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7
种甚多,尤以白沙的照种最负盛名,红沙则略比白沙味逊,不及其肉质细白甜润。
苏州还有句老话叫“东山枇杷西山杨梅”,其实东西山都产有枇杷和杨梅,只不过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罢了,硬要我品出其中之分别,自是难为矣。还是继续来说杨梅吧。
“枇杷落市杨梅熟”,苏州的杨梅自又是别处无法比试的,有道是“初疑一颗值千金”。杨梅,又称龙睛或朱红,其树四季常绿,且亭亭如盖,其果则刺圆个浑,色泽暗紫。因其形似水杨子、味若梅子,故名。要知道,天下杨梅分三色,“红胜于白,紫胜于红”,于是,紫杨梅理所当然便是杨梅中之极品了。稍用手指轻触即有暗红色汁液淌出,仿佛二八佳人吹弹欲破之肌肤,农人一般是不肯让人随意触碰的。明人徐阶更有诗赞:“折来鹤顶红犹湿,剜破龙睛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东山名宰王鏊亦称“杨梅为吴中佳品,味不减闽之荔枝”。总在想,倘若当年被东坡品尝过,他老人家一定是会写下“日啖杨梅三百颗,不辞长作吴中人”之句来的,而那令“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也不会是荔枝而该是杨梅了。
且不为东坡和贵妃遗憾了,再来说说杨梅之食法。一般乡人是摘下即放入口中的,用他们的话说:这杨梅本就是止泻之物,还怕吃坏了肚子?然我从不敢,食前,先得要浸过盐水,这盐的作用在我看来既有除虫之效,又抑住了一些杨梅的酸,反衬出杨梅的甜,也更助添了杨梅的鲜洁之味。就在我打下这几行字的时候,早已是齿间生津、垂涎三尺了。杨梅,对我而言,那是夏天最最挡不住的诱惑,就像李渔说的,螃蟹是他的命,我想说,杨梅也正是我的命了。只是,有杨梅的日子极是短暂,于是,一入夏,便开始巴巴地数着日子盼杨梅成熟,还时不时地要向人询问:“杨梅熟了没有?”终于盼到,终于食畅,于是,这酸酸甜甜的滋味便是夏天最美妙的回味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姑苏美食之秋韵篇
诗人词家们在写《忆江南》或是《江南好》的时候,我想,令他们恋恋难忘的除了江南的美景,一定还有那些江南的天赐良物。
秋之江南,桂香飘过,露冷霜凝,残荷败尽,便是藕和菱的天地了。与香香酥酥的桂花糖炒栗子不同,菱和藕是清清爽爽的。
藕的吃法甚多,最简单的就是生吃,咬一口如婴儿手臂般的嫩藕,蹦脆蹦脆,是满嘴的浆甜汁爽。复杂些的许是制成藕粉了,先得风干,再是磨成细粉状,吃时还得调以滚烫的开水,添上桂花和香糖,甚是麻烦。
往藕孔里塞满糯米,煮到熟烂成褐红色,便就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糖藕了。轻咬一口就会拖出老长一根细细的、柔柔的丝来,心里面便是暖暖的、甜甜的,似乎也有着无尽的牵挂了。母亲还常喜欢自己去做,这也算得上是江南人家的一道美食风景了吧。
如将藕刨至细沫,拌上面粉,配上作料,和着同样细碎的油条屑,捏成丸状,入油锅氽炸,待到起锅,但见色泽金黄,那便是藕圆了。尝一小口,皮脆肉酥,香而不腻,很是让人回味。
而作为藕的同族,菱的种类更是繁多,这里无法一一道个详尽,今且独忆吾之所爱——水红菱了。采菱本寻常,文人风雅之。记得金农曾有一画,图中有如红菱般水嫩的红装女子荡舟于菱叶深处,其诗题云:“采菱复采菱,隔舟闻笑歌,王孙老去伤迟暮,画出玉湖湖上路,两头纤纤曲有情,我思红袖斜阳渡。”看来这菱角儿也是个惹人情思的东西了。中秋时节,正是红菱上市之际,月下游湖,顺便买上一些盛于硕大木浴桶里的水红菱,咬开涩涩的外壳,剥净,一口下去,清脆,清香,清爽,清灵,清甜,清鲜……自是满嘴的清新之意。只是那红菱恰是最经不起存放之物,一如每个人的花样年华。
