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铜印加身成令史,竹简在手识曹司
天色微亮,晨雾尚未散尽,刘奚便已来到了洛阳宫外。
这座宫城歷经变迁,原本洛阳有南北两宫,如果像汉朝那样在南宫工作,刘奚过来还能再快一些。
可惜汉时的南宫早已废弃,如今的洛阳宫,是在曹魏时於北宫旧址上扩建而成。
与后世那种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宫殿形制不尽相同。
洛阳宫格局依旧遵循著古制,前朝后寢。
办公的台阁殿宇在前,帝后休憩的园林在后。
刘奚走的是东边的东掖门。
这扇宫门並不算宏伟,但门前戍卫的禁军,却甲冑鲜明,显然是精锐中的精锐。
一名看似队率的军官伸手拦下了他。
刘奚上前,双手递上了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竹简和印信。
那队率接过东西,当他看到竹简上“尚书台”三个字时,又看到刘奚如此年轻,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原来是尚书台的刘令史,请稍候。”
队率的语气很是恭敬,转身將竹简递给一旁负责登记的文吏。
“有劳了。”
刘奚点头致意。
登记很快完成,队率將竹简交还给刘奚,態度比刚才更加客气了些。
他朝身后招了招手,点了一名年轻的军士。
“你,带刘令史去尚书台,路上仔细些。”
“喏!”
在那名军士的带领下,刘奚穿过宫门,踏上了通往中枢的青石板路。
等他的背影消失在晨雾中,一名禁军士卒凑到队率身边,低声说道。
“头儿,这少年郎好年轻啊,竟能在尚书台当差,不知是哪家的高门子弟。”
那队率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摩挲著下巴,眉头紧锁,似乎在努力回忆著什么。
“刘奚……刘奚……”他反覆念叨著这个名字。
忽然,他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我想起来了!”他压低了声音,对部下们说,语气里带著一丝藏不住的兴奋。
“前些日子,说是有个让司马耀当眾出丑的小郎君,也叫刘奚,你们说会不会就是他。”
队率的声音虽然压得很低,但是周围几个喜欢八卦的军士很快就凑了上来。
“头儿,你没认错吧,就是他?”
一个士卒凑过来,眼睛瞪得老大。
“应该错不了!”队率往地上啐了一口,语气里满是毫不掩饰的鄙夷。
“羽林郎……哼,要不是投了个好胎,算个什么东西。”
另一个士卒也愤愤不平地接话。
“就是,整日里不务正业。咱们弟兄在禁军里,哪个不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凭什么?”
这话立刻引来了所有人的共鸣。
羽林郎,那是天子近卫,是荣誉,更是对武艺和品行的认可。
队率冷哼一声,目光扫过自己身上在无数次操练中磨出划痕的甲冑,又瞥了一眼远处宫墙的轮廓,眼神里充满了讽刺。
“就司马耀那样的货色,如今也能当羽林郎?”
他的声音里带著一股子邪火。
“我听说,他连马都快骑不稳了。让他守卫陛下?別到时候敌人杀过来了,他第一个尿裤子!”
“哈哈哈。”
周围的士卒们发出一阵压抑的低笑。
“谁说不是呢。”
最先搭话的那个士卒撇了撇嘴,“咱们在这儿风吹日晒,凭的是真刀真枪的本事。人家动动嘴皮子,就站到了咱们一辈子都到不了的位置上。”
“行了,都少说两句!”
队率虽然自己说得起劲,但还是警惕地扫了一眼四周,挥了挥手,把人赶开。
他重新站直了身体,目光投向刘奚消失的方向,眼神变得有些复杂。
“不过这刘令史,倒是个有种的。不管他是出於什么目的,都算条汉子。”
他对著部下们吩咐道:“以后他再从这门出入,都把眼睛放亮点,客气些,听见没有?”
“喏!”
等到陈康领著刘奚,在尚书台的府库里领了属於令史的铜印和信符。
再折返回吏部,將名姓、籍贯、职官一一登记在册。
一套繁琐的流程走完,天光已经越过了正午。
走出吏部官署的那一刻,刘奚心中忽然生出一种奇怪的感觉。
他侧头回望了一眼那座气氛肃穆的官署,吏部的书桌佐们对自己似乎都客气得有些过分。
那是一种带著好奇,却又刻意保持著距离的礼貌。
这绝不是错觉。
旁边的陈康,此刻脸上的诧异几乎是毫不掩饰的。
他一边走,一边忍不住回头张望,仿佛要確认自己刚才是不是进错了地方。
“怪了,真是怪了!”
陈康压低了声音,语气里满是不可思议。
“怎么了,陈令史?”刘奚明知故问。
陈康快走两步,凑到刘奚身边,神情古怪地说道。
“你没发觉吗?吏部那些傢伙,今天像是换了个人。”
他撇了撇嘴,继续道。
“尚书诸曹,吏部为首。他们一向眼高於顶,看我们其他几曹的人,鼻子都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平日里我们来办事,哪个不是一副公事公办的冷脸?”
