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21
当然,晦涩的话语不一定显示的就是深刻,粗浅的俚语却同样能够暗藏玄秘和深奥。语言不过是思想的一件外衣、水的一件盛器罢了。气宇轩昂者自不必借助华衣锦服来显摆,冰清玉洁的水也不见得非盛于金盆玉钵之中。我想,禅语就是这样的一种清言了。
禅,本是人们在黑暗中看到的一点光亮,然它究竟离我们有多远或多近,就全凭你自己去感受了,也就是每个人的造化,而世上更多的人甚至还是盲的,就连这点光亮也还不曾看到。但是,禅又并不是一个单纯地学习从无到有的过程,那是一种“觉悟”而非“领悟”,如当头的一声棒喝,一个“激灵”,于是醒来。
佛曰:悟透了禅,参透了道,人即看透了人生之真相,找到了快乐自在之法门。然而,孰不知“道可道,非常道”?禅和道,从来就是不可说清也无法说清的东西,而参禅悟道则更似那镜中花和水中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因此,不管梁武帝萧衍曾经怎样地建起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终究达摩还是飘然北上否定了他这些自以为是的功德,终究还是被那个小杜(牧)悲叹一声“多少楼台烟雨中”。是的,一堵黄墙隔不断红尘风流,同样的,一炉清烟亦灭不净凡俗罪孽。
那么,禅到底又是什么呢?佛曰: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也许我们唯一可以知道的只是——禅,追求的是一种空达的灵心,诚如克林顿所言,不能塞满,却也不是单纯的空空如也,那是“物我两忘,离形去智”的自然妙悟,于“拈花一笑”间便就完成,是“绝我”然非“绝世”。
从来只可意会的禅,而今被我罗皂了这半日,还写下了这许多的文字,早违背了“以心传心”之佛义,然人又说: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谈禅贵在“得意”。于是,在这暖风拂面的早春,吾自是临春风,思浩荡,神超凌云,畅怀自然,一时之间便就春风得意笔头疾,大佛不语我先语。
清心集
佛云:身心绝烦恼,曰“静”;使心造作,曰“思”,心处静境,而进入思维,曰“静思”。今吾之静之思,非藏喜怒于无形之矜持,亦非含而不露之城府,是所谓心清则静,心执着即思也——风清月白,心清佛现。
但凡慈悲者,必怀恻隐之心;但凡慈善者,必行和善之举。佛曰:慈即是爱,一种清净之爱。窃以为:日日烧香拜佛的人并非一心向善之徒,唯清心在,爱才清净。朱光潜尝言:当年的佛祖正是以一种出世的精神来成就这番入世之事业的。只是眼下有太多的人正在反其道而行之,更把那“慈悲”一词当作了一句口号、而将那“慈善”之举演变成一场作秀。
信仰或者是信念,本该是人一生的事业之所在。人,就是这个信仰的载体,是这个信念的物化,没有信仰的人也许就像是一条空的无人撑舵的船。而每个人其实都是有佛性的,只是有的人尚未知觉罢了,要知道,真正的菩萨决非庙里的泥塑之像,唯能救人者,才堪称真正的菩萨。佛曰:心即是佛!佛又曰:直接体证!但,大多的人拜佛只是为脱己孽。
我们总是喜欢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其实那都只不过是以己之私心去度佛陀之胸腹罢了,最终自是难越重重尘障。佛陀说:无我,亦即无我之物。那么,又何来这一“争”之说呢?只是这“无我无物”一如无法想象的宇宙之无限,实非吾等凡俗者们心力所能及也。然而,至少我还知道,“四大皆空”并非只是教人做一个空心人。
人时常地要说“我迷失了自己”,于是,便去寻找那个自我。殊不知,这个寻找的行为已即与佛背道而驰了。不要以为念上几句经文即可消除今生之罪孽,念经最多只能使人静下心来罢了。心怀功德,那本已是一种错失了,凡有所得必先要肯舍,身无所有,心才能无所求,放下执着之心,才现祥和之怀。
能舍才能得,这一句话我们早已是耳熟能详。唯舍得烦恼,才得拥有快乐;唯舍得贪婪,才能拥有福德。在我们苦叹人生无常的时候,不要忘了“万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世间万物皆是生灭随缘,那么,勿以缘喜,勿以缘悲。唯超越了悲喜,超越了善恶,方能净身清心。唯跳出了执着,心方能无所束缚。
