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0

  灶则是王孙贾自比。这是王孙贾暗示孔子,“你与其巴结卫公或者南子,不如巴结我。”因此孔子答复他:“我若做了坏事,巴结也没有用处,我若不做坏事,谁都不巴结。”又有人说,这不是王孙贾暗示孔子的话,而是请教孔子的话。奥指卫君,灶指南子、弥子瑕,位职虽低,却有权有势。意思是说,“有人告诉我,与其巴结国君,不如巴结有势力的左右像南子、弥子瑕。你以为怎样?”孔子却告诉他:“这话不对;得罪了上天,那无所用其祈祷,巴结谁都不行。”我以为后一说比较近情理。
  3.14子曰:“周监于二代1,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然后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主张周朝的。”
  【注释】1二代——夏、商两朝。
  3.15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2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了这话,便道:“这正是礼呀。”
  【注释】1太庙——古代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便叫做太庙,周公旦是鲁国昀初受封之君,因之这太庙就是周公的庙。2鄹人之子——鄹音邹,zōu,又作郰,地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郰邑。”有人说,这地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县东南十里的西邹集。“鄹人”指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经作过鄹大夫,古代经常把某地的大夫称为某人,因之这里也把鄹大夫叔梁纥称为“鄹人”。
  3.16子曰:“射不主皮1,为2力不同科3,古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比箭,不一定要穿破箭靶子,因为各人的气力大小不一样,这是古时的规矩。”
  【注释】1射不主皮——“皮”代表箭靶子。古代箭靶子叫“侯”,有用布做的,也有用皮做的。当中画着各种猛兽或者别的东西,昀中心的又叫做“正”或者“鹄”。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不以穿破皮侯与否为主。《仪礼·乡射礼》云,“礼射不主皮”,盖本此。2为——去声,wèi,因为。3同科——同等。
  3.17子贡欲去1告朔之饩羊2。子曰:“赐也!尔爱3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而不用。孔子道:“赐呀,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种礼。”
  【注释】1去——从前读为上声,因为它在这里作为及物动词,而且和“来去”的“去”意义不同。2告朔饩羊——“告”,从前人读梏,gù,入声。“朔”,每月的第一天,初一。“饩”,xì。“告朔饩羊”,古代的一种制度。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这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因之叫“颁告朔”。诸侯接受了这一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做“告朔”,听政叫做“视朔”,或者“听朔”。到子贡的时候,每月初一,鲁君不但不亲临祖庙,而且也不听政,只是杀一只活羊“虚应故事”罢了。所以子贡认为不必留此形式,不如干脆连羊也不杀。孔子却认为尽管这是残存的形式,也比什么也不留好。3爱——可惜的意思。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服事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礼节做去,别人却以为他在谄媚哩。”
  3.19定公1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各应该怎么样?”孔子答道:“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
  【注释】1定公——鲁君,名宋,昭公之弟,继昭公而立,在位十五年。(公元前 509—495)“定”是谥号。
  3.20子曰:“《关雎》1,乐而不淫2,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
  【注释】1《关雎》——《诗经》的第一篇。但这篇诗并没有悲哀的情调,因此刘台拱的《论语骈枝》说:“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古之乐章皆三篇为一。……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2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3.21哀公问社1于宰我2。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向宰我问,作社主用什么木。宰我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战战栗栗。”孔子听到了这话,[责备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注释】1社——土神叫社,不过哀公所问的社,从宰我的答话中可以推知是指社主而言。古代祭祀土神,要替他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这牌位叫主,而认为这一木主,便是神灵之所凭依。如果国家有对外战争,还必需载这一木主而行。详见俞正燮《癸巳类稾》。有人说“社”是指立社所栽的树,未必可信。2宰我——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
  3.22子曰:“管仲1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2,官事不摄3,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4,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5,有反坫6,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7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得很呀!”
  有人便问:“他是不是很节俭呢?”孔子道:“他收取了人民的大量的市租,他手下的人员,[一人一职,]从不兼差,如何能说是节俭呢?”
  那人又问:“那末,他懂得礼节么?”孔子又道:“国君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塞门;管氏也立了个塞门;国君设燕招待外国的君主,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管氏也有这样的设备。假若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得礼节呢?”
