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逸读阁小说>书库>都市青春>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392章 岁月使李相变老了,可这天下却不允

第392章 岁月使李相变老了,可这天下却不允

  第392章 岁月使李相变老了,可这天下却不允许李相你老去!
  深秋露重,洛阳宫闕沐於金风之中。
  刘备端坐於皇位上,目光扫过殿內文武百官。
  铜鹤香炉吐著缕缕青烟,却化不开君臣眉间凝重。
  “报——学部侍郎庞统还朝!”
  黄门侍郎清亮的声音打破沉寂。
  只见庞统风尘僕僕入殿,玄色朝服下摆沾著点点泥渍。
  他郑重行礼后,从袖中取出紫檀木匣:
  “臣奉旨观军,自江南还。”
  “征南大將军陈登有本奏呈。”
  “拿上来!”
  刘备將手一招。
  早有小黄门从庞统手中接过木匣,恭恭敬敬呈上给刘备。
  刘备启匣览奏,但见绢帛上字字沉痛,確实是陈登的亲笔所写。
  其奏章书略曰:
  “臣登顿首再拜陛下圣鉴:”
  “秋深霜露重,江表寒烟凝。”
  “臣远戍南疆,夜观天象。”
  “见紫微垣光明烁烁,知陛下圣体安康,社稷永固,诚万民之幸也。”
  “然臣私心拳拳,犹敢问陛下寢食安否?”
  “可仍日食粳米三升、饮酪浆一壶?”
  “伏望善加珍摄,以副四海苍生之望。”
  “前蒙天恩浩荡,赐臣征南大將军节鉞,將士皆感泣涕零。”
  “臣率虎賁二十万,自春徂秋,破吴军於建业城下。”
  “孙权焚仓廩、毁舟楫,挟残部浮海遁去。”
  “今其眾不足万,棲身蛮岛。”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已类海寇之流,断无重窥中华之机。”
  “江南诸郡传檄而定,然臣不敢称全功。”
  “丹阳、会稽等地,犹有豪族阴结遗孽。”
  “故请暂留镇三月,待设郡县、立屯田,使王化真正浸润草野。”
  “目前统计得降卒四万八千,良田百万顷,皆造册输送洛阳。”
  “然江南疮痍满目,实堪垂泪。”
  “吴主昔年横徵暴敛,民间至有『儿生不举』之惨剧。”
  “今稻禾尽焚於战火,耕牛多宰为军粮。”
  “百姓面有菜色,掘鳧茈而食者络绎於道。”
  “伏乞陛下开敖仓之粟,拨稻种十万斛、耕牛五千头。”
  “使遗黎得续残喘,则圣德如甘霖普降矣。”
  “至若將士劳苦,尤需体恤。”
  “孙权遁前焚库府,所得金帛不及预期。”
  “今士卒夜臥霜露,昼巡瘴癘。”
  “倘赏賚不敷,恐生怨望。”
  “昔李广难封,终致灞陵之憾。”
  “韩信请假王,乃有云梦之擒。”
  “臣非敢要挟天听,实为三军请命。”
  “乞赐黄金万斤、锦缎三千匹,大饗军士,则鹰扬之师永为陛下爪牙。”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江南秋风渐厉,犹忆昔年广陵城侍宴时,陛下亲炙鹿肉赐臣。”
  “今虽隔云山万里,此恩刻骨铭心。”
  “谨奉血书一封、吴主璽綬一套,驛马疾驰以闻。”
  “臣登诚惶诚恐,顿首再拜。”
  “章武九年,秋月於建业旧宫。”
  陈登这封奏章,內容量庞大。
  几乎是把自己在江南的全部工作、见闻,一次性匯报给了刘备。
  先关心刘备身体好不好,体现自己的为臣之道。
  然后如实匯报战果,提及江南百姓困苦,乞求賑济。
  又指出由於孙权大焚江南,使得將士们没有抢到预期的战利品。
  长久的作战,使得士兵们已怀怨言。
  所以希望刘备也能够再拨一笔款下来,犒赏军士。
  玉圭在御案上轻叩,天子长嘆一声:
  “江南困顿至此,诸卿以为当拨多少粮秣賑济?”
  话音未落,太常羊衜率先出列,拜道:
  “臣等惶恐,实难供给分毫。”
  未等刘备发问缘由,他已手持玉笏躬身解释道:
  “南征已耗粮四百万石,犒军又费八十万石。”
  “若再賑江南,恐动摇国本。”
  杜畿紧接著跪奏附和:
  “非是臣等吝嗇,实乃府库仅存三月之粮。”
  “江南幅员万里,欲重振其地,必拖垮九州经济。”
  就连少府孙乾,也颤巍巍补充道:
  “去岁并州已有饿殍三千。”
  “若抽北粮南运,无异剜肉补疮。”
  “皆是陛下子民,奈何以北民之骨,饲南民之腹?”
  当年,为了重振河南的经济、恢復这里的民生。
  几乎是从河北、青徐、山西大量调拨粮秣、耕牛,甚至是迁徙人口。
  耗费数年时间,才將之重振。
  百官们实在不想再要第二个“河南”了。
  並且,
  河南民生凋敝,但毕竟毗邻京畿。
  有著超然的战略地位与政治地位。
  所以国家倾斜资源扶持此地,大家都没什么问题。
  更別提河南士人本就是朝中代表。
  可江南不同,
  一旦重振了江南,那不等於要让江南士人在朝中抢走他们的话语权吗?
  利益蛋糕已经瓜分的差不多了,大臣们实在不想有新的玩家继续进来。
  故面对江南凋敝问题,
  朝中大臣们都选择了消极態度。
  他们不希望江南崛起,更不希望江南的新贵们崛起。
  但刘备作为皇帝,肯定是希望南北势力能够均衡的。
  让北方势力过於强大,於皇权是不利的。
  於是,刘备转向袁胤,问道:
  “国舅掌邦计,果真別无他法否?”
  袁胤额间沁汗,象牙笏板微微颤抖:
  “去岁至今,已从河北、青徐调粮二百五十万石。”
  “山西饿殍之事確非虚言。”
  “若再调粮,恐生民变……”
  孙乾无奈嘆息:
  “我等对江南百姓的遭遇,感到十分遗憾与同情。”
  “可我想,臣等无法对江南之民提供任何帮助。”
  言至此处,已是声带哽咽。
  御座上的五指缓缓收拢,青龙纹样的袖缘微微颤动,然后是一声长嘆:
  “早朕知战事耗费颇巨,却未料至此。”
  “果然应了孙子兵法:”
  “兵之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二十万大军的征伐战事,对民力、国力的损伤还是远超刘备的预期。
  也难怪当初李翊会对伐吴態度慎之又慎。
  不过好在,战事的结果是好的,没有徒劳无功。
  否则来年再征,对百姓又是一场劫难。
  面对刘备的嘆息,羊衜冷笑出声:
  “若南征未发二十万大军,何至如此困窘!”
  话落。目光似无意扫过文臣首列。
  这话显然是衝著內阁首相李翊去的,他剑眉陡立,犀带撞得玉阶鏗然作响。
  “羊公!尔是质疑老夫南征的方略调度么?”
  “下官不敢。”
  羊衜躬身却不让辞,“只是二十万之眾,每日耗粮便达六千石。”
  “若是当初遣十万精兵……”
  “放肆!”
  武臣列中炸响惊雷,张飞虬髯皆张,怒吼道:
  “莫非战事速胜,反坏了尔等算计?”
  “江南既定,新俊当起,尔等旧臣可是惧失权柄耶?”
  此言如石击静水,羊衜等人面色霎时惨白。
  甚至有人手中笏板失手坠地,清脆声响在大殿迴荡。
  “益德住口!”
  刘备拂袖而起,九龙冠冕珠玉摇动。
  “……李相筹划无差。”
  “若不用泰山压顶之势,使孙氏负隅顽抗,涂炭更甚今日。”
  天子步下丹墀,玄衣纁裳拂过跪地的眾臣:
  “朕所思者,非战之过,而是战之后。”
  “江南百姓啜泣之声,岂因疆场胜负而绝於耳乎?”
  殿外秋风捲起落叶,拍打著朱漆大门,似万千饥民呜咽。
  刘备背著手,眉头拧起,沉声喝道:
  “即减宫中用度三成,宗室俸禄减半。”
  “明日开启洛口仓,先调十万石粮救急!”
  “朕不管你们心中对江南作何想法,但你们都给朕记住——”
  “江南要是饿死了人,朕是绝不会饶过那些吃著国家俸禄,不给百姓办实事的人!”
  声落,殿內一片寂静。
  每个人的脸色都十分肃重,不发一言。
  良久,刘备重新坐下。
  “孙权泛海远遁,已为疥癣之疾。”
  天子声音带著几丝疲惫。
  “然其宗室遗孤散落江南,诸卿以为当如何处置?”
  群臣相视片刻,简雍率先执笏:
  “当厚待孙氏遗族,显陛下仁德,安江东民心。”
  侍中也紧接著附和:
  “施仁政於亡国之裔,可使天下归心。”
  眾臣纷纷称是,殿中一时充满“怀柔远人”、“彰显圣德”的諫言。
  刘备頷首,温言道:
  “诸卿之言,正合朕意。”
  “传旨,孙氏宗室皆由国家奉养。”
  “赐田宅,给廩食。”
  “陛下!”
  刘琰突然出列,玉笏在手中微微颤抖,朗声说道:
  “孙氏可赦,唯有一人……不知当如何处置?”
  满殿寂静中,关羽丹凤眼微睁:
  “何人?”
  “孙权幼女孙鲁班。”
  刘琰伏地叩首,“此女虽稚龄,然系孙权嫡血。”
  “孙氏毕竟与刘氏有著血海深仇,臣恐养虎为患……”
  “荒谬!”
  关羽声如洪钟,震得梁尘簌落。
  “十岁女童,能成甚患?”
  “汝此言,绝非君子所为!”
  刘琰眉头蹙起,向刘备深深一揖:
  “臣只奏闻圣听。”
  “纵有万死,亦遵陛下圣裁。”
  关羽闷哼一声,向前踏出一步:
  “陛下!女童何罪?”
  “若陛下不弃,臣愿收养教导。”
  “必使其明礼知义,长为汉室子民。”
  刘备凝视群臣,旋即轻笑一声:
  “朕岂是戕害孩童之暴君?”
  “既然云长愿负此任,便赐汝为义女,好生教养。”
  “勿使其將来误入歧途。”
  “臣,遵旨。”
  关羽躬身领命。
  刘备起身,幽幽道:
  “南征之役,耗尽四海之力。”
  “然江南既定,战事总算告一段落。”
  天子声音渐沉,“诸卿皆劳苦功高,今日……便退朝罢。”
  暮色透过雕长窗,殿外传来黄门侍郎清亮的报时声。
  李翊正踩著满地落叶走出端门。
  相府的青绸马车在暮色中静候。
  老僕见他眉间深锁,不敢多言,只默默打起车帘。
  回到相府时,但见僕役们忙著悬掛彩灯笼。
  管家正指挥小廝擦拭廊下青铜兽炉,见首相归来,忙迎上来笑道:
  “已按往年惯例预备寿宴,蜀锦百匹明日就能送到。”
  李翊蹙眉环视:
  “这是作甚?”
  珠帘轻响,三位夫人相携而出。
  袁莹捧著帐册嗔道:
  “相爷真是贵人多忘事,再过七日便是您五十整寿了。”
  甄宓身后侍女捧著摞拜帖,柔声补充:
  “京中三公九卿皆递了拜帖。”
  “此外,还有青徐刺史、荆州別驾等外郡官员,都已抵达洛阳……”
  首相闻言拂袖,挥手道:
  “全部退回!寿宴一概从简。”
  此言一出,满院僕役顿时僵立。
  老管家捧著彩灯怔在原地,灯笼上“寿比南山”的金字在风中轻颤。
  糜贞急步上前:
  “相爷!五十整寿非同小可,您这是?”
  李翊摇手指向东南方向,“江南饿殍未收,并州饥荒又起。”
  “如今国库吃紧,陛下已减膳撤乐。”
  “我等岂能锦衣玉食作寿?”
  袁莹轻触堆满拜帖的檀木盘,担忧说道:
  “只是诸多朝臣已经准备了贺礼拜帖,现在推辞,恐得罪人。”
  “便说老夫染恙。”
  李翊解下腰间玉带掷於案上,“取寻常葛布袍来。”
  “寿宴只设家宴,不准收受任何贺礼。”
  以前人们是没有过生日的习惯的。
  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才渐渐有过生日的习俗。
  但这时候,仍是以贵族居多。
  毕竟那个年代,连吃饭都吃不饱。
  谁关心过不过生日?
  糜贞见著李翊如此,眼里满是心疼:
  “可五十寿辰,人生只有一次。”
  “莫非过了五十便不过了?”
  李翊弯唇轻笑,眼角皱纹如刀刻般深刻。
  “待天下仓廩充实,百姓安居。”
  “届时六十大寿,再与夫人共醉三日不迟。”
  暮色渐浓,老僕默默撤下彩绸。
  甄宓忽然俯身拾起地上拜帖,见最底下压著张粗纸——
  竟是洛口仓吏所呈的每日放粮记录。
  她抬头时,正见丈夫站在廊下仰望星空,葛布袍袖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摆饭吧。”
  宰相忽然转身,语气温和下来。
  “今日朝会上,云长收养了孙氏孤女……”
  “倒让为夫想起当年徐州逃亡时,捡到的那碗粟米饭。”
  “呵呵,现在想起来,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烛火摇曳中,家宴摆开。
  仅四菜一汤,却比任何盛宴更显珍贵。
  夜风穿过相府庭院,將那些未悬掛的彩灯吹得轻轻滚动,
  如同天下未安的魂魄,在汉室重兴的第一秋夜里徘徊不去。
  ……
  更深露重,相府门前石狮忽然被火把映亮。
  当值的门房揉著惺忪睡眼推开侧门,惊见天子披著玄色斗篷独立阶前。
  身后仅跟著两名便装侍卫。
  门房慌忙將此事报给家主。
  “陛下!”
  李翊来不及系好衣带便匆匆迎出,葛布袍襟在秋风中翻飞。
  “夜寒露重,圣体怎可轻出?”
