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逸读阁小说>书库>都市青春>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393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著

第393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著

  第393章 朝中的势力很顽固,但可惜他们遇著了李相爷
  章武九年秋,
  洛阳南宫,却非殿內烛火通明。
  刘备端坐案上,虽已年近六旬,此刻双目仍炯炯有神。
  他轻轻抚过案上那捲以工整楷书撰写的《科举章程》。
  指尖在“寒门亦可入仕”六字上停留良久。
  “子玉,”
  刘备抬首望向肃立案前的內阁首相李翊。
  “此制若行,天下寒士可有晋身之阶否?”
  李翊躬身应道:
  “……陛下圣明。”
  “臣观前朝选官,多囿於察举徵辟。”
  “权操於州郡,利归於豪族。”
  “虽有名士辈出,然寒门才俊,若无引荐,终老林泉者不可胜数。”
  “今科举之制,以文取士,不论门第。”
  “实乃开千古未有之良法,大势所趋,不可不行也。”
  这些年,李翊的精力、时间几乎全扑到了科举之上。
  虽然科举看起来,就是擬定一个简单的流程,然后推行下去就可以了。
  但现实情况,却要复杂得多。
  它毕竟是此前前所未有的,且是打破原有的阶级固化。
  全面推行,其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故这几年,李翊的心思几乎都在科举上,以及与地方豪族斗智斗勇。
  光是提拔起来的地方官吏,与章武元年相比,足足增加了六倍有余!
  虽然国家的行政体系已经显得有些臃肿了。
  但李翊的控制欲一直很强,他一直推崇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所以寧愿顶著巨大的开销以及臃肿的官僚体系,也要增加地方的“吏”。
  以此来加强对国家的掌控。
  李翊一门心思扑在科举上,只有徵南伐吴之事,分走了他部分时间精力。
  饶是如此,李翊依然以科举为主。
  直到昨夜与刘备谈心之后,李翊便觉得可以开始推行科举制度了。
  刘备微微頷首,目光深邃:
  “朕起於微末,织席贩履之身。
  “”幸得子玉、云长、益德等不弃,方有今日。”
  “深知民间多遗珠,卿此策甚合朕心。”
  “陛下,”
  李翊近前一步,“臣请先於河北、徐州、京畿三地试行。”
  “此三处,豪强未固,国家掌控之强,可以推行。”
  这里李翊说的豪强未固,並不是说河北、徐州的豪强不强。
  而是最强的就是李翊本人。
  李翊本就是河北最强大的家族,以其在朝中的权势。
  以及在北方的人脉、资源、故吏。
  在向河北试点推行,几乎遇不著什么阻力。
  徐州算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加之李翊在这里开发多年。
  想在此处推行,也不难。
  至於京畿重镇就更不必说,天子脚下,易控局面。
  “可先试行一载,观其成效,再推及全国。”
  李翊保持自己一贯温水煮青蛙的態度。
  一步一个脚印走,不想步子迈得太大扯著蛋。
  “准奏。”
  刘备执笔毫批覆。
  但落笔的一瞬,心中仍有一丝担忧。
  “然世家大族必不甘心,卿当如何应对?”
  李翊从容答道:
  “臣已经擬定了几条章程。”
  “一曰渐进,初行时仍予世家一定名额,缓其牴触。”
  “二曰分立,文武分科,各地另设武举,招纳勇略之士。”
  “三曰陛下面试,最终及第者皆由陛下亲试,定其名次。”
  “使天下士子皆感陛下知遇之恩。”
  刘备闻言,这才展顏:
  “善!朕便做这科举之主考。”
  “然卿需谨记,此事关国本,不可不慎。”
  “臣遵旨。”
  李翊再拜,“科举章程已备,请陛下御览。”
  九月庚午,科举詔书颁布。
  洛阳城內,告示甫一张贴,便引来眾人围观。
  只见告示上写著:
  “朕闻周室之兴,庠序育才。”
  “汉祚之盛,孝廉举贤。”
  “今承高祖之基,光武之烈,克復炎汉,都於洛阳。”
  “念天下初定,疮痍待抚,而社稷之固,莫重於得人。”
  “昔董仲舒对策天人,贾长沙治安陈策,皆由明经通术而显於时。”
  “故特开科举,广纳贤良,以彰文教。”
  “自章武十年年始,每岁仲春州郡荐士,秋闈会试於京师。”
  “其科分明经、治术、策论三途:”
  “明经者考五经奥义,治术者问刑名钱穀,策论者试时务对策。”
  “布衣寒素,皆得自荐。”
  “州县长吏,毋得阻抑。”
  “朕当亲策殿试,拔其尤者授以官秩。”
  “夫科举之制,务在至公。”
  “若遇怀瑾握瑜之士,虽贩夫牧竖亦不弃也。”
  “倘有徇私舞弊之徒,虽公侯子弟必加严惩。”
  “著首相翊总领其事,御史台监临考校。”
  “敢有营私者,以枉法论。”
  “咨尔四海,体朕意焉!”
  “庶使野无遗贤,朝多柱石,共兴大汉之隆。”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
  眾围观群眾看望告示,议论纷纷。
  一青衫书生朗声读道:
  “……今开科举,分文武两科。”
  “文科试经义、策论、诗赋。”
  “武科考骑射、兵法、技勇……”
  “凡我齐汉子民,不论门第,皆可应试……”
  “初试於郡,复试於州,终试於京……”
  人群中顿时譁然。
  “不论门第?寒门亦可参考?”
  一布衣少年喃喃自语,眼中闪动希望。
  旁侧锦衣公子冷笑:
  “千年规制,岂能说改就改?”
  “怕是雷声大,雨点小。”
  此言一出,立马有人不服道:
  “李相爷可向来是有什么就做什么。”
  “此前相爷推行新幣,不也是说推行就推行吗?”
  “你!!”
  那锦衣公子恼羞成怒,见此人衣著穿束不是本地人,当即反讥道:
  “哼,原来是外地人。”
  “你们乡下人,就爱跑到京城里来要饭。”
  “乡下人怎的?乡下人若非活不下去了,又怎会跑到京城里来谋生?”
  就在眾人爭吵之时,
  不远处茶楼上,几位衣著华贵之人临窗而坐,面色凝重。
  “李翊此贼,欲绝我世家根本耶!”
  中年男子捏紧茶盏,指尖发白。
  “不论品第,人人皆可科举考试,入朝为官。”
  “这完全是瞎胡闹!”
  “如此一来,寒门子弟岂非是有资格与王公贵族一起竞爭了?”
  年长者捻须沉吟:
  “……唉,李翊此人向来雷厉风行,其手段之强硬,你我都见识过的。”
  “且观其变吧。”
  “科举取士非易事,其中可操作处甚多。”
  “况朝廷仍需我等出力,未必敢彻底撕破脸面。”
  “叔父不知,”
  另一青年压低声音。
  “听闻河北崔氏已暗中联络,欲在初试时让族中子弟全数参考,包揽名额。”
  “使寒门无人得中,如此科举自然名存实亡。”
  年长者眼中精光一闪,连连頷首:
  “告知崔公,我洛阳郑家愿共举此事。”
  十月,各地初试在即。
  李翊坐镇京师,每日皆有快马送来各地情报。
  这日黄昏,他正批阅公文,忽有心腹幕僚疾步入內。
  “相爷,河北急报。”
  幕呈上密信,“地方大姓串联,欲垄断科考名额。”
  “且散布谣言,称科举仅为形式,录取仍以门第为准。”
  对此,李翊並不意外,只问道:
  “寒门士子反应如何?”
  “多半疑虑观望,恐白费心力。”
  “可知崔氏子弟中,何人学问最佳?”
  “当推崔琰之侄崔曜,年方二十,已有才名。”
  李翊頷首,笑道:
  “传书河北学政,本月十五我將於鄴城明伦堂讲学,论科举之要义。”
  幕僚诧异道:
  “相爷要亲赴河北?此事何须劳动大驾?”
  李翊微笑道:
  “非如此,不足破坚冰。”
  “况河北也算老夫半个故乡,许久不曾回去。”
  “也该回去见见『江东父老』了。”
  数日后,鄴城明伦堂內,人头攒动。
  李翊端坐檯上,目光扫过台下:
  前排华服锦衣者,皆世家子弟。
  后排布衣朴素者,多是寒门士子。
  两侧还有几位当地大族族长,面无表情。
  李翊虽是河北领袖,但其实很多人是没见过李翊的。
  毕竟首相这种国家二把手,不是旁人想见就能见的。
  尤其是那些寒门子弟,只是听说其名你,未见其人。
  如今,听说李相爷亲临河北明伦堂。
  许多士子,学问不好的,都跑来凑热闹。
  见一见,这位帝国的风云人物。
  也算是做到了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这就叫人气,口碑。
  “这便是李相爷吧?”
  “看起来比想像中要和蔼许多啊。”
  “废话,你以为相爷应该是凶巴巴的吗?”
  “当然,我听我叔父说了,当官儿的大部分都是不怒自威,官儿越是大越是如此。”
  “因为如果长得不凶,镇不住手下人。”
  “可看李相爷和蔼可亲,不像是凶巴巴的人吶。”
  眾人对李翊的第一印象就是:
  身材高瘦,风姿雋爽。
  萧疏轩举,湛然若神。
  “诸君,”
  李翊开言,打断了眾人的嘈杂之声。
  “今日不论君臣,只谈学问。”
  “有疑科举者,皆可发问。”
  “本相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沉默片刻,一华服青年起身问道:
  “相爷好,学生崔曜敢问首相:”
  “科举不论门第,然寒门无钱购书,无师授业,如何与世家竞爭?”
  “此非表面公平,实则不公乎?”
  纸张不管怎么发展,怎么推行,那都是有成本的。
  不可能真让国家来负担这个钱。
  只有成本这个东西还在,寒门就是不可能竞爭得贏世家的。
  此言一出,堂內譁然。
  此问尖锐,直指要害。
  李翊不怒反笑,有条不紊地说道:
  “这世上不存在绝对公平,只有相对公平。”
  “科举推行,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有机会入朝为官,光耀门楣。”
  “至於崔生提到的成本问题,朝廷已有对策。”
  “各郡將设官学,贫寒士子可申请助学钱粮。”
  “宫中藏书將抄录分送州郡,供士子阅览。”
  “更鼓励民间捐书助学,功德碑立於学宫之外,流芳百世。”
  崔曜恭恭敬敬拱手作揖,表示感谢李翊的回答。
  方一坐下,又一人起身:
  “即便寒门得中,无家族奥援,仕途岂能顺畅?”
  “学生不解,请相爷为学生解惑。”
  “科举及第者,皆为天子门生。”
  李翊正色答道,“陛下將亲授官职,考绩升迁。”
  “一切以能力为准,不问出身。”
  他目光忽视崔曜,笑道:
  “闻崔公子才学出眾,可惧与寒门同场较技?”
  崔曜年轻气盛,当即扬首:
  “学生不才,愿与任何人比试!”
  “善!”
  李翊抚掌,“今日便请诸位作策论一篇,题目是《论治河北水患》。、”
  “最佳者,本相可破例提拔。”
  “亲自將他荐於陛下殿前,破格录用。”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无人料到李翊会突然开展考试。
  有的人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今天有考试,他们昨天就该恶补一下功课。
  毕竟这场考试,是直接一步登天、平步青云的机会。
  两个时辰后,文章收齐。
  李翊当场阅卷,堂下鸦雀无声。
  每一个人都屏气凝神,堂內静的针落可闻。
  当他读到一篇字跡工整的文章时,不禁点头。
  文中所提治理水患之策,既承古法,又有新意,切实可行。
  “清河县士子,赵深。”李翊抬头,“何在?”
  后排一布衣青年迟疑起身:
  “学生在此。”
  眾人侧目,见其衣衫虽旧,却气度不凡。
  “汝文中言:『导水於沙丘之地,蓄而为湖,旱可溉,涝可蓄』,此想法从何而来?”
  赵深恭声答:
  “学生家乡常遭水患,故常年观察水文,此策乃多年思索所得。”
  “且学生曾实地勘察,发现鄴城以北確有地势低洼处,可作蓄水之用。”
  李翊又问几个问题,赵深皆对答如流。
  旁观的崔曜面色渐沉。
  最终,李翊宣布赵深策论最佳。
  当即赠钱五千,以为鼓励。
  並当著眾人的面宣布:
  “科考面前,人人平等。”
  “有才者,虽布衣亦可晋身。”
  “无学者,虽世家绝不录用。”
  消息传开,河北寒门士气大振。
  李翊毕竟对河北的掌控力很强,亲自去了一趟后,便轻鬆稳定住了这里的局势。
  没过几天,便回去了。
  回洛阳途中,有幕僚问李翊道:
  “相爷特意褒奖寒门,这样做是否过於刺激世家?”
  李翊遥望远处田野,摇手指道:
  “你看那田中之禾,有杂草爭肥,则稻苗不壮。”
  “治国亦然,若世家垄断仕途,则国家不得真才。”
  “今陛下三兴汉室,正当除旧布新。”
  “然世家根深蒂固,恐生变故。”
  “故需刚柔並济。”
  李翊有条不紊道。
  “吾已请陛下下詔,科举中第者,其家族可免三年徭役。”
  “推荐寒门中举者,亦有奖赏。”
  “如此,开明世家或会转变態度。”
  幕僚嘆服,“相爷深谋远虑,可若有顽固不化的呢?”
  对此,李翊没有回话,只是以沉默应对。
  那幕僚便不再继续追问了。
  初试之日,各地考场外人群涌动。
  京畿考场前,一老者颤巍巍送孙儿入场:
  “我老李家三代为农,今竟能参与选官。”
  “无论中与不中,皆感皇恩浩荡。”
  由於科举考试可以不论出身,所以很多人都只是来凑个热闹,重在参与。
  甚至连没读过几篇书的人都来参加考试了。
  因为这个新推行的制度,对老百姓来说太过新鲜了。
  有路人在旁边笑道:
  “那你可撞大运了,你们与当今相爷是本家,说不定给你破格录取了哩。”
  “胡说!”
  立马有路人出声反驳,“朝廷的詔书都下来了,说好科举是公平公正的,哪有走后门的可能。”
  徐州考场外,
  有富家子带著书童僕役,携精美食盒参考。
  亦有寒门子弟怀揣乾粮,独自赴考。
  不过科举新政推行之初,也並非都是一帆风顺。
  詔书下达州郡,
  要求各地设学馆、开乡试,选拔人才赴京会试。
  然各地官员阳奉阴违者甚眾。
  “什么不论门第,唯才是举?”
  “若让寒门子弟与吾等同朝为官,成何体统!””
  徐州刺史府內,几个官员聚饮时愤愤不平。
  “刺史已上书朝廷,言徐州去岁逢山贼作乱。”
  “內乱方平,不宜骤行新政,请缓三年施行。”
  “善!倘各地若皆如此,这科举便名存实亡矣。”
  类似的情形在其他州郡等地同时上演。
  一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暗中串联,以“地方特殊情况”为由拖延科举推行。
  消息传回洛阳,李翊震怒。
  次日早朝,御史大夫出班奏报各地推行科举受阻之事。
  刘备眉头微蹙,却只温言道:
  “新政推行,难免有些阻碍。”
  “诸卿有何高见?”
  朝堂上一片寂静。
  许多官员眼观鼻鼻观心,实则暗中观察皇帝与首相的反应。
  李翊出列,声如洪钟:
  “陛下,科举取士乃国之大计。”
  “既有阻挠者,当以国法论处!”
  刘备沉吟片刻,道:
  “……李相言之有理。”
  “然各地或有难处,还须体察,不可妄断。”
  “陛下仁德!”
  李翊躬身,“然国法不容轻慢。”
  “臣请旨彻查各地推行科举不力者,以正朝纲。”
  刘备頷首:
  “便依李相之意。”
  “只是……勿要太过严苛,给人以改过之机。”
  “臣领旨。”
  李翊目光如电,扫过朝堂,不少官员纷纷低头。
  这个感觉眾人再熟悉不过了。
  经典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朝堂上,至少在刘备一朝,
  一直都是刘备与李翊君臣的“二人转”。
  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早在徐州时就是如此,
  刘备扮演他一贯的老好人角色。
  而李翊在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后,也开始著手动刀了。
  三日后,
  李翊以雷霆手段连罢三州刺史、五郡太守。
  皆因“怠慢科举,有负圣恩”。
  更有朝中两位为地方求情的重臣,被外放边远郡县。
  一时间,朝野震动。
  “李相这是要借科举之名,清除异己啊!”
