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逸读阁_免费小说-最新最好看小说完本排行榜>书库>玄幻奇幻>家祖刘玄德,三兴大汉> 第11章 桐烟为骨香为魄,未见其人先闻名

第11章 桐烟为骨香为魄,未见其人先闻名

  夜已深沉。
  刘奚的小宅內瀰漫著一股浓重的烟火味道。
  院內放著很多陶碗,里面是点燃的桐油灯。
  每个陶碗上方几厘米处,又有夹子掛著倒扣陶碗,碗壁內外早已被熏得漆黑如墨。
  此刻的刘奚,形象堪称滑稽。
  那个在河畔雅集上言辞犀利的少年郎消失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活像从南洋来的黑人。
  他的脸上、手上,凡是裸露在外的皮肤,都沾满了细腻的黑色菸灰。
  只有在眨眼时,才能从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看到属於活人的神采。
  连续数个昼夜不眠不休地收集菸灰,已经將他的精力榨取到了极限。
  周广宗也好不到哪里去,此刻也是一脸的烟燻火燎。
  刘奚小心翼翼地用羽毛,將陶碗內壁上那层最细烟尘扫入一个木盒中。
  这个过程需要极度的耐心和稳定,稍有不慎,一阵风就能吹走他们数个时辰的辛劳成果。
  就在这时,院门被“吱呀”一声轻轻推开,一个有些苍老的身影快步走了进来,正是莫延年。
  他一进院子,看到刘奚和周广宗的模样,先是嚇了一跳。
  隨即压低声音,带著一丝兴奋和疲惫,急切地说道:
  “郎君,你要的龙脑香,我买到了。”
  他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包,递了过去。
  刘奚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顾不上擦拭满是菸灰的手,几乎是抢也似地接了过来。
  “郎君,你慢点,这东西……可是用了足足一万九千钱,才有这么一小包。”
  莫延年喘著气,补充道。
  “我跑遍了整个洛阳城的药铺和香料行,问了所有我认识的人,才从一个西域商人手里找到这么点存货。”
  刘奚颤抖著手,打开了布包。
  只见洁白的细布上,静静地躺著一小撮不规则的白色晶体。
  一股清冽而通透的异香瞬间钻入鼻孔,仿佛能將人脑海中的疲惫都一扫而空。
  这就是龙脑香,后世又称冰片。
  当然后世所谓的冰片大都为化学合成的,而此物乃是来自南洋的珍贵香料。
  龙脑香的香气更纯正、清澈、浓郁,而合成冰片的气味则较为混杂,有时会带有刺激性
  因为长年的战乱,这种进口的高档货色在洛阳也不好搞到手。
  周广宗也凑了过来,他看著刘奚手中那比黄金还贵重的白色晶体。
  又看了看木盒里那轻飘飘的桐油烟,满脸困惑地低声问道。
  “郎君,我们费尽心力,弄了这么多黑灰,又了几乎全部家当买了这点香料……就为了做几块写字的墨?”
  在他看来,这实在是一笔无法理解的买卖。
  刘奚没有立刻回答,他用指尖捻起一粒龙脑香,感受著它冰凉的触感和奇异的香气。
  他当然不是为了做几块墨来自己写字,而是为了赚钱。
  在这注重风雅的时代,还有什么比一块品质超越当世所有產品的神墨更能打动士人。
  这是摇钱树,一旦这种墨的品质得到认可,就等於掌握了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对於那些有钱没处用的士族们来说,这种顶级的奢侈品就是最好从他们那里赚钱的东西。
  这些金韭菜,得用金镰刀来割。
  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他招兵买马、屯田养民的计划才能从纸上谈兵变为现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他现在连粮草的影子都还没有。
  “这些是钱,是人,是兵马,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
  周广宗看著刘奚眼中那近乎疯狂的火焰,虽然依旧无法完全理解,但也被那股强大的信念所感染。
  他不再多问,只是默默地將装著菸灰的木盒盖好,护在怀中。
  “进来吧。”
  刘奚沙哑地说道,率先转身走进了屋內。
  与外面烟燻火燎的院子不同,屋內的桌案上早已准备好了另一番景象。
  一只陶盆中,盛著小半盆黏稠的胶状液体。
  那是刘奚用动物胶和水,按照精確的比例熬製了许久,才得到的墨胶。
  这盆墨胶本身,就已经是寻常墨工轻易不敢奢望的上品。
  刘奚將那龙脑香放在桌上,又取来一个小巧的石臼,將龙脑香缓缓碾成了无比细腻的粉末。
  瞬间那股清冽提神的异香,在小小的房间內瀰漫开来。
  “把桐油烟拿来。”
  周广宗立刻將另外一个木盒递上。
  这是他们之前已经筛选好的桐油菸灰,而现在这批还要经过筛选才能使用。
  刘奚打开盒盖,將桐油菸灰分毫不差地尽数倒入墨胶之中。
  接下来,便是最考验功力和耐心的和料与捣杵。
  刘奚然后拿起一根木杵,开始在陶盆中反覆地、有节奏地捶捣、搅拌。
  这是一个枯燥而又极其耗费体力的过程。
  每一杵下去,都要確保菸灰、墨胶与龙脑香粉末能够均匀地融合。
  “我来吧,郎君。”
  周广宗见他身形摇晃,似乎隨时都会倒下,忍不住开口道。
  “不。”
  刘奚摇了摇头,汗水从他沾满炭灰的额角滑落,在脸上冲开一道道滑稽的沟壑,
  “力道、速度、时机都必须由我亲自掌控。这东西,娇贵得很。”
  周广宗的左手断了半个手掌,刘奚是有些不放心,另外两个老者更是没有自己健壮。
  不知过了多久,当盆中的墨泥变得均匀、细腻。黝黑中泛出一种奇异的油光时,刘奚才停了下来。
  刘奚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气。
  但他没有休息,而是立刻將这一大团墨泥取出,放在一块乾净的石板上,
  开始用手揉捏,將其分成数块,再压入一个他早已准备好的的木质模具中。
  模具的样式很简单,做出来的墨条比手指略粗,一头方,一头圆,没有任何多余的雕饰。
  当最后一条墨锭压製成型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按照这个古代的制墨法,这些墨锭需要被放置在草木灰中,於阴凉通风处阴乾。
  这个过程短则数月,长则一年。
  稍有不慎,墨锭就会因为內外乾燥速度不一而开裂变形,前功尽弃。
  但刘奚等不了那么久。
  他指了指房间角落里一个看起来有些古怪的木箱,对周广宗说:“把它们小心地放进去。”
  那是一个双层构造的大木箱,周广宗按照刘奚的吩咐打开,发现內层箱的底部,铺了厚厚一层木炭和草木灰。
  “郎君,这是何意?”周广宗不解地问。
  “这叫恆温乾燥箱。”
  刘奚的声音里透著一股智识上的自信,“內层的木炭草木灰,用来吸走墨锭里的水汽。你再看外面。”
  他指了指外箱的四周,与內箱之间留有数寸的空隙。
  “待会儿,我们会在外箱的几处特定位置,放置小型的炭盆,用微弱的火苗,持续均匀地烘烤外壁。这样热量会均匀地传递给內箱,製造出一个温暖乾燥,但又绝不暴烈的环境。”
  刘奚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直接用火烤,墨锭必裂无疑。
  但他设计的这个装置,本质上就是一个原始的低温烘乾设备。
  它能將数月的乾燥时间,缩短到几天之內。
  周广宗听得目瞪口呆,他看著这个构造看似简单却心思縝密的箱子,又看了看刘奚那张黑乎乎却无比坚定的脸。
  心中第一次对读书人这三个字,產生了顛覆性的认知。
  “这小郎君,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东西?”
  周广宗在心中翻江倒海。
  制墨的秘法,那闻所未闻的“恆温燥箱”,还有之前在河畔舌战群儒时,信手拈来的绝妙诗句和滴水不漏的逻辑。
  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一个十五岁少年应该具备的范畴。
  这已经不是聪慧可以解释的了,这简直是妖孽!
  周广宗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的传奇故事。
  那些故事的主角,要么是偶遇仙人,得授天书;要么是山中隱士,身负绝学。
  他看著刘奚,越看越觉得不像凡人。
  难道郎君真的遇见过什么神仙异人?
  猛然间,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闯入了他的脑海——诸葛武侯!