  刘备抬手虚扶:
  “朕惊扰李相清梦了。”
  月光下天子眼窝深陷,白日朝堂上的威仪尽化作了疲惫。
  “……陛下深夜来找臣,必是有国家大事。”
  “既是为国家之事,又谈什么叨扰不叨扰呢?”
  说完,李翊邀请刘备入內。
  书房內,烛台次第亮起。
  李翊亲自拨旺炭盆,又命庖人温来一壶邯郸黄酒。
  几碟茴香豆、醃芥菜摆在榆木小几上。
  刘备执杯轻啜,忽然笑道:
  “似当年在下邳对酌时。”
  “说来,你我似乎有很多时日,没有这般小酌过了吧?”
  “呵呵,陛下喜欢,便请用。”
  二人相互敬酒。
  酒过三巡,天子指尖在案几轻轻敲击,沉声说道:
  “白日朝堂之上,有句话朕咽回去了。”
  “朝堂未尽之言,惟敢夜诉於卿”
  “……可是为著陈元龙之事?”
  李翊將酒壶轻轻一转,似笑非笑道:
  “二十万胜军屯驻江南,陛下夜不能寐了。”
  刘备眼中精光乍现:
  “爱卿倒是一如既往地聪明绝顶。”
  “朕確实是为著此事,半夜一直睡不著觉。”
  “思来想去,便想著来相府上討杯酒水吃。”
  “不想,不单单是朕睡不著觉。”
  “原来子玉你,亦未寢。”
  李翊暗想,他为什么未寢,你心里没点数吗?
  李翊缓缓斟酒:
  “……臣已知晓。”
  窗外秋风呜咽,仿佛带著江南百姓的哀哭。
  “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陈元龙绝无二心。”
  “此刻若调兵防备,反逼忠臣生变!”
  “愿陛下以大局为重,勿要在此多事之秋,多生事端,自乱阵脚。”
  刘备沉声说道:
  “朕非猜忌之君,也了解陈元龙的为人。”
  “然史书斑斑……”
  “灭吴之功,还有二十万大军在前线。”
  “朕虽不想疑,但仅凭此现实,便足以令朕寢食难安了。”
  话未说完,忽闻更鼓声破空而来。
  三更天了,炭盆里爆出最后一点火星。
  “爱卿明察秋毫,但你要明白。”
  刘备目露精光,表情十分严肃。
  “朕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
  “再不能像以前那般,感情用事了。”
  “朕必须为社稷计,为万民计。”
  “按理说,这些话,朕本不该对你说。”
  “但你与朕情同手足,从不相疑。”
  “以卿之才智、成熟稳重,除卿之外,朕再难找到第二个可共言语之人。”
  说到这里,刘备又是一声嘆息。
  他颓然坐下,抚著额头,似乎有些焦头烂额了。
  “破吴功高,拥二十万貔貅。”
  “若生异心,江南恐再陷血海!”
  “昔卿力主先灭吴,今吴已亡,该当如何?”
  李翊徐斟热酒:
  “吴虽灭,江南遗民犹食糟糠,衣不蔽体者十之五六。”
  “臣以为当开仓賑饥,缓图其后。”
  “非臣推諉。”
  李翊正色奉觴。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今吴地世族暗结,山越未宾。”
  “若急收兵权,恐生大变。”
  “愿陛下假臣三月,必使江南真正归心。”
  月光映得刘备鬚髮皆白:
  “三月后待如何?”
  “……至少让江南百姓,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
  微微一停顿,李翊似想起什么事。
  “……既然陛下来找老臣了。”
  他缓缓放下酒盏,青瓷底托叩在紫檀木案上发出轻响。
  “老臣这里亦有要事稟奏。”
  刘备执壶为首相斟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盏中漾开涟漪。
  “李相但说无妨。”
  李翊自袖中取出一卷帛书:
  “数日前梁王与鲁王在温县起了爭执,竟为是否诛杀孙鲁班之事险些兵戈相向。”
  他展开密报,小心翼翼呈给刘备。
  “鲁王主张立斩吴国公主以震慑江东余孽。”
  “梁王却以『杀降不祥』力諫,二人当庭拔剑相向。”
  “哦?竟有此事?”
  刘备轻笑出声,指尖轻扣案几。
  “朕这两个儿子名为监军,倒教爱卿派人监看著了?”
  李翊驀然抬头,几根银须在烛光下如雪浪翻涌。
  “陛下不亦遣绣衣使者监视前线乎?”
  “想必早已知晓此事。”
  “臣只是顺势將此事奏稟罢了。”
  他向前倾身,酒盏在掌中微微摇晃。
  “老臣敢问陛下,如何看待二王僭越之事?”
  “年少气盛,原是常情。”
  刘备执盏浅啜,目光越过窗欞望向南方。
  “当年朕与云长、益德在涿县相识之时,不也常为军策爭得面红耳赤?”
  “可几十年过去,你看我三兄弟之间,情谊有半点减损否?”
  “未有也!”
  “只变得更加深厚。”
  “非血缘尚且如此,亲兄弟之间又岂会同室操戈,行禽兽之事?”
  “然则二王竟欲兵戈相向!”
  李翊突然提高声调,案上烛火为之一颤。
  “若非陈元龙及时夺剑止之,只怕……会酿成大祸。”
  不等他说完,刘备已摆手截断话头:
  “终究未曾动手,不是么?”
  他转著酒盏沉吟道:
  “伐吴大业未竟,他二人存些爭胜之心,倒比庸碌无为强上许多。”
  “李相昔日在朝堂上,不也常言『鲶鱼相竞,方能激浊扬清』么?”
  殿內一时寂然,唯闻更漏滴滴答答。
  李翊凝视著酒液中沉浮的灯影,不知该如何回答。
  显然,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派遣了自己的眼线到前线去。
  所以二王爭执之事,两人其实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但李翊確信一件事,
  那就是刘备知道的信息,肯定比自己要少上许多。
  少的是哪些信息呢?
  那就是二王爭执之时,
  鲁王一度谈到了“储君”、“大位”等词汇。
  这些词汇都是相当敏感的。
  刘备的眼线,是百分之一百不敢將这些內容报给刘备的。
  而即便是李翊的眼线,也只敢非常隱晦地向自己透露这些內容。
  在短暂的沉默过后,李翊又接著问道:
  “今东吴已定,二王监军之职早毕。”
  “陛下何不令其各归封国?”
  “河南啊……”
  刘备轻嘆一声,起身走向悬掛的坤舆图。
  “当年封理儿在梁国,永儿在鲁国。”
  “本是怜其年幼需朕照拂,故將他们留在河南,离洛阳近。”
  “如今中原復甦,百姓安居……”
  他以掌抚过江南之地,“李相你看。”
  “吴会之地经战火蹂躪,千里沃野尽成蒿莱。”
  李翊蹙眉沉思:
  “陛下之意是?”
  “朕欲改封二王於江南。”
  刘备指尖重重点在建业与会稽两处。
  “朕百年之后,太子坐镇中原,二王开发东南。”
  “兄弟三人鼎足而立,共扶汉室——”
  “相国以为此策如何?”
  烛嗶剥作响。
  李翊默然良久,方才开口:
  “昔周公辅政,管蔡作乱。”
  “汉文帝宽厚,犹有七国之祸。”
  “老臣只怕……”
  他忽然举盏一饮而尽,嘆道:
  “只怕陛下慈父之心,终难料萧墙之变。”
  刘备闻言大笑,执壶为老臣续酒:
  “李相多虑了!朕这些儿子……朕……”
  话至半途,却忽转缄默。
  惟见杯中酒液盪出细碎涟漪。
  李翊方才举的例子,刘备一直都是知道的。
  直到李翊刚刚再次点出,刘备都没太放在心上。
  可仔细去想,似乎也能察觉到有一丝不妥。
  最终,刘备转移话题,举盏相邀道:
  “且饮此杯——”
  “明日朝会,还需李相擬旨改封。”
  两只酒盏在空中轻触,清越之音绕樑不绝。
  窗外忽起秋风,卷著零落桂瓣掠过宫灯。
  刘备信步走过紫檀木书架,指尖掠过整齐排列的书脊,忽然驻足笑道:
  “朕记得三年前来相府时,尚见竹简与帛书各半。”
  “如今满架皆纸册,李相推广造纸之术,当真成效卓著。”
  他抽出一本《战国策》轻捻纸页,但见墨跡透纸而不晕,不由頷首:
  “民间如今藏书成风,洛阳纸价也降了下来,竟成往事矣。”
  李翊执烛近前,昏黄光晕在纸页上盪开涟漪:
  “……陛下圣鉴。”
  “今各州郡官学皆备纸书,寒门学子购书所费不过昔日十之一二。”
  他將烛台置於案上,银须隨著激动的呼吸微微颤动:
  “造纸、兴学二事既成,老臣斗胆进言——”
  “明年春闈,当开科举试。”
  “哦?当真已至时机耶?”
  刘备倏然转身,玄色袍袖带起一阵风。
  “潁川荀氏、弘农杨氏这些世家……可向来都很反对此事。”
  话音未落,李翊已执礼打断:
  “世家反弹,无时或已。”
  “然陛下新灭东吴,威加海內,正宜借势革新。”
  在李翊看来,不论什么时候都会引起这些世家大族的反弹。
  只是看我们选择要他们反应激不激烈罢了。
  隨著陛下您灭掉吴国,您的声望也来到了新高点。
  借著这个机会,推广科举制,再好不过。
  李翊自书架上取出一卷名录,呈给刘备。
  “各州郡寒门才俊皆已录於此,只待陛下圣裁。”
  烛嗶剥炸响,刘备凝视跃动的火苗:
  “朕明年便届甲,不知尚有几多春秋。”
  他轻抚纸卷嘆道:
  “惟愿残年多为百姓办几件实事,庶几於无愧后人。”
  说著,
  却见李翊默然垂首,不由笑道:
  “爱卿昔日常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今朕尚在勉力,首相岂可先萌退意?”
  刘备这是看出李翊对此事兴致不高,才故意出此言敲打。
  李翊仰首饮尽杯中残酒,慨嘆道:
  “老臣非敢言退,实是年迈神衰。”
  “去岁批阅奏章至子时犹可,今至亥时便目眩难支。”
  他指向窗外值房:
  “治儿等年轻官吏,常彻夜理事而神采不减。”
  “这天下终究是属於年轻人的。”
  “如果我们这些老傢伙一直不退,年轻人便永远出不了头。”
  话未竟,刘备忽问道:
  “治儿可承卿之衣钵否?”
  “治郎心智已熟,理政有方。”
  李翊眼角的皱纹渐渐舒展,“虽不敢言青出於蓝,然守成绰绰有余。”
  “前日处置青州漕运纠纷,便曾想出以纸钞兑付漕工的新法。”
  “此事处理得当,陛下当时不也称讚了么?”
  “善!”
  刘备抚掌大笑,“不犯错便是好。”
  他执起案上青玉纸镇摩挲,“朕这些日子时常在想。”
  “阿斗虽仁厚,终需良臣辅弼。”
  “若得治儿这般青年才俊辅佐,当然再好不过。”
  “只是……”
  语至此处忽顿,惟闻更漏声声入耳。
  刘备起身,凝视著李翊的眸子。
  “正如朕適才所言,明年朕就到甲之年了。”
  “尚有几多春秋,朕心里没底。”
  “爱卿口称神劳,但朕观你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呵,至少是要强过朕许多的。”
  说到这里,
  刘备眉头拧得更重,眉宇间一川不平。
  “当年隨朕一起打天下的老臣们,壮志已经被消磨了。”
  “他们不想再拼了,只想享受当下。”
  “这是人之常情,便是朕也乐听曲设宴,故朕不想苛责他们什么。”
  “毕竟前半生为朕付出了许多,这是他们应得的。”
  “但是,国家的运转,依然离不开他们。”
  “爱卿!”
  刘备猛然转向李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
  “你……能明白朕的意思吗?”
  ……
  (本章完)
  仅四菜一汤,却比任何盛宴更显珍贵。
  夜风穿过相府庭院,將那些未悬掛的彩灯吹得轻轻滚动,
  如同天下未安的魂魄,在汉室重兴的第一秋夜里徘徊不去。
  ……
  更深露重,相府门前石狮忽然被火把映亮。
  当值的门房揉著惺忪睡眼推开侧门,惊见天子披著玄色斗篷独立阶前。
  身后仅跟著两名便装侍卫。
  门房慌忙將此事报给家主。
  “陛下!”
  李翊来不及系好衣带便匆匆迎出,葛布袍襟在秋风中翻飞。
  “夜寒露重,圣体怎可轻出?”
  刘备抬手虚扶:
  “朕惊扰李相清梦了。”
  月光下天子眼窝深陷,白日朝堂上的威仪尽化作了疲惫。
  “……陛下深夜来找臣,必是有国家大事。”
  “既是为国家之事,又谈什么叨扰不叨扰呢?”
  说完,李翊邀请刘备入內。
  书房內,烛台次第亮起。
  李翊亲自拨旺炭盆,又命庖人温来一壶邯郸黄酒。
  几碟茴香豆、醃芥菜摆在榆木小几上。
  刘备执杯轻啜,忽然笑道:
  “似当年在下邳对酌时。”
  “说来,你我似乎有很多时日,没有这般小酌过了吧?”
  “呵呵,陛下喜欢,便请用。”
  二人相互敬酒。
  酒过三巡,天子指尖在案几轻轻敲击,沉声说道:
  “白日朝堂之上,有句话朕咽回去了。”
  “朝堂未尽之言,惟敢夜诉於卿”
  “……可是为著陈元龙之事?”
  李翊將酒壶轻轻一转,似笑非笑道:
  “二十万胜军屯驻江南,陛下夜不能寐了。”
  刘备眼中精光乍现:
  “爱卿倒是一如既往地聪明绝顶。”
  “朕確实是为著此事,半夜一直睡不著觉。”
  “思来想去,便想著来相府上討杯酒水吃。”
  “不想,不单单是朕睡不著觉。”
  “原来子玉你,亦未寢。”
  李翊暗想,他为什么未寢,你心里没点数吗?
  李翊缓缓斟酒:
  “……臣已知晓。”
  窗外秋风呜咽,仿佛带著江南百姓的哀哭。
  “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陈元龙绝无二心。”
  “此刻若调兵防备,反逼忠臣生变!”
