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8
制定好了行动方案,我真是心情大好,跑到书房里又玩起了会电脑游戏,现在的游戏玩起来真是爽,让我不由玩起来就难以放下,直到半夜十二点,我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电脑。
作品相关 三十六计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的读好我这本书,我特意把三十六计的和注解给各位书友发上来,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以此三十六计对照本书中的三十六计!
作品相关 第一套胜计战
第一计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1;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2。太阳,太阴3。
【注释】
1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2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
3太阳,太阴:太,极,极大。此句指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古兵法】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今译】防备得十分严密周全,往往容易松懈大意,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阴计可用于阳事进程中,不是阳事之敌对面。至阴之术,可以为至阳之目的服务。
【出处今译】出自传说。相传唐太宗率兵30万,离开长安远征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举目远眺,沧海茫茫,一望无边,看来此海难渡,不禁焦急起来。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进入海边的一座彩色营帐,命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一时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欢乐之中。正在酒酣之际,太宗忽闻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便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30万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叫做“瞒天过海”(事见《永乐大典;8226;薛仁贵征辽事略》)。
第二计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1,敌阳不如敌阴2。
【注释】
1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2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按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古兵法】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今译】进攻兵力结集的部位,不如打击敌人兵力分散的部位;攻击敌军的阳刚部分,不如攻击敌人的阴弱部分。
【出处】“夫解……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出处今译】凡是解……化解了。现在梁赵交战,精兵强将必然全部投入放在邯郸前线,国内只留一些老弱病残。您不如带部队迅速插入魏国的后方大梁,占据京城的要道,冲击目前兵力空虚的地方,魏国必然放弃赵国而去自救。这一举既解了赵国之围,又能进一步击败魏国。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1,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2推演。
【注释】
1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2《损》:出自《易经;8226;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古兵法】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今译】敌方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还未明朗,要诱使盟友去消灭敌人,不必自己付出代价,这是根据《损》卦推演出来的呀。
【出处】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
【出处今译】敌方已经显露,而另一种势力又在发展,将要有所行动;就应该借这股力量去摧毁敌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1,不以战;损刚益柔2
【注释】
1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2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古兵法】困敌之势,不应战;损刚益柔。
【今译】使敌人的势力损耗,不需使用武力;敌方刚强之势消耗了,我方的力量自然就会增强。
【出处】“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武《孙子兵法之军争篇》)
【出处今译】善于用兵的人,必然避开敌人旺盛的士气,当敌人疲于奔命时再出击,这就是从士气上压倒敌人的办法;严整自己的军队,等待敌人发生混乱,用自己的从容冷静,等待敌人的急躁不安,这就是从心理上制服敌人的办法;用接近阵地的军队迎击远道而来的敌人,用休整好的部队攻击疲惫不堪的敌军,用饱食的士兵来对付饥饿的敌人,这就是在实力上战胜敌人的办法。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1,就势取利,刚决柔也2。
【注释】
1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2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央》卦。央,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辞说:‘;央,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空虚,因而捣之,大获全胜。
【古兵法】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今译】
敌人遭到严重危机之时,就应乘机获取利益。因为刚强取决于柔弱。
【出处】“有所谓趁火打劫者,临时之盗也。遇有人家失火,即约一二伴侣,飞奔入内,见物即取,或持之,或负之,或扛之。主人加以诃斥,则日:将为汝寄顿于吾家也。盖仓卒起意,利人之危而乘之也。”(徐珂《清稗类钞之盗贼类之趁火打劫》)
【出处今译】所谓趁火打劫的人,其实是一些临时的盗贼。遇见别人家起火,就邀上一二十个伙伴,跑进别人家,看见财物就拿,有的人用手拿,有的人用背驮,有的人用肩扛。主人对此加以指责时,他们就说:“准备替你把东西寄存到我家。”这就是仓促间起的念头,乘人之危获得利益。
第六计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1,不虞2,坤下兑上3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注释】
1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2不虞:未意科,未预料。
3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按语】
西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