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8

  的人,如“士志于道”
  (4.9)的“士”。有时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调士矣”的“士”(13.20)。此处和“大夫”并言,可能是“士、大夫”之“士”,卽已做官而位置下于大夫的人。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1,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3,乐则韶、舞4。放郑声5,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译文】颜渊问怎样去治理国家。孔子道:“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武。舍弃郑国的乐曲,斥退小人。郑国的乐曲靡曼淫秽,小人危险。”
  【注释】1行夏之时——据古史记载,夏朝用的自然历,以建寅之月(旧历正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春、夏、秋、冬合乎自然现象。周朝则以建子之月(旧历十一月)为每年的第一月,而且以冬至日为元日。这个虽然在观测天象方面比较以前进步,但实用起来却不及夏历方便于农业生产。就是在周朝,也有很多国家是仍旧用夏朝历法。2乘殷之辂——辂音路,商代的车子,比周代的车子自然朴质些。所以《左传》桓公二年也说:“大辂、越席,昭其俭也。”2服周之冕——周代的礼帽自然又比以前的华美,孔子是不反对礼服的华美的,赞美禹“致美乎黻冕”可见。4韶、舞——韶是舜时的音乐,“舞”同“武”,周武王时的音乐。5放郑声——“郑声”和“郑诗”不同。郑诗指其文辞,郑声指其乐曲。说本明人杨慎《丹铅总録》。清人陈启源《毛诗稽古篇》。
  15.
  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5.
  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1者也。”
  【译文】孔子说:“完了吧!我从没见过像喜欢美貌一般地喜欢美德的人哩。 ”
  【注释】1好色——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因发这一感叹。
  15.14子曰:“藏文仲1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2之贤而不与立3也。”
  【译文】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做官不管事的人,他明知柳下惠贤良,却不给他官位。”
  【注释】1臧文仲——鲁国的大夫臧孙辰,历仕庄、闵、僖、文四朝。2柳下惠——鲁国贤者,本名展获,字禽,又叫展季。“柳下”可能是其所居,因以为号;据《列女传》,“惠”是由他的妻子的倡议给他的私谥(不由国家授予的谥号叫私谥)。3立——同“位”,说详俞樾《羣经平议》。
  15.15子曰:“躬自厚1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注释】1躬自厚——本当作“躬自厚责”,“责”字探下文“薄责”之“责”而省略。说详拙著《文言语法》。“躬自”是一双音节的副词,和《诗经·卫风·氓》的“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躬自”用法一样。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想想‘怎么办,怎么办’的,对这种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注释】1如之何——“不曰如之何”意思就是不动脑筋。《荀子·大略篇》说:“天子卽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则说如之何的,便是深忧远虑的人。
  15.17子曰:“羣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孔子说:“同大家整天在一块,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1,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弁度完成它。真个是位君子呀!”
  【注释】1孙以出之——“出”谓出言。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云:“孙以出之谓言语。”
  15.
  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能力,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
  15.
  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孔子说:“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15.
  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15.
  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羣而不党1。”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矜而不争执,合羣而不闹宗派。”
  【注释】1羣而不党——“羣而不党”可能包含着“周而不比”(2.14)以及“和而不同”(13.23)两个意思。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1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恕’罢!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注释】1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未必每个人都有条件来实行。“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谁都可以这样做,因之孔子在这里言“恕”不言“忠”。《礼记·大学》篇的“絜矩之道”就是“恕”道。可是在阶级社会里,也只能是幻想。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称赞了谁?假若我有所称赞,必然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译文】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训练,]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也没有了罢,”
  【注释】“史之阙文”和“有马借人乘之”,其间有什么关连,很难理解。包咸的《论语章句》和皇侃的《义疏》都把它们看成两件不相关的事。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却根据《汉书·艺文志》的引文无“有马”等七个字,因疑这七个字是衍文。其它穿凿的解释很多,依我看来,还是把它看为两件事较妥当。又有人说这七字当作“有焉者晋人之乘”(见《诂经精舍六集》卷九〈方赞尧有马者借人乘之解〉),更是毫无凭据的臆测。
  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1,则乱大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
  【注释】1小不忍——“小不忍”不仅是不忍小忿怒,也包括不忍小仁小恩,没有“蝮蛇螫手,壮士断腕”的勇气,也包括吝财不忍舍,以及见小利而贪。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1;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孔子说:“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注释】1必察焉——子路篇有这样一段:“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可以和这段话互相发明。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
  【译文】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廓大,不是用道来廓大人。”
  【注释】1这一章只能就字面来翻译,孔子的真意何在,又如何叫做“非道弘人”,很难体会。朱熹曾经强为解释,而郑皓的《论语集注述要》却说,“此章昀不烦解而昀可疑”,则我们也只好不加臆测。《汉书·董仲舒传》所载董仲舒的对策和《礼乐志》所载的平当对策都引此二句,都以为是治乱兴废在于人的意思,但细加思考,仍未必相合。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
  【译文】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那个错误便真叫做错误了。”
  【注释】1是谓过矣——《韩诗外传》卷三曾引孔子的话说:“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1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译文】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耕田,也常常饿着肚皮;学习,常常得到俸禄。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
  【注释】1禄在其中——这一章可以和“樊迟请学稼”章(13.4)结合着看。
  15.33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不能保持它;就是得到,一定会丧失。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不用严肃弁度来治理百姓,百姓也不会认真[地生活和工作]。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能保持它,能用严肃的弁度来治理百姓,假若不合理合法地动员百姓,是不够好的。”
  【注释】1知及之——“知及之”诸“之”字究竟何指,原文未曾说出。以“不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诸句来看,似是小则指卿大夫士的禄位,大则指天下国家。不然,不会涉及临民和动员人民的。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译文】孔子道:“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1。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孔子说:“百姓需要仁德,更急于需要水火。往水火里去,我看见因而死了的,却从没有看见践履仁德因而死了的。”
  【注释】1甚于水火——《孟子·尽心上》说:“民非水火不生活”,译文摘取此意,故加“需要”两字。
  15.
  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15.
  37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
  【注释】1贞——《贾子·道术篇》云:“言行抱一谓之贞。”所以译文以“大信”译之。2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这“谅”字假借为“勍”,犹固执也。则他把这“贞”字解为《伪古文尚书·太甲》“万邦以贞”的“贞”,正也。似不妥。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译文】孔子说:“对待君上,认真工作,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注释】1而后其食——据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记载,蜀石经作“而后食其禄”。
  15.39子曰:“有教无类1。”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 【注释】1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7.7),便是“有教无
  类。”
  15.
  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15.
  41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