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10

  百姓家也就更难了。其实欣赏京剧,没啥了不起的,女性朋友尽管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听、去看,就如一个花园就在你的眼前,你不进花园,永远不知道花园里的花是不是你喜欢的。  欣赏戏剧,可以先听段子,找你认为好听的听,先看折子戏,成本大套的先别去动它。戏迷或票友看戏是看“份儿”,听戏是听“味儿”,要不,咱开始可以看看热闹,慢慢的再看份儿品味儿。我说这话是不是有点强迫的意思?说实话,真有点儿。这叫“灌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  在戏剧欣赏活动中,你应先学习一些基本的戏剧知识,了解一些戏剧的流派和著名艺术家。就如京剧人物的脸谱知识,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意思,如红色表示忠义威严,黄色表示粗犷强悍,蓝色表示刚劲骁勇,白色表示奸诈猜忌,黑色表示忠良正直等等。每一张脸谱都有彩色图案,或是夸张或是收敛,从而由形、神、意三个方面象征性地表现角色的性格、品质和身份,既寄寓人物自身的忠奸善恶,又反映观众心理的褒贬爱憎。它的艺术魅力,往往取得极佳的舞台效果。就京剧流派最起码我们得知道“四大名旦”即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出生于京剧世家的梅兰芳,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世称“梅派”。梅派代表作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等。其弟子程砚秋也是“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而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的尚小云。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返回目录]
  戏剧人生2
  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的荀慧生。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其他的流派还有:马连良(马派)、谭富英(谭派)、杨宝森(杨派)、奚啸伯(奚派),被人们誉为京剧“四大须生”。还有“麒派”老生周信芳以及自成“俞派”的俞振飞先生。  这些我们是必须了解的,它可以引导你逐渐步入戏剧欣赏的大门,突破看戏只是看热闹的局限;还可以帮助你选择欣赏对象,使你能够广泛地欣赏戏剧佳作。然后根据不同剧种、剧目、戏剧流派的特色以及不同演员的演出风格和特色,努力选择合适的欣赏角度:是欣赏剧情,还是欣赏演技;是欣赏综合表演,还是欣赏某一方面的表演;是对该剧进行全面的欣赏评价,还是注重于人物命运的坎坷起伏。有的时候,剧情的发展和一些辅助性的表现手段常常使得你情不自禁,不知不觉地进入戏中,同剧中人物同哀同乐、同忧同喜;有的时候你又要毅然地从戏剧矛盾中挣脱出来,依靠你的理智、经验、知识进行判断和评价,分析此时的艺术得失,体会此时的情绪感受,发挥你的想象、联想,以至于幻想,以明确的观众身分进行欣赏。  欣赏戏剧艺术,观众常被演员嘹亮的嗓音,地道的嘴皮子功夫,利落的开打所折服。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在欣赏演员如何“动”的同时,更要欣赏他是如何“静”的,在这方面,更能看出演员的功夫。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杨玉环在醉态中下卧闻花的造型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经典。欣赏了上海昆曲演员张询澎的音配像《游园惊梦》。她不是简单地以程序化的动作去配音,而是能动地通过载歌载舞去表现人物。在与柳梦梅对舞时,不时穿插优美而独特的“静”的造型,设计得疾徐有致,恰到好处。特别是惊梦一折,身伏案头,在似梦非梦,似醒非醒之时,用张弛有度的微微起伏的双肩和两臂,配合富有表现力的眉头与睡意朦胧的双眼以及略微翘起的嘴角,很生动地表现了杜丽娘为梦中情景而惊喜的心态,造型十分优美,表情极为细致,使人悟到,平淡的故事中人物性格同样可以是深沉而丰富的,没有刀光剑影的舞台同样也能魅力无穷。  虽然话剧是五四时期西方的舶来品,但经过艺术家们的辛勤耕耘,也有不少优秀的话剧,而我最喜欢欣赏的就是《茶馆》。一个小小的茶馆,各种各样的人物,全都在茶馆里。除了茶馆老板,老板娘和帮工,还有清宫太监,吃皇粮的旗人,吃洋教的地头蛇,主张实业救国的资本家,也有说媒拉纤的人贩子,相面为生的鸦片烟鬼,落魄的艺人,有破产的农民,失业的厨师教员,学生以及流氓、打手、特务、警察、逃兵、女招待员等等。可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所不有。人物像展览似的出现,虽说众多、纷繁纠葛,似乎互不相干,但经老舍这么一放,茶馆就像旧社会生活画卷了。  最有意思的是,里面的人物塑造,这也是看《茶馆》最让人享受的一点。如刚强爱国的血性汉子常四爷,痛恨清王朝的腐败,憎恨洋人在中国的肆虐,敢说敢道,敢于骂洋人洋教,还敢公然说“大清国要完”,为此,他被抓去坐了一年牢。秦仲义呢,是一位阔少爷,孤高自负,幻想实业救国,抵制外货富国富民,不惜卖掉房产土地来办工厂,结果是:工厂先被日本抢占,后又被国民党以“逆产”为名给没收,拆毁。他悲愤地要王利发向茶客们讲:“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塑造得最典型的人物那就是茶馆的掌柜王利发,他一生经历了三个时代,不仅精明能干,而且为人圆滑,善于应酬。他也一心想发财,有买卖人的自私和八面玲珑的特点,但又为人本分善良。为了招揽生意,他特别注意人缘,多说好话、多请安、多作揖,为了讨人的喜欢,谁也不想得罪,那些三教九流的人物他也能周旋过来,看到秦仲义一进茶馆,他顺口就一堆奉承讨好:“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也没有带个底下人?”特别是他和秦仲义谈房租更加反应其性格特点了。  秦仲义: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钱,我一定照办就是!  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就那么几句,就把王利发八面讨好,善于应酬的精明性格,活灵活现地勾画了出来。今天的商人和他比起来,也要自叹不如了。除了会讨好之外,每逢逆境就不断变换招数,顺应潮流,正如他自己所说:  “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别人的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书评,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我变尽了方法……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返回目录] bookbao8 想看书来
