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54

  你晏寿香多心,在那困难的年代,老妈给了我很多偏心眼儿,刚进家门那一年多,远清在部队,那时我还没有孩子,老妈怕我孤独,农忙时体力活重,怕我吃不消,经常半夜三更给我煮荷包蛋端到我的床前。农村好多女人没钱用卫生巾,只能用草木灰,老妈经常给我些私房钱,好多时间是她给我买回来卫生巾。她说:‘你从小没有妈,吃好吃孬不咋地,没有妈的日子不好受,远清又在部队,你一个人怪孤单的,我这当老人婆的有啥没想到的你就多担待点。’老妈越是这样说越是对我好,我的心里越是不好受,我只有哭,一个人晚上关起门来哭啊哭……”
  说到这里,大嫂余尚珍已是泣不成声,泪流满面,全家人被她的话所感动,大家默不作声任凭她宣泄吧!
  “我生两个儿子魏军、魏兵的时候,远清在部队还是不在身边,洗啊煮啊都是老妈一手一脚忙,冰天雪地那么冷,田里的水刺骨,都是妈妈给孩子们洗尿布,硬是不让我沾一点冷水。农村哪个女人生孩子坐月子不沾上病?可我就没有,为了我,为了孙儿们,妈妈你累起了一身的病,十多年前我们把你们接到唐山去,我就想你和爸爸跟我们一起幸福地过好后半生。可你们只呆了三个月硬是闹着回来了,说是对三个小妹放心不下,现在妹妹们都长大安家了,还有啥放心不下的呢?这回说啥你也要跟我们走,到北京去,你常说屋檐水滴现窝,一泡还一泡,你过去是咋待我的,我要加倍好好待你,好好侍候你一辈子。老三远和、三儿媳尹淑珍在唐山,离北京近,还有两个孙子魏兵、魏欣嘛,跟我们走吧妈妈,我给你下跪了!”说着,余尚珍硬是跪在地上不起来了。
  “姐姐,难得儿女们一片孝心,有好多农村老人想去大城市走走看看住几天,可他们没那个福分呀,那是他们的儿女没出息,你去北京住几年,如果生活不习惯又回来住几年嘛!全国各地、北京、唐山、成都、南充任你选任你挑。你如果实在想我们,我们就来看你嘛!”
  幺姨库熙桃终于发话了,其实她并不想自己的亲姐姐远走高飞离开她,她心里最明白自己的丈夫赵大荣在参加抗美援朝三年里,在那苦难的岁月,在家里本身就很困难的情况下,姐姐时常不顾自己一家那么多儿女,悄悄叫侄儿们给她送米送灰面,怕她一个人在大山里挨饿。再说,老大媳妇余尚珍的一片真情,的确感动了所有的人。
  “我看老妈就跟着大哥、大嫂吧!我们在唐山离北京也近,如果想散散心就到唐山住几天,不想住了我们又送你回北京。”三哥远和、三嫂尹淑珍也劝老妈去北京。
  “尚珍,起来吧!40好几的人了,还下跪你不怕大家笑话你。唉!你们这几个媳妇,我早就说过上辈子与我们魏家有缘啊。前些年那么苦,生活那么艰难你们莫得一句怨言。你们孝敬我们老人,省吃俭用,受苦受累,供远林和三个妹妹上学念书,不简单啊!不容易啊!不是妈不跟你们走,也不是妈不领你们这个情,我老了,一身的病怕拖累你们啊!”
  母亲老泪纵横,发自内心肺腑,慢言细语说道。
  “常言道,儿子亲不如儿媳亲,女儿亲不如女婿亲。刚才小余儿的一番话,令大家感动令我感动啊!我是搞公安工作的,调解的家庭纠纷也是成百上千起,有的家庭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妯娌之间为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水火不融,甚至刀砍斧劈,看看我们这个家多团结,多善良,多温馨啊。家贫出孝子,国难出良将,多难兴邦,多难兴家。我们家的命运就是芍药的宿命,根是苦的,茎是苦的,叶是苦的,可开出来的花一定是香的,是鲜艳的。我们魏家的命运,这么几十年来,始终是和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紧紧相连的,三年前我们在唐山就商定了,有朝一日要把我们的家史写成小说拍成电视剧,因为很有写头很有看点,很有普遍的社会教育意义。这个任务交给老四远林,等你工作清闲,静下来后写吧!书名就叫《芍药花》。”这个难得的家庭会上,远清很感动也十分激动。
  “今晚,我作出两个决定:第一、妈妈跟我们走,去北京生活。大儿向你保证,你想在北京住多久就住多久,如果生活不习惯,全国各地你想去哪里生活,我一定满足你的心愿。第二,这十多间瓦房,原计划是为我们四兄弟在农村安家准备的,现在全归老二你们了,也算是你们一辈子在农村吃苦受累孝敬赡养父母,拉扯三个妹妹艰辛付出作为的补偿,把房子看好啦,等我们退休后8个兄弟姐妹,8个小家庭再回来团聚吧!”