人只道江南的春夏是最美的了,殊不知江南之秋同样的令人惊艳不已。而若要颂咏江南,除了这些清素之物,又岂能不提及声名赫赫的阳澄湖大闸蟹呢?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曾为此物而特赋诗曰:“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就冲这句话,我便要窃喜自己有幸生在了苏州。
“西风起,蟹脚痒”,秋风一起,自是菊黄蟹肥,而持螯赏菊,那便是一道如国画般的美景了。然我等浊物早已无暇顾及这般斯文便就直奔蟹之主题而去了。
阳澄湖的清水大闸蟹确不愧有“蟹中之王”的美称,单其外形便是那样的威风凛凛:青背、白肚,利爪及毛色皆为金黄,二螯八跪更是粗壮有力。煮时,需得五花大绑之,熟后,又是极其的鲜艳夺目,其色之红直可与关帝有得一拼。食之,亦有讲究,所谓“九雌十雄”,即九月的雌蟹是蟹黄丰满,十月的雄蟹又是膏若琼脂,其味自然是妙不胜言的了。
我是最爱雄蟹的滋膏,不管什么时候都只挑雄蟹吃。有人喜欢蘸上一些经熬制过的甜醋,然面对如此鲜洁细嫩的蟹肉,我爱选择清品,这样入口已是鲜美无比,且回味更生津津之意,其色、香、味是再无一物可匹敌的了。
听了美乐,人会有绕梁三日而不绝之感,而尝了这蟹,绕梁三日的恐就是自己的手指头了,人又常言“百炼钢化作绕指柔”,而当你品过真正的阳澄湖大闸蟹后,便就能够感受到什么才叫“蟹香化作绕指柔”了,那是一种任何的洗手液都无法盖住的亦腥亦香的浓烈。
也因此,太多的文人雅士自嘲是“生平独此求”,清人李渔尤甚,一说起螃蟹便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终其身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看,说了这半天等于没说,更有趣的是,此公“嗜此一生,每岁于蟹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鉴此,蟹之魅力足见矣!
古时之人,中秋赏月是断少不得螃蟹的,你看,落泊潦倒后的曹雪芹也不忘在红楼里假借黛玉之口吟出了脍炙人口之句“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及食蟹的种种精彩场面以缅怀曾经的荣华岁月。
那时的人,食蟹还甚是考究,有月、有菊、有诗、有酒不说,还要再配备上一整套的食蟹工具,据说最初是明人漕书创造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之硬壳,后听外婆说,那时候一般人家是八件铜器,分别是锤、镦、钳、铲、匙、叉、刮、针,被称为“蟹八件”,也有人家用十二件,极讲究的还是白银所制。然我以为还是用“两双半”(注:指手)最为过瘾,既便捷又能让手指留有余香,以备回味之需。且速度之快,更是好有一说——“牛吃蟹”。
说到吃法,除了清蒸的原汁原味,我也爱吃母亲做的面拖蟹,香香甜甜的面粉糊,鲜鲜美美的蟹滋味,尤其是面粉与蟹黄或蟹膏相融合的那一小部分,自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情。还爱吃醉螃蟹,不过这醉的可不能用太大个的螃蟹,不然就无法醉熟它。糯米酒、香料、封缸月余,开坛,那股酒香已是扑鼻,食之,其肉成膏,脂凝若玉,含而化之,一人独食,常是接二连三。为免口水狂流,自不敢再作细述。
就在这罗里罗索的叙述里,依然感觉无法将蟹之真味完美地呈现,不过,就连以美食家自居的李渔都无法将之描述详细,我这口拙舌笨之人更是无力胜任了,于是释然,不如就让这份口腹之欲沉浸到整个的江南之秋里去吧——美味,秀色,两不误!
