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学校也曾三令五申叫同学们不要从上面跨过,可同学们依然我行我素。终于有一天,花坛里的所有花儿都枯萎了,但从花坛上跨过的人仍络绎不绝……
  哭泣的水龙头
  曾听说过这么呀一个故事:有人忘了关水龙头,人们见了都全当没看见,匆匆而过。一个小女孩见了,说:“不要哭了,水龙头让我来帮助你吧!”而后,默默地把水龙头给关了。今日,这个故事在校园里被再一次上演了。
  不只哪个冒失鬼,在洗漱完之后,竟忘了关水龙头,那水哗哗地流着,似乎在抱怨这位同学,又似乎在向同学们求助。同学们见了都置之不理,视墙上“节约用水”的牌子为装饰品似的。就这样,水龙头就一直地“哭”下去,它的泪汇成了小河,积满了水沟。直到这时,才有位好心的同学发现了哭泣的水龙头,就急匆匆地把它给关了。
  唉,关水龙头这一举手之劳之事,同学们却不愿去干,以至于让可怜的水龙头哭泣了这么久,真是不该呐!
  绿地=娱乐天地?
  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学校特意在校园里“开辟”了一片绿草地,然而,同学们却把绿草地当成了娱乐天地,任意践踏这片芳草地。
  有的人把绿地当成了足球场的那一片绿茵,在上面踢着球,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球技;有的人把绿地当成了看书的理想佳所竟坐在绿地上看书;更有甚者,把绿地当成了一展“才华”的舞台,在上面尽情地翻滚,做着让人惊叹的高难动作。再看那一片绿地,其状真是惨不忍睹……
  同学们,绿地并非娱乐天地,它是用来观赏的,而不是任人践踏的。
  同学们,快点收敛我们那种种不良行为吧!让校园重新恢复他圣洁之名吧!
  作者:杜晓哲
  第三十六节 真正的贵重
  贵重是人们想要寻找的一种东西,是很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然而找到的却很少,正因为有些角度是不对的。
  在伟大中找伟大,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而殊不知真正的伟大深缔,包含在极其的平凡之中,平凡和寻常孕育了伟大,这才是人应该为之追求的。
  比如现在有些学生在学习中,总是追求“深”,在学习新知识时,总先要把比较难的题当作目标,苦思冥想,最后也想不出答案。殊不知真正的难题并不和简单题有多大差别,而是在基础知识上的扩展,只能在基础上去发挥自己的“空间”。不顾任何基本实用的知识而去好高鹜远当然是不会有结果的。而一些稳扎稳打的同学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正是平常中的伟大。在最普通的范围之内会找到最不平常最宝贵的真谛。
  很多平常无奇的事情之中,会有让人始料不及的真正的奇迹。有一位体操世界冠军,在小时侯身体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练不了一些高难度严格的动作。总是刻苦专一的练习几套基本动作,全心全意地把基本动作练得准确熟练。两年之后,她的身体条件已经练得十分出众,再练习高难度动作,已经得心应手。十分自如,乃至最后取得了世界冠军。这不正是在基础中寻求的高难度吗?所以,无论什么事情,杰出的表现和动作来自于基础的熟练。
  从平凡到伟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深,都应该是扎实稳定走过来的,应该是从平常中找到的。平常造就伟大,普通孕育辉煌。正如鲁迅所说的:“我是在平常中寻找伟大,而不是在伟大中寻找伟大。”
  只有无名的追求,没有有名的成就。要想创造伟大,必须依靠平凡,抓住平凡。
  第三十七节 月,阙也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着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炉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地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第三十八节 真理只有一个
  袭人的寒风沿着漫天枯黄的野草卷来,我在苍茫的幽幽古道上,寻找着千百年来被遗忘和丢弃的珍宝。
  那是一种怎样的奇思,会将真理埋没在幽僻的山谷,若不是有夸父追日的决心,怎有人能将它觅到。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洛阳古道上响彻云霄的感叹,还是阮籍穷途惊天动地的恸哭;是哈姆莱特站在崖边生存或者毁灭的抉择,还是千里孤坟,昭君幽咽琵琶的怨怒……
  我不知道亲缘对我意味着什么?莫不就是我的姓氏和血统。那么真理又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也就是一种痴迷的执着。我不知道“文敌诗友”的白居易、元稹是怎样作出这种两难的选择,更无法想象那个为江州司马惊起的大诗人怎不受到“文敌”的牵绊,反而泪溅湿青衫。
  我不解爱因斯坦和波尔为什么开始还争得面红耳赤,转眼间又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是情感埋没了真理,还是真理在情感的簇拥下熠熠生辉。这真是一种无助的悲哀和孤独。
  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而我却认为父亲的处世过于圆滑。我是我老师的学生,而我却认为老师的教学过于呆板。我理解父亲的苦衷,更尊重老师的劳动。但“真理只有一个”,我只能选择这惟一不让我感到心疚的东西。
  浩渺的星空呀,你永远闪耀着动人的灵光。你哪里知道纵使万丈的火山灰能掩埋整个的庞贝古城,却永远也掩埋不了真理的曙光。
  罗马广场上空激扬着令人振聋发聩的文字:“未来的世界会认识我的价值……”躁动的人群中回荡着为和平、为真理护卫的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声音:“相信我,千万人呼喊的声音比不上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儿子的母亲的痛苦……”
  对面不是血海深仇的死敌吗?为什么明知危险重重还要执着主动伸出和平的双手?这里不是满目疮痍的子民吗?为什么还要背着激进的青年,迈出寻求和平的出路?激进青年的爱戴难道比不上对手的停战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