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11

  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携带家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开门见山,诗情激荡。一个“忽”字,将惊喜之情溢于纸上,同时又将“剑外”“ 蓟北”相隔千里的两地连接在一起,把人们奔走相告飞快传递喜讯的情态和气势都融于字里行间。一个“满”字,将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真实而细致地描摹出来。不是半生坎坷,颠沛流离,饱经沧桑的人,怎会如此“泪满”!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初闻的喜悦,是诗人久违的喜悦。诗人激动得涕泪纵横,惊“喜”之中,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儿女,她们脸上平日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情态。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平日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几年来与自己一样遭受过多少战乱之苦,忍受了多少忧愁的折磨。如今也都转忧为喜,这就更使诗人喜上加喜,以至顾不得看书了,胡乱地把书收拾一下,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个“狂”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喜悦,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像小孩子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悦,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 。“白日放歌 ”纵酒 ,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欢唱 。他恨不能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写照。“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中穿行疾驶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返回目录]
  吟得诗词添风雅2
  诗中突出地抒发了一个“喜”字 ,从闻喜讯,到流喜泪、观喜容、呈喜态、唱喜歌、思喜归,无处不喜。充分抒发了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极度喜悦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热烈感情。  当然,除了李白和杜甫之外,其他诗人的抒情诗也不同凡响,如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语言平凡,却又让人一吟三叹,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临行时,母亲的爱子之心一针一线地融入了儿子身上的衣服里,既怕儿子误了时辰,却又怕儿子久久才归的矛盾心理,把母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看似弱少,实则伟大。语言清新流畅,诗味醇美,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综观以上唐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唐诗的语言具有音韵美、节奏美,也有押韵,音调的平仄,吟起来于是有了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充满音乐旋律美。难怪有人说唐诗的语言生动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境界。要领悟到唐诗的精髓,也应从这几方面去推敲。其次多阅读些好诗、经典的诗,譬如:  李白:《早发白帝城》、《行路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杜甫:《登高》、《兵车行》、《春望》、《佳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王昌龄:《出塞》、《塞下曲》、  柳宗元:《江雪》、《渔翁》、《溪居》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维:《终南山》  崔颢:《黄鹤楼》  张继:《枫桥夜泊》  当然,除了欣赏古典的唐诗之外,也可以欣赏优美意境的现代诗。现代诗不像格律诗那样要求严格,在语言形式上,更加宽松,所以又称之为“自由诗”。国内的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郭沫若的《女神》、闻一多的《红烛》、艾青的《大堰河》、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闻捷的《吐鲁番情歌》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当代曾经风靡一时的席慕蓉、顾城、汪国真等人也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好诗。国外的,如前沙俄诗歌的太阳普希金的诗,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德国诗人哥德的诗,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以及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等等,都可以去读一读的,从中体会诗的含蓄和优美。  任何一种艺术达到了巅峰之后必然是衰落,这似乎是一种宿命。唐诗也不例外,到了宋朝,它艺术高峰渐渐被宋词取代了。有人说后人写诗不可能超越唐诗艺术高峰,于是很多人只有转而写宋词了。成就最大的就数苏轼、辛弃疾、范仲淹、柳永、陆游、欧阳修、岳飞、李清照等人。  尽管宋朝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朝代,但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离愁别恨也就构成了宋词的主要风格。就连豪放派大词人苏轼写的词也不例外。如他的《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采用问话的方式为开头,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皓月当空,良辰美景虚设似的,独自一人在月下醉酒,向问苍天,明月几时有,人世间一片离乱,真想去天上宫阙过神仙似的生活,但又怕天上太凄凉。这样来回想象了一番,还是不如在人间好,于是化这种不幸为凄美,内心深处有了美好的祝愿。  与苏轼的词相比,岳飞的词显得豪迈,激烈。