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快读小说书城>书库>武侠仙侠>古船> 分节阅读_17

分节阅读_17

  常,粉丝房里清香四溢,才回到了他的老磨屋。“砰砰”的打瓢声重新响起,闹闹又涮洗起粉丝来。赵多多十天里已经积成大病,头疼欲裂,让人用火罐把前额印了三个紫印。但他头脑仍然胡涂,难以弄明白将“倒缸”扶正的是神人张王氏,还是凡人隋抱朴。
  见素直眼瞅着哥哥回到了磨屋。停了两天,他去找哥哥,一进门抱朴就用眼睛盯住了他。见素并不畏惧这对目光,也迎着他看去。抱朴咬着牙关,颊肉抖了一下,目光越来越冷。见素吃惊地问:“我怎么了?”抱朴哼一句:“你明白。”“我一点不明白。”抱朴大吼一声:
  “你糟踢了上万斤绿豆!”
  见素脸色发青,坚决否认。他解释着,激动得嘴唇抖动。最后他冷冷地笑了:“我真想那么做。可我没找到机会下手。这真是天意。”抱朴仿佛没有听到他的话,说道:“我知道你是个什么脾性。我怎么能不知道。我坐在老磨屋里,老觉得会有这么一天。你也太下得手去了……”见素气愤地打断他:“我跟你说过,这不是我!不是我!我知道『倒缸』了,高兴坏了,可也吃了一惊……我往厂里跑,一路上只想:真是天意!”抱朴起身去摊绿豆,木勺扬在空中停住了。他回身注视着见素。见素跺着脚:“我干吗要瞒着你?我刚才还告诉了你:我也想寻机会下手。不过这次真不是我干的。”抱朴咬了咬嘴唇,去摊绿豆了。他重新坐到方木凳上,吸着烟,望着那个小窗洞自语着:“可是我已经把这笔帐记在老隋家身上了。我信你了,这不是你干的。不过我心里早把这笔帐记在老隋家身上了。我老想这是老隋家人犯下的一个罪过,太对不起洼狸镇……”抱朴说着,声音越来越低。见素有些恼怒,盯着他掺了银丝的头发,大声问:“为什么?”抱朴点点头:
  “因为你已经起意。”
  见素像是一下蹦到了哥哥的对面,抖着手掌嚷:“我起意了,不过我到底没做。『倒缸』了,我高兴。我倒想这下子老多多是活该倒霉。我知道他最后非请你不可,我倒是要看看你来不来。我那几天死盯着老磨屋的门。你到底走出来了,你真了不起!你真对得起老隋家!你替老多多扶缸,不怕有人背后戳脊梁骨吗?我不怕你生气,我就骂了你!”见素的脸红起来,汗珠又在颊上滚动了。
  抱朴粗粗的身躯从方木凳上挺起来,鼻子快要碰到了弟弟脸上。他嘶哑的嗓子倒使每个字都变得沉重起来,见素不禁往后退了一步。抱朴说:“你去查查镇史吧,看看洼狸镇做了几百年白龙粉丝。几辈子都做这个,国外都知道中国的白龙牌粉丝。外国人跟这个叫『春雨』,叫『玻璃面条』……粉丝厂『倒缸』没人扶,就是全镇的耻辱!『扶缸如救火』,自古洼狸镇就有这句话。”
  见素夜间继续算那笔大帐了。他开始使那个大数慢慢减少。先要扣除工资──赵多多月工资一百四十元;几个推销员九十、一百不等;技术员见素一百二十元……一百一十二人的平均工资为四十六元七角,总计每年工资要六万两千七百六十四元八角,承包一年零一个月,付工资为六万七千九百九十五元二角!粉丝工厂使用大量煤、水,水来自芦青河,可以不计;每斤粉丝大约需要七分三厘的煤炭。这样煤费就为八万三千九百五十元。还需要扣除的有工副业税款、工人夜间补助费、奖金……见素把这几笔帐归结一起,还要加上一年多来名目繁多的上级派款、提留;这些摊派经过最后与工人协商,决定一部分由工资提取、一部分由厂里支付。洼狸镇虽然只有极少的土地,但并未免除农业税;另有“振兴全省体育集资”、农业大学集资、省市妇女工作集资、省市儿童乐园集资、省教育中心集资、国防集资、民兵训练集资、公路干线集资、城镇建设集资、扩建电厂集资、乡镇教育集资……这其中很多项目省地县镇交叉重复,所以总计有二十三项。这里面严格推论起来,大部分称为“集资”并不确切。这笔帐太胡涂,算得见素焦头烂额。最后税款、补助、奖金和“集资”四项只得出了一个大约的数字:七万三千多元。