  传说中,武侯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能造木牛流马,设八阵图,通晓奇门遁甲之术。
  眼下郎君所做的,不正是类似的事情吗?
  用几块木板、木炭和草木灰,造出能夺天地造化、缩短光阴的宝箱。
  这等手段,与传说中武侯的经天纬地之才,何其相似。
  一个荒诞却又让他心头火热的念头,不可遏制地冒了出来:“莫非郎君是武侯的隔代传人不成?否则如何解释这一切?”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疯狂滋长。
  他越想越觉得可能,毕竟之前郎君就拿出过武侯的古籍献给了荀府。
  这一点还是刘奚並没有瞒著过手下那几人。
  唯有如此,才能解释郎君为何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沉的城府、渊博的知识和鬼神莫测的手段。
  毕竟刘奚从某种意思上来说,確实和诸葛亮能够扯上关係,虽然也不多就是了。
  当周广宗还沉浸在这惊涛骇浪般的猜测中,看向刘奚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忠诚,演变成了敬畏。
  “快,”刘奚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期待,“现在,我们只需要等待。”
  夕阳的余暉透过洛阳宫高大的窗欞,將一道道拉长的光斑投射在堆积如山的简牘上。
  这里是尚书台,晋国的中枢所在。
  战后的洛阳百废待兴,尚书台的官署內更是终日繁忙不休。
  与后世那动輒数千人的庞大中枢不同,晋代的尚书台编制精悍,核心官吏並不多。
  大部分具体执行的人力都在下属的官署和地方。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中枢决策与审核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重在签批之权。
  度支曹的官署內,隨著最后一批统计文书被封存入库,紧绷了一天的气氛终於鬆弛下来。
  几位郎官放下了手中的笔,开始閒聊起来。
  钟雅正端坐於自己的席位上,轻轻揉著眉心。
  他神態雍容,即便面带疲惫,腰背依旧挺得笔直。
  下首不远处,金部郎卫釗正有些百无聊赖地拨弄手中的毛笔。
  “说起来,”
  对面的仓部郎杜彦率先打破了沉默,他为人圆融,脸上总是带著几分和气。
  “钟郎官,今日我从吏部过来,听闻吏部的徵辟文书已经发出去了。算算脚程,你举荐的那位少年英才刘奚,估计三日內就会来咱们尚书台报导了。”
  此言一出,卫釗斜睨了钟雅一眼。
  “十五岁,尚未及冠,就入了尚书台。钟郎官真是慧眼识珠。只是不知,这位刘郎君是出自哪家高门之后?我等孤陋寡闻,竟从未听说过。”
  这话问得相当不客气,几乎是当面质疑钟雅任人唯亲。
  杜彦脸上笑容一僵,连忙想打个圆场。
  谁都知道卫釗一直想將自己的姻亲安插到尚书台,只是苦於一直寻不到合適的时机。
  一个郎官的职位,竟然推荐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更令人意外的是,吏部竟然就这样轻易地批准了。
  钟雅却缓缓放下了揉著眉心的手,睁开眼,目光平静地迎向卫釗的挑衅。
  “用人以才,不以年岁;举贤以能,不问出身。”
  短短十六个字,掷地有声,將卫釗所有关於年龄和背景的潜在攻击都挡了回去。
  卫釗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他乾笑两声。
  “钟郎官果然高义,心怀天下寒门,我等只顾门第,实在是眼界窄了,佩服,佩服。”
  “何郎官此言差矣。”
  关键时刻,还是仓部郎杜彦站了出来。
  他笑著摆了摆手,为钟雅解围,也將话题引向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或许我等確实不知刘奚的家世,但他的才能,洛水之畔的诸位名士可是亲眼见证的。”
  杜彦的脸上露出一丝神往之色,他压低了声音,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咏嘆道。
  “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他没有说全诗,仅仅是这一句,便足以让整个官署安静下来。
  “钟郎官此举,才是真正为国举才,我等,是望尘莫及啊。”
  卫釗的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能再说出什么。
  他可以质疑刘奚的年龄和出身,却无法反驳这句已经传遍洛阳名士圈的绝妙诗句。
  那其中蕴含的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慨,足以压倒一切苍白的资歷质疑。
  钟雅面色不变,只是端起案上的清茶,浅啜一口。
  杜彦的话音落下,卫釗面色铁青,官署內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就在这有些僵硬的气氛中,角落里一位一直埋头整理简牘的书佐,名叫张穆的年轻人,迟疑地抬起头,轻声开口道。
  “几位郎君,关於这位刘奚,我倒是知道一些他的底细。”
  他官职低微,平时很少参与主官们的閒聊,此刻开口,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钟雅的目光投了过去,平和地说道:“但说无妨。”
  得到了许可,张穆才继续说道:“他乃是蜀汉先主之后,按理来说,还是那位安乐公的嫡子。”
  “安乐公?”
  杜彦的眉毛扬了起来,眼中透出浓厚的兴趣,“这倒是有点意思了。”
  安乐公,在晋国士人圈中,既是笑柄,也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
  他的后人,竟然要进入尚书台了。
  卫釗的脸上也露出一丝惊讶,但隨即又化为不屑,似乎觉得这样的出身更加上不得台面。
  张穆仿佛没有看到卫釗的表情,继续用平稳的语调敘述著他听来的消息:
  “不过听说他父亲废长而立幼,將他从继承人的位置上废黜了,而且过继给了旁支。不仅如此,前些时日,他又因为一些纠纷,得罪了一位宗室,差点惹来大祸。万幸的是,他靠著自己的急智,在洛水雅集上一举成名,这才解了围。”
  张穆的话不响,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杜彦和卫釗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寥寥数语,便將一个原本模糊的形象勾勒得清晰无比。
  之前那个写了首好诗的幸运小子的印象瞬间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曲折、也更加令人敬佩的故事:
  一位皇室后裔,本该是公爵的继承人,却被自己的父亲无情地拋弃。
  一个失意的少年,又遭到当朝权贵的打压,几乎陷入绝境。
  在人生的最低谷,他没有沉沦,反而凭藉自己超凡的才华绝地反击,在洛阳名士云集的场合为自己博出了一条生路。
  杜彦缓缓点头,脸上的表情从单纯的欣赏,变成了真正的敬重。
  他现在明白,那句“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背后,到底蕴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感慨。
  卫釗也彻底沉默了。
  他本想攻击刘奚没有根基,可现在看来,对方不仅有根基,还有一个足以让任何人心生同情的经歷。
  钟雅静静地听著,面色依旧严肃,没有任何变化。
  但在他心中,对刘奚的评价又上了一个台阶。
  才华固然可贵,但在逆境中磨礪出来的才华,才是真正的稀世之宝。
  心中第一次对读书人这三个字,產生了顛覆性的认知。
  “这小郎君,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东西?”
  周广宗在心中翻江倒海。
  制墨的秘法,那闻所未闻的“恆温燥箱”,还有之前在河畔舌战群儒时,信手拈来的绝妙诗句和滴水不漏的逻辑。
  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一个十五岁少年应该具备的范畴。
  这已经不是聪慧可以解释的了,这简直是妖孽!
  周广宗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的传奇故事。
  那些故事的主角,要么是偶遇仙人,得授天书;要么是山中隱士,身负绝学。
  他看著刘奚,越看越觉得不像凡人。
  难道郎君真的遇见过什么神仙异人?
  猛然间,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闯入了他的脑海——诸葛武侯!
  传说中,武侯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能造木牛流马,设八阵图,通晓奇门遁甲之术。
  眼下郎君所做的,不正是类似的事情吗?
