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110

  击弱了一份,官军的反击便会强上一分,此消彼长下,官军的反击渐渐可以压制住岸上的攻击了。
  顶着石头雨再向前行驶一会儿,船搁浅了,这里的水位很低,仅仅到脖子,官兵纷纷跳下水,水中自然埋伏的有些阴人的东西,竹签那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些渔网,这些都阻止了官兵前进的速度,而岸上的投石机则是在拼命的发射石头,等官兵走近了,这些都没用了,此时不发,更待何时。
  磕磕绊绊、备受打击的官军终于冲上岸了,看到的却是一架架毁掉的投石机,而人,活着的没有一个,除了战死的,全都溜了,那个郁闷呀。
  杨业的先锋占据了岸边,随后,中军和后军先后上岸,杨业便决定在这里安营扎寨。旁边虽然都是芦苇,却因为紧贴水边,土地潮湿,这芦苇正是生长时期,其中所含水分充足,敌人的火攻完全不惧,反而是梁山岛上的地形不熟,容易出事。战斗,水火二计,最是阴毒,也最为厉害,古来攻城,一水便可拔城下寨,一火就会赤地数里,关羽水淹七军,诸葛孔明火烧腾甲兵,这些都是经典案例,杨业身为当世名将,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不会吸取经验。这里湖岸宽广,而且水火不惧,正适于建成一个基地,进可攻,退可守。一旦战事不利,随时可以退到水上,梁山干瞪眼没办法,站稳脚跟后,可以逐步推进,后勤也有保障。
  杨业指挥着中军和后军开始安营立寨,前锋继续保持警戒,防止敌人的突然发难,湖边的芦苇丛中可是伏兵的好场所,这么多芦苇,高高低低的,说不定里面就躲着一些人,准备抽冷子给自己一家伙。另外,在立营之初,很容易冲击营寨,造成诸军混乱,更是打击已经丧失了锐气的官军士气,官军好不容易取得了登陆战的胜利,结果又是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战利品,让士气如何能高的起来。
  同时派出七个儿子领兵四处搜索,却仅限于方圆十里,不敢让他们深入芦苇丛中,谁能想到芦苇丛中究竟有多少陷阱,而且地理未明,非战之时。再说,他们都是杨业的儿子,杨业也不愿他们去冒这没一点儿谱的险。
  十万人先前损失了一万多人,不过编制都还算完整,所以这么多人集中在一块儿仍是井然有序,营寨很快立起来了。这时,杨业才有空清点队伍,目前为止,幸存的还有八万人,刚刚一阵石头雨就消耗了自己近万人,看来这场仗真是不好打,还没见到敌人的面,已经损失了两万余人,不是个好兆头。只是梁山这伙人怎么突然有了这么正规的投石机,从这些投石机的残骸来看,虽然都是新做的,但是其中的一些技术却非常专业,根据杨业的认识,梁山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技术,而且这次梁山的作战方式也是严谨有序的,大不同以往,先是水中的铁索和暗桩,不费一兵一卒,沉重打击了官军的士气,够阴;其次是水军的自杀式攻击,拿出梁山四分之一的兵力同归于尽,寒官军之胆,够狠;最后是大型投石机的远程攻击,官军密集的冲锋阵势使每一颗石弹都能找到目标,做到一颗石弹消灭一堆敌人,够贱;综合说来,这次战争的指挥者,够水平。杨业知道,凭宋江那群乌合之众还想不出如此周密的计划和层层递近的攻防,看来应该还有未知的敌人在帮助梁山。这场仗不好打呀,杨业又一次的感慨。
  一个人要是经常做着某一类事情,那么它在这种事情上就会有一定的敏感性,比如染布坊的老工人,干了一辈子染布的工作,他就能比平常人多分辨出上百种颜色;而经验丰富的厨师,也能比常人多体会一些味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杨业是一个老将,经历的战斗不下百次,对战斗的直觉自然也就培养出来了,芦苇此时正是疯长的季节,略高于人,一阵风吹过,芦苇便左右摇摆,里面有什么动静都不知道,这厚厚的芦苇帐,颇能给人一种草木皆兵的感觉。按常理论,如此好的伏击阵地自然不会就此轻易放弃,但是杨业却觉察不到其中的杀机,不过万事小心为上,还是要注意防守。
