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逸读阁小说>书库>玄幻奇幻>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434章 ,小而全的工匠社会

第434章 ,小而全的工匠社会

  第434章 ,小而全的工匠社会
  从火车站离开之后,徐晨前往京城第一纺织厂,因为这个时代纺织厂的织布机都是蒸汽纺织机,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污染也比较严重,所以纺织工业区靠近通州下风口的位置,
  到了纺织工业区的外围,远远的就能看到无数漆黑的烟囱,冒著黑烟,连天空都被染黑了许多,徐晨看到这一幕眉头紧皱,却也是无可奈何,电机还没有这么快研发出来。
  倒是高磊看著这幕极其激动,这个时代蒸汽机就是財富的源泉,烟囱的多少,代表著財富的匯聚量,工业区每一根烟囱都能创造无数的財富。
  没多久他就来到一个规模庞大的厂房区,黑漆大门旁掛著“京城第一纺织厂”的白底黑字牌子。院墙內传来连绵不绝的轰鸣声,那是上百台蒸汽机带动纺织机械运转的合鸣,空气中隱约飘散著羊骚味和机油混合的特殊气味。
  “登记姓名,单位,以及来访事由!”一个声音洪亮的门卫从岗亭中走出,拦在了驾驶马车的高磊面前。
  高磊正待开口,门卫却激动道:“元首!”
  徐晨看著这个门卫思考片刻道:“你是第九师的战斗英雄杜志强?”
  那门卫闻言,身体猛地一颤,难以置信地睁大了眼睛道:“元首!您还记得我!”
  徐晨走上前,用力拍了拍他完好的左肩,神色郑重:“当然记得。每一个为大同社、为天下万民流过血的兄弟,我都不会忘记。”
  杜志强眼眶瞬间就红了道:“要不是有元首您和咱们大同社,俺这份废人早就饿死了,哪还能有这份安生差事,养活一家老小。”
  “胡说!”徐晨打断他,语气严肃道:“你不是废物!你是大同社的英雄,是天下万民的英雄!没有你们当年的浴血奋战,哪有今日这太平日子,这太平盛世,有你杜志强的一份功劳。”
  杜志强用粗糙的手背狠狠抹了下眼睛,挺直腰板道:“有元首您这句话,俺杜志强这辈子,值了!”
  徐晨又与他聊了几句个人和家庭情况。
  杜志强已经娶妻生子,妻子也是纺织厂的女工,一个月有4两银子的工钱,他因为有三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劳,每个月能领3两银子津贴,加上工钱,每个月有7两银子收入,小两口一个月有十一两,哪怕是在京城也是中高收入,前年,去年他妻子分別给他生了两娃,现在杜志强一家人过的幸福美满,他打算在京城买个一个大点的房子,把在关中老家的父母接到京城来居住。
  徐晨满意的点头,这证明了大同社的退役士兵安排的不差。
  而后他询问道:“以前的门卫郭文轩去哪里了?”
  杜志强羡慕道:“老郭觉得自己还能打,报名去了辽东,去当屯垦村的村长,要不是俺废了,这手打不了枪,俺也报名去辽东。”
  徐晨拍著杜志强断手的肩膀道:“差事不分大小,保护厂房也是重要的任务。”
  登记好后,高磊驾著马车驶入厂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並非厂房车间,而是一处用白色柵栏围起来的宽敞院子,里面传出孩童们嬉笑声。
  几十个年纪不等的孩子正在几个慈祥的老妇人看护下玩耍嬉戏,或蹣跚学步,或堆积木。院子门口掛著“第一纺织厂职工託儿所”的木牌。
  徐晨看到这一幕既欣慰又感到无奈,按照他在后世的见闻,作坊应该全力提升效率,生產產品。
  但这个时代时代的工匠却按照自己的想法建设工厂,徐晨说要以厂为家。
  管事与工匠就真的將工厂建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小家社会”。从託儿所、蒙学、大食堂,洗澡堂,工人宿舍到医疗所,只要条件允许,这些福利设施都一一建立起来。
  他曾对妻子桑文提出异议,认为这分散了资源,影响了效率。
  但桑文却反驳道:“工人们没了后顾之忧,心才能定,劲才能往一处使。大家觉得厂子就是家,干活才肯下死力气。你看咱们官营厂的效率和利润,比那些只知压榨的私坊低吗?”
  事实胜於雄辩。这套小而全的模式,在这个时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凝聚了人心,生產效率和经济收益也持续走高,足以维持这套福利体系。
  这让来自后世的徐晨也有些困惑,因为他虽然是80后,但却是八九年,他实际上是没有见过这种场景的,只是听人家人云亦云,现在看上去这套系统优秀且高效,徐晨就打算先观望一番再说。
  “元首!您又来视察我们纺织厂了?”一个清脆利落的声音响起。只见纺织厂厂长快步迎了上来。
  她是元老贺六的女儿贺秀,当年那个瘦弱的小丫头,出落得端庄干练。五年前她常五成亲,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桑文升任纺织部长后,她便挑起了第一纺织厂厂长的重担。
  徐晨笑著回应:“贺厂长,听说咱们鲁班院和你们厂合作弄的缝纫机,样机出来了,我可是迫不及待想来亲眼看看这『神器』。”
  贺秀脸上洋溢著兴奋的光彩道:“成了,元首,您带来的图样和想法才是头功!样机就在研发车间,效果惊人,有了这机器再生產衣服就方便多了,今年我们纺织厂所有的工匠应该能多增加三个月的年终奖。”
  江南大战结束之后,徐晨把主要的精力就放在那攀科技树上面,缝纫机是徐晨用来提升纺织效率的新机器。
  徐晨穿越的这个时间点卡的很好,大航海虽然开启了200多年,有了新大陆这个外掛,西方文明开始急起直追,到了明末,已经有部分领域超过了东方文明。
  但东方文明几千年积累的底蕴依旧占优势,农业,手工业,甚至工匠的技术都是东方文明全面占优。
  而东方最大的底蕴就是人口优势,此时的西方各国连人口千万的国家都没有一个。而民朝户籍人口超过两亿。以现在民朝的体量和组织力,说是当世第一一点也不为过,光一个体量就能碾压西方所有国家。
  所以他制定任何战略,哪怕打爆现在的日不落帝国西班牙,那也只是有一定的困难,而非做不到。
  以现在大同社对世界的认知,真正难的反而是提升大同社对世界的认识,攀爬科技树,所以徐晨就主抓这方面的事务。
  一行人来到研发车间。鲁班院的大匠胡俊,一个手上沾满机油,正趴在一台造型奇特的机器前仔细调试,像一个学生的课桌,但下面却有一个曲柄踏板,上面有一个铸铁的机头,这是在后世已经非常少见的踏板式缝纫机,成亲三大件之一。
  见到徐晨,他立刻起身,激动地报告:“元首!幸不辱命!第一批三台样机都已调试完毕,效率远超预期!”
  他引著徐晨来到隔壁一个小型试生產车间。那里,两台崭新的缝纫机正发出轻快连续的“嗒嗒嗒”声。
  两名年轻的女工坐在机器前,双脚熟练地踩著踏板,带动飞轮和机针上下穿梭。她们手持布料,在针脚下灵活移动,动作流畅而高效。眨眼功夫,一件长衫的缝合工序便已完成,针脚细密均匀。
  “太快了!”旁边围观的女工们发出阵阵惊嘆。
  “蔡巧姐,让我也试试!”
  “是啊,这机器太神了!”
  女工们跃跃欲试,眼中充满了对新技术的好奇和渴望。
  徐晨仔细观察了操作过程和成品质量,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胡俊,问出了关键问题:“大规模量產的话,成本几何?”
  胡俊收敛笑容,认真估算了一下:“元首,不瞒您说,这机器內部结构精巧,特別是勾线、挑线机构,精度要求极高,非经验丰富的大匠亲手打磨调整不可。初步算下来,每台成本恐怕要三十到四十两银子。”
  “三十到四十两……”徐晨微微皱眉,“那零售价岂不是要定到六十两左右?”这个价格有点出乎徐晨的意料之外,太高了,相当於三辆马车的价。
  现在京城附近的农户种地的收益大概是20两银子左右,再加上偶尔打零工,一户全年的收入大概是30两上下,但除去一家人的吃喝用度,一年能结余大概4~5银子,这数字虽然不大,但差不多能买下一头牛犊,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但缝纫机的价格还是相当於京城普通农户十年的结余,
  京城工匠工钱中位数大概是二两银子一个月,这差不多也要存两年的工钱,实在高昂。
  胡俊无奈道:“目前確实如此。精加工环节太多,对工匠手艺依赖太大。不过元首放心,就像当年的蒸汽抽水机,只要工艺成熟、形成专门的生產链、培养出更多技工,给我三五年时间,我有把握把成本降下一半!”