  父亲去逝后,绿花和她的丈夫、儿女们也来了。听说母亲要去北京生活了,绿花含热泪,依依不舍。“妈,您老人家这一走,不知何年何月才回来啊,您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啊!”
  “绿花,听妈一句话,你们一定要把两个孩子培养教育好,不管再苦再累,一定要送孩子们上学念书,只有多念书,有知识有文化,将来才有出息。”
  “妈,我记住了,您一定要多保重哈!”
  大千世界,中外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撰文吟诗,赞美颂扬父亲母亲,当然天下也有不孝敬父母,甚至虐待、*残害父母之人,不乏屡屡见诸报端和电视,令社会唾弃。而大家争先恐后“抢妈”的故事并不多见吧!这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家里,而且是一个儿媳争着抢婆婆,为了把一个疾病缠身的农村老太婆抢去赡养敬孝,你看她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还不惜使出绝招——长跪不起。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大爱大美,值得大书特书,值得天下人着实效仿。
  第 四 十 八 章
  立春了,天气逐渐暖和起来。雾散了,云开了,阳光灿烂。芍药花苗破土而出,像细细嫩嫩的麦苗样,越过寒冬,迎着清风阳光,慢慢的冒出了地面,那一滴滴晶莹莹的小露珠挂在苗尖上,给人以希望和许多遐想,不禁让人浮想联篇。
  (一)
  母亲就要走了,要去北京和大哥大嫂生活,家里的客人太多了,一日三餐坐40桌,全院子,还有远涛、远征两个妹妹的小家、婆家们的全部锅碗瓢盆都集中起来了,简直像当年的大锅饭、大食堂一样,只不过如今桌上摆满的是鸡鸭鱼肉,再不是昔日碗里、锅里、桶里那只有青菜、红薯颗粒,可以映照满天星斗和月亮的稀粥了。真不可思议,在*农村改革开放路线的指引下,仅仅14个年头,农村的生活水平发生如此梦幻般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里那大大小小的木柜子里,盛满了稻谷、麦子,墙上挂满了腊肉、香肠、排骨、豆腐干。远清是长子,他正召集远生、远涛、远征三个在家的兄妹分发处理。三个兄妹谁都没有多余的一句话,给多少要多少。远清从一个装稻谷的大木柜子里扯出个张鼓鼓的塑料口袋来。
  “这里面装的是啥?”
  “是你们平时给我们寄回的钱,我们平时舍不得用,把这些钱都存着。”母亲说着。
  “存了多少?”
  “8000多元吧!”
  远清打开口袋一看,里面全是十元、五元、一元、伍角、一角、五分、一分的纸币和硬币,8000多元这样的小额纸币和硬币,是够一个人扛了。
  “存这么多钱,存这么多腊肉,我平时每次写信回来叫你和爸爸要舍得吃舍得用嘛!都把这些存着干啥呢?”
  “唉!旧社会,还有六一、二年,把我们穷怕了饿怕了,我们是再怕遭饥荒饿饭啊!”母亲如实解释说。
  “现在是什么时候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了!中国人民永远都再不会出现缺吃少穿、饿饭的情况了,国家一天会比一天强,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了。再说有这么多儿女,有我们吃的就一定饿不着你们的。”
  “你们是公家人,在外靠工资吃饭也不容易,我和你们爸爸商量了,我们平时节俭些把钱和粮食多存一些,你们在外面有啥困难,我们在家里就卖粮食、卖腊肉,还给你们寄钱来呢!”
  “这下好了!又遇到打土壕分田地了,土改时你参加工作组带领穷人分地主的田地和家产,今天轮到分你的家产了,你心疼不?”
