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尾声
美人迟暮。
一晃,已经执政十年了。醉醉皮裘思晦迹,行高终自有人知。
明珠也有遗憾。那就是称帝。朝中支持的李迪、方仲弓、程琳等人,都一直言刘太后有大恩于皇帝,可媲美刘太后仰慕的女皇武则天。但鲁道宗等刘家臣们则竭力反对。一次上朝时问鲁道宗:“唐武后何如主?”鲁道宗漠然回答:“唐之罪人,几危社稷。”让她悻悻。但大臣程琳献上武后临朝图,方仲弓建议立刘氏家庙。在无上的权力面前,再加上有人克意和有心热情吹捧,任谁都会迷失。
她也不例外。在反对的支持的两排臣子间,摇摆不定,心神难宁。
她,刘娥,一路走到这里,已经失去了至爱,不可能再得到幸福,而儿子,也不是自己亲生,就算再隐瞒,也一定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她什么都没有,只剩下权力了。
而权力,也是她每日每夜劳心劳力努力得来的。
自问自己代政这些年来,她一直克勤克俭,将刚接手时的空壳国家,发展到现今比真宗早年时代更繁盛的状态。她对国家的作用和对皇家的恩德,完全可以媲美前朝武氏。更何况自己一直牢记玄隐子的话,常怀善心,又毫不铺张,崇尚朴实节俭。所以,她完全有权穿天子的衮冕拜谒太庙。
可是,这个决定,让反对的谏疏铺天盖地。臣薛奎还出言讽刺她:“陛下大谒之日,是作男儿拜,还是作女人拜?”
虽然不甘心,但众怒难犯,她还是不想公然和赵家臣子对抗。但是,她也不想完全被他们压制。于是最后,她还是决定皇太后的装束,但内里却穿上天子的样式。
这样的对抗一直持续。但是,有一件事,让她彻底改变了主意。
1031年夏,六月,一则远方的讯息传来。
辽圣宗驾崩了。他在位五十年(成为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一个皇帝,在位期间,与母后萧绰创造了辽国的鼎盛)使当年明珠出,圣人现的佳话成为现实。
听说之后,他的妃子萧褥斤仗子夺权,强争后位,自封太后,把持朝政,那是后话了。
明珠伤感万分。
她生命中亲近的人,终于一一离她而去。身膺宰辅与朝堂,盖世功名莫能忘。一朝大限终来至,未知何以敌无常?
岁月是公平的。任你有多么不可一世,终究难逃最后的无常。为后为帝又有什么可争的呢?
明珠终于明白了。
往事如云般缥缈遥远。流落异国他乡的命运邂逅,恨不相逢未嫁时的痴情枉种,伤害与背叛,鼓励和喜欢,最终都化为虚空。
看破红尘待如何,犹如新燕补旧窝。到头辛苦还辛苦,一世逐波枉逐波。积万黄金空白首,争名夺利尽虚浮。万般算起浑如梦,何不回头念弥陀。
她独自留在佛堂,为他祈福。然后,放下了。没有必要再和大臣们较真赌气争斗了。自己虽然不是天子,已经让大臣们都俯身下拜,只一句话,她就能决定他人的一生。这就够了。
最重要的人都已经一一离去,什么都不重要。
还有一件事,她一直耿耿于怀。那就是小兰。
明道元年(1032),小兰李宸妃病倒了。二月二十六日,明珠去看望她。
这么多年,她一直为先帝守陵,现在病重,让明珠一阵难过。
时间无情,但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小兰,你受苦了。”明珠握着她的手,“哀家这就接你回宫,请最好的太医来诊治你,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小兰摇头,“太后不必费心,小兰有自知之明。”
“小兰!”明珠伤心。
她们在万花楼相识,情同姐妹,这么多年来,小兰一直陪伴在旁,如今,她的离去,自己又将少一个最亲的人。
“太后!”小兰望着她,“小兰一直记得自己的命是明珠姐救的,自己今生的荣华也是明珠姐给的,就连小兰的弟弟,我们李家的荣华也是托了明珠姐的福。小兰从来就是个胆怯之人,不想争什么……”
“小兰,你别说了,明珠姐都知道。”明珠望着她。
“不!”小兰伤心,她还有最后一个心愿。
明珠知道她的心思。
惟独这个,她不知该怎么说,看在小兰最后的份上,她该告诉她真相吗?