  用几块木板、木炭和草木灰,造出能夺天地造化、缩短光阴的宝箱。
  这等手段,与传说中武侯的经天纬地之才,何其相似。
  一个荒诞却又让他心头火热的念头,不可遏制地冒了出来:“莫非郎君是武侯的隔代传人不成?否则如何解释这一切?”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疯狂滋长。
  他越想越觉得可能,毕竟之前郎君就拿出过武侯的古籍献给了荀府。
  这一点还是刘奚並没有瞒著过手下那几人。
  唯有如此,才能解释郎君为何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沉的城府、渊博的知识和鬼神莫测的手段。
  毕竟刘奚从某种意思上来说,確实和诸葛亮能够扯上关係,虽然也不多就是了。
  当周广宗还沉浸在这惊涛骇浪般的猜测中,看向刘奚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忠诚,演变成了敬畏。
  “快,”刘奚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期待,“现在,我们只需要等待。”
  夕阳的余暉透过洛阳宫高大的窗欞,將一道道拉长的光斑投射在堆积如山的简牘上。
  这里是尚书台,晋国的中枢所在。
  战后的洛阳百废待兴,尚书台的官署內更是终日繁忙不休。
  与后世那动輒数千人的庞大中枢不同,晋代的尚书台编制精悍,核心官吏並不多。
  大部分具体执行的人力都在下属的官署和地方。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中枢决策与审核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重在签批之权。
  度支曹的官署內,隨著最后一批统计文书被封存入库,紧绷了一天的气氛终於鬆弛下来。
  几位郎官放下了手中的笔,开始閒聊起来。
  钟雅正端坐於自己的席位上,轻轻揉著眉心。
  他神態雍容,即便面带疲惫,腰背依旧挺得笔直。
  下首不远处,金部郎卫釗正有些百无聊赖地拨弄手中的毛笔。
  “说起来,”
  对面的仓部郎杜彦率先打破了沉默,他为人圆融,脸上总是带著几分和气。
  “钟郎官,今日我从吏部过来,听闻吏部的徵辟文书已经发出去了。算算脚程,你举荐的那位少年英才刘奚,估计三日內就会来咱们尚书台报导了。”
  此言一出,卫釗斜睨了钟雅一眼。
  “十五岁,尚未及冠,就入了尚书台。钟郎官真是慧眼识珠。只是不知,这位刘郎君是出自哪家高门之后?我等孤陋寡闻,竟从未听说过。”
  这话问得相当不客气,几乎是当面质疑钟雅任人唯亲。
  杜彦脸上笑容一僵,连忙想打个圆场。
  谁都知道卫釗一直想將自己的姻亲安插到尚书台,只是苦於一直寻不到合適的时机。
  一个郎官的职位,竟然推荐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更令人意外的是,吏部竟然就这样轻易地批准了。
  钟雅却缓缓放下了揉著眉心的手,睁开眼,目光平静地迎向卫釗的挑衅。
  “用人以才,不以年岁;举贤以能,不问出身。”
  短短十六个字,掷地有声,將卫釗所有关於年龄和背景的潜在攻击都挡了回去。
  卫釗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他乾笑两声。
  “钟郎官果然高义,心怀天下寒门,我等只顾门第,实在是眼界窄了,佩服,佩服。”
  “何郎官此言差矣。”
  关键时刻,还是仓部郎杜彦站了出来。
  他笑著摆了摆手,为钟雅解围,也將话题引向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或许我等確实不知刘奚的家世,但他的才能,洛水之畔的诸位名士可是亲眼见证的。”
  杜彦的脸上露出一丝神往之色,他压低了声音,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咏嘆道。
  “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他没有说全诗,仅仅是这一句,便足以让整个官署安静下来。
  “钟郎官此举,才是真正为国举才,我等,是望尘莫及啊。”
  卫釗的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能再说出什么。
  他可以质疑刘奚的年龄和出身,却无法反驳这句已经传遍洛阳名士圈的绝妙诗句。
  那其中蕴含的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慨,足以压倒一切苍白的资歷质疑。
  钟雅面色不变,只是端起案上的清茶,浅啜一口。
  杜彦的话音落下,卫釗面色铁青,官署內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就在这有些僵硬的气氛中,角落里一位一直埋头整理简牘的书佐,名叫张穆的年轻人,迟疑地抬起头,轻声开口道。
  “几位郎君,关於这位刘奚,我倒是知道一些他的底细。”
  他官职低微,平时很少参与主官们的閒聊,此刻开口,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钟雅的目光投了过去,平和地说道:“但说无妨。”
  得到了许可,张穆才继续说道:“他乃是蜀汉先主之后,按理来说,还是那位安乐公的嫡子。”
  “安乐公?”
  杜彦的眉毛扬了起来,眼中透出浓厚的兴趣,“这倒是有点意思了。”
  安乐公,在晋国士人圈中,既是笑柄,也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
  他的后人,竟然要进入尚书台了。
  卫釗的脸上也露出一丝惊讶,但隨即又化为不屑,似乎觉得这样的出身更加上不得台面。
  张穆仿佛没有看到卫釗的表情,继续用平稳的语调敘述著他听来的消息:
  “不过听说他父亲废长而立幼,將他从继承人的位置上废黜了,而且过继给了旁支。不仅如此,前些时日,他又因为一些纠纷,得罪了一位宗室,差点惹来大祸。万幸的是,他靠著自己的急智,在洛水雅集上一举成名,这才解了围。”
  张穆的话不响,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杜彦和卫釗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寥寥数语,便將一个原本模糊的形象勾勒得清晰无比。
  之前那个写了首好诗的幸运小子的印象瞬间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曲折、也更加令人敬佩的故事:
  一位皇室后裔,本该是公爵的继承人,却被自己的父亲无情地拋弃。
  一个失意的少年,又遭到当朝权贵的打压,几乎陷入绝境。
  在人生的最低谷,他没有沉沦,反而凭藉自己超凡的才华绝地反击,在洛阳名士云集的场合为自己博出了一条生路。
  杜彦缓缓点头,脸上的表情从单纯的欣赏,变成了真正的敬重。
  他现在明白,那句“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背后,到底蕴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感慨。
  卫釗也彻底沉默了。
  他本想攻击刘奚没有根基,可现在看来,对方不仅有根基,还有一个足以让任何人心生同情的经歷。
  钟雅静静地听著,面色依旧严肃,没有任何变化。
  但在他心中,对刘奚的评价又上了一个台阶。
  才华固然可贵,但在逆境中磨礪出来的才华,才是真正的稀世之宝。
  心中第一次对读书人这三个字,產生了顛覆性的认知。
  “这小郎君,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东西?”
  周广宗在心中翻江倒海。
  制墨的秘法,那闻所未闻的“恆温燥箱”,还有之前在河畔舌战群儒时,信手拈来的绝妙诗句和滴水不漏的逻辑。
  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一个十五岁少年应该具备的范畴。
  这已经不是聪慧可以解释的了,这简直是妖孽!
  周广宗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的传奇故事。
  那些故事的主角,要么是偶遇仙人,得授天书;要么是山中隱士,身负绝学。
  他看著刘奚,越看越觉得不像凡人。
  难道郎君真的遇见过什么神仙异人?
  猛然间,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闯入了他的脑海——诸葛武侯!
  传说中,武侯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能造木牛流马,设八阵图,通晓奇门遁甲之术。
  眼下郎君所做的,不正是类似的事情吗?