  散朝后,几个官员在偏殿窃窃私语。
  “嘘!慎言!”
  “没见连皇亲国戚说情都没用么?”
  “听说陛下虽未明確表態,却將御笔赐予李相,许他先斩后奏之权。”
  “陛下仁德,不欲严惩。”
  “李相刚厉,执法如山。”
  话未说完,
  忽见李翊走来,眾人顿时噤若寒蝉。
  李翊冷眼扫过:
  “诸公似有閒情逸致?不如多想想如何为陛下分忧,推行新政。”
  “是是是,相爷说的是。”
  眾人唯唯诺诺而退。
  许是多年不曾见过李翊的手段,让眾人忘了李翊不是不愿开刀,而是一直主张以和为贵。
  在许多人看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那一定是一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见谁都拽得二五八万似的。
  除皇帝外,那一定是想杀谁就杀谁,想罢免谁就罢免谁。
  歷史上確实有这样的人,
  王莽、董卓就是这样的人。
  那他们下场、风评是怎样的自不必说。
  即便是歷史上的曹操,也没有肆无忌惮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曹操在歷史上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克制的。
  而对比某三国里的大佐曹操,
  他的形象塑造,就是怎么狂、怎么洒脱怎么来。
  可以让名士给自己当马夫,当脚垫子。
  可以因为一时的喜好,就隨意杀死一个守大门的。
  这时会有人说,以曹操的权势,杀死一个守大门的有什么不可以?
  確实是可以,
  但杀一般来说,都要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曹大佐给出的理由是“这就是我的规矩”。
  在很多中二少年看来这很酷。
  因为生杀大权,就掌握在其人的一瞬之间。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
  你越是滥用权力,越是会损害你的权威。
  还是那句万变不离其宗的话,权力本质是人的认可。
  所以那些真正高明的政治人物,都是不喜欢隨意去收拾別人的。
  得到更多人的拥护与支持,比树立一个敌人要好很多。
  所以朝中许多人的一些毛病,李翊都是可以包容的。
  李翊都快满五十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刚刚出山的毛头小伙子了。
  也不可能因为你一句话顶撞了我,我就一定要报復你,甚至杀了你
  是中二少年才会干的事。
  对於政治人物来说,即便是一个与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人交往。
  他也会优先看这人的价值,然后再谈生存合作。
  ……
  是夜,皇宫內烛火通明。
  刘备轻抚著一封密奏,对侍立一旁的李翊嘆道:
  “一日罢八员大臣,朝野皆言朕纵容首相专权矣。”
  “坊间还有人说,李相这是借科举之名,排除异己。”
  “所以朕今晚召你来,就是想劝你悠著点儿。”
  “別一次性搞得太过激了。”
  李翊躬身道:
  “……臣甘愿担此恶名。”
  “科举乃国之根本,若非雷厉风行,难破数百年门阀之弊。”
  只要不涉及李翊的原则问题,李翊基本上都是主张以和为贵。
  但涉及到了李翊的底线,那就是化身绝对的政治机器。
  稍微有点儿眼力见的,都能看出来。
  李翊这几年的重心,都放在了科举上。
  所以大部分聪明人,都会在此时积极配合。
  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这时候就遭了殃了。
  刘备微微頷首:
  “……朕非怪卿。”
  “昔日光武中兴,亦需强项令董宣。”
  “今日三兴汉室,岂能无霹雳手段?”
  “卿放心去做,朕在背后支持。”
  稍顿,又道:
  “只是……那些被罢官员中,亦有能吏。”
  “可否酌情……”
  刘备到底还是心软了,毕竟那些官员中有不少人跟了他很多年,对他也挺忠心的。
  关键人確实有能力。
  李翊这说罢免就罢免,饶是刘备一开始也没想到,他一次会罢免这么多人。
  李翊摇了摇头,不容妥协道:
  “……陛下,法不容情。”
  “今姑息一人,明日便有十人效仿。”
  “待科举已成大势,再招贤纳士不迟。”
  刘备默然良久,终道:
  “……唉,便依卿言罢。”
  次日,李翊再出重手。
  將阻挠科举最甚的幽州刺史下狱查办,其党羽纷纷落马。
  同时颁布《科举推行令》,明定奖惩:
  推行有力者,不拘品阶,破格提拔。
  敷衍塞责者,虽皇亲国戚,亦严惩不贷。
  各地官员见朝廷动真格,再不敢怠慢。
  学馆纷纷设立,乡试如火如荼展开。
  寒门士子欢呼雀跃,称颂“:
  陛下圣明,李相刚正”。
  有趣的是,那些最初被罢黜的官员中。
  有人痛定思痛,令子弟刻苦攻读。
  竟也通过科举重返仕途,此为后话。
  总之,在李翊的坚决贯彻下,科举总算是走向正途。
  詔书传至各州郡,天下寒门士子奔走相告。
  携书负笈,千里迢迢奔赴洛阳。
  时值章武十年,仲春。
  洛水两岸杨柳吐绿。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儘是赴考学子。
  有骑驴的寒士,亦有乘轿的富家子弟。
  更有徒步而行的布衣书生。
  沿途客栈爆满,酒肆生意兴隆。
  连道旁卖炊饼的老翁都忙得不可开交。
  “听闻今年应试者逾三千人,洛阳城內一房难求啊!”
  茶棚下,几个书生边歇脚边议论。
  “可不是么,我家书童提前半月来京,竟只能租得城东一柴房暂住。”
  正说话间,
  忽见远处尘土飞扬,一队官兵护著几辆马车疾驰而过。
  “那是何处官员?”有人问道。
  茶博士边斟茶边笑答:
  “客官外地来的吧?那是內阁首相李翊李大人的车驾。”
  “近日为著科举之事,李相爷连日出入宫中,与陛下商议大计呢。”
  眾人闻言,皆起身肃立,待车驾远去方才落座。
  人群中,有个青衫少年独自坐著。
  他面容清瘦,目光如炬。
  腰间佩剑,却不似寻常书生。
  他默默饮尽杯中粗茶,留下两文大钱,背起书箱继续赶路。
  洛阳城內,万人空巷。
  科举考试前三日,京城九门涌入考生及隨行人员数以万计。
  客栈早已客满,许多人家腾出空房租赁,价格翻了几番仍供不应求。
  纸墨笔砚店铺前排起长龙,书坊里歷年试题被抢购一空。
  连代写家信的摊子都兼做起考前辅导的营生。
  城南贡院外已搭起无数帐篷,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状元糕誒,状元糕!”
  “吃了必中状元哟!”
  “文昌笔,文昌笔。”
  “孔圣人开过光的!”
  是夜,李翊微服巡访至贡院外。
  见如此盛况,捋须微笑。
  隨从问道:“相爷因何发笑?”
  李翊背著手,唇角笑意不减:
  “我笑商贾机巧,借科举牟利。”
  “然转念思之,若非陛下开科取士,洛阳安得如此繁荣?”
  “强兵富民,本就是相辅相成啊。”
  那隨从见缝插针地说道:
  “这些都是相爷您多年的功劳,若非您一时操持此事。”
  “国家安能將科举推行下来。”
  李翊笑著摇了摇头,笑意直达眼底。
  “我不过是做了一点微末的小事,不求世人记住。”
  “倘若侥倖,后人再提到老夫之时。”
  “说李某確实为百姓做了一点实事,那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大考之日,晨钟未响。
  贡院外已是人山人海。
  兵士持戟而立,维持秩序。
  “诸生听令!按籍贯列队,查验身份后方可入场!”
  礼官高声呼喊。
  一名青衫少年排在天水郡的队伍中,前后多是年长之士。
  有人见他年轻,笑问:
  “小兄弟年几何?便来应试?”
  少年剑眉星目,朗声拱手答:
  “虚度十八春秋。”
  “闻圣天子不拘年齿取士,故来一试。”
  眾人皆惊讶不已。
  正议论间,忽听鼓乐齐鸣,一顶八抬大轿抵达贡院正门。
  原是內阁首相李翊身著紫袍玉带,步出轿门,眾官员齐齐躬身行礼。
  “恭迎相爷监临!”
  “恭迎相爷监临!!”
  “……”
  李翊登上高台,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朗声道:
  “诸生静听!今日圣上亲临贡院,特为尔等鼓劲!”
  话音未落,
  但见黄罗伞盖迤邐而来,刘备竟亲自驾临。
  万眾跪拜,山呼万岁。
  刘备頷首,温言道:
  “朕起身布衣,知民间疾苦。”
  “今开科举,惟愿野无遗贤。”
  “诸生尽展所学,勿负平生志气。”
  言毕,登楼观考。
  李翊遂大声宣读考场规则:
  “诸生入號舍后,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挟带纸条。”
  “不得左顾右盼……”
  “违者逐出考场,永不录用!”
  钟鸣三响,考生们鱼贯入场。
  那名青衫少年也找到地字柒拾叄號舍。
  整理笔墨,静待试题。
  日上三竿,试题牌高悬:
  《论强兵与富民孰先》。
  號舍內顿时响起一片嗟嘆之声。
  此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关乎国策方向,答不好便会触怒天顏。
  尤其当今相爷的治国论,相当独到。
  与古人有类同之处,却不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可以说是相当难得考题。
  而这么难的考题,正是李翊亲自出的。
  全国的考卷,其实全都是李翊编写的。
  而题目的核心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李翊是反对后世那种八股文取士的。
  思想一旦被禁錮,就註定会落后。
  这也是李翊用人的原则,
  鼓励手下人自由竞爭,谁优秀谁上位。
  青衫少年略思片刻,嘴角微扬,研墨铺纸,挥毫落笔。
  “学生闻之:兵者,国之利器也。”
  “民者,国之根本也。”
  “利器无根本则不立,根本无利器则不固……”
  “昔齐桓公富国强兵,九合诸侯,非先富而后强耶?”
  “然秦孝公变法图强,卒並六国,似又强在先而富在后。”
  他笔下生风,纵横捭闔,既引经据典,又联繫当下:
  “今陛下初登大宝,天下初定,宜轻徭薄赋使民富裕。”
  “然诸侯未完全臣服,边关烽火时起,强兵亦不可缓。”
  “窃以为强兵与富民,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孰先孰后,当审时度势。”
  洋洋洒洒三千言,一气呵成。
  最后写道:
  “故曰:审天下之势而应之,酌民情而为之。”
  “富不以养兵,则富无保障。”
  “强不以护民,则强无意义。”
  “圣天子明鑑万里,必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阅卷连经三日,李翊亲自主持。
  当他看到这封试卷时,眼前陡然一亮,反覆阅读三遍之后。
  乃对左右人道:
  “此子竟將矛盾二者统一,提出:『富兵於民,强民以兵』之策,確实有思考。”
  “本相一直鼓励学生要多思考,並非死读书,读死书。”
  “此子倒是与诸子有所不同。”
  正说间,刘备也走了过来。
  见李翊神態喜悦,便问李翊什么事这么高兴,是不是为国家发掘了一个新的人才?
  李翊便把手上的试卷交给刘备。
  刘备接过,览阅,只见试卷上写道:
  “臣对:窃闻天子垂问强兵富民孰先,此乃社稷之本也。”
  “臣观三汉以来,未有民贫而兵强者,亦未有兵弱而国存者。”
  “然审时度势,当以富民为根,强兵为干,二者犹阴阳之相济也。”
  “昔管仲治齐,开盐铁之利。”
  “仓廩实而后整军旅,遂九合诸侯。”
  “勾践復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能雪耻吴门。”
  “今陛下新承大统,中国疲弊。”
  “若遽求扩军备武,犹涸泽而渔,非长治久安之道。”
  “当仿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使百姓戴陛下如日月,则兵源自广,粮秣自足。”
  “然富民非废武备也。”
  “昔始皇穷兵黷武而失其民,刘表坐保江汉而丧其土。”
  “臣谓宜分三等治之:”
  “於荆州故地,民富而敌近,当寓兵於农,修械屯田。”
  “於江南新附,地僻而民疲,宜减戍卒,兴水利。”
  “於汉中前线,则用李相“十二更代”之法,兵不疲而民不乏。”
  “至若统一大计,当效陶朱公之智。”
  “以商贾通陇右骏马,中原盐换南中铜铁。”
  “则民富而兵械精。”
  “待三仓粟满,五营械足。”
  “乃命一上將军出关中,陛下自將出宛洛。”
  “则中原士民必簞食壶浆以迎王师矣。”
  “臣谨对:富民者,种穀也。”
  “强兵者,收穫也。”
  “不种而求获,虽神农不能。”
  “愿陛下深植富民之根,待时而动。”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刘备看罢,亦是嘖嘖称奇。
  知道为什么李翊为欣赏这一篇试卷了。
  不单单只是文笔好,引用了大量典故。
  更重要的是,此子针砭时弊,一直在关注著国家大事。
  甚至国家的每一条政策,他都一直在关注著。
  所以才能在考题中应答如流。
  过於国家政策的把握,既是態度问题,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李翊一直都很看重这一点。
  也难怪再发掘此子后,他会如此兴奋。
  “此子可堪为状元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笑道:
  “陛下心中已如明镜,又何必在拷问在下呢?”
  二人相视一笑。
  隨后,
  刘备提起笔墨,在试卷上批註了这一行字:
  章武十年,殿试甲等第一名姜维。
  (本章完)
  刘备沉吟片刻,道:
  “……李相言之有理。”
  “然各地或有难处,还须体察,不可妄断。”
  “陛下仁德!”
  李翊躬身,“然国法不容轻慢。”
  “臣请旨彻查各地推行科举不力者,以正朝纲。”
  刘备頷首:
  “便依李相之意。”
  “只是……勿要太过严苛,给人以改过之机。”
  “臣领旨。”
  李翊目光如电,扫过朝堂,不少官员纷纷低头。
  这个感觉眾人再熟悉不过了。
  经典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朝堂上,至少在刘备一朝,
  一直都是刘备与李翊君臣的“二人转”。
  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早在徐州时就是如此,
  刘备扮演他一贯的老好人角色。
  而李翊在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后,也开始著手动刀了。
  三日后,
  李翊以雷霆手段连罢三州刺史、五郡太守。
  皆因“怠慢科举,有负圣恩”。
  更有朝中两位为地方求情的重臣,被外放边远郡县。
  一时间,朝野震动。
  “李相这是要借科举之名,清除异己啊!”
  散朝后,几个官员在偏殿窃窃私语。
  “嘘!慎言!”
  “没见连皇亲国戚说情都没用么?”
  “听说陛下虽未明確表態,却將御笔赐予李相,许他先斩后奏之权。”
  “陛下仁德,不欲严惩。”
  “李相刚厉,执法如山。”
  话未说完,
  忽见李翊走来,眾人顿时噤若寒蝉。
  李翊冷眼扫过:
  “诸公似有閒情逸致?不如多想想如何为陛下分忧,推行新政。”
  “是是是,相爷说的是。”
  眾人唯唯诺诺而退。
  许是多年不曾见过李翊的手段,让眾人忘了李翊不是不愿开刀,而是一直主张以和为贵。
  在许多人看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那一定是一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见谁都拽得二五八万似的。
  除皇帝外,那一定是想杀谁就杀谁,想罢免谁就罢免谁。
  歷史上確实有这样的人,
  王莽、董卓就是这样的人。
  那他们下场、风评是怎样的自不必说。
  即便是歷史上的曹操,也没有肆无忌惮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曹操在歷史上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克制的。
  而对比某三国里的大佐曹操,
  他的形象塑造,就是怎么狂、怎么洒脱怎么来。
  可以让名士给自己当马夫,当脚垫子。
  可以因为一时的喜好,就隨意杀死一个守大门的。
  这时会有人说,以曹操的权势,杀死一个守大门的有什么不可以?
