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30

  ,亦祗以异”两句引文应该放在此处“其斯之谓与”之上,但无证据。朱熹〈答江德功书〉云:“此章文势或有断续,或有阙文,或非一章,皆不可考。”
  16.13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您在老师那儿,也得着与众不同的传授吗?”
  答道:“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道:‘学诗没有?’我道:‘没有。’他便道:‘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便学诗。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走过。他问道:‘学礼没有?’我答:‘没有。’他道:‘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我退回便学礼。只听到这两件。”
  陈亢回去非常高兴地道:“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对他儿子的弁度。”
  【注释】1陈亢——亢音刚,gāng,就是陈子禽。
  16.14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1。
  【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她自称为小童;国内的人称她为君夫人,但对外国人便称她为寡小君;外国人称她也为君夫人。
  【注释】1这章可能也是孔子所言,却遗落了“子曰”两字。有人疑心这是后人见竹简有空白处,任意附记的。殊不知书写《论语》的竹简不过八寸,短者每章一简,长者一章数简,断断没有多大空白能书写这四十多字。而且这一章既见于《古论》,又见于《鲁论》(《鲁论》作“固君之妻”),尤其可见各种古本都有之,决非后人所搀入。
  阳货篇第十七
  共二十六章(《汉石经》同。何晏《集解》把第二、第三两章以及第九、第十两章各并为一章,所以只二十四章。)
  17.1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3:“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
  可。——好从事而亟4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5。” 【译文】阳货想要孔子来拜会他,孔子不去,他便送孔子一个[蒸熟了的]
  小猪,[使孔子到他家来道谢。] 孔子探听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 两人在路上碰着了。 他叫着孔子道:“来,我同你说话。”[孔子走了过去。]他又道:“自己有一
  身的本领,却听任着国家的事情糊里胡涂,可以叫做仁爱吗?”[孔子没吭声。]他便自己接口道:“不可以;——一个人喜欢做官,却屡屡错过机会,可以叫做
  聪明吗?”[孔子仍然没吭声。]他又自己接口道:“不可以;——时光一去,就不再回来了呀。”
  孔子这才说道:“好吧;我打算做官了。”
  【注释】1阳贷——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季氏几代以来把持鲁国的政治,阳货这时正又把持季氏的权柄。昀后因企图削除三桓而未成,逃往晋国。2归孔子豚——“归”同“馈”,赠送也。《孟子·滕文公下》对这事有一段说明,他说,当时,“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便利用这一礼俗,趁孔子不在家,送一个蒸熟了的小猪去。孔子也就趁阳货不在家才去登门拜谢。2曰——自此以下的几个“曰”字,都是阳贷的自为问答。说本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引明人郝敬之说。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二有“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对这种修辞方式更有详细引证。4亟——去声,音气,qì,屡也。5吾将仕矣——孔子于阳虎当权之时,并未仕于阳虎。可参《左传》定公八、九年传。
  17.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17.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1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注释】1上知下愚——关于“上知”下愚”的解释,古今颇有异说。《汉书·古今人表》说:“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则是以其品质言。孙星衍《问字堂集》说:“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则是兼以其知识与质量而言。译文仅就字面译出。但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16.9),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可是当时的人却以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认地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7.20)。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到了[子游作县长]的武城,听到了弹琴瑟唱诗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儀?[治理这个小地方,用得着教育吗?]”