  用几块木板、木炭和草木灰,造出能夺天地造化、缩短光阴的宝箱。
  这等手段,与传说中武侯的经天纬地之才,何其相似。
  一个荒诞却又让他心头火热的念头,不可遏制地冒了出来:“莫非郎君是武侯的隔代传人不成?否则如何解释这一切?”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疯狂滋长。
  他越想越觉得可能,毕竟之前郎君就拿出过武侯的古籍献给了荀府。
  这一点还是刘奚並没有瞒著过手下那几人。
  唯有如此,才能解释郎君为何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沉的城府、渊博的知识和鬼神莫测的手段。
  毕竟刘奚从某种意思上来说,確实和诸葛亮能够扯上关係,虽然也不多就是了。
  当周广宗还沉浸在这惊涛骇浪般的猜测中,看向刘奚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忠诚,演变成了敬畏。
  “快,”刘奚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期待,“现在,我们只需要等待。”
  夕阳的余暉透过洛阳宫高大的窗欞,將一道道拉长的光斑投射在堆积如山的简牘上。
  这里是尚书台,晋国的中枢所在。
  战后的洛阳百废待兴,尚书台的官署內更是终日繁忙不休。
  与后世那动輒数千人的庞大中枢不同,晋代的尚书台编制精悍,核心官吏並不多。
  大部分具体执行的人力都在下属的官署和地方。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中枢决策与审核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重在签批之权。
  度支曹的官署內,隨著最后一批统计文书被封存入库,紧绷了一天的气氛终於鬆弛下来。
  几位郎官放下了手中的笔,开始閒聊起来。
  钟雅正端坐於自己的席位上,轻轻揉著眉心。
  他神態雍容,即便面带疲惫,腰背依旧挺得笔直。
  下首不远处,金部郎卫釗正有些百无聊赖地拨弄手中的毛笔。
  “说起来,”
  对面的仓部郎杜彦率先打破了沉默,他为人圆融,脸上总是带著几分和气。
  “钟郎官,今日我从吏部过来,听闻吏部的徵辟文书已经发出去了。算算脚程,你举荐的那位少年英才刘奚,估计三日內就会来咱们尚书台报导了。”
  此言一出,卫釗斜睨了钟雅一眼。
  “十五岁,尚未及冠,就入了尚书台。钟郎官真是慧眼识珠。只是不知,这位刘郎君是出自哪家高门之后?我等孤陋寡闻,竟从未听说过。”
  这话问得相当不客气,几乎是当面质疑钟雅任人唯亲。
  杜彦脸上笑容一僵,连忙想打个圆场。
  谁都知道卫釗一直想將自己的姻亲安插到尚书台,只是苦於一直寻不到合適的时机。
  一个郎官的职位,竟然推荐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更令人意外的是,吏部竟然就这样轻易地批准了。
  钟雅却缓缓放下了揉著眉心的手,睁开眼,目光平静地迎向卫釗的挑衅。
  “用人以才,不以年岁;举贤以能,不问出身。”
  短短十六个字,掷地有声,將卫釗所有关於年龄和背景的潜在攻击都挡了回去。
  卫釗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他乾笑两声。
  “钟郎官果然高义,心怀天下寒门,我等只顾门第,实在是眼界窄了,佩服,佩服。”
  “何郎官此言差矣。”
  关键时刻,还是仓部郎杜彦站了出来。
  他笑著摆了摆手,为钟雅解围,也將话题引向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或许我等確实不知刘奚的家世,但他的才能,洛水之畔的诸位名士可是亲眼见证的。”
  杜彦的脸上露出一丝神往之色,他压低了声音,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咏嘆道。
  “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他没有说全诗,仅仅是这一句,便足以让整个官署安静下来。
  “钟郎官此举,才是真正为国举才,我等,是望尘莫及啊。”
  卫釗的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能再说出什么。
  他可以质疑刘奚的年龄和出身,却无法反驳这句已经传遍洛阳名士圈的绝妙诗句。
  那其中蕴含的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慨,足以压倒一切苍白的资歷质疑。
  钟雅面色不变,只是端起案上的清茶,浅啜一口。
  杜彦的话音落下,卫釗面色铁青,官署內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就在这有些僵硬的气氛中,角落里一位一直埋头整理简牘的书佐,名叫张穆的年轻人,迟疑地抬起头,轻声开口道。
  “几位郎君,关於这位刘奚,我倒是知道一些他的底细。”
  他官职低微,平时很少参与主官们的閒聊,此刻开口,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钟雅的目光投了过去,平和地说道:“但说无妨。”
  得到了许可,张穆才继续说道:“他乃是蜀汉先主之后,按理来说,还是那位安乐公的嫡子。”
  “安乐公?”
  杜彦的眉毛扬了起来,眼中透出浓厚的兴趣,“这倒是有点意思了。”
  安乐公,在晋国士人圈中,既是笑柄,也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
  他的后人,竟然要进入尚书台了。
  卫釗的脸上也露出一丝惊讶,但隨即又化为不屑,似乎觉得这样的出身更加上不得台面。
  张穆仿佛没有看到卫釗的表情,继续用平稳的语调敘述著他听来的消息:
  “不过听说他父亲废长而立幼,將他从继承人的位置上废黜了,而且过继给了旁支。不仅如此,前些时日,他又因为一些纠纷,得罪了一位宗室,差点惹来大祸。万幸的是,他靠著自己的急智,在洛水雅集上一举成名,这才解了围。”
  张穆的话不响,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杜彦和卫釗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寥寥数语,便將一个原本模糊的形象勾勒得清晰无比。
  之前那个写了首好诗的幸运小子的印象瞬间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曲折、也更加令人敬佩的故事:
  一位皇室后裔,本该是公爵的继承人,却被自己的父亲无情地拋弃。
  一个失意的少年,又遭到当朝权贵的打压,几乎陷入绝境。
  在人生的最低谷,他没有沉沦,反而凭藉自己超凡的才华绝地反击,在洛阳名士云集的场合为自己博出了一条生路。
  杜彦缓缓点头,脸上的表情从单纯的欣赏,变成了真正的敬重。
  他现在明白,那句“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背后,到底蕴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感慨。
  卫釗也彻底沉默了。
  他本想攻击刘奚没有根基,可现在看来,对方不仅有根基,还有一个足以让任何人心生同情的经歷。
  钟雅静静地听著,面色依旧严肃,没有任何变化。
  但在他心中,对刘奚的评价又上了一个台阶。
  才华固然可贵,但在逆境中磨礪出来的才华,才是真正的稀世之宝。
  心中第一次对读书人这三个字,產生了顛覆性的认知。
  “这小郎君,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东西?”
  周广宗在心中翻江倒海。
  制墨的秘法,那闻所未闻的“恆温燥箱”,还有之前在河畔舌战群儒时,信手拈来的绝妙诗句和滴水不漏的逻辑。
  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一个十五岁少年应该具备的范畴。
  这已经不是聪慧可以解释的了,这简直是妖孽!
  周广宗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的传奇故事。
  那些故事的主角,要么是偶遇仙人,得授天书;要么是山中隱士,身负绝学。
  他看著刘奚,越看越觉得不像凡人。
  难道郎君真的遇见过什么神仙异人?
  猛然间,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闯入了他的脑海——诸葛武侯!
  传说中,武侯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能造木牛流马,设八阵图,通晓奇门遁甲之术。
  眼下郎君所做的,不正是类似的事情吗?
  用几块木板、木炭和草木灰,造出能夺天地造化、缩短光阴的宝箱。
  这等手段,与传说中武侯的经天纬地之才,何其相似。
  一个荒诞却又让他心头火热的念头,不可遏制地冒了出来:“莫非郎君是武侯的隔代传人不成?否则如何解释这一切?”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疯狂滋长。
  他越想越觉得可能,毕竟之前郎君就拿出过武侯的古籍献给了荀府。
  这一点还是刘奚並没有瞒著过手下那几人。
  唯有如此,才能解释郎君为何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沉的城府、渊博的知识和鬼神莫测的手段。
  毕竟刘奚从某种意思上来说,確实和诸葛亮能够扯上关係,虽然也不多就是了。
  当周广宗还沉浸在这惊涛骇浪般的猜测中,看向刘奚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忠诚,演变成了敬畏。
  “快,”刘奚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期待,“现在,我们只需要等待。”
  夕阳的余暉透过洛阳宫高大的窗欞,將一道道拉长的光斑投射在堆积如山的简牘上。
  这里是尚书台,晋国的中枢所在。
  战后的洛阳百废待兴,尚书台的官署內更是终日繁忙不休。
  与后世那动輒数千人的庞大中枢不同,晋代的尚书台编制精悍,核心官吏並不多。
  大部分具体执行的人力都在下属的官署和地方。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中枢决策与审核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重在签批之权。
  度支曹的官署內,隨著最后一批统计文书被封存入库,紧绷了一天的气氛终於鬆弛下来。
  几位郎官放下了手中的笔,开始閒聊起来。
  钟雅正端坐於自己的席位上,轻轻揉著眉心。
  他神態雍容,即便面带疲惫,腰背依旧挺得笔直。
  下首不远处,金部郎卫釗正有些百无聊赖地拨弄手中的毛笔。
  “说起来,”
  对面的仓部郎杜彦率先打破了沉默,他为人圆融,脸上总是带著几分和气。
  “钟郎官,今日我从吏部过来,听闻吏部的徵辟文书已经发出去了。算算脚程,你举荐的那位少年英才刘奚,估计三日內就会来咱们尚书台报导了。”
  此言一出,卫釗斜睨了钟雅一眼。
  “十五岁,尚未及冠,就入了尚书台。钟郎官真是慧眼识珠。只是不知,这位刘郎君是出自哪家高门之后?我等孤陋寡闻,竟从未听说过。”
  这话问得相当不客气,几乎是当面质疑钟雅任人唯亲。
  杜彦脸上笑容一僵,连忙想打个圆场。
  谁都知道卫釗一直想將自己的姻亲安插到尚书台,只是苦於一直寻不到合適的时机。
  一个郎官的职位,竟然推荐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更令人意外的是,吏部竟然就这样轻易地批准了。
  钟雅却缓缓放下了揉著眉心的手,睁开眼,目光平静地迎向卫釗的挑衅。
  “用人以才,不以年岁;举贤以能,不问出身。”
  短短十六个字,掷地有声,將卫釗所有关於年龄和背景的潜在攻击都挡了回去。
  卫釗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他乾笑两声。
  “钟郎官果然高义,心怀天下寒门,我等只顾门第,实在是眼界窄了,佩服,佩服。”
  “何郎官此言差矣。”
  关键时刻,还是仓部郎杜彦站了出来。
  他笑著摆了摆手,为钟雅解围,也將话题引向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或许我等確实不知刘奚的家世,但他的才能,洛水之畔的诸位名士可是亲眼见证的。”
  杜彦的脸上露出一丝神往之色,他压低了声音,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咏嘆道。
  “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他没有说全诗,仅仅是这一句,便足以让整个官署安静下来。
  “钟郎官此举,才是真正为国举才,我等,是望尘莫及啊。”
  卫釗的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能再说出什么。
  他可以质疑刘奚的年龄和出身,却无法反驳这句已经传遍洛阳名士圈的绝妙诗句。
  那其中蕴含的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慨,足以压倒一切苍白的资歷质疑。
  钟雅面色不变,只是端起案上的清茶,浅啜一口。
  杜彦的话音落下,卫釗面色铁青,官署內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就在这有些僵硬的气氛中,角落里一位一直埋头整理简牘的书佐,名叫张穆的年轻人,迟疑地抬起头,轻声开口道。
  “几位郎君,关於这位刘奚,我倒是知道一些他的底细。”
  他官职低微,平时很少参与主官们的閒聊,此刻开口,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钟雅的目光投了过去,平和地说道:“但说无妨。”
  得到了许可,张穆才继续说道:“他乃是蜀汉先主之后,按理来说,还是那位安乐公的嫡子。”
  “安乐公?”
