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节

  薛蟠、宝玉皆在。
  不止他们。
  连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也都在。
  待客厅内气氛凝滞,下人们连大气也不敢喘。
  直到和珅踏了进来,里头的人方才抬起了头。
  薛姨妈正给薛蟠擦着药,薛蟠这时候倒是乖乖坐在那里,动也不动。
  而宝玉却显得有些慌乱了。
  他低下了头,并不大敢与和珅视线相接。
  “致斋兄。”贾政站起身来,面色颇有些肃穆。
  和珅一早便嘱咐过和琳了,他敲了敲和琳的后背,道:“去吧,讲昨日经过说清楚。”
  王夫人坐在那里,面孔冷淡,手里捻着佛珠,瞧上去多有不快,不过碍于贾政不好表露罢了。
  待和琳上前,她便冷眼盯住了和琳。
  王夫人管了内宅上下,气势自是有的,但和琳又哪里是那些经不起风霜的小公子?
  和琳面上半点畏惧之色也不见,更遑逞在她的目光下瑟瑟发抖了。
  和琳张嘴便道:“前几日便同他们打了一架,一个酒楼里头,就剩下一张大桌子。我们十来个人,自该坐大桌子。偏他们二人来了,便嚷着要店小二换了我们。他们要来坐。”
  “店小二狗眼看人低,还当真要将我们赶走。我们心想这也就罢了。他们二人,却是带着几个小厮跟班,搂了模样姣好似女子的书童坐下了……”
  “这不是拿我们比他们怀里头的兔儿爷都不如吗……我同窗心中一怒,便先动了手……”
  宝玉脸色发白,不敢再容和琳说下去,便涨红了脸道:“胡言乱语,那日我同薛家哥哥去吃酒。带了小厮书童,是因为刚从私塾里出来。哪有你说的这样……”
  薛蟠倒是未曾争辩。
  他素来如此。
  薛姨妈都是知晓的,又何必非要装一本正经呢?
  和琳不理宝玉,正要开口继续往下说。
  宝玉见状便道:“此事并非你们的过错,昨日见了你们,是我同薛家哥哥先动的手。”
  这话王夫人并不曾听宝玉说起过,乍然一听,脸色都变了。
  宝玉这话一出,岂不等同于承认了前头和琳说的话吗?
  这样惊慌,先认了自己的罪过,不正是怕和琳说出来吗?
  贾政气得骂了声:“孽障!”
  和珅这时才缓缓开了口:“存周兄不必动怒,说来还是我这弟弟顽皮,下手重了些……和琳,还不快同他们道歉。”
  和琳也立刻躬身道:“宝玉莫要怪我,我先前也不知晓,你是荣国府的公子。”说罢,又看向薛蟠,也道了歉。
  薛蟠倒是浑不在意,为了这么桩事儿,打便打了。
  说出去,没打赢,岂不更丢人?
  此事上,薛蟠反倒有些瞧不起贾宝玉。
  还未曾受什么伤,便有一家子的人赶紧着为他出头了。
  说出去也不怕惹了笑话。
  “也不知宝玉病得如何,我便带了些药过来。”和珅一抬手,便有小厮上前,递上了上好的药材。
  再定睛一瞧,却是什么?
  竟是人参。
  贾政倒是觉得心下感动。
  那头王夫人却觉得这倒更像是讽刺。
  意在指责他们,不过小孩子间打了一顿,受了点皮肉伤,便闹得这样郑重。
  王夫人的面上实在挤不出半点笑容来。
  贾政看向一旁的薛姨妈,问道:“此事便如此了了,可行?”
  薛姨妈清楚自己儿子的秉性,本也不想将事闹大,之后得知打人的是和珅的弟弟,她便更没了算账的心思。若非王夫人拉着她一起,她是连面也不会出的。
  眼下贾政都发了话了,薛姨妈哪里还有不应的道理?