如他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写于靖康之难之后,是历来人们传诵千古的名篇,些词表达了词人对入侵者的切齿痛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巍巍的英雄气概。  词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人侵掠,父老、兄弟、姐妹在金兵的铁蹄蹂躏下,流离失所、辗转呼号、尸横遍野这样的悲惨景象,内心生起一股压抑不住的怒火,压抑不住的狂涛,愤怒而激动的思绪像澎湃的巨浪撞击着岸边的礁石,发出隆隆的巨响。词人时刻在警世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了夺回失去的山河,为了靖康之耻,为了那些被蹂躏的同胞,词人誓死要“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  此词具有巨浪排空,惊心动魄的气势,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千百年来,它一直是鼓舞人民奋勇抗敌的慷慨悲壮的战斗号角!正如陈延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说:”何等气慨!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返回目录]
  吟得诗词添风雅3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南唐后主李煜,当然他与岳飞的词风格完全不同。李煜做皇帝是个昏君,而在文学方面,他却是个大词人。李煜继承皇位时,是何等的悠闲自在?沉迷于书画金石,沉迷于酒色,就如他的词《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香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春夜月。  宫妃之白、宫妃之多、笙箫霓裳之乐以及李煜的陶醉。他前期身为南唐后主的奢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好禅、好酒、好色、好歌舞的李煜,把这种欢快享乐人生推演到极致。  然而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之后,巨大的反差使词人变得忧郁失落,只落得如《虞美人·感旧》一般: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小楼东风,词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可是这些已不复存在,心中却是一股忧愁,好像东流不息的一江春水。把故国的不堪回首,亡国之痛,江山易主之痛表露无遗。  说到这,怎能忘记女词人李清照呢?李清照,婉约派成就最大的词人,号易安居士,美貌多情,才华横溢的,学识渊博,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她的词多以儿女情长、悲欢离合为主要风格,最经典的就是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充满音乐和绘画美,就如一幅良辰美景佳人的画卷。此词描绘她一天去溪亭游览,饮酒观景,直至日暮才兴尽而归。词中亭台、小溪、流水、夕阳、醉人,误入碧水池中藕花世界,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形象可感,妙趣横生,读来叫人赞叹不已。  我想当今没有人不想超越时空去追寻这种天真烂漫,没有任何忧愁烦恼的日子,和朋友们吟诗作画兴尽到深夜,一个人划着船回家,哪怕是犯一点天真的过失也是美的。  宋词很适合女子,可以说它的意境和女人的多情善感、柔情似水有共同点,因此我们不妨多读些经典词,如:  李煜:《忆江南·怀旧》  欧阳修:《采桑子》十三首  辛弃疾:《贺新郎》  李清照:《如梦令》二首、《声声慢·秋情》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  秦观:《钗头凤·别武昌》、《满庭芳·春游》。[返回目录]bookbao8 最好的txt下载网
  闲散不美怎么个美1
  你觉得周围枯燥无味吗?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不如闲散一点,读读经典散文,散文是作者随心所遇的想法,也是心灵自由者的天堂。散文只是生活中的一点点感悟,不必为了什么才做什么,而是自由自在,潇洒自然。以诗人的眼光去观察、感受生活,从周围平凡的事和平凡的人身上发掘诗意美,传达出感情的旋律,这就是散文。  自然得可以流浪,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为了自己的向往,为了实现心中的那个梦幻。在气温酷热、人烟稀少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她可以一辈子呆下去。三毛就是这么一个女子。  她嫁给了荷西,也不追求什么仪式、排场,简单又充满情趣,就他们两个人,一个牧师,连结婚戒指都没有,三毛像黄毛丫头似的扯着荷西就跑。  也许《橄榄树》正是为三毛写的: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那天空的小鸟,为了那宽阔的草原,为了那山间的小溪还有……还有……那梦中的橄榄树。  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在乎自己流浪,不在乎自己漂泊。而梦想就像那天空中的小鸟,宽阔的草原,山间的小溪。  三毛传奇、浪漫是因为她很有才气,说她是一个闲散的女人,还不如说她是一个懂得闲散而又不庸俗的女人,她常读散文,也常写散文,她的生活也是散文般的生活。当我们读她的散文时会感到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她的《哑奴》,精彩感人。  三毛第一次被请到镇上一个极有钱的沙哈拉威财主家去吃饭时,那财主家像皇宫一样的,原来财主不仅有四个太太还有二百多个奴隶,一个板凳高的小黑奴忙进忙出且一脸惶惑的样子。看着小黑奴三毛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怜悯,于是三毛给了点钱给小黑奴,结果是他的父亲哑奴登门道谢,死也不肯要,他的淳朴善良和财主的贪婪自私形成鲜明的对比。  哑奴不仅聪明,而且也懂天象,但他却是一个奴隶。在财主们的眼里,奴隶终是奴隶,哪怕是毒热的太阳像火山的岩浆一样地流泻下来,哑奴也得站在阳台上替主人砌墙,热得受不了,像一个不会挣扎了的老狗一样,可怜的脸,好似哭泣似地望着三毛。三毛要帮他,他却不敢无缘无故地接受‘上等人’的恩惠,因为从来没有人当他是人看待,他怎么不被吓坏呢。  这篇散文平易近人,感情就流水一样流淌在纸上,读来让人深深地感动,特别是哑奴被卖的那一片断更为精彩。  我冲到车子旁去,看见他呆望着前方,好似一尊泥塑的人一样,面上没有表情。我再看他的手,被绳子绑了起来,脚踝上也绑了松松的一段麻绳。  快到哑奴的帐篷,我们大家都看见,哑奴远远地就迎风打开了那条彩色缤纷的毯子,跌跌撞撞地扑向他的太太和孩子,手上绑的绳子被他扭断了,他一面“呵呵”不成声地叫着,一面把毛毯用力围在他太太孩子们的身上,又拼命拉着他白痴太太的手,叫她摸摸毯子有多软多好,又把我塞给他的钱给太太。风里面,只有哑巴的声音和那条红色的毛毯在拍打着我的心。  几个年轻人上去捉住哑奴,远远的吉普车也开来了,他茫茫然地上了车,手紧紧地握在车窗上,脸上的表情似悲似喜,白发在风里翻飞着,他看得老远的,眼眶里干干的没有半滴泪水,只有嘴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