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快读小说书城>书库>>江南梦寻> 分节阅读10

分节阅读10

  隔的关系,人行灯影下会不断地明暗交替,仿似梦与醒的转换一般。这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浮光掠影。
  其实时光还早,繁华街市上的夜生活还尚未启幕,这里却已早早地落下了一天的帷幕。有个男人边走边接听着电话,路过身旁,电话里清晰传来女人的嘶吼声,这张牙舞爪的尖锐划破了眼前的寂静,让人不由得就要联想起“河东狮吼”这个词来。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表象上的胜利,在这样傻傻地发狂里,女人早已经输掉了自己的全部,包括尊严。时代在进步,可人性呢?其浮躁似乎已与这小巷有些格格不入了。我还找得到芸娘的影子吗?
  四、
  “雨打梨花深闭门”,“赏心乐事共谁论”,在唐大才子的桃花坞里,桃花已然收敛起枝头的锦绣,海棠也早褪下了一身的烂漫,是告别?是重酿?除了销魂,我们唯有期待……
  这风花雪月的传奇,全散落在姑苏才子的佚事里;那繁华似梦的片断,亦承续于沈万三们的商号间;而真正的江南,则永寄在苏州人的梦底里。bookbao8 最好的txt下载网
  吴中好处
  一
  “先见虎丘塔,晚见苏州城”,说起苏州的胜迹,不能不提的便是虎丘了,宋人苏东坡那一句“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更为虎丘奠定了 “吴中第一名胜”的赫赫声名。
  其实虎丘根本称不上是山,不过是一座小丘而已,然而,写满了传说的它却比那些名川大山更富传奇。虎丘,它见证了苏州的历史,如一位开国般地位显赫、尊不可越。
  虎丘的本名叫海涌山,小的时候常常幻想那一定是突然间从海底涌出来的缘故吧,因此总对它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而提到虎丘,除了被称之为东方斜塔的云岩禅寺塔外,最闻名的便就是它的剑池了,据传,那里面埋藏着吴王阖闾和三千利剑,而每一把宝剑在那个时代即可换取“有市之乡二,骏马千匹,千户之都二”,实可谓是价值连城矣,其中更有最为著名的鱼肠短剑,那可是一柄助阖闾夺下王僚天下的名剑;传说中的千人石,据说在雨中也会显出殷红的血色来,那是无数屈死的亡魂在泣诉,让人不由得就要为这世间之不平而浩叹;而每到春天,风烛之年的古塔下那满坡的无名紫花总要烂漫地怒放,馨香的空气里满透出清新的味道,永恒毕竟太过遥远,也许眼前的灿烂便已经足够,谁又能负载得起永恒呢?后山的林荫道上,不经意地漫步,所有的前尘往事仿佛在一霎那间凝固,人便有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清畅。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吴国的无限风光终于轻易地就败在了一个叫西施的小女子手里,吴亡了,但是苏州城却留下了。唐朝诗人皮日休当年曾作诗替吴不值:“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如今这些历史的恩恩怨怨也早在苏州人的淡然一笑间一笔勾销了去。
  二
  元朝那个叫做奥敦周卿的人写下了一曲《太常引》,从此便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其实在此之前,苏州便已“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了。也许再没有一个地方,曾经这样如明珠般散落着无以计数的私家花园和文化胜迹。
  那些曾经“养在深闺”的私家庭园,单从它们的名字便昭然可见造园者们的那番苦心了:拙者为之政也,苏州园林的典范——拙政园之深意由此略可洞见一斑;网师者,渔隐也,网师园之名的妙趣也即油然横生;而狮子林之名最是通俗易懂的了,从狮林寺演变而来的狮子林里满园的湖山奇石中暗藏着五百多只玲珑似真、情状不一的石狮,穿行于假山洞中,恍入迷阵,直叫人不知身在何处;俞越故居曲园,更因其庭园状若曲尺,形似篆字“曲”而名,取“人皆求福,己独曲全”之意;怡园的“颐性养寿”;沧浪亭之水的濯人浊清,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据载,小小的姑苏城最盛时竟有大大小小的私家花园三百处左右。
