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清浊两途皆不取,樊笼之內觅虎臣
清晨的微光刚刚刺破窗纸,刘奚正坐在案前,校对著一卷前朝的古籍。
坊间的寧静被三声叩门声打断。
篤、篤、篤。
刘奚放下手中的竹简,起身开门。
门外停著一辆牛车,车旁站著两人,皆著皂色襴衫。
为首的一人年纪稍长,嘴上蓄著短须。
“请问,此处可是刘奚小郎君的住处?”
来人的语气很是客气。
刘奚頷首:“我便是。”
那人神情顿时鬆弛下来,嘴角咧开,露出一口整齐的牙。
他向前走了一步,声音也热络了许多。
“別紧张,”他摆了摆手,“在下陈康,在尚书省里当差,说起来,咱们以后就是同僚了,我也是位令史。”
身旁那个年轻些的吏员,则安静地捧著一个文书匣。
陈康接过文书匣,取出一卷扎好的竹简,郑重地展开。
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庄重的语调念道:
“度支曹郎钟雅上启,言刘奚,洛阳开阳里坊人士。少而有贤名,笔札敏赡,文法可任。台议以为可使於令史之职。今辟刘奚为尚书令史,权隶度支曹,入台听使。奉到辟命,谨当期诣省,试满一月,以功过为簿。”
念罢他將竹简仔细卷好,亲手递给刘奚,脸上的笑容又回来了。
“小郎君,机会来了。”
陈康用手肘轻轻碰了碰刘奚的胳膊,“三日之內,卯时之前到尚书台南门,別误了时辰。”
“你头一天去,能多早就多早。先到南门旁的值房来寻我,记住我叫陈康。我得领著你先去造吏员名册,然后领取自己的小印。”
他指了指自己腰间掛著的一块印。
“这东西金贵。没它,你就是尚书令的亲儿子,也休想踏进那道门一步。”
陈康一字一顿地说完,爽朗地笑了一声,便转身登上了牛车。
牛车启动,车轴发出一声沉闷的呻吟,缓缓驶离。
刘奚站在原地,晨风灌入衣袍。
他握著手中的竹简,上面似乎还残留著陈康手心的温度。
尚书令史,这四个字在旁人听来,分量十足。
同样的官名,在不同时代的贵重程度也不一样。
再过几百年,这虽是流外官,不入九品,但却是入流的预备役。
只要考核通过,便能转为堂堂正正的流內官。
相较於地位卑贱、永无出头之日的胥吏,这无疑是一个能摸到青云之路的绝佳起点。
“恭喜郎君!贺喜郎君!”
院內的眾人纷纷前来道贺,脸上洋溢著真诚的喜悦,“这可是尚书台的令史,天子脚下,中枢之地,十足的官身啊!”
在他们眼中,这已经是一个十品芝麻官,是这些凡俗之人需要仰望的存在。
刘奚一一还礼,他没有在眾人的恭维中停留太久,而是叫上了周广宗,让他陪著自己去了一趟伯父刘玄的家。
礼物是早就备好的,一坛上好的吴兴郡產的若下酒,並一块用油纸细包好的腊肉。
刘玄的家宅並不奢华,却处处透著洁净。
他正在庭中修剪杂草,见到刘奚提著东西进来,先是一愣,隨即笑著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
“阿奚,你这是做什么?
刘奚恭敬地將礼物放下,“今日之成就,全赖伯父帮助。这点微薄心意,不成敬意。”
“才得了官职,俸禄还没发下来,倒先学著送礼了。”
刘玄欣慰地看著他,点了点头。
刘玄朝內堂扬声道:“夫人,阿奚来了。今晚的晚宴,便有劳你亲自去庖厨操持一番。”
內堂传来一个温婉的回应:“知道了。”
刘奚大惊失色,连忙上前一步,躬身阻止道。
“万万不可!侄儿前来拜见,怎敢劳动伯母大驾。”
在当时,主母亲自下厨,是招待身份对等或极其尊贵的客人才有的最高礼节。
刘奚作为晚辈,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
刘玄却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
“阿奚,坐。从你接到任命文书的那一刻起,便不再仅仅是我的侄儿刘奚了。”
“所以今日,不单单是家宴,而是接待同僚的宴请。”
过了一会,食案上的菜餚已经微凉,显然今晚的重点並非饮宴。
除了周广宗拿了些肉跑到外面埋头吃以外,二人的心思都不在这些吃食上面。
刘玄亲自为刘奚斟满一杯酒,陶製耳杯在他粗礪的手中显得十分小巧。
他看著眼前的侄儿,眉宇间有少年人的英气,更有超乎年龄的沉静。
“阿奚,”刘玄开口,声音里带著复杂的感慨。
“我们刘家,自隨先帝入洛,出的不是武人,就是守业的庸人。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族里竟能出一个让你我都始料未及的……文人,名士。”
刘奚双手捧杯,向伯父的方向微微倾了倾,作为回应。
“伯父谬讚。洛水那点虚名,哪里能算得上名士。清谈误国,文人无甚大用,若真能自己选,我倒想去军府里谋个前程,凭实打实的军功说话。”
“投笔从戎?糊涂!”
刘玄將手中的耳杯在食案上重重一顿,几滴温热的酒水溅出。
“你当这是前汉,高祖皇帝以亭长之身都能提剑取天下?时代变了,如今是士族的天下,讲的是清浊之分!你可知何为清,何为浊?”
见刘奚不语,刘玄的语气稍缓,但沉重感却不减分毫。
“生而高门,便是清流,哪怕是紈絝子弟,起家也是清贵的官职。而寒门庶族,一旦沾了吏事和军府,便入浊流。军功听上去豪迈,可在那些大人物眼中,你斩的每一个首级,都让你身上的浊气更重一分,离清流更远一步。”
身为一名老禁军宿卫,刘玄很清楚其中的门道。
谈到此处,他甚至捏紧了拳头。
在这个世道,越干实事,越是被人鄙视。
“你在尚书台做令史,不是一辈子俯首案牘,踏入浊流,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跃入清流!”
刘玄眼中闪烁著谋划的光芒。
“尚书台,就是唯一的跳板。一旦你身在其中,便有两条路可走。”
“尚书台是天下文书匯总之所,你能藉此州郡太守,或是手握兵权的內外诸王府长史。得了他们的赏识,一纸徵辟文书,便可让你出任他们的主簿、参军。”
刘奚听完,沉吟片刻,没有立刻附和。
而是拿起自己的酒杯,看著杯中晃动的酒液,缓缓说道。
“伯父,这条路,听上去像是藤萝附於乔木。乔木高,则藤萝可攀天。但若乔木一倒……”
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很明白。这是一条將命运繫於他人身上的路。
攀附他人,如果攀附错了人,那下场可就惨了。
这种事情在这些年屡见不鲜,有些士族投资错了那些司马家的宗王,输了就是万劫不復。
刘玄眼中闪过浓烈的讚许:“不错,所以还有另外一条路。”
“你在度支曹任职,每日经手的便是钱粮军需、救灾賑恤的实务。这些文书,便是你的功劳簿。只要你做得好,不出差错,你的上官,无论是郎中还是僕射,都会在年末的考课中为你记上一笔。这份考课到了吏部,便是你的资本,可以转为都令史,正经的官身。”
“唉……”刘奚却发出一声长嘆,如同一盆冰水浇下。
这声嘆息,让刘玄心中的热切瞬间冷却。
他立刻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无论捷径还是正途,最终都要从吏转为官。
这中间,隔著一道天堑,那就是九品中正的品评。
九品中正制,品评士人,依据三条:家世、行状、才干。
吏部授官,皆以此为准。
刘氏早已不是高门,刘奚又出继了给了別人,而非袭爵。
乡品註定高不了,最多就是个中下或者中中。
“所以伯父,这也是条死路。我的考课功劳再厚,到了吏部那里,最多换来能吏的讚誉和百十石的赏钱,但想凭此跨入官的门槛,绝无可能!因为在他们眼中,吏的功劳,只能用来升吏的职;而官的位置,是为官的子弟准备的。”
刘奚对此有很清晰的认知,老老实实苦熬不知道多久才能转为官。
如钟氏、荀士的子弟,一进入中枢就是郎官,熬几年外放就是县令太守,然后再回到中枢。
比如荀蕤抱怨的清贵郎官,那可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追求不到的终点。
刘奚也没有想过用老实苦熬的办法,再过几年匈奴人就打过来,这中枢也只是个摆设而已。
到时候苦熬,只能去给匈奴当官了。
不过面对这位谨慎的伯父,还是需要一些说辞掩盖而已。
刘奚顿了顿,直接摊牌:
“我要走的路,是立功,然后破格提拔。”
“破格?”刘玄眉头一皱,“谈何容易。”
“在太平时节,自然是难如登天。”
刘奚的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但伯父,现在不是太平时节。如今是乱世。”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桌案上轻轻一点。
“乱世就意味著处处用人,处处缺人。尤其是那些残破的州郡,那些要跟胡人打交道的边地,那些高门士族的子弟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这些地方缺的不是埋头苦干的吏,而是能独当一面、稳定局势的官!”
