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11

  “明白就好。”我站起身来,走到身边,拉着她的手叹气说道“今天的话,只咱们知道就好,毕竟从你一进府,我就将你当做一个亲人,我不想你受到伤害,也不希望这府里任何一个人受到。伤害”虽是我的软硬兼施,却也是我的真心话。
  与说了这半天的话,已觉有些累了,斜臣卧在榻上,昏昏欲睡,忽又想起我说到永福宫后院烟囱时,惊讶的表情,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其实这清朝时的圣京故宫我虽没有去过,但作为导游的我,300年后沈阳故宫我却是去过很多次了。永福宫后院的烟囱,共12层,是沈阳故宫采暖炉的出烟孔,这与清王朝12位皇帝完全吻合。后来导游在讲解时,也就喜欢将这一巧合加上,大家在私下也议论,若是皇太极当初将这烟囱建成20层,大清朝会不会有二十位皇帝呢?当然这是历史巧合,但在唯心主义的古代,若是统治阶级知道,未尝不可能不信。至于我对说得最后一句话,正是我现如今努力想做到的。
  福临我心 13
  不觉之间,已是顺治十二年了。正月,皇上颁下旨来,册封博果尔为襄亲王,妻凭夫贵,我自然晋升为亲王福晋。这是令许多人眼馋的官位。尽管都是宗室,但却因这“王”字前面的封号而分出与皇帝的亲疏,身份的尊卑。“亲王”是最高极别的王爷,博果尔年纪轻轻就得此尊称,并且是连升两级,由贝勒直接晋封为亲王,自是满心的欢喜。但也有许多人为此意见颇多,尤其是满蒙贵族中的老者,都认为顺治帝此举无根无据,完全是偏坦自己的兄弟,有失大清朝封王的公允。
  对于这些议论,顺治并不介怀,并安慰博果尔不要去介意这些闲言。
  因新封了亲王,博果尔着实兴奋了许多日子。每天寻思着如何为皇兄分忧,为大清建功。
  也许是被博果尔为国效力的真诚所打动,封王后一个月,皇上让博果尔代朕出巡南方战事。
  博果尔自是兴奋,认为皇兄对他情深义长,一定要好好完成皇命。而我对这样的安排却非常担心,一是按史书记载,董鄂是十三年八月进宫,而此前,顺治与董鄂之间已产生感情,并且有可能暗渡陈仓。我虽一直在努力避免此事的发生,但依照这两年来重大历史事件逐一发生的情况来看,历史的车轮正按正常轨道行进着,依此规律,顺治与董鄂之间爱情火花就必然会产生;二是时至今日,我对自己的感情的归属依然不能确定,对博果尔的感情依然如同对待兄弟,如今自己又亲手加进一个,使自己更加确定对他的情意,仅是亲情;对济度我是爱的,爱他眉宇的坚定,爱他满眼的温暖,只是他如今仍在西北,对我是鞭长莫及;对福临,几次相见,看到的都是他深深的无奈,令我心中那一份同情由然而升,尽管这不是爱情,但不可否认,福临是优秀的,极为优秀的,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只是我已知他的结局,并且不能忍受与许多许多个女人同事一夫,所以从开始我就是排斥着他,但现在我却很怕在博果尔不在的这段时间里,会发生什么我无法把握的事情,从而减弱甚至转变我对他的看法。这是我最不想、最不愿发生的事。
  决定与博果尔一起南下,从而逃避将会发生的一切。
  来到书房外,听到里面有人说话。想推门进屋,却听见的声音,并非有心偷听,但好奇却令我驻足。
  “王爷,此次南巡,福晋会不会一起去?”娇滴滴的声音响起。
  “不知她愿不愿去。”博果尔答道。
  “那王爷您愿不愿福晋一起去呢?”继续问。
  “当然希望了,多一个人多一份热闹吗。”博果尔像是笑着说,语调中充满快活。
  “但奴婢却一直很怕福晋,她去奴婢就不敢去了。”装腔作势地说。
  “你怎么会这样想,福晋是怎样大度的一个人,定是你小心眼了。”博果尔开导。
  “总之,福晋去,我就不去,王爷您说吧。”开始抽泣。
  “我素认为你是懂事的,怎么如此小气。”博果尔似也有些恼了。