陈康顿了顿,比划著名刚才的情景。
“可今天居然这么客气,我在这尚书台待了几年了,也没遇到这样的事情。”
刘奚当然知道內情,荀蕤虽未明言,但文书流转的每一个关节,想必都已由荀家在悄然打点妥当,这才有了这般水到渠成的结果。
看著依然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陈康,刘奚只是淡淡一笑。
“或许是今天吏部的诸位同僚心情好吧。”
从今天起,自己在这座权力中枢里,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了。
与吏部的庄严肃穆不同,度支曹的官署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刚一踏入,一股混杂著陈年卷宗的独特气味便扑面而来。
耳边是算筹清脆的敲击声、文吏们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以及偶尔压低声音的爭论声,一切都显得忙碌而紧张。
这里就是晋朝的钱袋子。
陈康显然对这里的一切驾轻就熟,他领著刘奚,一边躲避著搬运文书的书吏,一边介绍道。
“刘令史,我们度支曹,可以说是尚书台里最庞杂的一个官署了。”
他指著前方几个掛著不同牌子的廊道入口,如数家珍地说道。
“你看,我们下面又细分为好几个部分。有掌管全国钱粮赋税总帐的度支部;有负责铸幣和金银管理的金部;有掌管武器军械的库部;还有负责各地粮仓的仓部。”
他顿了顿,又指向另外两个稍小一些的院落。
“那边,还有负责漕运的运曹,以及负责徵发徭役、管理工料的起部。总之,天下钱粮、军需、劳役,都归我们管。”
陈康说完这一长串,本以为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会听得头昏脑胀,至少也需要些时日来消化。
然而刘奚只是静静地听著,眼神清亮。
陈康说的每一个名字,都在他脑中迅速地与对应的职能掛上了鉤。
金部,是贵金属管理局。
仓部和库部,是战略储备仓库。
运曹,是交通运输部。
起部,是建设和人力资源部。
而核心的度支部,则是这一切的財政办公室。
看著刘奚那副若有所思却毫无困惑的表情,陈康心里又犯起了嘀咕。
他试探著问:“刘令史……都记下了?这里头绪繁多,新人刚来,头一个月能分清各部的职掌就不错了。”
“多谢指点,”刘奚回过神来,对他微微点头,“我明白了。”
那平静而篤定的语气,让陈康把后半句“不明白的可以隨时问我”给硬生生咽了回去。
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这种琐碎与平静中悄然流逝。
正如刘奚所料,入职的第一天,並不会有什么要紧的公务交到他手上。
陈康的主要任务,就是带著他熟悉环境,认清面孔。
陈康领著他,在度支曹內穿行,將他介绍给了几位郎官。
“这位是刘令史,今日新入职,以后便在诸位郎君麾下听用了。”陈康的姿態放得很低。
那些郎官们大多出身高门,身上带著一股与生俱来的閒散与矜贵。
他们对刘奚的到来,只是淡淡地点点头。”
或是从一堆公文中抬起眼皮,隨意地打量一番,便算是打过了招呼。
他们的桌案宽大,摆著精致的笔架和水盂,却少见亲自动笔的痕跡。
与旁人的从容閒谈不同,钟雅正埋首於堆积如山的文书之中,神情专注。
当陈康领著刘奚走近,並轻声介绍时。
钟雅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笔,脸上露出了温和笑容。
“既已入职,我便只有一句话嘱咐你,先去熟悉曹中的旧例档案。”
见刘奚认真聆听,他进一步解释道。
“度支曹的事务,千头万绪,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关乎国计民生,来不得半点马虎。將旧例烂熟於心,是做好一切事务的根基。不要急於求成,先把基础打牢。”
离开后,陈康带著几分羡慕,小声对刘奚说道。
“钟郎官平日里不苟言笑,对你这般热络,可见是真心看重你啊。”
刘奚微笑著点了点头,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在钟雅眼中,自己虽然有了名声,但在具体的吏治之能上,恐怕还是一张白纸。
钟雅这是在希望自己准备从最基础的打磨,熟悉公务。
而刘奚可没打算这么打磨下去,得展现本事,早日从案牘之中脱身。
之后陈康便为刘奚寻了一处小小的书案,搬来了一摞半人高的竹简。
“刘令史,这些都是往年的公文卷宗,你先看著,熟悉一下我们度支曹的行文条理和办事章程。”
刘奚隨手翻开第一卷,繁复的公文条例在他眼中如同前世熟悉的数据表格,条理分明。
十年策划的经歷让他习惯了处理海量信息,系统参数、玩家数据、平衡性调整,比起眼前这些古代公文要复杂得多。
而原身的记忆对理解这些古文也有加持。
他的手指轻快地翻动著纸页,那些在旁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条文,对他而言不过是换了个载体的逻辑规则。
两世记忆的叠加让这份工作变得轻而易举,不到半个时辰,厚厚一摞卷宗便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而他的眼角余光,却在不动声色地观察著整个官署的运作。
他刘奚快就看明白了。
在这个庞大的机构里,存在著一条清晰的鄙视链和工作链。
高高在上的郎官们,人人都是大族出身。
他们是决策者,是最终的审批人。
郎官的工作更多时候只是拿起笔,在书佐们早已擬定好的文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盖上印信。
真正支撑著度支曹运转的,是那些数量眾多、埋首於书山文海之中的书佐。
这些人核算、登记、抄录、匯总……所有繁杂的基础工作,都由他们完成。
而自己这个令史,位置则有些微妙。
名义上,是辅佐郎官们处理公务的属官。
说白了,就是郎官们和书佐之间的一个缓衝带,一个高级的文件整理员。
“可今天居然这么客气,我在这尚书台待了几年了,也没遇到这样的事情。”
刘奚当然知道內情,荀蕤虽未明言,但文书流转的每一个关节,想必都已由荀家在悄然打点妥当,这才有了这般水到渠成的结果。
看著依然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陈康,刘奚只是淡淡一笑。
“或许是今天吏部的诸位同僚心情好吧。”
从今天起,自己在这座权力中枢里,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了。
与吏部的庄严肃穆不同,度支曹的官署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刚一踏入,一股混杂著陈年卷宗的独特气味便扑面而来。