刘玄的眼神变了,他意识到侄儿看到的是潜藏在危机之下的机会。
这也是实话,对於高门士族的子弟们来说,外放到贫穷或者危险的州郡,和坐牢没什么区別。
所以很多这些地方,都是一些吏暂摄地方长官之职,甚至没有地方长官。
刘奚继续说道:“高门子弟看不上这些苦差事,可朝廷不能没有官员去镇守。这就是我的机会。只是要走这条路,第一步便是要把尚书台的差事办得滴水不漏,然后打点上下,外放为郡县主簿、功曹。而眼下侄儿將前往度支曹赴任,人手实在捉襟见肘。”
他看著刘玄,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前几日,伯父为我寻的那两位护卫,都是禁军退下来的,极是得力。他们不多言,只做事,心中有规矩。有他们在,侄儿心中踏实许多。不知……是否还能再寻几个这样的人手?”
“哪有那么多好事。”
刘玄摇了摇头,语气乾脆。
“有门路的早就被各家王公府邸要去做了部曲,剩下的,要么彻底废了,要么都解甲归田了。能给你找到那两个,已是运气。这种人,可遇不可求。”
“原来如此。”
刘奚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失望,隨即像是想到了什么,眼中又重新燃起希望。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便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他试探著问道。
“侄儿听说,西市的官奴市场,时常会有些因罪被贬为奴的军户发卖。我想去那里,买些懂规矩的军士回来,既能看家护院,又能帮著处理文书杂务,不知是否可行?”
刘玄闻言,抚须点头。
“这倒是个路子,简单得很。官奴市场由少府管辖,我与那里的令丞有些交情。你需要多少人,我递个话过去,让他们把底子乾净、识文断字的优先挑出来给你,省得你自己去费心。”
然而刘奚接下来的话,却让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刘奚先是躬身道谢:“多谢伯父费心。”
隨即他抬起头,“伯父,寻常军士,侄儿自己去挑便可。我想请您帮忙递话的,是想要几个……”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清晰地吐出了最后四个字:
“基层军官。”
刘玄脸上的从容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双眼眯起,像是在重新审视这个侄儿。
“阿奚,”他的声音沉了下来,“你再说一遍,你要什么人?”
这已经不是疑问,而是质询。
上一次,刘奚说要两个护卫,他理解为少年人求个心安。
可这一次,刘奚张口就要军官,这性质就完全变了。
护卫是盾,用来防身。
而军官,是刀,是剑,是组织起力量的核心。
一个十五岁的尚书令史,要刀剑做什么?
要知道周和莫二人,本身就有做军官才能。
刘奚没有被伯父的气势压倒,他依旧平静地陈述著自己的理由。
“伯父想过没有,朝廷会把什么样的实缺,丟给一个没有根基、急於上位的年轻人?”
他没有等刘玄回答,便自问自答:“不会是江南富庶之地,只可能是那些蛮族环伺、盗匪横行、地方豪强不听王化的残破州郡!”
“到了那里,侄儿无依无靠,手中除了一纸任命,一无所有。我面对的,將是手握部曲的坞堡主,是不听號令的骄兵悍將。届时我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几个抄写文书的奴僕,而是能帮我训练乡勇、清点武库、乃至在危急时刻能守住县衙的臂助。”
这个理由,其实很蹩脚。
刘玄冷笑一声,打断了他。
“阿奚,你是在我面前,也学会用官场上的辞令了吗?说吧,你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你是不是想蓄养私兵?”
私兵二字,重如千钧,这是足以让整个家族万劫不復的罪名。
这里可是洛阳,一个小小的令史居然有蓄养私兵的念头。
在乡下自己偷偷养些部曲就算了,同样的事情放在洛阳可不是一个概念。
刘奚心中一凛,但他知道,此刻绝不能退缩。
“伯父,侄儿自有分寸,不会让人抓到任何把柄。我这是在为那一天做准备!”
“这些人,今日在我手下是吏,是奴。可到了我外放的那一天,他们就是我能站稳脚跟的唯一根基。”
刘奚说的那一天,是洛阳城破的那一天。
只是在刘玄耳朵里面,当成了是外放的那一天。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欺骗。
如果刘奚真的说出这个事实,恐怕伯父会把自己当成疯子。
刘玄久久没有说话。
他发现这个侄子走的每一步,都指向一个遥远但明確的目標。
想反驳,却发现侄儿的话逻辑严密,完全站得住脚。
乱世之中,一个毫无根基的官员去地方赴任,下场往往悽惨。
提前准备力量,是再正常不过的自保之举。
最终刘玄长长地嘆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件事,我帮你。这些人握在你手里,是福是祸,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你好自为之。”
刘玄没有再问你要做什么这种话,因为他知道,问了也得不到真实的答案。
在这乱世里,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力量,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
买军官当奴僕?这念头,狂悖至极,又清醒至极。
也只有这种时候,才会有大量的军官进入奴市。
刘玄自认为是个谨慎的人,也是这份谨慎让他多年以后成为刘备后裔中唯一逃出去的人。
可这个侄儿好像在把自己推到火坑里面。
是立刻喝止他,保全家族一时的安稳?
还是顺著他的意,给他递上刀,赌一个未知的未来?
赌他,是会引火烧身,將整个刘氏拖入万劫不復的深渊。
还是能在这龙蛇並起的乱世中,真的杀出一条血路,让家族拥有真正的立足之地。
刘玄的目光扫过堂內,扫过那些祖辈传下来的器物。
守成,在这乱世里等於坐以待毙。
他想到了自己的先祖,那位五十岁入蜀开创基业的昭烈皇帝。
而如今,刘氏子孙只能在洛阳夹著尾巴做人。
要说甘心不甘心,肯定也有几分不甘心。
刘玄没有回答刘奚的问题,而是转过头,对著堂外沉声喊道:
“来人,去把阳儿叫来。”
片刻之后,一个与刘奚年岁相仿的少年快步走了进来。
来人身形挺拔,手掌和指节处有习武留下的薄茧。
少年先是对著刘玄躬身行礼,而后才好奇地看向席上的刘奚。
“见过兄长。”
“阳儿,”
刘玄指著刘奚,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这是从明日起,你便跟著你兄长,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多看,多听,少说。”
少年愣了一下,但立刻躬身应道:“是。”
“这是我的么子,刘阳,今年十四。他读过书,弓马也还嫻熟。就让他给你当个亲隨,帮你跑腿办事。”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一字一顿地补充道:
“自己人,总比外人信得过。”
刘奚也没有想过用老实苦熬的办法,再过几年匈奴人就打过来,这中枢也只是个摆设而已。
到时候苦熬,只能去给匈奴当官了。
不过面对这位谨慎的伯父,还是需要一些说辞掩盖而已。
刘奚顿了顿,直接摊牌:
“我要走的路,是立功,然后破格提拔。”
“破格?”刘玄眉头一皱,“谈何容易。”
“在太平时节,自然是难如登天。”
刘奚的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但伯父,现在不是太平时节。如今是乱世。”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桌案上轻轻一点。
“乱世就意味著处处用人,处处缺人。尤其是那些残破的州郡,那些要跟胡人打交道的边地,那些高门士族的子弟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这些地方缺的不是埋头苦干的吏,而是能独当一面、稳定局势的官!”