  “并未说福晋坏话,也深知福晋的恩德,但就是怕她,爷若想让一路上毫无牵绊的好好侍候着,求您别带了福晋去。”哭泣声渐大。
  “好了,好了,别哭了。福晋又没说去。这样吧,她若说去,我不答应她就是了。”博果尔善良地妥协了。
  “王爷,你真好。”破泣为笑。
  门外的我,一脸茫然。恋爱的人智商为“零”,一点不错。像博果尔这样没有心智的人,面对如此的娇声、雨泪,更是如此。
  的角色扮演得非常到位,并且学会了自己加戏,连我这个导演都自叹弗如。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吗?让博果尔对产生深深的依恋,只是当真的面对这一结果时,心中又说不出是哪里有些不对,似乎与当初自己想得并不一样。
  长叹一口气,本想推门的手却始终没有伸出去。摇头笑笑,深深望了一眼书房那扇门,转身离去。
  博果尔已经走了两天,但我始终没有想出一个更好地解决自己今后出路的办法。索性不想了,换上男装,带着小锦去府上街散散烦心,解解忧愁。
  春日的北京城,确是与冬日不同。虽然依旧是冷风阵阵,但毕竟多了几分暖日的普照。悠闲地走着,看着满街的老北京,听着那声声叫卖声,满怀的愁绪也消散了不少。
  与小锦正说笑走着,忽听得原本井然有序的街上顿时嘈杂起来,人们从四面八方向一个方向奔去,我与小锦竟也被人潮推动着,不自觉地向前涌去。
  人群中发出一声声的叫喊声,此起彼伏。
  “又要砍头了!”
  “看砍头的去呦!”
  “砍头?”心下一惊,心中产生一种恐惧。但脚下却停不住,只得随着汹涌的人群向前涌去。
  人群终于停了下来。想是已经到目的地,也就是“法场”。大着胆子向前看去,只见不远处搭着一个台子,台子上放着一个大大的圆木墩,木墩旁跪躺着一个人,头发凌乱,衣裳不整,头已埋于身体之内,看不清多大年纪。心中不寒而慄,太倒霉了,出门竟遇到这样晦气的事,在现代莫说看杀人,就是杀鸡我也不敢看。这血淋淋的残酷场面,还是不看为妙。与身边的小锦对了一个眼色,想挤出人群。
  “唉呀,太可怜了,你说这后生不也是好心吗?”旁边一位妇人感叹道。
  “可不是,就是救了一个什么王爷家逃出的家奴,竟被连坐了,其实他哪里知道那是个逃奴呀!他是大夫,见有人来医病,可不就得医呗。”另外一人接着道。
  “只可惜了上有老,下有小,你一家的顶梁柱完了,让他们怎么活呀!”
  “听说他老娘已经70岁了,他的儿子才2岁,这是什么天下呀,老天也不长眼,救人者反到要丧命。”
  人们七嘴八嘴地议论着,勾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停住脚步,用心听着这段奇冤之案。
  “我的儿呀,你冤呀!”一位老妇人哭喊着与一怀抱小孩的少妇相互搀扶着,趔趄着向这边跑来。一看便知是受刑者的母亲、妻子与孩子。
  人们自觉地为她们让开了一条路,袓孙三人跑到刑台前,抱着那即将被砍头的人痛哭流泣,凄惨之情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动容。
  不忍再看,拉着小锦挤出人群,泪水却流了下来。眼看着一条无辜的生命即将消失,却没有办法为他伸冤,那种心境是从未有过得悲凉。
  一连几天,眼前总是浮现那祖孙三人凄惨的景象。虽然也知道清初,“剃发、圈地、占房、投充、逋逃、连坐”是顺治执政期间的六大弊政,但却是第一次直面如此血淋淋的场面,而被砍头者的罪状却是如此无辜。尽管已让小锦多方打听,为那一家孤儿寡母送去银子,但这个家庭中那个同时扮演儿子、丈夫、父亲角色的人没有了,这个家从此所面临的绝境将是怎样,我不敢想象。
  既然回不到灿烂的现代文明,就只能在这动荡的古代社会中继续沉浮。
  这天,宫中忽然来人传旨,宣我进宫,教皇后汉学。
  坐在宫中的桥撵中,想想自己那似明似暗的未来,不禁叹了一口气。身体随着轿身上下轻颠,再加上最近以来经常失眠,不一会,我竟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半梦半醒之间,感觉桥子停下了。轿帘一挑,一个太监的大脸探了进来,有几分熟悉。
