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13
棵树上的叶色也是各不相同,翠绿、浅绛、金黄、殷红、青紫等五色纷呈,斑斓似蝶,于瑰丽动人间祥光一片,因此而得“五色彩枫”之美誉,正是“人入霜林疑仙境,赤橙黄绿五彩中”,是为天平三绝之一,的确,在秋深霜严的日子,天平的红枫于古木蓊郁间傲霜弥浓,满目灿烂。
说起这天平红枫,更有着其独特的人文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矣。天平,曾是范仲淹少时“断齑划粥”、笃学不缀之所在,亦是其祖、其父坟茔之所在。1035年,太多的声音在说:“你只要在这块龙脉之首建宅,即可保子孙后代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不!”一个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样的宝地岂容我范氏一门独占”。那一年,荣归故里的范文正公,力排众议,放弃龙脉之地,依然坚守在这块历来被人称作绝地的天平脚下筑屋而居,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岂是空洞的口号?一声“后天下之乐而乐”亦非哗众的做秀!范公之“义节傲青云,文品高白雪”予我辈后人又该是怎样的一个警示!最终,那块被视作风水宝地的所在,因了范公而立为郡学,首开苏州府学之先风,于是,在那个孱弱的大宋王朝,苏州一地仅进士便出了486人。许是因了感动,当年的宋仁宗特将整座天平赐予范氏家族以表彰其高风亮节。
400年前,也就是明万历年间,范翁第十七世孙范允临辞官返乡,特从福建带回380棵枫香树苗亲植于山之南麓,并重修天平山庄,以纪念其先祖。历时400余年后的今天,长成参天者尚存一百余棵,且棵棵怪枝丛生,叶茂如盖,坡茸婆娑,似行云卷雾,如蜿蜒龙行,其盘虬曲突处的一个个“树瘤”,我以为那便是思想诞生的地方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此当范公一生之写照矣,梅尧臣是这样的盛赞着伊。
深秋,登峰望枫,气象万千,蔚然壮观——“似烧非烟火,如花不待春”,枫红而不妖娆,枫绿而不轻佻,枫五彩而不浮夸,我恍又见范公的一片素心和他的一身侠骨在其间绵荡不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上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在枫间飘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声音亦犹在耳旁回响。
片片枫叶舞,那是秋的精灵;层层霜叶叠,那是先人的英魂。夕阳西落,将枫林染得愈浓,壮美之情,油然而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平因了范公而不绝,枫香因了天平而不朽。
天平之枫,因了范仲淹而愈显其深刻! bookbao8
寒山钟声
“当——”,月色如霜,寒鸦惊啼,这一声“定夜钟”响划破了沉寂的夜半,同样地也敲醒了张继的残梦。眼前,是飒飒江枫,身旁,唯点点渔火,凄清、落寞之情一时之间油然顿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吟罢,霜月、钟声,就这样神妙地勾画出了寒山寺不朽之风范。
寒山寺得以蜚声海内外,这位唐代天宝年间的诗人张继可谓是功不可没,正是他的这一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才使得姑苏城外寒山寺从此扬名天下,从此,诗以寺传,寺以诗名,从此,诗韵、钟声牵引了多少骚人墨客步其后尘,泊枫桥,作诗赋,抒怀唱志。白乐天好于那“新秋松影下,半夜听钟声”;宋人程思孟亦爱“暮宿枫桥半夜钟”;更有那陆游的《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寒山寺,它的初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开始只是一座建于梁武帝天鉴年间的普通寺院,位于苏州城西的枫桥古镇,因此亦名枫桥寺。除了张继之外,不得不提到的是,此寺得名于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子,因其曾在此居住而被唐人易名为寒山寺。
其实这寒山寺,要说其规模,远不及邻近的西园寺宏大;论声名,亦不如孙权之母舍宅而建的通玄寺(又称报恩寺)瞩目,然正因了这首《枫桥夜泊》,也因了寒山、拾得二位高僧,才使得这寒山钟声里涵盖着极深、极厚的人文思想。