刘玄的眼神变了,他意识到侄儿看到的是潜藏在危机之下的机会。
这也是实话,对於高门士族的子弟们来说,外放到贫穷或者危险的州郡,和坐牢没什么区別。
所以很多这些地方,都是一些吏暂摄地方长官之职,甚至没有地方长官。
刘奚继续说道:“高门子弟看不上这些苦差事,可朝廷不能没有官员去镇守。这就是我的机会。只是要走这条路,第一步便是要把尚书台的差事办得滴水不漏,然后打点上下,外放为郡县主簿、功曹。而眼下侄儿將前往度支曹赴任,人手实在捉襟见肘。”
他看著刘玄,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前几日,伯父为我寻的那两位护卫,都是禁军退下来的,极是得力。他们不多言,只做事,心中有规矩。有他们在,侄儿心中踏实许多。不知……是否还能再寻几个这样的人手?”
“哪有那么多好事。”
刘玄摇了摇头,语气乾脆。
“有门路的早就被各家王公府邸要去做了部曲,剩下的,要么彻底废了,要么都解甲归田了。能给你找到那两个,已是运气。这种人,可遇不可求。”
“原来如此。”
刘奚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失望,隨即像是想到了什么,眼中又重新燃起希望。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便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他试探著问道。
“侄儿听说,西市的官奴市场,时常会有些因罪被贬为奴的军户发卖。我想去那里,买些懂规矩的军士回来,既能看家护院,又能帮著处理文书杂务,不知是否可行?”
刘玄闻言,抚须点头。
“这倒是个路子,简单得很。官奴市场由少府管辖,我与那里的令丞有些交情。你需要多少人,我递个话过去,让他们把底子乾净、识文断字的优先挑出来给你,省得你自己去费心。”
然而刘奚接下来的话,却让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刘奚先是躬身道谢:“多谢伯父费心。”
隨即他抬起头,“伯父,寻常军士,侄儿自己去挑便可。我想请您帮忙递话的,是想要几个……”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清晰地吐出了最后四个字:
“基层军官。”
刘玄脸上的从容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双眼眯起,像是在重新审视这个侄儿。
“阿奚,”他的声音沉了下来,“你再说一遍,你要什么人?”
这已经不是疑问,而是质询。
上一次,刘奚说要两个护卫,他理解为少年人求个心安。
可这一次,刘奚张口就要军官,这性质就完全变了。
护卫是盾,用来防身。
而军官,是刀,是剑,是组织起力量的核心。
一个十五岁的尚书令史,要刀剑做什么?
要知道周和莫二人,本身就有做军官才能。
刘奚没有被伯父的气势压倒,他依旧平静地陈述著自己的理由。
“伯父想过没有,朝廷会把什么样的实缺,丟给一个没有根基、急於上位的年轻人?”
他没有等刘玄回答,便自问自答:“不会是江南富庶之地,只可能是那些蛮族环伺、盗匪横行、地方豪强不听王化的残破州郡!”
“到了那里,侄儿无依无靠,手中除了一纸任命,一无所有。我面对的,將是手握部曲的坞堡主,是不听號令的骄兵悍將。届时我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几个抄写文书的奴僕,而是能帮我训练乡勇、清点武库、乃至在危急时刻能守住县衙的臂助。”
这个理由,其实很蹩脚。
刘玄冷笑一声,打断了他。
“阿奚,你是在我面前,也学会用官场上的辞令了吗?说吧,你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你是不是想蓄养私兵?”
私兵二字,重如千钧,这是足以让整个家族万劫不復的罪名。
这里可是洛阳,一个小小的令史居然有蓄养私兵的念头。
在乡下自己偷偷养些部曲就算了,同样的事情放在洛阳可不是一个概念。
刘奚心中一凛,但他知道,此刻绝不能退缩。
“伯父,侄儿自有分寸,不会让人抓到任何把柄。我这是在为那一天做准备!”
“这些人,今日在我手下是吏,是奴。可到了我外放的那一天,他们就是我能站稳脚跟的唯一根基。”
刘奚说的那一天,是洛阳城破的那一天。
只是在刘玄耳朵里面,当成了是外放的那一天。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欺骗。
如果刘奚真的说出这个事实,恐怕伯父会把自己当成疯子。
刘玄久久没有说话。
他发现这个侄子走的每一步,都指向一个遥远但明確的目標。
想反驳,却发现侄儿的话逻辑严密,完全站得住脚。
乱世之中,一个毫无根基的官员去地方赴任,下场往往悽惨。
提前准备力量,是再正常不过的自保之举。
最终刘玄长长地嘆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件事,我帮你。这些人握在你手里,是福是祸,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你好自为之。”
刘玄没有再问你要做什么这种话,因为他知道,问了也得不到真实的答案。
在这乱世里,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力量,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
买军官当奴僕?这念头,狂悖至极,又清醒至极。
也只有这种时候,才会有大量的军官进入奴市。
刘玄自认为是个谨慎的人,也是这份谨慎让他多年以后成为刘备后裔中唯一逃出去的人。
可这个侄儿好像在把自己推到火坑里面。
是立刻喝止他,保全家族一时的安稳?
还是顺著他的意,给他递上刀,赌一个未知的未来?
赌他,是会引火烧身,將整个刘氏拖入万劫不復的深渊。
还是能在这龙蛇並起的乱世中,真的杀出一条血路,让家族拥有真正的立足之地。
刘玄的目光扫过堂內,扫过那些祖辈传下来的器物。
守成,在这乱世里等於坐以待毙。
他想到了自己的先祖,那位五十岁入蜀开创基业的昭烈皇帝。
而如今,刘氏子孙只能在洛阳夹著尾巴做人。
要说甘心不甘心,肯定也有几分不甘心。
刘玄没有回答刘奚的问题,而是转过头,对著堂外沉声喊道:
“来人,去把阳儿叫来。”
片刻之后,一个与刘奚年岁相仿的少年快步走了进来。
来人身形挺拔,手掌和指节处有习武留下的薄茧。
少年先是对著刘玄躬身行礼,而后才好奇地看向席上的刘奚。
“见过兄长。”
“阳儿,”
刘玄指著刘奚,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这是从明日起,你便跟著你兄长,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多看,多听,少说。”
少年愣了一下,但立刻躬身应道:“是。”
“这是我的么子,刘阳,今年十四。他读过书,弓马也还嫻熟。就让他给你当个亲隨,帮你跑腿办事。”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一字一顿地补充道:
“自己人,总比外人信得过。”
刘奚也没有想过用老实苦熬的办法,再过几年匈奴人就打过来,这中枢也只是个摆设而已。
到时候苦熬,只能去给匈奴当官了。
不过面对这位谨慎的伯父,还是需要一些说辞掩盖而已。
刘奚顿了顿,直接摊牌:
“我要走的路,是立功,然后破格提拔。”
“破格?”刘玄眉头一皱,“谈何容易。”
“在太平时节,自然是难如登天。”
刘奚的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但伯父,现在不是太平时节。如今是乱世。”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桌案上轻轻一点。
“乱世就意味著处处用人,处处缺人。尤其是那些残破的州郡,那些要跟胡人打交道的边地,那些高门士族的子弟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这些地方缺的不是埋头苦干的吏,而是能独当一面、稳定局势的官!”
刘玄的眼神变了,他意识到侄儿看到的是潜藏在危机之下的机会。
这也是实话,对於高门士族的子弟们来说,外放到贫穷或者危险的州郡,和坐牢没什么区別。
所以很多这些地方,都是一些吏暂摄地方长官之职,甚至没有地方长官。
刘奚继续说道:“高门子弟看不上这些苦差事,可朝廷不能没有官员去镇守。这就是我的机会。只是要走这条路,第一步便是要把尚书台的差事办得滴水不漏,然后打点上下,外放为郡县主簿、功曹。而眼下侄儿將前往度支曹赴任,人手实在捉襟见肘。”
他看著刘玄,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前几日,伯父为我寻的那两位护卫,都是禁军退下来的,极是得力。他们不多言,只做事,心中有规矩。有他们在,侄儿心中踏实许多。不知……是否还能再寻几个这样的人手?”
“哪有那么多好事。”
刘玄摇了摇头,语气乾脆。
“有门路的早就被各家王公府邸要去做了部曲,剩下的,要么彻底废了,要么都解甲归田了。能给你找到那两个,已是运气。这种人,可遇不可求。”
“原来如此。”
刘奚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失望,隨即像是想到了什么,眼中又重新燃起希望。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便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他试探著问道。
“侄儿听说,西市的官奴市场,时常会有些因罪被贬为奴的军户发卖。我想去那里,买些懂规矩的军士回来,既能看家护院,又能帮著处理文书杂务,不知是否可行?”