  確实是可以,
  但杀一般来说,都要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曹大佐给出的理由是“这就是我的规矩”。
  在很多中二少年看来这很酷。
  因为生杀大权,就掌握在其人的一瞬之间。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
  你越是滥用权力,越是会损害你的权威。
  还是那句万变不离其宗的话,权力本质是人的认可。
  所以那些真正高明的政治人物,都是不喜欢隨意去收拾別人的。
  得到更多人的拥护与支持,比树立一个敌人要好很多。
  所以朝中许多人的一些毛病,李翊都是可以包容的。
  李翊都快满五十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刚刚出山的毛头小伙子了。
  也不可能因为你一句话顶撞了我,我就一定要报復你,甚至杀了你
  是中二少年才会干的事。
  对於政治人物来说,即便是一个与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人交往。
  他也会优先看这人的价值,然后再谈生存合作。
  ……
  是夜,皇宫內烛火通明。
  刘备轻抚著一封密奏,对侍立一旁的李翊嘆道:
  “一日罢八员大臣,朝野皆言朕纵容首相专权矣。”
  “坊间还有人说,李相这是借科举之名,排除异己。”
  “所以朕今晚召你来,就是想劝你悠著点儿。”
  “別一次性搞得太过激了。”
  李翊躬身道:
  “……臣甘愿担此恶名。”
  “科举乃国之根本,若非雷厉风行,难破数百年门阀之弊。”
  只要不涉及李翊的原则问题,李翊基本上都是主张以和为贵。
  但涉及到了李翊的底线,那就是化身绝对的政治机器。
  稍微有点儿眼力见的,都能看出来。
  李翊这几年的重心,都放在了科举上。
  所以大部分聪明人,都会在此时积极配合。
  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这时候就遭了殃了。
  刘备微微頷首:
  “……朕非怪卿。”
  “昔日光武中兴,亦需强项令董宣。”
  “今日三兴汉室,岂能无霹雳手段?”
  “卿放心去做,朕在背后支持。”
  稍顿,又道:
  “只是……那些被罢官员中,亦有能吏。”
  “可否酌情……”
  刘备到底还是心软了,毕竟那些官员中有不少人跟了他很多年,对他也挺忠心的。
  关键人確实有能力。
  李翊这说罢免就罢免,饶是刘备一开始也没想到,他一次会罢免这么多人。
  李翊摇了摇头,不容妥协道:
  “……陛下,法不容情。”
  “今姑息一人,明日便有十人效仿。”
  “待科举已成大势,再招贤纳士不迟。”
  刘备默然良久,终道:
  “……唉,便依卿言罢。”
  次日,李翊再出重手。
  將阻挠科举最甚的幽州刺史下狱查办,其党羽纷纷落马。
  同时颁布《科举推行令》,明定奖惩:
  推行有力者,不拘品阶,破格提拔。
  敷衍塞责者,虽皇亲国戚,亦严惩不贷。
  各地官员见朝廷动真格,再不敢怠慢。
  学馆纷纷设立,乡试如火如荼展开。
  寒门士子欢呼雀跃,称颂“:
  陛下圣明,李相刚正”。
  有趣的是,那些最初被罢黜的官员中。
  有人痛定思痛,令子弟刻苦攻读。
  竟也通过科举重返仕途,此为后话。
  总之,在李翊的坚决贯彻下,科举总算是走向正途。
  詔书传至各州郡,天下寒门士子奔走相告。
  携书负笈,千里迢迢奔赴洛阳。
  时值章武十年,仲春。
  洛水两岸杨柳吐绿。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儘是赴考学子。
  有骑驴的寒士,亦有乘轿的富家子弟。
  更有徒步而行的布衣书生。
  沿途客栈爆满,酒肆生意兴隆。
  连道旁卖炊饼的老翁都忙得不可开交。
  “听闻今年应试者逾三千人,洛阳城內一房难求啊!”
  茶棚下,几个书生边歇脚边议论。
  “可不是么,我家书童提前半月来京,竟只能租得城东一柴房暂住。”
  正说话间,
  忽见远处尘土飞扬,一队官兵护著几辆马车疾驰而过。
  “那是何处官员?”有人问道。
  茶博士边斟茶边笑答:
  “客官外地来的吧?那是內阁首相李翊李大人的车驾。”
  “近日为著科举之事,李相爷连日出入宫中,与陛下商议大计呢。”
  眾人闻言,皆起身肃立,待车驾远去方才落座。
  人群中,有个青衫少年独自坐著。
  他面容清瘦,目光如炬。
  腰间佩剑,却不似寻常书生。
  他默默饮尽杯中粗茶,留下两文大钱,背起书箱继续赶路。
  洛阳城內,万人空巷。
  科举考试前三日,京城九门涌入考生及隨行人员数以万计。
  客栈早已客满,许多人家腾出空房租赁,价格翻了几番仍供不应求。
  纸墨笔砚店铺前排起长龙,书坊里歷年试题被抢购一空。
  连代写家信的摊子都兼做起考前辅导的营生。
  城南贡院外已搭起无数帐篷,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状元糕誒,状元糕!”
  “吃了必中状元哟!”
  “文昌笔,文昌笔。”
  “孔圣人开过光的!”
  是夜,李翊微服巡访至贡院外。
  见如此盛况,捋须微笑。
  隨从问道:“相爷因何发笑?”
  李翊背著手,唇角笑意不减:
  “我笑商贾机巧,借科举牟利。”
  “然转念思之,若非陛下开科取士,洛阳安得如此繁荣?”
  “强兵富民,本就是相辅相成啊。”
  那隨从见缝插针地说道:
  “这些都是相爷您多年的功劳,若非您一时操持此事。”
  “国家安能將科举推行下来。”
  李翊笑著摇了摇头,笑意直达眼底。
  “我不过是做了一点微末的小事,不求世人记住。”
  “倘若侥倖,后人再提到老夫之时。”
  “说李某確实为百姓做了一点实事,那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大考之日,晨钟未响。
  贡院外已是人山人海。
  兵士持戟而立,维持秩序。
  “诸生听令!按籍贯列队,查验身份后方可入场!”
  礼官高声呼喊。
  一名青衫少年排在天水郡的队伍中,前后多是年长之士。
  有人见他年轻,笑问:
  “小兄弟年几何?便来应试?”
  少年剑眉星目,朗声拱手答:
  “虚度十八春秋。”
  “闻圣天子不拘年齿取士,故来一试。”
  眾人皆惊讶不已。
  正议论间,忽听鼓乐齐鸣,一顶八抬大轿抵达贡院正门。
  原是內阁首相李翊身著紫袍玉带,步出轿门,眾官员齐齐躬身行礼。
  “恭迎相爷监临!”
  “恭迎相爷监临!!”
  “……”
  李翊登上高台,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朗声道:
  “诸生静听!今日圣上亲临贡院,特为尔等鼓劲!”
  话音未落,
  但见黄罗伞盖迤邐而来,刘备竟亲自驾临。
  万眾跪拜,山呼万岁。
  刘备頷首,温言道:
  “朕起身布衣,知民间疾苦。”
  “今开科举,惟愿野无遗贤。”
  “诸生尽展所学,勿负平生志气。”
  言毕,登楼观考。
  李翊遂大声宣读考场规则:
  “诸生入號舍后,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挟带纸条。”
  “不得左顾右盼……”
  “违者逐出考场,永不录用!”
  钟鸣三响,考生们鱼贯入场。
  那名青衫少年也找到地字柒拾叄號舍。
  整理笔墨,静待试题。
  日上三竿,试题牌高悬:
  《论强兵与富民孰先》。
  號舍內顿时响起一片嗟嘆之声。
  此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关乎国策方向,答不好便会触怒天顏。
  尤其当今相爷的治国论,相当独到。
  与古人有类同之处,却不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可以说是相当难得考题。
  而这么难的考题,正是李翊亲自出的。
  全国的考卷,其实全都是李翊编写的。
  而题目的核心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李翊是反对后世那种八股文取士的。
  思想一旦被禁錮,就註定会落后。
  这也是李翊用人的原则,
  鼓励手下人自由竞爭,谁优秀谁上位。
  青衫少年略思片刻,嘴角微扬,研墨铺纸,挥毫落笔。
  “学生闻之:兵者,国之利器也。”
  “民者,国之根本也。”
  “利器无根本则不立,根本无利器则不固……”
  “昔齐桓公富国强兵,九合诸侯,非先富而后强耶?”
  “然秦孝公变法图强,卒並六国,似又强在先而富在后。”
  他笔下生风,纵横捭闔,既引经据典,又联繫当下:
  “今陛下初登大宝,天下初定,宜轻徭薄赋使民富裕。”
  “然诸侯未完全臣服,边关烽火时起,强兵亦不可缓。”
  “窃以为强兵与富民,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孰先孰后,当审时度势。”
  洋洋洒洒三千言,一气呵成。
  最后写道:
  “故曰:审天下之势而应之,酌民情而为之。”
  “富不以养兵,则富无保障。”
  “强不以护民,则强无意义。”
  “圣天子明鑑万里,必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阅卷连经三日,李翊亲自主持。
  当他看到这封试卷时,眼前陡然一亮,反覆阅读三遍之后。
  乃对左右人道:
  “此子竟將矛盾二者统一,提出:『富兵於民,强民以兵』之策,確实有思考。”
  “本相一直鼓励学生要多思考,並非死读书,读死书。”
  “此子倒是与诸子有所不同。”
  正说间,刘备也走了过来。
  见李翊神態喜悦,便问李翊什么事这么高兴,是不是为国家发掘了一个新的人才?
  李翊便把手上的试卷交给刘备。
  刘备接过,览阅,只见试卷上写道:
  “臣对:窃闻天子垂问强兵富民孰先,此乃社稷之本也。”
  “臣观三汉以来,未有民贫而兵强者,亦未有兵弱而国存者。”
  “然审时度势,当以富民为根,强兵为干,二者犹阴阳之相济也。”
  “昔管仲治齐,开盐铁之利。”
  “仓廩实而后整军旅,遂九合诸侯。”
  “勾践復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能雪耻吴门。”
  “今陛下新承大统,中国疲弊。”
  “若遽求扩军备武,犹涸泽而渔,非长治久安之道。”
  “当仿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使百姓戴陛下如日月,则兵源自广,粮秣自足。”
  “然富民非废武备也。”
  “昔始皇穷兵黷武而失其民,刘表坐保江汉而丧其土。”
  “臣谓宜分三等治之:”
  “於荆州故地,民富而敌近,当寓兵於农,修械屯田。”
  “於江南新附,地僻而民疲,宜减戍卒,兴水利。”
  “於汉中前线,则用李相“十二更代”之法,兵不疲而民不乏。”
  “至若统一大计,当效陶朱公之智。”
  “以商贾通陇右骏马,中原盐换南中铜铁。”
  “则民富而兵械精。”
  “待三仓粟满,五营械足。”
  “乃命一上將军出关中,陛下自將出宛洛。”
  “则中原士民必簞食壶浆以迎王师矣。”
  “臣谨对:富民者,种穀也。”
  “强兵者,收穫也。”
  “不种而求获,虽神农不能。”
  “愿陛下深植富民之根,待时而动。”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刘备看罢,亦是嘖嘖称奇。
  知道为什么李翊为欣赏这一篇试卷了。
  不单单只是文笔好,引用了大量典故。
  更重要的是,此子针砭时弊,一直在关注著国家大事。
  甚至国家的每一条政策,他都一直在关注著。
  所以才能在考题中应答如流。
  过於国家政策的把握,既是態度问题,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李翊一直都很看重这一点。
  也难怪再发掘此子后,他会如此兴奋。
  “此子可堪为状元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笑道:
  “陛下心中已如明镜,又何必在拷问在下呢?”
  二人相视一笑。
  隨后,
  刘备提起笔墨,在试卷上批註了这一行字:
  章武十年,殿试甲等第一名姜维。
  (本章完)
  刘备沉吟片刻,道:
  “……李相言之有理。”
  “然各地或有难处,还须体察,不可妄断。”
  “陛下仁德!”
  李翊躬身,“然国法不容轻慢。”
  “臣请旨彻查各地推行科举不力者,以正朝纲。”
  刘备頷首:
  “便依李相之意。”
  “只是……勿要太过严苛,给人以改过之机。”
  “臣领旨。”
  李翊目光如电,扫过朝堂,不少官员纷纷低头。
  这个感觉眾人再熟悉不过了。
  经典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朝堂上,至少在刘备一朝,
  一直都是刘备与李翊君臣的“二人转”。
  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早在徐州时就是如此,
  刘备扮演他一贯的老好人角色。
  而李翊在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后,也开始著手动刀了。
  三日后,
  李翊以雷霆手段连罢三州刺史、五郡太守。
  皆因“怠慢科举,有负圣恩”。
  更有朝中两位为地方求情的重臣,被外放边远郡县。
  一时间,朝野震动。
  “李相这是要借科举之名,清除异己啊!”
  散朝后,几个官员在偏殿窃窃私语。
  “嘘!慎言!”
  “没见连皇亲国戚说情都没用么?”
  “听说陛下虽未明確表態,却將御笔赐予李相,许他先斩后奏之权。”
  “陛下仁德,不欲严惩。”
  “李相刚厉,执法如山。”
  话未说完,
  忽见李翊走来,眾人顿时噤若寒蝉。
  李翊冷眼扫过:
  “诸公似有閒情逸致?不如多想想如何为陛下分忧,推行新政。”
  “是是是,相爷说的是。”
  眾人唯唯诺诺而退。
  许是多年不曾见过李翊的手段,让眾人忘了李翊不是不愿开刀,而是一直主张以和为贵。
  在许多人看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那一定是一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见谁都拽得二五八万似的。
  除皇帝外,那一定是想杀谁就杀谁,想罢免谁就罢免谁。
  歷史上確实有这样的人,
  王莽、董卓就是这样的人。
  那他们下场、风评是怎样的自不必说。
  即便是歷史上的曹操,也没有肆无忌惮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曹操在歷史上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克制的。
  而对比某三国里的大佐曹操,
  他的形象塑造,就是怎么狂、怎么洒脱怎么来。
  可以让名士给自己当马夫,当脚垫子。
  可以因为一时的喜好,就隨意杀死一个守大门的。
  这时会有人说,以曹操的权势,杀死一个守大门的有什么不可以?
  確实是可以,
  但杀一般来说,都要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曹大佐给出的理由是“这就是我的规矩”。
  在很多中二少年看来这很酷。
  因为生杀大权,就掌握在其人的一瞬之间。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
  你越是滥用权力,越是会损害你的权威。
  还是那句万变不离其宗的话,权力本质是人的认可。
  所以那些真正高明的政治人物,都是不喜欢隨意去收拾別人的。
  得到更多人的拥护与支持,比树立一个敌人要好很多。
  所以朝中许多人的一些毛病,李翊都是可以包容的。
  李翊都快满五十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刚刚出山的毛头小伙子了。
  也不可能因为你一句话顶撞了我,我就一定要报復你,甚至杀了你
  是中二少年才会干的事。
  对於政治人物来说,即便是一个与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人交往。
  他也会优先看这人的价值,然后再谈生存合作。
  ……
  是夜,皇宫內烛火通明。
  刘备轻抚著一封密奏,对侍立一旁的李翊嘆道:
  “一日罢八员大臣,朝野皆言朕纵容首相专权矣。”
  “坊间还有人说,李相这是借科举之名,排除异己。”
  “所以朕今晚召你来,就是想劝你悠著点儿。”
  “別一次性搞得太过激了。”
  李翊躬身道:
  “……臣甘愿担此恶名。”
  “科举乃国之根本,若非雷厉风行,难破数百年门阀之弊。”
  只要不涉及李翊的原则问题,李翊基本上都是主张以和为贵。
  但涉及到了李翊的底线,那就是化身绝对的政治机器。
  稍微有点儿眼力见的,都能看出来。
  李翊这几年的重心,都放在了科举上。
  所以大部分聪明人,都会在此时积极配合。
  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这时候就遭了殃了。
  刘备微微頷首:
  “……朕非怪卿。”
  “昔日光武中兴,亦需强项令董宣。”
  “今日三兴汉室,岂能无霹雳手段?”
