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快读小说书城>书库>>江南梦寻> 分节阅读9

分节阅读9

  指和拇指夹住杯沿,中指抵杯底,是谓“三龙护鼎”也,再看汤色,金黄油亮,闻茶香,气若幽兰,才啜饮,味厚甘鲜,但觉唇齿留香、沁入心脾,实有醍醐灌顶之势,茶气本是下沉的,惟铁观音可以上行,这许是铁观音独有之神韵也。
  倘若是台湾功夫茶,泡时则当再添有闻香杯及公道壶二者,待将闻香杯中之茶水滴水不漏倒转入若琛瓯之后,双掌合十把那闻香杯夹于其间轻搓深嗅,以己体温再催出茶中杯里残留的浓香来,熬是有趣,然终嫌过于繁琐了些。但是,不管怎样,功夫茶确实很是一种锻炼人的茶,力求的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
  想当初,禅僧们在提倡“茶道”时就融进了“苦寂、圆通”之主张和“清静、淡泊”之思想,饮者希望以此而使自己与山水、与自然相交融,以达精神上之开释。于是,饮茶便被提升到了这样的高度——茶中有道。而今天的我们,只要有好茶喝,会喝好茶,便也算得是一种清福了。还记得苏东坡说过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吗?那么,我想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咖啡·人生
  一、
  因了一群羊,咖啡被发现了。咖啡豆,一种坚硬的果实;咖啡,在小资风行的今天,顺水推舟、顺理成章地就成为了一种柔软的享受。
  其实咖啡之于洋人一如茶之于国人,都不过只是一种生活的习惯罢了。大师们在左岸上的咖啡馆里完成了其旷世之巨著,左岸的咖啡馆也因了这些大师们而得以名盛于天下。
  在洋为中用的今天,你可以将咖啡看作是一种享受,也可以将之视作一种文化,但是,切莫将咖啡当作一种点缀或是一种标志,千万要记住:咖啡始终只不过是一种饮品。
  二、
  不管是怎样的香浓,若没有水的冲泡,咖啡粉始终只是咖啡粉,永远只能远远地闻着它的香浓而无法作真正地品尝。
  但是,一旦加入了滚烫的开水之后,两者即刻融二为一,而成为了一杯醇和馥郁的咖啡饮品,这种神奇的结合与男女间的相爱很是相似。
  原本一个只能干闻,一个仅作解渴,合在了一起,二者便都得到了升华。当然,那咖啡伴侣和糖,则好似孩子,要不要加它,一切悉听遵便,甚至还有的人喜欢在咖啡里加盐,只要彼此能够接受,那么一切都将ok。
  三、
  一杯好的咖啡当然必须要色香味俱全,一个上品的人同样如此。色,是让人能够一目了然的外在美;香,才是真正源自内在的美丽,包括品性和素养,色香俱全才能融合出味,那就是这个人的整体气质了。
  光有颜“色”的人早晚是会褪“色”的,唯有与内在的香浓结合起来之后,才有可能拥有并保持住那份恒久的韵味。
  当然,每一种单品的咖啡各有其不同的滋味,且特性迥异。
  不苦微酸的蓝山自然属于咖啡之极品,那份清香甘柔直如处子的微笑,又仿佛人中之龙凤,求而难得;而大多数人则或如优雅的摩卡,有其简练而独特的甘、酸、苦;或是酸中带甜的哥伦比亚,于浓烈奔放间异香扑鼻;抑或只是醇度特强的曼特林,那一份香浓厚苦历久难散……,总之,它们各有各的脾性和特色,甚至还有些人喜欢复杂一些而为自己添加更多的内容进去,比如像卡布基诺或爱尔兰咖啡等。
  羡慕是可以的,但不必妒忌,做好自己就行了。
  四、
  每一种不同的咖啡,其种植到加工,再到烘焙,甚至就连烧制的时间也都是迥然各异的,这就好像有的人愿意化十数年的时间去获取学位、而有的人只喜欢以两三年的时间去学会一门技术一样,一切都无可厚非,一切皆取决于实际的需要而非哗众的做秀,掌控好各自必需的火候才能让咖啡的香浓释放到完美。同样地,给自己必需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当然,一定要记住,一杯上乘的咖啡足可以让人的口腔持有长时间的充实感。那么,一个可以称之为优秀的人呢?