  纵观这些苏州之园,不一定博大,然却一定精深,松岗竹坞、曲水廊桥、亭轩楼阁,莫不精妙绝伦,含而不露,静观宛若一幅巨画,直可用“尺幅千里”“五岳起方寸”来诠注;色彩必是不够浓艳,却甚是分明,青的水、蓝的天、黑的瓦、白的墙、绿的柳、翠的竹、红的栏、灰的石,间或夹杂着四季缤纷的赏花……,每一种颜色都是彼此衬托,相得益彰。
  苏州之园还有一个最大的妙处,那就是——当你觉得“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每扇剔透的花窗、玲珑的洞门,都可以带给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来,甚至在一扇不起眼的黑漆腰门之后也暗藏着另一番洞天,这也正代表着一种人生的态度——人,不要轻易地灰心丧气,看一看每扇门窗外的景色,就不能也不该轻言放弃了。
  苏州的园林如苏州的人一般斯里慢条、不急不躁,它没有一气呵成的大气,也没有急于求成的浮躁,就在几经易主中不断地完善着自己。
  三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虽浅俗鄙俚,却让我们读到了那个时代苏州的真实写照。以致每每在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总要疑心那句“小桥流水人家”写的就是苏州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枕河的人家那石驳岸边还依稀响着岁月的回声,韵尤未尽;“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有雾的晨曦中你分不清哪是雾哪又是水,水升腾成雾,雾滴落成水,雾里穿梭而过的往来船只由远而近,再由近去远,恍若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不必问从哪里来也不必问往哪里去。
  除了名园和遗迹,那些或生于斯或流寓于斯或途经于斯的游宦才子们,也无不为苏州添光增彩:窄巷,深不见底,也许,这里曾走过私访民情的知府况钟;高墙,幽不可测,也许,这里曾住过通俗文学之祖的冯梦龙;吴中四才子的故事是早已耳熟能详的了,“恃才自傲”的唐伯虎失了仕途却成就了一代宗师之名;《枫桥夜泊》和张继也是不必再念叨的了,“何似姑苏诗太守,吟咏相继有三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这三任有着响当当诗名的苏州刺史便足以令每个苏州人为之傲然了;先天下之忧的范仲淹则不但造就了宋时最大的高等府学,更与天平的红枫结下了难解之缘;还有那个戴望舒,一首《雨巷》直引得读了诗的人恨不能立刻撑上一把油纸伞去雨巷里等候那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也难怪清人龚自珍发愿要“三生花草梦苏州”了;然不管怎样,我们最应该记住并感谢的人还是伍子胥,若没有他,就不会有吴的昌盛,更不会有今天这样一座风韵卓然的姑苏城……
  “吴中好处是苏州”,相信宋人杨万里的诗赞总有着他的理由。 txt小说上传分享
  苏州随笔
  一直以来总是爱极了苏州。
  如果你认为苏州是柔弱的,那么,我想告诉你,天平的红枫因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深刻、虎丘的剑池也正埋藏着“鱼肠”“吴戈”的刚烈、穹窿山上更曾有孙武子在那里结庐……尽管苏州没有名山大川来衬托自己的杰出,却有着那么多藏龙卧虎般的历史文化名人一路走来为伊增光添彩。
  那雕梁画栋的私家花园带着归隐者的理想与梦想悄然遍布大街小巷,没有豪门大院的气派,这深宅里却有着闲云野鹤的泰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致境又曾是多少墨客骚人的追求,尽管内中早已透出了没落的气息,然深藏其间的那一份文化底蕴却依然教人叹为观止。
  偶尔间,临街危楼的小窗里露出的一个身影,直让你心生出“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我的梦”的诗意来;碎石砌就的小巷里也分明有一种声音在回荡:笃笃笃……清脆的竹梆子诉说的正是岁月的琐碎;在斑驳的墙面映衬出历史的沧桑时,夕阳西下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便教人油然而生出“断肠人在天涯”的落寞来,令人不胜唏嘘。
  石桥上徘徊、古宅前徜徉,只为了寻觅岁月的流痕与历史的风尘。