刘玄闻言,抚须点头。
“这倒是个路子,简单得很。官奴市场由少府管辖,我与那里的令丞有些交情。你需要多少人,我递个话过去,让他们把底子乾净、识文断字的优先挑出来给你,省得你自己去费心。”
然而刘奚接下来的话,却让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刘奚先是躬身道谢:“多谢伯父费心。”
隨即他抬起头,“伯父,寻常军士,侄儿自己去挑便可。我想请您帮忙递话的,是想要几个……”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清晰地吐出了最后四个字:
“基层军官。”
刘玄脸上的从容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双眼眯起,像是在重新审视这个侄儿。
“阿奚,”他的声音沉了下来,“你再说一遍,你要什么人?”
这已经不是疑问,而是质询。
上一次,刘奚说要两个护卫,他理解为少年人求个心安。
可这一次,刘奚张口就要军官,这性质就完全变了。
护卫是盾,用来防身。
而军官,是刀,是剑,是组织起力量的核心。
一个十五岁的尚书令史,要刀剑做什么?
要知道周和莫二人,本身就有做军官才能。
刘奚没有被伯父的气势压倒,他依旧平静地陈述著自己的理由。
“伯父想过没有,朝廷会把什么样的实缺,丟给一个没有根基、急於上位的年轻人?”
他没有等刘玄回答,便自问自答:“不会是江南富庶之地,只可能是那些蛮族环伺、盗匪横行、地方豪强不听王化的残破州郡!”
“到了那里,侄儿无依无靠,手中除了一纸任命,一无所有。我面对的,將是手握部曲的坞堡主,是不听號令的骄兵悍將。届时我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几个抄写文书的奴僕,而是能帮我训练乡勇、清点武库、乃至在危急时刻能守住县衙的臂助。”
这个理由,其实很蹩脚。
刘玄冷笑一声,打断了他。
“阿奚,你是在我面前,也学会用官场上的辞令了吗?说吧,你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你是不是想蓄养私兵?”
私兵二字,重如千钧,这是足以让整个家族万劫不復的罪名。
这里可是洛阳,一个小小的令史居然有蓄养私兵的念头。
在乡下自己偷偷养些部曲就算了,同样的事情放在洛阳可不是一个概念。
刘奚心中一凛,但他知道,此刻绝不能退缩。
“伯父,侄儿自有分寸,不会让人抓到任何把柄。我这是在为那一天做准备!”
“这些人,今日在我手下是吏,是奴。可到了我外放的那一天,他们就是我能站稳脚跟的唯一根基。”
刘奚说的那一天,是洛阳城破的那一天。
只是在刘玄耳朵里面,当成了是外放的那一天。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欺骗。
如果刘奚真的说出这个事实,恐怕伯父会把自己当成疯子。
刘玄久久没有说话。
他发现这个侄子走的每一步,都指向一个遥远但明確的目標。
想反驳,却发现侄儿的话逻辑严密,完全站得住脚。
乱世之中,一个毫无根基的官员去地方赴任,下场往往悽惨。
提前准备力量,是再正常不过的自保之举。
最终刘玄长长地嘆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件事,我帮你。这些人握在你手里,是福是祸,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你好自为之。”
刘玄没有再问你要做什么这种话,因为他知道,问了也得不到真实的答案。
在这乱世里,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力量,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
买军官当奴僕?这念头,狂悖至极,又清醒至极。
也只有这种时候,才会有大量的军官进入奴市。
刘玄自认为是个谨慎的人,也是这份谨慎让他多年以后成为刘备后裔中唯一逃出去的人。
可这个侄儿好像在把自己推到火坑里面。
是立刻喝止他,保全家族一时的安稳?
还是顺著他的意,给他递上刀,赌一个未知的未来?
赌他,是会引火烧身,將整个刘氏拖入万劫不復的深渊。
还是能在这龙蛇並起的乱世中,真的杀出一条血路,让家族拥有真正的立足之地。
刘玄的目光扫过堂內,扫过那些祖辈传下来的器物。
守成,在这乱世里等於坐以待毙。
他想到了自己的先祖,那位五十岁入蜀开创基业的昭烈皇帝。
而如今,刘氏子孙只能在洛阳夹著尾巴做人。
要说甘心不甘心,肯定也有几分不甘心。
刘玄没有回答刘奚的问题,而是转过头,对著堂外沉声喊道:
“来人,去把阳儿叫来。”
片刻之后,一个与刘奚年岁相仿的少年快步走了进来。
来人身形挺拔,手掌和指节处有习武留下的薄茧。
少年先是对著刘玄躬身行礼,而后才好奇地看向席上的刘奚。
“见过兄长。”
“阳儿,”
刘玄指著刘奚,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这是从明日起,你便跟著你兄长,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多看,多听,少说。”
少年愣了一下,但立刻躬身应道:“是。”
“这是我的么子,刘阳,今年十四。他读过书,弓马也还嫻熟。就让他给你当个亲隨,帮你跑腿办事。”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一字一顿地补充道:
“自己人,总比外人信得过。”
刘奚也没有想过用老实苦熬的办法,再过几年匈奴人就打过来,这中枢也只是个摆设而已。
到时候苦熬,只能去给匈奴当官了。
不过面对这位谨慎的伯父,还是需要一些说辞掩盖而已。
刘奚顿了顿,直接摊牌:
“我要走的路,是立功,然后破格提拔。”
“破格?”刘玄眉头一皱,“谈何容易。”
“在太平时节,自然是难如登天。”
刘奚的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但伯父,现在不是太平时节。如今是乱世。”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桌案上轻轻一点。
“乱世就意味著处处用人,处处缺人。尤其是那些残破的州郡,那些要跟胡人打交道的边地,那些高门士族的子弟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这些地方缺的不是埋头苦干的吏,而是能独当一面、稳定局势的官!”
刘玄的眼神变了,他意识到侄儿看到的是潜藏在危机之下的机会。
这也是实话,对於高门士族的子弟们来说,外放到贫穷或者危险的州郡,和坐牢没什么区別。
所以很多这些地方,都是一些吏暂摄地方长官之职,甚至没有地方长官。
刘奚继续说道:“高门子弟看不上这些苦差事,可朝廷不能没有官员去镇守。这就是我的机会。只是要走这条路,第一步便是要把尚书台的差事办得滴水不漏,然后打点上下,外放为郡县主簿、功曹。而眼下侄儿將前往度支曹赴任,人手实在捉襟见肘。”
他看著刘玄,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前几日,伯父为我寻的那两位护卫,都是禁军退下来的,极是得力。他们不多言,只做事,心中有规矩。有他们在,侄儿心中踏实许多。不知……是否还能再寻几个这样的人手?”
“哪有那么多好事。”
刘玄摇了摇头,语气乾脆。
“有门路的早就被各家王公府邸要去做了部曲,剩下的,要么彻底废了,要么都解甲归田了。能给你找到那两个,已是运气。这种人,可遇不可求。”
“原来如此。”
刘奚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失望,隨即像是想到了什么,眼中又重新燃起希望。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便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他试探著问道。
“侄儿听说,西市的官奴市场,时常会有些因罪被贬为奴的军户发卖。我想去那里,买些懂规矩的军士回来,既能看家护院,又能帮著处理文书杂务,不知是否可行?”
刘玄闻言,抚须点头。
“这倒是个路子,简单得很。官奴市场由少府管辖,我与那里的令丞有些交情。你需要多少人,我递个话过去,让他们把底子乾净、识文断字的优先挑出来给你,省得你自己去费心。”
然而刘奚接下来的话,却让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刘奚先是躬身道谢:“多谢伯父费心。”
隨即他抬起头,“伯父,寻常军士,侄儿自己去挑便可。我想请您帮忙递话的,是想要几个……”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清晰地吐出了最后四个字:
“基层军官。”
刘玄脸上的从容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双眼眯起,像是在重新审视这个侄儿。
“阿奚,”他的声音沉了下来,“你再说一遍,你要什么人?”