耳边是算筹清脆的敲击声、文吏们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以及偶尔压低声音的爭论声,一切都显得忙碌而紧张。
这里就是晋朝的钱袋子。
陈康显然对这里的一切驾轻就熟,他领著刘奚,一边躲避著搬运文书的书吏,一边介绍道。
“刘令史,我们度支曹,可以说是尚书台里最庞杂的一个官署了。”
他指著前方几个掛著不同牌子的廊道入口,如数家珍地说道。
“你看,我们下面又细分为好几个部分。有掌管全国钱粮赋税总帐的度支部;有负责铸幣和金银管理的金部;有掌管武器军械的库部;还有负责各地粮仓的仓部。”
他顿了顿,又指向另外两个稍小一些的院落。
“那边,还有负责漕运的运曹,以及负责徵发徭役、管理工料的起部。总之,天下钱粮、军需、劳役,都归我们管。”
陈康说完这一长串,本以为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会听得头昏脑胀,至少也需要些时日来消化。
然而刘奚只是静静地听著,眼神清亮。
陈康说的每一个名字,都在他脑中迅速地与对应的职能掛上了鉤。
金部,是贵金属管理局。
仓部和库部,是战略储备仓库。
运曹,是交通运输部。
起部,是建设和人力资源部。
而核心的度支部,则是这一切的財政办公室。
看著刘奚那副若有所思却毫无困惑的表情,陈康心里又犯起了嘀咕。
他试探著问:“刘令史……都记下了?这里头绪繁多,新人刚来,头一个月能分清各部的职掌就不错了。”
“多谢指点,”刘奚回过神来,对他微微点头,“我明白了。”
那平静而篤定的语气,让陈康把后半句“不明白的可以隨时问我”给硬生生咽了回去。
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这种琐碎与平静中悄然流逝。
正如刘奚所料,入职的第一天,並不会有什么要紧的公务交到他手上。
陈康的主要任务,就是带著他熟悉环境,认清面孔。
陈康领著他,在度支曹內穿行,將他介绍给了几位郎官。
“这位是刘令史,今日新入职,以后便在诸位郎君麾下听用了。”陈康的姿態放得很低。
那些郎官们大多出身高门,身上带著一股与生俱来的閒散与矜贵。
他们对刘奚的到来,只是淡淡地点点头。”
或是从一堆公文中抬起眼皮,隨意地打量一番,便算是打过了招呼。
他们的桌案宽大,摆著精致的笔架和水盂,却少见亲自动笔的痕跡。
与旁人的从容閒谈不同,钟雅正埋首於堆积如山的文书之中,神情专注。
当陈康领著刘奚走近,並轻声介绍时。
钟雅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笔,脸上露出了温和笑容。
“既已入职,我便只有一句话嘱咐你,先去熟悉曹中的旧例档案。”
见刘奚认真聆听,他进一步解释道。
“度支曹的事务,千头万绪,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关乎国计民生,来不得半点马虎。將旧例烂熟於心,是做好一切事务的根基。不要急於求成,先把基础打牢。”
离开后,陈康带著几分羡慕,小声对刘奚说道。
“钟郎官平日里不苟言笑,对你这般热络,可见是真心看重你啊。”
刘奚微笑著点了点头,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在钟雅眼中,自己虽然有了名声,但在具体的吏治之能上,恐怕还是一张白纸。
钟雅这是在希望自己准备从最基础的打磨,熟悉公务。
而刘奚可没打算这么打磨下去,得展现本事,早日从案牘之中脱身。
之后陈康便为刘奚寻了一处小小的书案,搬来了一摞半人高的竹简。
“刘令史,这些都是往年的公文卷宗,你先看著,熟悉一下我们度支曹的行文条理和办事章程。”
刘奚隨手翻开第一卷,繁复的公文条例在他眼中如同前世熟悉的数据表格,条理分明。
十年策划的经歷让他习惯了处理海量信息,系统参数、玩家数据、平衡性调整,比起眼前这些古代公文要复杂得多。
而原身的记忆对理解这些古文也有加持。
他的手指轻快地翻动著纸页,那些在旁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条文,对他而言不过是换了个载体的逻辑规则。
两世记忆的叠加让这份工作变得轻而易举,不到半个时辰,厚厚一摞卷宗便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而他的眼角余光,却在不动声色地观察著整个官署的运作。
他刘奚快就看明白了。
在这个庞大的机构里,存在著一条清晰的鄙视链和工作链。
高高在上的郎官们,人人都是大族出身。
他们是决策者,是最终的审批人。
郎官的工作更多时候只是拿起笔,在书佐们早已擬定好的文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盖上印信。
真正支撑著度支曹运转的,是那些数量眾多、埋首於书山文海之中的书佐。
这些人核算、登记、抄录、匯总……所有繁杂的基础工作,都由他们完成。
而自己这个令史,位置则有些微妙。
名义上,是辅佐郎官们处理公务的属官。
说白了,就是郎官们和书佐之间的一个缓衝带,一个高级的文件整理员。
“可今天居然这么客气,我在这尚书台待了几年了,也没遇到这样的事情。”
刘奚当然知道內情,荀蕤虽未明言,但文书流转的每一个关节,想必都已由荀家在悄然打点妥当,这才有了这般水到渠成的结果。
看著依然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陈康,刘奚只是淡淡一笑。
“或许是今天吏部的诸位同僚心情好吧。”
从今天起,自己在这座权力中枢里,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了。
与吏部的庄严肃穆不同,度支曹的官署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刚一踏入,一股混杂著陈年卷宗的独特气味便扑面而来。
耳边是算筹清脆的敲击声、文吏们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以及偶尔压低声音的爭论声,一切都显得忙碌而紧张。
这里就是晋朝的钱袋子。
陈康显然对这里的一切驾轻就熟,他领著刘奚,一边躲避著搬运文书的书吏,一边介绍道。
“刘令史,我们度支曹,可以说是尚书台里最庞杂的一个官署了。”
他指著前方几个掛著不同牌子的廊道入口,如数家珍地说道。
“你看,我们下面又细分为好几个部分。有掌管全国钱粮赋税总帐的度支部;有负责铸幣和金银管理的金部;有掌管武器军械的库部;还有负责各地粮仓的仓部。”
他顿了顿,又指向另外两个稍小一些的院落。
“那边,还有负责漕运的运曹,以及负责徵发徭役、管理工料的起部。总之,天下钱粮、军需、劳役,都归我们管。”