  杨业看着跃跃欲试的七个儿子,心中赞许,脸上却无表现,开始发号施令:“杨延庭,你领三千人马驻守北角外营。”“末将接令。”杨延庭答道;“杨延行,你领三千人马驻守西方外营。”“末将接令。”杨延行答道;“杨延昭,你领三千人马驻守东角外营。”“末将接令。”杨延昭答道;“杨延卿,你领三千人马驻守南边大营。”“末将接令。”杨延卿答道。然后四人各自领军出发。在军中,只有上下之别,而没有父子之分,杨业只能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规矩,对自己的四个儿子点名道姓。
  过了一会儿,四人便已布置完毕,前来主帐交令。“报主帅,末将已布兵完毕,前来交令。”杨延庭道。“报主帅,末将已布兵完毕,前来交令。”杨延行道。“报主帅,末将已布兵完毕,前来交令。”杨延昭道。“报主帅,末将已布兵完毕,前来交令。”杨延卿道。
  “好。”杨业大声道,“今天升帐到此结束,申时再次升帐,三通鼓不到者,以违反军令处置。”“末将谨遵元帅令。”底下众将轰然应诺,杨子风也在其中凑热闹。
  杨业结束升帐以后,便开始在军中巡视,其实他最想看的是四个儿子所扎营寨。杨家七子虽说都很优秀,但是也高下有别,最出色的当是六郎,有勇有谋,其他六子相差不多。所以杨业最先巡视的也是六郎的营寨。虽然孙子兵法曾经有云:水无常形,兵无长势,可是自从阵势被发明以来,行军作战总是循阵而依,而宋朝的阵势最是繁多,最基本的八阵是方形阵、钩形阵、锥形阵、雁形阵、箭矢阵、鱼鳞阵、一字长蛇阵、半月阵,其他的还有牙突阵,左丘阵,右弦弓阵等等,至于这阵势的用处吗,据验证,效果不大,宋朝对辽国用兵,还从未胜过,虽然辽国什么阵都没有。不过,在宋朝武将来讲,还是要能行军布阵的。
  从阵势中还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杨延昭的阵势是雁形阵,说明杨延昭用兵大胆,这雁形阵主要是靠两翼形成攻击力,但是由于两翼张开距离过远,在战场上反而不容易收缩包抄,这需要主将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六郎都具备。杨延庭采取的是方形阵,大郎年纪最大,在兄弟七人中,性格也最沉稳,虽然进取略显不足,但胜在稳字上,大郎的武勇不如七郎,智谋不如六郎,但是稳如泰山,轻易不会出兵,一旦出兵,必是和敌人不死不休之局,而方形阵,也是和敌人面对面决斗的最有效方式,基本上拼的是单兵作战能力。
  杨延行的武勇虽没有七郎那种勇往直前、一去不回的锐气,却也有一种大开大阖的气度,而且五郎也是那种大智若愚之人,看他平时不说话,但每一言必会中的,所以杨延行采用了鱼鳞阵,能攻能守。杨延卿虽是七人中最小的一个,功夫却是最好的,而且他的血气之勇也是其他六个哥哥不及的,这点连杨业都承认,这也注定了杨延卿对单挑的极度热爱,杨延卿布的是一字长蛇阵,这一般是行军途中才会采用的,杨延卿却用来扎营,以方便他来回冲杀敌人,看来是个项羽、吕布样的人物,千军万马我独往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形。在这里,杨业只能赠他一句:匹夫之勇,虽然杨业提醒过他数次,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杨延卿总是置若罔闻,不过这样也不能说全是坏处,至少现在还没有遇到过能与他抗衡的将军,而杨七郎在军中也是威名远扬。很奇怪,士兵们总是崇拜那些武力过人的将领,即使是打败仗,而那些智谋过人的,即使打胜仗,却也得不到士兵的心服,不过也可能因为正是兵败,才能更凸显得那些武将的武勇。
  看到四个儿子都可独当一面,杨业有种喝醉酒的晕乎感觉,天下父母最乐于看到的,莫不是子女有出息了,一门七子,出了四个将才,还不值得自豪吗,何况还有其他三个儿子,现在不过是暂时没机会而已,一朝风云际会时,蛟龙出海腾云起。到那时,封候拜将,名流青史,才是杨家真正风光的日子,看来也不远了。
