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10
断目的性)的不对应通约关系;也由此暗示“自然时空”与“观念时空”的本质性差异。】
第四十三章
依据爱因斯坦质能互换的著名公式:e=mc2(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物质与能量的分别被消除了。【基于爱因斯坦的质能互换方程,宇宙的爆发和形成,是能量总系统部分地衍生为质量物态系统或质量时空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缺憾在于,它没有把信息增量与熵增量总结为一个具有内在关系的同一过程。(注:此处的“信息”一词,较日常用语或信息论中的概念大为扩延并涵盖其范畴,可定义为:一切物质,即一切分化物之间,借以发生任何联络或依存关系的所有能量效应、作用力和信号之总称,亦可简称为“分化边际效应”或“边际耦合效应”。如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电磁作用力或电磁信息感应,由以形成原子结构,等等。)即,熵增量与信息增量成正比,或者说,有序能量的递减与信息总量的递增成反比。前者是宇宙或前宇宙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运动的“本性”规定(在此特指“自然总体存在效价”);后者,即那个信息增量及其转化形态(在此泛指“一切感应代偿结构”),我们把它总称为质量物态的“属性”。】
也就是说,物质存在原本即没有固定性态的质料可言,所谓“质料”不过是不知“对象的总体”为何物的一种抽象的假设,或者说是对一系列“存在状态”的表象化误读。因此,相对于观念形式的“对象”而言,质料是“存在的内容”;相对于物质自身的“存在性”而言,质料是“存在的形式”。其实,从本质上讲,物质的存在形式直接就是物质的存在内容,亦即“存在”直接就是“存在性”的体现,它被间接裂化为“内容”与“形式”之别,乃是感知运动或“感”“知”分裂运动的逻辑需要。(详见卷二)
进一步讲,“质”的规定性与“态”的规定性是同一规定性,即被规定在存在性的同一“度”位上(如前所述, 存在度与代偿度实际上源于偏位线的同一位点上,因此可简称为“存在性”的“度”),基于此,“质”就是“态”,“态”亦是“质”,故应将存在物的“质料”、“内容”与其“形态”、“形式”等词项统合称谓为该存在物的“质态”或该“质态”的存在物(文中凡涉及如上词组,均在此“质态同一”的意义上沿用之或批判之)。如果一定要人为地(即从“感知”角度上)分割“质态”,则勉强可以说“质”大约主要表达了存在度的规定,“态”大约主要表达了代偿度的规定,而代偿度就是存在度的实现,故任何分割终究不能成立。
所以,“能量”在其不同的“度”的势位上就呈现为不同“质态”的物,这一特点在亚原子以及原子层次以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亚核基本粒子是高能质态的存在,即在物理实验中变革基本粒子所需的能量最高,故谓之“高能物理”;原子核是降位能量的存在质态,即变革原子核所需的能量在原子层次内居中(如从核里打出一个质子),故谓之“中能物理”;原子的核上结构是低能质态的存在,即变革原子所需的能量最低(如打掉原子外层的一个电子),故谓之“低能物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32)
而且,舍去其他物理学上的有关内容和条件不谈,可以发现在原子层内部,存在着物质微观质态的结构强度自下而上渐次减弱的现象。进一步往后看,这种结构耦联力度倾向减弱的趋势从此一路发展下去,即:原子结构(内构力度逐层渐减)→分子结构(入水电离、辐射解构等)→单细胞结构(自然生存条件下的极低成活率)→多细胞有机体(机体结构的脆弱性大于细胞结构)→社会结构(动荡不止且永无宁日),其间,结构形成的能量分布也呈流失趋势,即从内含能量的释放递减状态渐次发展为外摄能量的消耗递增状态。【怀特海(a·n·whitehead)看到了当代物理学关于质能同一的存在关系,于是他敏锐地提出,事物是由非感知的性质和关系在某种条件下构成的“机体”,并将存在视为纯粹的活动或物之间相互“把握”的“事件之流”,可问题是:事件“为何”以及“如何”成为“机体”或流为“过程”呢?】
第四十四章
体现着存在性的“度”的物质是一个在代偿机制作用下趋弱的“本质”之流,同时也就是一个在分化机制作用下趋残的“本态”之流,“弱质”与“残态”同一,有如“弱态”与“残质”同一那样是毫无区别的表述。
