢光了,东吁又不是朝廷的地盘。
当然祖泽润这些不满压抑在内心,并没有说出来。毕竟地盘还那样没有打下来,不好直接提出分蛋糕的事。杜麟征说出来了,正好解决他的后顾之忧。
沐天波听了杜麟征的话,也陷入了沉思当中,虽然觉得这样做有负皇恩,但隆武帝这段时间的表现太令人失望,他最终选择了沉默。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6月25日,昆明校场上,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准备,南明远征军终于集结完毕。
这段时间,祖泽润想尽办法,从逃到云南的士绅那里搜刮了三百多万两银子,用作购买粮草军饷。
这些士绅原本带着家产逃到云南,指望朝廷保护,如今却被强制“捐献”出大部分财产。
当然祖泽润也没有做的太绝,还给了他们一张债券,告诉这些人,等朝廷打下了东吁这些债券就能兑换等价的土地。
逃难过来的士绅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朝廷虽然要了他们的钱,但大同社要他们的命啊。
虽然大同社只是移民士绅,但不是东番岛,就是迁移到儋州这样的蛮荒之地,这和要他们命没什么两样。
更不要说西南地区还有各种奇葩的传闻,说什么他们装船到了海上,就会被大同社的人推到大海喂鲨鱼,虽然这是无稽之谈,但偏偏有很多人信这些。
毕竟大同社对他们下手那是真毫不留情,徐晨对他们做什么事情,士绅都相信,所以这个谣言才越传越广,最后传遍了整个西南地区。
这样一对比的话,只要钱的朝廷还是很眉清目秀的,而且他们也不是一无所获,手中不是还有一份债券,虽然这张债券很像画大饼,但好歹朝廷即便是到了这样危困的局面,还是愿意给他们画大饼。
不像大同社,不要说画大饼,看到他们就是铁拳镇压,所以即便是被祖泽润搜刮了大部分的钱财,他们还是坚定的站在南明朝廷这一边。
此时南征军的统帅是杜麟征,监军是祖泽润,沐天波则留在昆明负责后勤支援。这支军队由五千几社军和一万土司军组成,总共一万五千人,其中一万土司军大部分都是贵族土司,两广土司的士兵。
自从大同社开始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战火连绵。面对要改土归流的大同军,土司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地盘和特权,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南明军队当中,抵抗大同军。
而大同社也没惯着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土归流,就毫不留情的镇压他。西南地区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居多,重型火炮难以进入,但土司也没多少火器。
大同社采取小规模围剿战术,派遣一个营的士兵,配备四门迫击炮,就足够击溃一个几千人的土司营寨,而已有几千人马的土司在西南地区已经算是一个中型土司了。
西南地区在改土归流的同时,也在大力剿匪。被抓的土司和土司兵中,罪大恶极者经审判后直接处死,罪责较轻的则被发配到儋州橡胶园种植橡胶。吕宋被攻占后,又多了个发配地。
许多土司逃到了云南,包括水西安氏、播州杨氏——这两个家族正是十几年前引发西南安奢之乱的主谋。南明朝廷虽然处死了主谋,但两家族树大根深,难以彻底清理。还有思州黄氏、田州岑氏等家族,也带了不少土司兵来。
这些外来土司与云南本土百姓和当地土司矛盾不断,多次发生小规模冲突。
这次让他们出兵东吁,既是为了缓解云南内部的土司矛盾,也是计划将他们迁移到孟养、林邦两地。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7月15日,经过那20多天的艰苦行军,南明远征军终于抵达林邦。
横断山脉的千沟万壑让行军异常困难。十万大山的地形使统治成本极高,天然适合割据一方,形成了独特的土司制度——几个山脉峡谷,占据险要之地,就能占山为王当土皇帝,土司制度不但在大明有,西南各国都有。
杜麟征派遣使者前往当地土司,要求他们投降。这些土司都是实用主义者,谁给的利益大就跟谁。这几十年,大明日渐衰落,而东吁却出了一代雄主他隆王,平定内部割据军阀,发展农业,振兴国家。当地土司自然转向投靠东吁。
使者带回的消息不容乐观:大多数土司态度暧昧,既不明着拒绝,也不痛快答应,显然是在观望形势。
杜麟征与祖泽润站在营帐前,望着连绵的群山,心中都明白这场远征的艰难超乎想象。
祖泽润严肃道:“要杀鸡儆猴,不然当地土司不会臣服。”
杜麟征道:“不需要他们诚服,朝廷需要的是他们的土地,这片土地没有士绅,没有大户,甚至连大明的百姓都没有,这就是最好的重建朝廷军户制的地方。”
南明朝廷面对大同军屡战屡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军制的差距,只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户制,不说可以打得过大同军,但不至于惨败到今天这副模样。
只可惜他们多次想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护制度,但都失败了。而现在杜麟征明白在这片土地上是他们最好的机会。
使者既然不能让这些土司臣服。杜麟征就用大炮和军队来围剿当地的土司了。
于是南征军被分成了三路来围剿当地土司,找到土司营寨,虎遵炮进攻营寨,再配合炸药包,就林邦这些简陋的土司营寨没有一个能扛得住这套进攻。
打下营寨,杜麟征用当地土司几百年积累下的财富犒赏大军,而后把土司的土地分给南征士兵。
当第一次分到这些士兵手中的时候,全军士气大振,进攻各个土司更的变得更加勇猛无畏。
只不过两个月时间,孟养、林邦两地就被杜麟征的南征军收复,因为分了田地,大军的数量反而膨胀到3万了。
当然南明军的行为也惹恼了东吁国王他隆王。
他隆王是东吁国的一代雄主,他隆王的父亲莽应龙是个穷兵黩武的君主,多次发动对外战争。1565年,东吁军队进攻阿瑜陀耶,攻入阿瑜陀耶王朝首都,扶植傀儡进行统治。
但阿瑜陀耶的泰人不屈服于东吁王朝的统治,在纳腊萱王子的领导下,把东吁军队驱逐出境。
东吁军队还北上,多次侵大明云南边境,一直打到顺宁,在明万历十一年被邓子龙率领的明军击退,退回阿瓦,但明万历十三年又卷土重来,再占原属明王朝统治下的孟养、林邦等地区。
当时明王朝衰微,女真人已经兴起,明朝疲于应对女真人,疏于应对东吁的进犯,没有收复失地。
东吁王莽应龙死后,其子莽应里继位。