  贺秀却在一旁插话道:“元首,六十两贵吗?我看一点也不贵!这一台机器一天能干的活,抵得上二三十个熟练女工!光是省下的人工工钱、伙食住宿,一年就能把这机器钱赚回来!还能大大加快订单交付速度。
  咱们厂今年接了太尉府两万套劳动服的紧急订单,正愁人手不够呢。这缝纫机可是解了燃眉之急!”
  徐晨闻言豁然开朗。是自己陷入了思维定势,过早地將缝纫机定位为家用消费品。在这个工业化起步的阶段,它首先是提升工业生產效率的“工作母机”,只是它主要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工厂,只有成本继续下降才能进入千家万户当中。
  徐晨对胡俊道:“缝纫机已经生產出来了,实验的效果也不差,应该量產,这机器是你研发出来的,那就由你来当这第一任的厂长,把全套的產业链搭建起来,爭取早日让这台缝纫机走进千家万户当中。”
  胡俊激动得脸色通红,挺胸立正:“保证完成任务!”
  贺秀也立刻接口:“元首,我们第一纺织厂第一个下单!先订一百台!越快越好!姐妹们可都等著这缝纫机帮手。”
  看完缝纫机的验证机之后,徐晨並没有离开,而是住进了纺织厂的招待所。
  时近正午,下工的汽笛声长鸣,巨大的厂区瞬间被汹涌的人潮所激活。工匠们说笑著,从各个车间门口涌出,如同百川归海般,流向厂区中心那座最为庞大的单体建筑——职工大食堂。
  徐晨在贺秀的陪同下,步入了这座可容纳近两千人同时就餐的食堂。
  內部空间极其开阔,挑高的屋顶下支撑著粗大的水泥柱,窗户是使用的大同社最新製造出来的大块玻璃,所以採光极其好,並没有那些大型宫殿內部昏暗的环境。
  食堂內,空气中瀰漫著各种饭菜的香气和嘈杂的人声,充满生活气息。
  食堂一侧,密密麻麻排列著几十个打饭窗口,每个窗口上方都掛著写著菜名的木牌;另一侧则是成排的木质长桌和长凳,此刻正被迅速填满。工匠们自觉排起长队,秩序井然,大家有说有笑,享受这片刻的轻鬆。
  “元首,您今天可有口福了!”贺秀笑著指向一个排著长队的窗口,“厂里昨天採购了一头牛,厨房那边精心处理了,今天做了土豆烧牛肉。这道菜可是您当年在军中最先推广开的,大家都说是『元首菜』。您正好尝尝,看咱们厂大师傅的手艺地不地道?”
  徐晨闻言失笑:“我那时不过是因地制宜,把土豆和牛肉一锅燉了,图个方便顶饿罢了,算什么开创?真要论烹调火候,还得是厂里的大师傅。”
  说著,他们也隨人流排到一个窗口前。窗口后的长桌上,一字排开十几个巨大的陶盆和木桶,里面盛放著各式菜餚:清炒时蔬、油燜笋乾、麻婆豆腐……素菜居多,但荤菜也有,咸鱼干,红烧鸡块,而后就是冒著腾腾热气和浓郁肉香的土豆烧牛肉,这也是大部分工匠必点的菜餚。
  这样的伙食標准,在刚刚解除粮食限量供应不久的大同社境內,堪称奢华,足见纺织厂的效益之好。
  掌勺的师傅见到贺秀和徐晨,格外殷勤,手中的大勺舀得满满的,实打实地扣进他们的餐盘里。
  三人端著餐盘,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徐晨尝了一口土豆烧牛肉,牛肉燉得酥烂入味,土豆吸饱了肉汁,香糯无比,他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道:“香!味道醇厚,火候到位!这確实是我吃过最好的土豆烧牛肉之一。”
  贺秀脸上露出几分得意:“不瞒您说,厂里的大厨以前是御厨,我了好大代价才聘请他过来当厨师长的,这要不吃的好一点,我等怎么建设大同世界?”
  徐晨点点头,又环视了一圈食堂里虽然忙碌但面色红润、欢声笑语的工人们,问道:“秀儿,你们厂里工匠如今的工钱具体是个什么水平?”
  贺秀显然对此瞭然於胸道:“普通熟练工匠,基础月钱是三两银子。加上计件奖金、绩效考评、通勤的马车补贴,住宿补贴,一个月实际到手平均能有四两左右。
  最近半年效益特別好,厂里又增设了一项半年奖,是三两现银再加一匹咱们自產的上好布。年终奖一般是三个月基础工钱,外加米、面、油、肉等年货。林林总总算下来,一个踏实肯乾的工匠,一年收入六七十两银子是不成问题的。”
  徐晨听了,不禁笑道:“难怪近来总有些工坊主和商贾跑到总理大臣府诉苦,状告你贺大厂长『恶意挖人』、『哄抬工价』,扰乱这京城的用工市场。你这待遇,怕是让不少东家睡不著觉了。”
  京城这边工价算是比较高,包吃的情况下,一个工匠的工钱大概是二两上下,纺织厂这里不但超过了民间纺织厂两倍,要把福利待遇算上去,差距大概有三倍。
  所以每次第一纺织厂招工,其他民营纺织厂的职工就会马上跳槽。让那些小作坊主头痛不已。他们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些个熟练的女工,结果马上就被官营作坊给挖走。
  贺秀闻言,不屑地撇撇嘴,带著一丝鄙夷道:“那是他们抠门,捨不得钱,但凡他们把购买马车,修宅院的钱拿出一些给工匠,工匠也不会这么快捨弃他们这些老东家。他们不捨得给钱,还不允许人家跳槽。这些人还当工匠,是以前的佃户,他们要是有良心,赚了那么多钱,也不愿意提升工匠的工钱。”
  她越说越激动道:“工匠们凭手艺吃饭,谁给的钱多、待遇好,自然就往哪里去。这是天经地义!他们自己抠门,留不住人,倒怪起我们按劳付酬、善待工友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要我说,这不是我们扰乱市场,是我们在重新立规矩!立一个工匠就该值这个价、就该过上好日子的新规矩!”
  徐晨看著她因激动而泛红的脸颊,眼中闪过一丝讚赏的光芒。他没有直接评论谁对谁错,只是笑了笑,继续低头享用盘中那份土豆烧牛肉。
  (本章完)
  两名年轻的女工坐在机器前,双脚熟练地踩著踏板,带动飞轮和机针上下穿梭。她们手持布料,在针脚下灵活移动,动作流畅而高效。眨眼功夫,一件长衫的缝合工序便已完成,针脚细密均匀。
  “太快了!”旁边围观的女工们发出阵阵惊嘆。
  “蔡巧姐,让我也试试!”
  “是啊,这机器太神了!”
  女工们跃跃欲试,眼中充满了对新技术的好奇和渴望。
  徐晨仔细观察了操作过程和成品质量,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胡俊,问出了关键问题:“大规模量產的话,成本几何?”
  胡俊收敛笑容,认真估算了一下:“元首,不瞒您说,这机器內部结构精巧,特別是勾线、挑线机构,精度要求极高,非经验丰富的大匠亲手打磨调整不可。初步算下来,每台成本恐怕要三十到四十两银子。”
  “三十到四十两……”徐晨微微皱眉,“那零售价岂不是要定到六十两左右?”这个价格有点出乎徐晨的意料之外,太高了,相当於三辆马车的价。
  现在京城附近的农户种地的收益大概是20两银子左右,再加上偶尔打零工,一户全年的收入大概是30两上下,但除去一家人的吃喝用度,一年能结余大概4~5银子,这数字虽然不大,但差不多能买下一头牛犊,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但缝纫机的价格还是相当於京城普通农户十年的结余,
  京城工匠工钱中位数大概是二两银子一个月,这差不多也要存两年的工钱,实在高昂。
  胡俊无奈道:“目前確实如此。精加工环节太多,对工匠手艺依赖太大。不过元首放心,就像当年的蒸汽抽水机,只要工艺成熟、形成专门的生產链、培养出更多技工,给我三五年时间,我有把握把成本降下一半!”
  贺秀却在一旁插话道:“元首,六十两贵吗?我看一点也不贵!这一台机器一天能干的活,抵得上二三十个熟练女工!光是省下的人工工钱、伙食住宿,一年就能把这机器钱赚回来!还能大大加快订单交付速度。
  咱们厂今年接了太尉府两万套劳动服的紧急订单,正愁人手不够呢。这缝纫机可是解了燃眉之急!”
  徐晨闻言豁然开朗。是自己陷入了思维定势,过早地將缝纫机定位为家用消费品。在这个工业化起步的阶段,它首先是提升工业生產效率的“工作母机”,只是它主要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工厂,只有成本继续下降才能进入千家万户当中。
  徐晨对胡俊道:“缝纫机已经生產出来了,实验的效果也不差,应该量產,这机器是你研发出来的,那就由你来当这第一任的厂长,把全套的產业链搭建起来,爭取早日让这台缝纫机走进千家万户当中。”
  胡俊激动得脸色通红,挺胸立正:“保证完成任务!”