  “卿放心去做,朕在背后支持。”
  稍顿,又道:
  “只是……那些被罢官员中,亦有能吏。”
  “可否酌情……”
  刘备到底还是心软了,毕竟那些官员中有不少人跟了他很多年,对他也挺忠心的。
  关键人確实有能力。
  李翊这说罢免就罢免,饶是刘备一开始也没想到,他一次会罢免这么多人。
  李翊摇了摇头,不容妥协道:
  “……陛下,法不容情。”
  “今姑息一人,明日便有十人效仿。”
  “待科举已成大势,再招贤纳士不迟。”
  刘备默然良久,终道:
  “……唉,便依卿言罢。”
  次日,李翊再出重手。
  將阻挠科举最甚的幽州刺史下狱查办,其党羽纷纷落马。
  同时颁布《科举推行令》,明定奖惩:
  推行有力者,不拘品阶,破格提拔。
  敷衍塞责者,虽皇亲国戚,亦严惩不贷。
  各地官员见朝廷动真格,再不敢怠慢。
  学馆纷纷设立,乡试如火如荼展开。
  寒门士子欢呼雀跃,称颂“:
  陛下圣明,李相刚正”。
  有趣的是,那些最初被罢黜的官员中。
  有人痛定思痛,令子弟刻苦攻读。
  竟也通过科举重返仕途,此为后话。
  总之,在李翊的坚决贯彻下,科举总算是走向正途。
  詔书传至各州郡,天下寒门士子奔走相告。
  携书负笈,千里迢迢奔赴洛阳。
  时值章武十年,仲春。
  洛水两岸杨柳吐绿。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儘是赴考学子。
  有骑驴的寒士,亦有乘轿的富家子弟。
  更有徒步而行的布衣书生。
  沿途客栈爆满,酒肆生意兴隆。
  连道旁卖炊饼的老翁都忙得不可开交。
  “听闻今年应试者逾三千人,洛阳城內一房难求啊!”
  茶棚下,几个书生边歇脚边议论。
  “可不是么,我家书童提前半月来京,竟只能租得城东一柴房暂住。”
  正说话间,
  忽见远处尘土飞扬,一队官兵护著几辆马车疾驰而过。
  “那是何处官员?”有人问道。
  茶博士边斟茶边笑答:
  “客官外地来的吧?那是內阁首相李翊李大人的车驾。”
  “近日为著科举之事,李相爷连日出入宫中,与陛下商议大计呢。”
  眾人闻言,皆起身肃立,待车驾远去方才落座。
  人群中,有个青衫少年独自坐著。
  他面容清瘦,目光如炬。
  腰间佩剑,却不似寻常书生。
  他默默饮尽杯中粗茶,留下两文大钱,背起书箱继续赶路。
  洛阳城內,万人空巷。
  科举考试前三日,京城九门涌入考生及隨行人员数以万计。
  客栈早已客满,许多人家腾出空房租赁,价格翻了几番仍供不应求。
  纸墨笔砚店铺前排起长龙,书坊里歷年试题被抢购一空。
  连代写家信的摊子都兼做起考前辅导的营生。
  城南贡院外已搭起无数帐篷,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状元糕誒,状元糕!”
  “吃了必中状元哟!”
  “文昌笔,文昌笔。”
  “孔圣人开过光的!”
  是夜,李翊微服巡访至贡院外。
  见如此盛况,捋须微笑。
  隨从问道:“相爷因何发笑?”
  李翊背著手,唇角笑意不减:
  “我笑商贾机巧,借科举牟利。”
  “然转念思之,若非陛下开科取士,洛阳安得如此繁荣?”
  “强兵富民,本就是相辅相成啊。”
  那隨从见缝插针地说道:
  “这些都是相爷您多年的功劳,若非您一时操持此事。”
  “国家安能將科举推行下来。”
  李翊笑著摇了摇头,笑意直达眼底。
  “我不过是做了一点微末的小事,不求世人记住。”
  “倘若侥倖,后人再提到老夫之时。”
  “说李某確实为百姓做了一点实事,那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大考之日,晨钟未响。
  贡院外已是人山人海。
  兵士持戟而立,维持秩序。
  “诸生听令!按籍贯列队,查验身份后方可入场!”
  礼官高声呼喊。
  一名青衫少年排在天水郡的队伍中,前后多是年长之士。
  有人见他年轻,笑问:
  “小兄弟年几何?便来应试?”
  少年剑眉星目,朗声拱手答:
  “虚度十八春秋。”
  “闻圣天子不拘年齿取士,故来一试。”
  眾人皆惊讶不已。
  正议论间,忽听鼓乐齐鸣,一顶八抬大轿抵达贡院正门。
  原是內阁首相李翊身著紫袍玉带,步出轿门,眾官员齐齐躬身行礼。
  “恭迎相爷监临!”
  “恭迎相爷监临!!”
  “……”
  李翊登上高台,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朗声道:
  “诸生静听!今日圣上亲临贡院,特为尔等鼓劲!”
  话音未落,
  但见黄罗伞盖迤邐而来,刘备竟亲自驾临。
  万眾跪拜,山呼万岁。
  刘备頷首,温言道:
  “朕起身布衣,知民间疾苦。”
  “今开科举,惟愿野无遗贤。”
  “诸生尽展所学,勿负平生志气。”
  言毕,登楼观考。
  李翊遂大声宣读考场规则:
  “诸生入號舍后,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挟带纸条。”
  “不得左顾右盼……”
  “违者逐出考场,永不录用!”
  钟鸣三响,考生们鱼贯入场。
  那名青衫少年也找到地字柒拾叄號舍。
  整理笔墨,静待试题。
  日上三竿,试题牌高悬:
  《论强兵与富民孰先》。
  號舍內顿时响起一片嗟嘆之声。
  此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关乎国策方向,答不好便会触怒天顏。
  尤其当今相爷的治国论,相当独到。
  与古人有类同之处,却不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可以说是相当难得考题。
  而这么难的考题,正是李翊亲自出的。
  全国的考卷,其实全都是李翊编写的。
  而题目的核心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李翊是反对后世那种八股文取士的。
  思想一旦被禁錮,就註定会落后。
  这也是李翊用人的原则,
  鼓励手下人自由竞爭,谁优秀谁上位。
  青衫少年略思片刻,嘴角微扬,研墨铺纸,挥毫落笔。
  “学生闻之:兵者,国之利器也。”
  “民者,国之根本也。”
  “利器无根本则不立,根本无利器则不固……”
  “昔齐桓公富国强兵,九合诸侯,非先富而后强耶?”
  “然秦孝公变法图强,卒並六国,似又强在先而富在后。”
  他笔下生风,纵横捭闔,既引经据典,又联繫当下:
  “今陛下初登大宝,天下初定,宜轻徭薄赋使民富裕。”
  “然诸侯未完全臣服,边关烽火时起,强兵亦不可缓。”
  “窃以为强兵与富民,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孰先孰后,当审时度势。”
  洋洋洒洒三千言,一气呵成。
  最后写道:
  “故曰:审天下之势而应之,酌民情而为之。”
  “富不以养兵,则富无保障。”
  “强不以护民,则强无意义。”
  “圣天子明鑑万里,必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阅卷连经三日,李翊亲自主持。
  当他看到这封试卷时,眼前陡然一亮,反覆阅读三遍之后。
  乃对左右人道:
  “此子竟將矛盾二者统一,提出:『富兵於民,强民以兵』之策,確实有思考。”
  “本相一直鼓励学生要多思考,並非死读书,读死书。”
  “此子倒是与诸子有所不同。”
  正说间,刘备也走了过来。
  见李翊神態喜悦,便问李翊什么事这么高兴,是不是为国家发掘了一个新的人才?
  李翊便把手上的试卷交给刘备。
  刘备接过,览阅,只见试卷上写道:
  “臣对:窃闻天子垂问强兵富民孰先,此乃社稷之本也。”
  “臣观三汉以来,未有民贫而兵强者,亦未有兵弱而国存者。”
  “然审时度势,当以富民为根,强兵为干,二者犹阴阳之相济也。”
  “昔管仲治齐,开盐铁之利。”
  “仓廩实而后整军旅,遂九合诸侯。”
  “勾践復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能雪耻吴门。”
  “今陛下新承大统,中国疲弊。”
  “若遽求扩军备武,犹涸泽而渔,非长治久安之道。”
  “当仿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使百姓戴陛下如日月,则兵源自广,粮秣自足。”
  “然富民非废武备也。”
  “昔始皇穷兵黷武而失其民,刘表坐保江汉而丧其土。”
  “臣谓宜分三等治之:”
  “於荆州故地,民富而敌近,当寓兵於农,修械屯田。”
  “於江南新附,地僻而民疲,宜减戍卒,兴水利。”
  “於汉中前线,则用李相“十二更代”之法,兵不疲而民不乏。”
  “至若统一大计,当效陶朱公之智。”
  “以商贾通陇右骏马,中原盐换南中铜铁。”
  “则民富而兵械精。”
  “待三仓粟满,五营械足。”
  “乃命一上將军出关中,陛下自將出宛洛。”
  “则中原士民必簞食壶浆以迎王师矣。”
  “臣谨对:富民者,种穀也。”
  “强兵者,收穫也。”
  “不种而求获,虽神农不能。”
  “愿陛下深植富民之根,待时而动。”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刘备看罢,亦是嘖嘖称奇。
  知道为什么李翊为欣赏这一篇试卷了。
  不单单只是文笔好,引用了大量典故。
  更重要的是,此子针砭时弊,一直在关注著国家大事。
  甚至国家的每一条政策,他都一直在关注著。
  所以才能在考题中应答如流。
  过於国家政策的把握,既是態度问题,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李翊一直都很看重这一点。
  也难怪再发掘此子后,他会如此兴奋。
  “此子可堪为状元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笑道:
  “陛下心中已如明镜,又何必在拷问在下呢?”
  二人相视一笑。
  隨后,
  刘备提起笔墨,在试卷上批註了这一行字:
  章武十年,殿试甲等第一名姜维。
  (本章完)
  刘备沉吟片刻,道:
  “……李相言之有理。”
  “然各地或有难处,还须体察,不可妄断。”
  “陛下仁德!”
  李翊躬身,“然国法不容轻慢。”
  “臣请旨彻查各地推行科举不力者,以正朝纲。”
  刘备頷首:
  “便依李相之意。”
  “只是……勿要太过严苛,给人以改过之机。”
  “臣领旨。”
  李翊目光如电,扫过朝堂,不少官员纷纷低头。
  这个感觉眾人再熟悉不过了。
  经典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朝堂上,至少在刘备一朝,
  一直都是刘备与李翊君臣的“二人转”。
  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早在徐州时就是如此,
  刘备扮演他一贯的老好人角色。
  而李翊在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后,也开始著手动刀了。
  三日后,
  李翊以雷霆手段连罢三州刺史、五郡太守。
  皆因“怠慢科举,有负圣恩”。
  更有朝中两位为地方求情的重臣,被外放边远郡县。
  一时间,朝野震动。
  “李相这是要借科举之名,清除异己啊!”
  散朝后,几个官员在偏殿窃窃私语。
  “嘘!慎言!”
  “没见连皇亲国戚说情都没用么?”
  “听说陛下虽未明確表態,却將御笔赐予李相,许他先斩后奏之权。”
  “陛下仁德,不欲严惩。”
  “李相刚厉,执法如山。”
  话未说完,
  忽见李翊走来,眾人顿时噤若寒蝉。
  李翊冷眼扫过:
  “诸公似有閒情逸致?不如多想想如何为陛下分忧,推行新政。”
  “是是是,相爷说的是。”
  眾人唯唯诺诺而退。
  许是多年不曾见过李翊的手段,让眾人忘了李翊不是不愿开刀,而是一直主张以和为贵。
  在许多人看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那一定是一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见谁都拽得二五八万似的。
  除皇帝外,那一定是想杀谁就杀谁,想罢免谁就罢免谁。
  歷史上確实有这样的人,
  王莽、董卓就是这样的人。
  那他们下场、风评是怎样的自不必说。
  即便是歷史上的曹操,也没有肆无忌惮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曹操在歷史上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克制的。
  而对比某三国里的大佐曹操,
  他的形象塑造,就是怎么狂、怎么洒脱怎么来。
  可以让名士给自己当马夫,当脚垫子。
  可以因为一时的喜好,就隨意杀死一个守大门的。
  这时会有人说,以曹操的权势,杀死一个守大门的有什么不可以?
  確实是可以,
  但杀一般来说,都要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曹大佐给出的理由是“这就是我的规矩”。
  在很多中二少年看来这很酷。
  因为生杀大权,就掌握在其人的一瞬之间。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
  你越是滥用权力,越是会损害你的权威。
  还是那句万变不离其宗的话,权力本质是人的认可。
  所以那些真正高明的政治人物,都是不喜欢隨意去收拾別人的。
  得到更多人的拥护与支持,比树立一个敌人要好很多。
  所以朝中许多人的一些毛病,李翊都是可以包容的。
  李翊都快满五十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刚刚出山的毛头小伙子了。
  也不可能因为你一句话顶撞了我,我就一定要报復你,甚至杀了你
  是中二少年才会干的事。
  对於政治人物来说,即便是一个与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人交往。
  他也会优先看这人的价值,然后再谈生存合作。
  ……
  是夜,皇宫內烛火通明。
  刘备轻抚著一封密奏,对侍立一旁的李翊嘆道:
  “一日罢八员大臣,朝野皆言朕纵容首相专权矣。”
  “坊间还有人说,李相这是借科举之名,排除异己。”
  “所以朕今晚召你来,就是想劝你悠著点儿。”
  “別一次性搞得太过激了。”
  李翊躬身道:
  “……臣甘愿担此恶名。”
  “科举乃国之根本,若非雷厉风行,难破数百年门阀之弊。”
  只要不涉及李翊的原则问题,李翊基本上都是主张以和为贵。
  但涉及到了李翊的底线,那就是化身绝对的政治机器。
  稍微有点儿眼力见的,都能看出来。
  李翊这几年的重心,都放在了科举上。
  所以大部分聪明人,都会在此时积极配合。
  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这时候就遭了殃了。
  刘备微微頷首:
  “……朕非怪卿。”
  “昔日光武中兴,亦需强项令董宣。”
  “今日三兴汉室,岂能无霹雳手段?”
  “卿放心去做,朕在背后支持。”
  稍顿,又道:
  “只是……那些被罢官员中,亦有能吏。”
  “可否酌情……”
  刘备到底还是心软了,毕竟那些官员中有不少人跟了他很多年,对他也挺忠心的。
  关键人確实有能力。
  李翊这说罢免就罢免,饶是刘备一开始也没想到,他一次会罢免这么多人。
  李翊摇了摇头,不容妥协道:
  “……陛下,法不容情。”
  “今姑息一人,明日便有十人效仿。”
  “待科举已成大势,再招贤纳士不迟。”
  刘备默然良久,终道:
  “……唉,便依卿言罢。”
  次日,李翊再出重手。
  將阻挠科举最甚的幽州刺史下狱查办,其党羽纷纷落马。
  同时颁布《科举推行令》,明定奖惩:
  推行有力者,不拘品阶,破格提拔。
  敷衍塞责者,虽皇亲国戚,亦严惩不贷。
  各地官员见朝廷动真格,再不敢怠慢。
  学馆纷纷设立,乡试如火如荼展开。
  寒门士子欢呼雀跃,称颂“:
  陛下圣明,李相刚正”。
  有趣的是,那些最初被罢黜的官员中。
  有人痛定思痛,令子弟刻苦攻读。
  竟也通过科举重返仕途,此为后话。
  总之,在李翊的坚决贯彻下,科举总算是走向正途。
  詔书传至各州郡,天下寒门士子奔走相告。
  携书负笈,千里迢迢奔赴洛阳。
  时值章武十年,仲春。
  洛水两岸杨柳吐绿。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儘是赴考学子。
  有骑驴的寒士,亦有乘轿的富家子弟。
  更有徒步而行的布衣书生。
  沿途客栈爆满,酒肆生意兴隆。
  连道旁卖炊饼的老翁都忙得不可开交。
  “听闻今年应试者逾三千人,洛阳城內一房难求啊!”