但其依旧继承其父穷兵黩武的政策,多次出兵入侵阿瑜陀耶,但均告失败。连年征战使得人民“疲惫劳累,苦不堪言”,“耕田荒芜”,国家的经济基础动摇。
被封为藩属的东吁、卑谬、良渊、马都八等地的封建领主趁机重新割地称王。东吁、若开等地的封建领主联合攻下勃固,莽应里被杀。
以勃利多为首的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乘机强占沙帘,建立殖民据点。东吁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严重局面。
但这个时候天降猛人,莽应龙的另一个儿子阿那毕隆,在阿瓦继位为国王,而后率军南下,攻入沙帘,处死勃利多,了十几年时间,重新统一了国家,休养生息,不动刀兵,让东吁国力得到了全面恢复。
所以当他隆王知道南明的残兵败将,居然在进攻他的国土勃然大怒,但他还是担心北方的大同社,所以他一方面派出使者向大同社解释,自己没有占据天朝土地的想法,只是想教训南明。
另一方面他集结3万大军,打算驱逐南明军队。
(本章完)
虽然大同社只是移民士绅,但不是东番岛,就是迁移到儋州这样的蛮荒之地,这和要他们命没什么两样。
更不要说西南地区还有各种奇葩的传闻,说什么他们装船到了海上,就会被大同社的人推到大海喂鲨鱼,虽然这是无稽之谈,但偏偏有很多人信这些。
毕竟大同社对他们下手那是真毫不留情,徐晨对他们做什么事情,士绅都相信,所以这个谣言才越传越广,最后传遍了整个西南地区。
这样一对比的话,只要钱的朝廷还是很眉清目秀的,而且他们也不是一无所获,手中不是还有一份债券,虽然这张债券很像画大饼,但好歹朝廷即便是到了这样危困的局面,还是愿意给他们画大饼。
不像大同社,不要说画大饼,看到他们就是铁拳镇压,所以即便是被祖泽润搜刮了大部分的钱财,他们还是坚定的站在南明朝廷这一边。
此时南征军的统帅是杜麟征,监军是祖泽润,沐天波则留在昆明负责后勤支援。这支军队由五千几社军和一万土司军组成,总共一万五千人,其中一万土司军大部分都是贵族土司,两广土司的士兵。
自从大同社开始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战火连绵。面对要改土归流的大同军,土司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地盘和特权,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南明军队当中,抵抗大同军。
而大同社也没惯着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土归流,就毫不留情的镇压他。西南地区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居多,重型火炮难以进入,但土司也没多少火器。
大同社采取小规模围剿战术,派遣一个营的士兵,配备四门迫击炮,就足够击溃一个几千人的土司营寨,而已有几千人马的土司在西南地区已经算是一个中型土司了。
西南地区在改土归流的同时,也在大力剿匪。被抓的土司和土司兵中,罪大恶极者经审判后直接处死,罪责较轻的则被发配到儋州橡胶园种植橡胶。吕宋被攻占后,又多了个发配地。
许多土司逃到了云南,包括水西安氏、播州杨氏——这两个家族正是十几年前引发西南安奢之乱的主谋。南明朝廷虽然处死了主谋,但两家族树大根深,难以彻底清理。还有思州黄氏、田州岑氏等家族,也带了不少土司兵来。
这些外来土司与云南本土百姓和当地土司矛盾不断,多次发生小规模冲突。
这次让他们出兵东吁,既是为了缓解云南内部的土司矛盾,也是计划将他们迁移到孟养、林邦两地。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7月15日,经过那20多天的艰苦行军,南明远征军终于抵达林邦。
横断山脉的千沟万壑让行军异常困难。十万大山的地形使统治成本极高,天然适合割据一方,形成了独特的土司制度——几个山脉峡谷,占据险要之地,就能占山为王当土皇帝,土司制度不但在大明有,西南各国都有。
杜麟征派遣使者前往当地土司,要求他们投降。这些土司都是实用主义者,谁给的利益大就跟谁。这几十年,大明日渐衰落,而东吁却出了一代雄主他隆王,平定内部割据军阀,发展农业,振兴国家。当地土司自然转向投靠东吁。
使者带回的消息不容乐观:大多数土司态度暧昧,既不明着拒绝,也不痛快答应,显然是在观望形势。
杜麟征与祖泽润站在营帐前,望着连绵的群山,心中都明白这场远征的艰难超乎想象。
祖泽润严肃道:“要杀鸡儆猴,不然当地土司不会臣服。”
杜麟征道:“不需要他们诚服,朝廷需要的是他们的土地,这片土地没有士绅,没有大户,甚至连大明的百姓都没有,这就是最好的重建朝廷军户制的地方。”
南明朝廷面对大同军屡战屡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军制的差距,只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户制,不说可以打得过大同军,但不至于惨败到今天这副模样。
只可惜他们多次想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护制度,但都失败了。而现在杜麟征明白在这片土地上是他们最好的机会。
使者既然不能让这些土司臣服。杜麟征就用大炮和军队来围剿当地的土司了。
于是南征军被分成了三路来围剿当地土司,找到土司营寨,虎遵炮进攻营寨,再配合炸药包,就林邦这些简陋的土司营寨没有一个能扛得住这套进攻。
打下营寨,杜麟征用当地土司几百年积累下的财富犒赏大军,而后把土司的土地分给南征士兵。
当第一次分到这些士兵手中的时候,全军士气大振,进攻各个土司更的变得更加勇猛无畏。
只不过两个月时间,孟养、林邦两地就被杜麟征的南征军收复,因为分了田地,大军的数量反而膨胀到3万了。
当然南明军的行为也惹恼了东吁国王他隆王。
他隆王是东吁国的一代雄主,他隆王的父亲莽应龙是个穷兵黩武的君主,多次发动对外战争。1565年,东吁军队进攻阿瑜陀耶,攻入阿瑜陀耶王朝首都,扶植傀儡进行统治。
但阿瑜陀耶的泰人不屈服于东吁王朝的统治,在纳腊萱王子的领导下,把东吁军队驱逐出境。
东吁军队还北上,多次侵大明云南边境,一直打到顺宁,在明万历十一年被邓子龙率领的明军击退,退回阿瓦,但明万历十三年又卷土重来,再占原属明王朝统治下的孟养、林邦等地区。
当时明王朝衰微,女真人已经兴起,明朝疲于应对女真人,疏于应对东吁的进犯,没有收复失地。
东吁王莽应龙死后,其子莽应里继位。
但其依旧继承其父穷兵黩武的政策,多次出兵入侵阿瑜陀耶,但均告失败。连年征战使得人民“疲惫劳累,苦不堪言”,“耕田荒芜”,国家的经济基础动摇。