  每个人都似一种咖啡,但,不管你是珍贵的蓝山,或是经典的espres,是尊贵而典雅的皇家咖啡,抑或只是平凡而浪漫的o,只要尽可能地认清自己的特色——掌控好最完美的火候,添加进最适当的内容,唯此,才能让人在一见之下便就不肯错过了你。
  三生花草梦苏州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盛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旁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宋·杨万里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小城旧事
  颓井旁,草色入帘青;小庭内,苔痕上阶绿。这是多少年前的小城旧事,我已记不清了,我只记得那时的小城,日子就像是一盆盆景,不会有滋意的伸延,却可以剪修出完全属于自己的精彩。
  很久没有坐在这片晒台上了,一坐定便就有一种岁月如昨的感动。极目依旧是鳞次栉比的黛瓦,层层叠叠的,却并不见丝毫的逼仄;身旁风火墙斑驳的墙面上也依旧满是爬山虎的身影,象征着岁月的葱茏和生命的不息;自生自灭的仙人掌也是一付花果累累的样子,没有昙花的名贵,却并不见得比之逊色多少。其实人生也是这样的,何必一定就要声振名显呢?没有了更多的期待,活着反倒更能从容一些。
  当然,从容的生活也并不就代表着整日里的无所事事。小城晨间的车水马龙该是其最具活力的时刻了,而在这份热闹过后的闲静则一如水过无痕。是的,再轰轰烈烈的场景,终究都是会如过往烟云般消散无影的。
  “闲,天定许;忙,人自取”,不肯稍歇的都在自叹是劳碌命,然叹归叹,忙,还是照旧要忙。“叹世间多少痴人,多是忙人,少是闲人”。看,做事的忙人,居家的闲人,在这番忙乱之后便各行其是了。阿婆们大篮提、小篮拎的开始为一天的“买汰烧”忙了个不亦乐乎,老男人们或提着个鸟笼,或端着只茶壶,一群的遛鸟、泡茶馆去了……看起来也似乎并没有闲着。
  午后的小城更是静谧得恍若隐逸的山林,“闷坐兰房,嫌寂寞”,在这一声弹词里,时光、阳光一并被暂时封存起来了似的。偶有穿堂而过的风不小心撞着了窗檐前的风铃,一串“叮铃铛啷”响过,人猛地一下就从无端地出神里回到了现世……这样的清静,直让人不想对生活再作任何的尝试,那么,不如就这样子走过一生吧,说不定还是求之难得的福分了呢。
  晚风、薄暮,在又一轮的车水马龙中,落日的余晖在墙上越爬越高,“我将要在上升中熄灭”——有个叫普里什文的俄国人曾经这样写过。而就在这时,家家户户已都有了菜香飘出,布衣暖、菜根香,人生滋味就在这份平民日子里长长久久、代代相传着……
  这样的生活,一天,便等于是一年,甚或是一生。小城的片断,总有一种穿梭于时空隧道的恍惚;小城的日子,也总让人闲适得如唐诗一般的绝妙。
  清淡苏州
  苏州的园林从没有慑人的气势,却总易牵起一些淡淡的幽思。
  不会刻意去深沉,那“网师”、“拙政”、“退思”者们亦非哗众的作秀,在青砖花窗间便只深嵌着两个字——清淡。是的,就像苏州菜系一样的清淡,甜而不腻;就像碧螺春茶一般的清淡,润而不涩。甚至这份清淡整个地就融进了苏州的风里,苏州的水里,还有苏州人的骨髓里。
  苏州有一种风味小食,俗名叫做鸡头米,倘若细闻的话,有一股子“水臭”,此二字也只是我之臆想,并非指水真的臭了,而是如水红、水绿一般,是粉粉的、嫩嫩的之意,那是一种水灵灵的轻臭。就像苏州人并非都是超凡脱俗的神仙美眷一样,他们也过着俗世的生活,有着世俗的需求,只是这轻臭掩不住那股清香而已,也因此,在世人的眼里苏州的一切便都是美的了,只是那美也是一种清清的、淡淡的美。
  清秋,黄昏,靠着太师椅,在青瓷碗里盛上一碗温热的鸡头米羹,一边听着从曾祖流传下来的陈年旧事:“那一年,长矛(注:老人家所指兵匪之类)抢到了我祖母的娘家,光是米就搬运了一天一夜,长矛边搬边说:好大一户人家……”语气间不存半丝的夸耀之意,恰恰相反,那是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和淡定,就仿佛在跟我讲叙一部弹词的某个细节。
