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9

  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话,能够不接受吗?改正错误才可贵。顺从己意的话,能够不高兴吗?分析一下才可贵。盲目高兴,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实际不改,这种人我是没有办法对付他的了。”
  9.
  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注释】1见卷一学而篇。
  9.
  26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注释】1三军——周朝的制度,诸侯中的大国可以拥有军队三军。因此便用“三军”作军队的通称。
  9.27子曰:“衣1敝缊2袍,与衣1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3?’”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译文】孔子说道:“穿着破烂的旧丝绵袍子和穿着狐貉裘的人一道站着,不觉得惭愧的,恐怕只有仲由罢!《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
  会好?’”子路听了,便老念着这两句诗。孔子又道:“仅仅这个样子,怎样能够好得起来?”
  【注释】1衣——去声,动词,当“穿”字解。2缊——音运,yùn,旧絮。古代没有草棉,所有“絮”字都是指丝绵。一曰,乱麻也。3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两句见于《诗经·邶风·雄雉篇》。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1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昀后落叶的。”
  【注释】1雕——同凋、凋零,零落。
  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1;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一道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体而行;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体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
  【注释】1立——《论语》的“立”经常包含着“立于礼”的意思,所以这里译为“事事依礼而行”。
  9.31“唐棣1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译文】古代有几句这样的诗:“唐棣树的花,翩翩地摇摆。难道我不想念
  你?因为家住得太遥远。”孔子道:“他是不去想念哩,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注释】1唐棣……何远之有——唐棣,一种植物,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为就是郁李(蔷薇科,落叶乔木),李时珍《本草纲目》却以为是扶栘(蔷薇科,落叶乔木)。“唐棣之华,偏其反而”似是捉摸不定的意思,或者和颜回讲孔子之道“瞻之在前,忽焉在后”(9.11)意思差不多。“夫何远之有”可能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的意思。或者当时有人引此诗(这是“逸诗”,不在今《诗经》中),意在证明道之远而不可捉摸,孔子则说,你不曾努力罢了,其实是一呼卽至的。
  乡党篇第十
  本是一章,今分为二十七节。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1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2言,唯谨尔。
  【译文】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里、朝廷上,有话便明白而流畅地说出,只是说得很少。
  【注释】1恂恂——恂音旬,xún,恭顺貌。2便便——便旧读骈,pián。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1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上朝的时候,[君主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君主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行步安祥的样子。
  【注释】1誾——音银,yín。
  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1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2,襜3如也。趋进4,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鲁君召他去接待外国的贵宾,面色矜持庄重,脚步也快起来。向两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裳一俯一仰,却很整齐。快步向前,好像鸟儿舒展了翅膀。贵宾辞别后一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
  【注释】1躩——音矍,jué,皇侃《义疏》引江熙云:“不暇闲步,躩,速貌也。”2前后——俯仰的意思。2襜——音幨,,整齐之貌。4趋进——在行步时一种表示敬意的行动。
  10.4入公门,鞠躬如1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2,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3升堂,鞠躬如也,屏气4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5,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门,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 站,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不踩门坎。 经过国君的坐位,面色便矜庄,脚步也快,言语也好像中气不足。 提起下襬向堂上走,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般。 走出来,降下台阶一级,面色便放松,怡然自得。 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好像鸟儿舒展翅膀。 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 【注释】1鞠躬如——这“鞠躬”两字不能当“曲身”讲。这是双声字,用以形