  贺秀也立刻接口:“元首,我们第一纺织厂第一个下单!先订一百台!越快越好!姐妹们可都等著这缝纫机帮手。”
  看完缝纫机的验证机之后,徐晨並没有离开,而是住进了纺织厂的招待所。
  时近正午,下工的汽笛声长鸣,巨大的厂区瞬间被汹涌的人潮所激活。工匠们说笑著,从各个车间门口涌出,如同百川归海般,流向厂区中心那座最为庞大的单体建筑——职工大食堂。
  徐晨在贺秀的陪同下,步入了这座可容纳近两千人同时就餐的食堂。
  內部空间极其开阔,挑高的屋顶下支撑著粗大的水泥柱,窗户是使用的大同社最新製造出来的大块玻璃,所以採光极其好,並没有那些大型宫殿內部昏暗的环境。
  食堂內,空气中瀰漫著各种饭菜的香气和嘈杂的人声,充满生活气息。
  食堂一侧,密密麻麻排列著几十个打饭窗口,每个窗口上方都掛著写著菜名的木牌;另一侧则是成排的木质长桌和长凳,此刻正被迅速填满。工匠们自觉排起长队,秩序井然,大家有说有笑,享受这片刻的轻鬆。
  “元首,您今天可有口福了!”贺秀笑著指向一个排著长队的窗口,“厂里昨天採购了一头牛,厨房那边精心处理了,今天做了土豆烧牛肉。这道菜可是您当年在军中最先推广开的,大家都说是『元首菜』。您正好尝尝,看咱们厂大师傅的手艺地不地道?”
  徐晨闻言失笑:“我那时不过是因地制宜,把土豆和牛肉一锅燉了,图个方便顶饿罢了,算什么开创?真要论烹调火候,还得是厂里的大师傅。”
  说著,他们也隨人流排到一个窗口前。窗口后的长桌上,一字排开十几个巨大的陶盆和木桶,里面盛放著各式菜餚:清炒时蔬、油燜笋乾、麻婆豆腐……素菜居多,但荤菜也有,咸鱼干,红烧鸡块,而后就是冒著腾腾热气和浓郁肉香的土豆烧牛肉,这也是大部分工匠必点的菜餚。
  这样的伙食標准,在刚刚解除粮食限量供应不久的大同社境內,堪称奢华,足见纺织厂的效益之好。
  掌勺的师傅见到贺秀和徐晨,格外殷勤,手中的大勺舀得满满的,实打实地扣进他们的餐盘里。
  三人端著餐盘,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徐晨尝了一口土豆烧牛肉,牛肉燉得酥烂入味,土豆吸饱了肉汁,香糯无比,他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道:“香!味道醇厚,火候到位!这確实是我吃过最好的土豆烧牛肉之一。”
  贺秀脸上露出几分得意:“不瞒您说,厂里的大厨以前是御厨,我了好大代价才聘请他过来当厨师长的,这要不吃的好一点,我等怎么建设大同世界?”
  徐晨点点头,又环视了一圈食堂里虽然忙碌但面色红润、欢声笑语的工人们,问道:“秀儿,你们厂里工匠如今的工钱具体是个什么水平?”
  贺秀显然对此瞭然於胸道:“普通熟练工匠,基础月钱是三两银子。加上计件奖金、绩效考评、通勤的马车补贴,住宿补贴,一个月实际到手平均能有四两左右。
  最近半年效益特別好,厂里又增设了一项半年奖,是三两现银再加一匹咱们自產的上好布。年终奖一般是三个月基础工钱,外加米、面、油、肉等年货。林林总总算下来,一个踏实肯乾的工匠,一年收入六七十两银子是不成问题的。”
  徐晨听了,不禁笑道:“难怪近来总有些工坊主和商贾跑到总理大臣府诉苦,状告你贺大厂长『恶意挖人』、『哄抬工价』,扰乱这京城的用工市场。你这待遇,怕是让不少东家睡不著觉了。”
  京城这边工价算是比较高,包吃的情况下,一个工匠的工钱大概是二两上下,纺织厂这里不但超过了民间纺织厂两倍,要把福利待遇算上去,差距大概有三倍。
  所以每次第一纺织厂招工,其他民营纺织厂的职工就会马上跳槽。让那些小作坊主头痛不已。他们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些个熟练的女工,结果马上就被官营作坊给挖走。
  贺秀闻言,不屑地撇撇嘴,带著一丝鄙夷道:“那是他们抠门,捨不得钱,但凡他们把购买马车,修宅院的钱拿出一些给工匠,工匠也不会这么快捨弃他们这些老东家。他们不捨得给钱,还不允许人家跳槽。这些人还当工匠,是以前的佃户,他们要是有良心,赚了那么多钱,也不愿意提升工匠的工钱。”
  她越说越激动道:“工匠们凭手艺吃饭,谁给的钱多、待遇好,自然就往哪里去。这是天经地义!他们自己抠门,留不住人,倒怪起我们按劳付酬、善待工友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要我说,这不是我们扰乱市场,是我们在重新立规矩!立一个工匠就该值这个价、就该过上好日子的新规矩!”
  徐晨看著她因激动而泛红的脸颊,眼中闪过一丝讚赏的光芒。他没有直接评论谁对谁错,只是笑了笑,继续低头享用盘中那份土豆烧牛肉。
  (本章完)
  两名年轻的女工坐在机器前,双脚熟练地踩著踏板,带动飞轮和机针上下穿梭。她们手持布料,在针脚下灵活移动,动作流畅而高效。眨眼功夫,一件长衫的缝合工序便已完成,针脚细密均匀。
  “太快了!”旁边围观的女工们发出阵阵惊嘆。
  “蔡巧姐,让我也试试!”
  “是啊,这机器太神了!”
  女工们跃跃欲试,眼中充满了对新技术的好奇和渴望。
  徐晨仔细观察了操作过程和成品质量,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胡俊,问出了关键问题:“大规模量產的话,成本几何?”
  胡俊收敛笑容,认真估算了一下:“元首,不瞒您说,这机器內部结构精巧,特別是勾线、挑线机构,精度要求极高,非经验丰富的大匠亲手打磨调整不可。初步算下来,每台成本恐怕要三十到四十两银子。”
  “三十到四十两……”徐晨微微皱眉,“那零售价岂不是要定到六十两左右?”这个价格有点出乎徐晨的意料之外,太高了,相当於三辆马车的价。
  现在京城附近的农户种地的收益大概是20两银子左右,再加上偶尔打零工,一户全年的收入大概是30两上下,但除去一家人的吃喝用度,一年能结余大概4~5银子,这数字虽然不大,但差不多能买下一头牛犊,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但缝纫机的价格还是相当於京城普通农户十年的结余,
  京城工匠工钱中位数大概是二两银子一个月,这差不多也要存两年的工钱,实在高昂。
  胡俊无奈道:“目前確实如此。精加工环节太多,对工匠手艺依赖太大。不过元首放心,就像当年的蒸汽抽水机,只要工艺成熟、形成专门的生產链、培养出更多技工,给我三五年时间,我有把握把成本降下一半!”
  贺秀却在一旁插话道:“元首,六十两贵吗?我看一点也不贵!这一台机器一天能干的活,抵得上二三十个熟练女工!光是省下的人工工钱、伙食住宿,一年就能把这机器钱赚回来!还能大大加快订单交付速度。
  咱们厂今年接了太尉府两万套劳动服的紧急订单,正愁人手不够呢。这缝纫机可是解了燃眉之急!”
  徐晨闻言豁然开朗。是自己陷入了思维定势,过早地將缝纫机定位为家用消费品。在这个工业化起步的阶段,它首先是提升工业生產效率的“工作母机”,只是它主要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工厂,只有成本继续下降才能进入千家万户当中。
  徐晨对胡俊道:“缝纫机已经生產出来了,实验的效果也不差,应该量產,这机器是你研发出来的,那就由你来当这第一任的厂长,把全套的產业链搭建起来,爭取早日让这台缝纫机走进千家万户当中。”
  胡俊激动得脸色通红,挺胸立正:“保证完成任务!”
  贺秀也立刻接口:“元首,我们第一纺织厂第一个下单!先订一百台!越快越好!姐妹们可都等著这缝纫机帮手。”
  看完缝纫机的验证机之后,徐晨並没有离开,而是住进了纺织厂的招待所。
  时近正午,下工的汽笛声长鸣,巨大的厂区瞬间被汹涌的人潮所激活。工匠们说笑著,从各个车间门口涌出,如同百川归海般,流向厂区中心那座最为庞大的单体建筑——职工大食堂。
  徐晨在贺秀的陪同下,步入了这座可容纳近两千人同时就餐的食堂。
  內部空间极其开阔,挑高的屋顶下支撑著粗大的水泥柱,窗户是使用的大同社最新製造出来的大块玻璃,所以採光极其好,並没有那些大型宫殿內部昏暗的环境。
  食堂內,空气中瀰漫著各种饭菜的香气和嘈杂的人声,充满生活气息。
  食堂一侧,密密麻麻排列著几十个打饭窗口,每个窗口上方都掛著写著菜名的木牌;另一侧则是成排的木质长桌和长凳,此刻正被迅速填满。工匠们自觉排起长队,秩序井然,大家有说有笑,享受这片刻的轻鬆。
  “元首,您今天可有口福了!”贺秀笑著指向一个排著长队的窗口,“厂里昨天採购了一头牛,厨房那边精心处理了,今天做了土豆烧牛肉。这道菜可是您当年在军中最先推广开的,大家都说是『元首菜』。您正好尝尝,看咱们厂大师傅的手艺地不地道?”