  苏州是含蓄的,正如苏州的人一样,温文尔雅;苏州是深奥的,却如苏州的水一样,从不张扬。默默承载着历史赋予她的凝重,如古城墙般的沉重里隐现着人杰地灵,似运河水般的悠长中透出的是气定神闲,从伍子胥为吴王阖闾规划建造姑苏城开始,“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终于让苏州成为了一座坊即是坊、市即是市,经渭分明、条理清晰的城市,严谨中透着灵巧、大方里藏着气宇非凡,见证着苏州风起云涌的云岩禅寺塔至今依然在倾斜中韶华永驻。
  青石路铺就了诗般的宁静,冷不防就让你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月落乌啼”承接了千年的风霜,偶然间你又见枫桥边那一只聆听钟声的泊船……
  又怎能教人不爱苏州?书包 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
  赏心乐事谁家院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踏进园林,耳畔总会响起杜丽娘的这一声娇叹,只是,苏州园林已不再年轻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也许这一句昆曲才可以当作伊现时的写照,面貌焕然一新并非真就是春色的永驻或再现。
  眼下,像拙政、虎丘这一类的大园已仿若名媛沦落了风尘,而成为了应接不暇的交际花,除了精致和奢华,你根本无从去探觅自己心底曾经留印下的影子。这让我总是要像为陈白露的命运担忧一样,无端地也为这些璀璨之极的名园而担忧着。
  苏州之园林的精彩需在平和静气的心境下才能怡情悦心,也因此,这些愈发心浮气躁了的大园们反倒不如那些细致小巧之园来得本质,这就好比小家碧玉们更能代言一方风情一样。
  有些园宜于晨间赏玩,比如像怡园、曲园之类,喝下午茶则当以耦园、艺圃等为妙。也说不出什么特别的理由,不过只是跟着感觉走罢了。
  晨间于怡、曲之园中,一墙之隔外但闻市声渐杂、人声渐沸,在聆听这座古老的城市醒来的声音里品茗,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仅一槛之隔。喝什么茶,或者喝不喝茶,其实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心。喝罢,踏出园门,人即又回归到万丈红尘。苏州之园是不会令人厌世而弃世的。
  到了午后,在那些身处窄巷的园子里,看夕阳西下,也不失为一次美妙的人生体验。如陈从周所言:微阳淡抹,浅画成图。只是,从来平淡难为,浓墨易就。
  而赏园,需要的正是一颗淡然而笃定的心,最忌来去匆匆,联想人生亦当若此。不要奢望一时能从中捕获到什么华章,要知道,当一心执着的时候,往往也就已经错过了。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东坡这首《点绛唇·闲倚胡床》令我很是心意戚戚,凭此而犹爱拙政园里的那一座轩——与谁同坐?清风明月!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园倘若赶巧遇雨,那么,不仅仅是干硬的褐石黛瓦,一并连着几乎荒芜了的心田也被暂时地滋润了起来。只是,或坐或行于这些清冷的庭院里,人易觉湿寒,心恍若隔世。因此,如此这般的人生体验只宜独自一人偶一为之。
  然而,苏州园林又是最忌人声鼎沸的,两个人以上就只能算是游园了,走马观花一般,平心静气是断然做不到的了。不巧碰上旅游团队,更无异于跟着刘姥姥在逛大观园,避之唯恐不及。不过也会得到一些小小的好处,就像那次赶巧听到导游在教人如何识辨明井和清井,于是,也算是偷着学到了一招:明井多以瓦砌之。
  在苏州园林里,如若上演渔樵问答之清逸必是有些画蛇添足的做作了,本就是假山假水了,何必再添上这一份虚情和假意呢?苏州园林就是借假应真,假的是景,只是,真的又是什么呢?谁又知道这归隐是真是假呢?也许只是一时的“明智”,当然,这一时的“明智”却绝对是适时的。不然,这一座座园林又何将焉附?只是,五岳起方寸,“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心绝对不是这一堵堵粉墙所隔挡得住的。算了,不说也罢,说得太透,忒煞风景。话不能说透,但,人还是要看穿些的。
  那些灵巧的小园林可说是麻雀虽小,却也是五脏俱全的,且相较于那些富丽堂皇的大园更显质朴得多,这就仿佛花中魁首牡丹和名微身贱的探春花之比,曾有《探春令》曰:问蜂蝶,几曾识。是啊,探春花识者不多,这些褪尽了曾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