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1

  可说明这句。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1,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2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3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帀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注释】1贫与贱……不以其道得之——“富与贵”可以说“得之”,“贫与贱”却不是人人想“得之”的。这里也讲“不以其道得之”,“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译文只就这一整段的精神加以诠释,这里为什么也讲“得之”可能是古人的不经意处,我们不必再在这上面做文章了。2恶乎——恶音乌,wū,何处。“恶乎”卽“于何处”,译文意译为“怎样”。3违——离帀,和公冶长篇第五的“弃而违之”的“违”同义。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1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2,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3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注释】1尚——动词,超过之意。2矣——这个“矣”字用法同“也”,表示停顿。3盖——副词,大概之意。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1矣。”
  【译文】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
  【注释】1仁——同“人”。《后汉书·吴佑传》引此文正作“人”(武英殿本却又改作“仁”,不可为据)。
  4.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4.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他商议了。”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1也,义之与比2。”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注释】1适,莫——这两字讲法很多,有的解为“亲疏厚薄”,“无适无莫”便是“情无亲疏厚薄”。有的解为“敌对与羡慕”,“无适(读为敌)无莫(读为慕)”便是“无所为仇,无所欣羡”。我则用朱熹《集注》的说法。2比——去声,bì,挨着,靠拢,为邻。从孟子和以后的一些儒家看来,孔子“无必无固”(9.4),通权达变,“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唯义是从,叫做“圣之时”,或者可以做这章的解释。
  4.11子曰:“君子开德,小人开土1;君子开刑2,小人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开念道德,小人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注释】1土——如果解为田土,亦通。2刑——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刑”,刑罚的“刑”作“.”,从刀井,后来都写作“刑”了。这“刑”字应该解释为法度。
  4.12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注释】1放——旧读上声,音仿,fǎng,依据。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
  【注释】1何有——这是春秋时代的常用语,在这里是“有何困难”的意思。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都说:“何有,不难之词。”2如礼何——依孔子的意见,国家的礼仪必有其“以礼让为国”的本质,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果舍弃它的内容,徒拘守那些仪节上的形式,孔子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1。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注释】1患所以立——“立”和“位”古通用,这“立”字便是“不患无位”的“位”字。《春秋》桓公二年“公卽位”,石经作“公卽立”可以为证。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1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2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注释】1贯——贯穿、统贯。阮元《揅经室集》有〈一贯说〉,认为《论语》的“贯”字都是“行”、“事”的意义,未必可信。2忠、恕——“恕”,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16子曰:“君子1喻于义,小人1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注释】1君子、小人——这里的“君子”、“小人”是指在位者,还是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汉书·杨恽传·报孙会宗书》曾引董仲舒的话说:“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这一语的汉代经师的注解,不必过信。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18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2,劳3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注释】1几——平声,音机,jī,轻微,婉转。2违——触忤,冒犯。3劳——忧愁。说见王引之《经义述闻》。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4.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1见学而篇。(1.11)
  4.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1躬之不逮2也。” 【译文】孔子说:“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注释】1耻——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的意思。2逮——音代,dài,
  及,赶上。
  4.23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这种事情总不会多。 ” 【注释】1约——《论语》的“约”字不外两个意义:(甲)穷困,(乙)约
  束。至于节俭的意义,虽然已见于《荀子》,却未必适用于这里。
  4.24子曰:“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于行2。”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注释】1讷——读nà,语言迟钝。2讷于言敏于行——造句和学而篇的“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一样,所以译文加“谨慎”两字,同时也把“行”字译为“工作”。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1。”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注释】1德不孤必有邻——《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又《干·文言》说:“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都可以作为“德不孤”的解释。
  4.26子游曰:“事君数1,斯辱矣;朋友数1,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
  【注释】1数——音朔,shuò,密,屡屡。这里依上下文意译为“烦琐”。颜渊篇第十二说:“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也正是这个意思。
  公冶长篇第五
  共二十八章(何晏《集解》把第十章“子曰,始吾于人也”以下又分一章,故题为二十九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两章并为一章,故题为二十七章。)
  5.1子谓公冶长1,“可妻2也。虽在缧绁3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4妻之。
  【译文】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之中,但不是他的罪过。”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注释】1公冶长——孔子学生,齐人。2妻——动词,去声,qì。3缧绁——缧同“累”,léi;绁音泄,xiè。缧绁,拴罪人的绳索,这里指代监狱。4子——儿女,此处指的是女儿。
  5.2子谓南容1,“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2。
  【译文】孔子说南容,“国家政治清明,[总有官做,]不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也不致被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注释】1南容——孔子学生南宫适,字子容。2兄之子——孔子之兄叫孟皮,见《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家语》。这时孟皮可能已死,所以孔子替他女儿主婚。
  5.3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孔子评论宓子贱,说:“这人是君子呀!假若鲁国没有君子,这种人从哪里取来这种好品德呢?”
  【注释】1子贱——孔子学生宓不齐,字子贱,少于孔子四十九岁。(公元前521—?)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1也。”
  【译文】子贡问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道:“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道:“什么器皿?”孔子道:“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
  【注释】1瑚琏——音胡连,又音胡 hú辇 niǎn,卽簠簋,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方形的叫簠,圆形的叫簋,是相当尊贵的。
  5.5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道:“何必要口才呢?强嘴利舌地同人家辩驳,常常被人讨厌。冉雍未必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注释】1雍——孔子学生冉雍,字仲弓。2佞——音泞,nìng,能言善说,有口才。3口给——给,足也。“口给”犹如后来所说“言词不穷”、“辩才无碍”。4不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