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6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注释】1子曰……改之——子贡说孔子没有特定的老师(见19.22),意思就是随处都有老师,和这章可以以互相证明,老子说:“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未尝不是这个道理。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2?”
【译文】孔子说:“天在我身上生了这样的品德,那桓魋将把我怎样?”
【注释】1桓魋——“魋”音颓,tuí。桓魋,宋国的司马向魋,因为是宋桓公的后代,所以又叫桓魋。2桓魋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7.25子以四教:文,行1,忠,信。
【译文】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
【注释】1行——作名词用,旧读去声。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1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2,难乎有恒矣。”
【译文】孔子说:“圣人,我不能看见了;能看见君子,就可以了。”又说:“善人,我不能看见了,能看见有一定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本来没有,却装做有;本来空虚,却装做充足;本来穷困,却要豪华,这样的人便难于保持一定操守了。”
【注释】1有恒——这个“恒”字和《孟子·梁惠王上》的“无恒产而有恒心”的“恒”是一个意义。2泰——这“泰”字和《国语·晋语》的“恃其富宠,以泰于国”,《荀子·议兵篇》的“用财欲泰”的“泰”同义,用度豪华而不吝惜的意思。
7.27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
【译文】孔子钓鱼,不用大绳横断流水来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不射归巢的鸟。
【注释】1纲——网上的大绳叫纲,用它来横断水流,再用生丝系钓,着于纲上来取鱼,这也叫纲。“不纲”的“纲”是动词。2弋——音亦,yì,用带生丝的矢来射。3宿——歇宿了的鸟。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1。”
【译文】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注释】1次——《论语》的“次”一共享了八次,都是当“差一等”、“次一等”讲。季氏篇云:“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这里的“知之次也”正是“学而知之者,次也”的意思。孔子自己也说他是学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的人,所以译文加了几个字。
7.29互乡1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2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于交谈,一个童子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疑惑。孔子道:“我们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别人把自己弄得干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成他的干净,不要死记住他那过去。”
【注释】1互乡——地名,现在已不详其所在。2保——守也,所以译为“死记住”。
7.
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
31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译文】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孔子退,揖巫马期3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
4,为同姓5,谓之吴孟子6。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7,人必知之。”
【译文】陈司败向孔子问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道:“懂礼。”
孔子走了出来,陈司败便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孔子竟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吴和鲁是同姓国家,[不便叫她做吴姬,]于是叫她做吴孟子。鲁君若是懂得礼,谁不懂得礼呢?”
巫马期把这话转告给孔子。孔子道:“我真幸运,假若有错误,人家一定给指出来,”
【注释】1陈司败——人名。有人说“司败”是官名,也有人说是人名,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今天已经无法知道。2昭公——鲁昭公,名裯,襄公庶子,继襄公而为君。“昭”是谥号,陈司败之问若在昭公死后,则“昭公知礼乎”可能是原来语言。如果他这次发问尚在昭公生时,那“昭公”字眼当是后人的记述。我们已无从判断,所以这句不加引号。3巫马期——孔子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小于孔子三十岁。4君取于吴——“取”这里用作“娶”字。吴,当时的国名,拥有今天淮水、泗水以南以及浙江的嘉兴、湖州等地。哀公时,为越王勾践所灭。5为同姓——鲁为周公之后,姬姓;吴为太伯之后,也是姬姓。6吴孟子——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所生长之国名加她的本姓。鲁娶于吴,这位夫人便应该称为吴姬。但“同姓不婚”是周朝的礼法,鲁君夫人的称号而把“姬”字标明出来,便是很显明地表示出鲁君的违背了“同姓不婚”的礼制,因之改称为“吴孟子”。“孟子”可能是这位夫人的字。《左传》哀公十二年亦书曰:“昭夫人孟子卒”。7苟有过——根据《荀子·子道篇》关于孔子的另一段故事,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这一事“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的解释,则孔子对鲁昭公所谓不合礼的行为不是不知,而是不说,昀后只得归过于自己。
7.
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7.
33子曰:“文,莫1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
【译文】孔子说:“书本上的学问,大约我同别人差不多。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成功。”
【注释】1文莫——以前人都把“文莫”两字连读,看成一个双音词,但又不能得出恰当的解释。吴检斋(承仕)先生在〈亡莫无虑同词说〉(载于前北京中国大学《国学丛编》第一期第一册)中以为“文”是一词,指孔子所谓的“文章”,“莫”是一词,“大约”的意思。关于“莫”字的说法在先秦古籍中虽然缺乏坚强的论证,但解释本文却比所有各家来得较为满意,因之为译者所采用。朱熹《集注》亦云,“莫,疑辞”,或为吴说所本。
7.34子曰:“若圣1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道:“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教导别人总不疲劳,就是如此如此罢了。”公西华道:“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
【注释】1圣——《孟子·公孙丑上》载子贡对这事的看法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可见当时的学生就已把孔子看成圣人。
7.35子疾病1,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2曰:‘祷尔于上下神祇3。’”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道:“有这回事吗?”子路答道:“有的;〈诔文〉说过:‘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祷。’”孔子道:“我早就祈祷过了。”
【注释】1疾病——“疾病”连言,是重病。2诔——音耒,lèi,本应作讄,祈祷文。和哀悼死者的“诔”不同。3祇——音祁,qí,地神。
7.36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孔子说:“奢侈豪华就显得骄傲,省俭朴素就显得寒伧。与其骄傲,宁可寒伧。” 【注释】1孙——同“逊”。2固——固陋,寒伧。
7.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7.
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
泰伯篇第八
共二十一章
8.1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2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屡次地把天下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赞他。”
【注释】】1泰伯——亦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据传说,古公预见到昌的圣德,因此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不传长子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从而传给昌。太伯为着实现他父亲的意愿,便偕同仲雍出走至勾吴(为吴国的始祖),终于把君位传给季历和昌。昌后来扩张国势,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到他儿子姬发(周武王),便灭了殷商,统一天下。2天下——当古公、泰伯之时,周室仅是一个小的部落,谈不上“天下”。这“天下”两字可能卽指其当时的部落而言。也有人说,是预指以后的周部落统一了中原的天下而言。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4。”
【译文】孔子说:“注重容貌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不致对人冷淡无情。
【注释】1礼——这里指的是礼的本质。2葸——xǐ,胆怯,害怕。3绞——尖刻刺人。4偷——淡薄,这里指人与人的感情而言。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3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参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拢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呀!谨慎呀!好像面临深深水坑之旁,好像行走薄薄冰层之上。’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
【注释】1启——说文有“”字,云:“视也。”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说,《论语》的这“启”字就是说文的“”字。2《诗》云——三句诗见《诗经·小雅·小旻篇》。3履——《易·履卦》爻辞:“眇能视,跛能履。”履,步行也。
8.4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2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3矣。笾豆之事4,则有司5存。”
【译文】曾参病了,孟敬子探问他。曾子说:“鸟要死了,鸣声是悲哀的;人要死了,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在上位的人待人接物有三方面应该注重: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至于礼仪的细节,自有主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