(再说一句,我想,提到螃蟹而能镇静自若不流口水的人,一定是——多乎哉?不多也!)书包 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
姑苏美食之冬恋篇
“一月塘鲤二月鳜,三月甲鱼四月鲥,五月白鱼六月鳊,七月鳗鱼八月巴,九月鲫鱼十月草,十一鲢鱼十二青。”看完这样长长的一句话,估计你一定是有些眼花缭乱的了,是的,在某个时令吃某种特定的食物是苏州人的一大讲究,口味之刁恐无人及之。而倘若错过了这个村再想那个店的话,你就得明年赶早了。
曾在看各大菜系的介绍时得知,苏邦菜原来还曾有过一个极响亮的大名——京苏大菜。然许是苏州人习惯了与世无争,因此在各地争夺菜系排名的时候,苏州人并没当回事,也因此在各大菜系里是没有京苏大菜这个系的。虽然八大菜系里江苏菜也是一个独立的系别,然却并非独指苏州菜,且中国菜肴的四大风味里也只含鲁、川、粤和淮扬四味,这足见淮扬菜在江苏菜系里的地位了。
然苏州人并不在乎这些虚礼的东西,苏州人的苏邦菜,味极清淡,就像碧螺春茶一样。清,即是清白而清远;淡,则是淡泊和淡然,绝非清淡若白开水之意,恰恰相反,它内含着一种极高的境界。要知道,真正的归隐并不在荒山野郊,而就在这繁华中的清淡里。
好了,将扯远的话题拉回,继续美食。
冬日人人畏寒,就在一夜西风过后,羊肉店便如那千树万树的梨花——全开了,热气腾腾的羊肉便成了冬日里最佳的避寒温热补品。而最闻名遐迩的当首推苏州藏书的羊肉,其始创于明代,一开始只是乡人担卖,到了清末,才在苏州城里开设堂吃,且唯在冬季才见,民众极爱,便形成了这种特定的经营形式——夏隐冬现,只要西风一起,人便忍不住就要惦念起这份鲜美的滋味来。
这藏书羊肉以本地产的山羊为原料,自有其独特的烹调手法,据说技艺为祖代相传,需经一个半小时以上的土法烹煮而成,这时的羊肉细嫩、润滑,汤汁更是鲜美、馨热,相辅佐之,食毕顿觉香汗涔涔,那正是羊肉的香气了。只是这香气四溢的羊肉汤,自我感觉与臭豆腐有些相似,那就是闻着要比吃着更香一些。
吃到羊肉,当然就不能错过了羊糕,很多不喜欢羊肉的人也会喜欢上这道鲜咸嫩香的冬令佳肴。碎羊肉与原汤汁相融,冻成透明胶状,因形似方糕,故人称之为羊糕。没有了羊肉的腥和膻,却保持着羊肉的鲜和美,怎不令人食之若饴。
吃过了羊肉,陆稿荐的酱肉也是不容漏掉的,这酱肉可不同于只在清明时节才上市的酱汁肉,只一字之差,却是味、色迥异,酱汁肉以香甜为主调,且色如樱桃,极其的鲜艳诱人,这酱肉却是色泽淡雅,皮呈麦柴般的浅黄,洁白的肥膘间夹着丝丝略呈粉红色的精肉,油而不腻,且奇香无比,入口即化,哪怕是极不喜欢吃肥肉的人一旦闻到了也会忍不住就大快朵颐起来,四五块下肚还依然意犹未尽的也说不定了。
有了肉,当然就少不得要喝上点酒的,在姑苏之冬,万不可错过的就是冬酿酒了,这真正是一种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酒类,而且,这酒甚奇,早一日,不可得;晚一日,还是不可得,唯在冬至这一夜你才得饮,且这一夜你若没能饮畅,那么也别无他法,只好耐心等待来年的冬至了。因为,此酒不仅经不起存放,且只在冬至这一天里才有供应。绝吧?冬至一过,你便再难觅其芳踪了。
这冬酿酒其实也就是米酒的一种,与桂花同酿,酒色金黄,味极甘甜,饮时但觉桂香带着酒香一同沁入了五脏六腑,怡人之极,哪怕不善饮者,杯下肚也是不成问题的,只是饮毕你才发觉自己不知何时竟有些飘飘欲仙的晕乎了。我想,能够让人巴巴地等上一年的酒,必是充满了挡不住的诱惑的。
苏州,值得一提的名菜名点极多,而才疏学浅如我者从春一路讲到了冬,也只是绘出了凤之一翎,豹之一斑。那么,姑苏饮食的博大精深还是各自去细细体味了吧,只是,切记“不时不食”这一句古训,懂了吗?bookbao8 最好的txt下载网
秋天的滋味——鲃肺汤
“不食此不知人间美味”,就冲这句话,你说,还能错过了这道鲃肺汤吗?
还是先来说说什么叫做鲃肺汤吧,免得人云里雾里的不知吾之所云。
鲃,是一种鱼名,体略呈圆筒形,短而又胖,煞是可爱,长三寸左右,口小、腹大,背花、肚白,鳞极细,且肚有小刺,可将身体涨若圆球,模样有点像河豚,倘若烹调得法,其鲜甚过河豚。而河豚有毒,鲃鱼无毒,鉴此,人更是爱不释口了。秋天,便是食之佳时。
这鲃肺汤的原名却叫“斑肝汤”,在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里有一段关于斑鱼的记载:“斑鱼最嫩,剥皮去秽,分肝肉二种,以鸡汤煨之,下酒三份、水二份、秋油一份。起锅时加姜汁一大碗、葱数茎以去腥气。”今之鲃肺汤的制作过程即多参照此方。然在那时,此菜也并没有如此的盛名,只不过是美食之人的一道时令菜肴而已。
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