接下去还要算推销员的差旅费、运输和订货时花掉的送礼费、各种招待费。这显然是些胡涂帐,难以确切。另外需要扣除的还要包括: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数额上缴的款项、再生产费用、原料费、各种合理耗损……当这一切从那个大数中扣除之后,外加粉丝工厂的副产品收入,就是最后厂内余留的款项了。见素被这些帐搞得昏昏沉沉,常常算到半截就搁下来,第二天衔接不起来,一切又得再从头开始。“这是一笔该死的帐!”见素心里这样说。但他决心将这笔帐算完,这是不能含糊的事情。
  哥哥的窗子常常半夜里亮着灯,他有一次忍不住蹑手蹑脚地走近了抱朴的窗子,往里看了看,见哥哥用钢笔在一本簿簿的小书上点点画画。于是他立刻觉得索然无味。但后来他又两次隔窗见到抱朴在小小的书本上点点画画,心想那一定是一本古怪的书了。他敲门走了进去,看了看书皮,见上面几个红字:《共产党宣言》。见素笑了。抱朴将书小心地用布包好,放到了抽屉里。他卷了一支烟点上,看着见素说:“你笑,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是本什么书。父亲活着时一天到晚算帐,直到累得吐血;还有后母的死、镇子上流的血。这里面总该有个道理啊,老隋家人不能老是胆战心惊,他得去寻思里面的道理。事情需要寻根问底,要寻根问底,你就没法回避这本书。从根上讲,你得承认几十年来它跟咱的洼狸镇、跟咱老隋家的苦命分也分不开。我一遍又一遍读它,心想我们从哪里走过来?还要走到哪里去?日子每过到了一个关节上,我都不停地读它。”见素有些惊愕地看了抽屉里的布包一眼,他突然想起很多年前就在哥哥屋里见过这个布包。他心中涌过一阵苦涩的滋味,心想除了抱朴,世上再没有谁会痴迷地从一本小书上去验证自己家族的命运了。他轻轻地替大哥合上抽屉,走出了屋子。
  回到屋里,天已经接近黎明了。他坐在桌前,凝视着纸片上密密麻麻的数码,没有一丝睡意。这时,头顶悬着的电灯突然明亮了!见素先是一楞,接着飞快地退开一步。他被电灯耀得睁不开眼睛,但却定定地看着它。他马上醒悟过来:李知常安装的发电机成功了!见素的头颅嗡嗡响起来,他仿佛看到粉丝大厂到处都是电灯,电鼓风机呜呜地吹着煤火,电动机带动着无数的飞轮唰唰地旋转……他终于坐立不安起来。他想起了中秋节之夜与李知常站在水泥高台上的那场严肃的谈话,决定马上去找叔父──隋不召是惟一能够阻止李知常的人。见素飞快地走出屋子,一颗心激动地跳跃着。
  街巷的电线杆上也亮着电灯。全镇的窗户都闪着电的颜色。见素进了叔爷的厢房,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叔父一动不动地注视着电灯。见素喊了他一声,他才转过脸来。见素开门见山地讲明来意:让老人管住知常,不要让他急于在老多多的粉丝大厂里安装电机和变速轮。隋不召灰色的小眼珠闪动着,仰起脸来,摇摆着头颅:“我跟他说过……不过我知道不会有多少效用。这些事谁也阻拦不住。这要看知常自己的了!”见素再不说话,颓丧地坐在炕沿上。他瞥见炕上的被子已经用绳子捆好,上面还塞了一双布底鞋子──他吃惊地看了看叔父。叔父告诉:他已经打点好了行装。他要去省城看看那条老船。自从它被拉走以后,就没有一个洼狸镇人去看过它。这一段他那么想它,老梦见自己和郑和大叔坐在它的左舷上。他决定去看看它了……见素听了长叹一声,心里想这真是没有办法,谁对老隋家的这个老头儿也没有办法。
  见素常常醒来。夜晚显得漫长而乏味了。睡不着,就算那笔帐。他有时想着父亲──也许两辈人算的是一笔帐,父亲没有算完,儿子再接上。这有点像河边的老磨,一代一代地旋转下来,磨沟秃了,就请磨匠重新凿好,接上去旋转……一天半夜,见素正苦苦地趴在桌上,突然有人敲门。他急忙藏起纸笔。开了门,跳进来的是大喜。她慌慌地盯着见素,兴奋不安,两手在紧绷的裤腿上磨擦着。见素压低了声音问:“你来干什么?”