被封为藩属的东吁、卑谬、良渊、马都八等地的封建领主趁机重新割地称王。东吁、若开等地的封建领主联合攻下勃固,莽应里被杀。
以勃利多为首的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乘机强占沙帘,建立殖民据点。东吁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严重局面。
但这个时候天降猛人,莽应龙的另一个儿子阿那毕隆,在阿瓦继位为国王,而后率军南下,攻入沙帘,处死勃利多,了十几年时间,重新统一了国家,休养生息,不动刀兵,让东吁国力得到了全面恢复。
所以当他隆王知道南明的残兵败将,居然在进攻他的国土勃然大怒,但他还是担心北方的大同社,所以他一方面派出使者向大同社解释,自己没有占据天朝土地的想法,只是想教训南明。
另一方面他集结3万大军,打算驱逐南明军队。
(本章完)
虽然大同社只是移民士绅,但不是东番岛,就是迁移到儋州这样的蛮荒之地,这和要他们命没什么两样。
更不要说西南地区还有各种奇葩的传闻,说什么他们装船到了海上,就会被大同社的人推到大海喂鲨鱼,虽然这是无稽之谈,但偏偏有很多人信这些。
毕竟大同社对他们下手那是真毫不留情,徐晨对他们做什么事情,士绅都相信,所以这个谣言才越传越广,最后传遍了整个西南地区。
这样一对比的话,只要钱的朝廷还是很眉清目秀的,而且他们也不是一无所获,手中不是还有一份债券,虽然这张债券很像画大饼,但好歹朝廷即便是到了这样危困的局面,还是愿意给他们画大饼。
不像大同社,不要说画大饼,看到他们就是铁拳镇压,所以即便是被祖泽润搜刮了大部分的钱财,他们还是坚定的站在南明朝廷这一边。
此时南征军的统帅是杜麟征,监军是祖泽润,沐天波则留在昆明负责后勤支援。这支军队由五千几社军和一万土司军组成,总共一万五千人,其中一万土司军大部分都是贵族土司,两广土司的士兵。
自从大同社开始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战火连绵。面对要改土归流的大同军,土司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地盘和特权,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南明军队当中,抵抗大同军。
而大同社也没惯着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土归流,就毫不留情的镇压他。西南地区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居多,重型火炮难以进入,但土司也没多少火器。
大同社采取小规模围剿战术,派遣一个营的士兵,配备四门迫击炮,就足够击溃一个几千人的土司营寨,而已有几千人马的土司在西南地区已经算是一个中型土司了。
西南地区在改土归流的同时,也在大力剿匪。被抓的土司和土司兵中,罪大恶极者经审判后直接处死,罪责较轻的则被发配到儋州橡胶园种植橡胶。吕宋被攻占后,又多了个发配地。
许多土司逃到了云南,包括水西安氏、播州杨氏——这两个家族正是十几年前引发西南安奢之乱的主谋。南明朝廷虽然处死了主谋,但两家族树大根深,难以彻底清理。还有思州黄氏、田州岑氏等家族,也带了不少土司兵来。
这些外来土司与云南本土百姓和当地土司矛盾不断,多次发生小规模冲突。
这次让他们出兵东吁,既是为了缓解云南内部的土司矛盾,也是计划将他们迁移到孟养、林邦两地。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7月15日,经过那20多天的艰苦行军,南明远征军终于抵达林邦。
横断山脉的千沟万壑让行军异常困难。十万大山的地形使统治成本极高,天然适合割据一方,形成了独特的土司制度——几个山脉峡谷,占据险要之地,就能占山为王当土皇帝,土司制度不但在大明有,西南各国都有。
杜麟征派遣使者前往当地土司,要求他们投降。这些土司都是实用主义者,谁给的利益大就跟谁。这几十年,大明日渐衰落,而东吁却出了一代雄主他隆王,平定内部割据军阀,发展农业,振兴国家。当地土司自然转向投靠东吁。
使者带回的消息不容乐观:大多数土司态度暧昧,既不明着拒绝,也不痛快答应,显然是在观望形势。
杜麟征与祖泽润站在营帐前,望着连绵的群山,心中都明白这场远征的艰难超乎想象。
祖泽润严肃道:“要杀鸡儆猴,不然当地土司不会臣服。”
杜麟征道:“不需要他们诚服,朝廷需要的是他们的土地,这片土地没有士绅,没有大户,甚至连大明的百姓都没有,这就是最好的重建朝廷军户制的地方。”
南明朝廷面对大同军屡战屡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军制的差距,只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户制,不说可以打得过大同军,但不至于惨败到今天这副模样。
只可惜他们多次想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护制度,但都失败了。而现在杜麟征明白在这片土地上是他们最好的机会。
使者既然不能让这些土司臣服。杜麟征就用大炮和军队来围剿当地的土司了。
于是南征军被分成了三路来围剿当地土司,找到土司营寨,虎遵炮进攻营寨,再配合炸药包,就林邦这些简陋的土司营寨没有一个能扛得住这套进攻。
打下营寨,杜麟征用当地土司几百年积累下的财富犒赏大军,而后把土司的土地分给南征士兵。
当第一次分到这些士兵手中的时候,全军士气大振,进攻各个土司更的变得更加勇猛无畏。
只不过两个月时间,孟养、林邦两地就被杜麟征的南征军收复,因为分了田地,大军的数量反而膨胀到3万了。
当然南明军的行为也惹恼了东吁国王他隆王。
他隆王是东吁国的一代雄主,他隆王的父亲莽应龙是个穷兵黩武的君主,多次发动对外战争。1565年,东吁军队进攻阿瑜陀耶,攻入阿瑜陀耶王朝首都,扶植傀儡进行统治。
但阿瑜陀耶的泰人不屈服于东吁王朝的统治,在纳腊萱王子的领导下,把东吁军队驱逐出境。
东吁军队还北上,多次侵大明云南边境,一直打到顺宁,在明万历十一年被邓子龙率领的明军击退,退回阿瓦,但明万历十三年又卷土重来,再占原属明王朝统治下的孟养、林邦等地区。
当时明王朝衰微,女真人已经兴起,明朝疲于应对女真人,疏于应对东吁的进犯,没有收复失地。
东吁王莽应龙死后,其子莽应里继位。
但其依旧继承其父穷兵黩武的政策,多次出兵入侵阿瑜陀耶,但均告失败。连年征战使得人民“疲惫劳累,苦不堪言”,“耕田荒芜”,国家的经济基础动摇。
被封为藩属的东吁、卑谬、良渊、马都八等地的封建领主趁机重新割地称王。东吁、若开等地的封建领主联合攻下勃固,莽应里被杀。
