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3

  国文公、宣公、成公、襄公诸代。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二年,文子死在襄公五年。(?——公元前 568年)孔子说这话的时候,文子死了很久了。2三思——这一“三”字更其不是实实在在的“三”。3再——“再”在古文中一般只当副词用,其下承上文省去了动词“思”字。《唐石经》作“再思”,“思”字不省。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却不同意季文子这样做呢?宦懋庸《论语稽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云云。若以《左传》所载文子先后行事证明,此话不为无理。
  5.21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节,便聪明;在国家昏暗时节,便装儍。他那聪明,别人赶得上;那装儍,别人就赶不上了。”
  【注释】1宁武子——卫国的大夫,姓宁,名俞。2愚——孔安国以为这“愚”是“佯愚似实”,故译为“装儍”。
  5.22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2。”
  【译文】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学生们志向高大得很,文彩又都斐然可观,我不知道怎样去指导他们。”
  【注释】1陈——国名,姓妫。周武王灭殷以后,求得舜的后代叫妫满的封于陈。春秋时拥有现在河南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一带地方。都于宛丘,卽今天的河南淮阳县。春秋末为楚所灭。2不知所以裁之——《史记·孔子世家》作“吾不知所以裁之”。译文也认为这一句的主语不是承上文“吾党之小子”而省略,而是省略了自称代词。“裁”,翦裁。布要翦裁才能成衣,人要教育才能成才,所以译为“指导”。
  5.23子曰:“伯夷、叔齐1不念旧恶2,怨是用希。”
  【译文】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念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注释】1伯夷、叔齐——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了,互相让位,而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他们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他们以吃食周朝的粮食为可耻,饿死于首阳山。《史记》卷六十一有传。2恶——嫌隙,仇恨。
  5.24子曰:“孰谓微生高1直?或乞酰2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到邻人那里转讨一点给人。”
  【注释】1微生高——《庄子》、《战国策》诸书载有尾生高守信的故事,说这人和一位女子相约,在桥梁之下见面。到时候,女子不来,他却老等,水涨了都不走,终于淹死。“微”、“尾”古音相近,字通,因此很多人认为微生高就是尾生高。2酰——xī,醋。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1恭,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十足的恭顺,这种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他要好,这种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注释】1足恭——“足”字旧读去声,zù。2左丘明——历来相传左丘明为《左传》的作者,又因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遇:“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又说他是《国语》的作者。这一问题,经过很多人的研究,我则以为下面的两点结论是可以肯定的:(甲)《国语》和《左传》的作者不是一人,(乙)两书都不可能是和孔子同时甚或较早于孔子(因为孔子这段言语把左丘明放在自己之前,而且引以自重)的左丘明所作。
  5.26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轻字当删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3”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4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开之5。”
  【译文】孔子坐着,颜渊、季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道:“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道:“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
  颜渊道:“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道:“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道:“[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青人使他开念我。”
  【注释】1侍——《论语》有时用一“侍”字,有时用“侍侧”两字,有时用“侍坐”两字。若单用“侍”字,便是孔子坐着,弟子站着。若用“侍坐”,便是孔子和弟子都坐着。至于“侍侧”,则或坐或立,不加肯定。2盍——“何不”的合音字。3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句的“轻”字是后人加上去的,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唐以前的本子并没有这一“轻”字。详见刘宝楠《论语正义》。这一句有两种读法。一种从“共”字断句,把“共”字作谓词。一种作一句读,“共”字看作副词,修饰“敝”字。这两种读法所表现的意义并无显明的区别。4施——《淮南子·诠言训》“功盖天下,不施其美。”这两个“施”字意义相同,《礼记·祭统》注云:“施犹着也。”卽表白的意思。5信之、开之——译文把“信”和“开”同“安”一样看做动词的使动用法。如果把它看做一般用法,那这两句便应该如此翻译:对“朋友有信任,年青人便关心他”。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便自我责备的哩。”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祗是赶不上我的喜欢学问罢了。”
  雍也篇第六
  共三十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和第四、第五各并为一章,故作二十八章。)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1。”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部门或一地方的长官。”