  茶棚下,几个书生边歇脚边议论。
  “可不是么,我家书童提前半月来京,竟只能租得城东一柴房暂住。”
  正说话间,
  忽见远处尘土飞扬,一队官兵护著几辆马车疾驰而过。
  “那是何处官员?”有人问道。
  茶博士边斟茶边笑答:
  “客官外地来的吧?那是內阁首相李翊李大人的车驾。”
  “近日为著科举之事,李相爷连日出入宫中,与陛下商议大计呢。”
  眾人闻言,皆起身肃立,待车驾远去方才落座。
  人群中,有个青衫少年独自坐著。
  他面容清瘦,目光如炬。
  腰间佩剑,却不似寻常书生。
  他默默饮尽杯中粗茶,留下两文大钱,背起书箱继续赶路。
  洛阳城內,万人空巷。
  科举考试前三日,京城九门涌入考生及隨行人员数以万计。
  客栈早已客满,许多人家腾出空房租赁,价格翻了几番仍供不应求。
  纸墨笔砚店铺前排起长龙,书坊里歷年试题被抢购一空。
  连代写家信的摊子都兼做起考前辅导的营生。
  城南贡院外已搭起无数帐篷,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状元糕誒,状元糕!”
  “吃了必中状元哟!”
  “文昌笔,文昌笔。”
  “孔圣人开过光的!”
  是夜,李翊微服巡访至贡院外。
  见如此盛况,捋须微笑。
  隨从问道:“相爷因何发笑?”
  李翊背著手,唇角笑意不减:
  “我笑商贾机巧,借科举牟利。”
  “然转念思之,若非陛下开科取士,洛阳安得如此繁荣?”
  “强兵富民,本就是相辅相成啊。”
  那隨从见缝插针地说道:
  “这些都是相爷您多年的功劳,若非您一时操持此事。”
  “国家安能將科举推行下来。”
  李翊笑著摇了摇头,笑意直达眼底。
  “我不过是做了一点微末的小事,不求世人记住。”
  “倘若侥倖,后人再提到老夫之时。”
  “说李某確实为百姓做了一点实事,那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大考之日,晨钟未响。
  贡院外已是人山人海。
  兵士持戟而立,维持秩序。
  “诸生听令!按籍贯列队,查验身份后方可入场!”
  礼官高声呼喊。
  一名青衫少年排在天水郡的队伍中,前后多是年长之士。
  有人见他年轻,笑问:
  “小兄弟年几何?便来应试?”
  少年剑眉星目,朗声拱手答:
  “虚度十八春秋。”
  “闻圣天子不拘年齿取士,故来一试。”
  眾人皆惊讶不已。
  正议论间,忽听鼓乐齐鸣,一顶八抬大轿抵达贡院正门。
  原是內阁首相李翊身著紫袍玉带,步出轿门,眾官员齐齐躬身行礼。
  “恭迎相爷监临!”
  “恭迎相爷监临!!”
  “……”
  李翊登上高台,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朗声道:
  “诸生静听!今日圣上亲临贡院,特为尔等鼓劲!”
  话音未落,
  但见黄罗伞盖迤邐而来,刘备竟亲自驾临。
  万眾跪拜,山呼万岁。
  刘备頷首,温言道:
  “朕起身布衣,知民间疾苦。”
  “今开科举,惟愿野无遗贤。”
  “诸生尽展所学,勿负平生志气。”
  言毕,登楼观考。
  李翊遂大声宣读考场规则:
  “诸生入號舍后,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挟带纸条。”
  “不得左顾右盼……”
  “违者逐出考场,永不录用!”
  钟鸣三响,考生们鱼贯入场。
  那名青衫少年也找到地字柒拾叄號舍。
  整理笔墨,静待试题。
  日上三竿,试题牌高悬:
  《论强兵与富民孰先》。
  號舍內顿时响起一片嗟嘆之声。
  此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关乎国策方向,答不好便会触怒天顏。
  尤其当今相爷的治国论,相当独到。
  与古人有类同之处,却不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可以说是相当难得考题。
  而这么难的考题,正是李翊亲自出的。
  全国的考卷,其实全都是李翊编写的。
  而题目的核心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李翊是反对后世那种八股文取士的。
  思想一旦被禁錮,就註定会落后。
  这也是李翊用人的原则,
  鼓励手下人自由竞爭,谁优秀谁上位。
  青衫少年略思片刻,嘴角微扬,研墨铺纸,挥毫落笔。
  “学生闻之:兵者,国之利器也。”
  “民者,国之根本也。”
  “利器无根本则不立,根本无利器则不固……”
  “昔齐桓公富国强兵,九合诸侯,非先富而后强耶?”
  “然秦孝公变法图强,卒並六国,似又强在先而富在后。”
  他笔下生风,纵横捭闔,既引经据典,又联繫当下:
  “今陛下初登大宝,天下初定,宜轻徭薄赋使民富裕。”
  “然诸侯未完全臣服,边关烽火时起,强兵亦不可缓。”
  “窃以为强兵与富民,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孰先孰后,当审时度势。”
  洋洋洒洒三千言,一气呵成。
  最后写道:
  “故曰:审天下之势而应之,酌民情而为之。”
  “富不以养兵,则富无保障。”
  “强不以护民,则强无意义。”
  “圣天子明鑑万里,必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阅卷连经三日,李翊亲自主持。
  当他看到这封试卷时,眼前陡然一亮,反覆阅读三遍之后。
  乃对左右人道:
  “此子竟將矛盾二者统一,提出:『富兵於民,强民以兵』之策,確实有思考。”
  “本相一直鼓励学生要多思考,並非死读书,读死书。”
  “此子倒是与诸子有所不同。”
  正说间,刘备也走了过来。
  见李翊神態喜悦,便问李翊什么事这么高兴,是不是为国家发掘了一个新的人才?
  李翊便把手上的试卷交给刘备。
  刘备接过,览阅,只见试卷上写道:
  “臣对:窃闻天子垂问强兵富民孰先,此乃社稷之本也。”
  “臣观三汉以来,未有民贫而兵强者,亦未有兵弱而国存者。”
  “然审时度势,当以富民为根,强兵为干,二者犹阴阳之相济也。”
  “昔管仲治齐,开盐铁之利。”
  “仓廩实而后整军旅,遂九合诸侯。”
  “勾践復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能雪耻吴门。”
  “今陛下新承大统,中国疲弊。”
  “若遽求扩军备武,犹涸泽而渔,非长治久安之道。”
  “当仿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使百姓戴陛下如日月,则兵源自广,粮秣自足。”
  “然富民非废武备也。”
  “昔始皇穷兵黷武而失其民,刘表坐保江汉而丧其土。”
  “臣谓宜分三等治之:”
  “於荆州故地,民富而敌近,当寓兵於农,修械屯田。”
  “於江南新附,地僻而民疲,宜减戍卒,兴水利。”
  “於汉中前线,则用李相“十二更代”之法,兵不疲而民不乏。”
  “至若统一大计,当效陶朱公之智。”
  “以商贾通陇右骏马,中原盐换南中铜铁。”
  “则民富而兵械精。”
  “待三仓粟满,五营械足。”
  “乃命一上將军出关中,陛下自將出宛洛。”
  “则中原士民必簞食壶浆以迎王师矣。”
  “臣谨对:富民者,种穀也。”
  “强兵者,收穫也。”
  “不种而求获,虽神农不能。”
  “愿陛下深植富民之根,待时而动。”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刘备看罢,亦是嘖嘖称奇。
  知道为什么李翊为欣赏这一篇试卷了。
  不单单只是文笔好,引用了大量典故。
  更重要的是,此子针砭时弊,一直在关注著国家大事。
  甚至国家的每一条政策,他都一直在关注著。
  所以才能在考题中应答如流。
  过於国家政策的把握,既是態度问题,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李翊一直都很看重这一点。
  也难怪再发掘此子后,他会如此兴奋。
  “此子可堪为状元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笑道:
  “陛下心中已如明镜,又何必在拷问在下呢?”
  二人相视一笑。
  隨后,
  刘备提起笔墨,在试卷上批註了这一行字:
  章武十年,殿试甲等第一名姜维。
  (本章完)
  刘备沉吟片刻,道:
  “……李相言之有理。”
  “然各地或有难处,还须体察,不可妄断。”
  “陛下仁德!”
  李翊躬身,“然国法不容轻慢。”
  “臣请旨彻查各地推行科举不力者,以正朝纲。”
  刘备頷首:
  “便依李相之意。”
  “只是……勿要太过严苛,给人以改过之机。”
  “臣领旨。”
  李翊目光如电,扫过朝堂,不少官员纷纷低头。
  这个感觉眾人再熟悉不过了。
  经典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朝堂上,至少在刘备一朝,
  一直都是刘备与李翊君臣的“二人转”。
  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早在徐州时就是如此,
  刘备扮演他一贯的老好人角色。
  而李翊在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后,也开始著手动刀了。
  三日后,
  李翊以雷霆手段连罢三州刺史、五郡太守。
  皆因“怠慢科举,有负圣恩”。
  更有朝中两位为地方求情的重臣,被外放边远郡县。
  一时间,朝野震动。
  “李相这是要借科举之名,清除异己啊!”
  散朝后,几个官员在偏殿窃窃私语。
  “嘘!慎言!”
  “没见连皇亲国戚说情都没用么?”
  “听说陛下虽未明確表態,却將御笔赐予李相,许他先斩后奏之权。”
  “陛下仁德,不欲严惩。”
  “李相刚厉,执法如山。”
  话未说完,
  忽见李翊走来,眾人顿时噤若寒蝉。
  李翊冷眼扫过:
  “诸公似有閒情逸致?不如多想想如何为陛下分忧,推行新政。”
  “是是是,相爷说的是。”
  眾人唯唯诺诺而退。
  许是多年不曾见过李翊的手段,让眾人忘了李翊不是不愿开刀,而是一直主张以和为贵。
  在许多人看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那一定是一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见谁都拽得二五八万似的。
  除皇帝外,那一定是想杀谁就杀谁,想罢免谁就罢免谁。
  歷史上確实有这样的人,
  王莽、董卓就是这样的人。
  那他们下场、风评是怎样的自不必说。
  即便是歷史上的曹操,也没有肆无忌惮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曹操在歷史上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克制的。
  而对比某三国里的大佐曹操,
  他的形象塑造,就是怎么狂、怎么洒脱怎么来。
  可以让名士给自己当马夫,当脚垫子。
  可以因为一时的喜好,就隨意杀死一个守大门的。
  这时会有人说,以曹操的权势,杀死一个守大门的有什么不可以?
  確实是可以,
  但杀一般来说,都要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曹大佐给出的理由是“这就是我的规矩”。
  在很多中二少年看来这很酷。
  因为生杀大权,就掌握在其人的一瞬之间。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
  你越是滥用权力,越是会损害你的权威。
  还是那句万变不离其宗的话,权力本质是人的认可。
  所以那些真正高明的政治人物,都是不喜欢隨意去收拾別人的。
  得到更多人的拥护与支持,比树立一个敌人要好很多。
  所以朝中许多人的一些毛病,李翊都是可以包容的。
  李翊都快满五十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刚刚出山的毛头小伙子了。
  也不可能因为你一句话顶撞了我,我就一定要报復你,甚至杀了你
  是中二少年才会干的事。
  对於政治人物来说,即便是一个与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人交往。
  他也会优先看这人的价值,然后再谈生存合作。
  ……
  是夜,皇宫內烛火通明。
  刘备轻抚著一封密奏,对侍立一旁的李翊嘆道:
  “一日罢八员大臣,朝野皆言朕纵容首相专权矣。”
  “坊间还有人说,李相这是借科举之名,排除异己。”
  “所以朕今晚召你来,就是想劝你悠著点儿。”
  “別一次性搞得太过激了。”
  李翊躬身道:
  “……臣甘愿担此恶名。”
  “科举乃国之根本,若非雷厉风行,难破数百年门阀之弊。”
  只要不涉及李翊的原则问题,李翊基本上都是主张以和为贵。
  但涉及到了李翊的底线,那就是化身绝对的政治机器。
  稍微有点儿眼力见的,都能看出来。
  李翊这几年的重心,都放在了科举上。
  所以大部分聪明人,都会在此时积极配合。
  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这时候就遭了殃了。
  刘备微微頷首:
  “……朕非怪卿。”
  “昔日光武中兴,亦需强项令董宣。”
  “今日三兴汉室,岂能无霹雳手段?”
  “卿放心去做,朕在背后支持。”
  稍顿,又道:
  “只是……那些被罢官员中,亦有能吏。”
  “可否酌情……”
  刘备到底还是心软了,毕竟那些官员中有不少人跟了他很多年,对他也挺忠心的。
  关键人確实有能力。
  李翊这说罢免就罢免,饶是刘备一开始也没想到,他一次会罢免这么多人。
  李翊摇了摇头,不容妥协道:
  “……陛下,法不容情。”
  “今姑息一人,明日便有十人效仿。”
  “待科举已成大势,再招贤纳士不迟。”
  刘备默然良久,终道:
  “……唉,便依卿言罢。”
  次日,李翊再出重手。
  將阻挠科举最甚的幽州刺史下狱查办,其党羽纷纷落马。
  同时颁布《科举推行令》,明定奖惩:
  推行有力者,不拘品阶,破格提拔。
  敷衍塞责者,虽皇亲国戚,亦严惩不贷。
  各地官员见朝廷动真格,再不敢怠慢。
  学馆纷纷设立,乡试如火如荼展开。
  寒门士子欢呼雀跃,称颂“:
  陛下圣明,李相刚正”。
  有趣的是,那些最初被罢黜的官员中。
  有人痛定思痛,令子弟刻苦攻读。
  竟也通过科举重返仕途,此为后话。
  总之,在李翊的坚决贯彻下,科举总算是走向正途。
  詔书传至各州郡,天下寒门士子奔走相告。
  携书负笈,千里迢迢奔赴洛阳。
  时值章武十年,仲春。
  洛水两岸杨柳吐绿。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儘是赴考学子。
  有骑驴的寒士,亦有乘轿的富家子弟。
  更有徒步而行的布衣书生。
  沿途客栈爆满,酒肆生意兴隆。
  连道旁卖炊饼的老翁都忙得不可开交。
  “听闻今年应试者逾三千人,洛阳城內一房难求啊!”
  茶棚下,几个书生边歇脚边议论。
  “可不是么,我家书童提前半月来京,竟只能租得城东一柴房暂住。”
  正说话间,
  忽见远处尘土飞扬,一队官兵护著几辆马车疾驰而过。
  “那是何处官员?”有人问道。
  茶博士边斟茶边笑答:
  “客官外地来的吧?那是內阁首相李翊李大人的车驾。”
  “近日为著科举之事,李相爷连日出入宫中,与陛下商议大计呢。”
  眾人闻言,皆起身肃立,待车驾远去方才落座。
  人群中,有个青衫少年独自坐著。
  他面容清瘦,目光如炬。
  腰间佩剑,却不似寻常书生。
  他默默饮尽杯中粗茶,留下两文大钱,背起书箱继续赶路。
  洛阳城內,万人空巷。
  科举考试前三日,京城九门涌入考生及隨行人员数以万计。
  客栈早已客满,许多人家腾出空房租赁,价格翻了几番仍供不应求。
  纸墨笔砚店铺前排起长龙,书坊里歷年试题被抢购一空。
  连代写家信的摊子都兼做起考前辅导的营生。
  城南贡院外已搭起无数帐篷,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状元糕誒,状元糕!”
  “吃了必中状元哟!”
  “文昌笔,文昌笔。”
  “孔圣人开过光的!”
  是夜,李翊微服巡访至贡院外。
  见如此盛况,捋须微笑。
  隨从问道:“相爷因何发笑?”
  李翊背著手,唇角笑意不减:
  “我笑商贾机巧,借科举牟利。”
  “然转念思之,若非陛下开科取士,洛阳安得如此繁荣?”
  “强兵富民,本就是相辅相成啊。”
  那隨从见缝插针地说道:
  “这些都是相爷您多年的功劳,若非您一时操持此事。”
  “国家安能將科举推行下来。”
  李翊笑著摇了摇头,笑意直达眼底。
  “我不过是做了一点微末的小事,不求世人记住。”
  “倘若侥倖,后人再提到老夫之时。”
  “说李某確实为百姓做了一点实事,那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大考之日,晨钟未响。
  贡院外已是人山人海。
  兵士持戟而立,维持秩序。
  “诸生听令!按籍贯列队,查验身份后方可入场!”
  礼官高声呼喊。
  一名青衫少年排在天水郡的队伍中,前后多是年长之士。
  有人见他年轻,笑问:
  “小兄弟年几何?便来应试?”