  “福晋好,旺儿祝福晋吉祥。”小太监打着千儿说道。
  “旺儿?噢,想起来了,咱们好久不见了,你不是侍侯皇上的吗,什么时间又开始侍侯皇后了?”我边下轿,边笑着问他。
  “福晋说笑了,小的一直侍侯皇上,您瞧,这是乾清宫,可不是坤宁宫。”旺儿继续说道。
  “乾清宫?”我急忙抬头看,“乾清宫”三个大字印入双眼。一脸茫然。“可是,是皇后宣我来教汉学的呀?”我依旧没明白。
  “福晋,您进里边就明白了。”旺儿满脸堆笑地说。
  是福不是祸。理了理衣裳,迈步走进乾清宫。
  这已是我第二次走进乾清宫,第一次是冬至节,与顺治帝第一次宫中偶遇,经过我是记忆犹新。不知这一次他又有做什么,不管他做什么,我以不变应万变。
  思索间,已来到东暖阁门前,只听旺儿轻道“万岁,福晋来了。”便轻轻推开门,示意让我进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福临我心 15
  记忆中,东暖阁是顺治处理朝中政务与学习的地方,如今亲眼看到,感觉确实不同一般。那成撂成撂的书,摆满了大书橱、小书柜,颇有私人图书收藏的感觉,一张大大的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一本本的奏折整齐地放在桌子一边。室内有股淡淡的檀香气,闻着令人心清气爽。
  “你来了。”身后传来顺治的声音。
  忙转身,福身行礼问安。
  “免了。”他挥挥手,示意我站起来。
  “皇上,您的书可真多呀,都快够半个国家图书馆了。”我抬头环顾着满屋的书。
  “我看了这一屋子的书,却找不到你吟颂过的那些词句。”顺治边走到桌边,边略带遗憾地说。
  我暗自偷笑,心想,你若能从这堆古书中找到毛主席老人家的词,那就真的是历史也疯狂了。
  “皇上叫奴婢来有什么事吗?”我言归正传。
  “也没什么事,只是想跟你聊聊。”他望着我的眼睛充满真诚。
  见他并无异样,我的心处然放了下来,冲他笑笑。
  放下偏执的顺治与放下戒备的我,同坐在一个屋内聊古谈今,这感觉出奇地好。不得不再次佩服顺治无比的聪明与他知识的渊博,他说的许多典故我听也未听过,这才发现,当我与他静下心来畅谈一些话题时,我的反应只能用“迟顿”来形容。
  “惠儿,你说,汉高祖、汉文帝及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啊一个皇帝最优?”说到兴头上的顺治双目奕奕地问。
  “综合而论,我认为唐太宗较优秀。”沉思片刻,我答道。
  “我却不这样认为,治国之道,重在有可行的章法。明太祖所定的条例章程,规划周祥,可垂永久,历代君王都比不上他。”顺治略有所思地说。
  “有胸怀,有气度。”我不禁暗叹。要知道,他所表扬的,是正在与他苦苦争斗的南明永历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呀,不愧是少年英主。
  “噢,对了。”他似乎忽然想起了什么,从桌子上摆放整齐的几本书下面拿出一张纸,递到我面前说“这应是你写得吧?”
  接过那张纸,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得人心者得天下,当下要‘以汉治汉’。军事上应放弃‘勤兵黩武’之策,而应采取‘以抚为主、剿抚并举’之略;政治上要以整顿吏治为重;经济上要奖励开荒者”正是自己当初为帮博果尔解燃眉之急而写的策略,不禁一笑,脸露尴尬地说,“真是‘孔子面前卖文章’---自不量力。皇上何等英明之人,我竟然在您的面前班门弄斧。”
  “你说这话可又言不由衷了。”顺治接过那张纸,“我刚看这张策略时,心中就十分奇怪,一向尚武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