这已经不是疑问,而是质询。
上一次,刘奚说要两个护卫,他理解为少年人求个心安。
可这一次,刘奚张口就要军官,这性质就完全变了。
护卫是盾,用来防身。
而军官,是刀,是剑,是组织起力量的核心。
一个十五岁的尚书令史,要刀剑做什么?
要知道周和莫二人,本身就有做军官才能。
刘奚没有被伯父的气势压倒,他依旧平静地陈述著自己的理由。
“伯父想过没有,朝廷会把什么样的实缺,丟给一个没有根基、急於上位的年轻人?”
他没有等刘玄回答,便自问自答:“不会是江南富庶之地,只可能是那些蛮族环伺、盗匪横行、地方豪强不听王化的残破州郡!”
“到了那里,侄儿无依无靠,手中除了一纸任命,一无所有。我面对的,將是手握部曲的坞堡主,是不听號令的骄兵悍將。届时我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几个抄写文书的奴僕,而是能帮我训练乡勇、清点武库、乃至在危急时刻能守住县衙的臂助。”
这个理由,其实很蹩脚。
刘玄冷笑一声,打断了他。
“阿奚,你是在我面前,也学会用官场上的辞令了吗?说吧,你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你是不是想蓄养私兵?”
私兵二字,重如千钧,这是足以让整个家族万劫不復的罪名。
这里可是洛阳,一个小小的令史居然有蓄养私兵的念头。
在乡下自己偷偷养些部曲就算了,同样的事情放在洛阳可不是一个概念。
刘奚心中一凛,但他知道,此刻绝不能退缩。
“伯父,侄儿自有分寸,不会让人抓到任何把柄。我这是在为那一天做准备!”
“这些人,今日在我手下是吏,是奴。可到了我外放的那一天,他们就是我能站稳脚跟的唯一根基。”
刘奚说的那一天,是洛阳城破的那一天。
只是在刘玄耳朵里面,当成了是外放的那一天。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欺骗。
如果刘奚真的说出这个事实,恐怕伯父会把自己当成疯子。
刘玄久久没有说话。
他发现这个侄子走的每一步,都指向一个遥远但明確的目標。
想反驳,却发现侄儿的话逻辑严密,完全站得住脚。
乱世之中,一个毫无根基的官员去地方赴任,下场往往悽惨。
提前准备力量,是再正常不过的自保之举。
最终刘玄长长地嘆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件事,我帮你。这些人握在你手里,是福是祸,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你好自为之。”
刘玄没有再问你要做什么这种话,因为他知道,问了也得不到真实的答案。
在这乱世里,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力量,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
买军官当奴僕?这念头,狂悖至极,又清醒至极。
也只有这种时候,才会有大量的军官进入奴市。
刘玄自认为是个谨慎的人,也是这份谨慎让他多年以后成为刘备后裔中唯一逃出去的人。
可这个侄儿好像在把自己推到火坑里面。
是立刻喝止他,保全家族一时的安稳?
还是顺著他的意,给他递上刀,赌一个未知的未来?
赌他,是会引火烧身,將整个刘氏拖入万劫不復的深渊。
还是能在这龙蛇並起的乱世中,真的杀出一条血路,让家族拥有真正的立足之地。
刘玄的目光扫过堂內,扫过那些祖辈传下来的器物。
守成,在这乱世里等於坐以待毙。
他想到了自己的先祖,那位五十岁入蜀开创基业的昭烈皇帝。
而如今,刘氏子孙只能在洛阳夹著尾巴做人。
要说甘心不甘心,肯定也有几分不甘心。
刘玄没有回答刘奚的问题,而是转过头,对著堂外沉声喊道:
“来人,去把阳儿叫来。”
片刻之后,一个与刘奚年岁相仿的少年快步走了进来。
来人身形挺拔,手掌和指节处有习武留下的薄茧。
少年先是对著刘玄躬身行礼,而后才好奇地看向席上的刘奚。
“见过兄长。”
“阳儿,”
刘玄指著刘奚,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这是从明日起,你便跟著你兄长,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多看,多听,少说。”
少年愣了一下,但立刻躬身应道:“是。”
“这是我的么子,刘阳,今年十四。他读过书,弓马也还嫻熟。就让他给你当个亲隨,帮你跑腿办事。”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一字一顿地补充道:
“自己人,总比外人信得过。”
刘奚也没有想过用老实苦熬的办法,再过几年匈奴人就打过来,这中枢也只是个摆设而已。
到时候苦熬,只能去给匈奴当官了。
不过面对这位谨慎的伯父,还是需要一些说辞掩盖而已。
刘奚顿了顿,直接摊牌:
“我要走的路,是立功,然后破格提拔。”
“破格?”刘玄眉头一皱,“谈何容易。”
“在太平时节,自然是难如登天。”
刘奚的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但伯父,现在不是太平时节。如今是乱世。”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桌案上轻轻一点。
“乱世就意味著处处用人,处处缺人。尤其是那些残破的州郡,那些要跟胡人打交道的边地,那些高门士族的子弟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这些地方缺的不是埋头苦干的吏,而是能独当一面、稳定局势的官!”
刘玄的眼神变了,他意识到侄儿看到的是潜藏在危机之下的机会。
这也是实话,对於高门士族的子弟们来说,外放到贫穷或者危险的州郡,和坐牢没什么区別。
所以很多这些地方,都是一些吏暂摄地方长官之职,甚至没有地方长官。
刘奚继续说道:“高门子弟看不上这些苦差事,可朝廷不能没有官员去镇守。这就是我的机会。只是要走这条路,第一步便是要把尚书台的差事办得滴水不漏,然后打点上下,外放为郡县主簿、功曹。而眼下侄儿將前往度支曹赴任,人手实在捉襟见肘。”
他看著刘玄,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前几日,伯父为我寻的那两位护卫,都是禁军退下来的,极是得力。他们不多言,只做事,心中有规矩。有他们在,侄儿心中踏实许多。不知……是否还能再寻几个这样的人手?”
“哪有那么多好事。”
刘玄摇了摇头,语气乾脆。
“有门路的早就被各家王公府邸要去做了部曲,剩下的,要么彻底废了,要么都解甲归田了。能给你找到那两个,已是运气。这种人,可遇不可求。”
“原来如此。”
刘奚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失望,隨即像是想到了什么,眼中又重新燃起希望。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便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他试探著问道。
“侄儿听说,西市的官奴市场,时常会有些因罪被贬为奴的军户发卖。我想去那里,买些懂规矩的军士回来,既能看家护院,又能帮著处理文书杂务,不知是否可行?”
刘玄闻言,抚须点头。
“这倒是个路子,简单得很。官奴市场由少府管辖,我与那里的令丞有些交情。你需要多少人,我递个话过去,让他们把底子乾净、识文断字的优先挑出来给你,省得你自己去费心。”
然而刘奚接下来的话,却让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刘奚先是躬身道谢:“多谢伯父费心。”
隨即他抬起头,“伯父,寻常军士,侄儿自己去挑便可。我想请您帮忙递话的,是想要几个……”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清晰地吐出了最后四个字:
“基层军官。”
刘玄脸上的从容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双眼眯起,像是在重新审视这个侄儿。
“阿奚,”他的声音沉了下来,“你再说一遍,你要什么人?”
这已经不是疑问,而是质询。
上一次,刘奚说要两个护卫,他理解为少年人求个心安。
可这一次,刘奚张口就要军官,这性质就完全变了。
护卫是盾,用来防身。
而军官,是刀,是剑,是组织起力量的核心。
一个十五岁的尚书令史,要刀剑做什么?
要知道周和莫二人,本身就有做军官才能。
刘奚没有被伯父的气势压倒,他依旧平静地陈述著自己的理由。
“伯父想过没有,朝廷会把什么样的实缺,丟给一个没有根基、急於上位的年轻人?”
他没有等刘玄回答,便自问自答:“不会是江南富庶之地,只可能是那些蛮族环伺、盗匪横行、地方豪强不听王化的残破州郡!”
“到了那里,侄儿无依无靠,手中除了一纸任命,一无所有。我面对的,將是手握部曲的坞堡主,是不听號令的骄兵悍將。届时我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几个抄写文书的奴僕,而是能帮我训练乡勇、清点武库、乃至在危急时刻能守住县衙的臂助。”
这个理由,其实很蹩脚。
刘玄冷笑一声,打断了他。
“阿奚,你是在我面前,也学会用官场上的辞令了吗?说吧,你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你是不是想蓄养私兵?”