  子游答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教育总是有用的。]”
  孔子便向学生们道:“二三子!言偃的这话是正确的。我刚才那句话不过同他帀顽笑吧了。”
  17.5公山弗扰1以费畔2,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3,何必公山氏之之4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5?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造反,叫孔子去,孔子准备去。子路很不高兴,说道:“没有地方去便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
  孔子道:“那个叫我去的人,难道是白白召我吗?假若有人用我,我将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注释】1公山弗扰——疑卽《左传》定公五年、八年、十二年及哀公八年之公山不狃(唯陈天祥的《四书辨疑》认为是两人)。不过《论语》所叙之事不见于《左传》,而《左传》定公十二年所叙的公山不狃反叛鲁国的事,不但没有叫孔子去,而且孔子当时正为司寇,命人打败了他。因此赵翼的《陔余丛考》、崔述的《洙泗考信録》都疑心这段文字不可信。但是其后又有一些人,如刘宝楠《论语正义》,则说赵、崔不该信《左传》而疑《论语》。我们于此等处只能存疑。2畔——毛奇龄说,“畔是谋逆”,译文取这一义。3末之也已——旧作一句读,此依武亿《经读考异》作两句读。“末”,没有地方的意思;“之”,动词,往也;“已”,止也。4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之公山氏也”的倒装。“之之”的第一个“之”字只是帮助倒装用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字是动词。5而岂徒哉——“徒”下省略动宾结构,说完全是“而岂徒召我哉”。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道:“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 ”
  子张道:“请问哪五种。”孔子道:“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17.7佛肸1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湼4而不缁。吾岂匏瓜5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佛肸叫孔子,孔子打算去。
  子路道:“从前我听老师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不去的。’如今佛肸盘踞中牟谋反,您却要去,怎么说得过去呢?”
  孔子道:“对,我有过这话。但是,你不知道吗?昀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昀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我难道是匏瓜吗?哪里能够只是被悬挂着而不给人吃食呢?”
  【注释】1佛肸——晋国赵简子攻打范中行,佛肸是范中行的家臣,为中牟的县长,因此依据中牟来抗拒赵简子。2中牟——春秋时晋邑,故址当在今日河北省邢台和邯郸之间,跟河南的中牟了不相涉。3磷——音吝,lìn,薄也。4湼——niè,本是一种矿物,古人用作黑色染料,这里作动词,染黑之意。6匏瓜——卽匏子,古有甘、苦两种,苦的不能吃,但因它比水轻,可以系于腰,用以泅渡。《国语·鲁语》“苦瓠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皆可以为证。
  17.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1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2,其蔽也愚3;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4;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5;好直不好学,共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孔子说:“仲由,你听过有六种品德便会有六种弊病吗?”子路答道:“没有。”
  孔子道:“坐下!我告诉你。爱仁德,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爱耍聪明,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放荡而无基础;爱诚实,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直率,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勇敢,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捣乱闯祸;爱刚强,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胆大妄为。”
  【注释】1言——这个“言”字和“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15.24)的“言”相同,名曰“言”,实是指“德”。“一言”,孔子拈出“恕”字;“六言”,孔子拈出“仁”、“知”、“信”、“直”、“勇”、“刚”六宇。后代“五言诗”、“七言诗”以一字为“言”之义盖本于此。
  2不好学——不学则不能明其理。3愚——朱熹《集注》云:“愚若可陷可罔之类。”译文取之。4荡——孔安国云:“荡,无所适守也。”译文取之。6贼——管同《四书纪闻》云:“大人之所以不必信者,惟其为学而知义之所在也。苟好信不好学,则惟知重然诺而不明事理之是非,谨厚者则硁硁为小人;苟又挟以刚勇之气,必如周汉刺客游侠,轻身殉人,扞文网而犯公义,自圣贤观之,非贼而何?”这是根据春秋侠勇之士的事实,又根据儒家明哲保身的理论所发的议论,似乎近于孔子本意。
  17.
  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羣,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羣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事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事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7.
  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1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2也与?”
  【译文】孔子对伯鱼说道:“你研究过《周南》和《召南》了吗?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和《召南》,那会像面正对着墙壁而站着罢!”
  【注释】1《周南》、《召南》——现存《诗经·国风》中。但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说: “《周南》、《召南》,乐名也。……有乐有舞焉,学者之事。……所谓为《周南》、《召南》者,不独诵其诗而已。”2正墙面而立——朱熹云:“言卽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