陈康说完这一长串,本以为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会听得头昏脑胀,至少也需要些时日来消化。
然而刘奚只是静静地听著,眼神清亮。
陈康说的每一个名字,都在他脑中迅速地与对应的职能掛上了鉤。
金部,是贵金属管理局。
仓部和库部,是战略储备仓库。
运曹,是交通运输部。
起部,是建设和人力资源部。
而核心的度支部,则是这一切的財政办公室。
看著刘奚那副若有所思却毫无困惑的表情,陈康心里又犯起了嘀咕。
他试探著问:“刘令史……都记下了?这里头绪繁多,新人刚来,头一个月能分清各部的职掌就不错了。”
“多谢指点,”刘奚回过神来,对他微微点头,“我明白了。”
那平静而篤定的语气,让陈康把后半句“不明白的可以隨时问我”给硬生生咽了回去。
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这种琐碎与平静中悄然流逝。
正如刘奚所料,入职的第一天,並不会有什么要紧的公务交到他手上。
陈康的主要任务,就是带著他熟悉环境,认清面孔。
陈康领著他,在度支曹內穿行,將他介绍给了几位郎官。
“这位是刘令史,今日新入职,以后便在诸位郎君麾下听用了。”陈康的姿態放得很低。
那些郎官们大多出身高门,身上带著一股与生俱来的閒散与矜贵。
他们对刘奚的到来,只是淡淡地点点头。”
或是从一堆公文中抬起眼皮,隨意地打量一番,便算是打过了招呼。
他们的桌案宽大,摆著精致的笔架和水盂,却少见亲自动笔的痕跡。
与旁人的从容閒谈不同,钟雅正埋首於堆积如山的文书之中,神情专注。
当陈康领著刘奚走近,並轻声介绍时。
钟雅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笔,脸上露出了温和笑容。
“既已入职,我便只有一句话嘱咐你,先去熟悉曹中的旧例档案。”
见刘奚认真聆听,他进一步解释道。
“度支曹的事务,千头万绪,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关乎国计民生,来不得半点马虎。將旧例烂熟於心,是做好一切事务的根基。不要急於求成,先把基础打牢。”
离开后,陈康带著几分羡慕,小声对刘奚说道。
“钟郎官平日里不苟言笑,对你这般热络,可见是真心看重你啊。”
刘奚微笑著点了点头,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在钟雅眼中,自己虽然有了名声,但在具体的吏治之能上,恐怕还是一张白纸。
钟雅这是在希望自己准备从最基础的打磨,熟悉公务。
而刘奚可没打算这么打磨下去,得展现本事,早日从案牘之中脱身。
之后陈康便为刘奚寻了一处小小的书案,搬来了一摞半人高的竹简。
“刘令史,这些都是往年的公文卷宗,你先看著,熟悉一下我们度支曹的行文条理和办事章程。”
刘奚隨手翻开第一卷,繁复的公文条例在他眼中如同前世熟悉的数据表格,条理分明。
十年策划的经歷让他习惯了处理海量信息,系统参数、玩家数据、平衡性调整,比起眼前这些古代公文要复杂得多。
而原身的记忆对理解这些古文也有加持。
他的手指轻快地翻动著纸页,那些在旁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条文,对他而言不过是换了个载体的逻辑规则。
两世记忆的叠加让这份工作变得轻而易举,不到半个时辰,厚厚一摞卷宗便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而他的眼角余光,却在不动声色地观察著整个官署的运作。
他刘奚快就看明白了。
在这个庞大的机构里,存在著一条清晰的鄙视链和工作链。
高高在上的郎官们,人人都是大族出身。
他们是决策者,是最终的审批人。
郎官的工作更多时候只是拿起笔,在书佐们早已擬定好的文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盖上印信。
真正支撑著度支曹运转的,是那些数量眾多、埋首於书山文海之中的书佐。
这些人核算、登记、抄录、匯总……所有繁杂的基础工作,都由他们完成。
而自己这个令史,位置则有些微妙。
名义上,是辅佐郎官们处理公务的属官。
说白了,就是郎官们和书佐之间的一个缓衝带,一个高级的文件整理员。
“可今天居然这么客气,我在这尚书台待了几年了,也没遇到这样的事情。”
刘奚当然知道內情,荀蕤虽未明言,但文书流转的每一个关节,想必都已由荀家在悄然打点妥当,这才有了这般水到渠成的结果。
看著依然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陈康,刘奚只是淡淡一笑。
“或许是今天吏部的诸位同僚心情好吧。”
从今天起,自己在这座权力中枢里,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了。
与吏部的庄严肃穆不同,度支曹的官署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刚一踏入,一股混杂著陈年卷宗的独特气味便扑面而来。
耳边是算筹清脆的敲击声、文吏们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以及偶尔压低声音的爭论声,一切都显得忙碌而紧张。
这里就是晋朝的钱袋子。
陈康显然对这里的一切驾轻就熟,他领著刘奚,一边躲避著搬运文书的书吏,一边介绍道。
“刘令史,我们度支曹,可以说是尚书台里最庞杂的一个官署了。”
他指著前方几个掛著不同牌子的廊道入口,如数家珍地说道。
“你看,我们下面又细分为好几个部分。有掌管全国钱粮赋税总帐的度支部;有负责铸幣和金银管理的金部;有掌管武器军械的库部;还有负责各地粮仓的仓部。”
他顿了顿,又指向另外两个稍小一些的院落。
“那边,还有负责漕运的运曹,以及负责徵发徭役、管理工料的起部。总之,天下钱粮、军需、劳役,都归我们管。”
陈康说完这一长串,本以为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会听得头昏脑胀,至少也需要些时日来消化。
然而刘奚只是静静地听著,眼神清亮。
陈康说的每一个名字,都在他脑中迅速地与对应的职能掛上了鉤。
金部,是贵金属管理局。
仓部和库部,是战略储备仓库。
运曹,是交通运输部。
起部,是建设和人力资源部。
而核心的度支部,则是这一切的財政办公室。
看著刘奚那副若有所思却毫无困惑的表情,陈康心里又犯起了嘀咕。
他试探著问:“刘令史……都记下了?这里头绪繁多,新人刚来,头一个月能分清各部的职掌就不错了。”
“多谢指点,”刘奚回过神来,对他微微点头,“我明白了。”
那平静而篤定的语气,让陈康把后半句“不明白的可以隨时问我”给硬生生咽了回去。