  徐晨闻言失笑:“我那时不过是因地制宜,把土豆和牛肉一锅燉了,图个方便顶饿罢了,算什么开创?真要论烹调火候,还得是厂里的大师傅。”
  说著,他们也隨人流排到一个窗口前。窗口后的长桌上,一字排开十几个巨大的陶盆和木桶,里面盛放著各式菜餚:清炒时蔬、油燜笋乾、麻婆豆腐……素菜居多,但荤菜也有,咸鱼干,红烧鸡块,而后就是冒著腾腾热气和浓郁肉香的土豆烧牛肉,这也是大部分工匠必点的菜餚。
  这样的伙食標准,在刚刚解除粮食限量供应不久的大同社境內,堪称奢华,足见纺织厂的效益之好。
  掌勺的师傅见到贺秀和徐晨,格外殷勤,手中的大勺舀得满满的,实打实地扣进他们的餐盘里。
  三人端著餐盘,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徐晨尝了一口土豆烧牛肉,牛肉燉得酥烂入味,土豆吸饱了肉汁,香糯无比,他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道:“香!味道醇厚,火候到位!这確实是我吃过最好的土豆烧牛肉之一。”
  贺秀脸上露出几分得意:“不瞒您说,厂里的大厨以前是御厨,我了好大代价才聘请他过来当厨师长的,这要不吃的好一点,我等怎么建设大同世界?”
  徐晨点点头,又环视了一圈食堂里虽然忙碌但面色红润、欢声笑语的工人们,问道:“秀儿,你们厂里工匠如今的工钱具体是个什么水平?”
  贺秀显然对此瞭然於胸道:“普通熟练工匠,基础月钱是三两银子。加上计件奖金、绩效考评、通勤的马车补贴,住宿补贴,一个月实际到手平均能有四两左右。
  最近半年效益特別好,厂里又增设了一项半年奖,是三两现银再加一匹咱们自產的上好布。年终奖一般是三个月基础工钱,外加米、面、油、肉等年货。林林总总算下来,一个踏实肯乾的工匠,一年收入六七十两银子是不成问题的。”
  徐晨听了,不禁笑道:“难怪近来总有些工坊主和商贾跑到总理大臣府诉苦,状告你贺大厂长『恶意挖人』、『哄抬工价』,扰乱这京城的用工市场。你这待遇,怕是让不少东家睡不著觉了。”
  京城这边工价算是比较高,包吃的情况下,一个工匠的工钱大概是二两上下,纺织厂这里不但超过了民间纺织厂两倍,要把福利待遇算上去,差距大概有三倍。
  所以每次第一纺织厂招工,其他民营纺织厂的职工就会马上跳槽。让那些小作坊主头痛不已。他们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些个熟练的女工,结果马上就被官营作坊给挖走。
  贺秀闻言,不屑地撇撇嘴,带著一丝鄙夷道:“那是他们抠门,捨不得钱,但凡他们把购买马车,修宅院的钱拿出一些给工匠,工匠也不会这么快捨弃他们这些老东家。他们不捨得给钱,还不允许人家跳槽。这些人还当工匠,是以前的佃户,他们要是有良心,赚了那么多钱,也不愿意提升工匠的工钱。”
  她越说越激动道:“工匠们凭手艺吃饭,谁给的钱多、待遇好,自然就往哪里去。这是天经地义!他们自己抠门,留不住人,倒怪起我们按劳付酬、善待工友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要我说,这不是我们扰乱市场,是我们在重新立规矩!立一个工匠就该值这个价、就该过上好日子的新规矩!”
  徐晨看著她因激动而泛红的脸颊,眼中闪过一丝讚赏的光芒。他没有直接评论谁对谁错,只是笑了笑,继续低头享用盘中那份土豆烧牛肉。
  (本章完)
  两名年轻的女工坐在机器前,双脚熟练地踩著踏板,带动飞轮和机针上下穿梭。她们手持布料,在针脚下灵活移动,动作流畅而高效。眨眼功夫,一件长衫的缝合工序便已完成,针脚细密均匀。
  “太快了!”旁边围观的女工们发出阵阵惊嘆。
  “蔡巧姐,让我也试试!”
  “是啊,这机器太神了!”
  女工们跃跃欲试,眼中充满了对新技术的好奇和渴望。
  徐晨仔细观察了操作过程和成品质量,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胡俊,问出了关键问题:“大规模量產的话,成本几何?”
  胡俊收敛笑容,认真估算了一下:“元首,不瞒您说,这机器內部结构精巧,特別是勾线、挑线机构,精度要求极高,非经验丰富的大匠亲手打磨调整不可。初步算下来,每台成本恐怕要三十到四十两银子。”
  “三十到四十两……”徐晨微微皱眉,“那零售价岂不是要定到六十两左右?”这个价格有点出乎徐晨的意料之外,太高了,相当於三辆马车的价。
  现在京城附近的农户种地的收益大概是20两银子左右,再加上偶尔打零工,一户全年的收入大概是30两上下,但除去一家人的吃喝用度,一年能结余大概4~5银子,这数字虽然不大,但差不多能买下一头牛犊,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但缝纫机的价格还是相当於京城普通农户十年的结余,
  京城工匠工钱中位数大概是二两银子一个月,这差不多也要存两年的工钱,实在高昂。
  胡俊无奈道:“目前確实如此。精加工环节太多,对工匠手艺依赖太大。不过元首放心,就像当年的蒸汽抽水机,只要工艺成熟、形成专门的生產链、培养出更多技工,给我三五年时间,我有把握把成本降下一半!”
  贺秀却在一旁插话道:“元首,六十两贵吗?我看一点也不贵!这一台机器一天能干的活,抵得上二三十个熟练女工!光是省下的人工工钱、伙食住宿,一年就能把这机器钱赚回来!还能大大加快订单交付速度。
  咱们厂今年接了太尉府两万套劳动服的紧急订单,正愁人手不够呢。这缝纫机可是解了燃眉之急!”
  徐晨闻言豁然开朗。是自己陷入了思维定势,过早地將缝纫机定位为家用消费品。在这个工业化起步的阶段,它首先是提升工业生產效率的“工作母机”,只是它主要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工厂,只有成本继续下降才能进入千家万户当中。
  徐晨对胡俊道:“缝纫机已经生產出来了,实验的效果也不差,应该量產,这机器是你研发出来的,那就由你来当这第一任的厂长,把全套的產业链搭建起来,爭取早日让这台缝纫机走进千家万户当中。”
  胡俊激动得脸色通红,挺胸立正:“保证完成任务!”
  贺秀也立刻接口:“元首,我们第一纺织厂第一个下单!先订一百台!越快越好!姐妹们可都等著这缝纫机帮手。”
  看完缝纫机的验证机之后,徐晨並没有离开,而是住进了纺织厂的招待所。
  时近正午,下工的汽笛声长鸣,巨大的厂区瞬间被汹涌的人潮所激活。工匠们说笑著,从各个车间门口涌出,如同百川归海般,流向厂区中心那座最为庞大的单体建筑——职工大食堂。
  徐晨在贺秀的陪同下,步入了这座可容纳近两千人同时就餐的食堂。
  內部空间极其开阔,挑高的屋顶下支撑著粗大的水泥柱,窗户是使用的大同社最新製造出来的大块玻璃,所以採光极其好,並没有那些大型宫殿內部昏暗的环境。
  食堂內,空气中瀰漫著各种饭菜的香气和嘈杂的人声,充满生活气息。
  食堂一侧,密密麻麻排列著几十个打饭窗口,每个窗口上方都掛著写著菜名的木牌;另一侧则是成排的木质长桌和长凳,此刻正被迅速填满。工匠们自觉排起长队,秩序井然,大家有说有笑,享受这片刻的轻鬆。
  “元首,您今天可有口福了!”贺秀笑著指向一个排著长队的窗口,“厂里昨天採购了一头牛,厨房那边精心处理了,今天做了土豆烧牛肉。这道菜可是您当年在军中最先推广开的,大家都说是『元首菜』。您正好尝尝,看咱们厂大师傅的手艺地不地道?”