以勃利多为首的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乘机强占沙帘,建立殖民据点。东吁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严重局面。
但这个时候天降猛人,莽应龙的另一个儿子阿那毕隆,在阿瓦继位为国王,而后率军南下,攻入沙帘,处死勃利多,了十几年时间,重新统一了国家,休养生息,不动刀兵,让东吁国力得到了全面恢复。
所以当他隆王知道南明的残兵败将,居然在进攻他的国土勃然大怒,但他还是担心北方的大同社,所以他一方面派出使者向大同社解释,自己没有占据天朝土地的想法,只是想教训南明。
另一方面他集结3万大军,打算驱逐南明军队。
(本章完)
虽然大同社只是移民士绅,但不是东番岛,就是迁移到儋州这样的蛮荒之地,这和要他们命没什么两样。
更不要说西南地区还有各种奇葩的传闻,说什么他们装船到了海上,就会被大同社的人推到大海喂鲨鱼,虽然这是无稽之谈,但偏偏有很多人信这些。
毕竟大同社对他们下手那是真毫不留情,徐晨对他们做什么事情,士绅都相信,所以这个谣言才越传越广,最后传遍了整个西南地区。
这样一对比的话,只要钱的朝廷还是很眉清目秀的,而且他们也不是一无所获,手中不是还有一份债券,虽然这张债券很像画大饼,但好歹朝廷即便是到了这样危困的局面,还是愿意给他们画大饼。
不像大同社,不要说画大饼,看到他们就是铁拳镇压,所以即便是被祖泽润搜刮了大部分的钱财,他们还是坚定的站在南明朝廷这一边。
此时南征军的统帅是杜麟征,监军是祖泽润,沐天波则留在昆明负责后勤支援。这支军队由五千几社军和一万土司军组成,总共一万五千人,其中一万土司军大部分都是贵族土司,两广土司的士兵。
自从大同社开始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战火连绵。面对要改土归流的大同军,土司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地盘和特权,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南明军队当中,抵抗大同军。
而大同社也没惯着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土归流,就毫不留情的镇压他。西南地区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居多,重型火炮难以进入,但土司也没多少火器。
大同社采取小规模围剿战术,派遣一个营的士兵,配备四门迫击炮,就足够击溃一个几千人的土司营寨,而已有几千人马的土司在西南地区已经算是一个中型土司了。
西南地区在改土归流的同时,也在大力剿匪。被抓的土司和土司兵中,罪大恶极者经审判后直接处死,罪责较轻的则被发配到儋州橡胶园种植橡胶。吕宋被攻占后,又多了个发配地。
许多土司逃到了云南,包括水西安氏、播州杨氏——这两个家族正是十几年前引发西南安奢之乱的主谋。南明朝廷虽然处死了主谋,但两家族树大根深,难以彻底清理。还有思州黄氏、田州岑氏等家族,也带了不少土司兵来。
这些外来土司与云南本土百姓和当地土司矛盾不断,多次发生小规模冲突。
这次让他们出兵东吁,既是为了缓解云南内部的土司矛盾,也是计划将他们迁移到孟养、林邦两地。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7月15日,经过那20多天的艰苦行军,南明远征军终于抵达林邦。
横断山脉的千沟万壑让行军异常困难。十万大山的地形使统治成本极高,天然适合割据一方,形成了独特的土司制度——几个山脉峡谷,占据险要之地,就能占山为王当土皇帝,土司制度不但在大明有,西南各国都有。
杜麟征派遣使者前往当地土司,要求他们投降。这些土司都是实用主义者,谁给的利益大就跟谁。这几十年,大明日渐衰落,而东吁却出了一代雄主他隆王,平定内部割据军阀,发展农业,振兴国家。当地土司自然转向投靠东吁。
使者带回的消息不容乐观:大多数土司态度暧昧,既不明着拒绝,也不痛快答应,显然是在观望形势。
杜麟征与祖泽润站在营帐前,望着连绵的群山,心中都明白这场远征的艰难超乎想象。
祖泽润严肃道:“要杀鸡儆猴,不然当地土司不会臣服。”
杜麟征道:“不需要他们诚服,朝廷需要的是他们的土地,这片土地没有士绅,没有大户,甚至连大明的百姓都没有,这就是最好的重建朝廷军户制的地方。”
南明朝廷面对大同军屡战屡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军制的差距,只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户制,不说可以打得过大同军,但不至于惨败到今天这副模样。
只可惜他们多次想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护制度,但都失败了。而现在杜麟征明白在这片土地上是他们最好的机会。
使者既然不能让这些土司臣服。杜麟征就用大炮和军队来围剿当地的土司了。
于是南征军被分成了三路来围剿当地土司,找到土司营寨,虎遵炮进攻营寨,再配合炸药包,就林邦这些简陋的土司营寨没有一个能扛得住这套进攻。
打下营寨,杜麟征用当地土司几百年积累下的财富犒赏大军,而后把土司的土地分给南征士兵。
当第一次分到这些士兵手中的时候,全军士气大振,进攻各个土司更的变得更加勇猛无畏。
只不过两个月时间,孟养、林邦两地就被杜麟征的南征军收复,因为分了田地,大军的数量反而膨胀到3万了。
当然南明军的行为也惹恼了东吁国王他隆王。
他隆王是东吁国的一代雄主,他隆王的父亲莽应龙是个穷兵黩武的君主,多次发动对外战争。1565年,东吁军队进攻阿瑜陀耶,攻入阿瑜陀耶王朝首都,扶植傀儡进行统治。
但阿瑜陀耶的泰人不屈服于东吁王朝的统治,在纳腊萱王子的领导下,把东吁军队驱逐出境。
东吁军队还北上,多次侵大明云南边境,一直打到顺宁,在明万历十一年被邓子龙率领的明军击退,退回阿瓦,但明万历十三年又卷土重来,再占原属明王朝统治下的孟养、林邦等地区。
当时明王朝衰微,女真人已经兴起,明朝疲于应对女真人,疏于应对东吁的进犯,没有收复失地。
东吁王莽应龙死后,其子莽应里继位。
但其依旧继承其父穷兵黩武的政策,多次出兵入侵阿瑜陀耶,但均告失败。连年征战使得人民“疲惫劳累,苦不堪言”,“耕田荒芜”,国家的经济基础动摇。
被封为藩属的东吁、卑谬、良渊、马都八等地的封建领主趁机重新割地称王。东吁、若开等地的封建领主联合攻下勃固,莽应里被杀。
