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4

  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长久地不离帀仁德,别的学生么,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
  【注释】1三月,日月——这种词语必须活看,不要被字面所拘束,因此译文用“长久地”译“三月”,用“短时期”“偶然”来译“日月”。
  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人,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孔子道:“仲由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又问:“端木赐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孔子道:“端木赐通情达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又问:“冉求可以使用他治理政事么?”孔子道:“冉求多才多艺,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6.9季氏使闵子骞1为费2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3矣。”
  【译文】季氏叫闵子骞作他采邑费地的县长。闵子骞对来人说道:“好好地替我辞掉吧!若是再来找我的话,那我一定会逃到汶水之北去了。”
  【注释】1闵子骞——孔子学生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公元前515——?)2费——旧音秘,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3汶上——汶音问,wèn,水名,就是山东的大汶河。桂馥《札朴》云:“水以阳为北,凡言某水上者,皆谓水北。”“汶上”暗指齐国之地。
  6.10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2,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问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道:“难得活了,这是命呀,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
  【注释】1伯牛——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2亡之——这“之”字不是代词,不是“亡”(死亡之意)的宾语,因为“亡”字在这里不应该有宾语,只是凑成一个音节罢了。古代常有这种形似宾语而实非宾语的“之”字,详拙著《文言语法》。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呀!”
  【注释】1箪——音单,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1,中道而废。今女画2。”
  【译文】冉求道:“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道:“如果真是力量不够,走到半道会再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帀步走。”
  【注释】1力不足者——“者”这一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有时兼表假设语气,详《文言语法》。2画——停止。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道:“你要去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
  6.14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耳2乎?”曰:“有澹台灭明者3,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子游做武城县县长。孔子道:“你在这儿得到什么人才没有?”他道:“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不插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注释】1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2耳——通行本作“尔”,兹依《唐石经》、《宋石经》、皇侃《义疏》本作“耳”。3有澹台灭明者——澹台灭明字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把他列入弟子。但从这里子游的答话语气来看,说这话时还没有向孔子受业。因为“有……者”的提法,是表示这人是听者以前所不知道的。若果如《史记》所记,澹台灭明在此以前便已经是孔子学生,那子游这时的语气应该与此不同。
  6.15子曰:“孟之反1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在抵御齐国的战役中,右翼的军队溃退了,]他走在昀后,掩护全军,将进城门,便鞭打着马匹,一面说道:‘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匹不肯快走的缘故。’”
  【注释】1孟之反——《左传》哀公十一年作“孟之侧”,译文参照《左传》所叙述的事实有所增加。
  6.16子曰:“不有1祝鮀2之佞,而3有宋朝4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孔子说:“假使没有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朝的美丽,在今天的社会里怕不易避免祸害了。”
  【注释】1不有——这里用以表示假设语气,“假若没有”的意思。2祝鮀——卫国的大夫,字子鱼,《左传》定公四年曾记载着他的外交词令。3而——王引之《经义述闻》云:“而犹与也,言有祝鮀之佞与有宋朝之美也。”很多人同意这种讲法,但我终嫌“不有祝鮀之佞,与有宋朝之美”为语句不顺,王氏此说恐非原意。4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定公十四年都曾记载着他因为美丽而惹起乱子的事情。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够走出屋外不从房门经过?为什么没有人从我这条路行走呢?”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1,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注释】1文质彬彬——此处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多用来指人文雅有礼貌。
  6.19子曰:“人之生也1直,罔2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人的生存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祸害。”
  【注释】1也——语气词,表“人之生”是一词组作主语,这里无妨作一停顿,下文“直”是谓语。2罔——诬罔的人,不直的人。
  6.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译文】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1,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2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道:“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义’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又问怎么样才叫做有仁德。孔子道:“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后收获果实,可以说是仁德了。”
  【注释】1远之——远作及物动词,去声,yuàn。疏远,不去接近的意思。譬如祈祷、淫祀,在孔子看来都不是“远之”。2先难——颜渊篇第十二又有一段答樊迟的话,其中有两句道:“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和这里“先难后获可谓仁矣”是一个意思,所以我把“难”字译为“付出一定的力量”。孔子对樊迟两次说这样的话,是不是樊迟有坐享其成的想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6.
  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6.
  25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齐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达到鲁国的样子;鲁国[的政治和教育]一有改革,便进而合于大道了。”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这是觚吗!这是觚吗!”
  【注释】1觚——音孤,gū,古代盛酒的器皿,腹部作四条棱角,足部也作四条棱角。每器容当时容量二升(或曰三升)。孔子为什么说这话,后人有两种较为近于情理的猜想:(甲)觚有棱角,才能叫做觚。可是做出棱角比做圆的难,孔子所见的觚可能只是一个圆形的酒器,而不是上圆下方(有四条棱角)的了。但也名为棱,因之孔子慨叹当日事物名实不符,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类。(乙)觚和孤同音,寡少的意思。只能容酒两升(或者三升)的叫觚,是叫人少饮不要沉湎之意。可能当时的觚实际容量已经大大不止此数,由此孔子发出感慨。(古代酿酒,不懂得蒸酒的技术,因之酒精成份很低,而升又小,两三升酒是微不足道的。《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的话,昀多能够饮一石,可以想见了。)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也;可欺3也,不可罔4也。”
  【译文】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啦。’他是不是会跟着下去呢?”孔子道:“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叫他远远走帀不再回来,却不可以陷害他;可以欺骗他,却不可以愚弄他。”
  【注释】1仁——卽“仁人”的意思,和学而篇第一“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用法相同。2逝——古代“逝”字的意义和“往”字有所不同,“往”而不复返才用“逝”字。译文卽用此义。俞樾《羣经平议》读“逝”为“折”说:“逝与折古通用。君子杀身成仁则有之矣,故可得而摧折,然不可以非理陷害之,故可折而不可陷。”亦通。
  3欺、罔——《孟子·万章上》有这样一段话,和这一段结合,正好说明“欺”和“罔”的区别。那段的原文是:“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那么,校人的欺骗子产,是“欺以其方”,而宰我的假设便是“罔以非其道”了。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1,亦可以弗畔2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注释】1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子罕篇第九云:“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里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和子罕篇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不是完全相同呢?如果完全相同,则“约之以礼”的“之”是指代“君子”而言。这是一般人的说法。但毛奇龄的《论语稽求篇》却说:“博约是两事,文礼是两物,然与‘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不同。何也?彼之博约是以文礼博约回;此之博约是以礼约文,以约约博也。博在文,约文又在礼也。”毛氏认为“约之以礼”的“之”是指代“文”,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由博返约”的意思。2畔——同“叛”。
  6.28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2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译文】孔子去和南子相见,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道:“我假若不对的话,天厌弃我罢!天厌弃我罢!”
  【注释】1南子——卫灵公夫人,把持着当日卫国的政治,而且有不正当的行为,名声不好。《史记·孔子世家》对“子见南子”的情况有生动的描述。2所——如果,假若。假设连词,但只用于誓词中。详阎若璩《四书释地》。
  6.29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2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