  是的,就在清人徐扬的《姑苏繁华图》里也是满透着这样的一种清和淡,“市镇密集,商旅如织,船楫相连,水运繁忙”,然正是在这般的恢宏里,你依然可以感受到伊的笃定和淡然,不见丝毫喧嚣的迹象,亦没有任何炫耀的气焰。
  其实,最初的苏州只不过是一片蛮野之地,当年奔吴的泰伯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地断了发、纹了身的,其荒蛮之迹由此可寻矣。到了寿梦的孙子,也就是对苏州城赫赫有功的吴王阖闾时代,那时的苏州人,可谓是个个刚勇尚武,尤善铸剑,那“干将”、“莫邪”,“鱼肠”、“湛卢”者,一提起莫不震聋发聩。在屈原的《九歌》里还曾这样歌咏之——“操吴戈兮披犀甲”,可惜今人只知荆轲刺秦之惨烈,却早遗忘了专诸刺僚、要离杀庆忌的悲壮,甚至《霸王别姬》里的那个虞姬,人也只记得伊是项羽之娇妾,竟忘了伊人还是一位骁勇之女将。
  “剑成而吴霸”,有着辉煌历史的苏州还曾是东楚时期江南最大之都会,史载,其时货币流通,冶铸发达。到了盛唐,这片“海内繁华”的“江南佳丽”之地,再度有了仅次于长安的辉煌,“衣被天下,万商云集”,惹得来苏做刺史的白居易直说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只是,白公一手打造的七里山塘,这条与“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和“最是一二等富贵风流的红尘锦绣之地阊门”首尾相连的小街,却也是清清的、淡淡的——“一种清香远近闻,半塘桥外月初斜”。
  当然,让苏州人由曾经的豪情万纵完成向“柔”和“文”、“清”和“淡”的转变,那众多的大诗人、大文豪实在是功不可没的,尤其是在宋时范仲淹以自家宅地创办了府学之后,苏州更是文人倍出,甚至还曾有人开玩笑地将“状元”列入了苏州的土特产。
  但,声名显赫着的苏州和苏州的人却反而褪尽了那一身的火气,不见了浮躁和尊大,且恰恰相反的是,苏州居然成为了归隐者的乐园,一时之间,大隐于市的名士云聚于斯,或结庐人境退思之,或闲来写就青山卖,一场场绵延不绝、规模颇巨的造园不是为了今日你我要畅游,那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归隐和养息。
  冬日的午后,斑驳的墙脚,某个坐在淡淡阳光下晒着的老者,从他或她满脸的苍皱里,直让人疑心,伊是不是从春秋一直坐到了今天?哪怕身心疲乏得已如太湖石般的千疮百孔,也依然要保持住太湖石的清雅和淡泊,这就是苏州和苏州的人。清淡,已成为伊人生命的印鉴。书包 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
  姑苏梦寻
  一、
  雨不是很大,然却清润,不多一会儿功夫,倒也顺着屋檐“溜溜”地滴了下来,檐前串珠,仿佛老人家的那些闲言碎语——嫌烦的怨唠叨,有心的只当作故事听。
  倚着老宅的旧窗台望雨,心和瓦一起被浇洗得油光泛亮,透过重重的屋脊,便有了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回忆。当然,现在再没有了几路几进的大宅,那些曾经的老院深宅也早已经被四分五裂得各自为政了,一如那些闲言碎语。
  二、
  在某个秋晨,走进一座地处闹市的园林,才踏进园门,身后那扇尘世之门便仿佛就关门落栓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便是了。
  如果说,春之园林宜赏心宜悦目的话,那么,秋的园林则是适宜读书的,临水的美人靠,或是傍竹的石桌椅,随意地倚着,手握一卷,不必经史子集的高雅,一本《读者》也就够了,翻几页书,望几眼“野眼”,时光如流,就这样被一页页翻走。
  山石上有亭,亭间有妙龄女子正在嬉戏,恍惚间就想到了杜丽娘和她的丫环春香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李渔说,曲是愈旧愈好。然也!这一声娇叹,其韵岂是现今的流行歌曲所能比拟的。
  三、
  又是傍晚,不经意地拐进一条幽深的小巷,顿时与滚滚红尘分了屏似的寂静。
  街灯是昏黄的,甚不明朗,因了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