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听说现在城里很开放,在城里做皮肉生意很赚钱,杨家姑娘莫不是……”
“是啊,女孩子能干什么事,要赚大钱,还不是做那个事。”
……
也有一些人挺羡慕杨家的女儿在外能赚到钱。多年来,肖家湾面貌依旧。虽有秀丽的山峦,清澈的溪水,但这里的人们只能享受到那种依山傍水的清闲,每年人平收入才三五百元,年年还要为温饱发愁。因此一个女孩子才出门打工,就能给家里寄回上千块钞票,怎么不让肖家湾那些养儿育女的父母们惊奇和羡慕呢?
肖老虎是村里的土皇帝,自接过老支书肩上的担子后,他就当了十多年村里的头。这十年来,他埋头苦干,不贪不占,一心只想为群众办点实事,可总是难以如愿,没找到什么好的致富门路,肖家湾依然是贫困落后,一直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那天当他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杨家的款汇单时,瞧着那白纸黑字写着的一千元款项,他还以为自己的眼睛看花了。他左看右瞧,确认那汇单是个整数时,他的心里真有点激动而又难受。自己在村里干了这些年,没有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他心里确实有愧。虽然自己一年才拿了百多元补助,也没少为村里人办事,但肖家湾贫穷的现实让他这个当头的一直抬不起头。杨柳那纸汇款单,似乎给了肖根平一点有益的启示。他一边走一边想:要想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善村里人的生活现状,组织青壮年外出打工是一条好路子。杨柳姑娘已经带了头,也尝到了甜头,因此他想开个支部会,利用杨柳这个事例,在全村群众大会上进行动员。
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肖丁香回到肖家湾,就向他提出带几个女青年到城里去做事,并做好了他女儿肖冬梅的工作。可是当问到肖老虎同不同意让冬梅进城打工时,肖老虎却不置可否,既没点头,也没摇头。他心里把握不准,毕竟他是村里的官,有些事还得慎之又慎,不然怕遭人笑话。女儿年纪大了,如今世风日下,如果真的有什么事,他的面子往哪里搁?不过当时他没有回绝肖丁香,说回去跟冬梅她娘商量商量再说。肖老虎将这件事一说出口,就遭到了妻子的极力反对。妻子说宁可自己嚼菜根,也不让女儿进城去,她怕女儿到城里后学坏。肖老虎虽说平时在家里说话算数,但在这件事情上还是听从了妻子的意见,没有让女儿冬梅跟着肖丁香进城去。
如今,跟随着肖丁香进城打工的杨柳写了信回家,字里行间都是城里如何如何好,工作又不重,还说丁香姐对她如何关心,更重要的是那一笔在村里人看来无异于天文数字的汇款,让那些和杨柳同龄的女孩子们跃跃欲试。在她们看来,呆在肖家湾,成天和泥土打交道,吃不饱,穿不暖,口袋里没票票,生活太索然寡味了。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啊!你看,从没出过门的肖丁香,逃婚跑到城里才几年时间,就当上了女老板,上次回肖家湾时穿得漂漂亮亮,让村里的女孩子们眼睛都直了。杨柳跟着肖丁香才出去一个多月,就寄回家里大把票子,怎么不让村里那些女孩子们耳热眼馋呢?
羡慕归羡慕,眼馋归眼馋。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尤其是像肖家湾这样落后闭塞的贫困村,要想一下子把脑筋转过来,确实不太容易。因此,真正下决心要走出去闯荡的女孩子也不多。有些女孩子心里有想法,但她们听从父母的意愿,自己是作不了主的,父母说个不字,她们也就不再做声而放弃,即使有什么想不通,也让它藏在心里发酵腐烂。当然,偌大的肖家湾村,还是有人在逆传统而动。肖老虎的女儿肖冬梅就是其中一个。
肖冬梅这次是铁了心要去城里打工了。肖冬梅算是一个有个性有胆量的女孩子。她有些后悔当时听从了父母的话,没有跟随丁香姐去城里,这次她打定主意,即使父母不同意,她也义无反顾了。好在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后,父亲并没有反对,而是表示了默认,只是说要女儿去跟她母亲说说。这对于肖冬梅来说,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她知道,只要父亲同意她出去,事情就好办了,母亲那里她有办法去说服。
肖冬梅是她母亲的心肝宝贝,母亲从小就宠着她,什么事都由着她。当肖冬梅提出要去城里打工时,开始她母亲态度很坚决,说什么也不松口。肖冬梅不停地开导母亲,说杨柳出去后在丁香姐那里做服务员,管吃管住,一月能挣五百元钱,相当于村里一个劳力一年的收入。母亲还是不松口。肖冬梅知道母亲是为她担心,她又从杨柳家借来杨柳写的信,一字一句读给母亲听,好让她放心。肖冬梅使出浑身解数,跟母亲磨嘴巴皮,终于让母亲答应了她。但她母亲的条件是村里要有女孩子和她一起去,而且只能到肖丁香那里做服务员,不能干别的事情。肖冬梅说,桃红已经和她说好,她家里也同意,让母亲放心好了。母亲听说桃红和她同去,才点头应允说:“你们从没到过城里,让你爹给发个电报,叫你丁香姐到车站接你。”肖冬梅说:“妈,你放心,杨柳信中有地址,云阳城有多大,又不是上海北京,还怕找不到。”母亲说:“那你和桃红什么时候动身?要你爹写封给你丁香姐,让她好好照顾你们。”肖冬梅拿出一张纸在母亲面前说:“妈,爹已经把信写好了,我们明天就进城。”母亲拉着肖冬梅的手,眼眶内盈满泪水说:“冬梅,你长这么大,没离开过我,这一走,我真有些放心不下。”肖冬梅为母亲擦着眼泪说:“妈,女儿长大了,将来还不是要嫁人的,你就别再把我关到屋子里不让出门了。到城里后,我会给家里写信,等过年回家,我一定要给您买几件好衣服。”母亲点了点头。
肖冬梅心里别提有多么高兴。长这么大,别说进云阳城,县城是什么样儿也不知道。十几年来,她就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鸟,活动的空间就是肖家湾,再也很少到过其他地方。就连乡政府所在地青山铺,由于相隔十几里山路,一年也只能去上一两回。如今她这只羽毛渐丰的鸟儿,终于要飞得更高更远,肖冬梅心中如何不感到欣喜若狂呢?