  “愿陛下以大局为重,勿要在此多事之秋,多生事端,自乱阵脚。”
  刘备沉声说道:
  “朕非猜忌之君,也了解陈元龙的为人。”
  “然史书斑斑……”
  “灭吴之功,还有二十万大军在前线。”
  “朕虽不想疑,但仅凭此现实,便足以令朕寢食难安了。”
  话未说完,忽闻更鼓声破空而来。
  三更天了,炭盆里爆出最后一点火星。
  “爱卿明察秋毫,但你要明白。”
  刘备目露精光,表情十分严肃。
  “朕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
  “再不能像以前那般,感情用事了。”
  “朕必须为社稷计,为万民计。”
  “按理说,这些话,朕本不该对你说。”
  “但你与朕情同手足,从不相疑。”
  “以卿之才智、成熟稳重,除卿之外,朕再难找到第二个可共言语之人。”
  说到这里,刘备又是一声嘆息。
  他颓然坐下,抚著额头,似乎有些焦头烂额了。
  “破吴功高,拥二十万貔貅。”
  “若生异心,江南恐再陷血海!”
  “昔卿力主先灭吴,今吴已亡,该当如何?”
  李翊徐斟热酒:
  “吴虽灭,江南遗民犹食糟糠,衣不蔽体者十之五六。”
  “臣以为当开仓賑饥,缓图其后。”
  “非臣推諉。”
  李翊正色奉觴。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今吴地世族暗结,山越未宾。”
  “若急收兵权,恐生大变。”
  “愿陛下假臣三月,必使江南真正归心。”
  月光映得刘备鬚髮皆白:
  “三月后待如何?”
  “……至少让江南百姓,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
  微微一停顿,李翊似想起什么事。
  “……既然陛下来找老臣了。”
  他缓缓放下酒盏,青瓷底托叩在紫檀木案上发出轻响。
  “老臣这里亦有要事稟奏。”
  刘备执壶为首相斟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盏中漾开涟漪。
  “李相但说无妨。”
  李翊自袖中取出一卷帛书:
  “数日前梁王与鲁王在温县起了爭执,竟为是否诛杀孙鲁班之事险些兵戈相向。”
  他展开密报,小心翼翼呈给刘备。
  “鲁王主张立斩吴国公主以震慑江东余孽。”
  “梁王却以『杀降不祥』力諫,二人当庭拔剑相向。”
  “哦?竟有此事?”
  刘备轻笑出声,指尖轻扣案几。
  “朕这两个儿子名为监军,倒教爱卿派人监看著了?”
  李翊驀然抬头,几根银须在烛光下如雪浪翻涌。
  “陛下不亦遣绣衣使者监视前线乎?”
  “想必早已知晓此事。”
  “臣只是顺势將此事奏稟罢了。”
  他向前倾身,酒盏在掌中微微摇晃。
  “老臣敢问陛下,如何看待二王僭越之事?”
  “年少气盛,原是常情。”
  刘备执盏浅啜,目光越过窗欞望向南方。
  “当年朕与云长、益德在涿县相识之时,不也常为军策爭得面红耳赤?”
  “可几十年过去,你看我三兄弟之间,情谊有半点减损否?”
  “未有也!”
  “只变得更加深厚。”
  “非血缘尚且如此,亲兄弟之间又岂会同室操戈,行禽兽之事?”
  “然则二王竟欲兵戈相向!”
  李翊突然提高声调,案上烛火为之一颤。
  “若非陈元龙及时夺剑止之,只怕……会酿成大祸。”
  不等他说完,刘备已摆手截断话头:
  “终究未曾动手,不是么?”
  他转著酒盏沉吟道:
  “伐吴大业未竟,他二人存些爭胜之心,倒比庸碌无为强上许多。”
  “李相昔日在朝堂上,不也常言『鲶鱼相竞,方能激浊扬清』么?”
  殿內一时寂然,唯闻更漏滴滴答答。
  李翊凝视著酒液中沉浮的灯影,不知该如何回答。
  显然,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派遣了自己的眼线到前线去。
  所以二王爭执之事,两人其实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但李翊確信一件事,
  那就是刘备知道的信息,肯定比自己要少上许多。
  少的是哪些信息呢?
  那就是二王爭执之时,
  鲁王一度谈到了“储君”、“大位”等词汇。
  这些词汇都是相当敏感的。
  刘备的眼线,是百分之一百不敢將这些內容报给刘备的。
  而即便是李翊的眼线,也只敢非常隱晦地向自己透露这些內容。
  在短暂的沉默过后,李翊又接著问道:
  “今东吴已定,二王监军之职早毕。”
  “陛下何不令其各归封国?”
  “河南啊……”
  刘备轻嘆一声,起身走向悬掛的坤舆图。
  “当年封理儿在梁国,永儿在鲁国。”
  “本是怜其年幼需朕照拂,故將他们留在河南,离洛阳近。”
  “如今中原復甦,百姓安居……”
  他以掌抚过江南之地,“李相你看。”
  “吴会之地经战火蹂躪,千里沃野尽成蒿莱。”
  李翊蹙眉沉思:
  “陛下之意是?”
  “朕欲改封二王於江南。”
  刘备指尖重重点在建业与会稽两处。
  “朕百年之后,太子坐镇中原,二王开发东南。”
  “兄弟三人鼎足而立,共扶汉室——”
  “相国以为此策如何?”
  烛嗶剥作响。
  李翊默然良久,方才开口:
  “昔周公辅政,管蔡作乱。”
  “汉文帝宽厚,犹有七国之祸。”
  “老臣只怕……”
  他忽然举盏一饮而尽,嘆道:
  “只怕陛下慈父之心,终难料萧墙之变。”
  刘备闻言大笑,执壶为老臣续酒:
  “李相多虑了!朕这些儿子……朕……”
  话至半途,却忽转缄默。
  惟见杯中酒液盪出细碎涟漪。
  李翊方才举的例子,刘备一直都是知道的。
  直到李翊刚刚再次点出,刘备都没太放在心上。
  可仔细去想,似乎也能察觉到有一丝不妥。
  最终,刘备转移话题,举盏相邀道:
  “且饮此杯——”
  “明日朝会,还需李相擬旨改封。”
  两只酒盏在空中轻触,清越之音绕樑不绝。
  窗外忽起秋风,卷著零落桂瓣掠过宫灯。
  刘备信步走过紫檀木书架,指尖掠过整齐排列的书脊,忽然驻足笑道:
  “朕记得三年前来相府时,尚见竹简与帛书各半。”
  “如今满架皆纸册,李相推广造纸之术,当真成效卓著。”
  他抽出一本《战国策》轻捻纸页,但见墨跡透纸而不晕,不由頷首:
  “民间如今藏书成风,洛阳纸价也降了下来,竟成往事矣。”
  李翊执烛近前,昏黄光晕在纸页上盪开涟漪:
  “……陛下圣鉴。”
  “今各州郡官学皆备纸书,寒门学子购书所费不过昔日十之一二。”
  他將烛台置於案上,银须隨著激动的呼吸微微颤动:
  “造纸、兴学二事既成,老臣斗胆进言——”
  “明年春闈,当开科举试。”
  “哦?当真已至时机耶?”
  刘备倏然转身,玄色袍袖带起一阵风。
  “潁川荀氏、弘农杨氏这些世家……可向来都很反对此事。”
  话音未落,李翊已执礼打断:
  “世家反弹,无时或已。”
  “然陛下新灭东吴,威加海內,正宜借势革新。”
  在李翊看来,不论什么时候都会引起这些世家大族的反弹。
  只是看我们选择要他们反应激不激烈罢了。
  隨著陛下您灭掉吴国,您的声望也来到了新高点。
  借著这个机会,推广科举制,再好不过。
  李翊自书架上取出一卷名录,呈给刘备。
  “各州郡寒门才俊皆已录於此,只待陛下圣裁。”
  烛嗶剥炸响,刘备凝视跃动的火苗:
  “朕明年便届甲,不知尚有几多春秋。”
  他轻抚纸卷嘆道:
  “惟愿残年多为百姓办几件实事,庶几於无愧后人。”
  说著,
  却见李翊默然垂首,不由笑道:
  “爱卿昔日常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今朕尚在勉力,首相岂可先萌退意?”
  刘备这是看出李翊对此事兴致不高,才故意出此言敲打。
  李翊仰首饮尽杯中残酒,慨嘆道:
  “老臣非敢言退,实是年迈神衰。”
  “去岁批阅奏章至子时犹可,今至亥时便目眩难支。”
  他指向窗外值房:
  “治儿等年轻官吏,常彻夜理事而神采不减。”
  “这天下终究是属於年轻人的。”
  “如果我们这些老傢伙一直不退,年轻人便永远出不了头。”
  话未竟,刘备忽问道:
  “治儿可承卿之衣钵否?”
  “治郎心智已熟,理政有方。”
  李翊眼角的皱纹渐渐舒展,“虽不敢言青出於蓝,然守成绰绰有余。”
  “前日处置青州漕运纠纷,便曾想出以纸钞兑付漕工的新法。”
  “此事处理得当,陛下当时不也称讚了么?”
  “善!”
  刘备抚掌大笑,“不犯错便是好。”
  他执起案上青玉纸镇摩挲,“朕这些日子时常在想。”
  “阿斗虽仁厚,终需良臣辅弼。”
  “若得治儿这般青年才俊辅佐,当然再好不过。”
  “只是……”
  语至此处忽顿,惟闻更漏声声入耳。
  刘备起身,凝视著李翊的眸子。
  “正如朕適才所言,明年朕就到甲之年了。”
  “尚有几多春秋,朕心里没底。”
  “爱卿口称神劳,但朕观你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呵,至少是要强过朕许多的。”
  说到这里,
  刘备眉头拧得更重,眉宇间一川不平。
  “当年隨朕一起打天下的老臣们,壮志已经被消磨了。”
  “他们不想再拼了,只想享受当下。”
  “这是人之常情,便是朕也乐听曲设宴,故朕不想苛责他们什么。”
  “毕竟前半生为朕付出了许多,这是他们应得的。”
  “但是,国家的运转,依然离不开他们。”
  “爱卿!”
  刘备猛然转向李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
  “你……能明白朕的意思吗?”
  ……
  (本章完)
  仅四菜一汤,却比任何盛宴更显珍贵。
  夜风穿过相府庭院,將那些未悬掛的彩灯吹得轻轻滚动,
  如同天下未安的魂魄,在汉室重兴的第一秋夜里徘徊不去。
  ……
  更深露重,相府门前石狮忽然被火把映亮。
  当值的门房揉著惺忪睡眼推开侧门,惊见天子披著玄色斗篷独立阶前。
  身后仅跟著两名便装侍卫。
  门房慌忙將此事报给家主。
  “陛下!”
  李翊来不及系好衣带便匆匆迎出,葛布袍襟在秋风中翻飞。
  “夜寒露重,圣体怎可轻出?”
  刘备抬手虚扶:
  “朕惊扰李相清梦了。”
  月光下天子眼窝深陷,白日朝堂上的威仪尽化作了疲惫。
  “……陛下深夜来找臣,必是有国家大事。”
  “既是为国家之事,又谈什么叨扰不叨扰呢?”
  说完,李翊邀请刘备入內。
  书房內,烛台次第亮起。
  李翊亲自拨旺炭盆,又命庖人温来一壶邯郸黄酒。
  几碟茴香豆、醃芥菜摆在榆木小几上。
  刘备执杯轻啜,忽然笑道:
  “似当年在下邳对酌时。”
  “说来,你我似乎有很多时日,没有这般小酌过了吧?”
  “呵呵,陛下喜欢,便请用。”
  二人相互敬酒。
  酒过三巡,天子指尖在案几轻轻敲击,沉声说道:
  “白日朝堂之上,有句话朕咽回去了。”
  “朝堂未尽之言,惟敢夜诉於卿”
  “……可是为著陈元龙之事?”
  李翊將酒壶轻轻一转,似笑非笑道:
  “二十万胜军屯驻江南,陛下夜不能寐了。”
  刘备眼中精光乍现:
  “爱卿倒是一如既往地聪明绝顶。”
  “朕確实是为著此事,半夜一直睡不著觉。”
  “思来想去,便想著来相府上討杯酒水吃。”
  “不想,不单单是朕睡不著觉。”
  “原来子玉你,亦未寢。”
  李翊暗想,他为什么未寢,你心里没点数吗?
  李翊缓缓斟酒:
  “……臣已知晓。”
  窗外秋风呜咽,仿佛带著江南百姓的哀哭。
  “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陈元龙绝无二心。”
  “此刻若调兵防备,反逼忠臣生变!”
  “愿陛下以大局为重,勿要在此多事之秋,多生事端,自乱阵脚。”
  刘备沉声说道:
  “朕非猜忌之君,也了解陈元龙的为人。”
  “然史书斑斑……”
  “灭吴之功,还有二十万大军在前线。”
  “朕虽不想疑,但仅凭此现实,便足以令朕寢食难安了。”
  话未说完,忽闻更鼓声破空而来。
  三更天了,炭盆里爆出最后一点火星。
  “爱卿明察秋毫,但你要明白。”
  刘备目露精光,表情十分严肃。
  “朕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
  “再不能像以前那般,感情用事了。”
  “朕必须为社稷计,为万民计。”
  “按理说,这些话,朕本不该对你说。”
  “但你与朕情同手足,从不相疑。”
  “以卿之才智、成熟稳重,除卿之外,朕再难找到第二个可共言语之人。”
  说到这里,刘备又是一声嘆息。
  他颓然坐下,抚著额头,似乎有些焦头烂额了。
  “破吴功高,拥二十万貔貅。”
  “若生异心,江南恐再陷血海!”
  “昔卿力主先灭吴,今吴已亡,该当如何?”
  李翊徐斟热酒:
  “吴虽灭,江南遗民犹食糟糠,衣不蔽体者十之五六。”
  “臣以为当开仓賑饥,缓图其后。”
  “非臣推諉。”
  李翊正色奉觴。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今吴地世族暗结,山越未宾。”
  “若急收兵权,恐生大变。”
  “愿陛下假臣三月,必使江南真正归心。”
  月光映得刘备鬚髮皆白:
  “三月后待如何?”