古今僧诗首推寒山,寒山诗风直追陶潜,“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由此寒山子禅诗于当时之兴可见一斑矣,人们甚至盛传其为文殊菩萨之化身。在说到寒山子时,自然不能相忘的是拾得僧,后人一并将二人称为“和合二圣”,那是吉祥欢喜,情深义重之象征,记得幼时还听到过很多关于二仙的传说呢,而民间所绘的和合二仙图,更是着绿衣,梳留海,一人持荷,一人捧盒,相抱互拥,笑作一团,取和谐好合之意,在旧时的婚庆喜事上也是必要挂上一幅“和合”画轴以求吉利的。唐玄宗开元年间,人们出于对文殊菩萨的崇拜和对寒山大师的敬仰,在苏州官府的支持下,重修了寺院,并恭迎寒山、拾得主持寺务,一时之间这座平平常常的寺院香火便就鼎盛了起来。后来北宋的欧阳修还曾质疑过这夜半钟声,其实那是因他不了解吴中僧寺之故,那半夜鸣钟实谓之“定夜钟”,其风由来久矣。
到了宋太平初年,节度使孙承佑重建浮图七层,于宋仁宗嘉佑年间,还赐号为“普明禅院”,然终因“寒山”之名太盛,而一直沿用至今天。元末,寺塔俱毁,后于明太祖洪武年间又重建,诗人高启还曾留诗一首:“画桥二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有钟声”。其后又历数番兵火劫难,于清末宣统三年,江苏巡抚程德全再次集资重建,此次规模之宏伟,焕然之新象,一时盛极。山门题额:妙利宗风。
话再回到这口响彻了千余年的古钟上来,因了中国古代冶炼技术之高超,故而这口薄壁青铜钟,虽无惊涛骇浪之势,又无雷霆万钧之威,却可声传数里之遥,并音泽洪亮清绝。且这千钧之物,形虽硕大、威猛,却又是一付极其憨厚之态,一如那憨实、敦厚的和合二仙。这口寒山古钟在随着寒山寺的几度兴废而几遭磨难,寒山钟声亦可谓是几经毁盛。据说,在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寺钟被换,重仿古钟制铸的是一口铁钟,铜钟换成了铁钟,从此,半夜再无古寺风。今寒山寺的碑廊里尚可见晚清康有为的一首题诗:“钟声已渡海之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忽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到不空空。”从其诗里可以看出,这口著名的古钟流向了东瀛日本,据寒山寺附近居民代代相告,此古钟也正是在一个夜半之时,为东洋人偷运而去,并从此下落不明。其后,日本友人也多方搜求无果,于是,在公元1906年,日本人小林诚义等一批工匠募铸了一对仿古青铜奶头姐妹钟,钟上并铸有铭文述其情由。这对姐妹钟,一口挂在日本的“馆山寺”,一口悬于今日之寒山寺。
在冷寂了多年之后,饱经劫难的寒山钟声终于自1979年起再度撞响,寺院重新恢复撞钟盛事,其况空前,每年的12月31日23时42分10秒整,由主持法师手执半米长红色撞木,撞向这口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之巨钟,当新年的第一声钟响起,但见鼎沸的人声于瞬间寂静,可谓是“万赖此俱寂,唯闻钟磬音”。每隔十秒一撞的钟声,至新年0点0分0秒止,恰计108下,宏亮清悠,馀音袅袅。这108响除夕钟声,告示了一年的终结,喻意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个候古时每五天为一候。而按佛教之教义,人生更有108个烦恼,于除夕闻此一百零八响钟声,便可“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
清人王士稹诗云:“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来夜钟。”“当——”,今钟声再响,寒山钟声,在历经了一千五百余年之后,再度响起,绵荡不绝。那么,就让我们于这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钟声里,辞旧岁,迎新年,脱烦恼,得安康! bookbao8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圣人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世人说:人生便是不断地相识、告别。我想,相识的喜悦,告别的忧伤,这也许就是人生的轮回。
友是来散心的,让人一时心郁难解的莫过于情之一事。告诉友人: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于是欣然同往。