佛曰: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人又常说“一念之差”,岂不知,这一念即因缘,要知道,天堂与地狱也只是一念之隔。人在起心动念间即为自己播下了业种,拔剑出鞘即入地狱之门,归剑入鞘即跨天堂之槛。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福田由己造,苦海亦自渡。切记,唯自己才是真正能渡自己的佛。
人生其实本是一只只破漏的桶,装得再满,总要泄漏,不管是荣华还是富贵,不论是爱恨或是聚散,也许,精卫可以填海,然一定无法填补人之欲壑。欲无止境,人即患得患失,一意执取,于是,更陷痛苦之源。那么,我们先要做的,也许是修补这只千疮百孔了的破桶。识其根本,才得解脱,使之不漏,方能圆满。
失眠之人总觉夜太长,而那疲倦的旅人,又觉路途漫长。心静即是佛,心躁则是魔,所有的烦恼和困顿皆来自人的内心。圣人曰:人之初,性本善。佛亦云:人心似镜,轻安自在。不是吗?想那镜子,物来影现,物去影灭,境转心不转,景转镜不转,来去无痕,不失亦不得,慧命自安在。只是,吾辈凡俗者的心镜却时常地就要被蒙尘、被沾染,而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时时勤拂拭而已,“本来无一物”远非吾辈一时之间所能参透。
凡此种种,其实归根结底一句话:拜佛容易修佛难,为佛容易为人难,懂理容易懂事难,静心容易清心难。有多少容易就有多少难!
在呼吸中静心——闲说瑜伽
在呼吸中静心,在瑜伽中静心。在静心中让自己喜悦如一朵流畅的云。
曾几时起,瑜伽开始从它的起源地——印度而向全世界广泛地流传了开来。据《瑜伽焰口施要集》记载:“手结密印,口诵真言,意专观想,房与口协,日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故曰瑜伽。”这是一种极古老的修炼之法,原是古代西藏人和印度人修习的一种意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强身术,充满了神奇诡秘和不可解释的力量。比如,曾有报导说某瑜伽师被活埋八天仍可安然无恙。
当然,今天的我,在撇开瑜伽的超能力和宗教性之后,只不过把它当作一种放松自我、修身养心的方法,以求得心灵的和平、宁静与满足。修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身、心、灵三者的完美结合。因为,这种充满了生机的练习——瑜伽,其梵文的译意就是:结合、和谐。
我们都知道,人只是一种“命在呼吸间”的生灵。而但凡长寿的生灵,比如龟者,大多都是以缓慢的心跳和深长的呼吸来达到减少生命能量被过度消耗之目的。而在今天,我们这些常处压力和抑郁之下的人,虽非英雄者也,却往往就容易气短,于是,一些功能的絮乱便由内而始发。但是,瑜伽的吐息调整,可以让我们重新获得生命的适意和快感。儒家亦云:食气者寿。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于是,怀着虔诚之心尝试修习瑜伽,谨记教诲在每一次的吸入中,极尽己能地将空气当作一杯佳茗、当作一坛陈酿一般去贪婪、深长而缓慢地品尝;而每一次的呼出,则如蚕儿吐丝一般,在绵延幽细、源远流长之中,仿佛要将体内的浊气尽数排去。而就在这样一呼一吸的韵律间,人从中可获心灵清澈、灵魂愉悦之效——瞬间即永恒。
只是,在初次修习结束之后,体内竟然产生了一种翻江倒海的感觉,仿佛在清理一座积下了千年陈尘的老宅时,才一动帚,旧尘即升腾四起,呛得人屏息静气不敢呼吸。但我相信,瑜伽的修习,正是这样的一种唤醒的过程,在唤醒我们沉睡的能量之时,必然难免会牵扯起一些别的什么来,那么,唯有经过这样一次次的逐尘洁净,我们身体这座陈宅才会随之而焕然一新,并抵达“尘不著身”之妙境。
在瑜伽中呼吸,在瑜伽中静心。感觉舒展的不只是身躯,更有我的心灵。
弹指瞬间
庄子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人常叹息,人生苦短,不过是弹指瞬间而已。可是,你知道这一瞬又是多少时间吗?