私兵二字,重如千钧,这是足以让整个家族万劫不復的罪名。
这里可是洛阳,一个小小的令史居然有蓄养私兵的念头。
在乡下自己偷偷养些部曲就算了,同样的事情放在洛阳可不是一个概念。
刘奚心中一凛,但他知道,此刻绝不能退缩。
“伯父,侄儿自有分寸,不会让人抓到任何把柄。我这是在为那一天做准备!”
“这些人,今日在我手下是吏,是奴。可到了我外放的那一天,他们就是我能站稳脚跟的唯一根基。”
刘奚说的那一天,是洛阳城破的那一天。
只是在刘玄耳朵里面,当成了是外放的那一天。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欺骗。
如果刘奚真的说出这个事实,恐怕伯父会把自己当成疯子。
刘玄久久没有说话。
他发现这个侄子走的每一步,都指向一个遥远但明確的目標。
想反驳,却发现侄儿的话逻辑严密,完全站得住脚。
乱世之中,一个毫无根基的官员去地方赴任,下场往往悽惨。
提前准备力量,是再正常不过的自保之举。
最终刘玄长长地嘆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件事,我帮你。这些人握在你手里,是福是祸,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你好自为之。”
刘玄没有再问你要做什么这种话,因为他知道,问了也得不到真实的答案。
在这乱世里,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力量,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
买军官当奴僕?这念头,狂悖至极,又清醒至极。
也只有这种时候,才会有大量的军官进入奴市。
刘玄自认为是个谨慎的人,也是这份谨慎让他多年以后成为刘备后裔中唯一逃出去的人。
可这个侄儿好像在把自己推到火坑里面。
是立刻喝止他,保全家族一时的安稳?
还是顺著他的意,给他递上刀,赌一个未知的未来?
赌他,是会引火烧身,將整个刘氏拖入万劫不復的深渊。
还是能在这龙蛇並起的乱世中,真的杀出一条血路,让家族拥有真正的立足之地。
刘玄的目光扫过堂內,扫过那些祖辈传下来的器物。
守成,在这乱世里等於坐以待毙。
他想到了自己的先祖,那位五十岁入蜀开创基业的昭烈皇帝。
而如今,刘氏子孙只能在洛阳夹著尾巴做人。
要说甘心不甘心,肯定也有几分不甘心。
刘玄没有回答刘奚的问题,而是转过头,对著堂外沉声喊道:
“来人,去把阳儿叫来。”
片刻之后,一个与刘奚年岁相仿的少年快步走了进来。
来人身形挺拔,手掌和指节处有习武留下的薄茧。
少年先是对著刘玄躬身行礼,而后才好奇地看向席上的刘奚。
“见过兄长。”
“阳儿,”
刘玄指著刘奚,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这是从明日起,你便跟著你兄长,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多看,多听,少说。”
少年愣了一下,但立刻躬身应道:“是。”
“这是我的么子,刘阳,今年十四。他读过书,弓马也还嫻熟。就让他给你当个亲隨,帮你跑腿办事。”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一字一顿地补充道:
“自己人,总比外人信得过。”
刘奚也没有想过用老实苦熬的办法,再过几年匈奴人就打过来,这中枢也只是个摆设而已。
到时候苦熬,只能去给匈奴当官了。
不过面对这位谨慎的伯父,还是需要一些说辞掩盖而已。
刘奚顿了顿,直接摊牌:
“我要走的路,是立功,然后破格提拔。”
“破格?”刘玄眉头一皱,“谈何容易。”
“在太平时节,自然是难如登天。”
刘奚的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但伯父,现在不是太平时节。如今是乱世。”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桌案上轻轻一点。
“乱世就意味著处处用人,处处缺人。尤其是那些残破的州郡,那些要跟胡人打交道的边地,那些高门士族的子弟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这些地方缺的不是埋头苦干的吏,而是能独当一面、稳定局势的官!”
刘玄的眼神变了,他意识到侄儿看到的是潜藏在危机之下的机会。
这也是实话,对於高门士族的子弟们来说,外放到贫穷或者危险的州郡,和坐牢没什么区別。
所以很多这些地方,都是一些吏暂摄地方长官之职,甚至没有地方长官。
刘奚继续说道:“高门子弟看不上这些苦差事,可朝廷不能没有官员去镇守。这就是我的机会。只是要走这条路,第一步便是要把尚书台的差事办得滴水不漏,然后打点上下,外放为郡县主簿、功曹。而眼下侄儿將前往度支曹赴任,人手实在捉襟见肘。”
他看著刘玄,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前几日,伯父为我寻的那两位护卫,都是禁军退下来的,极是得力。他们不多言,只做事,心中有规矩。有他们在,侄儿心中踏实许多。不知……是否还能再寻几个这样的人手?”
“哪有那么多好事。”
刘玄摇了摇头,语气乾脆。
“有门路的早就被各家王公府邸要去做了部曲,剩下的,要么彻底废了,要么都解甲归田了。能给你找到那两个,已是运气。这种人,可遇不可求。”
“原来如此。”
刘奚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失望,隨即像是想到了什么,眼中又重新燃起希望。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便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他试探著问道。
“侄儿听说,西市的官奴市场,时常会有些因罪被贬为奴的军户发卖。我想去那里,买些懂规矩的军士回来,既能看家护院,又能帮著处理文书杂务,不知是否可行?”
刘玄闻言,抚须点头。
“这倒是个路子,简单得很。官奴市场由少府管辖,我与那里的令丞有些交情。你需要多少人,我递个话过去,让他们把底子乾净、识文断字的优先挑出来给你,省得你自己去费心。”
然而刘奚接下来的话,却让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刘奚先是躬身道谢:“多谢伯父费心。”
隨即他抬起头,“伯父,寻常军士,侄儿自己去挑便可。我想请您帮忙递话的,是想要几个……”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清晰地吐出了最后四个字:
“基层军官。”
刘玄脸上的从容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双眼眯起,像是在重新审视这个侄儿。
“阿奚,”他的声音沉了下来,“你再说一遍,你要什么人?”
这已经不是疑问,而是质询。
上一次,刘奚说要两个护卫,他理解为少年人求个心安。
可这一次,刘奚张口就要军官,这性质就完全变了。
护卫是盾,用来防身。
而军官,是刀,是剑,是组织起力量的核心。
一个十五岁的尚书令史,要刀剑做什么?
要知道周和莫二人,本身就有做军官才能。
刘奚没有被伯父的气势压倒,他依旧平静地陈述著自己的理由。
“伯父想过没有,朝廷会把什么样的实缺,丟给一个没有根基、急於上位的年轻人?”
他没有等刘玄回答,便自问自答:“不会是江南富庶之地,只可能是那些蛮族环伺、盗匪横行、地方豪强不听王化的残破州郡!”
“到了那里,侄儿无依无靠,手中除了一纸任命,一无所有。我面对的,將是手握部曲的坞堡主,是不听號令的骄兵悍將。届时我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几个抄写文书的奴僕,而是能帮我训练乡勇、清点武库、乃至在危急时刻能守住县衙的臂助。”
这个理由,其实很蹩脚。
刘玄冷笑一声,打断了他。
“阿奚,你是在我面前,也学会用官场上的辞令了吗?说吧,你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你是不是想蓄养私兵?”
私兵二字,重如千钧,这是足以让整个家族万劫不復的罪名。
这里可是洛阳,一个小小的令史居然有蓄养私兵的念头。
在乡下自己偷偷养些部曲就算了,同样的事情放在洛阳可不是一个概念。
刘奚心中一凛,但他知道,此刻绝不能退缩。
“伯父,侄儿自有分寸,不会让人抓到任何把柄。我这是在为那一天做准备!”