  “自是行的。”薛姨妈笑着道:“本都是同龄的年纪,一同打闹玩耍,磕了碰了,正是常事。”
  贾政满意了,心底还隐约觉得王夫人小题大做,心胸豁达不比薛姨妈,整日里吃斋念佛也不知道念到哪里去了。
  和珅:“那我便带着和琳告辞了。”
  “我送致斋兄。”
  “那便有劳存周兄。”
  说罢,贾政便带了小厮,将人送出门去了。
  事情竟是就这样高高拿起,却又轻轻放下了。
  宝玉面上羞臊得厉害,心头更堵得慌,他也不愿去瞧王夫人的面色,匆匆便先回了自己的住所。
  他一走,薛姨妈等人也坐不住了。
  薛姨妈便出声道:“姨娘,我便先带着他们二人回去了。”
  王夫人面上冷淡,并不应话。想来是对薛姨妈方才那番大度有了不满。
  薛姨妈便装作未瞧见一样,拉着宝钗,带着薛蟠,立刻出门去了。
  待贾政回来时,待客厅中便只余下王夫人了。
  贾政板着脸道:“日后莫要再为这等小事,便兴师动众。”
  “宝玉受了伤,如何算是小事?”
  “你也听了,那和琳说的是什么。若他当真狎玩身边的书童小厮……”贾政咬着牙关,面色冷厉,“那败坏的还是荣国府的名头!”
  好龙阳风倒也不算得什么。
  总有些权贵之家,圈养几个娈童。
  但宝玉才何等年纪?
  不思诗书,反倒整日惦记着情爱。
  若他真荒唐到那等地步,贾政只怕自己要被活活气死。
  王夫人听了,心下也是一惊。
  她并非一味愚笨,维护宝玉的人。
  她还盼着宝玉将来好呢。
  见她神色晦暗不明,贾政见话也说到份儿上了,便住了嘴,不再言语。
  王夫人想着,不能总叫贾政惦记着此事,便口风一转,道:“老爷既与那和侍郎这样亲近,不如便与他和家结个亲。倒是亲上加亲,岂不更美?”
  第三十二章
  直到贾政去同贾母请安时, 脑子里打着转儿的, 都还是王夫人说的话。
  结亲?
  如何结亲?
  与谁结?
  这头贾母正同贾政说着话, 见他一副神思不属的模样,不由出声道:“我听闻宝玉那里又闹出事来了,是出了什么事?”
  贾政摇摇头:“不过小事一桩, 如今已经处置了。”
  “那你因何心神不定?”
  贾政便将王夫人同他说的话, 与贾母一道说了。
  “早先我也有这样的想法, 只可惜荣国府里挑了不出个合适的姑娘来。”贾政颇有些遗憾。
  “你媳妇怎么说?”贾母问。
  “她倒是说了两条路子,但怕是不大成的。”贾政摇摇头道:“她说和侍郎的弟弟年纪尚轻, 身无功名。迎春比他大,自是不相配的。但惜春养在咱们府中,她父亲又素来不管事, 倒不如做主将她说给和侍郎的弟弟。”
  “那这第二条路子呢?”
  “第二条着实有些荒唐了。”
  “如何荒唐?”
  “她说巧了妹婿正在京中, 不如咱们府里牵个线,同妹婿说一说, 将黛玉配给和侍郎。”
  贾母又惊又怒,道:“她出的这是什么主意?”