  杜彦的眉毛扬了起来,眼中透出浓厚的兴趣,“这倒是有点意思了。”
  安乐公,在晋国士人圈中,既是笑柄,也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
  他的后人,竟然要进入尚书台了。
  卫釗的脸上也露出一丝惊讶,但隨即又化为不屑,似乎觉得这样的出身更加上不得台面。
  张穆仿佛没有看到卫釗的表情,继续用平稳的语调敘述著他听来的消息:
  “不过听说他父亲废长而立幼,將他从继承人的位置上废黜了,而且过继给了旁支。不仅如此,前些时日,他又因为一些纠纷,得罪了一位宗室,差点惹来大祸。万幸的是,他靠著自己的急智,在洛水雅集上一举成名,这才解了围。”
  张穆的话不响,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杜彦和卫釗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寥寥数语,便將一个原本模糊的形象勾勒得清晰无比。
  之前那个写了首好诗的幸运小子的印象瞬间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曲折、也更加令人敬佩的故事:
  一位皇室后裔,本该是公爵的继承人,却被自己的父亲无情地拋弃。
  一个失意的少年,又遭到当朝权贵的打压,几乎陷入绝境。
  在人生的最低谷,他没有沉沦,反而凭藉自己超凡的才华绝地反击,在洛阳名士云集的场合为自己博出了一条生路。
  杜彦缓缓点头,脸上的表情从单纯的欣赏,变成了真正的敬重。
  他现在明白,那句“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背后,到底蕴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感慨。
  卫釗也彻底沉默了。
  他本想攻击刘奚没有根基,可现在看来,对方不仅有根基,还有一个足以让任何人心生同情的经歷。
  钟雅静静地听著,面色依旧严肃,没有任何变化。
  但在他心中,对刘奚的评价又上了一个台阶。
  才华固然可贵,但在逆境中磨礪出来的才华,才是真正的稀世之宝。
  心中第一次对读书人这三个字,產生了顛覆性的认知。
  “这小郎君,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东西?”
  周广宗在心中翻江倒海。
  制墨的秘法,那闻所未闻的“恆温燥箱”,还有之前在河畔舌战群儒时,信手拈来的绝妙诗句和滴水不漏的逻辑。
  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一个十五岁少年应该具备的范畴。
  这已经不是聪慧可以解释的了,这简直是妖孽!
  周广宗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的传奇故事。
  那些故事的主角,要么是偶遇仙人,得授天书;要么是山中隱士,身负绝学。
  他看著刘奚,越看越觉得不像凡人。
  难道郎君真的遇见过什么神仙异人?
  猛然间,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闯入了他的脑海——诸葛武侯!
  传说中,武侯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能造木牛流马,设八阵图,通晓奇门遁甲之术。
  眼下郎君所做的,不正是类似的事情吗?
  用几块木板、木炭和草木灰,造出能夺天地造化、缩短光阴的宝箱。
  这等手段,与传说中武侯的经天纬地之才,何其相似。
  一个荒诞却又让他心头火热的念头,不可遏制地冒了出来:“莫非郎君是武侯的隔代传人不成?否则如何解释这一切?”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疯狂滋长。
  他越想越觉得可能,毕竟之前郎君就拿出过武侯的古籍献给了荀府。
  这一点还是刘奚並没有瞒著过手下那几人。
  唯有如此,才能解释郎君为何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沉的城府、渊博的知识和鬼神莫测的手段。
  毕竟刘奚从某种意思上来说,確实和诸葛亮能够扯上关係,虽然也不多就是了。
  当周广宗还沉浸在这惊涛骇浪般的猜测中,看向刘奚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忠诚,演变成了敬畏。
  “快,”刘奚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期待,“现在,我们只需要等待。”
  夕阳的余暉透过洛阳宫高大的窗欞,將一道道拉长的光斑投射在堆积如山的简牘上。
  这里是尚书台,晋国的中枢所在。
  战后的洛阳百废待兴,尚书台的官署內更是终日繁忙不休。
  与后世那动輒数千人的庞大中枢不同,晋代的尚书台编制精悍,核心官吏並不多。
  大部分具体执行的人力都在下属的官署和地方。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中枢决策与审核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重在签批之权。
  度支曹的官署內,隨著最后一批统计文书被封存入库,紧绷了一天的气氛终於鬆弛下来。
  几位郎官放下了手中的笔,开始閒聊起来。
  钟雅正端坐於自己的席位上,轻轻揉著眉心。
  他神態雍容,即便面带疲惫,腰背依旧挺得笔直。
  下首不远处,金部郎卫釗正有些百无聊赖地拨弄手中的毛笔。
  “说起来,”
  对面的仓部郎杜彦率先打破了沉默,他为人圆融,脸上总是带著几分和气。
  “钟郎官,今日我从吏部过来,听闻吏部的徵辟文书已经发出去了。算算脚程,你举荐的那位少年英才刘奚,估计三日內就会来咱们尚书台报导了。”
  此言一出,卫釗斜睨了钟雅一眼。
  “十五岁,尚未及冠,就入了尚书台。钟郎官真是慧眼识珠。只是不知,这位刘郎君是出自哪家高门之后?我等孤陋寡闻,竟从未听说过。”
  这话问得相当不客气,几乎是当面质疑钟雅任人唯亲。
  杜彦脸上笑容一僵,连忙想打个圆场。
  谁都知道卫釗一直想將自己的姻亲安插到尚书台,只是苦於一直寻不到合適的时机。
  一个郎官的职位,竟然推荐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更令人意外的是,吏部竟然就这样轻易地批准了。
  钟雅却缓缓放下了揉著眉心的手,睁开眼,目光平静地迎向卫釗的挑衅。
  “用人以才,不以年岁;举贤以能,不问出身。”
  短短十六个字,掷地有声,將卫釗所有关於年龄和背景的潜在攻击都挡了回去。
  卫釗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他乾笑两声。
  “钟郎官果然高义,心怀天下寒门,我等只顾门第,实在是眼界窄了,佩服,佩服。”
  “何郎官此言差矣。”
  关键时刻,还是仓部郎杜彦站了出来。
  他笑著摆了摆手,为钟雅解围,也將话题引向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或许我等確实不知刘奚的家世,但他的才能,洛水之畔的诸位名士可是亲眼见证的。”
  杜彦的脸上露出一丝神往之色,他压低了声音,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咏嘆道。
  “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他没有说全诗,仅仅是这一句,便足以让整个官署安静下来。
  “钟郎官此举,才是真正为国举才,我等,是望尘莫及啊。”
  卫釗的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能再说出什么。
  他可以质疑刘奚的年龄和出身,却无法反驳这句已经传遍洛阳名士圈的绝妙诗句。
  那其中蕴含的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慨,足以压倒一切苍白的资歷质疑。
  钟雅面色不变,只是端起案上的清茶,浅啜一口。
  杜彦的话音落下,卫釗面色铁青,官署內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就在这有些僵硬的气氛中,角落里一位一直埋头整理简牘的书佐,名叫张穆的年轻人,迟疑地抬起头,轻声开口道。
  “几位郎君,关於这位刘奚,我倒是知道一些他的底细。”
  他官职低微,平时很少参与主官们的閒聊,此刻开口,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钟雅的目光投了过去,平和地说道:“但说无妨。”
  得到了许可,张穆才继续说道:“他乃是蜀汉先主之后,按理来说,还是那位安乐公的嫡子。”
  “安乐公?”