“这些人,今日在我手下是吏,是奴。可到了我外放的那一天,他们就是我能站稳脚跟的唯一根基。”
刘奚说的那一天,是洛阳城破的那一天。
只是在刘玄耳朵里面,当成了是外放的那一天。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欺骗。
如果刘奚真的说出这个事实,恐怕伯父会把自己当成疯子。
刘玄久久没有说话。
他发现这个侄子走的每一步,都指向一个遥远但明確的目標。
想反驳,却发现侄儿的话逻辑严密,完全站得住脚。
乱世之中,一个毫无根基的官员去地方赴任,下场往往悽惨。
提前准备力量,是再正常不过的自保之举。
最终刘玄长长地嘆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件事,我帮你。这些人握在你手里,是福是祸,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你好自为之。”
刘玄没有再问你要做什么这种话,因为他知道,问了也得不到真实的答案。
在这乱世里,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力量,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
买军官当奴僕?这念头,狂悖至极,又清醒至极。
也只有这种时候,才会有大量的军官进入奴市。
刘玄自认为是个谨慎的人,也是这份谨慎让他多年以后成为刘备后裔中唯一逃出去的人。
可这个侄儿好像在把自己推到火坑里面。
是立刻喝止他,保全家族一时的安稳?
还是顺著他的意,给他递上刀,赌一个未知的未来?
赌他,是会引火烧身,將整个刘氏拖入万劫不復的深渊。
还是能在这龙蛇並起的乱世中,真的杀出一条血路,让家族拥有真正的立足之地。
刘玄的目光扫过堂內,扫过那些祖辈传下来的器物。
守成,在这乱世里等於坐以待毙。
他想到了自己的先祖,那位五十岁入蜀开创基业的昭烈皇帝。
而如今,刘氏子孙只能在洛阳夹著尾巴做人。
要说甘心不甘心,肯定也有几分不甘心。
刘玄没有回答刘奚的问题,而是转过头,对著堂外沉声喊道:
“来人,去把阳儿叫来。”
片刻之后,一个与刘奚年岁相仿的少年快步走了进来。
来人身形挺拔,手掌和指节处有习武留下的薄茧。
少年先是对著刘玄躬身行礼,而后才好奇地看向席上的刘奚。
“见过兄长。”
“阳儿,”
刘玄指著刘奚,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这是从明日起,你便跟著你兄长,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多看,多听,少说。”
少年愣了一下,但立刻躬身应道:“是。”
“这是我的么子,刘阳,今年十四。他读过书,弓马也还嫻熟。就让他给你当个亲隨,帮你跑腿办事。”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一字一顿地补充道:
“自己人,总比外人信得过。”
刘奚也没有想过用老实苦熬的办法,再过几年匈奴人就打过来,这中枢也只是个摆设而已。
到时候苦熬,只能去给匈奴当官了。
不过面对这位谨慎的伯父,还是需要一些说辞掩盖而已。
刘奚顿了顿,直接摊牌:
“我要走的路,是立功,然后破格提拔。”
“破格?”刘玄眉头一皱,“谈何容易。”
“在太平时节,自然是难如登天。”
刘奚的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但伯父,现在不是太平时节。如今是乱世。”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桌案上轻轻一点。
“乱世就意味著处处用人,处处缺人。尤其是那些残破的州郡,那些要跟胡人打交道的边地,那些高门士族的子弟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这些地方缺的不是埋头苦干的吏,而是能独当一面、稳定局势的官!”
刘玄的眼神变了,他意识到侄儿看到的是潜藏在危机之下的机会。
这也是实话,对於高门士族的子弟们来说,外放到贫穷或者危险的州郡,和坐牢没什么区別。
所以很多这些地方,都是一些吏暂摄地方长官之职,甚至没有地方长官。
刘奚继续说道:“高门子弟看不上这些苦差事,可朝廷不能没有官员去镇守。这就是我的机会。只是要走这条路,第一步便是要把尚书台的差事办得滴水不漏,然后打点上下,外放为郡县主簿、功曹。而眼下侄儿將前往度支曹赴任,人手实在捉襟见肘。”
他看著刘玄,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前几日,伯父为我寻的那两位护卫,都是禁军退下来的,极是得力。他们不多言,只做事,心中有规矩。有他们在,侄儿心中踏实许多。不知……是否还能再寻几个这样的人手?”
“哪有那么多好事。”
刘玄摇了摇头,语气乾脆。
“有门路的早就被各家王公府邸要去做了部曲,剩下的,要么彻底废了,要么都解甲归田了。能给你找到那两个,已是运气。这种人,可遇不可求。”
“原来如此。”
刘奚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失望,隨即像是想到了什么,眼中又重新燃起希望。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便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他试探著问道。
“侄儿听说,西市的官奴市场,时常会有些因罪被贬为奴的军户发卖。我想去那里,买些懂规矩的军士回来,既能看家护院,又能帮著处理文书杂务,不知是否可行?”
刘玄闻言,抚须点头。
“这倒是个路子,简单得很。官奴市场由少府管辖,我与那里的令丞有些交情。你需要多少人,我递个话过去,让他们把底子乾净、识文断字的优先挑出来给你,省得你自己去费心。”
然而刘奚接下来的话,却让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刘奚先是躬身道谢:“多谢伯父费心。”
隨即他抬起头,“伯父,寻常军士,侄儿自己去挑便可。我想请您帮忙递话的,是想要几个……”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清晰地吐出了最后四个字:
“基层军官。”
刘玄脸上的从容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双眼眯起,像是在重新审视这个侄儿。
“阿奚,”他的声音沉了下来,“你再说一遍,你要什么人?”
这已经不是疑问,而是质询。
上一次,刘奚说要两个护卫,他理解为少年人求个心安。
可这一次,刘奚张口就要军官,这性质就完全变了。
护卫是盾,用来防身。
而军官,是刀,是剑,是组织起力量的核心。
一个十五岁的尚书令史,要刀剑做什么?
要知道周和莫二人,本身就有做军官才能。
刘奚没有被伯父的气势压倒,他依旧平静地陈述著自己的理由。
“伯父想过没有,朝廷会把什么样的实缺,丟给一个没有根基、急於上位的年轻人?”
他没有等刘玄回答,便自问自答:“不会是江南富庶之地,只可能是那些蛮族环伺、盗匪横行、地方豪强不听王化的残破州郡!”
“到了那里,侄儿无依无靠,手中除了一纸任命,一无所有。我面对的,將是手握部曲的坞堡主,是不听號令的骄兵悍將。届时我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几个抄写文书的奴僕,而是能帮我训练乡勇、清点武库、乃至在危急时刻能守住县衙的臂助。”
这个理由,其实很蹩脚。
刘玄冷笑一声,打断了他。
“阿奚,你是在我面前,也学会用官场上的辞令了吗?说吧,你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你是不是想蓄养私兵?”
私兵二字,重如千钧,这是足以让整个家族万劫不復的罪名。
这里可是洛阳,一个小小的令史居然有蓄养私兵的念头。
在乡下自己偷偷养些部曲就算了,同样的事情放在洛阳可不是一个概念。
刘奚心中一凛,但他知道,此刻绝不能退缩。
“伯父,侄儿自有分寸,不会让人抓到任何把柄。我这是在为那一天做准备!”
“这些人,今日在我手下是吏,是奴。可到了我外放的那一天,他们就是我能站稳脚跟的唯一根基。”
刘奚说的那一天,是洛阳城破的那一天。
只是在刘玄耳朵里面,当成了是外放的那一天。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欺骗。
如果刘奚真的说出这个事实,恐怕伯父会把自己当成疯子。
刘玄久久没有说话。
他发现这个侄子走的每一步,都指向一个遥远但明確的目標。
想反驳,却发现侄儿的话逻辑严密,完全站得住脚。
乱世之中,一个毫无根基的官员去地方赴任,下场往往悽惨。
提前准备力量,是再正常不过的自保之举。
最终刘玄长长地嘆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件事,我帮你。这些人握在你手里,是福是祸,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你好自为之。”
刘玄没有再问你要做什么这种话,因为他知道,问了也得不到真实的答案。
在这乱世里,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力量,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
买军官当奴僕?这念头,狂悖至极,又清醒至极。
也只有这种时候,才会有大量的军官进入奴市。
刘玄自认为是个谨慎的人,也是这份谨慎让他多年以后成为刘备后裔中唯一逃出去的人。
可这个侄儿好像在把自己推到火坑里面。
是立刻喝止他,保全家族一时的安稳?
还是顺著他的意,给他递上刀,赌一个未知的未来?