以勃利多为首的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乘机强占沙帘,建立殖民据点。东吁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严重局面。
但这个时候天降猛人,莽应龙的另一个儿子阿那毕隆,在阿瓦继位为国王,而后率军南下,攻入沙帘,处死勃利多,了十几年时间,重新统一了国家,休养生息,不动刀兵,让东吁国力得到了全面恢复。
所以当他隆王知道南明的残兵败将,居然在进攻他的国土勃然大怒,但他还是担心北方的大同社,所以他一方面派出使者向大同社解释,自己没有占据天朝土地的想法,只是想教训南明。
另一方面他集结3万大军,打算驱逐南明军队。
(本章完)
虽然大同社只是移民士绅,但不是东番岛,就是迁移到儋州这样的蛮荒之地,这和要他们命没什么两样。
更不要说西南地区还有各种奇葩的传闻,说什么他们装船到了海上,就会被大同社的人推到大海喂鲨鱼,虽然这是无稽之谈,但偏偏有很多人信这些。
毕竟大同社对他们下手那是真毫不留情,徐晨对他们做什么事情,士绅都相信,所以这个谣言才越传越广,最后传遍了整个西南地区。
这样一对比的话,只要钱的朝廷还是很眉清目秀的,而且他们也不是一无所获,手中不是还有一份债券,虽然这张债券很像画大饼,但好歹朝廷即便是到了这样危困的局面,还是愿意给他们画大饼。
不像大同社,不要说画大饼,看到他们就是铁拳镇压,所以即便是被祖泽润搜刮了大部分的钱财,他们还是坚定的站在南明朝廷这一边。
此时南征军的统帅是杜麟征,监军是祖泽润,沐天波则留在昆明负责后勤支援。这支军队由五千几社军和一万土司军组成,总共一万五千人,其中一万土司军大部分都是贵族土司,两广土司的士兵。
自从大同社开始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战火连绵。面对要改土归流的大同军,土司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地盘和特权,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南明军队当中,抵抗大同军。
而大同社也没惯着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土归流,就毫不留情的镇压他。西南地区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居多,重型火炮难以进入,但土司也没多少火器。
大同社采取小规模围剿战术,派遣一个营的士兵,配备四门迫击炮,就足够击溃一个几千人的土司营寨,而已有几千人马的土司在西南地区已经算是一个中型土司了。
西南地区在改土归流的同时,也在大力剿匪。被抓的土司和土司兵中,罪大恶极者经审判后直接处死,罪责较轻的则被发配到儋州橡胶园种植橡胶。吕宋被攻占后,又多了个发配地。
许多土司逃到了云南,包括水西安氏、播州杨氏——这两个家族正是十几年前引发西南安奢之乱的主谋。南明朝廷虽然处死了主谋,但两家族树大根深,难以彻底清理。还有思州黄氏、田州岑氏等家族,也带了不少土司兵来。
这些外来土司与云南本土百姓和当地土司矛盾不断,多次发生小规模冲突。
这次让他们出兵东吁,既是为了缓解云南内部的土司矛盾,也是计划将他们迁移到孟养、林邦两地。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7月15日,经过那20多天的艰苦行军,南明远征军终于抵达林邦。
横断山脉的千沟万壑让行军异常困难。十万大山的地形使统治成本极高,天然适合割据一方,形成了独特的土司制度——几个山脉峡谷,占据险要之地,就能占山为王当土皇帝,土司制度不但在大明有,西南各国都有。
杜麟征派遣使者前往当地土司,要求他们投降。这些土司都是实用主义者,谁给的利益大就跟谁。这几十年,大明日渐衰落,而东吁却出了一代雄主他隆王,平定内部割据军阀,发展农业,振兴国家。当地土司自然转向投靠东吁。
使者带回的消息不容乐观:大多数土司态度暧昧,既不明着拒绝,也不痛快答应,显然是在观望形势。
杜麟征与祖泽润站在营帐前,望着连绵的群山,心中都明白这场远征的艰难超乎想象。
祖泽润严肃道:“要杀鸡儆猴,不然当地土司不会臣服。”
杜麟征道:“不需要他们诚服,朝廷需要的是他们的土地,这片土地没有士绅,没有大户,甚至连大明的百姓都没有,这就是最好的重建朝廷军户制的地方。”
南明朝廷面对大同军屡战屡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军制的差距,只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户制,不说可以打得过大同军,但不至于惨败到今天这副模样。
只可惜他们多次想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护制度,但都失败了。而现在杜麟征明白在这片土地上是他们最好的机会。
使者既然不能让这些土司臣服。杜麟征就用大炮和军队来围剿当地的土司了。
于是南征军被分成了三路来围剿当地土司,找到土司营寨,虎遵炮进攻营寨,再配合炸药包,就林邦这些简陋的土司营寨没有一个能扛得住这套进攻。
打下营寨,杜麟征用当地土司几百年积累下的财富犒赏大军,而后把土司的土地分给南征士兵。
当第一次分到这些士兵手中的时候,全军士气大振,进攻各个土司更的变得更加勇猛无畏。
只不过两个月时间,孟养、林邦两地就被杜麟征的南征军收复,因为分了田地,大军的数量反而膨胀到3万了。
当然南明军的行为也惹恼了东吁国王他隆王。
他隆王是东吁国的一代雄主,他隆王的父亲莽应龙是个穷兵黩武的君主,多次发动对外战争。1565年,东吁军队进攻阿瑜陀耶,攻入阿瑜陀耶王朝首都,扶植傀儡进行统治。
但阿瑜陀耶的泰人不屈服于东吁王朝的统治,在纳腊萱王子的领导下,把东吁军队驱逐出境。
东吁军队还北上,多次侵大明云南边境,一直打到顺宁,在明万历十一年被邓子龙率领的明军击退,退回阿瓦,但明万历十三年又卷土重来,再占原属明王朝统治下的孟养、林邦等地区。
当时明王朝衰微,女真人已经兴起,明朝疲于应对女真人,疏于应对东吁的进犯,没有收复失地。
东吁王莽应龙死后,其子莽应里继位。
但其依旧继承其父穷兵黩武的政策,多次出兵入侵阿瑜陀耶,但均告失败。连年征战使得人民“疲惫劳累,苦不堪言”,“耕田荒芜”,国家的经济基础动摇。
被封为藩属的东吁、卑谬、良渊、马都八等地的封建领主趁机重新割地称王。东吁、若开等地的封建领主联合攻下勃固,莽应里被杀。
以勃利多为首的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乘机强占沙帘,建立殖民据点。东吁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严重局面。