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这种琐碎与平静中悄然流逝。
正如刘奚所料,入职的第一天,並不会有什么要紧的公务交到他手上。
陈康的主要任务,就是带著他熟悉环境,认清面孔。
陈康领著他,在度支曹內穿行,將他介绍给了几位郎官。
“这位是刘令史,今日新入职,以后便在诸位郎君麾下听用了。”陈康的姿態放得很低。
那些郎官们大多出身高门,身上带著一股与生俱来的閒散与矜贵。
他们对刘奚的到来,只是淡淡地点点头。”
或是从一堆公文中抬起眼皮,隨意地打量一番,便算是打过了招呼。
他们的桌案宽大,摆著精致的笔架和水盂,却少见亲自动笔的痕跡。
与旁人的从容閒谈不同,钟雅正埋首於堆积如山的文书之中,神情专注。
当陈康领著刘奚走近,並轻声介绍时。
钟雅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笔,脸上露出了温和笑容。
“既已入职,我便只有一句话嘱咐你,先去熟悉曹中的旧例档案。”
见刘奚认真聆听,他进一步解释道。
“度支曹的事务,千头万绪,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关乎国计民生,来不得半点马虎。將旧例烂熟於心,是做好一切事务的根基。不要急於求成,先把基础打牢。”
离开后,陈康带著几分羡慕,小声对刘奚说道。
“钟郎官平日里不苟言笑,对你这般热络,可见是真心看重你啊。”
刘奚微笑著点了点头,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在钟雅眼中,自己虽然有了名声,但在具体的吏治之能上,恐怕还是一张白纸。
钟雅这是在希望自己准备从最基础的打磨,熟悉公务。
而刘奚可没打算这么打磨下去,得展现本事,早日从案牘之中脱身。
之后陈康便为刘奚寻了一处小小的书案,搬来了一摞半人高的竹简。
“刘令史,这些都是往年的公文卷宗,你先看著,熟悉一下我们度支曹的行文条理和办事章程。”
刘奚隨手翻开第一卷,繁复的公文条例在他眼中如同前世熟悉的数据表格,条理分明。
十年策划的经歷让他习惯了处理海量信息,系统参数、玩家数据、平衡性调整,比起眼前这些古代公文要复杂得多。
而原身的记忆对理解这些古文也有加持。
他的手指轻快地翻动著纸页,那些在旁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条文,对他而言不过是换了个载体的逻辑规则。
两世记忆的叠加让这份工作变得轻而易举,不到半个时辰,厚厚一摞卷宗便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而他的眼角余光,却在不动声色地观察著整个官署的运作。
他刘奚快就看明白了。
在这个庞大的机构里,存在著一条清晰的鄙视链和工作链。
高高在上的郎官们,人人都是大族出身。
他们是决策者,是最终的审批人。
郎官的工作更多时候只是拿起笔,在书佐们早已擬定好的文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盖上印信。
真正支撑著度支曹运转的,是那些数量眾多、埋首於书山文海之中的书佐。
这些人核算、登记、抄录、匯总……所有繁杂的基础工作,都由他们完成。
而自己这个令史,位置则有些微妙。
名义上,是辅佐郎官们处理公务的属官。
说白了,就是郎官们和书佐之间的一个缓衝带,一个高级的文件整理员。
“可今天居然这么客气,我在这尚书台待了几年了,也没遇到这样的事情。”
刘奚当然知道內情,荀蕤虽未明言,但文书流转的每一个关节,想必都已由荀家在悄然打点妥当,这才有了这般水到渠成的结果。
看著依然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陈康,刘奚只是淡淡一笑。
“或许是今天吏部的诸位同僚心情好吧。”
从今天起,自己在这座权力中枢里,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了。
与吏部的庄严肃穆不同,度支曹的官署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刚一踏入,一股混杂著陈年卷宗的独特气味便扑面而来。
耳边是算筹清脆的敲击声、文吏们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以及偶尔压低声音的爭论声,一切都显得忙碌而紧张。
这里就是晋朝的钱袋子。
陈康显然对这里的一切驾轻就熟,他领著刘奚,一边躲避著搬运文书的书吏,一边介绍道。
“刘令史,我们度支曹,可以说是尚书台里最庞杂的一个官署了。”
他指著前方几个掛著不同牌子的廊道入口,如数家珍地说道。
“你看,我们下面又细分为好几个部分。有掌管全国钱粮赋税总帐的度支部;有负责铸幣和金银管理的金部;有掌管武器军械的库部;还有负责各地粮仓的仓部。”
他顿了顿,又指向另外两个稍小一些的院落。
“那边,还有负责漕运的运曹,以及负责徵发徭役、管理工料的起部。总之,天下钱粮、军需、劳役,都归我们管。”
陈康说完这一长串,本以为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会听得头昏脑胀,至少也需要些时日来消化。
然而刘奚只是静静地听著,眼神清亮。
陈康说的每一个名字,都在他脑中迅速地与对应的职能掛上了鉤。
金部,是贵金属管理局。
仓部和库部,是战略储备仓库。
运曹,是交通运输部。
起部,是建设和人力资源部。
而核心的度支部,则是这一切的財政办公室。
看著刘奚那副若有所思却毫无困惑的表情,陈康心里又犯起了嘀咕。
他试探著问:“刘令史……都记下了?这里头绪繁多,新人刚来,头一个月能分清各部的职掌就不错了。”
“多谢指点,”刘奚回过神来,对他微微点头,“我明白了。”
那平静而篤定的语气,让陈康把后半句“不明白的可以隨时问我”给硬生生咽了回去。
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这种琐碎与平静中悄然流逝。
正如刘奚所料,入职的第一天,並不会有什么要紧的公务交到他手上。
陈康的主要任务,就是带著他熟悉环境,认清面孔。
陈康领著他,在度支曹內穿行,將他介绍给了几位郎官。
“这位是刘令史,今日新入职,以后便在诸位郎君麾下听用了。”陈康的姿態放得很低。
那些郎官们大多出身高门,身上带著一股与生俱来的閒散与矜贵。
他们对刘奚的到来,只是淡淡地点点头。”
或是从一堆公文中抬起眼皮,隨意地打量一番,便算是打过了招呼。
他们的桌案宽大,摆著精致的笔架和水盂,却少见亲自动笔的痕跡。
与旁人的从容閒谈不同,钟雅正埋首於堆积如山的文书之中,神情专注。