  徐晨闻言失笑:“我那时不过是因地制宜,把土豆和牛肉一锅燉了,图个方便顶饿罢了,算什么开创?真要论烹调火候,还得是厂里的大师傅。”
  说著,他们也隨人流排到一个窗口前。窗口后的长桌上,一字排开十几个巨大的陶盆和木桶,里面盛放著各式菜餚:清炒时蔬、油燜笋乾、麻婆豆腐……素菜居多,但荤菜也有,咸鱼干,红烧鸡块,而后就是冒著腾腾热气和浓郁肉香的土豆烧牛肉,这也是大部分工匠必点的菜餚。
  这样的伙食標准,在刚刚解除粮食限量供应不久的大同社境內,堪称奢华,足见纺织厂的效益之好。
  掌勺的师傅见到贺秀和徐晨,格外殷勤,手中的大勺舀得满满的,实打实地扣进他们的餐盘里。
  三人端著餐盘,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徐晨尝了一口土豆烧牛肉,牛肉燉得酥烂入味,土豆吸饱了肉汁,香糯无比,他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道:“香!味道醇厚,火候到位!这確实是我吃过最好的土豆烧牛肉之一。”
  贺秀脸上露出几分得意:“不瞒您说,厂里的大厨以前是御厨,我了好大代价才聘请他过来当厨师长的,这要不吃的好一点,我等怎么建设大同世界?”
  徐晨点点头,又环视了一圈食堂里虽然忙碌但面色红润、欢声笑语的工人们,问道:“秀儿,你们厂里工匠如今的工钱具体是个什么水平?”
  贺秀显然对此瞭然於胸道:“普通熟练工匠,基础月钱是三两银子。加上计件奖金、绩效考评、通勤的马车补贴,住宿补贴,一个月实际到手平均能有四两左右。
  最近半年效益特別好,厂里又增设了一项半年奖,是三两现银再加一匹咱们自產的上好布。年终奖一般是三个月基础工钱,外加米、面、油、肉等年货。林林总总算下来,一个踏实肯乾的工匠,一年收入六七十两银子是不成问题的。”
  徐晨听了,不禁笑道:“难怪近来总有些工坊主和商贾跑到总理大臣府诉苦,状告你贺大厂长『恶意挖人』、『哄抬工价』,扰乱这京城的用工市场。你这待遇,怕是让不少东家睡不著觉了。”
  京城这边工价算是比较高,包吃的情况下,一个工匠的工钱大概是二两上下,纺织厂这里不但超过了民间纺织厂两倍,要把福利待遇算上去,差距大概有三倍。
  所以每次第一纺织厂招工,其他民营纺织厂的职工就会马上跳槽。让那些小作坊主头痛不已。他们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些个熟练的女工,结果马上就被官营作坊给挖走。
  贺秀闻言,不屑地撇撇嘴,带著一丝鄙夷道:“那是他们抠门,捨不得钱,但凡他们把购买马车,修宅院的钱拿出一些给工匠,工匠也不会这么快捨弃他们这些老东家。他们不捨得给钱,还不允许人家跳槽。这些人还当工匠,是以前的佃户,他们要是有良心,赚了那么多钱,也不愿意提升工匠的工钱。”
  她越说越激动道:“工匠们凭手艺吃饭,谁给的钱多、待遇好,自然就往哪里去。这是天经地义!他们自己抠门,留不住人,倒怪起我们按劳付酬、善待工友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要我说,这不是我们扰乱市场,是我们在重新立规矩!立一个工匠就该值这个价、就该过上好日子的新规矩!”
  徐晨看著她因激动而泛红的脸颊,眼中闪过一丝讚赏的光芒。他没有直接评论谁对谁错,只是笑了笑,继续低头享用盘中那份土豆烧牛肉。
  (本章完)
  两名年轻的女工坐在机器前,双脚熟练地踩著踏板,带动飞轮和机针上下穿梭。她们手持布料,在针脚下灵活移动,动作流畅而高效。眨眼功夫,一件长衫的缝合工序便已完成,针脚细密均匀。
  “太快了!”旁边围观的女工们发出阵阵惊嘆。
  “蔡巧姐,让我也试试!”
  “是啊,这机器太神了!”
  女工们跃跃欲试,眼中充满了对新技术的好奇和渴望。
  徐晨仔细观察了操作过程和成品质量,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胡俊,问出了关键问题:“大规模量產的话,成本几何?”
  胡俊收敛笑容,认真估算了一下:“元首,不瞒您说,这机器內部结构精巧,特別是勾线、挑线机构,精度要求极高,非经验丰富的大匠亲手打磨调整不可。初步算下来,每台成本恐怕要三十到四十两银子。”
  “三十到四十两……”徐晨微微皱眉,“那零售价岂不是要定到六十两左右?”这个价格有点出乎徐晨的意料之外,太高了,相当於三辆马车的价。
  现在京城附近的农户种地的收益大概是20两银子左右,再加上偶尔打零工,一户全年的收入大概是30两上下,但除去一家人的吃喝用度,一年能结余大概4~5银子,这数字虽然不大,但差不多能买下一头牛犊,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但缝纫机的价格还是相当於京城普通农户十年的结余,
  京城工匠工钱中位数大概是二两银子一个月,这差不多也要存两年的工钱,实在高昂。
  胡俊无奈道:“目前確实如此。精加工环节太多,对工匠手艺依赖太大。不过元首放心,就像当年的蒸汽抽水机,只要工艺成熟、形成专门的生產链、培养出更多技工,给我三五年时间,我有把握把成本降下一半!”
  贺秀却在一旁插话道:“元首,六十两贵吗?我看一点也不贵!这一台机器一天能干的活,抵得上二三十个熟练女工!光是省下的人工工钱、伙食住宿,一年就能把这机器钱赚回来!还能大大加快订单交付速度。
  咱们厂今年接了太尉府两万套劳动服的紧急订单,正愁人手不够呢。这缝纫机可是解了燃眉之急!”
  徐晨闻言豁然开朗。是自己陷入了思维定势,过早地將缝纫机定位为家用消费品。在这个工业化起步的阶段,它首先是提升工业生產效率的“工作母机”,只是它主要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工厂,只有成本继续下降才能进入千家万户当中。
  徐晨对胡俊道:“缝纫机已经生產出来了,实验的效果也不差,应该量產,这机器是你研发出来的,那就由你来当这第一任的厂长,把全套的產业链搭建起来,爭取早日让这台缝纫机走进千家万户当中。”
  胡俊激动得脸色通红,挺胸立正:“保证完成任务!”
  贺秀也立刻接口:“元首,我们第一纺织厂第一个下单!先订一百台!越快越好!姐妹们可都等著这缝纫机帮手。”
  看完缝纫机的验证机之后,徐晨並没有离开,而是住进了纺织厂的招待所。
  时近正午,下工的汽笛声长鸣,巨大的厂区瞬间被汹涌的人潮所激活。工匠们说笑著,从各个车间门口涌出,如同百川归海般,流向厂区中心那座最为庞大的单体建筑——职工大食堂。
  徐晨在贺秀的陪同下,步入了这座可容纳近两千人同时就餐的食堂。
  內部空间极其开阔,挑高的屋顶下支撑著粗大的水泥柱,窗户是使用的大同社最新製造出来的大块玻璃,所以採光极其好,並没有那些大型宫殿內部昏暗的环境。
  食堂內,空气中瀰漫著各种饭菜的香气和嘈杂的人声,充满生活气息。
  食堂一侧,密密麻麻排列著几十个打饭窗口,每个窗口上方都掛著写著菜名的木牌;另一侧则是成排的木质长桌和长凳,此刻正被迅速填满。工匠们自觉排起长队,秩序井然,大家有说有笑,享受这片刻的轻鬆。
  “元首,您今天可有口福了!”贺秀笑著指向一个排著长队的窗口,“厂里昨天採购了一头牛,厨房那边精心处理了,今天做了土豆烧牛肉。这道菜可是您当年在军中最先推广开的,大家都说是『元首菜』。您正好尝尝,看咱们厂大师傅的手艺地不地道?”
  徐晨闻言失笑:“我那时不过是因地制宜,把土豆和牛肉一锅燉了,图个方便顶饿罢了,算什么开创?真要论烹调火候,还得是厂里的大师傅。”
  说著,他们也隨人流排到一个窗口前。窗口后的长桌上,一字排开十几个巨大的陶盆和木桶,里面盛放著各式菜餚:清炒时蔬、油燜笋乾、麻婆豆腐……素菜居多,但荤菜也有,咸鱼干,红烧鸡块,而后就是冒著腾腾热气和浓郁肉香的土豆烧牛肉,这也是大部分工匠必点的菜餚。
  这样的伙食標准,在刚刚解除粮食限量供应不久的大同社境內,堪称奢华,足见纺织厂的效益之好。
  掌勺的师傅见到贺秀和徐晨,格外殷勤,手中的大勺舀得满满的,实打实地扣进他们的餐盘里。
  三人端著餐盘,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徐晨尝了一口土豆烧牛肉,牛肉燉得酥烂入味,土豆吸饱了肉汁,香糯无比,他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道:“香!味道醇厚,火候到位!这確实是我吃过最好的土豆烧牛肉之一。”
  贺秀脸上露出几分得意:“不瞒您说,厂里的大厨以前是御厨,我了好大代价才聘请他过来当厨师长的,这要不吃的好一点,我等怎么建设大同世界?”