  杜彦的眉毛扬了起来,眼中透出浓厚的兴趣,“这倒是有点意思了。”
  安乐公,在晋国士人圈中,既是笑柄,也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
  他的后人,竟然要进入尚书台了。
  卫釗的脸上也露出一丝惊讶,但隨即又化为不屑,似乎觉得这样的出身更加上不得台面。
  张穆仿佛没有看到卫釗的表情,继续用平稳的语调敘述著他听来的消息:
  “不过听说他父亲废长而立幼,將他从继承人的位置上废黜了,而且过继给了旁支。不仅如此,前些时日,他又因为一些纠纷,得罪了一位宗室,差点惹来大祸。万幸的是,他靠著自己的急智,在洛水雅集上一举成名,这才解了围。”
  张穆的话不响,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杜彦和卫釗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寥寥数语,便將一个原本模糊的形象勾勒得清晰无比。
  之前那个写了首好诗的幸运小子的印象瞬间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曲折、也更加令人敬佩的故事:
  一位皇室后裔,本该是公爵的继承人,却被自己的父亲无情地拋弃。
  一个失意的少年,又遭到当朝权贵的打压,几乎陷入绝境。
  在人生的最低谷,他没有沉沦,反而凭藉自己超凡的才华绝地反击,在洛阳名士云集的场合为自己博出了一条生路。
  杜彦缓缓点头,脸上的表情从单纯的欣赏,变成了真正的敬重。
  他现在明白,那句“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背后,到底蕴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感慨。
  卫釗也彻底沉默了。
  他本想攻击刘奚没有根基,可现在看来,对方不仅有根基,还有一个足以让任何人心生同情的经歷。
  钟雅静静地听著,面色依旧严肃,没有任何变化。
  但在他心中,对刘奚的评价又上了一个台阶。
  才华固然可贵,但在逆境中磨礪出来的才华,才是真正的稀世之宝。
  心中第一次对读书人这三个字,產生了顛覆性的认知。
  “这小郎君,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东西?”
  周广宗在心中翻江倒海。
  制墨的秘法,那闻所未闻的“恆温燥箱”,还有之前在河畔舌战群儒时,信手拈来的绝妙诗句和滴水不漏的逻辑。
  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一个十五岁少年应该具备的范畴。
  这已经不是聪慧可以解释的了,这简直是妖孽!
  周广宗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的传奇故事。
  那些故事的主角,要么是偶遇仙人,得授天书;要么是山中隱士,身负绝学。
  他看著刘奚,越看越觉得不像凡人。
  难道郎君真的遇见过什么神仙异人?
  猛然间,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闯入了他的脑海——诸葛武侯!
  传说中,武侯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能造木牛流马,设八阵图,通晓奇门遁甲之术。
  眼下郎君所做的,不正是类似的事情吗?
  用几块木板、木炭和草木灰,造出能夺天地造化、缩短光阴的宝箱。
  这等手段,与传说中武侯的经天纬地之才,何其相似。
  一个荒诞却又让他心头火热的念头,不可遏制地冒了出来:“莫非郎君是武侯的隔代传人不成?否则如何解释这一切?”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疯狂滋长。
  他越想越觉得可能,毕竟之前郎君就拿出过武侯的古籍献给了荀府。
  这一点还是刘奚並没有瞒著过手下那几人。
  唯有如此,才能解释郎君为何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沉的城府、渊博的知识和鬼神莫测的手段。
  毕竟刘奚从某种意思上来说,確实和诸葛亮能够扯上关係,虽然也不多就是了。
  当周广宗还沉浸在这惊涛骇浪般的猜测中,看向刘奚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忠诚,演变成了敬畏。
  “快,”刘奚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期待,“现在,我们只需要等待。”
  夕阳的余暉透过洛阳宫高大的窗欞,將一道道拉长的光斑投射在堆积如山的简牘上。
  这里是尚书台,晋国的中枢所在。
  战后的洛阳百废待兴,尚书台的官署內更是终日繁忙不休。
  与后世那动輒数千人的庞大中枢不同,晋代的尚书台编制精悍,核心官吏並不多。
  大部分具体执行的人力都在下属的官署和地方。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中枢决策与审核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重在签批之权。
  度支曹的官署內,隨著最后一批统计文书被封存入库,紧绷了一天的气氛终於鬆弛下来。
  几位郎官放下了手中的笔,开始閒聊起来。
  钟雅正端坐於自己的席位上,轻轻揉著眉心。
  他神態雍容,即便面带疲惫,腰背依旧挺得笔直。
  下首不远处,金部郎卫釗正有些百无聊赖地拨弄手中的毛笔。
  “说起来,”
  对面的仓部郎杜彦率先打破了沉默,他为人圆融,脸上总是带著几分和气。
  “钟郎官,今日我从吏部过来,听闻吏部的徵辟文书已经发出去了。算算脚程,你举荐的那位少年英才刘奚,估计三日內就会来咱们尚书台报导了。”
  此言一出,卫釗斜睨了钟雅一眼。
  “十五岁,尚未及冠,就入了尚书台。钟郎官真是慧眼识珠。只是不知,这位刘郎君是出自哪家高门之后?我等孤陋寡闻,竟从未听说过。”
  这话问得相当不客气,几乎是当面质疑钟雅任人唯亲。
  杜彦脸上笑容一僵,连忙想打个圆场。
  谁都知道卫釗一直想將自己的姻亲安插到尚书台,只是苦於一直寻不到合適的时机。
  一个郎官的职位,竟然推荐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更令人意外的是,吏部竟然就这样轻易地批准了。
  钟雅却缓缓放下了揉著眉心的手,睁开眼,目光平静地迎向卫釗的挑衅。
  “用人以才,不以年岁;举贤以能,不问出身。”
  短短十六个字,掷地有声,將卫釗所有关於年龄和背景的潜在攻击都挡了回去。
  卫釗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他乾笑两声。
  “钟郎官果然高义,心怀天下寒门,我等只顾门第,实在是眼界窄了,佩服,佩服。”
  “何郎官此言差矣。”
  关键时刻,还是仓部郎杜彦站了出来。
  他笑著摆了摆手,为钟雅解围,也將话题引向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或许我等確实不知刘奚的家世,但他的才能,洛水之畔的诸位名士可是亲眼见证的。”
  杜彦的脸上露出一丝神往之色,他压低了声音,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咏嘆道。
  “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他没有说全诗,仅仅是这一句,便足以让整个官署安静下来。
  “钟郎官此举,才是真正为国举才,我等,是望尘莫及啊。”
  卫釗的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能再说出什么。
  他可以质疑刘奚的年龄和出身,却无法反驳这句已经传遍洛阳名士圈的绝妙诗句。
  那其中蕴含的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慨,足以压倒一切苍白的资歷质疑。
  钟雅面色不变,只是端起案上的清茶,浅啜一口。
  杜彦的话音落下,卫釗面色铁青,官署內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就在这有些僵硬的气氛中,角落里一位一直埋头整理简牘的书佐,名叫张穆的年轻人,迟疑地抬起头,轻声开口道。
  “几位郎君,关於这位刘奚,我倒是知道一些他的底细。”
  他官职低微,平时很少参与主官们的閒聊,此刻开口,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钟雅的目光投了过去,平和地说道:“但说无妨。”
  得到了许可,张穆才继续说道:“他乃是蜀汉先主之后,按理来说,还是那位安乐公的嫡子。”
  “安乐公?”