由此提示,在既往的哲学概念中,与“物态”或“现象形态”相对应的所谓“本质”,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可以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本体性存在。它在不同层级的表象中幻化为某一现象系统的内核,并不表明它是外在分立的,而恰恰表明或体现着主体自身存在性的“度”的移位,以及由此引发的主体内“质”的变动和感应外“态”的相应递变(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另见本书卷二第八十八章)。
目前,我们姑且仍旧单纯地着眼于主客无分的“物态”层面,即首先确认“残”与“弱”自始至终都是自然物演的同一“质态”。【以原子以上层次为例。如果不加比较,氢原子就显得是一个自体圆满的小宇宙,它的原子核仅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构成,其外有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环绕运转,并不显出任何弱或残的表征。然而,与由它造化的其它原子比照,唯有氢核内不含有中子,也唯有氢原子第一层电子壳上的电子数不得满足,它的残质和它的存在一样深沉,因此它就成了其他所有原子的始祖核质,而且,它也就成了化学上较活泼的元素之一。由氢原子结合中子聚化而成的其他大多数元素,不但在核质上愈发不能稳定,而且还继承了氢原子外壳层电子不得成全的先天“残疾”,以其k层之外电子壳层的不圆满性为特征,为建立起不同元素之间相互补充的广泛化合奠定了基础。在这里,其他元素的形成其实是对氢原子残弱本性的代偿,尽管代偿者本身可能因此而处于更为不宁的代偿期待状态。】
第四十五章
弱和残既是前一步代偿的产物,又是进一步代偿的指征,即递弱代偿是自行滚动的内驱力或物自性。而且,这个代偿的过程以“致残”作为分化的手段,以“别类”作为分化的实现,同时以“结构整合”作为进一步分化的基础,从而达成了“度”的递衰和“类”的丰化。
由于“度”就是“质”的规定性,而“度”本身直接就是存在效价的“量”的指标,所以,“质”的嬗变就是“量”的实现,一如“量”的递进就是“质”的实现一样。所谓“质变”与“量变”的区分,其实是由于感知对质变缺乏细微体察、或必须缺乏细微体察才能够使感知者得以受到感知属性的维护之缘故。如果说质与量之间还有某种“质”的差别的话,那就是被特定的质所规定的量、即外化为“类”的量的扩增含有质本身的存在效价随之递减的意味,结果是质与量仍然同一。这种情形俨如数学上的无限数值只不过是在无限趋远于哲学上的“1”一样,因为所有大于“1”的数其实都是对“1”的分有或解离,从哲学的高度上看,任何其它数值中的单位实质含量都不可能超过“1”,而且数值愈大,真含愈小,因为归根结蒂它们全都是对“存在是一”的分化代偿。【故此可以说,黑格尔的质量转化双项式中最缺乏的就是他本人所强调的“质的规定性”或“存在着的规定性”。】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33)
分子的形成机制即通过化学层次对物理层次的代偿而典型地表达着上述原理。
【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亦即原子序数决定着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数,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数总与核内带正电荷的质子数相等,所以每个原子整体上的电中性似乎使它们足以保持这种表面上的自我圆融状态。根据量子论,围绕着核的电子处于不同的能级(量级)上。电子总是尽量靠拢原子核运动,但是能够占据每一个量级的电子数却有天然的极限,于是,当内层的量级被电子占满以后,其余的电子只能占据在离核较远的量级上。这些外层电子最易被激发,同时具有较高的能量。同心“壳”的层数(或者说电子的轨道数)随元素而异,紧靠原子核的第一壳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氢原子只有一个)、第二壳层能容纳8个,即各个壳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 ,n=1代表k层,n=2代表l层,依次类推。