  贾政:“黛玉与和侍郎辈分都不相同……”
  不待他说完,贾母便又淡淡道:“黛玉是个好的, 我一早便瞧好了。宝玉喜欢这个妹妹, 骨子里疼着她呢。与其同旁人结亲, 不如将来宝玉考了功名,与你妹婿一说,他定是一口答应的。”
  这话贾政倒是未接。
  他虽与王夫人貌合神离,但多少也知晓, 她从来没起过这样的心思。
  若早先有过心思,也断不会提出将黛玉说给和珅的话来。
  “如何?你觉得不妥?”贾母问。
  贾政摇头道:“宝玉的事……还不急。”
  “如何不急?我也正要同你们说呢。宝玉的年纪不小了,该是说亲的时候了。你整日埋怨他不上进,何不让他早早订了亲,担起责任来。自然便上进了。”
  贾政没成想还引出这么一番话来,他到底还是要尊重王夫人两分,于是便道:“此事急不得,母亲待我回去同夫人说一说。”
  贾母面上淡淡,不见笑意,但也没反驳贾政的话。
  “去吧。”贾母道。
  他们心中都知晓,王夫人是正经的高门女儿,不是什么可以随便打发的懦弱正房。
  她的兄长乃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那是万不能得罪的。
  待回去后,贾政也不作隐瞒,将贾母的话同王夫人说了。
  王夫人掐紧了掌心,只觉老太太实在任性妄为。
  她所求是什么?
  不过是想疼爱的小女儿产下的女孩儿,配了自己最疼爱的嫡孙,满足了她的一腔私欲。
  却不曾想想旁的人。
  如今才见过几面,宝玉便这样痴缠,若是真成了亲,哪里还会上进?只怕整日沉溺闺房,连老子老娘都要忘了。
  王夫人平了平心头那口气,道:“老爷既觉得林丫头不好配给和侍郎,那便将惜春说给和侍郎的弟弟,岂不正好?”
  贾政沉吟半晌:“此事且容我想一想,再同和侍郎开这个口。”
  王夫人陡地话头又一转:“今日缮国公诰命来了一遭,我同大房一齐迎的她。”
  “往日都不登门的,今日怎么登门了?不是说身子骨也不好了吗?”
  “这正是一桩巧事呢。前些日子,老太太着我领着几个姑娘去了临安伯老太太的寿宴。说是见见世面,将来也好说亲。”
  贾政一点就通:“缮国公诰命是来为谁说亲的?”
  “正是呢。说那日在临安伯府里头,临安伯府嫡长子瞥见了林丫头,这一眼便上了心,说整日惦念着。刚一听闻林姑爷进京了,便立刻特地请了缮国公诰命来,探一探林姑爷的意思呢。”
  王夫人顿了下,又道:“林丫头没了母亲,婚事便当由她父亲同外祖母做主。我还正想着要报给老太太听呢。我瞧倒是桩好亲事。”
  这话贾政倒是中意听,他点了点头道:“此事你报给老太太便是,宝玉的亲事,且不忙。”
  王夫人笑了:“老爷是个明白人。”说罢,她又笑道:“我心中也是疼黛玉的,想她嫁个好人家,富贵不愁。”
  王夫人与贾政说过话后,便径直去寻了贾母。
  贾母听了缮国公诰命来说亲的话,面色沉静,瞧不出喜怒来。
  但贾母心中也知晓,她再中意黛玉,欲将她配给宝玉,那中间还有个林如海呢。
  “待林姑爷回了府,请他过来说说话。”贾母吩咐了一声,又道:“林姑娘可休息着呢?将她请过来,便说晚饭在我院儿里用。”
  说罢,她又淡淡道:“好几日不曾见宝玉了,将宝玉也叫来。”
  王夫人的脸色险些绷不住。
  但她到底还是笑了笑,道:“不如将三春也唤来。”
  贾母瞧了她一眼:“那便依你说的吧。”
  打荣国府回来后,和珅便将那些琐碎事暂且丢到了脑后去。
  如此忙了一日。
  有小厮来传话,道:“有个自称与主子乃是旧识的贾姓老爷,说要求见主子。”
  和珅连动也不动:“便说我不在府中。”
  那小厮又道:“外头还有个荣国府来的人。”
  和珅顿了下:“让他进来。”
  “那前头那个呢?”
