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七七四十九天先帝法事完毕,可是,太后还是如此。
  就在她们一筹莫展之时,突然,辽国使臣来到,送来辽国皇帝的慰问,还特意交代,一定要将一物亲自交到太后手中。
  李兰和淑妃好奇,将辽使引见给明珠。
  本来明珠不想见任何人,但因为是辽圣宗千叮万嘱送来的,所以勉强一见。
  使者竟然是旧识太监赛罕(美好)。
  时光荏冉,他也老了。而明珠,因为伤心,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让美好也一阵伤心。
  他小心翼翼取出圣宗交代的礼物。
  那是一个小盒。
  明珠打开,楞住了。
  竟然是那颗摔扁了一块的明珠。
  是的,当年在澶州,她用它做信物,交换刘美,此后,这珠子一直在圣宗手上,她也没要回。
  没想到他一直保管到现在,虽然明珠已经因为时间长远不再明亮,但银链却因为精心保养,依然璀灿。
  还有圣宗写的两行字,漂亮的汉文——
  女孩子无论怎么样,都一定要意志很坚强!
  这话,这话!
  明珠不由又伤心泪下。与其说是圣宗知道自己现在的心情有心安慰,不如说是冥冥中真宗借他人之手的安慰,告诉自己,他永远会在她身边,鼓励她,安慰她。
  明珠不再伤心。她重新戴上它,现在不是伤心的时候,她要重整旗鼓,为真宗延续大宋的辉煌。
  年仅十二岁的赵祯即位,即之后的仁宗。先帝遗命是:“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
  于是明珠成为太后,暂代仁宗行使皇权。
  赵祯称呼太后为大娘娘,称呼杨淑妃为小娘娘。他对大娘娘又敬又畏。
  明珠受先帝的遗诏,暂行大权,她做的第一件事是请名儒大师给皇帝讲习经史,陶冶他的情操。于是专门规定赵祯每天都要到崇政殿西的屋里听课。
  第二件事,封淑妃为皇太妃,李兰李贵人为李宸妃,并在李兰的坚持下,由李兰去守先帝的陵寝。虽然在宫里看来,那是刘太后绝不会让赵祯和李妃母子相认的故意安排,但是,对李兰来说,能守在自己喜欢的人身旁,不失一件好事。
  真宗在位二十五年,享年56岁。前期天下富庶,财政良好,但是后期却因迷天书、封禅几乎把宋太祖、太宗的积蓄挥霍殆尽,以致晚年“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年幼的皇帝赵祯从近侍口中听说了宫中有一秘密财库,真宗将钥匙交付太后,他也想看一下这宝库的奇珍异宝,于是在丁谓他们的怂恿下,向刘太后提议开宝库,充盈国库。
  明珠没想到,先帝一驾崩,这帮臣子竟然就觊觎宝库,实在是狼子野心。那是开国皇帝太祖留下的,为大宋不时之需所用,现在皇帝年幼,怎么能说开就开。但是,现在是多事之秋,举国维艰,不开吧,这是皇帝提出的,恐怕那些大臣又有借口连成一气对抗她。
  明珠无奈,只能下诏择日开库,陪皇帝一起进去。
  吉日一到,刘明珠下令摆设烛案,烧香告天,“赵宋祖先创业之艰,如非那些庸君失德,这些珍宝也落不进此库。”她看着皇帝,“今天带皇儿一观是为让皇上以史为鉴。若皇上只为玩好,不就是重走那些失国昏主的旧路吗?这将有违祖宗的垂训!”