  “……至少让江南百姓,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
  微微一停顿,李翊似想起什么事。
  “……既然陛下来找老臣了。”
  他缓缓放下酒盏,青瓷底托叩在紫檀木案上发出轻响。
  “老臣这里亦有要事稟奏。”
  刘备执壶为首相斟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盏中漾开涟漪。
  “李相但说无妨。”
  李翊自袖中取出一卷帛书:
  “数日前梁王与鲁王在温县起了爭执,竟为是否诛杀孙鲁班之事险些兵戈相向。”
  他展开密报,小心翼翼呈给刘备。
  “鲁王主张立斩吴国公主以震慑江东余孽。”
  “梁王却以『杀降不祥』力諫,二人当庭拔剑相向。”
  “哦?竟有此事?”
  刘备轻笑出声,指尖轻扣案几。
  “朕这两个儿子名为监军,倒教爱卿派人监看著了?”
  李翊驀然抬头,几根银须在烛光下如雪浪翻涌。
  “陛下不亦遣绣衣使者监视前线乎?”
  “想必早已知晓此事。”
  “臣只是顺势將此事奏稟罢了。”
  他向前倾身,酒盏在掌中微微摇晃。
  “老臣敢问陛下,如何看待二王僭越之事?”
  “年少气盛,原是常情。”
  刘备执盏浅啜,目光越过窗欞望向南方。
  “当年朕与云长、益德在涿县相识之时,不也常为军策爭得面红耳赤?”
  “可几十年过去,你看我三兄弟之间,情谊有半点减损否?”
  “未有也!”
  “只变得更加深厚。”
  “非血缘尚且如此,亲兄弟之间又岂会同室操戈,行禽兽之事?”
  “然则二王竟欲兵戈相向!”
  李翊突然提高声调,案上烛火为之一颤。
  “若非陈元龙及时夺剑止之,只怕……会酿成大祸。”
  不等他说完,刘备已摆手截断话头:
  “终究未曾动手,不是么?”
  他转著酒盏沉吟道:
  “伐吴大业未竟,他二人存些爭胜之心,倒比庸碌无为强上许多。”
  “李相昔日在朝堂上,不也常言『鲶鱼相竞,方能激浊扬清』么?”
  殿內一时寂然,唯闻更漏滴滴答答。
  李翊凝视著酒液中沉浮的灯影,不知该如何回答。
  显然,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派遣了自己的眼线到前线去。
  所以二王爭执之事,两人其实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但李翊確信一件事,
  那就是刘备知道的信息,肯定比自己要少上许多。
  少的是哪些信息呢?
  那就是二王爭执之时,
  鲁王一度谈到了“储君”、“大位”等词汇。
  这些词汇都是相当敏感的。
  刘备的眼线,是百分之一百不敢將这些內容报给刘备的。
  而即便是李翊的眼线,也只敢非常隱晦地向自己透露这些內容。
  在短暂的沉默过后,李翊又接著问道:
  “今东吴已定,二王监军之职早毕。”
  “陛下何不令其各归封国?”
  “河南啊……”
  刘备轻嘆一声,起身走向悬掛的坤舆图。
  “当年封理儿在梁国,永儿在鲁国。”
  “本是怜其年幼需朕照拂,故將他们留在河南,离洛阳近。”
  “如今中原復甦,百姓安居……”
  他以掌抚过江南之地,“李相你看。”
  “吴会之地经战火蹂躪,千里沃野尽成蒿莱。”
  李翊蹙眉沉思:
  “陛下之意是?”
  “朕欲改封二王於江南。”
  刘备指尖重重点在建业与会稽两处。
  “朕百年之后,太子坐镇中原,二王开发东南。”
  “兄弟三人鼎足而立,共扶汉室——”
  “相国以为此策如何?”
  烛嗶剥作响。
  李翊默然良久,方才开口:
  “昔周公辅政,管蔡作乱。”
  “汉文帝宽厚,犹有七国之祸。”
  “老臣只怕……”
  他忽然举盏一饮而尽,嘆道:
  “只怕陛下慈父之心,终难料萧墙之变。”
  刘备闻言大笑,执壶为老臣续酒:
  “李相多虑了!朕这些儿子……朕……”
  话至半途,却忽转缄默。
  惟见杯中酒液盪出细碎涟漪。
  李翊方才举的例子,刘备一直都是知道的。
  直到李翊刚刚再次点出,刘备都没太放在心上。
  可仔细去想,似乎也能察觉到有一丝不妥。
  最终,刘备转移话题,举盏相邀道:
  “且饮此杯——”
  “明日朝会,还需李相擬旨改封。”
  两只酒盏在空中轻触,清越之音绕樑不绝。
  窗外忽起秋风,卷著零落桂瓣掠过宫灯。
  刘备信步走过紫檀木书架,指尖掠过整齐排列的书脊,忽然驻足笑道:
  “朕记得三年前来相府时,尚见竹简与帛书各半。”
  “如今满架皆纸册,李相推广造纸之术,当真成效卓著。”
  他抽出一本《战国策》轻捻纸页,但见墨跡透纸而不晕,不由頷首:
  “民间如今藏书成风,洛阳纸价也降了下来,竟成往事矣。”
  李翊执烛近前,昏黄光晕在纸页上盪开涟漪:
  “……陛下圣鉴。”
  “今各州郡官学皆备纸书,寒门学子购书所费不过昔日十之一二。”
  他將烛台置於案上,银须隨著激动的呼吸微微颤动:
  “造纸、兴学二事既成,老臣斗胆进言——”
  “明年春闈,当开科举试。”
  “哦?当真已至时机耶?”
  刘备倏然转身,玄色袍袖带起一阵风。
  “潁川荀氏、弘农杨氏这些世家……可向来都很反对此事。”
  话音未落,李翊已执礼打断:
  “世家反弹,无时或已。”
  “然陛下新灭东吴,威加海內,正宜借势革新。”
  在李翊看来,不论什么时候都会引起这些世家大族的反弹。
  只是看我们选择要他们反应激不激烈罢了。
  隨著陛下您灭掉吴国,您的声望也来到了新高点。
  借著这个机会,推广科举制,再好不过。
  李翊自书架上取出一卷名录,呈给刘备。
  “各州郡寒门才俊皆已录於此,只待陛下圣裁。”
  烛嗶剥炸响,刘备凝视跃动的火苗:
  “朕明年便届甲,不知尚有几多春秋。”
  他轻抚纸卷嘆道:
  “惟愿残年多为百姓办几件实事,庶几於无愧后人。”
  说著,
  却见李翊默然垂首,不由笑道:
  “爱卿昔日常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今朕尚在勉力,首相岂可先萌退意?”
  刘备这是看出李翊对此事兴致不高,才故意出此言敲打。
  李翊仰首饮尽杯中残酒,慨嘆道:
  “老臣非敢言退,实是年迈神衰。”
  “去岁批阅奏章至子时犹可,今至亥时便目眩难支。”
  他指向窗外值房:
  “治儿等年轻官吏,常彻夜理事而神采不减。”
  “这天下终究是属於年轻人的。”
  “如果我们这些老傢伙一直不退,年轻人便永远出不了头。”
  话未竟,刘备忽问道:
  “治儿可承卿之衣钵否?”
  “治郎心智已熟,理政有方。”
  李翊眼角的皱纹渐渐舒展,“虽不敢言青出於蓝,然守成绰绰有余。”
  “前日处置青州漕运纠纷,便曾想出以纸钞兑付漕工的新法。”
  “此事处理得当,陛下当时不也称讚了么?”
  “善!”
  刘备抚掌大笑,“不犯错便是好。”
  他执起案上青玉纸镇摩挲,“朕这些日子时常在想。”
  “阿斗虽仁厚,终需良臣辅弼。”
  “若得治儿这般青年才俊辅佐,当然再好不过。”
  “只是……”
  语至此处忽顿,惟闻更漏声声入耳。
  刘备起身,凝视著李翊的眸子。
  “正如朕適才所言,明年朕就到甲之年了。”
  “尚有几多春秋,朕心里没底。”
  “爱卿口称神劳,但朕观你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呵,至少是要强过朕许多的。”
  说到这里,
  刘备眉头拧得更重,眉宇间一川不平。
  “当年隨朕一起打天下的老臣们,壮志已经被消磨了。”
  “他们不想再拼了,只想享受当下。”
  “这是人之常情,便是朕也乐听曲设宴,故朕不想苛责他们什么。”
  “毕竟前半生为朕付出了许多,这是他们应得的。”
  “但是,国家的运转,依然离不开他们。”
  “爱卿!”
  刘备猛然转向李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
  “你……能明白朕的意思吗?”
  ……
  (本章完)
  仅四菜一汤,却比任何盛宴更显珍贵。
  夜风穿过相府庭院,將那些未悬掛的彩灯吹得轻轻滚动,
  如同天下未安的魂魄,在汉室重兴的第一秋夜里徘徊不去。
  ……
  更深露重,相府门前石狮忽然被火把映亮。
  当值的门房揉著惺忪睡眼推开侧门,惊见天子披著玄色斗篷独立阶前。
  身后仅跟著两名便装侍卫。
  门房慌忙將此事报给家主。
  “陛下!”
  李翊来不及系好衣带便匆匆迎出,葛布袍襟在秋风中翻飞。
  “夜寒露重,圣体怎可轻出?”
  刘备抬手虚扶:
  “朕惊扰李相清梦了。”
  月光下天子眼窝深陷,白日朝堂上的威仪尽化作了疲惫。
  “……陛下深夜来找臣,必是有国家大事。”
  “既是为国家之事,又谈什么叨扰不叨扰呢?”
  说完,李翊邀请刘备入內。
  书房內,烛台次第亮起。
  李翊亲自拨旺炭盆,又命庖人温来一壶邯郸黄酒。
  几碟茴香豆、醃芥菜摆在榆木小几上。
  刘备执杯轻啜,忽然笑道:
  “似当年在下邳对酌时。”
  “说来,你我似乎有很多时日,没有这般小酌过了吧?”
  “呵呵,陛下喜欢,便请用。”
  二人相互敬酒。
  酒过三巡,天子指尖在案几轻轻敲击,沉声说道:
  “白日朝堂之上,有句话朕咽回去了。”
  “朝堂未尽之言,惟敢夜诉於卿”
  “……可是为著陈元龙之事?”
  李翊將酒壶轻轻一转,似笑非笑道:
  “二十万胜军屯驻江南,陛下夜不能寐了。”
  刘备眼中精光乍现:
  “爱卿倒是一如既往地聪明绝顶。”
  “朕確实是为著此事,半夜一直睡不著觉。”
  “思来想去,便想著来相府上討杯酒水吃。”
  “不想,不单单是朕睡不著觉。”
  “原来子玉你,亦未寢。”
  李翊暗想,他为什么未寢,你心里没点数吗?
  李翊缓缓斟酒:
  “……臣已知晓。”
  窗外秋风呜咽,仿佛带著江南百姓的哀哭。
  “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陈元龙绝无二心。”
  “此刻若调兵防备,反逼忠臣生变!”
  “愿陛下以大局为重,勿要在此多事之秋,多生事端,自乱阵脚。”
  刘备沉声说道:
  “朕非猜忌之君,也了解陈元龙的为人。”
  “然史书斑斑……”
  “灭吴之功,还有二十万大军在前线。”
  “朕虽不想疑,但仅凭此现实,便足以令朕寢食难安了。”
  话未说完,忽闻更鼓声破空而来。
  三更天了,炭盆里爆出最后一点火星。
  “爱卿明察秋毫,但你要明白。”
  刘备目露精光,表情十分严肃。
  “朕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
  “再不能像以前那般,感情用事了。”
  “朕必须为社稷计,为万民计。”
  “按理说,这些话,朕本不该对你说。”
  “但你与朕情同手足,从不相疑。”
  “以卿之才智、成熟稳重,除卿之外,朕再难找到第二个可共言语之人。”
  说到这里,刘备又是一声嘆息。
  他颓然坐下,抚著额头,似乎有些焦头烂额了。
  “破吴功高,拥二十万貔貅。”
  “若生异心,江南恐再陷血海!”
  “昔卿力主先灭吴,今吴已亡,该当如何?”
  李翊徐斟热酒:
  “吴虽灭,江南遗民犹食糟糠,衣不蔽体者十之五六。”
  “臣以为当开仓賑饥,缓图其后。”
  “非臣推諉。”
  李翊正色奉觴。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今吴地世族暗结,山越未宾。”
  “若急收兵权,恐生大变。”
  “愿陛下假臣三月,必使江南真正归心。”
  月光映得刘备鬚髮皆白:
  “三月后待如何?”
  “……至少让江南百姓,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
  微微一停顿,李翊似想起什么事。
  “……既然陛下来找老臣了。”
  他缓缓放下酒盏,青瓷底托叩在紫檀木案上发出轻响。
  “老臣这里亦有要事稟奏。”
  刘备执壶为首相斟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盏中漾开涟漪。
  “李相但说无妨。”
  李翊自袖中取出一卷帛书:
  “数日前梁王与鲁王在温县起了爭执,竟为是否诛杀孙鲁班之事险些兵戈相向。”
  他展开密报,小心翼翼呈给刘备。
  “鲁王主张立斩吴国公主以震慑江东余孽。”
  “梁王却以『杀降不祥』力諫,二人当庭拔剑相向。”
  “哦?竟有此事?”
  刘备轻笑出声,指尖轻扣案几。
  “朕这两个儿子名为监军,倒教爱卿派人监看著了?”
  李翊驀然抬头,几根银须在烛光下如雪浪翻涌。
  “陛下不亦遣绣衣使者监视前线乎?”
  “想必早已知晓此事。”
  “臣只是顺势將此事奏稟罢了。”
  他向前倾身,酒盏在掌中微微摇晃。
  “老臣敢问陛下,如何看待二王僭越之事?”
  “年少气盛,原是常情。”
  刘备执盏浅啜,目光越过窗欞望向南方。
  “当年朕与云长、益德在涿县相识之时,不也常为军策爭得面红耳赤?”
  “可几十年过去,你看我三兄弟之间,情谊有半点减损否?”
  “未有也!”
  “只变得更加深厚。”
  “非血缘尚且如此,亲兄弟之间又岂会同室操戈,行禽兽之事?”
  “然则二王竟欲兵戈相向!”