春暖花开的虎丘,以一种花技招展的姿态迎接着我们。一路走来,到处是艳丽的郁金香,热烈的风信子,只是,那个熟识的虎丘竟然也有了一丝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景色依旧,那么陌生的就该是心境了。时过境迁,曾经的点点滴滴也早在记忆里模糊不清了。也许学会遗忘是对的,否则人便会不堪重负而被压夸掉。
传说中的千人石,据说在雨中会显现出殷红的血色来,那是无数冤屈的灵魂在控诉,然我终于没能亲眼见到,其实,有很多东西永远只能停留在传奇中或是回忆里。
此刻的剑池正泛着不堪的气息和浑浊的颜色,我似乎听到了阊闾在天之灵的叹息。历史真的是一条塌方的路,一段虫蛀的木吗?我们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它被毁灭。也许毁灭同样也是对的,否则便无法新生——置之死地而后生。
“知道苏州园林的妙处是什么吗?”我问。
“精致?淡泊?”友答。
“苏州园林最妙的地方在于没有一处死角。”我很是得意,“这许是暗合了一种人生的哲学,人生没有死角也不能让它产生死角。只是,苏州园林是需要用心去解读的。”友闻言若有所思,脸上的阴霾似密云渐散。
人心尚且阴晴常易,更况乎天。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忙着躲进塔旁的雪浪亭避雨,雨越下越大,人也越挤越多了起来,在自然面前人永远是孱弱而无助的。肆虐的风夹带着狂暴的雨尽兴地冲涮着尘世间的一切,所有的飞尘在一霎那间被凝固,空气里透出了一丝清新的味道来,其实何止是自然呢?人心同样需要不断地被洗涤以恢复其原有的纯净,而生活中更是难免时有狂风暴雨,试着换一种心态,也许我们就不会总是怨天尤人了。
雨后的后山小道上,焕发出新洗的欣然,此刻正有一种“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的宁静。
揽月亭对岸满坡的无名紫花正在烂漫地怒放,友问:“你想过永恒吗?”
“永恒毕竟太过遥远,也许眼前的灿烂便已足够。谁又能负载得起永恒呢?”指着无名紫花,我答。
在我们祈求永恒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正在怀疑永恒;而倘若我们相信永恒的话,那就根本不必祈求了。
乘兴而往,兴尽而归,信手所写,却又不知所云,以为纪念了吧。
雨中赏荷
这是一个炎夏难得的阴霾日子,午饭时见有几滴雨珠落下,不由得心为之一动,又想起了那一池的荷来。
心念所至,即付行动。车上司机听说去那片荷塘,不解风情地应了一句:“眼看快要下雨了,去那种地方干嘛?”“看荷!”我不想多作解释,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不同活法。
至荷塘,远远望去已是一池的碧色浓荫,此刻的荷正盛,恰似那些正当年的曼妙女子,减一分太稚,添一岁则苍。岸旁垂柳依依,湖畔兰舟轻系,只不见了采莲女儿家。层层叠叠的叶间或夹杂着一些饱满丰腴的花蕾或摇摆着几枝荷之硕果——莲蓬。有一枝盛极的红莲刚巧藏躲在一叶翠绿的荷之茎旁,强烈的色彩对照,煞是好看,而相依相偎的情形又让人联想到冰心笔下的那一支红莲来。
天不负我,果然不多时雨真就落了下来,池旁原先相拥着的一对恋人起身而去,有些落荒而逃的意思,女孩还不忘嘀咕一句:这人居然带了伞来的。很想教他们将一叶荷作伞,然终于没等说出口来,他们已不见了踪影。
雨丝斜斜地夹在风里飞舞,雨过处,但见雨滴打在叶上如散珠乱撒,重重复重重的水珠,在叶上滚动、滑翔,最后凝聚叶心凹处,不多一会儿即积起了一圈圈的水来,每一片叶上的积水都仿佛一个个各异的小小世界,晶莹剔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脑子里蓦然便冒出这一句话来。我想,这说的一定就是荷的花和叶了。
倘若眼前的瞬息可以存放为永久,那么,百年人生又如何?想起才刚午饭前的俗务奔波,而转眼又是这午后的雨中赏荷,竟恍若隔世一般。原来良辰美景、赏心悦事全来自我们的内心。天宽地宽不如心宽,事安业安不妨心安。
田田的叶、婷婷的花、累累的实,被悉数收录于我的数码之中,回家即自编一碟,命之《雨荷》,选配上一曲《游园惊梦》,糯雅的昆曲、风雅的莲荷,我想,这一夏的清凉,尽在其中矣!书包 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
今夜,月色依旧
今夜,偶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