当陈康领著刘奚走近,並轻声介绍时。
钟雅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笔,脸上露出了温和笑容。
“既已入职,我便只有一句话嘱咐你,先去熟悉曹中的旧例档案。”
见刘奚认真聆听,他进一步解释道。
“度支曹的事务,千头万绪,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关乎国计民生,来不得半点马虎。將旧例烂熟於心,是做好一切事务的根基。不要急於求成,先把基础打牢。”
离开后,陈康带著几分羡慕,小声对刘奚说道。
“钟郎官平日里不苟言笑,对你这般热络,可见是真心看重你啊。”
刘奚微笑著点了点头,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在钟雅眼中,自己虽然有了名声,但在具体的吏治之能上,恐怕还是一张白纸。
钟雅这是在希望自己准备从最基础的打磨,熟悉公务。
而刘奚可没打算这么打磨下去,得展现本事,早日从案牘之中脱身。
之后陈康便为刘奚寻了一处小小的书案,搬来了一摞半人高的竹简。
“刘令史,这些都是往年的公文卷宗,你先看著,熟悉一下我们度支曹的行文条理和办事章程。”
刘奚隨手翻开第一卷,繁复的公文条例在他眼中如同前世熟悉的数据表格,条理分明。
十年策划的经歷让他习惯了处理海量信息,系统参数、玩家数据、平衡性调整,比起眼前这些古代公文要复杂得多。
而原身的记忆对理解这些古文也有加持。
他的手指轻快地翻动著纸页,那些在旁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条文,对他而言不过是换了个载体的逻辑规则。
两世记忆的叠加让这份工作变得轻而易举,不到半个时辰,厚厚一摞卷宗便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而他的眼角余光,却在不动声色地观察著整个官署的运作。
他刘奚快就看明白了。
在这个庞大的机构里,存在著一条清晰的鄙视链和工作链。
高高在上的郎官们,人人都是大族出身。
他们是决策者,是最终的审批人。
郎官的工作更多时候只是拿起笔,在书佐们早已擬定好的文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盖上印信。
真正支撑著度支曹运转的,是那些数量眾多、埋首於书山文海之中的书佐。
这些人核算、登记、抄录、匯总……所有繁杂的基础工作,都由他们完成。
而自己这个令史,位置则有些微妙。
名义上,是辅佐郎官们处理公务的属官。
说白了,就是郎官们和书佐之间的一个缓衝带,一个高级的文件整理员。
“可今天居然这么客气,我在这尚书台待了几年了,也没遇到这样的事情。”
刘奚当然知道內情,荀蕤虽未明言,但文书流转的每一个关节,想必都已由荀家在悄然打点妥当,这才有了这般水到渠成的结果。
看著依然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陈康,刘奚只是淡淡一笑。
“或许是今天吏部的诸位同僚心情好吧。”
从今天起,自己在这座权力中枢里,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了。
与吏部的庄严肃穆不同,度支曹的官署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刚一踏入,一股混杂著陈年卷宗的独特气味便扑面而来。
耳边是算筹清脆的敲击声、文吏们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以及偶尔压低声音的爭论声,一切都显得忙碌而紧张。
这里就是晋朝的钱袋子。
陈康显然对这里的一切驾轻就熟,他领著刘奚,一边躲避著搬运文书的书吏,一边介绍道。
“刘令史,我们度支曹,可以说是尚书台里最庞杂的一个官署了。”
他指著前方几个掛著不同牌子的廊道入口,如数家珍地说道。
“你看,我们下面又细分为好几个部分。有掌管全国钱粮赋税总帐的度支部;有负责铸幣和金银管理的金部;有掌管武器军械的库部;还有负责各地粮仓的仓部。”
他顿了顿,又指向另外两个稍小一些的院落。
“那边,还有负责漕运的运曹,以及负责徵发徭役、管理工料的起部。总之,天下钱粮、军需、劳役,都归我们管。”
陈康说完这一长串,本以为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会听得头昏脑胀,至少也需要些时日来消化。
然而刘奚只是静静地听著,眼神清亮。
陈康说的每一个名字,都在他脑中迅速地与对应的职能掛上了鉤。
金部,是贵金属管理局。
仓部和库部,是战略储备仓库。
运曹,是交通运输部。
起部,是建设和人力资源部。
而核心的度支部,则是这一切的財政办公室。
看著刘奚那副若有所思却毫无困惑的表情,陈康心里又犯起了嘀咕。
他试探著问:“刘令史……都记下了?这里头绪繁多,新人刚来,头一个月能分清各部的职掌就不错了。”
“多谢指点,”刘奚回过神来,对他微微点头,“我明白了。”
那平静而篤定的语气,让陈康把后半句“不明白的可以隨时问我”给硬生生咽了回去。
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这种琐碎与平静中悄然流逝。
正如刘奚所料,入职的第一天,並不会有什么要紧的公务交到他手上。
陈康的主要任务,就是带著他熟悉环境,认清面孔。
陈康领著他,在度支曹內穿行,將他介绍给了几位郎官。
“这位是刘令史,今日新入职,以后便在诸位郎君麾下听用了。”陈康的姿態放得很低。
那些郎官们大多出身高门,身上带著一股与生俱来的閒散与矜贵。
他们对刘奚的到来,只是淡淡地点点头。”
或是从一堆公文中抬起眼皮,隨意地打量一番,便算是打过了招呼。
他们的桌案宽大,摆著精致的笔架和水盂,却少见亲自动笔的痕跡。
与旁人的从容閒谈不同,钟雅正埋首於堆积如山的文书之中,神情专注。
当陈康领著刘奚走近,並轻声介绍时。
钟雅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笔,脸上露出了温和笑容。
“既已入职,我便只有一句话嘱咐你,先去熟悉曹中的旧例档案。”
见刘奚认真聆听,他进一步解释道。
“度支曹的事务,千头万绪,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关乎国计民生,来不得半点马虎。將旧例烂熟於心,是做好一切事务的根基。不要急於求成,先把基础打牢。”
离开后,陈康带著几分羡慕,小声对刘奚说道。
“钟郎官平日里不苟言笑,对你这般热络,可见是真心看重你啊。”
刘奚微笑著点了点头,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在钟雅眼中,自己虽然有了名声,但在具体的吏治之能上,恐怕还是一张白纸。