  徐晨点点头,又环视了一圈食堂里虽然忙碌但面色红润、欢声笑语的工人们,问道:“秀儿,你们厂里工匠如今的工钱具体是个什么水平?”
  贺秀显然对此瞭然於胸道:“普通熟练工匠,基础月钱是三两银子。加上计件奖金、绩效考评、通勤的马车补贴,住宿补贴,一个月实际到手平均能有四两左右。
  最近半年效益特別好,厂里又增设了一项半年奖,是三两现银再加一匹咱们自產的上好布。年终奖一般是三个月基础工钱,外加米、面、油、肉等年货。林林总总算下来,一个踏实肯乾的工匠,一年收入六七十两银子是不成问题的。”
  徐晨听了,不禁笑道:“难怪近来总有些工坊主和商贾跑到总理大臣府诉苦,状告你贺大厂长『恶意挖人』、『哄抬工价』,扰乱这京城的用工市场。你这待遇,怕是让不少东家睡不著觉了。”
  京城这边工价算是比较高,包吃的情况下,一个工匠的工钱大概是二两上下,纺织厂这里不但超过了民间纺织厂两倍,要把福利待遇算上去,差距大概有三倍。
  所以每次第一纺织厂招工,其他民营纺织厂的职工就会马上跳槽。让那些小作坊主头痛不已。他们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些个熟练的女工,结果马上就被官营作坊给挖走。
  贺秀闻言,不屑地撇撇嘴,带著一丝鄙夷道:“那是他们抠门,捨不得钱,但凡他们把购买马车,修宅院的钱拿出一些给工匠,工匠也不会这么快捨弃他们这些老东家。他们不捨得给钱,还不允许人家跳槽。这些人还当工匠,是以前的佃户,他们要是有良心,赚了那么多钱,也不愿意提升工匠的工钱。”
  她越说越激动道:“工匠们凭手艺吃饭,谁给的钱多、待遇好,自然就往哪里去。这是天经地义!他们自己抠门,留不住人,倒怪起我们按劳付酬、善待工友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要我说,这不是我们扰乱市场,是我们在重新立规矩!立一个工匠就该值这个价、就该过上好日子的新规矩!”
  徐晨看著她因激动而泛红的脸颊,眼中闪过一丝讚赏的光芒。他没有直接评论谁对谁错,只是笑了笑,继续低头享用盘中那份土豆烧牛肉。
  (本章完)
  两名年轻的女工坐在机器前,双脚熟练地踩著踏板,带动飞轮和机针上下穿梭。她们手持布料,在针脚下灵活移动,动作流畅而高效。眨眼功夫,一件长衫的缝合工序便已完成,针脚细密均匀。
  “太快了!”旁边围观的女工们发出阵阵惊嘆。
  “蔡巧姐,让我也试试!”
  “是啊,这机器太神了!”
  女工们跃跃欲试,眼中充满了对新技术的好奇和渴望。
  徐晨仔细观察了操作过程和成品质量,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胡俊,问出了关键问题:“大规模量產的话,成本几何?”
  胡俊收敛笑容,认真估算了一下:“元首,不瞒您说,这机器內部结构精巧,特別是勾线、挑线机构,精度要求极高,非经验丰富的大匠亲手打磨调整不可。初步算下来,每台成本恐怕要三十到四十两银子。”
  “三十到四十两……”徐晨微微皱眉,“那零售价岂不是要定到六十两左右?”这个价格有点出乎徐晨的意料之外,太高了,相当於三辆马车的价。
  现在京城附近的农户种地的收益大概是20两银子左右,再加上偶尔打零工,一户全年的收入大概是30两上下,但除去一家人的吃喝用度,一年能结余大概4~5银子,这数字虽然不大,但差不多能买下一头牛犊,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但缝纫机的价格还是相当於京城普通农户十年的结余,
  京城工匠工钱中位数大概是二两银子一个月,这差不多也要存两年的工钱,实在高昂。
  胡俊无奈道:“目前確实如此。精加工环节太多,对工匠手艺依赖太大。不过元首放心,就像当年的蒸汽抽水机,只要工艺成熟、形成专门的生產链、培养出更多技工,给我三五年时间,我有把握把成本降下一半!”
  贺秀却在一旁插话道:“元首,六十两贵吗?我看一点也不贵!这一台机器一天能干的活,抵得上二三十个熟练女工!光是省下的人工工钱、伙食住宿,一年就能把这机器钱赚回来!还能大大加快订单交付速度。
  咱们厂今年接了太尉府两万套劳动服的紧急订单,正愁人手不够呢。这缝纫机可是解了燃眉之急!”
  徐晨闻言豁然开朗。是自己陷入了思维定势,过早地將缝纫机定位为家用消费品。在这个工业化起步的阶段,它首先是提升工业生產效率的“工作母机”,只是它主要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工厂,只有成本继续下降才能进入千家万户当中。
  徐晨对胡俊道:“缝纫机已经生產出来了,实验的效果也不差,应该量產,这机器是你研发出来的,那就由你来当这第一任的厂长,把全套的產业链搭建起来,爭取早日让这台缝纫机走进千家万户当中。”
  胡俊激动得脸色通红,挺胸立正:“保证完成任务!”
  贺秀也立刻接口:“元首,我们第一纺织厂第一个下单!先订一百台!越快越好!姐妹们可都等著这缝纫机帮手。”
  看完缝纫机的验证机之后,徐晨並没有离开,而是住进了纺织厂的招待所。
  时近正午,下工的汽笛声长鸣,巨大的厂区瞬间被汹涌的人潮所激活。工匠们说笑著,从各个车间门口涌出,如同百川归海般,流向厂区中心那座最为庞大的单体建筑——职工大食堂。
  徐晨在贺秀的陪同下,步入了这座可容纳近两千人同时就餐的食堂。
  內部空间极其开阔,挑高的屋顶下支撑著粗大的水泥柱,窗户是使用的大同社最新製造出来的大块玻璃,所以採光极其好,並没有那些大型宫殿內部昏暗的环境。
  食堂內,空气中瀰漫著各种饭菜的香气和嘈杂的人声,充满生活气息。
  食堂一侧,密密麻麻排列著几十个打饭窗口,每个窗口上方都掛著写著菜名的木牌;另一侧则是成排的木质长桌和长凳,此刻正被迅速填满。工匠们自觉排起长队,秩序井然,大家有说有笑,享受这片刻的轻鬆。
  “元首,您今天可有口福了!”贺秀笑著指向一个排著长队的窗口,“厂里昨天採购了一头牛,厨房那边精心处理了,今天做了土豆烧牛肉。这道菜可是您当年在军中最先推广开的,大家都说是『元首菜』。您正好尝尝,看咱们厂大师傅的手艺地不地道?”
  徐晨闻言失笑:“我那时不过是因地制宜,把土豆和牛肉一锅燉了,图个方便顶饿罢了,算什么开创?真要论烹调火候,还得是厂里的大师傅。”
  说著,他们也隨人流排到一个窗口前。窗口后的长桌上,一字排开十几个巨大的陶盆和木桶,里面盛放著各式菜餚:清炒时蔬、油燜笋乾、麻婆豆腐……素菜居多,但荤菜也有,咸鱼干,红烧鸡块,而后就是冒著腾腾热气和浓郁肉香的土豆烧牛肉,这也是大部分工匠必点的菜餚。
  这样的伙食標准,在刚刚解除粮食限量供应不久的大同社境內,堪称奢华,足见纺织厂的效益之好。
  掌勺的师傅见到贺秀和徐晨,格外殷勤,手中的大勺舀得满满的,实打实地扣进他们的餐盘里。
  三人端著餐盘,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徐晨尝了一口土豆烧牛肉,牛肉燉得酥烂入味,土豆吸饱了肉汁,香糯无比,他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道:“香!味道醇厚,火候到位!这確实是我吃过最好的土豆烧牛肉之一。”
  贺秀脸上露出几分得意:“不瞒您说,厂里的大厨以前是御厨,我了好大代价才聘请他过来当厨师长的,这要不吃的好一点,我等怎么建设大同世界?”
  徐晨点点头,又环视了一圈食堂里虽然忙碌但面色红润、欢声笑语的工人们,问道:“秀儿,你们厂里工匠如今的工钱具体是个什么水平?”
