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0

  妻室居于“燕寝”;斋戒之时则居于“外寝”(也叫“正寝”),和妻室不同房。唐朝的法律还规定着举行大祭,在斋戒之时官吏不宿于正寝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这或者犹是古代风俗的残余。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1,鱼馁而肉败2,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3,不食。割不正4,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5。
  唯酒无量,不及乱6。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当吃食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
  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超过主食。
  只有酒不限量,却不至醉。
  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
  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注释】1饐而餲——饐音懿,yì;餲,ài;饮食经久而腐臭。2馁,败——馁音“内”的上声,něi,鱼腐烂叫“馁”,肉腐烂叫“败”。3不时——有两说:(甲)过早的食物,冬天在温室种菜蔬,在《汉书·循吏·召信臣传》和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里便称为“不时之物”。但在汉朝,也只有“太官园”和其它少数园圃才能供奉,也只有皇上和极为富贵之家才能享受,而在孔子时,不但不必有温室种菜的技术,卽有,孔子也未必能够享受。(乙)不是该当吃食的时候。《吕氏春秋·尽数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卽此意。4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杀猪牛羊时肢体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那方法分解的,便叫“割不正”。说本王夫之《四书稗疏》。5食气——食音嗣,“气”,说文引作“既”。“既”、“气”、“饩”三字古书通用。“食气”,饭料。6乱——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云:“乱者神志昏乱也。《左传》宣公十五年传:‘疾病则乱’。《论语·乡党篇》:‘唯酒无量不及乱’。易象传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得其恉矣。”
  10.9祭于公,不宿肉1。祭肉2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参与国家祭祀典礼,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别的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若是存放过了三天,便不吃了。
  【注释】1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天子诸侯的祭礼,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然后举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绎祭”。绎祭之后才令各人拿自己带来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贵贱等级分别颁赐祭肉。这样,祭于公的肉,在未颁下来以前,至少是放了一两宵了,因之不能再存放一夜。2祭肉——这一祭肉或者指自己家中的,或者指朋友送来的,都可以。
  10.
  10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10.
  11虽疏食菜羹,瓜祭1,必齐如也。
  【译文】虽然是糙米饭小菜汤,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时候还一定恭恭敬敬,好像斋戒了的一样。
  【注释】1瓜祭——有些本子作“必祭”,“瓜”恐怕是错字。这是食前将席上各种食品拿出少许,放在食器之间,祭昀初发明饮食的人,《左传》叫泛祭。
  10.12席1不正,不坐。
  【译文】坐席摆的方向不合礼制,不坐。
  【注释】1席——古代没有椅和櫈,都是在地面上铺席子,坐在席子上。席子一般是用蒲苇、蒯草、竹篾以至禾穰为质料。现在日本人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惯。《墨子·非儒篇》说:“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以“端”解“正”,则“席不正”,是坐席不端正之意。然而《汉书·王尊传》说,“[匡]衡与中二千石大鸿胪赏等会坐殿门下,衡南乡,赏等西乡。衡更为赏布束乡席,起立延赏坐……而设不正之席,使下坐上”云云,那么,“席不正”是布席不合礼制之意。
  10.13乡人饮酒1,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纔出去。
  【注释】1乡人饮酒——卽行乡饮酒礼,据《礼记·乡饮酒义》“少长以齿”。《王制》也说:“习乡尚齿”。既论年龄大小,所以孔子必须让杖者先出。
  10.14乡人傩1,朝服而立于阼阶2。
  【译文】本地方人迎神驱鬼,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注释】1滩——音挪,nuó,古代的一种风俗,迎神以驱逐疫鬼。解放前的湖南,如果家中有病人,还有雇请巫师以驱逐疫鬼的迷信,叫做“冲傩”,可能是这种风俗的残余。2阼阶——阼音祚,zuò,东面的台阶,主人所立之地。
  10.15问1人于他邦,再拜2而送之。
  【译文】托人给在外国的朋友问好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注释】1问——问讯,问好。不过古代问好,也致送礼物以表示情意,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问之”,《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哀公十一年“使问弦多以琴”,因此译文加了“送礼”两字。2拜——拱手并弯腰。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季康子给孔子送药,孔子拜而接受,却说道:“我对这药性不很了解,不敢试服。”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道:“伤了人吗?”,不问到马。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1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国君赐以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位先尝一尝。国君赐以生肉,一定
  煮熟了,先[给祖宗]进供。国君赐以活物,一定养着它。 同国君一道吃饭,当他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自己先吃饭,[不吃菜。] 【注释】1荐——进奉。这里进奉的对象是自己的祖先,但不能看为祭祀。
  10.19疾,君视之,东首1,加朝服,拖绅2。
  【译文】孔子病了,国君来探问,他便脑袋朝东,把上朝的礼服披在身上,拖着大带。
  【注释】1东首——指孔子病中仍旧卧床而言。古人卧榻一般设在南窗的西面。国君来,从东边台阶走上来(东阶就是阼阶,原是主人的位向,但国君自以为是全国的主人,就是到其臣下家中,仍从阼阶上下),所以孔子面朝东来迎接他。2加朝服,拖绅——孔子卧病在床,自不能穿朝服,只能盖在身上。绅是束在腰间的大带。束了以后,仍有一节垂下来。
  10.