但这个时候天降猛人,莽应龙的另一个儿子阿那毕隆,在阿瓦继位为国王,而后率军南下,攻入沙帘,处死勃利多,了十几年时间,重新统一了国家,休养生息,不动刀兵,让东吁国力得到了全面恢复。
所以当他隆王知道南明的残兵败将,居然在进攻他的国土勃然大怒,但他还是担心北方的大同社,所以他一方面派出使者向大同社解释,自己没有占据天朝土地的想法,只是想教训南明。
另一方面他集结3万大军,打算驱逐南明军队。
(本章完)
虽然大同社只是移民士绅,但不是东番岛,就是迁移到儋州这样的蛮荒之地,这和要他们命没什么两样。
更不要说西南地区还有各种奇葩的传闻,说什么他们装船到了海上,就会被大同社的人推到大海喂鲨鱼,虽然这是无稽之谈,但偏偏有很多人信这些。
毕竟大同社对他们下手那是真毫不留情,徐晨对他们做什么事情,士绅都相信,所以这个谣言才越传越广,最后传遍了整个西南地区。
这样一对比的话,只要钱的朝廷还是很眉清目秀的,而且他们也不是一无所获,手中不是还有一份债券,虽然这张债券很像画大饼,但好歹朝廷即便是到了这样危困的局面,还是愿意给他们画大饼。
不像大同社,不要说画大饼,看到他们就是铁拳镇压,所以即便是被祖泽润搜刮了大部分的钱财,他们还是坚定的站在南明朝廷这一边。
此时南征军的统帅是杜麟征,监军是祖泽润,沐天波则留在昆明负责后勤支援。这支军队由五千几社军和一万土司军组成,总共一万五千人,其中一万土司军大部分都是贵族土司,两广土司的士兵。
自从大同社开始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战火连绵。面对要改土归流的大同军,土司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地盘和特权,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南明军队当中,抵抗大同军。
而大同社也没惯着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土归流,就毫不留情的镇压他。西南地区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居多,重型火炮难以进入,但土司也没多少火器。
大同社采取小规模围剿战术,派遣一个营的士兵,配备四门迫击炮,就足够击溃一个几千人的土司营寨,而已有几千人马的土司在西南地区已经算是一个中型土司了。
西南地区在改土归流的同时,也在大力剿匪。被抓的土司和土司兵中,罪大恶极者经审判后直接处死,罪责较轻的则被发配到儋州橡胶园种植橡胶。吕宋被攻占后,又多了个发配地。
许多土司逃到了云南,包括水西安氏、播州杨氏——这两个家族正是十几年前引发西南安奢之乱的主谋。南明朝廷虽然处死了主谋,但两家族树大根深,难以彻底清理。还有思州黄氏、田州岑氏等家族,也带了不少土司兵来。
这些外来土司与云南本土百姓和当地土司矛盾不断,多次发生小规模冲突。
这次让他们出兵东吁,既是为了缓解云南内部的土司矛盾,也是计划将他们迁移到孟养、林邦两地。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7月15日,经过那20多天的艰苦行军,南明远征军终于抵达林邦。
横断山脉的千沟万壑让行军异常困难。十万大山的地形使统治成本极高,天然适合割据一方,形成了独特的土司制度——几个山脉峡谷,占据险要之地,就能占山为王当土皇帝,土司制度不但在大明有,西南各国都有。
杜麟征派遣使者前往当地土司,要求他们投降。这些土司都是实用主义者,谁给的利益大就跟谁。这几十年,大明日渐衰落,而东吁却出了一代雄主他隆王,平定内部割据军阀,发展农业,振兴国家。当地土司自然转向投靠东吁。
使者带回的消息不容乐观:大多数土司态度暧昧,既不明着拒绝,也不痛快答应,显然是在观望形势。
杜麟征与祖泽润站在营帐前,望着连绵的群山,心中都明白这场远征的艰难超乎想象。
祖泽润严肃道:“要杀鸡儆猴,不然当地土司不会臣服。”
杜麟征道:“不需要他们诚服,朝廷需要的是他们的土地,这片土地没有士绅,没有大户,甚至连大明的百姓都没有,这就是最好的重建朝廷军户制的地方。”
南明朝廷面对大同军屡战屡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军制的差距,只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户制,不说可以打得过大同军,但不至于惨败到今天这副模样。
只可惜他们多次想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护制度,但都失败了。而现在杜麟征明白在这片土地上是他们最好的机会。
使者既然不能让这些土司臣服。杜麟征就用大炮和军队来围剿当地的土司了。
于是南征军被分成了三路来围剿当地土司,找到土司营寨,虎遵炮进攻营寨,再配合炸药包,就林邦这些简陋的土司营寨没有一个能扛得住这套进攻。
打下营寨,杜麟征用当地土司几百年积累下的财富犒赏大军,而后把土司的土地分给南征士兵。
当第一次分到这些士兵手中的时候,全军士气大振,进攻各个土司更的变得更加勇猛无畏。
只不过两个月时间,孟养、林邦两地就被杜麟征的南征军收复,因为分了田地,大军的数量反而膨胀到3万了。
当然南明军的行为也惹恼了东吁国王他隆王。
他隆王是东吁国的一代雄主,他隆王的父亲莽应龙是个穷兵黩武的君主,多次发动对外战争。1565年,东吁军队进攻阿瑜陀耶,攻入阿瑜陀耶王朝首都,扶植傀儡进行统治。
但阿瑜陀耶的泰人不屈服于东吁王朝的统治,在纳腊萱王子的领导下,把东吁军队驱逐出境。
东吁军队还北上,多次侵大明云南边境,一直打到顺宁,在明万历十一年被邓子龙率领的明军击退,退回阿瓦,但明万历十三年又卷土重来,再占原属明王朝统治下的孟养、林邦等地区。
当时明王朝衰微,女真人已经兴起,明朝疲于应对女真人,疏于应对东吁的进犯,没有收复失地。
东吁王莽应龙死后,其子莽应里继位。
但其依旧继承其父穷兵黩武的政策,多次出兵入侵阿瑜陀耶,但均告失败。连年征战使得人民“疲惫劳累,苦不堪言”,“耕田荒芜”,国家的经济基础动摇。
被封为藩属的东吁、卑谬、良渊、马都八等地的封建领主趁机重新割地称王。东吁、若开等地的封建领主联合攻下勃固,莽应里被杀。
以勃利多为首的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乘机强占沙帘,建立殖民据点。东吁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严重局面。