  李翊突然提高声调,案上烛火为之一颤。
  “若非陈元龙及时夺剑止之,只怕……会酿成大祸。”
  不等他说完,刘备已摆手截断话头:
  “终究未曾动手,不是么?”
  他转著酒盏沉吟道:
  “伐吴大业未竟,他二人存些爭胜之心,倒比庸碌无为强上许多。”
  “李相昔日在朝堂上,不也常言『鲶鱼相竞,方能激浊扬清』么?”
  殿內一时寂然,唯闻更漏滴滴答答。
  李翊凝视著酒液中沉浮的灯影,不知该如何回答。
  显然,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派遣了自己的眼线到前线去。
  所以二王爭执之事,两人其实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但李翊確信一件事,
  那就是刘备知道的信息,肯定比自己要少上许多。
  少的是哪些信息呢?
  那就是二王爭执之时,
  鲁王一度谈到了“储君”、“大位”等词汇。
  这些词汇都是相当敏感的。
  刘备的眼线,是百分之一百不敢將这些內容报给刘备的。
  而即便是李翊的眼线,也只敢非常隱晦地向自己透露这些內容。
  在短暂的沉默过后,李翊又接著问道:
  “今东吴已定,二王监军之职早毕。”
  “陛下何不令其各归封国?”
  “河南啊……”
  刘备轻嘆一声,起身走向悬掛的坤舆图。
  “当年封理儿在梁国,永儿在鲁国。”
  “本是怜其年幼需朕照拂,故將他们留在河南,离洛阳近。”
  “如今中原復甦,百姓安居……”
  他以掌抚过江南之地,“李相你看。”
  “吴会之地经战火蹂躪,千里沃野尽成蒿莱。”
  李翊蹙眉沉思:
  “陛下之意是?”
  “朕欲改封二王於江南。”
  刘备指尖重重点在建业与会稽两处。
  “朕百年之后,太子坐镇中原,二王开发东南。”
  “兄弟三人鼎足而立,共扶汉室——”
  “相国以为此策如何?”
  烛嗶剥作响。
  李翊默然良久,方才开口:
  “昔周公辅政,管蔡作乱。”
  “汉文帝宽厚,犹有七国之祸。”
  “老臣只怕……”
  他忽然举盏一饮而尽,嘆道:
  “只怕陛下慈父之心,终难料萧墙之变。”
  刘备闻言大笑,执壶为老臣续酒:
  “李相多虑了!朕这些儿子……朕……”
  话至半途,却忽转缄默。
  惟见杯中酒液盪出细碎涟漪。
  李翊方才举的例子,刘备一直都是知道的。
  直到李翊刚刚再次点出,刘备都没太放在心上。
  可仔细去想,似乎也能察觉到有一丝不妥。
  最终,刘备转移话题,举盏相邀道:
  “且饮此杯——”
  “明日朝会,还需李相擬旨改封。”
  两只酒盏在空中轻触,清越之音绕樑不绝。
  窗外忽起秋风,卷著零落桂瓣掠过宫灯。
  刘备信步走过紫檀木书架,指尖掠过整齐排列的书脊,忽然驻足笑道:
  “朕记得三年前来相府时,尚见竹简与帛书各半。”
  “如今满架皆纸册,李相推广造纸之术,当真成效卓著。”
  他抽出一本《战国策》轻捻纸页,但见墨跡透纸而不晕,不由頷首:
  “民间如今藏书成风,洛阳纸价也降了下来,竟成往事矣。”
  李翊执烛近前,昏黄光晕在纸页上盪开涟漪:
  “……陛下圣鉴。”
  “今各州郡官学皆备纸书,寒门学子购书所费不过昔日十之一二。”
  他將烛台置於案上,银须隨著激动的呼吸微微颤动:
  “造纸、兴学二事既成,老臣斗胆进言——”
  “明年春闈,当开科举试。”
  “哦?当真已至时机耶?”
  刘备倏然转身,玄色袍袖带起一阵风。
  “潁川荀氏、弘农杨氏这些世家……可向来都很反对此事。”
  话音未落,李翊已执礼打断:
  “世家反弹,无时或已。”
  “然陛下新灭东吴,威加海內,正宜借势革新。”
  在李翊看来,不论什么时候都会引起这些世家大族的反弹。
  只是看我们选择要他们反应激不激烈罢了。
  隨著陛下您灭掉吴国,您的声望也来到了新高点。
  借著这个机会,推广科举制,再好不过。
  李翊自书架上取出一卷名录,呈给刘备。
  “各州郡寒门才俊皆已录於此,只待陛下圣裁。”
  烛嗶剥炸响,刘备凝视跃动的火苗:
  “朕明年便届甲,不知尚有几多春秋。”
  他轻抚纸卷嘆道:
  “惟愿残年多为百姓办几件实事,庶几於无愧后人。”
  说著,
  却见李翊默然垂首,不由笑道:
  “爱卿昔日常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今朕尚在勉力,首相岂可先萌退意?”
  刘备这是看出李翊对此事兴致不高,才故意出此言敲打。
  李翊仰首饮尽杯中残酒,慨嘆道:
  “老臣非敢言退,实是年迈神衰。”
  “去岁批阅奏章至子时犹可,今至亥时便目眩难支。”
  他指向窗外值房:
  “治儿等年轻官吏,常彻夜理事而神采不减。”
  “这天下终究是属於年轻人的。”
  “如果我们这些老傢伙一直不退,年轻人便永远出不了头。”
  话未竟,刘备忽问道:
  “治儿可承卿之衣钵否?”
  “治郎心智已熟,理政有方。”
  李翊眼角的皱纹渐渐舒展,“虽不敢言青出於蓝,然守成绰绰有余。”
  “前日处置青州漕运纠纷,便曾想出以纸钞兑付漕工的新法。”
  “此事处理得当,陛下当时不也称讚了么?”
  “善!”
  刘备抚掌大笑,“不犯错便是好。”
  他执起案上青玉纸镇摩挲,“朕这些日子时常在想。”
  “阿斗虽仁厚,终需良臣辅弼。”
  “若得治儿这般青年才俊辅佐,当然再好不过。”
  “只是……”
  语至此处忽顿,惟闻更漏声声入耳。
  刘备起身,凝视著李翊的眸子。
  “正如朕適才所言,明年朕就到甲之年了。”
  “尚有几多春秋,朕心里没底。”
  “爱卿口称神劳,但朕观你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呵,至少是要强过朕许多的。”
  说到这里,
  刘备眉头拧得更重,眉宇间一川不平。
  “当年隨朕一起打天下的老臣们,壮志已经被消磨了。”
  “他们不想再拼了,只想享受当下。”
  “这是人之常情,便是朕也乐听曲设宴,故朕不想苛责他们什么。”
  “毕竟前半生为朕付出了许多,这是他们应得的。”
  “但是,国家的运转,依然离不开他们。”
  “爱卿!”
  刘备猛然转向李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
  “你……能明白朕的意思吗?”
  ……
  (本章完)
  仅四菜一汤,却比任何盛宴更显珍贵。
  夜风穿过相府庭院,將那些未悬掛的彩灯吹得轻轻滚动,
  如同天下未安的魂魄,在汉室重兴的第一秋夜里徘徊不去。
  ……
  更深露重,相府门前石狮忽然被火把映亮。
  当值的门房揉著惺忪睡眼推开侧门,惊见天子披著玄色斗篷独立阶前。
  身后仅跟著两名便装侍卫。
  门房慌忙將此事报给家主。
  “陛下!”
  李翊来不及系好衣带便匆匆迎出,葛布袍襟在秋风中翻飞。
  “夜寒露重,圣体怎可轻出?”
  刘备抬手虚扶:
  “朕惊扰李相清梦了。”
  月光下天子眼窝深陷,白日朝堂上的威仪尽化作了疲惫。
  “……陛下深夜来找臣,必是有国家大事。”
  “既是为国家之事,又谈什么叨扰不叨扰呢?”
  说完,李翊邀请刘备入內。
  书房內,烛台次第亮起。
  李翊亲自拨旺炭盆,又命庖人温来一壶邯郸黄酒。
  几碟茴香豆、醃芥菜摆在榆木小几上。
  刘备执杯轻啜,忽然笑道:
  “似当年在下邳对酌时。”
  “说来,你我似乎有很多时日,没有这般小酌过了吧?”
  “呵呵,陛下喜欢,便请用。”
  二人相互敬酒。
  酒过三巡,天子指尖在案几轻轻敲击,沉声说道:
  “白日朝堂之上,有句话朕咽回去了。”
  “朝堂未尽之言,惟敢夜诉於卿”
  “……可是为著陈元龙之事?”
  李翊將酒壶轻轻一转,似笑非笑道:
  “二十万胜军屯驻江南,陛下夜不能寐了。”
  刘备眼中精光乍现:
  “爱卿倒是一如既往地聪明绝顶。”
  “朕確实是为著此事,半夜一直睡不著觉。”
  “思来想去,便想著来相府上討杯酒水吃。”
  “不想,不单单是朕睡不著觉。”
  “原来子玉你,亦未寢。”
  李翊暗想,他为什么未寢,你心里没点数吗?
  李翊缓缓斟酒:
  “……臣已知晓。”
  窗外秋风呜咽,仿佛带著江南百姓的哀哭。
  “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陈元龙绝无二心。”
  “此刻若调兵防备,反逼忠臣生变!”
  “愿陛下以大局为重,勿要在此多事之秋,多生事端,自乱阵脚。”
  刘备沉声说道:
  “朕非猜忌之君,也了解陈元龙的为人。”
  “然史书斑斑……”
  “灭吴之功,还有二十万大军在前线。”
  “朕虽不想疑,但仅凭此现实,便足以令朕寢食难安了。”
  话未说完,忽闻更鼓声破空而来。
  三更天了,炭盆里爆出最后一点火星。
  “爱卿明察秋毫,但你要明白。”
  刘备目露精光,表情十分严肃。
  “朕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
  “再不能像以前那般,感情用事了。”
  “朕必须为社稷计,为万民计。”
  “按理说,这些话,朕本不该对你说。”
  “但你与朕情同手足,从不相疑。”
  “以卿之才智、成熟稳重,除卿之外,朕再难找到第二个可共言语之人。”
  说到这里,刘备又是一声嘆息。
  他颓然坐下,抚著额头,似乎有些焦头烂额了。
  “破吴功高,拥二十万貔貅。”
  “若生异心,江南恐再陷血海!”
  “昔卿力主先灭吴,今吴已亡,该当如何?”
  李翊徐斟热酒:
  “吴虽灭,江南遗民犹食糟糠,衣不蔽体者十之五六。”
  “臣以为当开仓賑饥,缓图其后。”
  “非臣推諉。”
  李翊正色奉觴。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今吴地世族暗结,山越未宾。”
  “若急收兵权,恐生大变。”
  “愿陛下假臣三月,必使江南真正归心。”
  月光映得刘备鬚髮皆白:
  “三月后待如何?”
  “……至少让江南百姓,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
  微微一停顿,李翊似想起什么事。
  “……既然陛下来找老臣了。”
  他缓缓放下酒盏,青瓷底托叩在紫檀木案上发出轻响。
  “老臣这里亦有要事稟奏。”
  刘备执壶为首相斟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盏中漾开涟漪。
  “李相但说无妨。”
  李翊自袖中取出一卷帛书:
  “数日前梁王与鲁王在温县起了爭执,竟为是否诛杀孙鲁班之事险些兵戈相向。”
  他展开密报,小心翼翼呈给刘备。
  “鲁王主张立斩吴国公主以震慑江东余孽。”
  “梁王却以『杀降不祥』力諫,二人当庭拔剑相向。”
  “哦?竟有此事?”
  刘备轻笑出声,指尖轻扣案几。
  “朕这两个儿子名为监军,倒教爱卿派人监看著了?”
  李翊驀然抬头,几根银须在烛光下如雪浪翻涌。
  “陛下不亦遣绣衣使者监视前线乎?”
  “想必早已知晓此事。”
  “臣只是顺势將此事奏稟罢了。”
  他向前倾身,酒盏在掌中微微摇晃。
  “老臣敢问陛下,如何看待二王僭越之事?”
  “年少气盛,原是常情。”
  刘备执盏浅啜,目光越过窗欞望向南方。
  “当年朕与云长、益德在涿县相识之时,不也常为军策爭得面红耳赤?”
  “可几十年过去,你看我三兄弟之间,情谊有半点减损否?”
  “未有也!”
  “只变得更加深厚。”
  “非血缘尚且如此,亲兄弟之间又岂会同室操戈,行禽兽之事?”
  “然则二王竟欲兵戈相向!”
  李翊突然提高声调,案上烛火为之一颤。
  “若非陈元龙及时夺剑止之,只怕……会酿成大祸。”
  不等他说完,刘备已摆手截断话头:
  “终究未曾动手,不是么?”
  他转著酒盏沉吟道:
  “伐吴大业未竟,他二人存些爭胜之心,倒比庸碌无为强上许多。”
  “李相昔日在朝堂上,不也常言『鲶鱼相竞,方能激浊扬清』么?”
  殿內一时寂然,唯闻更漏滴滴答答。
  李翊凝视著酒液中沉浮的灯影,不知该如何回答。
  显然,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派遣了自己的眼线到前线去。
  所以二王爭执之事,两人其实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但李翊確信一件事,
  那就是刘备知道的信息,肯定比自己要少上许多。
  少的是哪些信息呢?
  那就是二王爭执之时,
  鲁王一度谈到了“储君”、“大位”等词汇。
  这些词汇都是相当敏感的。
  刘备的眼线,是百分之一百不敢將这些內容报给刘备的。
  而即便是李翊的眼线,也只敢非常隱晦地向自己透露这些內容。
  在短暂的沉默过后,李翊又接著问道:
  “今东吴已定,二王监军之职早毕。”
  “陛下何不令其各归封国?”
  “河南啊……”
  刘备轻嘆一声,起身走向悬掛的坤舆图。
  “当年封理儿在梁国,永儿在鲁国。”
  “本是怜其年幼需朕照拂,故將他们留在河南,离洛阳近。”
  “如今中原復甦,百姓安居……”
  他以掌抚过江南之地,“李相你看。”
  “吴会之地经战火蹂躪,千里沃野尽成蒿莱。”
  李翊蹙眉沉思:
  “陛下之意是?”