下午,肖冬梅和桃红欢欢喜喜来到青山铺,俩人买好了第二天上午到云阳的车票,肖冬梅还在服装店里买了两件廉价衣服。桃红口袋里只有可怜的十几块钱,虽然父母同意她去城里打工,她也很想把自己打扮一番,可家里穷,父亲只给她凑了点路费,哪里还有钱买衣服。看到肖冬梅买了两件新衣服,虽然她心里也痒痒的,可她只能瞪着眼睛欣赏,不敢有什么奢望。
桃红家里穷得叮当响。肖家湾本来就是全县的贫困村,而桃红家又是肖家湾最贫寒的几户人家之一。桃红的父亲肖务农是一个老实巴交的睁眼瞎。他从小就没了爹娘,靠吃救济长大。没上过一天学,扁担倒下不知是个一字。到三十岁才娶了个四川的逃难女子,生下一男一女,家庭生活十分拮据。可偏偏屋漏又遭连夜雨,桃红的母亲在桃红十岁时就染上了肺结核病,长年不能下地干活,近年来更是卧床不起。桃红家里穷得吃了上顿愁下顿,桃红的哥哥肖文革又是像父亲一样,三十大几了还是光棍一条。因此桃红家哪里有钱给母亲吃药治病,更不说住院治疗,桃红的母亲只能说苦熬着等死。
杨柳给家里写信寄钱的事在村里传开后,桃红心里十分羡慕。桃红是个懂事听话的女孩子,虽然家里因母亲病重而一贫如洗,但她从小就听父母的话,在学校一直是“三好学生”,成绩也是名列前茅。那年初中毕业,她考上了县一中,家里却没钱送她,母亲又病重在身,父亲只得让她辍学回家,帮助做家务活。桃红二话没说,就扛起了全家洗衣煮饭等家务,还要不厌其烦地照顾母亲的饮食和起居。桃红已经18岁了,虽然家里穷些,也许是山里的水养人,桃红出落得亭亭玉立,算得上端庄漂亮的美女。村里人都夸耀说,这姑娘越长越靓,真是破窑里出好砖。村里有些男青年想打她的主意,也有些人为她说媒,但桃红清楚家里的困境,哥哥还没结婚,母亲又卧床不起,需要她照顾,因此无论哪个媒人说得天花乱坠,她都不予理睬。那天在小溪边洗衣服,肖冬梅告诉她,杨柳寄了一千块钱回家,她心里突然升起一个愿望:出外打工挣钱,为母亲治好病。可是她从没出过门,不知天南地北,如果村里有女孩子一起去,该多好啊。于是她问肖冬梅:“冬梅姐,我们也一起到城里打工去,好不好?”肖冬梅正是来试探桃红的,听桃红动了心,就激她说:“桃红,不去是小猫。”桃红说:“我是想去,不过还要跟我爹妈说说。如果他们不反对,我们就一起去。”
桃红回到家,把杨柳出外打工挣钱的消息告诉了父母,并说了自己也想和冬梅姐一起到城里去打工的想法。肖务农听到杨柳到城里打工赚了钱,女儿桃红也想出外打工挣点钱,为母亲治病,为家里分忧,因此他没有表示反对,也比较放心,因为有村长肖老虎的女儿冬梅作伴,他也不怕人家说三道四。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听到女儿要进城去打工挣钱给自己治病,心里虽然欣慰,但还是有些不放心。桃红知道母亲的心事,于是开导母亲说:“妈,我和冬梅姐是去丁香姐那儿做服务员,丁香姐现在是城里的老板,手下有好几百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