但这个时候天降猛人,莽应龙的另一个儿子阿那毕隆,在阿瓦继位为国王,而后率军南下,攻入沙帘,处死勃利多,了十几年时间,重新统一了国家,休养生息,不动刀兵,让东吁国力得到了全面恢复。
所以当他隆王知道南明的残兵败将,居然在进攻他的国土勃然大怒,但他还是担心北方的大同社,所以他一方面派出使者向大同社解释,自己没有占据天朝土地的想法,只是想教训南明。
另一方面他集结3万大军,打算驱逐南明军队。
(本章完)
虽然大同社只是移民士绅,但不是东番岛,就是迁移到儋州这样的蛮荒之地,这和要他们命没什么两样。
更不要说西南地区还有各种奇葩的传闻,说什么他们装船到了海上,就会被大同社的人推到大海喂鲨鱼,虽然这是无稽之谈,但偏偏有很多人信这些。
毕竟大同社对他们下手那是真毫不留情,徐晨对他们做什么事情,士绅都相信,所以这个谣言才越传越广,最后传遍了整个西南地区。
这样一对比的话,只要钱的朝廷还是很眉清目秀的,而且他们也不是一无所获,手中不是还有一份债券,虽然这张债券很像画大饼,但好歹朝廷即便是到了这样危困的局面,还是愿意给他们画大饼。
不像大同社,不要说画大饼,看到他们就是铁拳镇压,所以即便是被祖泽润搜刮了大部分的钱财,他们还是坚定的站在南明朝廷这一边。
此时南征军的统帅是杜麟征,监军是祖泽润,沐天波则留在昆明负责后勤支援。这支军队由五千几社军和一万土司军组成,总共一万五千人,其中一万土司军大部分都是贵族土司,两广土司的士兵。
自从大同社开始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战火连绵。面对要改土归流的大同军,土司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地盘和特权,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南明军队当中,抵抗大同军。
而大同社也没惯着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土归流,就毫不留情的镇压他。西南地区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居多,重型火炮难以进入,但土司也没多少火器。
大同社采取小规模围剿战术,派遣一个营的士兵,配备四门迫击炮,就足够击溃一个几千人的土司营寨,而已有几千人马的土司在西南地区已经算是一个中型土司了。
西南地区在改土归流的同时,也在大力剿匪。被抓的土司和土司兵中,罪大恶极者经审判后直接处死,罪责较轻的则被发配到儋州橡胶园种植橡胶。吕宋被攻占后,又多了个发配地。
许多土司逃到了云南,包括水西安氏、播州杨氏——这两个家族正是十几年前引发西南安奢之乱的主谋。南明朝廷虽然处死了主谋,但两家族树大根深,难以彻底清理。还有思州黄氏、田州岑氏等家族,也带了不少土司兵来。
这些外来土司与云南本土百姓和当地土司矛盾不断,多次发生小规模冲突。
这次让他们出兵东吁,既是为了缓解云南内部的土司矛盾,也是计划将他们迁移到孟养、林邦两地。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7月15日,经过那20多天的艰苦行军,南明远征军终于抵达林邦。
横断山脉的千沟万壑让行军异常困难。十万大山的地形使统治成本极高,天然适合割据一方,形成了独特的土司制度——几个山脉峡谷,占据险要之地,就能占山为王当土皇帝,土司制度不但在大明有,西南各国都有。
杜麟征派遣使者前往当地土司,要求他们投降。这些土司都是实用主义者,谁给的利益大就跟谁。这几十年,大明日渐衰落,而东吁却出了一代雄主他隆王,平定内部割据军阀,发展农业,振兴国家。当地土司自然转向投靠东吁。
使者带回的消息不容乐观:大多数土司态度暧昧,既不明着拒绝,也不痛快答应,显然是在观望形势。
杜麟征与祖泽润站在营帐前,望着连绵的群山,心中都明白这场远征的艰难超乎想象。
祖泽润严肃道:“要杀鸡儆猴,不然当地土司不会臣服。”
杜麟征道:“不需要他们诚服,朝廷需要的是他们的土地,这片土地没有士绅,没有大户,甚至连大明的百姓都没有,这就是最好的重建朝廷军户制的地方。”
南明朝廷面对大同军屡战屡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军制的差距,只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户制,不说可以打得过大同军,但不至于惨败到今天这副模样。
只可惜他们多次想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护制度,但都失败了。而现在杜麟征明白在这片土地上是他们最好的机会。
使者既然不能让这些土司臣服。杜麟征就用大炮和军队来围剿当地的土司了。
于是南征军被分成了三路来围剿当地土司,找到土司营寨,虎遵炮进攻营寨,再配合炸药包,就林邦这些简陋的土司营寨没有一个能扛得住这套进攻。
打下营寨,杜麟征用当地土司几百年积累下的财富犒赏大军,而后把土司的土地分给南征士兵。
当第一次分到这些士兵手中的时候,全军士气大振,进攻各个土司更的变得更加勇猛无畏。
只不过两个月时间,孟养、林邦两地就被杜麟征的南征军收复,因为分了田地,大军的数量反而膨胀到3万了。
当然南明军的行为也惹恼了东吁国王他隆王。
他隆王是东吁国的一代雄主,他隆王的父亲莽应龙是个穷兵黩武的君主,多次发动对外战争。1565年,东吁军队进攻阿瑜陀耶,攻入阿瑜陀耶王朝首都,扶植傀儡进行统治。
但阿瑜陀耶的泰人不屈服于东吁王朝的统治,在纳腊萱王子的领导下,把东吁军队驱逐出境。
东吁军队还北上,多次侵大明云南边境,一直打到顺宁,在明万历十一年被邓子龙率领的明军击退,退回阿瓦,但明万历十三年又卷土重来,再占原属明王朝统治下的孟养、林邦等地区。
当时明王朝衰微,女真人已经兴起,明朝疲于应对女真人,疏于应对东吁的进犯,没有收复失地。
东吁王莽应龙死后,其子莽应里继位。
但其依旧继承其父穷兵黩武的政策,多次出兵入侵阿瑜陀耶,但均告失败。连年征战使得人民“疲惫劳累,苦不堪言”,“耕田荒芜”,国家的经济基础动摇。
被封为藩属的东吁、卑谬、良渊、马都八等地的封建领主趁机重新割地称王。东吁、若开等地的封建领主联合攻下勃固,莽应里被杀。
以勃利多为首的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乘机强占沙帘,建立殖民据点。东吁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严重局面。
但这个时候天降猛人,莽应龙的另一个儿子阿那毕隆,在阿瓦继位为国王,而后率军南下,攻入沙帘,处死勃利多,了十几年时间,重新统一了国家,休养生息,不动刀兵,让东吁国力得到了全面恢复。