  少年剑眉星目,朗声拱手答:
  “虚度十八春秋。”
  “闻圣天子不拘年齿取士,故来一试。”
  眾人皆惊讶不已。
  正议论间,忽听鼓乐齐鸣,一顶八抬大轿抵达贡院正门。
  原是內阁首相李翊身著紫袍玉带,步出轿门,眾官员齐齐躬身行礼。
  “恭迎相爷监临!”
  “恭迎相爷监临!!”
  “……”
  李翊登上高台,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朗声道:
  “诸生静听!今日圣上亲临贡院,特为尔等鼓劲!”
  话音未落,
  但见黄罗伞盖迤邐而来,刘备竟亲自驾临。
  万眾跪拜,山呼万岁。
  刘备頷首,温言道:
  “朕起身布衣,知民间疾苦。”
  “今开科举,惟愿野无遗贤。”
  “诸生尽展所学,勿负平生志气。”
  言毕,登楼观考。
  李翊遂大声宣读考场规则:
  “诸生入號舍后,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挟带纸条。”
  “不得左顾右盼……”
  “违者逐出考场,永不录用!”
  钟鸣三响,考生们鱼贯入场。
  那名青衫少年也找到地字柒拾叄號舍。
  整理笔墨,静待试题。
  日上三竿,试题牌高悬:
  《论强兵与富民孰先》。
  號舍內顿时响起一片嗟嘆之声。
  此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关乎国策方向,答不好便会触怒天顏。
  尤其当今相爷的治国论,相当独到。
  与古人有类同之处,却不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可以说是相当难得考题。
  而这么难的考题,正是李翊亲自出的。
  全国的考卷,其实全都是李翊编写的。
  而题目的核心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李翊是反对后世那种八股文取士的。
  思想一旦被禁錮,就註定会落后。
  这也是李翊用人的原则,
  鼓励手下人自由竞爭,谁优秀谁上位。
  青衫少年略思片刻,嘴角微扬,研墨铺纸,挥毫落笔。
  “学生闻之:兵者,国之利器也。”
  “民者,国之根本也。”
  “利器无根本则不立,根本无利器则不固……”
  “昔齐桓公富国强兵,九合诸侯,非先富而后强耶?”
  “然秦孝公变法图强,卒並六国,似又强在先而富在后。”
  他笔下生风,纵横捭闔,既引经据典,又联繫当下:
  “今陛下初登大宝,天下初定,宜轻徭薄赋使民富裕。”
  “然诸侯未完全臣服,边关烽火时起,强兵亦不可缓。”
  “窃以为强兵与富民,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孰先孰后,当审时度势。”
  洋洋洒洒三千言,一气呵成。
  最后写道:
  “故曰:审天下之势而应之,酌民情而为之。”
  “富不以养兵,则富无保障。”
  “强不以护民,则强无意义。”
  “圣天子明鑑万里,必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阅卷连经三日,李翊亲自主持。
  当他看到这封试卷时,眼前陡然一亮,反覆阅读三遍之后。
  乃对左右人道:
  “此子竟將矛盾二者统一,提出:『富兵於民,强民以兵』之策,確实有思考。”
  “本相一直鼓励学生要多思考,並非死读书,读死书。”
  “此子倒是与诸子有所不同。”
  正说间,刘备也走了过来。
  见李翊神態喜悦,便问李翊什么事这么高兴,是不是为国家发掘了一个新的人才?
  李翊便把手上的试卷交给刘备。
  刘备接过,览阅,只见试卷上写道:
  “臣对:窃闻天子垂问强兵富民孰先,此乃社稷之本也。”
  “臣观三汉以来,未有民贫而兵强者,亦未有兵弱而国存者。”
  “然审时度势,当以富民为根,强兵为干,二者犹阴阳之相济也。”
  “昔管仲治齐,开盐铁之利。”
  “仓廩实而后整军旅,遂九合诸侯。”
  “勾践復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能雪耻吴门。”
  “今陛下新承大统,中国疲弊。”
  “若遽求扩军备武,犹涸泽而渔,非长治久安之道。”
  “当仿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使百姓戴陛下如日月,则兵源自广,粮秣自足。”
  “然富民非废武备也。”
  “昔始皇穷兵黷武而失其民,刘表坐保江汉而丧其土。”
  “臣谓宜分三等治之:”
  “於荆州故地,民富而敌近,当寓兵於农,修械屯田。”
  “於江南新附,地僻而民疲,宜减戍卒,兴水利。”
  “於汉中前线,则用李相“十二更代”之法,兵不疲而民不乏。”
  “至若统一大计,当效陶朱公之智。”
  “以商贾通陇右骏马,中原盐换南中铜铁。”
  “则民富而兵械精。”
  “待三仓粟满,五营械足。”
  “乃命一上將军出关中,陛下自將出宛洛。”
  “则中原士民必簞食壶浆以迎王师矣。”
  “臣谨对:富民者,种穀也。”
  “强兵者,收穫也。”
  “不种而求获,虽神农不能。”
  “愿陛下深植富民之根,待时而动。”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刘备看罢,亦是嘖嘖称奇。
  知道为什么李翊为欣赏这一篇试卷了。
  不单单只是文笔好,引用了大量典故。
  更重要的是,此子针砭时弊,一直在关注著国家大事。
  甚至国家的每一条政策,他都一直在关注著。
  所以才能在考题中应答如流。
  过於国家政策的把握,既是態度问题,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李翊一直都很看重这一点。
  也难怪再发掘此子后,他会如此兴奋。
  “此子可堪为状元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笑道:
  “陛下心中已如明镜,又何必在拷问在下呢?”
  二人相视一笑。
  隨后,
  刘备提起笔墨,在试卷上批註了这一行字:
  章武十年,殿试甲等第一名姜维。
  (本章完)
  刘备沉吟片刻,道:
  “……李相言之有理。”
  “然各地或有难处,还须体察,不可妄断。”
  “陛下仁德!”
  李翊躬身,“然国法不容轻慢。”
  “臣请旨彻查各地推行科举不力者,以正朝纲。”
  刘备頷首:
  “便依李相之意。”
  “只是……勿要太过严苛,给人以改过之机。”
  “臣领旨。”
  李翊目光如电,扫过朝堂,不少官员纷纷低头。
  这个感觉眾人再熟悉不过了。
  经典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朝堂上,至少在刘备一朝,
  一直都是刘备与李翊君臣的“二人转”。
  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早在徐州时就是如此,
  刘备扮演他一贯的老好人角色。
  而李翊在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后,也开始著手动刀了。
  三日后,
  李翊以雷霆手段连罢三州刺史、五郡太守。
  皆因“怠慢科举,有负圣恩”。
  更有朝中两位为地方求情的重臣,被外放边远郡县。
  一时间,朝野震动。
  “李相这是要借科举之名,清除异己啊!”
  散朝后,几个官员在偏殿窃窃私语。
  “嘘!慎言!”
  “没见连皇亲国戚说情都没用么?”
  “听说陛下虽未明確表態,却將御笔赐予李相,许他先斩后奏之权。”
  “陛下仁德,不欲严惩。”
  “李相刚厉,执法如山。”
  话未说完,
  忽见李翊走来,眾人顿时噤若寒蝉。
  李翊冷眼扫过:
  “诸公似有閒情逸致?不如多想想如何为陛下分忧,推行新政。”
  “是是是,相爷说的是。”
  眾人唯唯诺诺而退。
  许是多年不曾见过李翊的手段,让眾人忘了李翊不是不愿开刀,而是一直主张以和为贵。
  在许多人看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那一定是一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见谁都拽得二五八万似的。
  除皇帝外,那一定是想杀谁就杀谁,想罢免谁就罢免谁。
  歷史上確实有这样的人,
  王莽、董卓就是这样的人。
  那他们下场、风评是怎样的自不必说。
  即便是歷史上的曹操,也没有肆无忌惮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曹操在歷史上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克制的。
  而对比某三国里的大佐曹操,
  他的形象塑造,就是怎么狂、怎么洒脱怎么来。
  可以让名士给自己当马夫,当脚垫子。
  可以因为一时的喜好,就隨意杀死一个守大门的。
  这时会有人说,以曹操的权势,杀死一个守大门的有什么不可以?
  確实是可以,
  但杀一般来说,都要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曹大佐给出的理由是“这就是我的规矩”。
  在很多中二少年看来这很酷。
  因为生杀大权,就掌握在其人的一瞬之间。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
  你越是滥用权力,越是会损害你的权威。
  还是那句万变不离其宗的话,权力本质是人的认可。
  所以那些真正高明的政治人物,都是不喜欢隨意去收拾別人的。
  得到更多人的拥护与支持,比树立一个敌人要好很多。
  所以朝中许多人的一些毛病,李翊都是可以包容的。
  李翊都快满五十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刚刚出山的毛头小伙子了。
  也不可能因为你一句话顶撞了我,我就一定要报復你,甚至杀了你
  是中二少年才会干的事。
  对於政治人物来说,即便是一个与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人交往。
  他也会优先看这人的价值,然后再谈生存合作。
  ……
  是夜,皇宫內烛火通明。
  刘备轻抚著一封密奏,对侍立一旁的李翊嘆道:
  “一日罢八员大臣,朝野皆言朕纵容首相专权矣。”
  “坊间还有人说,李相这是借科举之名,排除异己。”
  “所以朕今晚召你来,就是想劝你悠著点儿。”
  “別一次性搞得太过激了。”
  李翊躬身道:
  “……臣甘愿担此恶名。”
  “科举乃国之根本,若非雷厉风行,难破数百年门阀之弊。”
  只要不涉及李翊的原则问题,李翊基本上都是主张以和为贵。
  但涉及到了李翊的底线,那就是化身绝对的政治机器。
  稍微有点儿眼力见的,都能看出来。
  李翊这几年的重心,都放在了科举上。
  所以大部分聪明人,都会在此时积极配合。
  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这时候就遭了殃了。
  刘备微微頷首:
  “……朕非怪卿。”
  “昔日光武中兴,亦需强项令董宣。”
  “今日三兴汉室,岂能无霹雳手段?”
  “卿放心去做,朕在背后支持。”
  稍顿,又道:
  “只是……那些被罢官员中,亦有能吏。”
  “可否酌情……”
  刘备到底还是心软了,毕竟那些官员中有不少人跟了他很多年,对他也挺忠心的。
  关键人確实有能力。
  李翊这说罢免就罢免,饶是刘备一开始也没想到,他一次会罢免这么多人。
  李翊摇了摇头,不容妥协道:
  “……陛下,法不容情。”
  “今姑息一人,明日便有十人效仿。”
  “待科举已成大势,再招贤纳士不迟。”
  刘备默然良久,终道:
  “……唉,便依卿言罢。”
  次日,李翊再出重手。
  將阻挠科举最甚的幽州刺史下狱查办,其党羽纷纷落马。
  同时颁布《科举推行令》,明定奖惩:
  推行有力者,不拘品阶,破格提拔。
  敷衍塞责者,虽皇亲国戚,亦严惩不贷。
  各地官员见朝廷动真格,再不敢怠慢。
  学馆纷纷设立,乡试如火如荼展开。
  寒门士子欢呼雀跃,称颂“:
  陛下圣明,李相刚正”。
  有趣的是,那些最初被罢黜的官员中。
  有人痛定思痛,令子弟刻苦攻读。
  竟也通过科举重返仕途,此为后话。
  总之,在李翊的坚决贯彻下,科举总算是走向正途。
  詔书传至各州郡,天下寒门士子奔走相告。
  携书负笈,千里迢迢奔赴洛阳。
  时值章武十年,仲春。
  洛水两岸杨柳吐绿。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儘是赴考学子。
  有骑驴的寒士,亦有乘轿的富家子弟。
  更有徒步而行的布衣书生。
  沿途客栈爆满,酒肆生意兴隆。
  连道旁卖炊饼的老翁都忙得不可开交。
  “听闻今年应试者逾三千人,洛阳城內一房难求啊!”
  茶棚下,几个书生边歇脚边议论。
  “可不是么,我家书童提前半月来京,竟只能租得城东一柴房暂住。”
  正说话间,
  忽见远处尘土飞扬,一队官兵护著几辆马车疾驰而过。
  “那是何处官员?”有人问道。
  茶博士边斟茶边笑答:
  “客官外地来的吧?那是內阁首相李翊李大人的车驾。”
  “近日为著科举之事,李相爷连日出入宫中,与陛下商议大计呢。”
  眾人闻言,皆起身肃立,待车驾远去方才落座。
  人群中,有个青衫少年独自坐著。
  他面容清瘦,目光如炬。
  腰间佩剑,却不似寻常书生。
  他默默饮尽杯中粗茶,留下两文大钱,背起书箱继续赶路。
  洛阳城內,万人空巷。
  科举考试前三日,京城九门涌入考生及隨行人员数以万计。
  客栈早已客满,许多人家腾出空房租赁,价格翻了几番仍供不应求。
  纸墨笔砚店铺前排起长龙,书坊里歷年试题被抢购一空。
  连代写家信的摊子都兼做起考前辅导的营生。
  城南贡院外已搭起无数帐篷,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状元糕誒,状元糕!”
  “吃了必中状元哟!”
  “文昌笔,文昌笔。”
  “孔圣人开过光的!”
  是夜,李翊微服巡访至贡院外。
  见如此盛况,捋须微笑。
  隨从问道:“相爷因何发笑?”
  李翊背著手,唇角笑意不减:
  “我笑商贾机巧,借科举牟利。”
  “然转念思之,若非陛下开科取士,洛阳安得如此繁荣?”
  “强兵富民,本就是相辅相成啊。”
  那隨从见缝插针地说道:
  “这些都是相爷您多年的功劳,若非您一时操持此事。”
  “国家安能將科举推行下来。”
  李翊笑著摇了摇头,笑意直达眼底。
  “我不过是做了一点微末的小事,不求世人记住。”
  “倘若侥倖,后人再提到老夫之时。”
  “说李某確实为百姓做了一点实事,那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大考之日,晨钟未响。
  贡院外已是人山人海。
  兵士持戟而立,维持秩序。
  “诸生听令!按籍贯列队,查验身份后方可入场!”
  礼官高声呼喊。
  一名青衫少年排在天水郡的队伍中,前后多是年长之士。
  有人见他年轻,笑问:
  “小兄弟年几何?便来应试?”
  少年剑眉星目,朗声拱手答:
  “虚度十八春秋。”
  “闻圣天子不拘年齿取士,故来一试。”
  眾人皆惊讶不已。
  正议论间,忽听鼓乐齐鸣,一顶八抬大轿抵达贡院正门。
  原是內阁首相李翊身著紫袍玉带,步出轿门,眾官员齐齐躬身行礼。
  “恭迎相爷监临!”
  “恭迎相爷监临!!”
  “……”
  李翊登上高台,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朗声道:
  “诸生静听!今日圣上亲临贡院,特为尔等鼓劲!”
  话音未落,
  但见黄罗伞盖迤邐而来,刘备竟亲自驾临。
  万眾跪拜,山呼万岁。
  刘备頷首,温言道:
  “朕起身布衣,知民间疾苦。”
  “今开科举,惟愿野无遗贤。”
  “诸生尽展所学,勿负平生志气。”
  言毕,登楼观考。
  李翊遂大声宣读考场规则:
  “诸生入號舍后,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挟带纸条。”
  “不得左顾右盼……”
  “违者逐出考场,永不录用!”
  钟鸣三响,考生们鱼贯入场。
  那名青衫少年也找到地字柒拾叄號舍。
  整理笔墨,静待试题。
  日上三竿,试题牌高悬:
  《论强兵与富民孰先》。
  號舍內顿时响起一片嗟嘆之声。
  此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关乎国策方向,答不好便会触怒天顏。
  尤其当今相爷的治国论,相当独到。
  与古人有类同之处,却不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可以说是相当难得考题。
  而这么难的考题,正是李翊亲自出的。
  全国的考卷,其实全都是李翊编写的。
  而题目的核心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李翊是反对后世那种八股文取士的。
  思想一旦被禁錮,就註定会落后。
  这也是李翊用人的原则,
  鼓励手下人自由竞爭,谁优秀谁上位。
  青衫少年略思片刻,嘴角微扬,研墨铺纸,挥毫落笔。
  “学生闻之:兵者,国之利器也。”
  “民者,国之根本也。”
  “利器无根本则不立,根本无利器则不固……”
  “昔齐桓公富国强兵,九合诸侯,非先富而后强耶?”
