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9
必须品必遭耗竭而同样使之面临灭种之险,即它不可能在自然以及自身规定的另一低点或高点上实现自存。】
第三十九章
于是,从存在度偏位线以及存在阈等位线的同步演动态势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代偿的矢量,仿佛存在度的流失终将获得完满的补偿,仿佛自然界永远守恒着同一个最低也是最高的存在阈而存在。
之所以将这个守恒存在阈视为最低存在阈,乃由于它是现实存在中存在效价最大的那个宇宙本原都坚守不住、因而才需要借助于“补偿”或代偿以攀越存续的一道门槛。也就是说,没有这道门槛就无须代偿,而一旦有所代偿则表明确有这道门槛暗中存在——由此确立了代偿的真实效价;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28)
之所以将这个守恒存在阈视为最高存在阈,乃由于它是现实存在中存在效价最大的那个宇宙本原都不能逾越、因而才导致其后的“补偿”或代偿越发不能逾越的一道门槛。也就是说,设有这道门槛就必须代偿,而任何沿着这道门槛所进行的代偿终于都未能恢复日益丧失的存在效价——由此又勾销了代偿的真实效价。
代偿的真实效价体现在不得不维持的存在阈的规定中;而代偿的虚假效价体现在愈要维持愈维持不住的存在度的规定中。
存在度在其逼近于1的原始启动点上规定着存在阈限,又在其趋向于0的递失流程上规定着代偿效价,因此,说到底是存在度构成了“存在”及其“存在性”的核心。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存在格局:存在阈决定存在者能否存在;存在度决定存在者能否稳存;结果,代偿度不过是存在度失量的虚性递补,从而令趋于失稳的衍存者得以维持在作为存在基准的存在阈之上继续存在;而存在性的概念内涵至此充实起来:即前述的所谓“存在性”,实际上就是“存在度”、“代偿度”和“存在阈”之间相互关系的内在整合,由此确立任何存在者的存在本质。
第四十章
可见,无论对于抽象的存在势态抑或具体的存在事物而言都有三个不同的视角需要剖析,否则,囫囵的存在概念不免照旧是一团迷惘:
a.基于存在阈(ts)的合成状态,可以明察代偿的十足效价,即对于一切自身存在度必失的存在者来说,非代偿则无以存续,而且代偿的幅度反比于存在度的失量而递增,代偿的形迹从此可以测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度与代偿度以等价互补的方式相混淆,致使代偿现象直接显现为存在性的本体而无从区分,结果造成所有存在者之存在阈在总体上延展成一条平行等位线的假相,即站在这条代偿等位线上看,万物的存在(特指“可存在性”)似乎是无差别的,因此甚至湮灭了存在性的概念本身。于是,“存在”僵化为客观的或主观的“对象”,殊不知“存在”本来是“存在性”弱化代偿的展开过程,这是既往所有哲学浑然不能自觉的痼疾所在。海德格尔对此似有所悟,故将“存在”注解为“临场”或“此在”,然而,此在者何以要“临场”?临场者何以能“澄明”? 却是海氏本人以及存在主义哲学讳莫如深的基底悬惑。
b.基于代偿度(pb)的扩张态势,代偿过程分外夺目,它直接呈现为整个存在系列的舒展过程和丰化过程,即对于一切表达为代偿产物的存在者来说,代偿就是存在本身,亦即代偿度的增势就是存在性的体现。于是,在对代偿的底蕴缺乏探究的前提下,代偿的效价就呈现出自我膨胀或趋于强化的倾向,由此造成这样一种幻景:仿佛代偿度的扩张就是存在性的扩张,一切存在者之所以能够继发性地衍化出来和拓展开去,就是凭借了自然存在体系中某种固有的自强本性,至于造成表面上的存在性如此自发扩张的深在原因是什么,却完全被显而易见的代偿增量或代偿“强势”所屏蔽,换句话说,站在代偿进程的单方面看,万物的存在和演化不免呈现为达尔文式的进化论形态,这就是哲学性的进化论观念得以在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广泛扩散的原因之一。