  “不必理会。”
  小厮点点头,心中暗道这人定然是无关紧要之人,日后见了,也就不必理会了。
  他转身去请了荣国府的人进来。
  来的是贾政院儿里的人。
  这人是上回走马灯的事出了之后,和珅便多了份儿心眼,叫刘全收买了那院儿里一个买办。
  只叫他凡是同林姑娘有关的事,都一概报来,自然可得大赏。
  那买办在贾政院儿里并非是个得力的,平日里油水不比别的买办多。
  叫刘全拿出碎银子那么一晃,眼睛便直了,二话不说,便甘愿做起了这个传话的。
  他出府自由,往和珅这边来,倒也不引人注目。
  今日,还是他头一回上门来。
  “林姑娘出事了?”和珅搁下笔,皱眉看向他。
  吴买办小心地打量着眼前的书房。
  倒是比二老爷的瞧着还要气派富贵,一时间更坚定了要为这位和侍郎效力的念头。
  吴买办道:“倒不是什么大事儿,还是桩喜事儿。但您说凡是与林姑娘有关的,都一概报来。小人也不敢耽搁,这便就来了。”
  “嗯,该赏。”
  一旁的小厮忙递了二十个铜板与他。
  小厮:“先说,你说了,若确实是件大事儿,我们主子自然还有重赏。”
  吴买办忙殷勤地笑了笑,这才缓缓道来:“今日我听丫鬟婆子们说,缮国公诰命来见二太太了,与大太太、二太太说了好一会儿话,说是提到了林姑娘。我便花了一吊钱,从一个婆子那里,打听来了个消息。”
  听他这样一说,和珅还略有些惊讶。
  这人倒是个聪明的,舍得花一吊钱去打听消息,倒是豁得出去。
  要知晓,这一吊钱并不少了,荣国府这样大的家族里头,一吊钱便是头等丫鬟的月银。三春拼命攒,一月也未见得能攒下几吊钱来。
  和珅冲那小厮点了下下巴,小厮这才又取了一吊钱,给了那吴买办。
  吴买办双眼一亮,忙道:“那婆子说,缮国公诰命是来替人说亲的。”
  和珅面色微冷:“给林姑娘说亲?”
  “正是。说是前些日子,林姑娘去了临安伯府的寿宴,叫那临安伯府的嫡长子瞧上了。于是便请了缮国公诰命,赶着林姑爷也在京中的时候,上咱们府里来了。”
  那吴买办笑道:“这可不正是桩喜事么?临安伯府特地请了缮国公诰命,可见对林姑娘重视着呢,想要结个好亲。”
  他自顾自地说完,却并未得到半点应答。
  吴买办不由抬起头来,只见这位和侍郎面上,半点喜色也不见。这也便罢了,和侍郎眼眸黑沉,瞧着让人没由来的心慌。
  吴买办打了个哆嗦,忙仔细回忆起,自己可说了什么不得当的话。
  但思来想去,却琢磨不透。
  半晌,他才听见这位贵人开了口。
  “今日之事确是桩大事。再赏他三吊钱。”
  小厮忙又取出三吊钱与他。
  吴买办呼吸都微微急促了,他小心将那些钱揣好,道:“您放心,若还得了消息,我必然过来与您说。”
  说到这里,吴买办顿了下,又道:“还有桩事儿,倒不是与林姑娘有干系,而是与您府上二爷有干系。”
  “与和琳有关?”和珅分了点目光给他:“且说来听听。”
  “我听说二太太想与您结亲,便想着府里头的姑娘们,说一个给二爷。”
  这倒是和珅全然不曾想到的。
  他并不打算给和琳娶什么高门嫡女。
  他们家里头,父母早亡,上头没有供奉的长辈,他父亲的继室与姬妾,也都早因得罪了他而被遣散了。
  就他与和琳相依为命,何苦再委屈和琳娶了自己不喜欢的妻子呢?
  只要和琳喜欢,谁都是成的。
  但若是和琳不喜欢,饶是出身再好的贵女,他也不会妥协。
  “我都知晓了,你回去吧。”
  “哎。”吴买办应了声,忙由小厮领着出去了。
  待他一走,和珅便沉了脸色,将刘全叫过来:“去临安伯府打听打听,临安伯长子究竟为何起的心思?临安伯府上下竟也同意?他妹妹没有闹事?”