  贺秀显然对此瞭然於胸道:“普通熟练工匠,基础月钱是三两银子。加上计件奖金、绩效考评、通勤的马车补贴,住宿补贴,一个月实际到手平均能有四两左右。
  最近半年效益特別好,厂里又增设了一项半年奖,是三两现银再加一匹咱们自產的上好布。年终奖一般是三个月基础工钱,外加米、面、油、肉等年货。林林总总算下来,一个踏实肯乾的工匠,一年收入六七十两银子是不成问题的。”
  徐晨听了,不禁笑道:“难怪近来总有些工坊主和商贾跑到总理大臣府诉苦,状告你贺大厂长『恶意挖人』、『哄抬工价』,扰乱这京城的用工市场。你这待遇,怕是让不少东家睡不著觉了。”
  京城这边工价算是比较高,包吃的情况下,一个工匠的工钱大概是二两上下,纺织厂这里不但超过了民间纺织厂两倍,要把福利待遇算上去,差距大概有三倍。
  所以每次第一纺织厂招工,其他民营纺织厂的职工就会马上跳槽。让那些小作坊主头痛不已。他们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些个熟练的女工,结果马上就被官营作坊给挖走。
  贺秀闻言,不屑地撇撇嘴,带著一丝鄙夷道:“那是他们抠门,捨不得钱,但凡他们把购买马车,修宅院的钱拿出一些给工匠,工匠也不会这么快捨弃他们这些老东家。他们不捨得给钱,还不允许人家跳槽。这些人还当工匠,是以前的佃户,他们要是有良心,赚了那么多钱,也不愿意提升工匠的工钱。”
  她越说越激动道:“工匠们凭手艺吃饭,谁给的钱多、待遇好,自然就往哪里去。这是天经地义!他们自己抠门,留不住人,倒怪起我们按劳付酬、善待工友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要我说,这不是我们扰乱市场,是我们在重新立规矩!立一个工匠就该值这个价、就该过上好日子的新规矩!”
  徐晨看著她因激动而泛红的脸颊,眼中闪过一丝讚赏的光芒。他没有直接评论谁对谁错,只是笑了笑,继续低头享用盘中那份土豆烧牛肉。
  (本章完)
  两名年轻的女工坐在机器前,双脚熟练地踩著踏板,带动飞轮和机针上下穿梭。她们手持布料,在针脚下灵活移动,动作流畅而高效。眨眼功夫,一件长衫的缝合工序便已完成,针脚细密均匀。
  “太快了!”旁边围观的女工们发出阵阵惊嘆。
  “蔡巧姐,让我也试试!”
  “是啊,这机器太神了!”
  女工们跃跃欲试,眼中充满了对新技术的好奇和渴望。
  徐晨仔细观察了操作过程和成品质量,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胡俊,问出了关键问题:“大规模量產的话,成本几何?”
  胡俊收敛笑容,认真估算了一下:“元首,不瞒您说,这机器內部结构精巧,特別是勾线、挑线机构,精度要求极高,非经验丰富的大匠亲手打磨调整不可。初步算下来,每台成本恐怕要三十到四十两银子。”
  “三十到四十两……”徐晨微微皱眉,“那零售价岂不是要定到六十两左右?”这个价格有点出乎徐晨的意料之外,太高了,相当於三辆马车的价。
  现在京城附近的农户种地的收益大概是20两银子左右,再加上偶尔打零工,一户全年的收入大概是30两上下,但除去一家人的吃喝用度,一年能结余大概4~5银子,这数字虽然不大,但差不多能买下一头牛犊,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但缝纫机的价格还是相当於京城普通农户十年的结余,
  京城工匠工钱中位数大概是二两银子一个月,这差不多也要存两年的工钱,实在高昂。
  胡俊无奈道:“目前確实如此。精加工环节太多,对工匠手艺依赖太大。不过元首放心,就像当年的蒸汽抽水机,只要工艺成熟、形成专门的生產链、培养出更多技工,给我三五年时间,我有把握把成本降下一半!”
  贺秀却在一旁插话道:“元首,六十两贵吗?我看一点也不贵!这一台机器一天能干的活,抵得上二三十个熟练女工!光是省下的人工工钱、伙食住宿,一年就能把这机器钱赚回来!还能大大加快订单交付速度。
  咱们厂今年接了太尉府两万套劳动服的紧急订单,正愁人手不够呢。这缝纫机可是解了燃眉之急!”
  徐晨闻言豁然开朗。是自己陷入了思维定势,过早地將缝纫机定位为家用消费品。在这个工业化起步的阶段,它首先是提升工业生產效率的“工作母机”,只是它主要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工厂,只有成本继续下降才能进入千家万户当中。
  徐晨对胡俊道:“缝纫机已经生產出来了,实验的效果也不差,应该量產,这机器是你研发出来的,那就由你来当这第一任的厂长,把全套的產业链搭建起来,爭取早日让这台缝纫机走进千家万户当中。”
  胡俊激动得脸色通红,挺胸立正:“保证完成任务!”
  贺秀也立刻接口:“元首,我们第一纺织厂第一个下单!先订一百台!越快越好!姐妹们可都等著这缝纫机帮手。”
  看完缝纫机的验证机之后,徐晨並没有离开,而是住进了纺织厂的招待所。
  时近正午,下工的汽笛声长鸣,巨大的厂区瞬间被汹涌的人潮所激活。工匠们说笑著,从各个车间门口涌出,如同百川归海般,流向厂区中心那座最为庞大的单体建筑——职工大食堂。
  徐晨在贺秀的陪同下,步入了这座可容纳近两千人同时就餐的食堂。
  內部空间极其开阔,挑高的屋顶下支撑著粗大的水泥柱,窗户是使用的大同社最新製造出来的大块玻璃,所以採光极其好,並没有那些大型宫殿內部昏暗的环境。
  食堂內,空气中瀰漫著各种饭菜的香气和嘈杂的人声,充满生活气息。
  食堂一侧,密密麻麻排列著几十个打饭窗口,每个窗口上方都掛著写著菜名的木牌;另一侧则是成排的木质长桌和长凳,此刻正被迅速填满。工匠们自觉排起长队,秩序井然,大家有说有笑,享受这片刻的轻鬆。
  “元首,您今天可有口福了!”贺秀笑著指向一个排著长队的窗口,“厂里昨天採购了一头牛,厨房那边精心处理了,今天做了土豆烧牛肉。这道菜可是您当年在军中最先推广开的,大家都说是『元首菜』。您正好尝尝,看咱们厂大师傅的手艺地不地道?”
  徐晨闻言失笑:“我那时不过是因地制宜,把土豆和牛肉一锅燉了,图个方便顶饿罢了,算什么开创?真要论烹调火候,还得是厂里的大师傅。”
  说著,他们也隨人流排到一个窗口前。窗口后的长桌上,一字排开十几个巨大的陶盆和木桶,里面盛放著各式菜餚:清炒时蔬、油燜笋乾、麻婆豆腐……素菜居多,但荤菜也有,咸鱼干,红烧鸡块,而后就是冒著腾腾热气和浓郁肉香的土豆烧牛肉,这也是大部分工匠必点的菜餚。
  这样的伙食標准,在刚刚解除粮食限量供应不久的大同社境內,堪称奢华,足见纺织厂的效益之好。
  掌勺的师傅见到贺秀和徐晨,格外殷勤,手中的大勺舀得满满的,实打实地扣进他们的餐盘里。
  三人端著餐盘,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徐晨尝了一口土豆烧牛肉,牛肉燉得酥烂入味,土豆吸饱了肉汁,香糯无比,他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道:“香!味道醇厚,火候到位!这確实是我吃过最好的土豆烧牛肉之一。”
  贺秀脸上露出几分得意:“不瞒您说,厂里的大厨以前是御厨,我了好大代价才聘请他过来当厨师长的,这要不吃的好一点,我等怎么建设大同世界?”
  徐晨点点头,又环视了一圈食堂里虽然忙碌但面色红润、欢声笑语的工人们,问道:“秀儿,你们厂里工匠如今的工钱具体是个什么水平?”
  贺秀显然对此瞭然於胸道:“普通熟练工匠,基础月钱是三两银子。加上计件奖金、绩效考评、通勤的马车补贴,住宿补贴,一个月实际到手平均能有四两左右。
  最近半年效益特別好,厂里又增设了一项半年奖,是三两现银再加一匹咱们自產的上好布。年终奖一般是三个月基础工钱,外加米、面、油、肉等年货。林林总总算下来,一个踏实肯乾的工匠,一年收入六七十两银子是不成问题的。”
  徐晨听了,不禁笑道:“难怪近来总有些工坊主和商贾跑到总理大臣府诉苦,状告你贺大厂长『恶意挖人』、『哄抬工价』,扰乱这京城的用工市场。你这待遇,怕是让不少东家睡不著觉了。”
  京城这边工价算是比较高,包吃的情况下,一个工匠的工钱大概是二两上下,纺织厂这里不但超过了民间纺织厂两倍,要把福利待遇算上去,差距大概有三倍。
  所以每次第一纺织厂招工,其他民营纺织厂的职工就会马上跳槽。让那些小作坊主头痛不已。他们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些个熟练的女工,结果马上就被官营作坊给挖走。
  贺秀闻言,不屑地撇撇嘴,带著一丝鄙夷道:“那是他们抠门,捨不得钱,但凡他们把购买马车,修宅院的钱拿出一些给工匠,工匠也不会这么快捨弃他们这些老东家。他们不捨得给钱,还不允许人家跳槽。这些人还当工匠,是以前的佃户,他们要是有良心,赚了那么多钱,也不愿意提升工匠的工钱。”
  她越说越激动道:“工匠们凭手艺吃饭,谁给的钱多、待遇好,自然就往哪里去。这是天经地义!他们自己抠门,留不住人,倒怪起我们按劳付酬、善待工友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要我说,这不是我们扰乱市场,是我们在重新立规矩!立一个工匠就该值这个价、就该过上好日子的新规矩!”