  大喜反手合上了门,嗓子颤颤地说:“我,我来告……告诉你个事情。”见素有些烦躁和焦灼,声音里透着急促:“到底是什么事?”大喜的身子激动得前后晃动起来,说:
  “是我给老多多倒了缸。”
  “真的?真的吗?”见素上前一步,大声追问起来。大喜的脸像红布一样,她用手捂住了见素的嘴巴,凑近了他的耳朵说:“真的。那天早晨我全看明白了。我知道你为我耽误了做它。我一亿个喜欢你,就该帮你做了……谁也不知道。”……见素呆住了,很近地看着大喜。他发觉她的眼睫毛真长。他紧紧地抱住了她,吻着,连连说:“啊啊,好大喜,我的好大喜,啊啊!……”他这时脑子里蓦然闪过那天哥哥在老磨屋里说过的一句话:“……我已经把这笔帐记在老隋家身上了!”他的心不禁一动:真的,这笔帐追究起来,到底还是该记在老隋家身上,大喜只不过是代他动了动手……见素把抖动不停的大喜抱到炕上,伏下身子,发疯似地吻她,吻她的又大又亮的眼睛。
  古 船张 炜 著
  第九章
  整个洼狸镇变得灯火辉煌了。镇上人惊喜异常,开始用另一副眼光去看李知常了。以前大家见到这个腰上挂了电工刀子的小伙子,就讪笑着互相盯一眼。有人感叹道:“到底是老李家的人啊!”那没有说出的意思谁都能明白:老李家就是出这号的人。多少年来这个家族简直成了邪僻古怪的代名词,让人不好理解,功过难评。远的不讲,近几十年里老李家就出过老和尚李玄通、给资本家开机器的李其生,如今又有个李知常。安装电灯的日子里,李知常面部挂着灰尘,头发老长,在镇子里急匆匆地来去,鼻尖上永远有几颗汗粒。常和他走在一起的还有勘探队的李技术员、老隋家的那个老浪荡鬼隋不召。有人说李知常为了讨好隋含章,一口气给她的屋子安装了两个电灯;另有人跑去看了,回来证明纯属谣传。不过李知常没有给精神失常的父亲安装电灯倒是真的,有人看见李其生悲哀地走上街头,手指一个路灯骂起儿子来……镇上人看着忙忙碌碌的李知常,不由得在心里对照当年的李其生。那时候李其生刚从资本家的机器屋子里钻出来,已经很不光彩,就拚命地用汗水去洗刷自己。他为了完成农业社交给的任务,有时多少天不愿回家。他的老伴生前曾流着泪对本家侄子李玉明哭诉,说他们老李家就出这样的怪人哪,谁跟了老李家的人做了媳妇,就得打谱过这种不死不活的日子──老公公李玄通跑到山里闹玄;男人李其生生不逢时,要不也难说就不是和尚(如今还不和出家人一样?),她说自己像寡妇,李知常像孤儿。李玉明只得陪着她难过……那真是个着了魔的年代,直到今天,镇上人对那一切还记忆犹新。
  据报上登,那一年全国的高级社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巨数:四十八万八千多个。一个高级社平均有二百零六个农户,那么全国有一亿零五十二万八千多个农户是高级社里的人了。这占了全国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三。李其生就是这一年从东北回来做了社里人的。他给资本家开机器,洼狸镇人为了方便起见,就喊他“资本家”。这当然也反映了镇上人遇事不求甚解的老毛病。他回来不久,国家给全国的农业社供应了一百零四万部耕地用的双轮双铧犁,高顶街农业社也分得了一个。大家当天就把这个耕地的机器拴上两匹马,拉到了田野里。马一走,那上面的两个轮子果然转动起来。它上面有几个粗糙的手摇柄,任何人都不敢扳动。铧轮滚动,吱吱的声音招来了很多人。可是大家都发现了它致命的弱点:犁铧并不入土。失望中有人想起了见过大世面的驶船人隋不召,就去将他喊了来。他瞪圆了小灰眼珠,端量了一会儿,指着一个手摇柄对大家说:“那是舵。”接着就去扳。在场的所有人都听见“咯登”一声,然后双轮迅速停住,两个犁铧深深地扎入土中。两匹马双蹄腾空,痛苦地长啸一声。这时高顶街的老头儿、四爷爷赵炳迈前一步喝住了两匹马,镇长周子夫有些气恼地轻轻推开了隋不召。李其生不愧是开过大机器的人,他走到这架“耕地机”跟前,毫不犹豫地直接摇动那几个手摇柄,同时吆喝牲口。双轮滚动如初,双铧翻起油黑的泥浪。众人齐声喝彩,周子夫兴奋地当胸打了李其生一拳说:“还是资本家有办法!”
  李其生归来不久就赢得了全镇人的信任,与隋不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双铧犁滚动而去,一群人也随之而去时,原地只剩下了他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