  【注释】1南面——古代早就知道坐北朝南的方向是昀好的,因此也以这个方向的位置昀为尊贵,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当他作为长官出现的时候,总是南面而坐的。说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和凌廷堪《礼经释义》。
  6.2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3大4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仲弓问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道:“他简单得好。”仲弓道:“若存心严肃认真,而以简单行之,[抓大体,不烦琐,]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若存心简单,又以简单行之,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道:“你这番话正确。”
  【注释】1子桑伯子——此人已经无可考。有人以为就是《庄子》的子桑户,又有人以为就是秦穆公时的子桑(公孙枝),都未必可靠。既然称“伯子”,很大可能是卿大夫。仲弓说“以临其民”。也要是卿大夫才能临民。2简——《说苑》有子桑伯子的一段故事,说他“不衣冠而处”,孔子却认为他“质美而无文”,因之有人认为这一“简”字是指其“无文”而言。但此处明明说他“可也简”,而《说苑》孔子却说,“吾将说而文之”,似乎不能如此解释。朱熹以为“简”之所以“可”,在于“事不烦而民不扰”,颇有道理,故译文加了两句。3无乃——相当于“不是”,但只用于反问句。4大——同“太”。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1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过好学的人了。”
  【注释】短命——《公羊传》把颜渊的死列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年),其时孔子年七十一,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颜渊少于孔子三十岁,则死时年四十一。但据《孔子家语》等书,颜回卒时年仅三十一,因此毛奇龄(《论语稽求篇》)谓《史记》“少孔子三十岁,原是四十之误”。
  6.4子华1使2于齐,冉子3为其母请粟4。子曰:“与之釜5。”
  请益。曰:“与之庾6。”
  冉子与之粟五秉7。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8,衣9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10急不继富。 ”
  【译文】公西华被派到齐国去作使者,冉有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孔子道:“给他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增加。孔子道:“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有却给了他八十石。
  孔子道:“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由肥马驾的车辆,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里送炭,不去锦上添花。“
  【注释】1子华——孔子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比孔子小四十二岁。
  2使——旧读去声,出使。3冉子——《论语》中,孔子弟子称“子”的不过曾参、有若、闵子骞和冉有几个人,因之这冉子当然就是冉有。4粟——小米(详新建设杂志 1954年 12月号胡静〈我国古代农艺史上的几个问题〉)。一般的说法,粟是指未去壳的谷粒,去了壳就叫做米。但在古书中也有把米唤做粟的。见沈彤《周官禄田考》。5釜——fǔ,古代量名,容当时的量器六斗四升,约合今天的容量一斗二升八合。6庾——yǔ,古代量名,容当日的二斗四升,约合今日的四升八合。7秉——音丙,bǐng,古代量名,十六斛。五秉则是八十斛。古代以十斗为斛,所以译为八十石。南宋的贾似道才改为五斗一斛,一石两斛,沿用到民国初年,现今已经废除这一量名了。周秦的八十斛合今天的十六石。8乘肥马——不能解释为“骑肥马”,因为孔子时穿着大袖子宽腰身的衣裳,是不便于骑马的。直到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才改穿少数民族服装,学习少数民族的骑着马射箭,以便利于作战。在所有“经书”中找不到骑马的文字,只有《曲礼》有“前有车骑”一语,但《曲礼》的成书在战国以后。9衣——去声,动词,当“穿”字解。10周——后人写作“赒”,救济。
  6.5原思1为之2宰,与之粟九百3,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4乎! ”
  【译文】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他不肯受。孔子道:“别辞,有多的,给你地方上[的穷人]吧!”
  【注释】1原思——孔子弟子原宪,字子思。2之——用法同“其”,他的,指孔子而言。2九百——下无量名,不知是斛是斗,还是别的。习惯上常把昀通用的度、量、衡的单位省畧不说,古今大致相同。不过这一省畧,可把我们迷胡了。4邻里乡党——都是古代地方单位的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6.6子谓仲弓,曰:“犂牛1之子骍2且角3;虽欲勿用4,山川其5舍诸6?”
  【译文】孔子谈到冉雍,说:“耕牛的儿子长着赤色的毛,整齐的角,虽然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注释】1犂牛——耕牛。古人的名和字,意义一定互相照应。从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的现象看来,足以知道生牛犂田的方法当时已经普遍实行。从前人说,耕牛制度帀始于汉武帝时的赵过,那是由于误解《汉书·食货志》的缘故。2骍——赤色。周朝以赤色为贵,所以祭祀的时候也用赤色的牲畜。
  3角——意思是两角长得周正。这是古人用词的简略处。4用——义同《左传》“用牲于社”之“用”,杀之以祭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仲弓的父亲是贱人,仲弓却是“可使南面”的人才,因此孔子说了这番话。古代供祭祀的牺牲不用耕牛,而且认为耕牛之子也不配作牺牲。孔子的意思是,耕牛所产之子如果够得上作牺牲的条件,山川之神一定会接受这种祭享。那么,仲弓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因为他父亲“下贱”而舍弃不用呢?5其——意义同“岂”。6诸——“之乎”两字的合音字。
  6.7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