  【注释】1管仲——春秋时齐国人,名夷吾,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使他称霸诸侯。2三归——“三归”的解释还有:(甲)国君一娶三女,管仲也娶了三国之女(《集解》引包咸说,皇侃《义疏》等);(乙)三处家庭(俞樾《羣经平议》);(丙)地名,管仲的采邑(梁玉绳《瞥记》);(丁)藏泉币的府库(武亿《羣经义证》)。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正确。郭嵩焘《养知书屋文集》卷一释三归云:“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就《管子》书求之。〈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归之名,实本于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赏管仲。《汉书·地理志》、《食货志》并云,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民,身在陪臣,而取三归。其言较然明显。《韩非子》云,‘使子有三归之家’,《说苑》作‘赏之市租’。三归之为市租,汉世儒者犹能明之,此一证也。《晏子春秋》辞三归之赏,而云厚受赏以伤国民之义,其取之民无疑也,此又一证也。”这一说法很有道理。我还再举两个间接证据。(甲)《战国策》一说:“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似亦以三归为市租。(乙)《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五年令曰:“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亦以管仲不是清廉之士,当指三归。
  3摄——兼职。4树塞门——树,动词,立也。塞门,用以间隔内外视线的一种东西,形式和作用可以同今天的照壁相比。5好——古读去声,友好。6反坫——坫音店,diàn,用以放置器物的设备,用土筑成的,形似土堆,筑于两楹(厅堂前部东西各有一柱)之间。详全祖望《经史问答》。7而——假设连词,假如,假若。
  3.23子语1鲁大师2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从4之,纯如也,皦5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绎绎地不绝,这样,然后完成。” 【注释】1语——去声,yù,告诉。2大师——大音泰,tài,乐官之长。
  3翕——xī。4从——去声,zòng。5皦——音皎,jiǎo。
  3.24仪封人1请见2,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3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4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5。 ”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边防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道:“所有到了这个地方的有道德学问的人,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了他。他辞出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着急没有官位呢?天下黑暗日子也长久了,[圣人也该有得意的时候了,]上天会要把他老人家做人民的导师哩。”
  【注释】1仪封人——仪,地名。有人说当在今日的帀封市内,未必可靠。封人,官名。《左传》有颖谷封人、祭封人、萧封人、吕封人,大概是典守边疆的官。说本方观旭《论语偶记》。2请见、见之——两个“见”字从前都读去声,音现,xiàn。“请见”是请求接见的意思,“见之”是使孔子接见了他的意思。何焯《义门读书记》云:“古者相见必由绍介,逆旅之中无可因缘,故称平日未尝见绝于贤者,见气类之同,致词以代绍介,故从者因而通之。夫子亦不拒其请,与不见孺悲异也。”3从者——“从”去声,zòng。4丧——去声,sàng,失掉官位。
  5木铎——铜质木舌的铃子。古代公家有什么事要宣布,便摇这铃,召集大家来听。
  3.25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2也。”谓武3,“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论到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论到武,说:“美极了,却还不够好。”
  【注释】1韶——舜时的乐曲名。2美、善——“美”可能指声音言,“善”可能指内容言。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尧“禅让”而来,故孔子认为“尽善”。周武王的天子之位是由讨伐商纣而来,尽管是正义战,依孔子意,却认为“未尽善”。3武——周武王时乐曲名。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不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里仁篇第四
  共二十六章
  4.1子曰:“里1仁为美。择不处2仁,焉得知3?”
  【译文】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
  【注释】1里——这里可以看为动词。居住也。2处——上声,音杵,chǔ,居住也。3知——《论语》的“智”字都如此写。这一段话,究竟孔子是单纯地指“择居”而言呢,还是泛指,“择邻”、“择业”、“择友”等等都包括在内呢?我们已经不敢肯定。《孟子·公孙丑上》云:“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便是指择业。因此译文于“仁”字仅照字面翻译,不实指为仁人。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1。”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注释】1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后汉书·孝明八王传》注引《东观汉记》说:和帝赐彭城王恭诏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我认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