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远处,是一片深邃的林子,在晨曦中透出了清晰的轮廓。顿时,林子里热闹起来了,鸟儿在枝叶间亮着歌喉,生命的快乐溢满了林子。阳光从树缝里钻进来,雾丝丝缕缕,在树间绕来绕去……老张抚摩着光滑的树皮,早已迎候它们多时了。
  老张是这里的主人,退伍之后他主动承包了这片鸟不拉屎的荒坡。在众人疑惑的眼神中,他毅然种上了第一棵树,然后是十棵,百棵……老张精心呵护着每一棵生命,呵护着这一片绿。绿不断扩展,不断延伸。
  自从老张离开儿子上了这座山之后,几乎不问世事,他的生命里只有树。十几年过去了,坡上的树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每天除了给树浇水除草之外,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拿着斧头修剪枝枝杈岔了。或许是因为自己以前当过兵,习惯于直立,容不得弯曲歪斜,所以,凡是老张种出来的树,虽说棵棵不是一个模样,但都笔直向上,真有点“树如其人”!老张欣赏着这些树,总会很开心,心中一股成就感、满足感油然而生。
  一天,儿媳妇慌慌张张地跑上山来:“爹,快救救你儿子吧!他挪用公款炒股,亏大了,欠了三万块呢,如果不把这个漏子堵上,你儿子就要坐牢了。爹,他可是你唯一的儿子呀!你老可一定想想办法啊。”
  他的心像一块大石头坠入了无底深渊。他知道,要是把林子卖掉,就可以“救”儿子了。可是……老张拖着双腿,绕林子走着,两腿似乎从来没有过的沉重。
  太阳已经升高了,林子里的雾气已经散去,星星点点的光吞噬着树的影子,成群的鸟儿从树上飞到地面,在老张面前,梳洗着羽毛,挪动着舞步。
  突然,一棵树歪斜着身子横在前面,挡住了去路,树根裸露,枝干压在其它树的身上。老张有些诧异:在我的林子里什么时候出现了这样的树?难道是昨晚的风雨所致?如果不处理掉,一定会影响其他树的生长,整片林子就变样了。
  砍!一个念头掠过老张的脑海。望着这歪斜的棵树,他眼睛模糊了,他扬起了手中的斧头……
  第三十二节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移植记忆在小动物身上已取得了成功,于是科学家的目标转向了人类。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那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有一天记忆可以移植,那些因未完成科研项目而与世长辞的科学家们将不再遗憾。他可以将自己全部的知识理论完全地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让另一个人继续他的事业。这样能使信息的传递速度大大提高,人们不必再日积月累,只要一个手术,就会得到别人一生积累的知识,再加上自己一辈子积累的知识一并传给后人,这样人类的知识会快速地丰富起来。学生不必花十几年来读书,工人也不必积累工作经验,这样会大大节省时间。
  然而记忆移植也有很多弊端。假设爱迪生在进行灯丝试验的中途因故去世了,他的记忆带着“钨不能作灯丝”的结论移给了另一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记得钨是不能作灯丝的,于是便向钨以外的金属寻求合适的材料,那么电灯还能不能发明就很难说了。因为记忆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类移植的是记忆而不是思维,这样就会出现问题。比如,知识到了另一个人那里能不能被灵活地运用?另一个人能不能认同他的想法?二者能不能达到协调统一?记忆中还有一部分属于非知识的,应该属于个人隐私,如何过滤这些只保留知识部分,也是科研人员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如果记忆可以移植,这也是对人性的一大挑战。生物的进化告诉我们:恶劣的环境能加快生物进化速度,优良的环境反而能导致物种的退化甚至灭绝。如果人类真的那么轻而易举地得到知识,那人类还会有进取心和意志力吗?