  看到四个儿子把大营拱卫得铜墙铁壁般,杨业才放下心来,巡视完儿子的营帐,还要看看其他将军的营帐是否牢靠,省得有人说主帅有失偏颇,另外杨业也有些不放心,毕竟这些事情不是自己亲历亲为的,看上一眼才觉得放心。由于寇准热心细致的照顾,到现在杨子风还是闲人一个,跟在杨业身边走来走去,被寇准美其名曰学习学习。杨子风感到一股淡淡的杀气,好像有人在盯着他们,于是暗中观察,看有没有敌人打杨业的主意,把危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杨业每到一处营中,其中就有人站起来打招呼,这些人以前都是杨业的手下,甚至有些人杨业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不过这些人大都有残疾,有的是脸上刀疤累累,有的是脸上缺个零件,像耳朵,眼睛之类的,有的缺根手指头,共同的是每个人都由内至外散发出一股漫天杀气,这种杀气不同于武道上所讲的杀气,而是一种在战场上看淡了出生入死的那种睥睨天地的杀气。杨子风的嗅觉特别灵敏,自然觉察到了他们心中的杀机,尽管这杀机是对敌人而言的,还是让杨子风的心一阵颤抖,虽然杨子风也杀了不少人,但是可以说自从杨子风武功大成以后,还从未遇到过危及生命的事情,所以,杨子风的杀人成绩就显得不那么严肃认真了,而是一种玩耍的态度,与这些天天在刀口上舔血,一直在生死边缘上徘徊的职业士兵相比,还是稚嫩了些。不过这些人也快称不上人了,成为杀人机器是要不了不久的事,如果他们还能活到那个时候的话。和他们呆在一起的感觉很难受,以杨子风的修为一会儿就受不了了,不知道那些新兵怎么办。
  正文 第九十四章
  第九十四章
  和这些老兵拉了一会儿家常,旁边的新兵渐渐围上来了,杨业挨个拍了拍他们的肩膀,这些新兵皆是一脸的激动和幸福,在军中,杨业就是一个传说,今天终于见到了传说,嘿,他还拍了我肩膀,羡慕吧。不理这些自我陶醉的新兵,杨子风突然觉得这重重杀机中却透出一分别样,有人要暗杀杨业,杨子风立刻醒悟,遂向四周查探一番,果然不出所料,一千多尺外的芦苇中,一只黑黝黝的箭头正对准杨业,不过此刻杨业身边的兵士很多,即使射来,也很可能徒劳无功,看样子是在等待最佳时机。现在的战争早已经不讲什么道义了,只要能杀敌的手段,就是好手段,暗杀主将,也不会再有人去鄙夷,所以,这些暗杀者都心安理得的分享胜利果实。
  杨子风并不想出手,暴露自己真正的实力,现在要做的是提醒杨业注意,凭杨业的功力,接下这支箭或许有点儿困难,但是要避开,还是轻而易举的,暗杀,主要就在一个暗字,出其不备,一旦暗杀失去了隐蔽性和突然性,那这场暗杀基本上算是失败了。
  杨子风暗暗酝酿,周身散发出一种强大的气势,令旁边的兵士人人自危,纷纷挪到外围,杨业被孤立起来,没有了士兵挡住视线,杨业清晰的出现在暗杀者的眼里,这是杨子风特意为他们提供的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暗杀者当机立断,射出了手中的箭。杨业是久经沙场之人,感觉到周围气势突然暴涨,自觉有变,遂提高了警惕,果然,这支偷袭的箭被杨业锁定,再也不能奏效,看着来势汹汹的箭,杨业自肘能接下来,不过却也要费很大的劲,搞不好还会受伤。电光火石间,杨业准备向旁边闪去,身体只是稍微侧了下,还没有转过去,却看到杨子风在自己的身后,那一刻,杨业忘了杨子风曾经指点过自己的儿子,武功比自己只高不低,只是觉得杨子风是自己的子侄辈,自己要照顾他,遂又侧过身来,准备硬接这支箭,箭的速度有多快,而杨业和暗杀者之间的距离只有两千尺,在杨业决定闪开到决定挡在杨子风前,这箭还没有过来,杨子风是什么人,清楚的看到了杨业身体的动作,哪里还猜不出他的心思,心里立刻充满了感动,如果说以前杨业视杨子风为自己的后辈只是嘴上说说之举,那现在则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这箭虽然来势凌厉,却因为杨业有了防备而大失杀伤力,即使如此,也是平常弓箭的三倍威力,在军营中走动,杨业的枪并没有随身携带,手头上现在仅有一把剑,这剑的作用却是装饰大过于杀敌,现在只有用它来御敌了。好个杨业,当真是临危不惧,不但胆量非凡,眼力更是精准,当下便看出这箭飞行的轨迹,拿剑拦在了它的前方。杨子风看到了这副场景,知道杨业能凭自己的本事拦下,也不担心,更不会出手,只是在心中暗暗记下了这个恩情,其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