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朱敦说完,已经有人推了两大车债券出来。全都是每张一百里的债券,印制十分的精美考究。很有点现代纸钞的摸样,就是方位功能少了点。
  商户们都直皱眉。
  二百万两债券?二年还本付息?谁信啊?这不是空手套白狼吗?
  拿两车花花绿绿的纸片,就想逃走五百两银子,这买卖做的也太黑了点。
  朱敦知道大家都不想卖,不过他不着急。而是冷淡的说:“不买没关系,以后可别后悔。少买也没关系,以后别后悔。”
  这话,明显就是威胁。
  许多商户感叹。“这官府抢劫,比土匪还黑,不拿钱还不行。”
  更直接的说法。“这不是明抢吗?”
  第385章战争债券。
  正文 第385章战争债券。
  第385章战争债券。
  二百万战争债券,一天就卖光了。
  来参加宴会的商户,都多少认购了一些。然后把花花绿绿的债券放进背包,垂头丧气的回家去了。他们没把债券直接丢掉,是希望官府说话算话,二年后,真的把钱换给他们。
  其实在大家看来,这个希望十分的渺茫。
  其中也有些爱国的商户。最大的一家是杭州的杨家,一次认购了五十万元的闽饷债券。还跟朱敦说:“闽国公出外打仗,是为了我们大明朝。我一个商人,不能出去打仗,出点钱还是应该的。这五十万两就算捐的。”
  朱敦笑道:“别介,这五十万债券你拿回去,保存好了。我家闽国公是讲信用的人,绝对不会亏待大家的。”
  所有商户都没有意识到,这些债券,不买会后悔,买少了更会后悔。
  那些真心为国,愿意出钱的,最后都得了好处。
  而且很快,他们就会知道为什么。
  债券刚刚出售完,一支来自南洋的商队,就把大量产自南洋的香料、药材、翡翠、木材运抵了马尾,杭州,广州三地。
  渴望进货的商户都疯狂了,全都冲到码头打听货主是谁,希望能够分到一部分商品。
  可人们很快发现,运货的都是舰船都在军舰的护送下。军舰上下来一群水兵,封锁了仓库区和码头,看护着货物卸船。
  商人干着急,也只能看着。
  很快福建巡抚衙门人就出面了,原来这些货物的货主是闽国公。
  朱敦道貌岸然的说:“闽国公为了感谢各位的支持,答应把这批货物,以市价九层的价格出售给大家。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货款,需要用闽饷债券来支持。其余任何形式的支付,我们都不予受理。”
  这一下,大家都傻了。
  现在是货源短缺,有多少就能卖出去多少。
  那些没有认购闽饷债券的,一点货都买不到。认购债券少的,也就只能买到一点点。只有那些大笔认购债券的大户,能够进到充足的货物。
  杭州杨家认购的债券最多,一次把货品就置办齐了。刨去成本,一次就能竞争二十万两,将近四层了净利润。
  杨家家族看着手中的账本,不由得感叹道:“闽国公,真守信之人。”
  一次得了二百万元军费,这还没完呢?
  哈大全这么搞的目的,是为了销售闽饷债券,是为了更好的空手套白狼。献给大家点甜头,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随后哈大全有发行了五百万两债券,被商户抢购一空。
  陈好看到国内送来的消息,对哈大全说:“主公,您这简直就是在抢钱。”
  哈大全笑道:“我可没有着他们买,是他们自愿的。再说了,让他们为国家出点钱,出点力,也是应该的。”
  而后,哈大全运回国的货物,全部用债券支付。
  一下子,闽饷债券成了硬通货,许多商户之间交易都开始使用债券。这些轻便的纸币,携带方便,很受商户的喜爱。
  很快人们发现了债券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数千的时候特别过瘾。
  有些人数钱数到手抽筋还乐此不疲。
  当然了,为了防止出现假钞。印刷债券时,采用了一些防伪手段。比如在纸浆里掺杂羊毛,使纸张不易被撕开,点燃的时候也有糊味。
  债券印刷,还开创性的使用了水印,透过阳关,可以看到一艘隐形的海船。
  一方面预防假钞,另一方面就是开着机器印钱。
  最初闽饷债券,后来又被称为闽币。但因为面值过大,很少在市面上流通。最初的面值都是一百块银元一张,普通小户人家,几十年也挣不到一百块银元。
  按照哈大全的指示,印刷厂又加印了十元、五元、二元、一元四种闽币,专门向普通百姓出售。
  一边出售债券,还一边搞爱国主义教育,使债券销售异常的火爆。
  由此看来,从古自今,中国人都是爱国的。