c.基于存在度(ed)的萎缩态势,代偿所表达的演动矢量才变得可以理解,由于存在力度的单纯萎缩或单向流失使存在本身难以成立,代偿过程必须随之为其张目,倘若代偿不足,即造成灭归形式的失存后果,反之,充分代偿则支持着存在得以衍续。代偿由此达成存在性的内涵和外延的统一,亦即代偿过程就是存在度趋于衰变的展开过程,换言之,代偿度是存在度的实现,存在度是代偿度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代偿度与存在度原本属于同一回事。因此,它们以同一的倾角或斜率推动着衍存偏位线的延展,站在这条趋于下倾的偏位线上看,正是代偿过程本身使存在性或存在度的递弱进程成为现实,即是说,代偿过程既是存在度的载体, 又是存在度的失落,它使存在得以续存,也使存在趋于失存。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29)
第四十一章
至此,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佯谬上,即代偿既是无效的又是有效的。
代偿的无效性使之表达为这样一种糟糕的矢量相关关系:要么进化而呈递弱趋势,要么灭归而告失存之局;前向是一个减量,后向是一种取消。倘若一定要给它界定一个可以定量的“代偿效价”的话,那么,他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似乎都是负数,或者说,似乎都只能趋近于零。因为,代偿效价之所“偿”是针对着存在效价之所“失”而言的,如果作为补偿的结果居然超过了损失量,亦即代偿效价呈现正值,则事物的跃迁与灭归已无区别,这是悖理的,因而不能成立;如果这一补偿的结果刚好等于损失量,亦即代偿效价呈现零值,则事物的跃迁等于保持原位,跃迁成为多余的一举,代偿与无代偿没有差别,是为代偿的无意义效价;如果这一补偿的结果趋近于损失量而终归不能补足,亦即代偿效价呈现负值,则事物的跃迁得以实现,代偿的作用充分表达,此乃代偿唯一有意义的状态。
代偿的有效性使之实现为失之于弱而非骤然失之于存的存续之流,而且唯因其弱化才有所代偿,唯因其代偿才得以活化,活化不是存续的目标却铸成目标——即从言说存在到拥有存在无所不为其用; 弱化不是存在的追求却促成追求——即从自在存态到自为存态无所不用其极;于是,存在终于在递弱代偿的有限区间内实现为存续,一如存续终将在递弱代偿的有限区间内实现为失存一样。
这个代偿存续和代偿失存的趋势,给代偿落实形态或代偿演化方式以如下规定:
a.愈原始的代偿属性,其总体分布范围愈广,亦即它得以落实的普遍性愈大,局限性愈小;【譬如,电磁感应属性遍布于粒子、原子、分子和生物等一切分化物之中,而感官感觉属性仅为多细胞后生动物所具备。】
b.愈后衍的代偿属性,其总体分布范围愈窄,亦即它得以落实的普遍性愈小,局限性愈大;【譬如,电磁感应属性的普遍感应范围可以涉猎世间一切分化物的对应属性,而感官感觉属性的局限感性范围,若以视觉为例,则仅仅对应于某一狭隘频谱的发光和反光属性。】
c.由此导致,代偿扩展的内在要求愈来愈迫切(与a项相通),而代偿聚焦的外在效果却愈来愈尖锐(与b项相通),从而令代偿进程的实现概率倾向于逐步递减。【因此,越后衍的物种,如人类者,其代偿花招越繁,意志及欲求也越强,然而他们多向思维的逻辑分化和多种愿望的志向分化,又使任一思想成果或意志追求的覆盖面日趋狭隘,并使其得以落实的几率日趋下降。(详见卷二)】
一言以蔽之,代偿就是自然体系为自身循序建构存在的形式,然而,为了撑起这个非此不可的“花架子”,它又必须付出自身存在稳定性趋于沦丧的代价。假如二者之间真还具有某种“等价关系”或“代偿效应”的话,那就是,存在的形态愈繁华,存在的稳势则愈凋零,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存在效价之所失与存在招数之所得成反比,亦即存在本性的失量与存在属性的增量相等,这就是“代为补偿”的偿还值——一个虚有其表的“等价原理”。
这个代偿虚化和代偿弱化的趋势,给代偿实现形态或代偿运动方式以如下规定:
a . 愈原始的代偿属性,其代偿效力愈强,且对后衍代偿运动具有潜在性的决定作用;【譬如,理性活动弱于知性情感反应(故有康德斯言:“理智不过是激情的奴仆而已”),而情绪反应又弱于更原始的生理需求(弗洛伊德“性决定论”的合理之处就在于此)。】
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30)