赌他,是会引火烧身,將整个刘氏拖入万劫不復的深渊。
还是能在这龙蛇並起的乱世中,真的杀出一条血路,让家族拥有真正的立足之地。
刘玄的目光扫过堂內,扫过那些祖辈传下来的器物。
守成,在这乱世里等於坐以待毙。
他想到了自己的先祖,那位五十岁入蜀开创基业的昭烈皇帝。
而如今,刘氏子孙只能在洛阳夹著尾巴做人。
要说甘心不甘心,肯定也有几分不甘心。
刘玄没有回答刘奚的问题,而是转过头,对著堂外沉声喊道:
“来人,去把阳儿叫来。”
片刻之后,一个与刘奚年岁相仿的少年快步走了进来。
来人身形挺拔,手掌和指节处有习武留下的薄茧。
少年先是对著刘玄躬身行礼,而后才好奇地看向席上的刘奚。
“见过兄长。”
“阳儿,”
刘玄指著刘奚,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这是从明日起,你便跟著你兄长,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多看,多听,少说。”
少年愣了一下,但立刻躬身应道:“是。”
“这是我的么子,刘阳,今年十四。他读过书,弓马也还嫻熟。就让他给你当个亲隨,帮你跑腿办事。”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一字一顿地补充道:
“自己人,总比外人信得过。”
刘奚也没有想过用老实苦熬的办法,再过几年匈奴人就打过来,这中枢也只是个摆设而已。
到时候苦熬,只能去给匈奴当官了。
不过面对这位谨慎的伯父,还是需要一些说辞掩盖而已。
刘奚顿了顿,直接摊牌:
“我要走的路,是立功,然后破格提拔。”
“破格?”刘玄眉头一皱,“谈何容易。”
“在太平时节,自然是难如登天。”
刘奚的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但伯父,现在不是太平时节。如今是乱世。”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桌案上轻轻一点。
“乱世就意味著处处用人,处处缺人。尤其是那些残破的州郡,那些要跟胡人打交道的边地,那些高门士族的子弟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这些地方缺的不是埋头苦干的吏,而是能独当一面、稳定局势的官!”
刘玄的眼神变了,他意识到侄儿看到的是潜藏在危机之下的机会。
这也是实话,对於高门士族的子弟们来说,外放到贫穷或者危险的州郡,和坐牢没什么区別。
所以很多这些地方,都是一些吏暂摄地方长官之职,甚至没有地方长官。
刘奚继续说道:“高门子弟看不上这些苦差事,可朝廷不能没有官员去镇守。这就是我的机会。只是要走这条路,第一步便是要把尚书台的差事办得滴水不漏,然后打点上下,外放为郡县主簿、功曹。而眼下侄儿將前往度支曹赴任,人手实在捉襟见肘。”
他看著刘玄,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前几日,伯父为我寻的那两位护卫,都是禁军退下来的,极是得力。他们不多言,只做事,心中有规矩。有他们在,侄儿心中踏实许多。不知……是否还能再寻几个这样的人手?”
“哪有那么多好事。”
刘玄摇了摇头,语气乾脆。
“有门路的早就被各家王公府邸要去做了部曲,剩下的,要么彻底废了,要么都解甲归田了。能给你找到那两个,已是运气。这种人,可遇不可求。”
“原来如此。”
刘奚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失望,隨即像是想到了什么,眼中又重新燃起希望。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便只能退而求其次了。”他试探著问道。
“侄儿听说,西市的官奴市场,时常会有些因罪被贬为奴的军户发卖。我想去那里,买些懂规矩的军士回来,既能看家护院,又能帮著处理文书杂务,不知是否可行?”
刘玄闻言,抚须点头。
“这倒是个路子,简单得很。官奴市场由少府管辖,我与那里的令丞有些交情。你需要多少人,我递个话过去,让他们把底子乾净、识文断字的优先挑出来给你,省得你自己去费心。”
然而刘奚接下来的话,却让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刘奚先是躬身道谢:“多谢伯父费心。”
隨即他抬起头,“伯父,寻常军士,侄儿自己去挑便可。我想请您帮忙递话的,是想要几个……”
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清晰地吐出了最后四个字:
“基层军官。”
刘玄脸上的从容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放下酒杯,身体微微前倾,双眼眯起,像是在重新审视这个侄儿。
“阿奚,”他的声音沉了下来,“你再说一遍,你要什么人?”
这已经不是疑问,而是质询。
上一次,刘奚说要两个护卫,他理解为少年人求个心安。
可这一次,刘奚张口就要军官,这性质就完全变了。
护卫是盾,用来防身。
而军官,是刀,是剑,是组织起力量的核心。
一个十五岁的尚书令史,要刀剑做什么?
要知道周和莫二人,本身就有做军官才能。
刘奚没有被伯父的气势压倒,他依旧平静地陈述著自己的理由。
“伯父想过没有,朝廷会把什么样的实缺,丟给一个没有根基、急於上位的年轻人?”
他没有等刘玄回答,便自问自答:“不会是江南富庶之地,只可能是那些蛮族环伺、盗匪横行、地方豪强不听王化的残破州郡!”
“到了那里,侄儿无依无靠,手中除了一纸任命,一无所有。我面对的,將是手握部曲的坞堡主,是不听號令的骄兵悍將。届时我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几个抄写文书的奴僕,而是能帮我训练乡勇、清点武库、乃至在危急时刻能守住县衙的臂助。”
这个理由,其实很蹩脚。
刘玄冷笑一声,打断了他。
“阿奚,你是在我面前,也学会用官场上的辞令了吗?说吧,你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你是不是想蓄养私兵?”
私兵二字,重如千钧,这是足以让整个家族万劫不復的罪名。
这里可是洛阳,一个小小的令史居然有蓄养私兵的念头。
在乡下自己偷偷养些部曲就算了,同样的事情放在洛阳可不是一个概念。
刘奚心中一凛,但他知道,此刻绝不能退缩。
“伯父,侄儿自有分寸,不会让人抓到任何把柄。我这是在为那一天做准备!”
“这些人,今日在我手下是吏,是奴。可到了我外放的那一天,他们就是我能站稳脚跟的唯一根基。”
刘奚说的那一天,是洛阳城破的那一天。
只是在刘玄耳朵里面,当成了是外放的那一天。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是欺骗。
如果刘奚真的说出这个事实,恐怕伯父会把自己当成疯子。
刘玄久久没有说话。
他发现这个侄子走的每一步,都指向一个遥远但明確的目標。
想反驳,却发现侄儿的话逻辑严密,完全站得住脚。
乱世之中,一个毫无根基的官员去地方赴任,下场往往悽惨。
提前准备力量,是再正常不过的自保之举。
最终刘玄长长地嘆了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件事,我帮你。这些人握在你手里,是福是祸,全看你自己的造化了。你好自为之。”
刘玄没有再问你要做什么这种话,因为他知道,问了也得不到真实的答案。
在这乱世里,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力量,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
买军官当奴僕?这念头,狂悖至极,又清醒至极。
也只有这种时候,才会有大量的军官进入奴市。
刘玄自认为是个谨慎的人,也是这份谨慎让他多年以后成为刘备后裔中唯一逃出去的人。
可这个侄儿好像在把自己推到火坑里面。
是立刻喝止他,保全家族一时的安稳?
还是顺著他的意,给他递上刀,赌一个未知的未来?
赌他,是会引火烧身,將整个刘氏拖入万劫不復的深渊。
还是能在这龙蛇並起的乱世中,真的杀出一条血路,让家族拥有真正的立足之地。
刘玄的目光扫过堂內,扫过那些祖辈传下来的器物。
守成,在这乱世里等於坐以待毙。
他想到了自己的先祖,那位五十岁入蜀开创基业的昭烈皇帝。
而如今,刘氏子孙只能在洛阳夹著尾巴做人。
要说甘心不甘心,肯定也有几分不甘心。
刘玄没有回答刘奚的问题,而是转过头,对著堂外沉声喊道:
“来人,去把阳儿叫来。”
片刻之后,一个与刘奚年岁相仿的少年快步走了进来。
来人身形挺拔,手掌和指节处有习武留下的薄茧。
少年先是对著刘玄躬身行礼,而后才好奇地看向席上的刘奚。
“见过兄长。”
“阳儿,”
刘玄指著刘奚,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这是从明日起,你便跟著你兄长,他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多看,多听,少说。”
少年愣了一下,但立刻躬身应道:“是。”
“这是我的么子,刘阳,今年十四。他读过书,弓马也还嫻熟。就让他给你当个亲隨,帮你跑腿办事。”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一字一顿地补充道:
“自己人,总比外人信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