  戏剧人生3
  这样的人甚至比现实中的人还要有血有肉,你闭上眼睛,也感觉得到他在那个茶馆里,招呼客人,对客人打拱、作揖、寒暄的样子,令人久久难忘。  这里面人说话真是精炼,字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享受。有名有姓的人物三四十个,再加上无名无姓的有七十来个,他们有的在剧中只出现一次,就能活鲜鲜地在舞台上站立起来。尤其是那个马五爷,虽然只开了三次口,总共也就29个字,然而将这个靠吃洋教洋饭的洋奴才那种不可一世的威风便咄咄逼人地摆在读者的面前。特别是那一句“二德子,你威风呀!”竟使一个由满清王室豢养的打手立即收敛了他那股横行霸道的劲儿。  总之《茶馆》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茶馆》不仅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也是世界话剧史上的经典。剧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老舍先生举重若轻,通过一个小小的茶馆,勾画出戊戌变法时整修中国的时代风貌,把这种繁杂的社会景象,毫不费力地浓缩到小小的舞台上,不愧为大师手笔。  当然,《茶馆》所演绎的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在那种年代坏人嚣张,善良的人只有死路一条,这是历史背景所决定的,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这些都显示了《茶馆》深刻的内涵。  我们欣赏戏剧大致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欣赏:故事情节、社会背景、结构、人物及人物语言。戏曲世界名作如林,我们可以选一些较典型的戏曲去念,清朝孔尚任的《桃花扇》,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而国外的像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席勒的《阴谋与爱情》,雨果的《欧那尼》,梅里美小说《卡门》改编的音乐剧《卡门》等等。[返回目录]
  吟得诗词添风雅1
  在各种艺术里,诗可以说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精华,因为诗的语言精练,是一般的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充满激情的诗让人振奋,充满甜蜜的诗让人陶醉。  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恐怕就是诗。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言志”之说,即用诗抒发人的思想报负,我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诗也记载史事,像古罗马盲诗人荷马用口述的《荷马史诗》,把特洛伊城的十年战争重现在后人的面前。  唐朝是我国的诗歌艺术巅峰时期,除了享有美誉的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外,颇具影响的诗人还有白居易、王之涣、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张继、岑参、崔颢以及“初唐四杰”即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等人。有的诗人从少就锋芒毕露,像骆宾王七岁时,走在一个池塘边,看到一群鹅在湖中戏水,他独自吟了出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后来这首小诗成了小孩子们的经典儿歌。  唐诗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只有四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而律诗则有八句,也有七言和五言之分。唐诗按内容来看,就是抒情和叙事两大类,而又以抒情诗为成就最大,诗人以李白为首。李白生性豪放、不拘小节、志气宏放、气若盖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写的诗大多气慨不凡,豪爽无比,如他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就如站在高山之巅,看到了它的奔流到海和它的”不复回”,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不免悲伤起来。可是那种”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既然朋友们相聚何不高兴痛饮一番呢!诗人举杯时心又油然激愤起来,要把的心中郁积发泄出来。他痛恨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的黑暗卑污行径。想到了”古代的圣贤名士”,如孔子、孟子、屈原、曹植等虽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终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和报负。发出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感慨。诗人越来越愤激,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  整首诗气势恢宏,诗人的心境由悲到欢,由欢到悲,最后又由悲到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抒情珍品。  李白所处的时代是开元盛世,他写民间的疾苦自然少些。而杜甫经历了整个安史之乱,亲眼看到老百姓的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写的诗也就悲壮了些,哪怕是喜悦,也是颠沛流离中久违的喜悦,如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