参照古印度的《僧只律》上所说,一天一夜为三十须臾,而每须臾为48分钟,一须臾又等于20罗预(合144秒),一罗预又等于20弹指(合秒),一弹指又等于20瞬(秒),一瞬又等于20念,一念即为一刹那者(即秒)……哦,佛主啊,请原谅我的愚钝吧,我已无从计数,然我却清楚地知道,在上天赐我们生命开始的同时,即无偿的附赠了时间予我们,而我们要做的,就只是珍惜。
那么,“珍惜”又是什么呢?从来人各有志,有人为利,有人为名,有的人求其业,有的人求其趣,而大多的人则是于平淡中了此一生。“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得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在《菜根谭》里,洪应明曾如是说。
也许相较于广袤的宇宙空间和时间,人之一生实在是太过渺小而短暂了,仿佛只是其间的一个刹那而已。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只是三万六千五百多个日子,而每一个日子,也不过是三十个须臾,每一个须臾又不过只是48分钟,……若以此类推的话,一个昼夜也不过就是86400秒,算一算,才够我们弹几回指?岂能没有生之乐?又岂能不怀生之忧?
但是,不要唱什么《今日歌》,也不必吟什么《明日诗》,昨天只是一个梦,噩梦也好,美梦也罢,都已经消逝,而明天又是一场尚未开演的电影,尽管有着令人期待的情节,然终究还只是在期待之中。每个昨天都像是一张过了期的当票,再值钱的东西也已经不能兑现,那么留恋亦是徒然,而每个明天则又是一张未到账的期票,哪怕你再急用也仍无法提前支取,唯有今天,才是一张正当时的现金支票,还不想抓紧兑现吗?别忘了,银行总是在天黑之前就要打烊的。
当然,不管你珍惜也好,虚度也罢,时间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既不可能一天24小时变作48小时,也不可能被缩短成12个小时,尽管每个人的每一分每一秒所产生的效率或者说是效益存在着千差万别。听听鲁迅的声音吧:哪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了。
可见,时间是绝对的公正,又是绝对的不羁,没有人可以左右它,也没有人可以收买它,更没有人可以驾驭得住它。过去也就过去了,上一个瞬间无法重回,下一秒时间自然也不会提前来到。红颜弹指间,英雄迟暮年。还是那句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当然,不等闲并非就是利欲熏心的争名夺利。你看,古往今来,多少千秋霸业,多少红颜人杰,不过都如过往烟云,不过都要终老成陵。
那么,不妨就偷得浮生中那一刻半日的闲来,放下竞长短、论雌雄的执着之心,时常地让心与自然交融一番,静观宇宙人生,物、天、人,谐然成趣:春听鸟啼,夏闻蝉鸣,秋聆虫啾,冬有雪音,昼悟棋语,夜诵书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世事心事难了事,事事忘怀!唯此,方不虚此生耳。
“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证严法师曾如是说,是的,我们与生俱有的生命不正是这样的么?几十年的人生岁月,归你使用过了,不论长短,也就告示着你花完了。
“我这样活了一世,已经够了!”倘若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你能够这样安详而豁达地去想,那么,你一定是享受过了真生活——弹指千年,刹那芳华,无限风情,尽在一瞬。
闲适
发现自己似乎越来越多变了。想好了一个目的地,在一路而去的途中往往就要改变心意。终于试了一回,不定目的地,往去处去,往回处回,“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才发现,这样的行程感觉尤为轻松愉悦。
倘若我们一定要为自己定好一个目标,那么,也许会在到达的那一刻失望,进而失落,进而坏了去时的那一份好心情。而没有目的的漫游,也许一路的风景全都可能演变成串串的惊喜。
一般来说,我们都喜欢制定那个最后的终点,就是想为自己的行程画上一个句号,圆不圆满似乎并不重要。人以为有了这样一个句号就是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而其实,在这个句号之前的逗号、顿号,甚至冒号皆有其趣味和意义,而把最后的那个标点交给省略号,惊叹号,甚至是疑问号,也应该是个相当不错的主意。有时候,我们不妨学一学风和云的恣意飘泊,学一学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