钟雅这是在希望自己准备从最基础的打磨,熟悉公务。
而刘奚可没打算这么打磨下去,得展现本事,早日从案牘之中脱身。
之后陈康便为刘奚寻了一处小小的书案,搬来了一摞半人高的竹简。
“刘令史,这些都是往年的公文卷宗,你先看著,熟悉一下我们度支曹的行文条理和办事章程。”
刘奚隨手翻开第一卷,繁复的公文条例在他眼中如同前世熟悉的数据表格,条理分明。
十年策划的经歷让他习惯了处理海量信息,系统参数、玩家数据、平衡性调整,比起眼前这些古代公文要复杂得多。
而原身的记忆对理解这些古文也有加持。
他的手指轻快地翻动著纸页,那些在旁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条文,对他而言不过是换了个载体的逻辑规则。
两世记忆的叠加让这份工作变得轻而易举,不到半个时辰,厚厚一摞卷宗便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而他的眼角余光,却在不动声色地观察著整个官署的运作。
他刘奚快就看明白了。
在这个庞大的机构里,存在著一条清晰的鄙视链和工作链。
高高在上的郎官们,人人都是大族出身。
他们是决策者,是最终的审批人。
郎官的工作更多时候只是拿起笔,在书佐们早已擬定好的文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盖上印信。
真正支撑著度支曹运转的,是那些数量眾多、埋首於书山文海之中的书佐。
这些人核算、登记、抄录、匯总……所有繁杂的基础工作,都由他们完成。
而自己这个令史,位置则有些微妙。
名义上,是辅佐郎官们处理公务的属官。
说白了,就是郎官们和书佐之间的一个缓衝带,一个高级的文件整理员。
“可今天居然这么客气,我在这尚书台待了几年了,也没遇到这样的事情。”
刘奚当然知道內情,荀蕤虽未明言,但文书流转的每一个关节,想必都已由荀家在悄然打点妥当,这才有了这般水到渠成的结果。
看著依然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陈康,刘奚只是淡淡一笑。
“或许是今天吏部的诸位同僚心情好吧。”
从今天起,自己在这座权力中枢里,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了。
与吏部的庄严肃穆不同,度支曹的官署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刚一踏入,一股混杂著陈年卷宗的独特气味便扑面而来。
耳边是算筹清脆的敲击声、文吏们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以及偶尔压低声音的爭论声,一切都显得忙碌而紧张。
这里就是晋朝的钱袋子。
陈康显然对这里的一切驾轻就熟,他领著刘奚,一边躲避著搬运文书的书吏,一边介绍道。
“刘令史,我们度支曹,可以说是尚书台里最庞杂的一个官署了。”
他指著前方几个掛著不同牌子的廊道入口,如数家珍地说道。
“你看,我们下面又细分为好几个部分。有掌管全国钱粮赋税总帐的度支部;有负责铸幣和金银管理的金部;有掌管武器军械的库部;还有负责各地粮仓的仓部。”
他顿了顿,又指向另外两个稍小一些的院落。
“那边,还有负责漕运的运曹,以及负责徵发徭役、管理工料的起部。总之,天下钱粮、军需、劳役,都归我们管。”
陈康说完这一长串,本以为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会听得头昏脑胀,至少也需要些时日来消化。
然而刘奚只是静静地听著,眼神清亮。
陈康说的每一个名字,都在他脑中迅速地与对应的职能掛上了鉤。
金部,是贵金属管理局。
仓部和库部,是战略储备仓库。
运曹,是交通运输部。
起部,是建设和人力资源部。
而核心的度支部,则是这一切的財政办公室。
看著刘奚那副若有所思却毫无困惑的表情,陈康心里又犯起了嘀咕。
他试探著问:“刘令史……都记下了?这里头绪繁多,新人刚来,头一个月能分清各部的职掌就不错了。”
“多谢指点,”刘奚回过神来,对他微微点头,“我明白了。”
那平静而篤定的语气,让陈康把后半句“不明白的可以隨时问我”给硬生生咽了回去。
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这种琐碎与平静中悄然流逝。
正如刘奚所料,入职的第一天,並不会有什么要紧的公务交到他手上。
陈康的主要任务,就是带著他熟悉环境,认清面孔。
陈康领著他,在度支曹內穿行,將他介绍给了几位郎官。
“这位是刘令史,今日新入职,以后便在诸位郎君麾下听用了。”陈康的姿態放得很低。
那些郎官们大多出身高门,身上带著一股与生俱来的閒散与矜贵。
他们对刘奚的到来,只是淡淡地点点头。”
或是从一堆公文中抬起眼皮,隨意地打量一番,便算是打过了招呼。
他们的桌案宽大,摆著精致的笔架和水盂,却少见亲自动笔的痕跡。
与旁人的从容閒谈不同,钟雅正埋首於堆积如山的文书之中,神情专注。
当陈康领著刘奚走近,並轻声介绍时。
钟雅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笔,脸上露出了温和笑容。
“既已入职,我便只有一句话嘱咐你,先去熟悉曹中的旧例档案。”
见刘奚认真聆听,他进一步解释道。
“度支曹的事务,千头万绪,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关乎国计民生,来不得半点马虎。將旧例烂熟於心,是做好一切事务的根基。不要急於求成,先把基础打牢。”
离开后,陈康带著几分羡慕,小声对刘奚说道。
“钟郎官平日里不苟言笑,对你这般热络,可见是真心看重你啊。”
刘奚微笑著点了点头,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在钟雅眼中,自己虽然有了名声,但在具体的吏治之能上,恐怕还是一张白纸。
钟雅这是在希望自己准备从最基础的打磨,熟悉公务。
而刘奚可没打算这么打磨下去,得展现本事,早日从案牘之中脱身。
之后陈康便为刘奚寻了一处小小的书案,搬来了一摞半人高的竹简。
“刘令史,这些都是往年的公文卷宗,你先看著,熟悉一下我们度支曹的行文条理和办事章程。”
刘奚隨手翻开第一卷,繁复的公文条例在他眼中如同前世熟悉的数据表格,条理分明。
十年策划的经歷让他习惯了处理海量信息,系统参数、玩家数据、平衡性调整,比起眼前这些古代公文要复杂得多。
而原身的记忆对理解这些古文也有加持。
他的手指轻快地翻动著纸页,那些在旁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条文,对他而言不过是换了个载体的逻辑规则。