  “然秦孝公变法图强,卒並六国,似又强在先而富在后。”
  他笔下生风,纵横捭闔,既引经据典,又联繫当下:
  “今陛下初登大宝,天下初定,宜轻徭薄赋使民富裕。”
  “然诸侯未完全臣服,边关烽火时起,强兵亦不可缓。”
  “窃以为强兵与富民,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孰先孰后,当审时度势。”
  洋洋洒洒三千言,一气呵成。
  最后写道:
  “故曰:审天下之势而应之,酌民情而为之。”
  “富不以养兵,则富无保障。”
  “强不以护民,则强无意义。”
  “圣天子明鑑万里,必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阅卷连经三日,李翊亲自主持。
  当他看到这封试卷时,眼前陡然一亮,反覆阅读三遍之后。
  乃对左右人道:
  “此子竟將矛盾二者统一,提出:『富兵於民,强民以兵』之策,確实有思考。”
  “本相一直鼓励学生要多思考,並非死读书,读死书。”
  “此子倒是与诸子有所不同。”
  正说间,刘备也走了过来。
  见李翊神態喜悦,便问李翊什么事这么高兴,是不是为国家发掘了一个新的人才?
  李翊便把手上的试卷交给刘备。
  刘备接过,览阅,只见试卷上写道:
  “臣对:窃闻天子垂问强兵富民孰先,此乃社稷之本也。”
  “臣观三汉以来,未有民贫而兵强者,亦未有兵弱而国存者。”
  “然审时度势,当以富民为根,强兵为干,二者犹阴阳之相济也。”
  “昔管仲治齐,开盐铁之利。”
  “仓廩实而后整军旅,遂九合诸侯。”
  “勾践復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能雪耻吴门。”
  “今陛下新承大统,中国疲弊。”
  “若遽求扩军备武,犹涸泽而渔,非长治久安之道。”
  “当仿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使百姓戴陛下如日月,则兵源自广,粮秣自足。”
  “然富民非废武备也。”
  “昔始皇穷兵黷武而失其民,刘表坐保江汉而丧其土。”
  “臣谓宜分三等治之:”
  “於荆州故地,民富而敌近,当寓兵於农,修械屯田。”
  “於江南新附,地僻而民疲,宜减戍卒,兴水利。”
  “於汉中前线,则用李相“十二更代”之法,兵不疲而民不乏。”
  “至若统一大计,当效陶朱公之智。”
  “以商贾通陇右骏马,中原盐换南中铜铁。”
  “则民富而兵械精。”
  “待三仓粟满,五营械足。”
  “乃命一上將军出关中,陛下自將出宛洛。”
  “则中原士民必簞食壶浆以迎王师矣。”
  “臣谨对:富民者,种穀也。”
  “强兵者,收穫也。”
  “不种而求获,虽神农不能。”
  “愿陛下深植富民之根,待时而动。”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刘备看罢,亦是嘖嘖称奇。
  知道为什么李翊为欣赏这一篇试卷了。
  不单单只是文笔好,引用了大量典故。
  更重要的是,此子针砭时弊,一直在关注著国家大事。
  甚至国家的每一条政策,他都一直在关注著。
  所以才能在考题中应答如流。
  过於国家政策的把握,既是態度问题,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李翊一直都很看重这一点。
  也难怪再发掘此子后,他会如此兴奋。
  “此子可堪为状元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笑道:
  “陛下心中已如明镜,又何必在拷问在下呢?”
  二人相视一笑。
  隨后,
  刘备提起笔墨,在试卷上批註了这一行字:
  章武十年,殿试甲等第一名姜维。
  (本章完)
  刘备沉吟片刻,道:
  “……李相言之有理。”
  “然各地或有难处,还须体察,不可妄断。”
  “陛下仁德!”
  李翊躬身,“然国法不容轻慢。”
  “臣请旨彻查各地推行科举不力者,以正朝纲。”
  刘备頷首:
  “便依李相之意。”
  “只是……勿要太过严苛,给人以改过之机。”
  “臣领旨。”
  李翊目光如电,扫过朝堂,不少官员纷纷低头。
  这个感觉眾人再熟悉不过了。
  经典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朝堂上,至少在刘备一朝,
  一直都是刘备与李翊君臣的“二人转”。
  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早在徐州时就是如此,
  刘备扮演他一贯的老好人角色。
  而李翊在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后,也开始著手动刀了。
  三日后,
  李翊以雷霆手段连罢三州刺史、五郡太守。
  皆因“怠慢科举,有负圣恩”。
  更有朝中两位为地方求情的重臣,被外放边远郡县。
  一时间,朝野震动。
  “李相这是要借科举之名,清除异己啊!”
  散朝后,几个官员在偏殿窃窃私语。
  “嘘!慎言!”
  “没见连皇亲国戚说情都没用么?”
  “听说陛下虽未明確表態,却將御笔赐予李相,许他先斩后奏之权。”
  “陛下仁德,不欲严惩。”
  “李相刚厉,执法如山。”
  话未说完,
  忽见李翊走来,眾人顿时噤若寒蝉。
  李翊冷眼扫过:
  “诸公似有閒情逸致?不如多想想如何为陛下分忧,推行新政。”
  “是是是,相爷说的是。”
  眾人唯唯诺诺而退。
  许是多年不曾见过李翊的手段,让眾人忘了李翊不是不愿开刀,而是一直主张以和为贵。
  在许多人看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那一定是一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见谁都拽得二五八万似的。
  除皇帝外,那一定是想杀谁就杀谁,想罢免谁就罢免谁。
  歷史上確实有这样的人,
  王莽、董卓就是这样的人。
  那他们下场、风评是怎样的自不必说。
  即便是歷史上的曹操,也没有肆无忌惮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曹操在歷史上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克制的。
  而对比某三国里的大佐曹操,
  他的形象塑造,就是怎么狂、怎么洒脱怎么来。
  可以让名士给自己当马夫,当脚垫子。
  可以因为一时的喜好,就隨意杀死一个守大门的。
  这时会有人说,以曹操的权势,杀死一个守大门的有什么不可以?
  確实是可以,
  但杀一般来说,都要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曹大佐给出的理由是“这就是我的规矩”。
  在很多中二少年看来这很酷。
  因为生杀大权,就掌握在其人的一瞬之间。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
  你越是滥用权力,越是会损害你的权威。
  还是那句万变不离其宗的话,权力本质是人的认可。
  所以那些真正高明的政治人物,都是不喜欢隨意去收拾別人的。
  得到更多人的拥护与支持,比树立一个敌人要好很多。
  所以朝中许多人的一些毛病,李翊都是可以包容的。
  李翊都快满五十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刚刚出山的毛头小伙子了。
  也不可能因为你一句话顶撞了我,我就一定要报復你,甚至杀了你
  是中二少年才会干的事。
  对於政治人物来说,即便是一个与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人交往。
  他也会优先看这人的价值,然后再谈生存合作。
  ……
  是夜,皇宫內烛火通明。
  刘备轻抚著一封密奏,对侍立一旁的李翊嘆道:
  “一日罢八员大臣,朝野皆言朕纵容首相专权矣。”
  “坊间还有人说,李相这是借科举之名,排除异己。”
  “所以朕今晚召你来,就是想劝你悠著点儿。”
  “別一次性搞得太过激了。”
  李翊躬身道:
  “……臣甘愿担此恶名。”
  “科举乃国之根本,若非雷厉风行,难破数百年门阀之弊。”
  只要不涉及李翊的原则问题,李翊基本上都是主张以和为贵。
  但涉及到了李翊的底线,那就是化身绝对的政治机器。
  稍微有点儿眼力见的,都能看出来。
  李翊这几年的重心,都放在了科举上。
  所以大部分聪明人,都会在此时积极配合。
  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这时候就遭了殃了。
  刘备微微頷首:
  “……朕非怪卿。”
  “昔日光武中兴,亦需强项令董宣。”
  “今日三兴汉室,岂能无霹雳手段?”
  “卿放心去做,朕在背后支持。”
  稍顿,又道:
  “只是……那些被罢官员中,亦有能吏。”
  “可否酌情……”
  刘备到底还是心软了,毕竟那些官员中有不少人跟了他很多年,对他也挺忠心的。
  关键人確实有能力。
  李翊这说罢免就罢免,饶是刘备一开始也没想到,他一次会罢免这么多人。
  李翊摇了摇头,不容妥协道:
  “……陛下,法不容情。”
  “今姑息一人,明日便有十人效仿。”
  “待科举已成大势,再招贤纳士不迟。”
  刘备默然良久,终道:
  “……唉,便依卿言罢。”
  次日,李翊再出重手。
  將阻挠科举最甚的幽州刺史下狱查办,其党羽纷纷落马。
  同时颁布《科举推行令》,明定奖惩:
  推行有力者,不拘品阶,破格提拔。
  敷衍塞责者,虽皇亲国戚,亦严惩不贷。
  各地官员见朝廷动真格,再不敢怠慢。
  学馆纷纷设立,乡试如火如荼展开。
  寒门士子欢呼雀跃,称颂“:
  陛下圣明,李相刚正”。
  有趣的是,那些最初被罢黜的官员中。
  有人痛定思痛,令子弟刻苦攻读。
  竟也通过科举重返仕途,此为后话。
  总之,在李翊的坚决贯彻下,科举总算是走向正途。
  詔书传至各州郡,天下寒门士子奔走相告。
  携书负笈,千里迢迢奔赴洛阳。
  时值章武十年,仲春。
  洛水两岸杨柳吐绿。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儘是赴考学子。
  有骑驴的寒士,亦有乘轿的富家子弟。
  更有徒步而行的布衣书生。
  沿途客栈爆满,酒肆生意兴隆。
  连道旁卖炊饼的老翁都忙得不可开交。
  “听闻今年应试者逾三千人,洛阳城內一房难求啊!”
  茶棚下,几个书生边歇脚边议论。
  “可不是么,我家书童提前半月来京,竟只能租得城东一柴房暂住。”
  正说话间,
  忽见远处尘土飞扬,一队官兵护著几辆马车疾驰而过。
  “那是何处官员?”有人问道。
  茶博士边斟茶边笑答:
  “客官外地来的吧?那是內阁首相李翊李大人的车驾。”
  “近日为著科举之事,李相爷连日出入宫中,与陛下商议大计呢。”
  眾人闻言,皆起身肃立,待车驾远去方才落座。
  人群中,有个青衫少年独自坐著。
  他面容清瘦,目光如炬。
  腰间佩剑,却不似寻常书生。
  他默默饮尽杯中粗茶,留下两文大钱,背起书箱继续赶路。
  洛阳城內,万人空巷。
  科举考试前三日,京城九门涌入考生及隨行人员数以万计。
  客栈早已客满,许多人家腾出空房租赁,价格翻了几番仍供不应求。
  纸墨笔砚店铺前排起长龙,书坊里歷年试题被抢购一空。
  连代写家信的摊子都兼做起考前辅导的营生。
  城南贡院外已搭起无数帐篷,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状元糕誒,状元糕!”
  “吃了必中状元哟!”
  “文昌笔,文昌笔。”
  “孔圣人开过光的!”
  是夜,李翊微服巡访至贡院外。
  见如此盛况,捋须微笑。
  隨从问道:“相爷因何发笑?”
  李翊背著手,唇角笑意不减:
  “我笑商贾机巧,借科举牟利。”
  “然转念思之,若非陛下开科取士,洛阳安得如此繁荣?”
  “强兵富民,本就是相辅相成啊。”
  那隨从见缝插针地说道:
  “这些都是相爷您多年的功劳,若非您一时操持此事。”
  “国家安能將科举推行下来。”
  李翊笑著摇了摇头,笑意直达眼底。
  “我不过是做了一点微末的小事,不求世人记住。”
  “倘若侥倖,后人再提到老夫之时。”
  “说李某確实为百姓做了一点实事,那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大考之日,晨钟未响。
  贡院外已是人山人海。
  兵士持戟而立,维持秩序。
  “诸生听令!按籍贯列队,查验身份后方可入场!”
  礼官高声呼喊。
  一名青衫少年排在天水郡的队伍中,前后多是年长之士。
  有人见他年轻,笑问:
  “小兄弟年几何?便来应试?”
  少年剑眉星目,朗声拱手答:
  “虚度十八春秋。”
  “闻圣天子不拘年齿取士,故来一试。”
  眾人皆惊讶不已。
  正议论间,忽听鼓乐齐鸣,一顶八抬大轿抵达贡院正门。
  原是內阁首相李翊身著紫袍玉带,步出轿门,眾官员齐齐躬身行礼。
  “恭迎相爷监临!”
  “恭迎相爷监临!!”
  “……”
  李翊登上高台,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朗声道:
  “诸生静听!今日圣上亲临贡院,特为尔等鼓劲!”
  话音未落,
  但见黄罗伞盖迤邐而来,刘备竟亲自驾临。
  万眾跪拜,山呼万岁。
  刘备頷首,温言道:
  “朕起身布衣,知民间疾苦。”
  “今开科举,惟愿野无遗贤。”
  “诸生尽展所学,勿负平生志气。”
  言毕,登楼观考。
  李翊遂大声宣读考场规则:
  “诸生入號舍后,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挟带纸条。”
  “不得左顾右盼……”
  “违者逐出考场,永不录用!”
  钟鸣三响,考生们鱼贯入场。
  那名青衫少年也找到地字柒拾叄號舍。
  整理笔墨,静待试题。
  日上三竿,试题牌高悬:
  《论强兵与富民孰先》。
  號舍內顿时响起一片嗟嘆之声。
  此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关乎国策方向,答不好便会触怒天顏。
  尤其当今相爷的治国论,相当独到。
  与古人有类同之处,却不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可以说是相当难得考题。
  而这么难的考题,正是李翊亲自出的。
  全国的考卷,其实全都是李翊编写的。
  而题目的核心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李翊是反对后世那种八股文取士的。
  思想一旦被禁錮,就註定会落后。
  这也是李翊用人的原则,
  鼓励手下人自由竞爭,谁优秀谁上位。
  青衫少年略思片刻,嘴角微扬,研墨铺纸,挥毫落笔。
  “学生闻之:兵者,国之利器也。”
  “民者,国之根本也。”
  “利器无根本则不立,根本无利器则不固……”
  “昔齐桓公富国强兵,九合诸侯,非先富而后强耶?”
  “然秦孝公变法图强,卒並六国,似又强在先而富在后。”
  他笔下生风,纵横捭闔,既引经据典,又联繫当下:
  “今陛下初登大宝,天下初定,宜轻徭薄赋使民富裕。”
  “然诸侯未完全臣服,边关烽火时起,强兵亦不可缓。”
  “窃以为强兵与富民,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孰先孰后,当审时度势。”
  洋洋洒洒三千言,一气呵成。
  最后写道:
  “故曰:审天下之势而应之,酌民情而为之。”
  “富不以养兵,则富无保障。”
  “强不以护民,则强无意义。”
  “圣天子明鑑万里,必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阅卷连经三日,李翊亲自主持。
  当他看到这封试卷时,眼前陡然一亮,反覆阅读三遍之后。
  乃对左右人道:
  “此子竟將矛盾二者统一,提出:『富兵於民,强民以兵』之策,確实有思考。”
  “本相一直鼓励学生要多思考,並非死读书,读死书。”
  “此子倒是与诸子有所不同。”
  正说间,刘备也走了过来。
  见李翊神態喜悦,便问李翊什么事这么高兴,是不是为国家发掘了一个新的人才?