  而这两样又是成功不可或缺的。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而且是矛盾的,其发展速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人们常常注意了事物的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记忆移植也是这样。
  如果哪一天真的能够成功的话,也要考虑一下如何使其利大于弊,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第三十三节 爱因斯坦复活之后
  21世纪的一个傍晚,在一个忙碌的实验室里,一群科学家欢呼起来了。他们刚刚成功地把爱因斯坦的记忆移植到一个当代人的头脑中。一夜之间,全世界都轰动了,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疑惑:这个“爱因斯坦”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
  美国的爱因斯坦研究实验室立即把这位爱因斯坦接班人请了过去,他们要让他在那里工作并且给予优厚的待遇。爱因斯坦还是那样谦虚,淡泊名利,不过他还是同意留在那里工作,毕竟他要为社会工作。
  时间并没有因爱因斯坦的重生而放慢步伐。整整一年过去了,爱因斯坦没有任何建树,人们茫然了。不久,人们得到了解释:爱因斯坦的记忆还停留在20世纪,目前他正在熟悉实验室的环境和仪器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爱因斯坦已经熟悉了各种仪器设备,但他的工作还没有步入正轨,因为他所提出的理论早在十几年前就被后辈科学家论证了。
  实验室的领导召开会议讨论了这一问题。他们一致认为这位新爱因斯坦的知识结构还处在20世纪,所以完全无法与当今接轨。他们还认为,现在这些知识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是爱因斯坦的思维。
  随后,他们拜访了美国医学会的会长,表明了他们的意见,但医学会长在听取三位专家的报告后却告诉他们,医学所能移植的只是记忆,并不能移植思维,换句话说,他们所做的不过是提供一台活的储存器。
  实验室的领导失望而去。但身为科学家,他们明白要想使爱因斯坦真的重生完全没有可能了。此后,喧嚣一时的记忆移植终告一段落,但它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记忆的移植不过是经验和知识的传递,它不涉及大脑本身,更不会令一个弱智者变得思维敏捷。因此科学的进步决不能寄希望于移植老一辈科学家的记忆,未来只有靠我们自己去闯!
  第三十四节 小议错别字
  文字,人类文明的象征。通过自然界的优胜劣汰,通过用自己的双手进行劳动,最终古猿变成了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也是最具有聪明才智的。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字,用它们来交流彼此的感情。作为沟通的工具,文字更加显示出了它跨时代的意义。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可人们又是怎样知道过去的事呢?历史不是空白,它给文明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载。就是有了这些文字记载,才能使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感知未来。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复杂到简单。汉字的数目也是越发展越多。于是人们在写字时也不免出现一些错别字。错字与别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错字是指将某个字写错,这个错字既不为人知,也无任何意义,完全是写字的人自己编造出来的;别字是指写出的字与正确的字音同或音近,但意思却不同。别字多的文章,词不达意,别字文章中心内容的表现,有时也会闹出笑话。
  从前一个穷秀才托人将成熟的枇筢果送给朋友,并写了一张便条:“琵琶结果,请与仁兄共尝。”朋友笑他写了白字,也写了一张字条给他,上面写着:“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可见,写错别字原因之一则是平时对词汇的积累太少。如果一篇文章中错字、别字过多,可以肯定地说文章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母语学好。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学不好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去学习其它功课呢?现在文明所用的某些字、词也是从很早以前人们写的错别字中沿用下来的。例如,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个词:逃之夭夭。它的意思司形容人逃跑的样子。而在《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一句,它形容桃花的美丽与妖艳。这两个兹意思显然不同,但“逃之夭夭”却来自“桃之夭夭”,是在词语“桃之夭夭”基础上创造的新词语。这是古人对于新事物的概括,也是他们对于文字、语言的创新,是我们民族拥有光辉灿烂文化的原因之一。然而,如今我们汉字的数目已经很多,我们在汉字使用中,在一般情况下,确实已经没有再创造“新汉字(错别字)”的意义了。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只要平时注意词汇的积累,读书时体会每一个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勤查字典和辞典、透彻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这样,在使用汉字时,肯定就不易出现错别字了。
  第三十五节 校园丑闻
  有人把校园比喻成圣洁之地,其实在这圣洁之地,也会发生一些不光彩的事件。
  捷径
  通往学生厕所有两条路,一条是平整的水泥路,但需要绕一个大圈子,一条是长满青草的泥路,虽然时间短,但需跨过还未种花的花坛。
  同学们上厕所时都会选择后者,因而洁白的花坛上也会因此而留下一串串乌黑的脚印。
  后来,花坛里种上了花,通往厕所的路只剩一条远路了。可习惯成自然,同学们依旧从花坛上跨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种的花儿渐渐地破坏了,也渐渐地枯萎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