  容谨慎恭敬的样子。《论语》所有“□□如”的区别词(区别词是形容词、副词的合称),都不用动词结构。清人卢文弨《龙城札记》说:“……且曲身乃实事,而
  云曲身如,更无此文法。”2过位——过旧音戈,平声。位是人君的坐位,经过之时,人君并不在,坐位是空的。3摄齐——齐音咨,zī,衣裳缝了边的下襬;摄,提起。4屏——音丙,又音并,bìng,屏气卽屏息,压抑呼吸。5趋进——有些本子无“进”字,不对。自汉以来所有引《论语》此文的都有“进”字,《唐石经》也有“进”字,《太平御览》居处部、人事部引文,张子《正蒙》引文也都有“进”字。
  10.5执圭1,鞠躬如也,如不胜2。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3。
  享礼4,有容色5。
  私觌6,愉愉如也。
  【译文】[孔子出使到外国,举行典礼,]拿着圭,恭敬谨慎地,好像举不起来。向上举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给别人。面色矜庄好像在作战。脚步也紧凑狭窄,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走过。
  献礼物的时候,满脸和气。
  用私人身分和外国君臣会见,显得轻松愉快。
  【注释】1圭——一种玉器,上圆,或者作剑头形,下方,举行典礼的时候,君臣都拿着。2胜——音升,shēng,能担负得了。3足蹜蹜如有循——蹜音缩,“蹜蹜”,举脚密而狭的样子。“如有循”,所沿循的应当是很窄狭的东西,所以译文加了“一条线”诸字以示意。4享礼——古代出使外国,初到所聘问的国家,便行聘问礼。“执圭”一段所写的正是行聘问礼时孔子的情貌。聘问之后,便行享献之礼。“享礼”就是享献礼,使臣把所带来的各种礼物罗列满庭。5有容色——《仪礼·聘礼》:“及享,发气焉盈容。”“有容色”就是“发气焉盈容”。6觌——音狄,dí,相见。
  10.6君子不以绀緅饰1,红紫不以为亵服2。
  当暑,袗絺绤3,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4。 亵裘长5,短右袂6。 必有寝衣7,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8,必杀之9。 羔裘玄冠不以吊10。 吉月11,必朝服而朝。 【译文】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铁灰色作镶边,[近乎赤色的]
  浅红色和紫色不用来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着粗的或者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裹着衬衫,使它露在外面。 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麑裘,黄色的衣配狐裘。 居家的皮袄身材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 用狐貉皮的厚毛作坐垫。 丧服满了以后,什么东西都可以佩带。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用整幅布做的裙子,一定裁去一些布。 紫羔和黑色礼帽都不穿戴着去吊丧。 大年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注释】1绀緅饰——绀音赣,gàn;緅音邹,zōu;都是表示颜色的名称。
  “绀”是深青中透红的颜色,相当今天的“天青”;“緅”是青多红少,比绀更暗的颜色,这里用“铁灰色”来表明它。“饰”是滚边,镶边,缘边。古代,黑色是正式礼服的颜色,而这两种颜色都近于黑色,所以不用来镶边,为别的颜色作装饰。2红紫不以为亵服——古代大红色叫“朱”,这是很贵重的颜色。“红”和“紫”都属此类,也连带地被重视,不用为平常家居衣服的颜色。3袗絺绤——袗音轸,zhěn,单也。此处用为动词。絺音痴,chī,细葛布;绤音隙,xì,粗葛布。4缁衣羔裘等三句——这三句表示衣服里外的颜色应该相称。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这罩衣就叫做裼(音锡)衣。这里“缁衣”、“素衣”、“黄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缁,黑色。古代所谓“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音倪,ní,小鹿,它的毛是白色。5亵裘长——亵裘长为着保暖。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裳(裙),衣裳不相连。因之孔子在家的皮袄就做得比较长。6短右袂——袂,mèi,袖子。右袖较短,为着做事方便。有人认为衣袖一长一短,不大好看,孔子不会如此,于是对这一句别生解释,我认为那些解释都不可信。
  7寝衣——卽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8帷裳——礼服,上朝和祭祀时穿,用整幅布做,不加翦裁,多余的布作褶迭(褶迭古代叫做襞积),犹如今天的百褶裙。古代男子上衣下裙。9杀——去声,shài,减少,裁去。“杀之”就是缝制之先裁去多余的布,不用褶迭,省工省料。10羔裘玄冠不以吊——玄冠,一种礼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丧事是凶事,因之不能穿戴着去吊丧。11吉月——这两个字有各种解释:(甲)每月初一(旧注都如此);(乙)“吉”字误,应该作“告”。“告月”就是每月月底,司历者以下月初一告之于君(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羣经平议》);两说都不可信。今从程树德《论语集释》之说。
  10.7齐,必有明衣,布1。
  齐必变食2,居必迁坐3。
  【译文】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
  斋戒的时候,一定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
  【注释】1布——现在的布一般是用草棉(棉花)纺织的,但古代没有草棉,布的质料,王夫之《四书稗疏》说:“古之言布者,兼丝麻枲葛而言之。练丝为帛,未练为布,盖今之生丝绢也。清商曲有云:‘丝布涩难缝’,则晋宋间犹有丝布之名。唯孔丛子谓麻苎葛曰布,当亦一隅之论。”赵翼《陔余丛考》说:“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麻为之。记曰:‘治其丝麻,以为布帛’是也。”2变食——变食的内容,古人有三种说法:(甲)《庄子·人间世篇》说:“颜回曰:‘回之家贫,惟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齐乎?’曰:‘是祭祀之齐,非心齐也。 ’”有人据此,便把“不饮酒,不茹荤(荤是有浓厚气味的蔬菜,如蒜、韭、葱之属) ” 来解释“变食”。(乙)《周礼·天官·膳夫》:“王日一举……王齐,日三举。”这意思是王每天虽然吃饭三顿,却只在第一顿饭时杀牲,其余两顿,只把第一顿的剩菜回锅罢了。天子如此,其它的人更不会顿顿吃新鲜的。若在斋戒之时那就顿顿吃新鲜的,不吃回锅的剩菜,取其洁净,这便是“变食”。(丙)金鹗《求古録·礼说补遗》说,变食不但不饮酒、不食葱蒜等,也不食鱼肉。3迁坐——等于说改变卧室。古代的上层人物平常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