  李翊便把手上的试卷交给刘备。
  刘备接过,览阅,只见试卷上写道:
  “臣对:窃闻天子垂问强兵富民孰先,此乃社稷之本也。”
  “臣观三汉以来,未有民贫而兵强者,亦未有兵弱而国存者。”
  “然审时度势,当以富民为根,强兵为干,二者犹阴阳之相济也。”
  “昔管仲治齐,开盐铁之利。”
  “仓廩实而后整军旅,遂九合诸侯。”
  “勾践復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能雪耻吴门。”
  “今陛下新承大统,中国疲弊。”
  “若遽求扩军备武,犹涸泽而渔,非长治久安之道。”
  “当仿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使百姓戴陛下如日月,则兵源自广,粮秣自足。”
  “然富民非废武备也。”
  “昔始皇穷兵黷武而失其民,刘表坐保江汉而丧其土。”
  “臣谓宜分三等治之:”
  “於荆州故地,民富而敌近,当寓兵於农,修械屯田。”
  “於江南新附,地僻而民疲,宜减戍卒,兴水利。”
  “於汉中前线,则用李相“十二更代”之法,兵不疲而民不乏。”
  “至若统一大计,当效陶朱公之智。”
  “以商贾通陇右骏马,中原盐换南中铜铁。”
  “则民富而兵械精。”
  “待三仓粟满,五营械足。”
  “乃命一上將军出关中,陛下自將出宛洛。”
  “则中原士民必簞食壶浆以迎王师矣。”
  “臣谨对:富民者,种穀也。”
  “强兵者,收穫也。”
  “不种而求获,虽神农不能。”
  “愿陛下深植富民之根,待时而动。”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刘备看罢,亦是嘖嘖称奇。
  知道为什么李翊为欣赏这一篇试卷了。
  不单单只是文笔好,引用了大量典故。
  更重要的是,此子针砭时弊,一直在关注著国家大事。
  甚至国家的每一条政策,他都一直在关注著。
  所以才能在考题中应答如流。
  过於国家政策的把握,既是態度问题,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李翊一直都很看重这一点。
  也难怪再发掘此子后,他会如此兴奋。
  “此子可堪为状元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笑道:
  “陛下心中已如明镜,又何必在拷问在下呢?”
  二人相视一笑。
  隨后,
  刘备提起笔墨,在试卷上批註了这一行字:
  章武十年,殿试甲等第一名姜维。
  (本章完)
  刘备沉吟片刻,道:
  “……李相言之有理。”
  “然各地或有难处,还须体察,不可妄断。”
  “陛下仁德!”
  李翊躬身,“然国法不容轻慢。”
  “臣请旨彻查各地推行科举不力者,以正朝纲。”
  刘备頷首:
  “便依李相之意。”
  “只是……勿要太过严苛,给人以改过之机。”
  “臣领旨。”
  李翊目光如电,扫过朝堂,不少官员纷纷低头。
  这个感觉眾人再熟悉不过了。
  经典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朝堂上,至少在刘备一朝,
  一直都是刘备与李翊君臣的“二人转”。
  还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早在徐州时就是如此,
  刘备扮演他一贯的老好人角色。
  而李翊在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后,也开始著手动刀了。
  三日后,
  李翊以雷霆手段连罢三州刺史、五郡太守。
  皆因“怠慢科举,有负圣恩”。
  更有朝中两位为地方求情的重臣,被外放边远郡县。
  一时间,朝野震动。
  “李相这是要借科举之名,清除异己啊!”
  散朝后,几个官员在偏殿窃窃私语。
  “嘘!慎言!”
  “没见连皇亲国戚说情都没用么?”
  “听说陛下虽未明確表態,却將御笔赐予李相,许他先斩后奏之权。”
  “陛下仁德,不欲严惩。”
  “李相刚厉,执法如山。”
  话未说完,
  忽见李翊走来,眾人顿时噤若寒蝉。
  李翊冷眼扫过:
  “诸公似有閒情逸致?不如多想想如何为陛下分忧,推行新政。”
  “是是是,相爷说的是。”
  眾人唯唯诺诺而退。
  许是多年不曾见过李翊的手段,让眾人忘了李翊不是不愿开刀,而是一直主张以和为贵。
  在许多人看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那一定是一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见谁都拽得二五八万似的。
  除皇帝外,那一定是想杀谁就杀谁,想罢免谁就罢免谁。
  歷史上確实有这样的人,
  王莽、董卓就是这样的人。
  那他们下场、风评是怎样的自不必说。
  即便是歷史上的曹操,也没有肆无忌惮到这种程度。
  事实上,曹操在歷史上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克制的。
  而对比某三国里的大佐曹操,
  他的形象塑造,就是怎么狂、怎么洒脱怎么来。
  可以让名士给自己当马夫,当脚垫子。
  可以因为一时的喜好,就隨意杀死一个守大门的。
  这时会有人说,以曹操的权势,杀死一个守大门的有什么不可以?
  確实是可以,
  但杀一般来说,都要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曹大佐给出的理由是“这就是我的规矩”。
  在很多中二少年看来这很酷。
  因为生杀大权,就掌握在其人的一瞬之间。
  然而现实情况就是,
  你越是滥用权力,越是会损害你的权威。
  还是那句万变不离其宗的话,权力本质是人的认可。
  所以那些真正高明的政治人物,都是不喜欢隨意去收拾別人的。
  得到更多人的拥护与支持,比树立一个敌人要好很多。
  所以朝中许多人的一些毛病,李翊都是可以包容的。
  李翊都快满五十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刚刚出山的毛头小伙子了。
  也不可能因为你一句话顶撞了我,我就一定要报復你,甚至杀了你
  是中二少年才会干的事。
  对於政治人物来说,即便是一个与自己不怎么对付的人交往。
  他也会优先看这人的价值,然后再谈生存合作。
  ……
  是夜,皇宫內烛火通明。
  刘备轻抚著一封密奏,对侍立一旁的李翊嘆道:
  “一日罢八员大臣,朝野皆言朕纵容首相专权矣。”
  “坊间还有人说,李相这是借科举之名,排除异己。”
  “所以朕今晚召你来,就是想劝你悠著点儿。”
  “別一次性搞得太过激了。”
  李翊躬身道:
  “……臣甘愿担此恶名。”
  “科举乃国之根本,若非雷厉风行,难破数百年门阀之弊。”
  只要不涉及李翊的原则问题,李翊基本上都是主张以和为贵。
  但涉及到了李翊的底线,那就是化身绝对的政治机器。
  稍微有点儿眼力见的,都能看出来。
  李翊这几年的重心,都放在了科举上。
  所以大部分聪明人,都会在此时积极配合。
  而还没有反应过来的,这时候就遭了殃了。
  刘备微微頷首:
  “……朕非怪卿。”
  “昔日光武中兴,亦需强项令董宣。”
  “今日三兴汉室,岂能无霹雳手段?”
  “卿放心去做,朕在背后支持。”
  稍顿,又道:
  “只是……那些被罢官员中,亦有能吏。”
  “可否酌情……”
  刘备到底还是心软了,毕竟那些官员中有不少人跟了他很多年,对他也挺忠心的。
  关键人確实有能力。
  李翊这说罢免就罢免,饶是刘备一开始也没想到,他一次会罢免这么多人。
  李翊摇了摇头,不容妥协道:
  “……陛下,法不容情。”
  “今姑息一人,明日便有十人效仿。”
  “待科举已成大势,再招贤纳士不迟。”
  刘备默然良久,终道:
  “……唉,便依卿言罢。”
  次日,李翊再出重手。
  將阻挠科举最甚的幽州刺史下狱查办,其党羽纷纷落马。
  同时颁布《科举推行令》,明定奖惩:
  推行有力者,不拘品阶,破格提拔。
  敷衍塞责者,虽皇亲国戚,亦严惩不贷。
  各地官员见朝廷动真格,再不敢怠慢。
  学馆纷纷设立,乡试如火如荼展开。
  寒门士子欢呼雀跃,称颂“:
  陛下圣明,李相刚正”。
  有趣的是,那些最初被罢黜的官员中。
  有人痛定思痛,令子弟刻苦攻读。
  竟也通过科举重返仕途,此为后话。
  总之,在李翊的坚决贯彻下,科举总算是走向正途。
  詔书传至各州郡,天下寒门士子奔走相告。
  携书负笈,千里迢迢奔赴洛阳。
  时值章武十年,仲春。
  洛水两岸杨柳吐绿。
  通往京城的官道上,车马络绎不绝,儘是赴考学子。
  有骑驴的寒士,亦有乘轿的富家子弟。
  更有徒步而行的布衣书生。
  沿途客栈爆满,酒肆生意兴隆。
  连道旁卖炊饼的老翁都忙得不可开交。
  “听闻今年应试者逾三千人,洛阳城內一房难求啊!”
  茶棚下,几个书生边歇脚边议论。
  “可不是么,我家书童提前半月来京,竟只能租得城东一柴房暂住。”
  正说话间,
  忽见远处尘土飞扬,一队官兵护著几辆马车疾驰而过。
  “那是何处官员?”有人问道。
  茶博士边斟茶边笑答:
  “客官外地来的吧?那是內阁首相李翊李大人的车驾。”
  “近日为著科举之事,李相爷连日出入宫中,与陛下商议大计呢。”
  眾人闻言,皆起身肃立,待车驾远去方才落座。
  人群中,有个青衫少年独自坐著。
  他面容清瘦,目光如炬。
  腰间佩剑,却不似寻常书生。
  他默默饮尽杯中粗茶,留下两文大钱,背起书箱继续赶路。
  洛阳城內,万人空巷。
  科举考试前三日,京城九门涌入考生及隨行人员数以万计。
  客栈早已客满,许多人家腾出空房租赁,价格翻了几番仍供不应求。
  纸墨笔砚店铺前排起长龙,书坊里歷年试题被抢购一空。
  连代写家信的摊子都兼做起考前辅导的营生。
  城南贡院外已搭起无数帐篷,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状元糕誒,状元糕!”
  “吃了必中状元哟!”
  “文昌笔,文昌笔。”
  “孔圣人开过光的!”
  是夜,李翊微服巡访至贡院外。
  见如此盛况,捋须微笑。
  隨从问道:“相爷因何发笑?”
  李翊背著手,唇角笑意不减:
  “我笑商贾机巧,借科举牟利。”
  “然转念思之,若非陛下开科取士,洛阳安得如此繁荣?”
  “强兵富民,本就是相辅相成啊。”
  那隨从见缝插针地说道:
  “这些都是相爷您多年的功劳,若非您一时操持此事。”
  “国家安能將科举推行下来。”
  李翊笑著摇了摇头,笑意直达眼底。
  “我不过是做了一点微末的小事,不求世人记住。”
  “倘若侥倖,后人再提到老夫之时。”
  “说李某確实为百姓做了一点实事,那老夫就心满意足了。”
  大考之日,晨钟未响。
  贡院外已是人山人海。
  兵士持戟而立,维持秩序。
  “诸生听令!按籍贯列队,查验身份后方可入场!”
  礼官高声呼喊。
  一名青衫少年排在天水郡的队伍中,前后多是年长之士。
  有人见他年轻,笑问:
  “小兄弟年几何?便来应试?”
  少年剑眉星目,朗声拱手答:
  “虚度十八春秋。”
  “闻圣天子不拘年齿取士,故来一试。”
  眾人皆惊讶不已。
  正议论间,忽听鼓乐齐鸣,一顶八抬大轿抵达贡院正门。
  原是內阁首相李翊身著紫袍玉带,步出轿门,眾官员齐齐躬身行礼。
  “恭迎相爷监临!”
  “恭迎相爷监临!!”
  “……”
  李翊登上高台,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朗声道:
  “诸生静听!今日圣上亲临贡院,特为尔等鼓劲!”
  话音未落,
  但见黄罗伞盖迤邐而来,刘备竟亲自驾临。
  万眾跪拜,山呼万岁。
  刘备頷首,温言道:
  “朕起身布衣,知民间疾苦。”
  “今开科举,惟愿野无遗贤。”
  “诸生尽展所学,勿负平生志气。”
  言毕,登楼观考。
  李翊遂大声宣读考场规则:
  “诸生入號舍后,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挟带纸条。”
  “不得左顾右盼……”
  “违者逐出考场,永不录用!”
  钟鸣三响,考生们鱼贯入场。
  那名青衫少年也找到地字柒拾叄號舍。
  整理笔墨,静待试题。
  日上三竿,试题牌高悬:
  《论强兵与富民孰先》。
  號舍內顿时响起一片嗟嘆之声。
  此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关乎国策方向,答不好便会触怒天顏。
  尤其当今相爷的治国论,相当独到。
  与古人有类同之处,却不乏自己的独立思考。
  可以说是相当难得考题。
  而这么难的考题,正是李翊亲自出的。
  全国的考卷,其实全都是李翊编写的。
  而题目的核心思想,就是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李翊是反对后世那种八股文取士的。
  思想一旦被禁錮,就註定会落后。
  这也是李翊用人的原则,
  鼓励手下人自由竞爭,谁优秀谁上位。
  青衫少年略思片刻,嘴角微扬,研墨铺纸,挥毫落笔。
  “学生闻之:兵者,国之利器也。”
  “民者,国之根本也。”
  “利器无根本则不立,根本无利器则不固……”
  “昔齐桓公富国强兵,九合诸侯,非先富而后强耶?”
  “然秦孝公变法图强,卒並六国,似又强在先而富在后。”
  他笔下生风,纵横捭闔,既引经据典,又联繫当下:
  “今陛下初登大宝,天下初定,宜轻徭薄赋使民富裕。”
  “然诸侯未完全臣服,边关烽火时起,强兵亦不可缓。”
  “窃以为强兵与富民,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孰先孰后,当审时度势。”
  洋洋洒洒三千言,一气呵成。
  最后写道:
  “故曰:审天下之势而应之,酌民情而为之。”
  “富不以养兵,则富无保障。”
  “强不以护民,则强无意义。”
  “圣天子明鑑万里,必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阅卷连经三日,李翊亲自主持。
  当他看到这封试卷时,眼前陡然一亮,反覆阅读三遍之后。
  乃对左右人道:
  “此子竟將矛盾二者统一,提出:『富兵於民,强民以兵』之策,確实有思考。”
  “本相一直鼓励学生要多思考,並非死读书,读死书。”
  “此子倒是与诸子有所不同。”
  正说间,刘备也走了过来。
  见李翊神態喜悦,便问李翊什么事这么高兴,是不是为国家发掘了一个新的人才?
  李翊便把手上的试卷交给刘备。
  刘备接过,览阅,只见试卷上写道:
  “臣对:窃闻天子垂问强兵富民孰先,此乃社稷之本也。”
  “臣观三汉以来,未有民贫而兵强者,亦未有兵弱而国存者。”
  “然审时度势,当以富民为根,强兵为干,二者犹阴阳之相济也。”
  “昔管仲治齐,开盐铁之利。”
  “仓廩实而后整军旅,遂九合诸侯。”
  “勾践復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能雪耻吴门。”
  “今陛下新承大统,中国疲弊。”
  “若遽求扩军备武,犹涸泽而渔,非长治久安之道。”
  “当仿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使百姓戴陛下如日月,则兵源自广,粮秣自足。”
  “然富民非废武备也。”
  “昔始皇穷兵黷武而失其民,刘表坐保江汉而丧其土。”
  “臣谓宜分三等治之:”
  “於荆州故地,民富而敌近,当寓兵於农,修械屯田。”
  “於江南新附,地僻而民疲,宜减戍卒,兴水利。”
  “於汉中前线,则用李相“十二更代”之法,兵不疲而民不乏。”
  “至若统一大计,当效陶朱公之智。”
  “以商贾通陇右骏马,中原盐换南中铜铁。”
  “则民富而兵械精。”
  “待三仓粟满,五营械足。”
  “乃命一上將军出关中,陛下自將出宛洛。”
  “则中原士民必簞食壶浆以迎王师矣。”
  “臣谨对:富民者,种穀也。”
  “强兵者,收穫也。”
  “不种而求获,虽神农不能。”
  “愿陛下深植富民之根,待时而动。”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刘备看罢,亦是嘖嘖称奇。
  知道为什么李翊为欣赏这一篇试卷了。
  不单单只是文笔好,引用了大量典故。
  更重要的是,此子针砭时弊,一直在关注著国家大事。
  甚至国家的每一条政策,他都一直在关注著。
  所以才能在考题中应答如流。
  过於国家政策的把握,既是態度问题,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李翊一直都很看重这一点。
  也难怪再发掘此子后,他会如此兴奋。
  “此子可堪为状元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笑道:
  “陛下心中已如明镜,又何必在拷问在下呢?”
  二人相视一笑。
  隨后,
  刘备提起笔墨,在试卷上批註了这一行字:
  章武十年,殿试甲等第一名姜维。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