内壳层先被充满,如果没有足够的电子来充满所有壳层的话,那么外壳层就呈不完全状态。然而正是由于这种潜在的不圆满状态,才使各元素处于比较活跃的化合期待状态或寻求代偿状态,所谓“活跃”,即是说它们的外壳层电子数不得圆满,因而难以稳定自在。每个原子都有成全其外壳层以增加自身稳定性的倾向,要获得这种补偿,各个原子就得去追拉其他原子外壳层上同样不圆满的电子,由此形成化学键,也由此形成种类繁多的化合物(严格地讲,不同化合物的存在度是有所不同的,犹如下两章中所谈的有机化合物甚至生命都是存在度不同的化合物一样)。可见,由独立自在的物理原子态跃迁为复杂多态的化学化合态,有一个最起码的前提,那就是基质自身规定上的不圆满性。这一法则,有惰性元素为其提供反证,所谓“惰性”是指外壳层电子数达到了相对满足值,所以该壳层被关闭,从而暂时杜绝了一切化学活性,亦即暂时杜绝了通过代偿使自身跃迁到更难自圆和更难稳定的那些层次上去的远大前程。】
第四十六章
如果代偿的无效性表达为残弱性的加剧,则代偿的有效性就表达为在更深广的范围去实现无谓的“补缺”。
而“补缺”的过程或“质态”的演变就是属性发生和丰化的同一过程,也就是存在实现为存在或潜在实现为存在的层位跃迁过程,亦即物类纷呈的进化机制。
【很明显,被代偿的原子物理性质规定着上位化学物质的基本属性,分子不过是原子得以寄身其中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或存在质态)罢了。不过,分子的构成虽然暂时补偿了原子的缺憾,却使自身处于递弱流程的下一轮变局之中。尤其是其中最残化的一族,其难以自持的低下存在度竟使往后的代偿非得拿出不同寻常的招数不可,个中之原委,颇有值得加以深究的意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含碳化合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代名词,作为生命的奠基元素,碳元素一定要比其他元素更有“特色”才行。碳的原子序数为6,6个电子中的2个电子用以填充第一电子k层,余给以8为满足值的第二电子l层的电子数恰恰是4这样一个中间值,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这是一个颇为尴尬的局面,若电子数目小于4,可以作为电子供体而自“圆”,若电子数目大于4,可以作为电子受体而自“满”。可见,在元素电子外壳层的缺失方面,碳原子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由于电子的得失无可权衡,碳原子尽可以张开“四”臂,任由供取,这种全方位的联构潜能,使得一个碳原子与四个氢原子共用电子而形成甲烷(ch4),两个碳原子双键相连再与四个氢原子共用电子即形成乙烯(c2h4),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倘若四价碳进而展开自身独具的残势,在一定条件下去和其他碳原子结成不同长度和构型的碳链,则上述简单有机物就会趋于合成有其他元素参加的、以碳——碳键和碳——氢键为基干的有机大分子,由此奏响了生命登场的序曲。】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34)
从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代偿的效价,也就是那个丢失越多,回补越大的“等价原理”或“代偿效应”,这个相关效应将在生物演进与社会发展的代偿过程中充分显现,因为只有在十分弱化的层位上,代偿现象才能够相应扩展为一个清晰可辨的互动过程。然而,无论如何不要忘记,代偿的“效果”有虚假的一面,或者说终将是一个积极的虚无,它的“补偿”从来没有充实到存在效价或存在度那样深在的位点上,只不过徒然使自然事体的存在质态被逐渐镂空。
第四十七章
“质”和“态”的同一性随着物的演化而实现为“本性”和“属性”的同一。由于愈晚近的衍存物属性愈繁,致使属性的概念陷落在混乱的表象中不能自拔。属性者,本性的延展或舒展;本性者,属性的根系或脉系;二者同归于存在性的自然演动和自然显现。属性就是本性的载体,本性就是属性的实现,说“有某某属性”就等于说“有某物”,说“某物的本性”就等于说“某物属性的总和”。物的本性或属性的差异仅仅在于同一自然存在性的内部动势的差异,并不因此而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