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7
注释】1微生亩——“微生是姓,“亩”是名。2是——这里作副词用,当“如此”解。
14.3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称千里马叫做骥,并不是赞美它的气力,而是赞美他的质量。”
14.34或曰:“以德报怨1,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译文】有人对孔子道:“拿恩惠来回答怨恨,怎么样?”孔子道:“拿什么来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来回答怨恨,拿恩惠来酬答恩惠。”
【注释】1以德报怨——《老子》也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可能当日流行此语。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1。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叹道:“没有人知道我呀!”子贡道:“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道:“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澈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是天罢!”
【注释】1下学而上达——这句话具体的意义是什么,古今颇有不同解释,译文所言只能备参考。皇侃《义疏》云:“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全部意思都贯通了,虽不敢说合于孔子本意,无妨録供参考。
14.36公伯寮1愬2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3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4。”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告诉孔子,并且说:“他老人家已经被公伯寮所迷惑了,可是我的力量还能把他的尸首在街头示众。”
孔子道:“我的主张将实现吗,听之于命运;我的主张将永不实现吗,也听之于命运。公伯寮能把我的命运怎样呢!”
【注释】1公伯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公伯僚”云“字子周”。2愬——同“诉”。3子服景伯——鲁大夫,名何。4市朝——古人把罪人之尸示众,或者于朝廷,或者于市集。
14.37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孔子说:“有些贤者逃避恶浊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择地而处,再
次一等的避免不好的脸色,再次一等的迥避恶言。” 孔子又说:“像这样的人已经有七位了。” 【注释】1辟——同“避”。
14.38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司门者道:“从哪儿来?”子路道:“从孔家来。”司门者道:“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定要去做的人吗?”
【注释】1石门——《后汉书·张皓王龚传论》注引郑玄《论语注》云:“石门,鲁城外门也。”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踁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1。”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一天正敲着磬,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汉子恰在门前走过,便说道:“这个敲磬是有深意的呀!”等一会又说道:“磬声踁踁的,可鄙呀,[它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没有人知道自己,这就罢休好了。水深,索性连衣裳走过去;水浅,无妨撩起衣裳走过去。”
孔子道:“好坚决!没有办法说服他了。”
【注释】1深厉浅揭——两句见于《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这是比喻。水深比喻社会非常黑暗,只得听之任之;水浅比喻黑暗的程度不深,还可以使自己不受沾染,便无妨撩起衣裳,免得濡湿。
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1,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子张道:“《尚书》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言语。’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不仅仅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继承的君王三年不问政治,各部门的官员听命于宰相。”
【注释】1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又叫“凶庐”。两语见《无逸篇》。
14.
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的人若遇事依礼而行,就容易使百姓听从指挥。”
14.
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1。”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2,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
对待工作。” 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 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修养自
己来使所有老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没有完全做到哩!” 【注释】1人——这个“人”字显然是狭义的“人”(参见 1.5注四),没有把“百姓”包括在内。2修己以安百姓——雍也篇说:“博施于民……尧舜其犹病诸。”
(6.30)这里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可见这里的“修己以安百姓”就是“博施于民”。
14.43原壤1夷俟2。子曰:“幼而不孙弟3,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原壤两腿像八字一样张帀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骂道:“你幼小时候不懂礼节,长大了毫无贡献,老了还白吃粮食,真是个害人精。”说完,用拐杖敲了敲他的小腿。
【注释】1原壤——孔子的老朋友,《礼记·檀弓》记载他一段故事,说他母亲死了,孔子去帮助他治丧,他却站在棺材上唱起歌来了,孔子也只好装做没听见。大概这人是一位另有主张而立意反对孔子的人。2夷俟——夷,箕踞;俟,等待。2孙弟——同逊悌。
14.44阙党1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2也。见其与先生并行3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阙党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达信息。有人问孔子道:“这小孩是肯求上进的人吗?孔子道:“我看见他[大模大样地]坐在位上,又看见他同长辈并肩而行。这不是个肯求上进的人,只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注释】1阙党——顾炎武的《日知録》说:“《史记·鲁世家》‘炀公筑茅阙门’,盖阙门之下,其里卽名阙里,夫子之宅在焉。亦谓之阙党。”案顾氏此说很对(阎若璩《四书释地》的驳论不对),《荀子·儒效篇》也有孔子“居于阙党”的记载,可见阙党为孔子所居之地名。2居于位——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则“居于位”是不合当日礼节的。3与先生并行 ——《礼记·曲礼》上篇说:“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肩随”就是与之并行而稍后),而童子的年龄相差甚远,依当日礼节,不能和成人并行。
卫灵公篇第十五
共四十二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两章并为一章,所以说“凡四十一章”。)
15.1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陈列之法。孔子答道:“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到过;军队的事情,从来没学习过。”第二天便离帀卫国。
【注释】1陈——就是今天的“阵”字。2俎豆之事——俎和豆都是古代盛肉食的器皿,行礼时用它,因之藉以表示礼仪之事。这种用法和泰伯篇第八的“笾豆之事”相同。
15.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道:“君子虽然穷,还是坚持着;小人一穷便无所不为了。”
15.
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1。”
【译文】孔子道:“赐!你以为我是多多地学习又能够记得住的吗?”子贡答道:“对呀,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道:“不是的,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串它。 ”
【注释】1一以贯之——这和里仁篇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的“一贯”相同。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贡他们所重视的,是孔子的博学多才,因之认为他是“多学而识之”;而孔子自己所重视的,则在于他的以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学行之中。
15.
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15.
5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译文】孔子对子路道:“由!懂得‘德’的人可少啦。”
【译文】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罢?他干了
什么呢?庄严端正地坐朝廷罢了。”
【注释】1无为而治——舜何以能如此?一般儒者都以为他能“所任得其人,故优游而自逸也。”(《三国志·吴志·楼玄传》)如《大戴礼·主言篇》云:“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赵岐《孟子注》也说:“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15.
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道:“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纵到了别的部族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的时候,就[彷佛]看见“忠诚老实忠厚严肃”几个字在我们面前;在车箱里,也[彷佛]看见它刻在前面的横木上;[时时刻刻记着它,]这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大带上。
15.
7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2!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开之。“
【译文】孔子说:“好一个刚直不屈的史鱼!政治清明也像箭一样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
【注释】1史鱼——卫国的大夫史鳅,字子鱼。他临死时嘱咐他的儿子,不要“治丧正室”,以此劝告卫灵公进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古人叫为“尸谏”,事见《韩诗外传》卷七。2蘧伯玉——事可参见《左传》襄公十四年和二十六年。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谈,却不同他谈,这是错过人才;不可以同他谈,却同他谈,这是浪费言语。聪明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1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孔子道:“工人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先要搞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
【注释】1士——《论语》中的“士”,有时指有一定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