“明珠姐!你听我说。一切都是命运使然,是我命中无福,没有皇子,我从来没怪过你。”
小兰!原来她早就知道了。
“你放心,祯儿一定会是个好皇帝,当日你的美梦一定会成真!我会封你为皇太妃!”这是明珠最后的话,但是,她已经无福消受这最后的封赏,当日香消玉殒了。
小兰的后室,明珠本想从简办理,那是小兰的心愿,也避免引起别人尤其是皇上不必要的猜测。但宰相吕夷简却第一时间跑来,坚持建议礼应从厚。是的,不管怎么样,李兰是皇上生母是不争的事实,大家都有百年,这个真相皇上总会知道。明珠想了想,最后决定厚葬,并将李宸妃的后事都交与吕夷简办理。
正因为明珠的从厚办理决定,也为她百年后又帮了她自己一把。她百年后,真相大白,皇上听信谗言,以为是刘太后害了自己的生母李妃,下令开棺检查,如果真如传言,一定严惩刘太后。但开棺见自己生母被如太后之礼厚葬,没有象传闻所说,于是对刘太后释然。
明道二年(1033年)四月,刘娥也病了。
虽然仁宗一心为太后祈福,宣布大赦天下,还派使差去各地接来神医为太后会诊但还是回天乏术。
“女孩子无论怎么样,都一定要意志很坚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荣华犹如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回顾一生,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他!
她始终记住赵元侃的这些话。是的,因为这几句话,改变了她的一生。她始终坚强,并勤于学习,尤其是在她为政期间,大兴州学和科举,努力培养读书人,使他们有公平任职的用武之地,将真宗的劝学诗努力践为事实。
弥留之际,她只求改穿皇后的官服。
刘娥终年六十五岁。
历史已成定局。
但身处其中的人,又怎么会看透自己的人生呢?
刘娥一直记住玄隐子最后的赠言:顺天应命,常怀善心。
从十四、五岁时初遇真宗,到三十岁才得以进宫,再到四十岁封后,之后的十多年一直代君王执政。她聪明多才,博古通今又娴淑温良,开创了一个平民舞鼓的女子,没有子嗣,却登顶君位,带来大宋繁华、仁宗盛治的盛事。
宋仁宗遵从刘太后的遗诏,尊小娘娘杨淑妃为皇太后,让杨淑妃听政。杨淑妃推说皇帝春秋已长,不想参与政治,仅保留了太后的尊号。景祐三年(1036年),杨太后无疾而卒,年寿五十二。
而之后,仁宗也得知其生母真相,将刘宸妃封为太后。所以宋仁宗一生中有过三位母后。她们分别是赵祯的嫡母章献太后刘娥,生母庄懿太后李氏和养母保庆太后杨氏。
虽然有个别大臣上书追诋刘太后。但刘娥曾经的严厉,造就了仁宗的温厚品格,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被贯以“仁”谥号的皇帝,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民贵君轻,是对执政的最高评价。他本人纳谏如流任人唯贤,他的大臣常年直言进谏,他为君勤政,虚怀纳谏,在位期间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在他治世时期,出了多位名臣,包拯、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范仲淹、狄青等。就算他知道自己的生母,但对于诋毁刘太后的,依然下诏禁止并劝告世人:“这些话朕不忍听。刘太后值得朕永远怀远念恩。”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一日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完 2/17
作者有话要说:后记
写这段历史,反反复复,用了差不多三个月终于完成了。
本来只想写一个古代女孩励志的故事。
这个时代,不看不知道,其实,是个女子也能撑起半边天的时代。
无论是宋,还是辽,各位太后都大权在握,把持朝政,将国事治理的井井有条,开创了属于各自的凤阁高居的传奇。
但是,因为有宫庭就免不了宫斗,斗争的故事其实我并不喜欢,我更喜欢大家一起欢欢喜喜的。
翻看历史,历史上的人物故事,其实早成定局。但是,身处其中的人,又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结局呢?所以遇事会执迷,会欢乐、会悲伤、会身不由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一段历史,都早已注定了结局。
只是你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而已。
那么,在这行进中的,倒底该如何生活,如何主宰自己的未来呢?
看着刘娥及她同时期的人的各自遭遇,终于明白了,那就是,八个字——
顺天应命,常怀善心。
你无法主宰未知的将来,但可以决定自己的心性。
天道,无有偏爱,常与善人同行。不管怎么样,永怀善心,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不求无愧天地,但能无愧自己,就已经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