b . 愈后衍的代偿属性,其代偿效力愈弱,且对前体代偿形态具有遮蔽化的抑制作用;【譬如,理智通常成为情绪的克制要素,而高尚的情感其实大多不过是卑下的生理需要的变态焕发和实现媒介罢了。】
c . 由此导致,代偿运动方式也呈现出逐层递弱的倾向(与a项相通),而且,相反地,代偿形态本身却恰恰使这种代偿效应的递弱倾向遭到掩盖(与b项相通)。【因此,常人总不免肤浅的认定,理性以及与理性相关的其他德性是人类最伟大的禀赋,可那些真正深刻的思想家却动辄就要揶揄或嘲弄人性的轻薄,然而,即便如此,它也丝毫无妨于我们盲目的人类在整体上将自己视为是自然万物最有力的征服者,尽管他们其实不过是宇宙物演进程中一个临时寄托的弱化衍存形态而已,故,庄子的如下警句历来很难得到真确的领会:“生者,假借也。”(见《庄子·外篇·至乐》)】
第四十二章
一般说来,“自然事件”总是在“人为事件”以前某个十分遥远的地方被划出一道深似鸿沟的终止线或割裂带,所以,自然哲学——其实就是“哲学”,因为一切哲学不外都是在“自然(非观念)中的人”和“人(的观念)中的自然”之间探询人的存在或人的自然存在位置的学问——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大抵止于(博物学意义上的)物理学,在笛卡尔大抵止于机械力学,在康德大抵止于天文学,在黑格尔大抵止于化学,显然,这道令“自然”与“人”隔河对垒的鸿沟一直在移动。如今这道鸿沟正以生物学的状态移至人的脚下,致使站在“自然”之彼岸的“人”跌落其中, 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以及种种所谓“后现代”哲学的落汤鸡形象。
如何把“人”从这道鸿沟里打捞上来,使之毫无隔阂地立于“自然”之此岸(即立于与“自然”相统一的同一境界)的苍茫天地之间,并使之自觉自身无可违抗的自然存在位置,就是本卷自然哲学和全卷哲学论题的使命——即彻底阐明“存在”的自然而然之原理,还“自然”就是将一切质态的存在或存在者自然而然地熔炼于自然之一炉的本来面目。【在人类思想史上,真正有重大建树的哲学家无不谙熟当代的自然科学进展,这既是“哲学无真”的悲剧所在(因为自然科学也决非一般“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详论见于卷二〉),又是哲学无可选择的唯一学术基础。而今,学科趋于分化、理性趋于褊狭的现状,弄得研究哲学的人大多不懂自然科学,而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又很难涉猎哲学,致使哲学越来越倾向于空泛化,这大约才是造成“哲学的贫困”或“贫困的哲学”的真正原因。】
为此,我们不得不哪怕是极简略地回顾一下物理物质、化学物质以及生物物质的自然演续状况,因为所谓“人性”就潜涵在这“物性”之中,或者说,“人性”就是“物性”自身绽放出来的娇艳而柔弱的花朵。
也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打消一个常见的误解,以为只有“人”或“活物”才有求存的问题存在,其实非生物亦有,只不过是以另外的方式——即自在的方式——求存而已,这个求存的方式就是在面临失存之际变换自身 的存在形态,从而也变换了自身的求存方式。换言之,物之变态盖由于物亦有“不变通即不足以存在”之“苦衷”,人类的通权达变之能无非是秉承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物性之狡黠罢了。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31)
但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使一切存在物均得求存且须调动出愈来愈多的物之属性方能求存的那个物自性或存在性不变。【只在这个不可分割的非时空的意义上,芝诺(zees )的“飞矢不动”的逻辑演绎才能成立。然而,如果无空间可以分割,则芝诺据以进行演绎的逻辑基础也就消失了。由此暗示“物质的非定位运动”(指运动的不间断无目的性)和“观念的非运动定位”(指逻辑不能挣脱的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