  徐晨看著她因激动而泛红的脸颊,眼中闪过一丝讚赏的光芒。他没有直接评论谁对谁错,只是笑了笑,继续低头享用盘中那份土豆烧牛肉。
  (本章完)
  两名年轻的女工坐在机器前,双脚熟练地踩著踏板,带动飞轮和机针上下穿梭。她们手持布料,在针脚下灵活移动,动作流畅而高效。眨眼功夫,一件长衫的缝合工序便已完成,针脚细密均匀。
  “太快了!”旁边围观的女工们发出阵阵惊嘆。
  “蔡巧姐,让我也试试!”
  “是啊,这机器太神了!”
  女工们跃跃欲试,眼中充满了对新技术的好奇和渴望。
  徐晨仔细观察了操作过程和成品质量,满意地点点头。他转向胡俊,问出了关键问题:“大规模量產的话,成本几何?”
  胡俊收敛笑容,认真估算了一下:“元首,不瞒您说,这机器內部结构精巧,特別是勾线、挑线机构,精度要求极高,非经验丰富的大匠亲手打磨调整不可。初步算下来,每台成本恐怕要三十到四十两银子。”
  “三十到四十两……”徐晨微微皱眉,“那零售价岂不是要定到六十两左右?”这个价格有点出乎徐晨的意料之外,太高了,相当於三辆马车的价。
  现在京城附近的农户种地的收益大概是20两银子左右,再加上偶尔打零工,一户全年的收入大概是30两上下,但除去一家人的吃喝用度,一年能结余大概4~5银子,这数字虽然不大,但差不多能买下一头牛犊,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但缝纫机的价格还是相当於京城普通农户十年的结余,
  京城工匠工钱中位数大概是二两银子一个月,这差不多也要存两年的工钱,实在高昂。
  胡俊无奈道:“目前確实如此。精加工环节太多,对工匠手艺依赖太大。不过元首放心,就像当年的蒸汽抽水机,只要工艺成熟、形成专门的生產链、培养出更多技工,给我三五年时间,我有把握把成本降下一半!”
  贺秀却在一旁插话道:“元首,六十两贵吗?我看一点也不贵!这一台机器一天能干的活,抵得上二三十个熟练女工!光是省下的人工工钱、伙食住宿,一年就能把这机器钱赚回来!还能大大加快订单交付速度。
  咱们厂今年接了太尉府两万套劳动服的紧急订单,正愁人手不够呢。这缝纫机可是解了燃眉之急!”
  徐晨闻言豁然开朗。是自己陷入了思维定势,过早地將缝纫机定位为家用消费品。在这个工业化起步的阶段,它首先是提升工业生產效率的“工作母机”,只是它主要的应用场景应该是工厂,只有成本继续下降才能进入千家万户当中。
  徐晨对胡俊道:“缝纫机已经生產出来了,实验的效果也不差,应该量產,这机器是你研发出来的,那就由你来当这第一任的厂长,把全套的產业链搭建起来,爭取早日让这台缝纫机走进千家万户当中。”
  胡俊激动得脸色通红,挺胸立正:“保证完成任务!”
  贺秀也立刻接口:“元首,我们第一纺织厂第一个下单!先订一百台!越快越好!姐妹们可都等著这缝纫机帮手。”
  看完缝纫机的验证机之后,徐晨並没有离开,而是住进了纺织厂的招待所。
  时近正午,下工的汽笛声长鸣,巨大的厂区瞬间被汹涌的人潮所激活。工匠们说笑著,从各个车间门口涌出,如同百川归海般,流向厂区中心那座最为庞大的单体建筑——职工大食堂。
  徐晨在贺秀的陪同下,步入了这座可容纳近两千人同时就餐的食堂。
  內部空间极其开阔,挑高的屋顶下支撑著粗大的水泥柱,窗户是使用的大同社最新製造出来的大块玻璃,所以採光极其好,並没有那些大型宫殿內部昏暗的环境。
  食堂內,空气中瀰漫著各种饭菜的香气和嘈杂的人声,充满生活气息。
  食堂一侧,密密麻麻排列著几十个打饭窗口,每个窗口上方都掛著写著菜名的木牌;另一侧则是成排的木质长桌和长凳,此刻正被迅速填满。工匠们自觉排起长队,秩序井然,大家有说有笑,享受这片刻的轻鬆。
  “元首,您今天可有口福了!”贺秀笑著指向一个排著长队的窗口,“厂里昨天採购了一头牛,厨房那边精心处理了,今天做了土豆烧牛肉。这道菜可是您当年在军中最先推广开的,大家都说是『元首菜』。您正好尝尝,看咱们厂大师傅的手艺地不地道?”
  徐晨闻言失笑:“我那时不过是因地制宜,把土豆和牛肉一锅燉了,图个方便顶饿罢了,算什么开创?真要论烹调火候,还得是厂里的大师傅。”
  说著,他们也隨人流排到一个窗口前。窗口后的长桌上,一字排开十几个巨大的陶盆和木桶,里面盛放著各式菜餚:清炒时蔬、油燜笋乾、麻婆豆腐……素菜居多,但荤菜也有,咸鱼干,红烧鸡块,而后就是冒著腾腾热气和浓郁肉香的土豆烧牛肉,这也是大部分工匠必点的菜餚。
  这样的伙食標准,在刚刚解除粮食限量供应不久的大同社境內,堪称奢华,足见纺织厂的效益之好。
  掌勺的师傅见到贺秀和徐晨,格外殷勤,手中的大勺舀得满满的,实打实地扣进他们的餐盘里。
  三人端著餐盘,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徐晨尝了一口土豆烧牛肉,牛肉燉得酥烂入味,土豆吸饱了肉汁,香糯无比,他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赞道:“香!味道醇厚,火候到位!这確实是我吃过最好的土豆烧牛肉之一。”
  贺秀脸上露出几分得意:“不瞒您说,厂里的大厨以前是御厨,我了好大代价才聘请他过来当厨师长的,这要不吃的好一点,我等怎么建设大同世界?”
  徐晨点点头,又环视了一圈食堂里虽然忙碌但面色红润、欢声笑语的工人们,问道:“秀儿,你们厂里工匠如今的工钱具体是个什么水平?”
  贺秀显然对此瞭然於胸道:“普通熟练工匠,基础月钱是三两银子。加上计件奖金、绩效考评、通勤的马车补贴,住宿补贴,一个月实际到手平均能有四两左右。
  最近半年效益特別好,厂里又增设了一项半年奖,是三两现银再加一匹咱们自產的上好布。年终奖一般是三个月基础工钱,外加米、面、油、肉等年货。林林总总算下来,一个踏实肯乾的工匠,一年收入六七十两银子是不成问题的。”
  徐晨听了,不禁笑道:“难怪近来总有些工坊主和商贾跑到总理大臣府诉苦,状告你贺大厂长『恶意挖人』、『哄抬工价』,扰乱这京城的用工市场。你这待遇,怕是让不少东家睡不著觉了。”
  京城这边工价算是比较高,包吃的情况下,一个工匠的工钱大概是二两上下,纺织厂这里不但超过了民间纺织厂两倍,要把福利待遇算上去,差距大概有三倍。
  所以每次第一纺织厂招工,其他民营纺织厂的职工就会马上跳槽。让那些小作坊主头痛不已。他们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些个熟练的女工,结果马上就被官营作坊给挖走。
  贺秀闻言,不屑地撇撇嘴,带著一丝鄙夷道:“那是他们抠门,捨不得钱,但凡他们把购买马车,修宅院的钱拿出一些给工匠,工匠也不会这么快捨弃他们这些老东家。他们不捨得给钱,还不允许人家跳槽。这些人还当工匠,是以前的佃户,他们要是有良心,赚了那么多钱,也不愿意提升工匠的工钱。”
  她越说越激动道:“工匠们凭手艺吃饭,谁给的钱多、待遇好,自然就往哪里去。这是天经地义!他们自己抠门,留不住人,倒怪起我们按劳付酬、善待工友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要我说,这不是我们扰乱市场,是我们在重新立规矩!立一个工匠就该值这个价、就该过上好日子的新规矩!”
  徐晨看著她因激动而泛红的脸颊,眼中闪过一丝讚赏的光芒。他没有直接评论谁对谁错,只是笑了笑,继续低头享用盘中那份土豆烧牛肉。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