两世记忆的叠加让这份工作变得轻而易举,不到半个时辰,厚厚一摞卷宗便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而他的眼角余光,却在不动声色地观察著整个官署的运作。
他刘奚快就看明白了。
在这个庞大的机构里,存在著一条清晰的鄙视链和工作链。
高高在上的郎官们,人人都是大族出身。
他们是决策者,是最终的审批人。
郎官的工作更多时候只是拿起笔,在书佐们早已擬定好的文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盖上印信。
真正支撑著度支曹运转的,是那些数量眾多、埋首於书山文海之中的书佐。
这些人核算、登记、抄录、匯总……所有繁杂的基础工作,都由他们完成。
而自己这个令史,位置则有些微妙。
名义上,是辅佐郎官们处理公务的属官。
说白了,就是郎官们和书佐之间的一个缓衝带,一个高级的文件整理员。
“可今天居然这么客气,我在这尚书台待了几年了,也没遇到这样的事情。”
刘奚当然知道內情,荀蕤虽未明言,但文书流转的每一个关节,想必都已由荀家在悄然打点妥当,这才有了这般水到渠成的结果。
看著依然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陈康,刘奚只是淡淡一笑。
“或许是今天吏部的诸位同僚心情好吧。”
从今天起,自己在这座权力中枢里,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了。
与吏部的庄严肃穆不同,度支曹的官署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刚一踏入,一股混杂著陈年卷宗的独特气味便扑面而来。
耳边是算筹清脆的敲击声、文吏们来去匆匆的脚步声,以及偶尔压低声音的爭论声,一切都显得忙碌而紧张。
这里就是晋朝的钱袋子。
陈康显然对这里的一切驾轻就熟,他领著刘奚,一边躲避著搬运文书的书吏,一边介绍道。
“刘令史,我们度支曹,可以说是尚书台里最庞杂的一个官署了。”
他指著前方几个掛著不同牌子的廊道入口,如数家珍地说道。
“你看,我们下面又细分为好几个部分。有掌管全国钱粮赋税总帐的度支部;有负责铸幣和金银管理的金部;有掌管武器军械的库部;还有负责各地粮仓的仓部。”
他顿了顿,又指向另外两个稍小一些的院落。
“那边,还有负责漕运的运曹,以及负责徵发徭役、管理工料的起部。总之,天下钱粮、军需、劳役,都归我们管。”
陈康说完这一长串,本以为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会听得头昏脑胀,至少也需要些时日来消化。
然而刘奚只是静静地听著,眼神清亮。
陈康说的每一个名字,都在他脑中迅速地与对应的职能掛上了鉤。
金部,是贵金属管理局。
仓部和库部,是战略储备仓库。
运曹,是交通运输部。
起部,是建设和人力资源部。
而核心的度支部,则是这一切的財政办公室。
看著刘奚那副若有所思却毫无困惑的表情,陈康心里又犯起了嘀咕。
他试探著问:“刘令史……都记下了?这里头绪繁多,新人刚来,头一个月能分清各部的职掌就不错了。”
“多谢指点,”刘奚回过神来,对他微微点头,“我明白了。”
那平静而篤定的语气,让陈康把后半句“不明白的可以隨时问我”给硬生生咽了回去。
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在这种琐碎与平静中悄然流逝。
正如刘奚所料,入职的第一天,並不会有什么要紧的公务交到他手上。
陈康的主要任务,就是带著他熟悉环境,认清面孔。
陈康领著他,在度支曹內穿行,將他介绍给了几位郎官。
“这位是刘令史,今日新入职,以后便在诸位郎君麾下听用了。”陈康的姿態放得很低。
那些郎官们大多出身高门,身上带著一股与生俱来的閒散与矜贵。
他们对刘奚的到来,只是淡淡地点点头。”
或是从一堆公文中抬起眼皮,隨意地打量一番,便算是打过了招呼。
他们的桌案宽大,摆著精致的笔架和水盂,却少见亲自动笔的痕跡。
与旁人的从容閒谈不同,钟雅正埋首於堆积如山的文书之中,神情专注。
当陈康领著刘奚走近,並轻声介绍时。
钟雅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笔,脸上露出了温和笑容。
“既已入职,我便只有一句话嘱咐你,先去熟悉曹中的旧例档案。”
见刘奚认真聆听,他进一步解释道。
“度支曹的事务,千头万绪,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关乎国计民生,来不得半点马虎。將旧例烂熟於心,是做好一切事务的根基。不要急於求成,先把基础打牢。”
离开后,陈康带著几分羡慕,小声对刘奚说道。
“钟郎官平日里不苟言笑,对你这般热络,可见是真心看重你啊。”
刘奚微笑著点了点头,心中却是一片清明。
在钟雅眼中,自己虽然有了名声,但在具体的吏治之能上,恐怕还是一张白纸。
钟雅这是在希望自己准备从最基础的打磨,熟悉公务。
而刘奚可没打算这么打磨下去,得展现本事,早日从案牘之中脱身。
之后陈康便为刘奚寻了一处小小的书案,搬来了一摞半人高的竹简。
“刘令史,这些都是往年的公文卷宗,你先看著,熟悉一下我们度支曹的行文条理和办事章程。”
刘奚隨手翻开第一卷,繁复的公文条例在他眼中如同前世熟悉的数据表格,条理分明。
十年策划的经歷让他习惯了处理海量信息,系统参数、玩家数据、平衡性调整,比起眼前这些古代公文要复杂得多。
而原身的记忆对理解这些古文也有加持。
他的手指轻快地翻动著纸页,那些在旁人看来晦涩难懂的条文,对他而言不过是换了个载体的逻辑规则。
两世记忆的叠加让这份工作变得轻而易举,不到半个时辰,厚厚一摞卷宗便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而他的眼角余光,却在不动声色地观察著整个官署的运作。
他刘奚快就看明白了。
在这个庞大的机构里,存在著一条清晰的鄙视链和工作链。
高高在上的郎官们,人人都是大族出身。
他们是决策者,是最终的审批人。
郎官的工作更多时候只是拿起笔,在书佐们早已擬定好的文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盖上印信。
真正支撑著度支曹运转的,是那些数量眾多、埋首於书山文海之中的书佐。
这些人核算、登记、抄录、匯总……所有繁杂的基础工作,都由他们完成。
而自己这个令史,位置则有些微妙。
名义上,是辅佐郎官们处理公务的属官。
说白了,就是郎官们和书佐之间的一个缓衝带,一个高级的文件整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