  “朕欲改封二王於江南。”
  刘备指尖重重点在建业与会稽两处。
  “朕百年之后,太子坐镇中原,二王开发东南。”
  “兄弟三人鼎足而立,共扶汉室——”
  “相国以为此策如何?”
  烛嗶剥作响。
  李翊默然良久,方才开口:
  “昔周公辅政,管蔡作乱。”
  “汉文帝宽厚,犹有七国之祸。”
  “老臣只怕……”
  他忽然举盏一饮而尽,嘆道:
  “只怕陛下慈父之心,终难料萧墙之变。”
  刘备闻言大笑,执壶为老臣续酒:
  “李相多虑了!朕这些儿子……朕……”
  话至半途,却忽转缄默。
  惟见杯中酒液盪出细碎涟漪。
  李翊方才举的例子,刘备一直都是知道的。
  直到李翊刚刚再次点出,刘备都没太放在心上。
  可仔细去想,似乎也能察觉到有一丝不妥。
  最终,刘备转移话题,举盏相邀道:
  “且饮此杯——”
  “明日朝会,还需李相擬旨改封。”
  两只酒盏在空中轻触,清越之音绕樑不绝。
  窗外忽起秋风,卷著零落桂瓣掠过宫灯。
  刘备信步走过紫檀木书架,指尖掠过整齐排列的书脊,忽然驻足笑道:
  “朕记得三年前来相府时,尚见竹简与帛书各半。”
  “如今满架皆纸册,李相推广造纸之术,当真成效卓著。”
  他抽出一本《战国策》轻捻纸页,但见墨跡透纸而不晕,不由頷首:
  “民间如今藏书成风,洛阳纸价也降了下来,竟成往事矣。”
  李翊执烛近前,昏黄光晕在纸页上盪开涟漪:
  “……陛下圣鉴。”
  “今各州郡官学皆备纸书,寒门学子购书所费不过昔日十之一二。”
  他將烛台置於案上,银须隨著激动的呼吸微微颤动:
  “造纸、兴学二事既成,老臣斗胆进言——”
  “明年春闈,当开科举试。”
  “哦?当真已至时机耶?”
  刘备倏然转身,玄色袍袖带起一阵风。
  “潁川荀氏、弘农杨氏这些世家……可向来都很反对此事。”
  话音未落,李翊已执礼打断:
  “世家反弹,无时或已。”
  “然陛下新灭东吴,威加海內,正宜借势革新。”
  在李翊看来,不论什么时候都会引起这些世家大族的反弹。
  只是看我们选择要他们反应激不激烈罢了。
  隨著陛下您灭掉吴国,您的声望也来到了新高点。
  借著这个机会,推广科举制,再好不过。
  李翊自书架上取出一卷名录,呈给刘备。
  “各州郡寒门才俊皆已录於此,只待陛下圣裁。”
  烛嗶剥炸响,刘备凝视跃动的火苗:
  “朕明年便届甲,不知尚有几多春秋。”
  他轻抚纸卷嘆道:
  “惟愿残年多为百姓办几件实事,庶几於无愧后人。”
  说著,
  却见李翊默然垂首,不由笑道:
  “爱卿昔日常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今朕尚在勉力,首相岂可先萌退意?”
  刘备这是看出李翊对此事兴致不高,才故意出此言敲打。
  李翊仰首饮尽杯中残酒,慨嘆道:
  “老臣非敢言退,实是年迈神衰。”
  “去岁批阅奏章至子时犹可,今至亥时便目眩难支。”
  他指向窗外值房:
  “治儿等年轻官吏,常彻夜理事而神采不减。”
  “这天下终究是属於年轻人的。”
  “如果我们这些老傢伙一直不退,年轻人便永远出不了头。”
  话未竟,刘备忽问道:
  “治儿可承卿之衣钵否?”
  “治郎心智已熟,理政有方。”
  李翊眼角的皱纹渐渐舒展,“虽不敢言青出於蓝,然守成绰绰有余。”
  “前日处置青州漕运纠纷,便曾想出以纸钞兑付漕工的新法。”
  “此事处理得当,陛下当时不也称讚了么?”
  “善!”
  刘备抚掌大笑,“不犯错便是好。”
  他执起案上青玉纸镇摩挲,“朕这些日子时常在想。”
  “阿斗虽仁厚,终需良臣辅弼。”
  “若得治儿这般青年才俊辅佐,当然再好不过。”
  “只是……”
  语至此处忽顿,惟闻更漏声声入耳。
  刘备起身,凝视著李翊的眸子。
  “正如朕適才所言,明年朕就到甲之年了。”
  “尚有几多春秋,朕心里没底。”
  “爱卿口称神劳,但朕观你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呵,至少是要强过朕许多的。”
  说到这里,
  刘备眉头拧得更重,眉宇间一川不平。
  “当年隨朕一起打天下的老臣们,壮志已经被消磨了。”
  “他们不想再拼了,只想享受当下。”
  “这是人之常情,便是朕也乐听曲设宴,故朕不想苛责他们什么。”
  “毕竟前半生为朕付出了许多,这是他们应得的。”
  “但是,国家的运转,依然离不开他们。”
  “爱卿!”
  刘备猛然转向李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
  “你……能明白朕的意思吗?”
  ……
  (本章完)
  仅四菜一汤,却比任何盛宴更显珍贵。
  夜风穿过相府庭院,將那些未悬掛的彩灯吹得轻轻滚动,
  如同天下未安的魂魄,在汉室重兴的第一秋夜里徘徊不去。
  ……
  更深露重,相府门前石狮忽然被火把映亮。
  当值的门房揉著惺忪睡眼推开侧门,惊见天子披著玄色斗篷独立阶前。
  身后仅跟著两名便装侍卫。
  门房慌忙將此事报给家主。
  “陛下!”
  李翊来不及系好衣带便匆匆迎出,葛布袍襟在秋风中翻飞。
  “夜寒露重,圣体怎可轻出?”
  刘备抬手虚扶:
  “朕惊扰李相清梦了。”
  月光下天子眼窝深陷,白日朝堂上的威仪尽化作了疲惫。
  “……陛下深夜来找臣,必是有国家大事。”
  “既是为国家之事,又谈什么叨扰不叨扰呢?”
  说完,李翊邀请刘备入內。
  书房內,烛台次第亮起。
  李翊亲自拨旺炭盆,又命庖人温来一壶邯郸黄酒。
  几碟茴香豆、醃芥菜摆在榆木小几上。
  刘备执杯轻啜,忽然笑道:
  “似当年在下邳对酌时。”
  “说来,你我似乎有很多时日,没有这般小酌过了吧?”
  “呵呵,陛下喜欢,便请用。”
  二人相互敬酒。
  酒过三巡,天子指尖在案几轻轻敲击,沉声说道:
  “白日朝堂之上,有句话朕咽回去了。”
  “朝堂未尽之言,惟敢夜诉於卿”
  “……可是为著陈元龙之事?”
  李翊將酒壶轻轻一转,似笑非笑道:
  “二十万胜军屯驻江南,陛下夜不能寐了。”
  刘备眼中精光乍现:
  “爱卿倒是一如既往地聪明绝顶。”
  “朕確实是为著此事,半夜一直睡不著觉。”
  “思来想去,便想著来相府上討杯酒水吃。”
  “不想,不单单是朕睡不著觉。”
  “原来子玉你,亦未寢。”
  李翊暗想,他为什么未寢,你心里没点数吗?
  李翊缓缓斟酒:
  “……臣已知晓。”
  窗外秋风呜咽,仿佛带著江南百姓的哀哭。
  “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陈元龙绝无二心。”
  “此刻若调兵防备,反逼忠臣生变!”
  “愿陛下以大局为重,勿要在此多事之秋,多生事端,自乱阵脚。”
  刘备沉声说道:
  “朕非猜忌之君,也了解陈元龙的为人。”
  “然史书斑斑……”
  “灭吴之功,还有二十万大军在前线。”
  “朕虽不想疑,但仅凭此现实,便足以令朕寢食难安了。”
  话未说完,忽闻更鼓声破空而来。
  三更天了,炭盆里爆出最后一点火星。
  “爱卿明察秋毫,但你要明白。”
  刘备目露精光,表情十分严肃。
  “朕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
  “再不能像以前那般,感情用事了。”
  “朕必须为社稷计,为万民计。”
  “按理说,这些话,朕本不该对你说。”
  “但你与朕情同手足,从不相疑。”
  “以卿之才智、成熟稳重,除卿之外,朕再难找到第二个可共言语之人。”
  说到这里,刘备又是一声嘆息。
  他颓然坐下,抚著额头,似乎有些焦头烂额了。
  “破吴功高,拥二十万貔貅。”
  “若生异心,江南恐再陷血海!”
  “昔卿力主先灭吴,今吴已亡,该当如何?”
  李翊徐斟热酒:
  “吴虽灭,江南遗民犹食糟糠,衣不蔽体者十之五六。”
  “臣以为当开仓賑饥,缓图其后。”
  “非臣推諉。”
  李翊正色奉觴。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今吴地世族暗结,山越未宾。”
  “若急收兵权,恐生大变。”
  “愿陛下假臣三月,必使江南真正归心。”
  月光映得刘备鬚髮皆白:
  “三月后待如何?”
  “……至少让江南百姓,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
  微微一停顿,李翊似想起什么事。
  “……既然陛下来找老臣了。”
  他缓缓放下酒盏,青瓷底托叩在紫檀木案上发出轻响。
  “老臣这里亦有要事稟奏。”
  刘备执壶为首相斟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盏中漾开涟漪。
  “李相但说无妨。”
  李翊自袖中取出一卷帛书:
  “数日前梁王与鲁王在温县起了爭执,竟为是否诛杀孙鲁班之事险些兵戈相向。”
  他展开密报,小心翼翼呈给刘备。
  “鲁王主张立斩吴国公主以震慑江东余孽。”
  “梁王却以『杀降不祥』力諫,二人当庭拔剑相向。”
  “哦?竟有此事?”
  刘备轻笑出声,指尖轻扣案几。
  “朕这两个儿子名为监军,倒教爱卿派人监看著了?”
  李翊驀然抬头,几根银须在烛光下如雪浪翻涌。
  “陛下不亦遣绣衣使者监视前线乎?”
  “想必早已知晓此事。”
  “臣只是顺势將此事奏稟罢了。”
  他向前倾身,酒盏在掌中微微摇晃。
  “老臣敢问陛下,如何看待二王僭越之事?”
  “年少气盛,原是常情。”
  刘备执盏浅啜,目光越过窗欞望向南方。
  “当年朕与云长、益德在涿县相识之时,不也常为军策爭得面红耳赤?”
  “可几十年过去,你看我三兄弟之间,情谊有半点减损否?”
  “未有也!”
  “只变得更加深厚。”
  “非血缘尚且如此,亲兄弟之间又岂会同室操戈,行禽兽之事?”
  “然则二王竟欲兵戈相向!”
  李翊突然提高声调,案上烛火为之一颤。
  “若非陈元龙及时夺剑止之,只怕……会酿成大祸。”
  不等他说完,刘备已摆手截断话头:
  “终究未曾动手,不是么?”
  他转著酒盏沉吟道:
  “伐吴大业未竟,他二人存些爭胜之心,倒比庸碌无为强上许多。”
  “李相昔日在朝堂上,不也常言『鲶鱼相竞,方能激浊扬清』么?”
  殿內一时寂然,唯闻更漏滴滴答答。
  李翊凝视著酒液中沉浮的灯影,不知该如何回答。
  显然,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派遣了自己的眼线到前线去。
  所以二王爭执之事,两人其实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但李翊確信一件事,
  那就是刘备知道的信息,肯定比自己要少上许多。
  少的是哪些信息呢?
  那就是二王爭执之时,
  鲁王一度谈到了“储君”、“大位”等词汇。
  这些词汇都是相当敏感的。
  刘备的眼线,是百分之一百不敢將这些內容报给刘备的。
  而即便是李翊的眼线,也只敢非常隱晦地向自己透露这些內容。
  在短暂的沉默过后,李翊又接著问道:
  “今东吴已定,二王监军之职早毕。”
  “陛下何不令其各归封国?”
  “河南啊……”
  刘备轻嘆一声,起身走向悬掛的坤舆图。
  “当年封理儿在梁国,永儿在鲁国。”
  “本是怜其年幼需朕照拂,故將他们留在河南,离洛阳近。”
  “如今中原復甦,百姓安居……”
  他以掌抚过江南之地,“李相你看。”
  “吴会之地经战火蹂躪,千里沃野尽成蒿莱。”
  李翊蹙眉沉思:
  “陛下之意是?”
  “朕欲改封二王於江南。”
  刘备指尖重重点在建业与会稽两处。
  “朕百年之后,太子坐镇中原,二王开发东南。”
  “兄弟三人鼎足而立,共扶汉室——”
  “相国以为此策如何?”
  烛嗶剥作响。
  李翊默然良久,方才开口:
  “昔周公辅政,管蔡作乱。”
  “汉文帝宽厚,犹有七国之祸。”
  “老臣只怕……”
  他忽然举盏一饮而尽,嘆道:
  “只怕陛下慈父之心,终难料萧墙之变。”
  刘备闻言大笑,执壶为老臣续酒:
  “李相多虑了!朕这些儿子……朕……”
  话至半途,却忽转缄默。
  惟见杯中酒液盪出细碎涟漪。
  李翊方才举的例子,刘备一直都是知道的。
  直到李翊刚刚再次点出,刘备都没太放在心上。
  可仔细去想,似乎也能察觉到有一丝不妥。
  最终,刘备转移话题,举盏相邀道:
  “且饮此杯——”
  “明日朝会,还需李相擬旨改封。”
  两只酒盏在空中轻触,清越之音绕樑不绝。
  窗外忽起秋风,卷著零落桂瓣掠过宫灯。
  刘备信步走过紫檀木书架,指尖掠过整齐排列的书脊,忽然驻足笑道:
  “朕记得三年前来相府时,尚见竹简与帛书各半。”
  “如今满架皆纸册,李相推广造纸之术,当真成效卓著。”
  他抽出一本《战国策》轻捻纸页,但见墨跡透纸而不晕,不由頷首:
  “民间如今藏书成风,洛阳纸价也降了下来,竟成往事矣。”
  李翊执烛近前,昏黄光晕在纸页上盪开涟漪:
  “……陛下圣鉴。”
  “今各州郡官学皆备纸书,寒门学子购书所费不过昔日十之一二。”
  他將烛台置於案上,银须隨著激动的呼吸微微颤动:
  “造纸、兴学二事既成,老臣斗胆进言——”
  “明年春闈,当开科举试。”
  “哦?当真已至时机耶?”
