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5
【注释】1中庸——这是孔子的昀高道德标准。“中”,折中,无过,也无不及,调和;“庸”,平常。孔子拈出这两个字,就表示他的昀高道德标准,其实就是折中的和平常的东西。后代的儒家又根据这两个字作了一篇题为“中庸”的文章,西汉人戴圣收入《礼记》,南宋人朱熹又取入《四书》。司马迁说是子思所作,未必可靠。从其文字和内容看,可能是战国至秦的作品,难免不和孔子的“中庸”有相当距离。2民——这“民”字不完全指老百姓,因以“大家”译之。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2其犹病诸!夫3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道:“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道:“哪里仅是仁道!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哩!仁是甚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注释】1施——旧读去声。2尧舜——传说中的上古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3夫——音扶,fú,文言中的提挈词。
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八章(朱熹《集注》把第九、第十两章并作一章,所以题为三十七章。)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窃比于我老彭2。”
【译文】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弁度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我那老彭相比。”
【注释】1作,好古——下文第二十八章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这个“作”,大概也是“不知而作”的涵义,很难说孔子的学说中没有创造性。又第二十章说:“好古敏以求之”,也可为这个“好古”的证明。2老彭——人名。有人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人,有人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一人,又有人说孔子说“我的老彭”,其人一定和孔子相当亲密,未必是古人。《大戴礼·虞戴德篇》有“商老彭”,不知卽此人不。
7.2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注释】1识——音志,zhì,记住。2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种译法便不是孔子谦虚之词,而和下文第二十八章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以及“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弁度相同了。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哩!”
7.4子之燕居,申申1如也,夭夭2如也。
【译文】孔子在家闲居,很整齐的,很和乐而舒展的。
【注释】1申申——整敕之貌。2夭夭——和舒之貌。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注释】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鲁国的始祖,又是孔子心目中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
【译文】孔子说:“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注释】1游于艺——《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可以阐明这里的“游于艺”。
7.7子曰:“自行束修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是主动地给我一点见面薄礼,我从没有不教诲的。” 【注释】1束修——修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挺),十脡为一束。
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一礼物是菲薄的。
7.8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注释】1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2悱音斐,fěi,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3不启,不发——这是孔子自述其教学方法,必须受教者先发生困难,有求知的动机,然后去启发他。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好些。
7.
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7.
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7.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1?” 子曰:“暴虎冯河2,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道:“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子路道:“您若率领军队,找谁共事?”
孔子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所找他共事的,]一定是面临任务便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能完成的人哩!”
【注释】1子行三军,则谁与——“行”字古人用得很活,行军犹言行师。《易经·谦卦·上六》云:“利用行师征邑国”,又《复卦·上六》:“用行师终有大败”,行师似有出兵之意。这种活用,一直到中古都如此。如“子夜歌”的“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与”,动词,偕同的意思。子路好勇,看见孔子夸奖颜渊,便发此问。2暴虎冯河——冯音凭,píng。徒手搏虎曰暴虎,徒足涉河曰冯河。“冯河”两字昀初见于《易·泰卦·爻辞》,又见于《诗·小雅·小旻》。“暴虎”也见于《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和《小雅·小旻》,可见都是很早就有的俗语。“河”不一定是专指黄河,古代也有用作通名,泛指江河的。
7.12子曰:“富而1可求也,虽执鞭之士2,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就是做市场的守门卒我也干。如果求它不到,还是我干我的罢。”
【注释】1而——用法同“如”,假设连词。但是用在句中的多,卽有用在句首的,那句也多半和上一句有密切的关连,独立地用在句首的极少见。2执鞭之士——根据《周礼》,有两种人拿着皮鞭,一种是古代天子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人拿着皮鞭使行路之人让道。一种是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来维持秩序。这里讲的是求财,市场是财富所聚集之处,因此译为“市场守门卒”。
7.13子之所慎:齐1,战,疾2。
【译文】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样:斋戒,战争,疾病。
【注释】1齐——同“斋”。古代于祭祀之前,一定先要做一番身心的整洁工作,这一工作便叫做‘斋’或者“斋戒”。乡党篇第十说孔子“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2战,疾——上文说到孔子作战必求“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因为它关系国家的存亡安危;乡党篇又描写孔子病了,不敢随便吃药,因为它关系个人的生死。这都是孔子不能不谨慎的地方。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7.15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道:“老师赞成卫君吗?”子贡道:“好罢;我去问问他。”
子贡进到孔子屋里,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道:“是古代的贤人。”子贡道: “[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国外,]是不是后来又怨悔呢?”孔子道:“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子贡走出,答复冉有道:“老师不赞成卫君。”
【注释】1为——动词,去声,本意是帮助,这里译为“赞成”,似乎更合原意。2卫君——指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在晋国。灵公死,立辄为君。晋国的赵简子又把蒯聩送回,藉以侵略卫国。卫国抵御晋兵,自然也拒绝了蒯聩的回国。从蒯聩和辄是父子关系的一点看来,似乎是两父子争夺卫君的位置,和伯夷、叔齐两兄弟的互相推让,终于都抛弃了君位相比,恰恰成一对照。因之下文子贡引以发问,藉以试探孔子对出公辄的弁度。孔子赞美伯夷、叔齐,自然就是不赞成出公辄了。
7.16子曰:“饭疏食1饮水2,曲肱3而枕4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注释】1疏食——有两个解释:(甲)粗粮。古代以稻梁为细粮,以稷为粗粮。见程瑶田《通艺録·九谷考》。(乙)糙米。2水——古代常以“汤”和“水”对言,“汤”的意义是热水,“水”就是冷水。3肱——音宫,gōng,胳膊。4枕——这里用作动词,旧读去声。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1,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候去学习《易经》,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注释】1易——古代一部用以占筮的书,其中的卦辞和爻辞是孔子以前的作品。
7.18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有用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书》,行礼,都用普通话。
【注释】1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春秋时代各国语言不能统一,不但可以想象得到,卽从古书中也可以找到证明。当时较为通行的语言便是“雅言”。
7.19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用功便忘记吃饭,快乐便忘记忧愁,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如此罢了。”
【注释】1叶——旧音摄,shè,地名,当时属楚,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有
古叶城。叶公是叶地方的县长,楚君称王,那县长便称公。此人叫沈诸梁,字子高,《左传》定公、哀公之间有一些关于他的记载,在楚国当时还算是一位贤者。
2云尔——云,如此;尔同“耳”,而已,罢了。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
7.
21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