  作者有话要说:  探春是不可能的……很早贾母就说过了,这样不是结亲是结仇。除非王夫人丧心病狂到送人去作妾,但那就没意思了,作妾不是正经的姻亲,王夫人不会做这种事。
  她是真希望黛玉嫁人,只要不是宝玉就好。
  第三十三章
  刘全打探归来, 细细同和珅说了个中缘由。
  半晌过后, 和珅面上略见青黑:“我瞧上去便那样像是一心疼爱黛玉的长辈?”
  刘全先是一摇头, 而后却又是一点头。
  和珅斜睨着他:“你这是何意?”
  刘全忙陪了个笑,道:“主子平日的表现,确实如此……但我知晓主子心中并非这样想。”
  和珅微微哑然。
  他的确从未将自己当作劳什子世叔, 只不过是从一早就存了要牢牢护住黛玉的心思。
  和珅暂且收了心思, 沉声道:“临安伯府倒是会打算盘。”
  他为乾隆办事, 手腕强硬,京中凡有爵位在身而无实权在手的, 都要畏惧他三分。
  临安伯府便卖了个聪明。
  想着前些日子府里头唯一的姑娘,不知何故将和珅得罪狠了,偏此时他们府里头的长子又对林家姑娘起了心思。他们知晓, 林姑娘的父亲乃是扬州巡盐御史, 母亲乃是荣国府,更知晓, 这和侍郎因与林御史早年相交的缘故,待林家姑娘分外疼宠,倒真亲如叔叔一般。
  这家世挑不出错处, 儿子又喜欢。
  巧了, 若是与林家结了亲, 也可讨好和侍郎一二。
  临安伯太太便做了主,厚着脸皮请了缮国公诰命来说亲,以示重视。想来叫和侍郎知晓了,也会觉得他们做事妥帖。
  ……妥帖?
  妥帖个屁。
  和珅面色更沉。
  这头刘全小心打量着和珅的神色, 斟酌道:“主子是如何想的?”
  “如何想的……”和珅低低复述一遍,平稳的口气陡然一变,“自是不会让他得逞。”
  刘全惊道:“虽说临安伯府是有些算计,但那临安伯长子在京中的名声素来很好。与林姑娘结亲,倒也不差。而且,若是林姑娘自己喜欢呢。主子若是横插一杠子,恐反引来林御史不快。”
  和珅目光冷淡地看着他。
  刘全又道:“而且有主子在,这样的人家反倒会待林姑娘万分小心,一点得罪也不敢有。在这样的人家,最合适不过了。”
  “合适什么?”和珅冷嗤道:“临安伯长子便是个性情懦弱的,只瞧他一面,我就知晓他将来是个没大本事的。”
  刘全无奈地摇头道:“这便是主子不晓得女儿心思了。”
  “于女子而言,夫君如何出色那都只是添头。待她是否体贴疼惜,担得起为人夫君的责任。这才是头等的大事。”
  和珅噎了噎。
  但……
  但那也不成。
  黛玉是什么样的人物?
  哪里能配个寻常的夫君?
  “主子又并非林姑娘的父亲,林姑娘的父亲兴许也觉得临安伯公子合适呢?”
  “那林如海便不止是性情天真,还眼瞎耳盲了。”
  刘全:“…………”
  “那主子觉得谁人能配得上林姑娘呢?”
  和珅还真将京中的青年才俊打脑子里过了一遍。
  “主子?”
  “……没有。”和珅面色略有些难看,“连我都比不上。”
  刘全一脸哭相:“主子,您本也不是谁都能比的呀。”
  和珅沉默了。
  刘全又道:“林御史可是两日后便要回扬州了?”
  “嗯,地方官若无旁的事,本也不可在京中逗留。何况他放心不下扬州事务,自是要早早赶回去的。”
  话说到这里,和珅猛地顿住了:“……那临安伯府要赶在林如海回扬州之前,便向他提亲?”
  刘全想了想,道:“倒是极有可能的。”
  和珅皱了下眉:“备了轿子,去荣国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