  看到儿女们分她的家产,墙上那些腊肉和粮食,都被分光了,一背篓一背篓背走了,母亲眼巴巴望着,有些无可奈何地样子,就像土改时地主们无可奈何的样子,大姐远贵对母亲说笑起来,引得一大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母亲也笑着。
  这回是我们家自1976年送我参军后,相隔17年后的一次大团聚,令人伤感的是父亲走了,我们仿佛望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渐远渐行。
  “我们照张全家福吧!这么一大家人分开,各在一方,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相见,才能大团圆。大家来照张像,还有摄像机录下来留着纪念吧!就在芍药地旁照。”远清有些伤感地说道。
  面对那遍破土而出的芍药苗,我们思绪万千,感慨万千。这里曾经留下我们童年的多少梦想,曾经留下父亲母亲多少期盼,留下了一家老老小小风雨同舟,唇齿相依,肝胆相照的欢歌笑语和荡气回肠的美好回忆。
  再见了,芍药花!
  再见了,生养我们的家!
  再见了,美丽可爱的平坝村!
  (二)
  面包车在山峦起伏、逶迤绵延的大巴山区行进着,我们陪伴着老母亲朝川北南充市驶去,让母亲到南充市,到我工作的部队去看看,然后再接母亲到成都大姐、小妹远红那里住几天,再到北京去。
  在南充,大姐、大哥、三哥、幺妹和我们共5个小家庭共10多人陪着母亲游览南充市市区、美丽的北湖公园,眺望着一泻千里的嘉陵江,大家有说有笑,照像留念。
  母亲年老体弱多病,我得背着上楼下楼,以尽作儿子的孝心。在南充住了三天后,再由大姐、大哥、三哥、小妹和嫂子们陪着去了成都,最后到了北京。
  母亲到了北京,在那里有大哥、有亲如闺女的大儿媳照顾,还有在不远的唐山工作的三哥三嫂的照顾,我放心了,又开始忙起部队的工作来。春天,是部队大练兵的大好时节,一年之际在于春啊。
  正当我忙着部队的工作时,大哥远清的一封来信尤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禁令我思绪万千。
  “四弟:
  你好!
  妈妈来到北京后,一病不起,我们送她去大医院作了全面检查,心脏病、糖尿病、冠心病、肺气肿、哮喘病,全身都是重病,目前住在医院,她吃不下饭,全靠输液,北京的气候她不习惯,天天吵着闹着要回老家,她怕死后火化,说死也要回老家死。现在医院已下了病危通知书,鉴于妈妈的病我不得不如实告诉你,你要有个思想准备,随时准备来北京。”
  唉!母亲一生太苦了,生养了我们九个儿女,受苦受累,是天下最苦最累的母亲。如今儿女们都长大有出息了,她正赶上过好日子,享清福的时候,可疾病缠身,想起这些我不禁为母亲的病担忧起来,后怕起来。
  “大哥、大嫂:
  你们辛苦了!
  接到来信,我为母亲的病十分担忧,我意是:一是不惜一切,全力救治她,我们8个兄弟姐妹倾其所有,确保她在北京治病和生活,尽力减轻你们的经济压力,我马上寄钱来。二是一定要劝说母亲,这么重的病了,不能回老家去,北京医疗条件好,如果她硬要闹着回老家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兄弟姐妹本想母亲在北京,跟着大哥大嫂生活,幸福地度过后半生,钱和物也源源不断寄往北京。我邮出的快件信寄往北京仅仅8天后,便收到大哥的来信。那是一天上午收到的信,刚拆开信一张照片掉在了地上,那是二哥二嫂陪着母亲在天安门城楼前照的像。我顿感惊奇,怎么二哥二嫂到了北京?把我搞糊涂了。
  “四弟:
  你好!
  收到来信后,我马上提笔赶紧给你回信。妈的病很严重了,她整天不吃不喝,也不吃药不打针,非要我把她送回老家不可,她说:‘远清,如果不让我回老家,要是死在北京你要负责任哟!’我说,我负这个责任,可她不听不依,天天不吃不喝绝食,吵着闹着要回去,真拿她没办法,我给你二哥二嫂赶紧发去电报,速来北京接母亲。他们已来北京把妈接回去了,已四天了,可能到家了。我们的老妈一生辛苦,可他没这个福气在北京享清福呀!想起这些,我就泪水长流。在北京火车站送妈回去那天,妈哭,我和你大嫂、二哥二嫂、三哥三嫂都哭起来了。妈说:‘我养了一大群能为国家做事的儿女,妈知足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