  刘备倏然转身,玄色袍袖带起一阵风。
  “潁川荀氏、弘农杨氏这些世家……可向来都很反对此事。”
  话音未落,李翊已执礼打断:
  “世家反弹,无时或已。”
  “然陛下新灭东吴,威加海內,正宜借势革新。”
  在李翊看来,不论什么时候都会引起这些世家大族的反弹。
  只是看我们选择要他们反应激不激烈罢了。
  隨著陛下您灭掉吴国,您的声望也来到了新高点。
  借著这个机会,推广科举制,再好不过。
  李翊自书架上取出一卷名录,呈给刘备。
  “各州郡寒门才俊皆已录於此,只待陛下圣裁。”
  烛嗶剥炸响,刘备凝视跃动的火苗:
  “朕明年便届甲,不知尚有几多春秋。”
  他轻抚纸卷嘆道:
  “惟愿残年多为百姓办几件实事,庶几於无愧后人。”
  说著,
  却见李翊默然垂首,不由笑道:
  “爱卿昔日常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今朕尚在勉力,首相岂可先萌退意?”
  刘备这是看出李翊对此事兴致不高,才故意出此言敲打。
  李翊仰首饮尽杯中残酒,慨嘆道:
  “老臣非敢言退,实是年迈神衰。”
  “去岁批阅奏章至子时犹可,今至亥时便目眩难支。”
  他指向窗外值房:
  “治儿等年轻官吏,常彻夜理事而神采不减。”
  “这天下终究是属於年轻人的。”
  “如果我们这些老傢伙一直不退,年轻人便永远出不了头。”
  话未竟,刘备忽问道:
  “治儿可承卿之衣钵否?”
  “治郎心智已熟,理政有方。”
  李翊眼角的皱纹渐渐舒展,“虽不敢言青出於蓝,然守成绰绰有余。”
  “前日处置青州漕运纠纷,便曾想出以纸钞兑付漕工的新法。”
  “此事处理得当,陛下当时不也称讚了么?”
  “善!”
  刘备抚掌大笑,“不犯错便是好。”
  他执起案上青玉纸镇摩挲,“朕这些日子时常在想。”
  “阿斗虽仁厚,终需良臣辅弼。”
  “若得治儿这般青年才俊辅佐,当然再好不过。”
  “只是……”
  语至此处忽顿,惟闻更漏声声入耳。
  刘备起身,凝视著李翊的眸子。
  “正如朕適才所言,明年朕就到甲之年了。”
  “尚有几多春秋,朕心里没底。”
  “爱卿口称神劳,但朕观你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呵,至少是要强过朕许多的。”
  说到这里,
  刘备眉头拧得更重,眉宇间一川不平。
  “当年隨朕一起打天下的老臣们,壮志已经被消磨了。”
  “他们不想再拼了,只想享受当下。”
  “这是人之常情,便是朕也乐听曲设宴,故朕不想苛责他们什么。”
  “毕竟前半生为朕付出了许多,这是他们应得的。”
  “但是,国家的运转,依然离不开他们。”
  “爱卿!”
  刘备猛然转向李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
  “你……能明白朕的意思吗?”
  ……
  (本章完)
  仅四菜一汤,却比任何盛宴更显珍贵。
  夜风穿过相府庭院,將那些未悬掛的彩灯吹得轻轻滚动,
  如同天下未安的魂魄,在汉室重兴的第一秋夜里徘徊不去。
  ……
  更深露重,相府门前石狮忽然被火把映亮。
  当值的门房揉著惺忪睡眼推开侧门,惊见天子披著玄色斗篷独立阶前。
  身后仅跟著两名便装侍卫。
  门房慌忙將此事报给家主。
  “陛下!”
  李翊来不及系好衣带便匆匆迎出,葛布袍襟在秋风中翻飞。
  “夜寒露重,圣体怎可轻出?”
  刘备抬手虚扶:
  “朕惊扰李相清梦了。”
  月光下天子眼窝深陷,白日朝堂上的威仪尽化作了疲惫。
  “……陛下深夜来找臣,必是有国家大事。”
  “既是为国家之事,又谈什么叨扰不叨扰呢?”
  说完,李翊邀请刘备入內。
  书房內,烛台次第亮起。
  李翊亲自拨旺炭盆,又命庖人温来一壶邯郸黄酒。
  几碟茴香豆、醃芥菜摆在榆木小几上。
  刘备执杯轻啜,忽然笑道:
  “似当年在下邳对酌时。”
  “说来,你我似乎有很多时日,没有这般小酌过了吧?”
  “呵呵,陛下喜欢,便请用。”
  二人相互敬酒。
  酒过三巡,天子指尖在案几轻轻敲击,沉声说道:
  “白日朝堂之上,有句话朕咽回去了。”
  “朝堂未尽之言,惟敢夜诉於卿”
  “……可是为著陈元龙之事?”
  李翊將酒壶轻轻一转,似笑非笑道:
  “二十万胜军屯驻江南,陛下夜不能寐了。”
  刘备眼中精光乍现:
  “爱卿倒是一如既往地聪明绝顶。”
  “朕確实是为著此事,半夜一直睡不著觉。”
  “思来想去,便想著来相府上討杯酒水吃。”
  “不想,不单单是朕睡不著觉。”
  “原来子玉你,亦未寢。”
  李翊暗想,他为什么未寢,你心里没点数吗?
  李翊缓缓斟酒:
  “……臣已知晓。”
  窗外秋风呜咽,仿佛带著江南百姓的哀哭。
  “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陈元龙绝无二心。”
  “此刻若调兵防备,反逼忠臣生变!”
  “愿陛下以大局为重,勿要在此多事之秋,多生事端,自乱阵脚。”
  刘备沉声说道:
  “朕非猜忌之君,也了解陈元龙的为人。”
  “然史书斑斑……”
  “灭吴之功,还有二十万大军在前线。”
  “朕虽不想疑,但仅凭此现实,便足以令朕寢食难安了。”
  话未说完,忽闻更鼓声破空而来。
  三更天了,炭盆里爆出最后一点火星。
  “爱卿明察秋毫,但你要明白。”
  刘备目露精光,表情十分严肃。
  “朕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
  “再不能像以前那般,感情用事了。”
  “朕必须为社稷计,为万民计。”
  “按理说,这些话,朕本不该对你说。”
  “但你与朕情同手足,从不相疑。”
  “以卿之才智、成熟稳重,除卿之外,朕再难找到第二个可共言语之人。”
  说到这里,刘备又是一声嘆息。
  他颓然坐下,抚著额头,似乎有些焦头烂额了。
  “破吴功高,拥二十万貔貅。”
  “若生异心,江南恐再陷血海!”
  “昔卿力主先灭吴,今吴已亡,该当如何?”
  李翊徐斟热酒:
  “吴虽灭,江南遗民犹食糟糠,衣不蔽体者十之五六。”
  “臣以为当开仓賑饥,缓图其后。”
  “非臣推諉。”
  李翊正色奉觴。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今吴地世族暗结,山越未宾。”
  “若急收兵权,恐生大变。”
  “愿陛下假臣三月,必使江南真正归心。”
  月光映得刘备鬚髮皆白:
  “三月后待如何?”
  “……至少让江南百姓,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
  微微一停顿,李翊似想起什么事。
  “……既然陛下来找老臣了。”
  他缓缓放下酒盏,青瓷底托叩在紫檀木案上发出轻响。
  “老臣这里亦有要事稟奏。”
  刘备执壶为首相斟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盏中漾开涟漪。
  “李相但说无妨。”
  李翊自袖中取出一卷帛书:
  “数日前梁王与鲁王在温县起了爭执,竟为是否诛杀孙鲁班之事险些兵戈相向。”
  他展开密报,小心翼翼呈给刘备。
  “鲁王主张立斩吴国公主以震慑江东余孽。”
  “梁王却以『杀降不祥』力諫,二人当庭拔剑相向。”
  “哦?竟有此事?”
  刘备轻笑出声,指尖轻扣案几。
  “朕这两个儿子名为监军,倒教爱卿派人监看著了?”
  李翊驀然抬头,几根银须在烛光下如雪浪翻涌。
  “陛下不亦遣绣衣使者监视前线乎?”
  “想必早已知晓此事。”
  “臣只是顺势將此事奏稟罢了。”
  他向前倾身,酒盏在掌中微微摇晃。
  “老臣敢问陛下,如何看待二王僭越之事?”
  “年少气盛,原是常情。”
  刘备执盏浅啜,目光越过窗欞望向南方。
  “当年朕与云长、益德在涿县相识之时,不也常为军策爭得面红耳赤?”
  “可几十年过去,你看我三兄弟之间,情谊有半点减损否?”
  “未有也!”
  “只变得更加深厚。”
  “非血缘尚且如此,亲兄弟之间又岂会同室操戈,行禽兽之事?”
  “然则二王竟欲兵戈相向!”
  李翊突然提高声调,案上烛火为之一颤。
  “若非陈元龙及时夺剑止之,只怕……会酿成大祸。”
  不等他说完,刘备已摆手截断话头:
  “终究未曾动手,不是么?”
  他转著酒盏沉吟道:
  “伐吴大业未竟,他二人存些爭胜之心,倒比庸碌无为强上许多。”
  “李相昔日在朝堂上,不也常言『鲶鱼相竞,方能激浊扬清』么?”
  殿內一时寂然,唯闻更漏滴滴答答。
  李翊凝视著酒液中沉浮的灯影,不知该如何回答。
  显然,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派遣了自己的眼线到前线去。
  所以二王爭执之事,两人其实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但李翊確信一件事,
  那就是刘备知道的信息,肯定比自己要少上许多。
  少的是哪些信息呢?
  那就是二王爭执之时,
  鲁王一度谈到了“储君”、“大位”等词汇。
  这些词汇都是相当敏感的。
  刘备的眼线,是百分之一百不敢將这些內容报给刘备的。
  而即便是李翊的眼线,也只敢非常隱晦地向自己透露这些內容。
  在短暂的沉默过后,李翊又接著问道:
  “今东吴已定,二王监军之职早毕。”
  “陛下何不令其各归封国?”
  “河南啊……”
  刘备轻嘆一声,起身走向悬掛的坤舆图。
  “当年封理儿在梁国,永儿在鲁国。”
  “本是怜其年幼需朕照拂,故將他们留在河南,离洛阳近。”
  “如今中原復甦,百姓安居……”
  他以掌抚过江南之地,“李相你看。”
  “吴会之地经战火蹂躪,千里沃野尽成蒿莱。”
  李翊蹙眉沉思:
  “陛下之意是?”
  “朕欲改封二王於江南。”
  刘备指尖重重点在建业与会稽两处。
  “朕百年之后,太子坐镇中原,二王开发东南。”
  “兄弟三人鼎足而立,共扶汉室——”
  “相国以为此策如何?”
  烛嗶剥作响。
  李翊默然良久,方才开口:
  “昔周公辅政,管蔡作乱。”
  “汉文帝宽厚,犹有七国之祸。”
  “老臣只怕……”
  他忽然举盏一饮而尽,嘆道:
  “只怕陛下慈父之心,终难料萧墙之变。”
  刘备闻言大笑,执壶为老臣续酒:
  “李相多虑了!朕这些儿子……朕……”
  话至半途,却忽转缄默。
  惟见杯中酒液盪出细碎涟漪。
  李翊方才举的例子,刘备一直都是知道的。
  直到李翊刚刚再次点出,刘备都没太放在心上。
  可仔细去想,似乎也能察觉到有一丝不妥。
  最终,刘备转移话题,举盏相邀道:
  “且饮此杯——”
  “明日朝会,还需李相擬旨改封。”
  两只酒盏在空中轻触,清越之音绕樑不绝。
  窗外忽起秋风,卷著零落桂瓣掠过宫灯。
  刘备信步走过紫檀木书架,指尖掠过整齐排列的书脊,忽然驻足笑道:
  “朕记得三年前来相府时,尚见竹简与帛书各半。”
  “如今满架皆纸册,李相推广造纸之术,当真成效卓著。”
  他抽出一本《战国策》轻捻纸页,但见墨跡透纸而不晕,不由頷首:
  “民间如今藏书成风,洛阳纸价也降了下来,竟成往事矣。”
  李翊执烛近前,昏黄光晕在纸页上盪开涟漪:
  “……陛下圣鉴。”
  “今各州郡官学皆备纸书,寒门学子购书所费不过昔日十之一二。”
  他將烛台置於案上,银须隨著激动的呼吸微微颤动:
  “造纸、兴学二事既成,老臣斗胆进言——”
  “明年春闈,当开科举试。”
  “哦?当真已至时机耶?”
  刘备倏然转身,玄色袍袖带起一阵风。
  “潁川荀氏、弘农杨氏这些世家……可向来都很反对此事。”
  话音未落,李翊已执礼打断:
  “世家反弹,无时或已。”
  “然陛下新灭东吴,威加海內,正宜借势革新。”
  在李翊看来,不论什么时候都会引起这些世家大族的反弹。
  只是看我们选择要他们反应激不激烈罢了。
  隨著陛下您灭掉吴国,您的声望也来到了新高点。
  借著这个机会,推广科举制,再好不过。
  李翊自书架上取出一卷名录,呈给刘备。
  “各州郡寒门才俊皆已录於此,只待陛下圣裁。”
  烛嗶剥炸响,刘备凝视跃动的火苗:
  “朕明年便届甲,不知尚有几多春秋。”
  他轻抚纸卷嘆道:
  “惟愿残年多为百姓办几件实事,庶几於无愧后人。”
  说著,
  却见李翊默然垂首,不由笑道:
  “爱卿昔日常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今朕尚在勉力,首相岂可先萌退意?”
  刘备这是看出李翊对此事兴致不高,才故意出此言敲打。
  李翊仰首饮尽杯中残酒,慨嘆道:
  “老臣非敢言退,实是年迈神衰。”
  “去岁批阅奏章至子时犹可,今至亥时便目眩难支。”
  他指向窗外值房:
  “治儿等年轻官吏,常彻夜理事而神采不减。”
  “这天下终究是属於年轻人的。”
  “如果我们这些老傢伙一直不退,年轻人便永远出不了头。”
  话未竟,刘备忽问道:
  “治儿可承卿之衣钵否?”