  杜彦的眉毛扬了起来,眼中透出浓厚的兴趣,“这倒是有点意思了。”
  安乐公,在晋国士人圈中,既是笑柄,也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
  他的后人,竟然要进入尚书台了。
  卫釗的脸上也露出一丝惊讶,但隨即又化为不屑,似乎觉得这样的出身更加上不得台面。
  张穆仿佛没有看到卫釗的表情,继续用平稳的语调敘述著他听来的消息:
  “不过听说他父亲废长而立幼,將他从继承人的位置上废黜了,而且过继给了旁支。不仅如此,前些时日,他又因为一些纠纷,得罪了一位宗室,差点惹来大祸。万幸的是,他靠著自己的急智,在洛水雅集上一举成名,这才解了围。”
  张穆的话不响,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杜彦和卫釗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寥寥数语,便將一个原本模糊的形象勾勒得清晰无比。
  之前那个写了首好诗的幸运小子的印象瞬间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曲折、也更加令人敬佩的故事:
  一位皇室后裔,本该是公爵的继承人,却被自己的父亲无情地拋弃。
  一个失意的少年,又遭到当朝权贵的打压,几乎陷入绝境。
  在人生的最低谷,他没有沉沦,反而凭藉自己超凡的才华绝地反击,在洛阳名士云集的场合为自己博出了一条生路。
  杜彦缓缓点头,脸上的表情从单纯的欣赏,变成了真正的敬重。
  他现在明白,那句“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背后,到底蕴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感慨。
  卫釗也彻底沉默了。
  他本想攻击刘奚没有根基,可现在看来,对方不仅有根基,还有一个足以让任何人心生同情的经歷。
  钟雅静静地听著,面色依旧严肃,没有任何变化。
  但在他心中,对刘奚的评价又上了一个台阶。
  才华固然可贵,但在逆境中磨礪出来的才华,才是真正的稀世之宝。
  心中第一次对读书人这三个字,產生了顛覆性的认知。
  “这小郎君,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东西?”
  周广宗在心中翻江倒海。
  制墨的秘法,那闻所未闻的“恆温燥箱”,还有之前在河畔舌战群儒时,信手拈来的绝妙诗句和滴水不漏的逻辑。
  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一个十五岁少年应该具备的范畴。
  这已经不是聪慧可以解释的了,这简直是妖孽!
  周广宗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的传奇故事。
  那些故事的主角,要么是偶遇仙人,得授天书;要么是山中隱士,身负绝学。
  他看著刘奚,越看越觉得不像凡人。
  难道郎君真的遇见过什么神仙异人?
  猛然间,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闯入了他的脑海——诸葛武侯!
  传说中,武侯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能造木牛流马,设八阵图,通晓奇门遁甲之术。
  眼下郎君所做的,不正是类似的事情吗?
  用几块木板、木炭和草木灰,造出能夺天地造化、缩短光阴的宝箱。
  这等手段,与传说中武侯的经天纬地之才,何其相似。
  一个荒诞却又让他心头火热的念头,不可遏制地冒了出来:“莫非郎君是武侯的隔代传人不成?否则如何解释这一切?”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疯狂滋长。
  他越想越觉得可能,毕竟之前郎君就拿出过武侯的古籍献给了荀府。
  这一点还是刘奚並没有瞒著过手下那几人。
  唯有如此,才能解释郎君为何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沉的城府、渊博的知识和鬼神莫测的手段。
  毕竟刘奚从某种意思上来说,確实和诸葛亮能够扯上关係,虽然也不多就是了。
  当周广宗还沉浸在这惊涛骇浪般的猜测中,看向刘奚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忠诚,演变成了敬畏。
  “快,”刘奚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期待,“现在,我们只需要等待。”
  夕阳的余暉透过洛阳宫高大的窗欞,將一道道拉长的光斑投射在堆积如山的简牘上。
  这里是尚书台,晋国的中枢所在。
  战后的洛阳百废待兴,尚书台的官署內更是终日繁忙不休。
  与后世那动輒数千人的庞大中枢不同,晋代的尚书台编制精悍,核心官吏並不多。
  大部分具体执行的人力都在下属的官署和地方。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中枢决策与审核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重在签批之权。
  度支曹的官署內,隨著最后一批统计文书被封存入库,紧绷了一天的气氛终於鬆弛下来。
  几位郎官放下了手中的笔,开始閒聊起来。
  钟雅正端坐於自己的席位上,轻轻揉著眉心。
  他神態雍容,即便面带疲惫,腰背依旧挺得笔直。
  下首不远处,金部郎卫釗正有些百无聊赖地拨弄手中的毛笔。
  “说起来,”
  对面的仓部郎杜彦率先打破了沉默,他为人圆融,脸上总是带著几分和气。
  “钟郎官,今日我从吏部过来,听闻吏部的徵辟文书已经发出去了。算算脚程,你举荐的那位少年英才刘奚,估计三日內就会来咱们尚书台报导了。”
  此言一出,卫釗斜睨了钟雅一眼。
  “十五岁,尚未及冠,就入了尚书台。钟郎官真是慧眼识珠。只是不知,这位刘郎君是出自哪家高门之后?我等孤陋寡闻,竟从未听说过。”
  这话问得相当不客气,几乎是当面质疑钟雅任人唯亲。
  杜彦脸上笑容一僵,连忙想打个圆场。
  谁都知道卫釗一直想將自己的姻亲安插到尚书台,只是苦於一直寻不到合適的时机。
  一个郎官的职位,竟然推荐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更令人意外的是,吏部竟然就这样轻易地批准了。
  钟雅却缓缓放下了揉著眉心的手,睁开眼,目光平静地迎向卫釗的挑衅。
  “用人以才,不以年岁;举贤以能,不问出身。”
  短短十六个字,掷地有声,將卫釗所有关於年龄和背景的潜在攻击都挡了回去。
  卫釗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他乾笑两声。
  “钟郎官果然高义,心怀天下寒门,我等只顾门第,实在是眼界窄了,佩服,佩服。”
  “何郎官此言差矣。”
  关键时刻,还是仓部郎杜彦站了出来。
  他笑著摆了摆手,为钟雅解围,也將话题引向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或许我等確实不知刘奚的家世,但他的才能,洛水之畔的诸位名士可是亲眼见证的。”
  杜彦的脸上露出一丝神往之色,他压低了声音,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咏嘆道。
  “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他没有说全诗,仅仅是这一句,便足以让整个官署安静下来。
  “钟郎官此举,才是真正为国举才,我等,是望尘莫及啊。”
  卫釗的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能再说出什么。
  他可以质疑刘奚的年龄和出身,却无法反驳这句已经传遍洛阳名士圈的绝妙诗句。
  那其中蕴含的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慨,足以压倒一切苍白的资歷质疑。
  钟雅面色不变,只是端起案上的清茶,浅啜一口。
  杜彦的话音落下,卫釗面色铁青,官署內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就在这有些僵硬的气氛中,角落里一位一直埋头整理简牘的书佐,名叫张穆的年轻人,迟疑地抬起头,轻声开口道。
  “几位郎君,关於这位刘奚,我倒是知道一些他的底细。”
  他官职低微,平时很少参与主官们的閒聊,此刻开口,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钟雅的目光投了过去,平和地说道:“但说无妨。”
  得到了许可,张穆才继续说道:“他乃是蜀汉先主之后,按理来说,还是那位安乐公的嫡子。”
  “安乐公?”