  小面额闽币也进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些下面额闽币的销售有些不同,它们的还款期是五年,中间时间不准许兑换。但在功能上,一样可以用来优先购买从南洋运回的紧俏商品。
  陈好觉得哈大全简直就是天才。
  “主公,您真有办法,用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就把换银子回来了。”
  哈大全说:“你不会把我当成骗子吧。”
  “主公,您这是空手套白狼,骗子可比不上您。”
  哈大全觉得好冤枉啊。“我这那里是在骗钱,我不过是提前收取了订金,然后再把货物交到他们的手上而已。公平合理大家都不吃亏。”
  “别骗人了,您出货的价格,可是以前的几倍。”
  “南洋在打仗,商路不通,能有货就不错了。价格贵一点也是应该的,我在这边拼死拼活把东西运回去,难道不能多挣一点。”
  哈大全说的理直气壮,一点都不觉得愧疚。
  陈好坐到哈大全怀里,按着他的胸口说:“我的国公爷,这商路,可是被你封的啊。”
  “说的也是。哈哈。”
  哈大全也够黑的了,他封锁商路,囤积货物。然后再高价出售,从中谋取暴利。特别是他发行纸币,把大量的真金白银收入囊中。
  虽然只有高中文化,在官场战场历练的十余年后,加上现代的思维,哈大全的鬼点子,可是相当现代化的。
  哈大全向国内运货,数量控制的很好,不多不少。不会引起物价的暴跌,也不会使价格高得离谱。
  很快最初发行的七百万元债券就全部回收了,哈大全发出的纸币等于退出了流通市场。可一切并不是如此简单,哈大全既然做了,就是计划好的。
  最初发行的债券面额太大,不适合在市面上流通。
  这时小面值债券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商户要进货,必须使用债券,但大面额的债券用光了。他们就得去购买小面额的债券,为了生意,他们不得不接收没有任何利益,而且要五年后才能兑换的小面值债券。
  而小面值债券的数量是有限的,根据哈大全的规划,债券流通量不能超过二百万元。
  一些商户为了筹集债券,得到足够的进货资金,开始接受客人用债券来购买物品。
  闽币在哈大全的力挺下,已经成为了硬通货。
  第386章 和谈代表。
  正文 第386章 和谈代表。
  第386章 和谈代表。
  在国内,哈大全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军饷。
  同时也缓解了福建等地白银不足的困境,充足的流通货币,是福建各地越发的繁荣起来。
  朝廷见到此情此景,也开始印刷宝钞,希望缓解朝廷却银的局面。不过朝廷印刷的宝钞,即没有准备金,也没有强力的担保,跟废纸也差不多。
  朱由检想用纸币支付官员的工资,但想到之前“煤薪”的经历,他放弃了这个念头。拿一堆废纸付工资,也太缺德了。
  朱由检也想要发行债券,可朝中一大群大臣反对。认为天子向百姓借钱,有失皇帝的体面,是坚决不能做的。
  反正就是一切面子问题。
  就在问题纠结不清时,陕西传来好消息,朝廷安抚的政策起到了作用。拿到钱的农民军,纷纷放下武器投降,老老实实的做起了良民。
  在陕西,形势一片大好。
  朝廷上下一片欢喜,对发行债券的事情也不热衷了。
  八月中旬,赵卫率领部队进近联军与满荆加军构筑的防线,但没有发动进攻。就是让骑兵在防线外跑了一圈,宣布“哥来了。”
  然后两军陷入了对峙状态。
  联军和满荆加军不打算进攻,他们摆出防守的架势,开始修筑军事要塞和防线。
  赵卫也不急着进攻,他就在那里看着敌人修建要塞和攻势。许多人向赵卫提出了疑问。
  “将军,为什么不进攻,等敌人把要塞修好了,不久更难打了吗?”
  赵卫说:“让他们修吧。我不着急。”
  在之前的曼谷战役中,赵卫已经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身边的人也不敢提出异议。
  赵卫每天都派骑兵到敌人的阵地前练跑步,上千匹战马飞驰而过,扬起漫天的尘埃,把大地都震得瑟瑟发抖。
  几天下来,马屁踩出了一条宽阔的大道。
  联军不愿意主动攻击,他们做的就是,不断的加高加厚城墙。
  金瓯城繁华依旧,来往的客商越来越多,每日进出码头的商船都有十余艘。
  在金瓯的市面上,南洋和西洋的货品价格都很稳定,只是最近来自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香料等货物价格有所下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