  “治郎心智已熟,理政有方。”
  李翊眼角的皱纹渐渐舒展,“虽不敢言青出於蓝,然守成绰绰有余。”
  “前日处置青州漕运纠纷,便曾想出以纸钞兑付漕工的新法。”
  “此事处理得当,陛下当时不也称讚了么?”
  “善!”
  刘备抚掌大笑,“不犯错便是好。”
  他执起案上青玉纸镇摩挲,“朕这些日子时常在想。”
  “阿斗虽仁厚,终需良臣辅弼。”
  “若得治儿这般青年才俊辅佐,当然再好不过。”
  “只是……”
  语至此处忽顿,惟闻更漏声声入耳。
  刘备起身,凝视著李翊的眸子。
  “正如朕適才所言,明年朕就到甲之年了。”
  “尚有几多春秋,朕心里没底。”
  “爱卿口称神劳,但朕观你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呵,至少是要强过朕许多的。”
  说到这里,
  刘备眉头拧得更重,眉宇间一川不平。
  “当年隨朕一起打天下的老臣们,壮志已经被消磨了。”
  “他们不想再拼了,只想享受当下。”
  “这是人之常情,便是朕也乐听曲设宴,故朕不想苛责他们什么。”
  “毕竟前半生为朕付出了许多,这是他们应得的。”
  “但是,国家的运转,依然离不开他们。”
  “爱卿!”
  刘备猛然转向李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
  “你……能明白朕的意思吗?”
  ……
  (本章完)
  仅四菜一汤,却比任何盛宴更显珍贵。
  夜风穿过相府庭院,將那些未悬掛的彩灯吹得轻轻滚动,
  如同天下未安的魂魄,在汉室重兴的第一秋夜里徘徊不去。
  ……
  更深露重,相府门前石狮忽然被火把映亮。
  当值的门房揉著惺忪睡眼推开侧门,惊见天子披著玄色斗篷独立阶前。
  身后仅跟著两名便装侍卫。
  门房慌忙將此事报给家主。
  “陛下!”
  李翊来不及系好衣带便匆匆迎出,葛布袍襟在秋风中翻飞。
  “夜寒露重,圣体怎可轻出?”
  刘备抬手虚扶:
  “朕惊扰李相清梦了。”
  月光下天子眼窝深陷,白日朝堂上的威仪尽化作了疲惫。
  “……陛下深夜来找臣,必是有国家大事。”
  “既是为国家之事,又谈什么叨扰不叨扰呢?”
  说完,李翊邀请刘备入內。
  书房內,烛台次第亮起。
  李翊亲自拨旺炭盆,又命庖人温来一壶邯郸黄酒。
  几碟茴香豆、醃芥菜摆在榆木小几上。
  刘备执杯轻啜,忽然笑道:
  “似当年在下邳对酌时。”
  “说来,你我似乎有很多时日,没有这般小酌过了吧?”
  “呵呵,陛下喜欢,便请用。”
  二人相互敬酒。
  酒过三巡,天子指尖在案几轻轻敲击,沉声说道:
  “白日朝堂之上,有句话朕咽回去了。”
  “朝堂未尽之言,惟敢夜诉於卿”
  “……可是为著陈元龙之事?”
  李翊將酒壶轻轻一转,似笑非笑道:
  “二十万胜军屯驻江南,陛下夜不能寐了。”
  刘备眼中精光乍现:
  “爱卿倒是一如既往地聪明绝顶。”
  “朕確实是为著此事,半夜一直睡不著觉。”
  “思来想去,便想著来相府上討杯酒水吃。”
  “不想,不单单是朕睡不著觉。”
  “原来子玉你,亦未寢。”
  李翊暗想,他为什么未寢,你心里没点数吗?
  李翊缓缓斟酒:
  “……臣已知晓。”
  窗外秋风呜咽,仿佛带著江南百姓的哀哭。
  “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陈元龙绝无二心。”
  “此刻若调兵防备,反逼忠臣生变!”
  “愿陛下以大局为重,勿要在此多事之秋,多生事端,自乱阵脚。”
  刘备沉声说道:
  “朕非猜忌之君,也了解陈元龙的为人。”
  “然史书斑斑……”
  “灭吴之功,还有二十万大军在前线。”
  “朕虽不想疑,但仅凭此现实,便足以令朕寢食难安了。”
  话未说完,忽闻更鼓声破空而来。
  三更天了,炭盆里爆出最后一点火星。
  “爱卿明察秋毫,但你要明白。”
  刘备目露精光,表情十分严肃。
  “朕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
  “再不能像以前那般,感情用事了。”
  “朕必须为社稷计,为万民计。”
  “按理说,这些话,朕本不该对你说。”
  “但你与朕情同手足,从不相疑。”
  “以卿之才智、成熟稳重,除卿之外,朕再难找到第二个可共言语之人。”
  说到这里,刘备又是一声嘆息。
  他颓然坐下,抚著额头,似乎有些焦头烂额了。
  “破吴功高,拥二十万貔貅。”
  “若生异心,江南恐再陷血海!”
  “昔卿力主先灭吴,今吴已亡,该当如何?”
  李翊徐斟热酒:
  “吴虽灭,江南遗民犹食糟糠,衣不蔽体者十之五六。”
  “臣以为当开仓賑饥,缓图其后。”
  “非臣推諉。”
  李翊正色奉觴。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今吴地世族暗结,山越未宾。”
  “若急收兵权,恐生大变。”
  “愿陛下假臣三月,必使江南真正归心。”
  月光映得刘备鬚髮皆白:
  “三月后待如何?”
  “……至少让江南百姓,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
  微微一停顿,李翊似想起什么事。
  “……既然陛下来找老臣了。”
  他缓缓放下酒盏,青瓷底托叩在紫檀木案上发出轻响。
  “老臣这里亦有要事稟奏。”
  刘备执壶为首相斟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盏中漾开涟漪。
  “李相但说无妨。”
  李翊自袖中取出一卷帛书:
  “数日前梁王与鲁王在温县起了爭执,竟为是否诛杀孙鲁班之事险些兵戈相向。”
  他展开密报,小心翼翼呈给刘备。
  “鲁王主张立斩吴国公主以震慑江东余孽。”
  “梁王却以『杀降不祥』力諫,二人当庭拔剑相向。”
  “哦?竟有此事?”
  刘备轻笑出声,指尖轻扣案几。
  “朕这两个儿子名为监军,倒教爱卿派人监看著了?”
  李翊驀然抬头,几根银须在烛光下如雪浪翻涌。
  “陛下不亦遣绣衣使者监视前线乎?”
  “想必早已知晓此事。”
  “臣只是顺势將此事奏稟罢了。”
  他向前倾身,酒盏在掌中微微摇晃。
  “老臣敢问陛下,如何看待二王僭越之事?”
  “年少气盛,原是常情。”
  刘备执盏浅啜,目光越过窗欞望向南方。
  “当年朕与云长、益德在涿县相识之时,不也常为军策爭得面红耳赤?”
  “可几十年过去,你看我三兄弟之间,情谊有半点减损否?”
  “未有也!”
  “只变得更加深厚。”
  “非血缘尚且如此,亲兄弟之间又岂会同室操戈,行禽兽之事?”
  “然则二王竟欲兵戈相向!”
  李翊突然提高声调,案上烛火为之一颤。
  “若非陈元龙及时夺剑止之,只怕……会酿成大祸。”
  不等他说完,刘备已摆手截断话头:
  “终究未曾动手,不是么?”
  他转著酒盏沉吟道:
  “伐吴大业未竟,他二人存些爭胜之心,倒比庸碌无为强上许多。”
  “李相昔日在朝堂上,不也常言『鲶鱼相竞,方能激浊扬清』么?”
  殿內一时寂然,唯闻更漏滴滴答答。
  李翊凝视著酒液中沉浮的灯影,不知该如何回答。
  显然,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派遣了自己的眼线到前线去。
  所以二王爭执之事,两人其实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但李翊確信一件事,
  那就是刘备知道的信息,肯定比自己要少上许多。
  少的是哪些信息呢?
  那就是二王爭执之时,
  鲁王一度谈到了“储君”、“大位”等词汇。
  这些词汇都是相当敏感的。
  刘备的眼线,是百分之一百不敢將这些內容报给刘备的。
  而即便是李翊的眼线,也只敢非常隱晦地向自己透露这些內容。
  在短暂的沉默过后,李翊又接著问道:
  “今东吴已定,二王监军之职早毕。”
  “陛下何不令其各归封国?”
  “河南啊……”
  刘备轻嘆一声,起身走向悬掛的坤舆图。
  “当年封理儿在梁国,永儿在鲁国。”
  “本是怜其年幼需朕照拂,故將他们留在河南,离洛阳近。”
  “如今中原復甦,百姓安居……”
  他以掌抚过江南之地,“李相你看。”
  “吴会之地经战火蹂躪,千里沃野尽成蒿莱。”
  李翊蹙眉沉思:
  “陛下之意是?”
  “朕欲改封二王於江南。”
  刘备指尖重重点在建业与会稽两处。
  “朕百年之后,太子坐镇中原,二王开发东南。”
  “兄弟三人鼎足而立,共扶汉室——”
  “相国以为此策如何?”
  烛嗶剥作响。
  李翊默然良久,方才开口:
  “昔周公辅政,管蔡作乱。”
  “汉文帝宽厚,犹有七国之祸。”
  “老臣只怕……”
  他忽然举盏一饮而尽,嘆道:
  “只怕陛下慈父之心,终难料萧墙之变。”
  刘备闻言大笑,执壶为老臣续酒:
  “李相多虑了!朕这些儿子……朕……”
  话至半途,却忽转缄默。
  惟见杯中酒液盪出细碎涟漪。
  李翊方才举的例子,刘备一直都是知道的。
  直到李翊刚刚再次点出,刘备都没太放在心上。
  可仔细去想,似乎也能察觉到有一丝不妥。
  最终,刘备转移话题,举盏相邀道:
  “且饮此杯——”
  “明日朝会,还需李相擬旨改封。”
  两只酒盏在空中轻触,清越之音绕樑不绝。
  窗外忽起秋风,卷著零落桂瓣掠过宫灯。
  刘备信步走过紫檀木书架,指尖掠过整齐排列的书脊,忽然驻足笑道:
  “朕记得三年前来相府时,尚见竹简与帛书各半。”
  “如今满架皆纸册,李相推广造纸之术,当真成效卓著。”
  他抽出一本《战国策》轻捻纸页,但见墨跡透纸而不晕,不由頷首:
  “民间如今藏书成风,洛阳纸价也降了下来,竟成往事矣。”
  李翊执烛近前,昏黄光晕在纸页上盪开涟漪:
  “……陛下圣鉴。”
  “今各州郡官学皆备纸书,寒门学子购书所费不过昔日十之一二。”
  他將烛台置於案上,银须隨著激动的呼吸微微颤动:
  “造纸、兴学二事既成,老臣斗胆进言——”
  “明年春闈,当开科举试。”
  “哦?当真已至时机耶?”
  刘备倏然转身,玄色袍袖带起一阵风。
  “潁川荀氏、弘农杨氏这些世家……可向来都很反对此事。”
  话音未落,李翊已执礼打断:
  “世家反弹,无时或已。”
  “然陛下新灭东吴,威加海內,正宜借势革新。”
  在李翊看来,不论什么时候都会引起这些世家大族的反弹。
  只是看我们选择要他们反应激不激烈罢了。
  隨著陛下您灭掉吴国,您的声望也来到了新高点。
  借著这个机会,推广科举制,再好不过。
  李翊自书架上取出一卷名录,呈给刘备。
  “各州郡寒门才俊皆已录於此,只待陛下圣裁。”
  烛嗶剥炸响,刘备凝视跃动的火苗:
  “朕明年便届甲,不知尚有几多春秋。”
  他轻抚纸卷嘆道:
  “惟愿残年多为百姓办几件实事,庶几於无愧后人。”
  说著,
  却见李翊默然垂首,不由笑道:
  “爱卿昔日常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今朕尚在勉力,首相岂可先萌退意?”
  刘备这是看出李翊对此事兴致不高,才故意出此言敲打。
  李翊仰首饮尽杯中残酒,慨嘆道:
  “老臣非敢言退,实是年迈神衰。”
  “去岁批阅奏章至子时犹可,今至亥时便目眩难支。”
  他指向窗外值房:
  “治儿等年轻官吏,常彻夜理事而神采不减。”
  “这天下终究是属於年轻人的。”
  “如果我们这些老傢伙一直不退,年轻人便永远出不了头。”
  话未竟,刘备忽问道:
  “治儿可承卿之衣钵否?”
  “治郎心智已熟,理政有方。”
  李翊眼角的皱纹渐渐舒展,“虽不敢言青出於蓝,然守成绰绰有余。”
  “前日处置青州漕运纠纷,便曾想出以纸钞兑付漕工的新法。”
  “此事处理得当,陛下当时不也称讚了么?”
  “善!”
  刘备抚掌大笑,“不犯错便是好。”
  他执起案上青玉纸镇摩挲,“朕这些日子时常在想。”
  “阿斗虽仁厚,终需良臣辅弼。”
  “若得治儿这般青年才俊辅佐,当然再好不过。”
  “只是……”
  语至此处忽顿,惟闻更漏声声入耳。
  刘备起身,凝视著李翊的眸子。
  “正如朕適才所言,明年朕就到甲之年了。”
  “尚有几多春秋,朕心里没底。”
  “爱卿口称神劳,但朕观你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呵,至少是要强过朕许多的。”
  说到这里,
  刘备眉头拧得更重,眉宇间一川不平。
  “当年隨朕一起打天下的老臣们,壮志已经被消磨了。”
  “他们不想再拼了,只想享受当下。”
  “这是人之常情,便是朕也乐听曲设宴,故朕不想苛责他们什么。”
  “毕竟前半生为朕付出了许多,这是他们应得的。”
  “但是,国家的运转,依然离不开他们。”
  “爱卿!”
  刘备猛然转向李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
  “你……能明白朕的意思吗?”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