  杜彦的眉毛扬了起来,眼中透出浓厚的兴趣,“这倒是有点意思了。”
  安乐公,在晋国士人圈中,既是笑柄,也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
  他的后人,竟然要进入尚书台了。
  卫釗的脸上也露出一丝惊讶,但隨即又化为不屑,似乎觉得这样的出身更加上不得台面。
  张穆仿佛没有看到卫釗的表情,继续用平稳的语调敘述著他听来的消息:
  “不过听说他父亲废长而立幼,將他从继承人的位置上废黜了,而且过继给了旁支。不仅如此,前些时日,他又因为一些纠纷,得罪了一位宗室,差点惹来大祸。万幸的是,他靠著自己的急智,在洛水雅集上一举成名,这才解了围。”
  张穆的话不响,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杜彦和卫釗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寥寥数语,便將一个原本模糊的形象勾勒得清晰无比。
  之前那个写了首好诗的幸运小子的印象瞬间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曲折、也更加令人敬佩的故事:
  一位皇室后裔,本该是公爵的继承人,却被自己的父亲无情地拋弃。
  一个失意的少年,又遭到当朝权贵的打压,几乎陷入绝境。
  在人生的最低谷,他没有沉沦,反而凭藉自己超凡的才华绝地反击,在洛阳名士云集的场合为自己博出了一条生路。
  杜彦缓缓点头,脸上的表情从单纯的欣赏,变成了真正的敬重。
  他现在明白,那句“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背后,到底蕴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感慨。
  卫釗也彻底沉默了。
  他本想攻击刘奚没有根基,可现在看来,对方不仅有根基,还有一个足以让任何人心生同情的经歷。
  钟雅静静地听著,面色依旧严肃,没有任何变化。
  但在他心中,对刘奚的评价又上了一个台阶。
  才华固然可贵,但在逆境中磨礪出来的才华,才是真正的稀世之宝。
  心中第一次对读书人这三个字,產生了顛覆性的认知。
  “这小郎君,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东西?”
  周广宗在心中翻江倒海。
  制墨的秘法,那闻所未闻的“恆温燥箱”,还有之前在河畔舌战群儒时,信手拈来的绝妙诗句和滴水不漏的逻辑。
  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一个十五岁少年应该具备的范畴。
  这已经不是聪慧可以解释的了,这简直是妖孽!
  周广宗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的传奇故事。
  那些故事的主角,要么是偶遇仙人,得授天书;要么是山中隱士,身负绝学。
  他看著刘奚,越看越觉得不像凡人。
  难道郎君真的遇见过什么神仙异人?
  猛然间,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闯入了他的脑海——诸葛武侯!
  传说中,武侯不仅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能造木牛流马,设八阵图,通晓奇门遁甲之术。
  眼下郎君所做的,不正是类似的事情吗?
  用几块木板、木炭和草木灰,造出能夺天地造化、缩短光阴的宝箱。
  这等手段,与传说中武侯的经天纬地之才,何其相似。
  一个荒诞却又让他心头火热的念头,不可遏制地冒了出来:“莫非郎君是武侯的隔代传人不成?否则如何解释这一切?”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疯狂滋长。
  他越想越觉得可能,毕竟之前郎君就拿出过武侯的古籍献给了荀府。
  这一点还是刘奚並没有瞒著过手下那几人。
  唯有如此,才能解释郎君为何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沉的城府、渊博的知识和鬼神莫测的手段。
  毕竟刘奚从某种意思上来说,確实和诸葛亮能够扯上关係,虽然也不多就是了。
  当周广宗还沉浸在这惊涛骇浪般的猜测中,看向刘奚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忠诚,演变成了敬畏。
  “快,”刘奚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期待,“现在,我们只需要等待。”
  夕阳的余暉透过洛阳宫高大的窗欞,將一道道拉长的光斑投射在堆积如山的简牘上。
  这里是尚书台,晋国的中枢所在。
  战后的洛阳百废待兴,尚书台的官署內更是终日繁忙不休。
  与后世那动輒数千人的庞大中枢不同,晋代的尚书台编制精悍,核心官吏並不多。
  大部分具体执行的人力都在下属的官署和地方。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中枢决策与审核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重在签批之权。
  度支曹的官署內,隨著最后一批统计文书被封存入库,紧绷了一天的气氛终於鬆弛下来。
  几位郎官放下了手中的笔,开始閒聊起来。
  钟雅正端坐於自己的席位上,轻轻揉著眉心。
  他神態雍容,即便面带疲惫,腰背依旧挺得笔直。
  下首不远处,金部郎卫釗正有些百无聊赖地拨弄手中的毛笔。
  “说起来,”
  对面的仓部郎杜彦率先打破了沉默,他为人圆融,脸上总是带著几分和气。
  “钟郎官,今日我从吏部过来,听闻吏部的徵辟文书已经发出去了。算算脚程,你举荐的那位少年英才刘奚,估计三日內就会来咱们尚书台报导了。”
  此言一出,卫釗斜睨了钟雅一眼。
  “十五岁,尚未及冠,就入了尚书台。钟郎官真是慧眼识珠。只是不知,这位刘郎君是出自哪家高门之后?我等孤陋寡闻,竟从未听说过。”
  这话问得相当不客气,几乎是当面质疑钟雅任人唯亲。
  杜彦脸上笑容一僵,连忙想打个圆场。
  谁都知道卫釗一直想將自己的姻亲安插到尚书台,只是苦於一直寻不到合適的时机。
  一个郎官的职位,竟然推荐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更令人意外的是,吏部竟然就这样轻易地批准了。
  钟雅却缓缓放下了揉著眉心的手,睁开眼,目光平静地迎向卫釗的挑衅。
  “用人以才,不以年岁;举贤以能,不问出身。”
  短短十六个字,掷地有声,將卫釗所有关於年龄和背景的潜在攻击都挡了回去。
  卫釗的脸色顿时有些难看,他乾笑两声。
  “钟郎官果然高义,心怀天下寒门,我等只顾门第,实在是眼界窄了,佩服,佩服。”
  “何郎官此言差矣。”
  关键时刻,还是仓部郎杜彦站了出来。
  他笑著摆了摆手,为钟雅解围,也將话题引向了无可辩驳的事实。
  “或许我等確实不知刘奚的家世,但他的才能,洛水之畔的诸位名士可是亲眼见证的。”
  杜彦的脸上露出一丝神往之色,他压低了声音,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咏嘆道。
  “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他没有说全诗,仅仅是这一句,便足以让整个官署安静下来。
  “钟郎官此举,才是真正为国举才,我等,是望尘莫及啊。”
  卫釗的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能再说出什么。
  他可以质疑刘奚的年龄和出身,却无法反驳这句已经传遍洛阳名士圈的绝妙诗句。
  那其中蕴含的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慨,足以压倒一切苍白的资歷质疑。
  钟雅面色不变,只是端起案上的清茶,浅啜一口。
  杜彦的话音落下,卫釗面色铁青,官署內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就在这有些僵硬的气氛中,角落里一位一直埋头整理简牘的书佐,名叫张穆的年轻人,迟疑地抬起头,轻声开口道。
  “几位郎君,关於这位刘奚,我倒是知道一些他的底细。”
  他官职低微,平时很少参与主官们的閒聊,此刻开口,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钟雅的目光投了过去,平和地说道:“但说无妨。”
  得到了许可,张穆才继续说道:“他乃是蜀汉先主之后,按理来说,还是那位安乐公的嫡子。”
  “安乐公?”
  杜彦的眉毛扬了起来,眼中透出浓厚的兴趣,“这倒是有点意思了。”
  安乐公,在晋国士人圈中,既是笑柄,也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话题。
  他的后人,竟然要进入尚书台了。
  卫釗的脸上也露出一丝惊讶,但隨即又化为不屑,似乎觉得这样的出身更加上不得台面。
  张穆仿佛没有看到卫釗的表情,继续用平稳的语调敘述著他听来的消息:
  “不过听说他父亲废长而立幼,將他从继承人的位置上废黜了,而且过继给了旁支。不仅如此,前些时日,他又因为一些纠纷,得罪了一位宗室,差点惹来大祸。万幸的是,他靠著自己的急智,在洛水雅集上一举成名,这才解了围。”
  张穆的话不响,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杜彦和卫釗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寥寥数语,便將一个原本模糊的形象勾勒得清晰无比。
  之前那个写了首好诗的幸运小子的印象瞬间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曲折、也更加令人敬佩的故事:
  一位皇室后裔,本该是公爵的继承人,却被自己的父亲无情地拋弃。
  一个失意的少年,又遭到当朝权贵的打压,几乎陷入绝境。
  在人生的最低谷,他没有沉沦,反而凭藉自己超凡的才华绝地反击,在洛阳名士云集的场合为自己博出了一条生路。
  杜彦缓缓点头,脸上的表情从单纯的欣赏,变成了真正的敬重。
  他现在明白,那句“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背后,到底蕴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感慨。
  卫釗也彻底沉默了。
  他本想攻击刘奚没有根基,可现在看来,对方不仅有根基,还有一个足以让任何人心生同情的经歷。
  钟雅静静地听著,面色依旧严肃,没有任何变化。
  但在他心中,对刘奚的评价又上了一个台阶。
  才华固然可贵,但在逆境中磨礪出来的才华,才是真正的稀世之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