  赵祯听太后辞色风厉,吓得不敢说话,玩兴顿无,连边上陪侍的宦者都冷汗直冒。
  但国库空虚也是事实。
  太后想到了一法。不仅可以充实国库,更可打击贪官和趁机除掉对抗自己的官员。
  是的,她以太后代政,做的两件大事就是弃“天书”,黜丁谓。她让赵祯将天书殉葬于先帝的山陵,不许再新建宫观,减轻了财政的压力。另就是黜丁谓。
  丁谓之事,大家都以为是因为丁谓功高盖主,欺负她们孤儿寡母,没把太后和年幼的皇帝放在眼里从而和太后结罪。但事实上,是明珠肃贪的第一步。
  一日上朝,她突然问群臣,“先帝曾作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诸位爱卿可否记得?”话虽问大家,看的是丁谓。
  丁谓一惊,忙答:“臣知道!一是清心。二是奉公。三是修德。四是务实。五是明察。六是勤课。七是革弊。”
  明珠点头,“先帝所立七条,均是廉政之举。”
  她这一话,开始了查处贪官之举。
  践历功皆著,谘询务必成。风景高秋月,烟波几舍程。想卿怀感意,常是梦神京。
  曾经被先帝多次作诗嘉许的丁谓由此终被罢黜。其实,大小官员,哪个没有多多少少贪赃枉法之事。明珠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以丁谓带头,清了一批和自己做对的官员,要他们知道,欺负他们孤儿寡母休想有好下场,又缴获了不少充实国库的钱财,一举两得。
  在大宋,官员的子孙可凭先辈的宿勋旧功而被朝廷推恩,得赐官爵,是谓“恩萌”,高官们的远亲门客仆役们甚至也有福同享。好处是君臣的关系都是亲戚,所以非常融洽,坏处是年年膨胀的官僚体系耗费了大量的财赋。再加上刚除掉一批,急需更适合的官员,但是,又不能象以往一样。
  正当她烦恼之际,钱惟演求见。
  明珠的亲戚中只有刘美的舅子钱惟演一人是如假包换的名门之后。钱惟演以《西昆酬唱集》领衔诗坛,名满天下,怎奈他人品远逊于文采,谤亦满天下。所以明珠在新帝刚登基时,曾任命钱惟演为枢密使。但宰相冯拯痛恶钱惟演的为人,明珠刚听政,得卖个面子给宰相,于是将钱惟演请离了京城。
  时隔一年,当丁谓等被罢,钱惟演以为风波已平,太后已经掌握大权,便来京城求见,要求太后看在刘美的份上,让他当宰相。
  说实话,他当宰相,明珠本就有点为难,但看在刘美份上,又不能直接驳了他的面子。
  明珠心生一计。她叫来皇帝,召来钱惟演,还有他的一些朋党,又叫了几个反对他的官员,一起饮宴,叙旧。
  席间,明珠看向他们,突然说,“春官任职当求善,宗伯抡材务得宜。先帝一直对钱大人赞誉有加。此番钱大人外出游历,一定很有得着。但今日哀家不问诗文。”
  哦?大家好奇,那问什么。
  她看向皇帝。
  赵祯笑,“前阵子朕学习算数,有一题实在想不通,问大娘娘,大娘娘要朕正好请教一下各位前辈大臣。”
  小皇帝的算数题能有多难,大家都舒了口气,静听下文。
  赵祯的题目是这样的——
  甲乙丙三人去投宿 ,小二说要300文,每个人就各出了100文,凑成 300文。后老板决定今天便宜。只要 250文,于是老板叫小二退50文。小二想说自己很辛苦,于是藏了20文,另30文还给三人。那三人一人拿回10文,100-10=90,表示每人只出了90文住店。
  90文x3人=270文+小二的20文=290文,请问,剩下的10文呢?
  这个——
  没想到这么简单的加减,大家一时语塞。
  “钱大人,你以为呢?”明珠问他。
  “朕以前一直觉得加减很简单,但没想到,却是很不容易。”赵祯说。
  “不过这只是小孩子的题目,钱大人精通文史,是宰相的不二人选。”边上有人提议。
  没想到此话一出,监察御史鞠咏竟扬言若钱惟演得逞,他将当庭撕毁太后的诏书。明珠没想到鞠咏如此激烈反对,也不想因钱惟演犯众憎,于是未果。
  她用这个办法,解决了钱惟演求职之事,但同时,也试出,想在朝廷中任人唯亲绝非易事。既然自己不行,别人就更不行。经过这事,如何对恩萌的举官制度进行不被注意的改革,她终于想到了好方法。
  这天,明珠上朝,遍看大殿的执政大臣,不由伤感动情:“国家多难,没有你们同心协力,何以至此!今先帝山陵已竣,你们可具报子孙和内外亲族的姓名,我当一一破格降恩。”此话一出,群臣大喜。
  有此等好事,真是千载难逢,大臣们回府后不知熬到有多晚,惟恐连拐了十八道弯的疏房之亲有所遗漏,都把自己的亲戚名字该加的都加了,不该加的也都加了,厚厚数叠的名录被呈上。明珠很满意,命人将名录改绘成图表,贴于寝宫的墙上。这样,不须派人明察暗访,执政大臣们的家族关系都已一览无遗了。每当朝廷人事有所变动,就可以先对照宫墙上的关系图,查清了当事者不是执政们的子弟,她才除授官职。
  是的,她想通了:举贤不唯亲,天下将归心。之后,她大办州学,普及教育,科举更增设武学一科,自此有了武状元。而她任人惟贤,王曾、鲁宗道、吕夷简等,他们虽不事事由着自己,但都做好了本职,不仅没给自己添乱,也对得起国家天下。
  当然,刘美家还是要特殊照顾的。她纵容他们,刘家姻戚、门人、厮役为官的有几十人。虽然御史们联名反对,但反而遭贬。另外,她任命宦官罗崇勋和江德明四处探听搜罗情报,虽然增强了宦官的势力,但至少为官不都不敢随便行动和言语。
  此外,全国上下广修水利,还疏浚了淤塞多年的黄河,创立谏院,广开言路,发行了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促进了流通。在后宫,她生活简朴,以身作则,将后宫也管得服服帖帖。
  从此的大宋,在刘太后的治理下,走向一个新的繁荣昌盛的颠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