  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国君呼唤,孔子不等待车辆驾好马,立卽先步行。
  10.
  21入太庙,每事问1。
  【注释】1见八佾篇。
  10.
  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1。”
  【译文】朋友死亡,没有负责收敛的人,孔子便道:“丧葬由我来料理。”
  【注释】1殡——停放灵柩叫殡,埋葬也可以叫殡,这里当指一切丧葬事务而言。
  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朋友的赠品,卽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时候,不行礼。
  10.24寝不尸,居不客1。
  【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着,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跪着两膝在席上。]
  【注释】1居不客——“客”本作“容”,今从《释文》和《唐石经》校订作“客”。居,坐;客,宾客。古人的坐法有几种,恭敬的是屈着两膝,膝盖着地,而足跟承着臀部。作客和见客时必须如此。不过这样难以持久,居家不必如此。省力的坐法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所以《说文》说:“居,蹲也。”(这几个字是依从段玉裁的校本。)昀不恭敬的坐法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说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10.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1之。式负版2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3必变。 【译文】孔子看见穿齐衰孝服的人,就是极亲密的,也一定改变弁度,[表
  示同情。]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卽使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 在车中遇着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地向前一俯,手伏着车前的
  横木,[表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手伏车前横木。 一有丰富的菜肴,一定神色变动,站立起来。 遇见疾雷、大风,一定改变弁度。 【注释】1式——同“轼”,古代车辆前的横木叫“轼”,这里作动词用,用手
  伏轼的意思。2版——国家图籍。3迅雷风烈——就是“迅雷烈风”的意思。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孔子上车,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登车]。在车中,不
  向内回顾,不很快地说话,不用手指指画画。
  10.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1之,三嗅2而作3。
  【译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的脸色一动,野鸡便飞向天空,盘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道:“这些山梁上雌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又振一振翅膀飞去了。
  【注释】1共——同“拱”。2嗅——当作狊,jù,张两翅之貌。3这段文字很费解,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很多人疑它有脱误,我只能取前人的解释之较为平易者翻译出来。
  先进篇第十一
  共二十六章(朱熹《集注》把第二、第三两章合并为一章。刘宝楠正义则把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第二十一各并为一章。)
  11.1子曰:“先进1于礼乐,野人也;后进1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未曾有过爵禄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注释】1先进,后进——这两个术语的解释很多,都不恰当。译文本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而略有取舍。孔子是主张“学而优则仕”的人,对于当时的卿大夫子弟,承袭父兄的庇荫,在做官中去学习的情况可能不满意。《孟子·告子下》引葵丘之会盟约说,“士无世官”,又说,“取士必得”,那么,孔子所谓“先进”一般指“士”。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1者,皆不及门2也。”
  【译文】孔子说:“跟着我在陈国、蔡国之间忍饥受饿的人,都不在我这里了。”
  【注释】1从我于陈、蔡——“从”读去声,zòng。《史记·孔子世家》云:“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已,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2不及门——汉唐旧解“不及门”为“不及仕进之门”或“不仕于卿大夫之门”,刘宝楠因而傅会孟子的“无上下之交”,解为“孔子弟子无仕陈蔡者”,我则终嫌与文意不甚密合,故不取,而用朱熹
  之说。郑珍《巢经巢文集》卷二〈驳朱竹垞孔子门人考〉有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塾在门堂之左右,施教受业者居焉。所谓‘皆不及门’,及此门也。‘奚为于丘(原作某,由于避讳故,今改)之门’,于此门也。滕更之‘在门’,在此门也,故曰‘愿留而受业于门’(按上两句俱见《孟子》)。”亦见朱熹此说之有据。
  11.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