所以当他隆王知道南明的残兵败将,居然在进攻他的国土勃然大怒,但他还是担心北方的大同社,所以他一方面派出使者向大同社解释,自己没有占据天朝土地的想法,只是想教训南明。
另一方面他集结3万大军,打算驱逐南明军队。
(本章完)
虽然大同社只是移民士绅,但不是东番岛,就是迁移到儋州这样的蛮荒之地,这和要他们命没什么两样。
更不要说西南地区还有各种奇葩的传闻,说什么他们装船到了海上,就会被大同社的人推到大海喂鲨鱼,虽然这是无稽之谈,但偏偏有很多人信这些。
毕竟大同社对他们下手那是真毫不留情,徐晨对他们做什么事情,士绅都相信,所以这个谣言才越传越广,最后传遍了整个西南地区。
这样一对比的话,只要钱的朝廷还是很眉清目秀的,而且他们也不是一无所获,手中不是还有一份债券,虽然这张债券很像画大饼,但好歹朝廷即便是到了这样危困的局面,还是愿意给他们画大饼。
不像大同社,不要说画大饼,看到他们就是铁拳镇压,所以即便是被祖泽润搜刮了大部分的钱财,他们还是坚定的站在南明朝廷这一边。
此时南征军的统帅是杜麟征,监军是祖泽润,沐天波则留在昆明负责后勤支援。这支军队由五千几社军和一万土司军组成,总共一万五千人,其中一万土司军大部分都是贵族土司,两广土司的士兵。
自从大同社开始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战火连绵。面对要改土归流的大同军,土司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地盘和特权,绝大多数都加入了南明军队当中,抵抗大同军。
而大同社也没惯着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土归流,就毫不留情的镇压他。西南地区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居多,重型火炮难以进入,但土司也没多少火器。
大同社采取小规模围剿战术,派遣一个营的士兵,配备四门迫击炮,就足够击溃一个几千人的土司营寨,而已有几千人马的土司在西南地区已经算是一个中型土司了。
西南地区在改土归流的同时,也在大力剿匪。被抓的土司和土司兵中,罪大恶极者经审判后直接处死,罪责较轻的则被发配到儋州橡胶园种植橡胶。吕宋被攻占后,又多了个发配地。
许多土司逃到了云南,包括水西安氏、播州杨氏——这两个家族正是十几年前引发西南安奢之乱的主谋。南明朝廷虽然处死了主谋,但两家族树大根深,难以彻底清理。还有思州黄氏、田州岑氏等家族,也带了不少土司兵来。
这些外来土司与云南本土百姓和当地土司矛盾不断,多次发生小规模冲突。
这次让他们出兵东吁,既是为了缓解云南内部的土司矛盾,也是计划将他们迁移到孟养、林邦两地。
大同历十三年(公元1637年)7月15日,经过那20多天的艰苦行军,南明远征军终于抵达林邦。
横断山脉的千沟万壑让行军异常困难。十万大山的地形使统治成本极高,天然适合割据一方,形成了独特的土司制度——几个山脉峡谷,占据险要之地,就能占山为王当土皇帝,土司制度不但在大明有,西南各国都有。
杜麟征派遣使者前往当地土司,要求他们投降。这些土司都是实用主义者,谁给的利益大就跟谁。这几十年,大明日渐衰落,而东吁却出了一代雄主他隆王,平定内部割据军阀,发展农业,振兴国家。当地土司自然转向投靠东吁。
使者带回的消息不容乐观:大多数土司态度暧昧,既不明着拒绝,也不痛快答应,显然是在观望形势。
杜麟征与祖泽润站在营帐前,望着连绵的群山,心中都明白这场远征的艰难超乎想象。
祖泽润严肃道:“要杀鸡儆猴,不然当地土司不会臣服。”
杜麟征道:“不需要他们诚服,朝廷需要的是他们的土地,这片土地没有士绅,没有大户,甚至连大明的百姓都没有,这就是最好的重建朝廷军户制的地方。”
南明朝廷面对大同军屡战屡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军制的差距,只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户制,不说可以打得过大同军,但不至于惨败到今天这副模样。
只可惜他们多次想要重现太祖时期的军护制度,但都失败了。而现在杜麟征明白在这片土地上是他们最好的机会。
使者既然不能让这些土司臣服。杜麟征就用大炮和军队来围剿当地的土司了。
于是南征军被分成了三路来围剿当地土司,找到土司营寨,虎遵炮进攻营寨,再配合炸药包,就林邦这些简陋的土司营寨没有一个能扛得住这套进攻。
打下营寨,杜麟征用当地土司几百年积累下的财富犒赏大军,而后把土司的土地分给南征士兵。
当第一次分到这些士兵手中的时候,全军士气大振,进攻各个土司更的变得更加勇猛无畏。
只不过两个月时间,孟养、林邦两地就被杜麟征的南征军收复,因为分了田地,大军的数量反而膨胀到3万了。
当然南明军的行为也惹恼了东吁国王他隆王。
他隆王是东吁国的一代雄主,他隆王的父亲莽应龙是个穷兵黩武的君主,多次发动对外战争。1565年,东吁军队进攻阿瑜陀耶,攻入阿瑜陀耶王朝首都,扶植傀儡进行统治。
但阿瑜陀耶的泰人不屈服于东吁王朝的统治,在纳腊萱王子的领导下,把东吁军队驱逐出境。
东吁军队还北上,多次侵大明云南边境,一直打到顺宁,在明万历十一年被邓子龙率领的明军击退,退回阿瓦,但明万历十三年又卷土重来,再占原属明王朝统治下的孟养、林邦等地区。
当时明王朝衰微,女真人已经兴起,明朝疲于应对女真人,疏于应对东吁的进犯,没有收复失地。
东吁王莽应龙死后,其子莽应里继位。
但其依旧继承其父穷兵黩武的政策,多次出兵入侵阿瑜陀耶,但均告失败。连年征战使得人民“疲惫劳累,苦不堪言”,“耕田荒芜”,国家的经济基础动摇。
被封为藩属的东吁、卑谬、良渊、马都八等地的封建领主趁机重新割地称王。东吁、若开等地的封建领主联合攻下勃固,莽应里被杀。
以勃利多为首的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乘机强占沙帘,建立殖民据点。东吁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严重局面。
但这个时候天降猛人,莽应龙的另一个儿子阿那毕隆,在阿瓦继位为国王,而后率军南下,攻入沙帘,处死勃利多,了十几年时间,重新统一了国家,休养生息,不动刀兵,让东吁国力得到了全面恢复。
所以当他隆王知道南明的残兵败将,居然在进攻他的国土勃然大怒,但他还是担心北方的大同社,所以他一方面派出使者向大同社解释,自己没有占据天朝土地的想法,只是想教训南明。
另一方面他集结3万大军,打算驱逐南明军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