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快读小说书城>书库>>江南梦寻> 分节阅读11

分节阅读11

  风华的小园亦然,又思忖,只怕无人识君也未必就是一种难堪。酒太香难免一喝而光的尴尬,花太艳难逃拥采而空之劫数。苏州园林可谓是集儒释道思想之大全的。
  这些不管是有名抑或无名的园林,它们都曾经是隐者的乐园,于今,则又成为我们儿时的童话,长大以后的我们似乎成了不再需要童话的人,想一想,自己已有多久没有踏进园林了?而其实,保住这份童真,保留这颗童心,却也是极其重要的。童趣,当是一切创作之根源。
  春怀初生的丽娘轻叹:赏心乐事谁家院?很简单,心在哪里,哪里就是乐土,哪里就有良辰美景。 bookbao8
  且听月吟
  那一年的中秋,冷香阁前冷冷的、远远的梅香尚不可闻,杯里的花茶之香氲却正暗自浮腾。粉墙前的花影,层层而叠叠;漏窗后的幽径,影影而绰绰,几句水磨腔穿透中秋微凉的空气从手机里一唱三叹的袅袅袭至,不由得便就忆起老人们常说起的虎丘曾有过的“中秋曲会”来,那空前的盛况我们自是无幸得见了,我只能将昆曲存放进手机作为铃声以不时地作一番穿越时空的玩味。透过玲珑的花窗,天上的云正沉而又重,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皓月之下、千人石上那簇簇拥拥的人影,或听曲、或赏月……
  黄昏前,雨在屋檐上不识时务的悉悉索索响起,原来,并不是每个中秋都有月的,年年有的,也许只是心中的那个月罢了。在我的脑海里就满是那一个个心中之秋月夜清晰的影子。
  “瑶台失落凤头钗,玉带卧水映碧苔,待到中秋明月夜,五十三孔照影来。”为一睹这宝带串月之奇观,我再三访之,却至今未得。第一次造访,因桥危封道,只好无功而返,一路上有月始终与我如影随形,或许月也在感激我那份为她寻觅曾有传奇的苦心吧?隔年再访时竟连旧路也难寻觅了,许是旧路早已被封堵?我终于在兜了一个大圈子之后才得与宝带桥隔湖相望,漆黑一片的湖面,隐隐约约的是宝带桥落寞的影子,曾经的繁华、旧时的传说早已经烟消云散,我看不到五十三个月影在桥下洞里穿越的奇观,也许这“串月”之说本就是虚的?然虚与实要紧吗?我抬头望月,月无声,而我分明听到了心中的月在说:有这份神秘足矣!多少个春秋,月在运河里沉浮过,无数条舟楫,曾在桥影里穿行过,可惜一湖风月,莫教粉碎了琼瑶,这份美妙的心意不如也就从此收藏了吧。
  又是中秋,最寂寞应是中秋。我总喜欢在人散后,将灯火齐熄,让一轮满月笼住我清瘦的身形,在墙上留下一个单薄的影子。低问一声月中嫦娥,孤冷有愁无?刘若英在吟唱“一辈子的孤单”,可是,你知道嫦娥已经孤单了几生几世?那一个月夜,我分明看到了广寒宫里的荒芜凄清和俏嫦娥的蹙蛾凝眉,分明听到了琼楼里的伊在轻叹自己因了一念之欲而铸就的错,长生又怎样?娇颜又如何?当一个女人失去了叹赏者的时候,花容月貌终亦是枉然,“绝怜高处多风寒,莫上琼楼最上层”。有一种声音在清冷的月中回荡,沉闷而单调,那是“一怒为红颜”而被贬至月宫受罚的吴刚正在伐桂的声响,刀落树裂,刀起伤愈,永远砍不倒的桂树,仿佛永远断不完的情爱,绵延不息,永恒不止。虽与嫦娥孤栖而邻,却因专心砍伐而无暇顾及伊人,也或许是早已经熟视无睹了?美丽有时候也是会让人疲乏的,更何况一个身心本已疲惫了的人呢。
  有月时的中秋总是一付月光如昼的样子,让我不得不叹服李太白那一句“凝是地上霜”的神来之经典,我总喜欢在那陈旧的花窗下、斑驳的阴影里聆听月的无声之吟,恍惚间仿佛就有一个个神圣的诗魂在月夜里游弋,在明暗中穿梭。城里的月光总不及旷野的极目,太多的约束,太多的隔阻,总让人不得尽兴,“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直须砍万竿”,我似闻杜郎慨然的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又恍见太白花间独酌时零乱的身影在月下翩然的起舞;一直很想细味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然我从未曾远游,以致在我举头望月时无法真切地体会“低头思故乡”之心切;总是疑虑,他乡的月何以总不如故乡的明,不是一样的月吗?为什么偏偏就“月是故乡明”了呢?暗自揣度,那明的也许只不过是心中的那个月罢了。
  闲时细细算来,蓦然惊觉一个人一生中真正能赏到的中秋月其实并不多,不懂事时不能赏,天不作美不得赏,懂事以后常又无暇赏。那么,这难得的赏月时光怎能不铭刻心底了呢?在又一个月圆之夜,我把窗帘敞开,把窗户打开,就这样让月光畅通无阻地倾泻而进。今月照古人,亦或是古月照今人。月,可谓是前见古人,后照来者的一个见证者了,看到、也听到了不可胜数的人间悲喜,而其清辉,又总是惹人幽绪,牵人情思。
  月从薄霭里透出,如同上苍温柔的眼俯视着下界的芸芸众生,仰脸、伸手,去轻触那月的清辉,感觉月之素洁纤手亦在将我轻抚,我又似闻徐志摩在月下的那一句诗吟:秋月呀!谁禁得起银指尖浪漫地抓爬呵!
  月无声,我只听心在吟! bookbao8 想看书来
  天凉好个秋
  仲秋,又近菊黄蟹肥时,秋花红了,秋叶黄了,空气里满是桂树的馨香,有一丝甜津津的温存,直入心脾。一眼望去,天不知何时已变得极澄极蓝,教人顿生极目舒心的惬意,怡人心神的阳光洒在身上,人便恍若披上了一件金丝织就的衣,顿时也就优孟衣冠了起来,没有了春的懒散,端端然行于这香氛花影间,仿佛自己便是那个行将出场的红角儿,不由得便神采奕奕,心朗气爽起来。
  看来,秋天不只是萧瑟的,在经历了春之萌、夏之盛之后,秋更沉淀出一种成熟的豁达。古人不是也说了,秋宜读诸子的吗?可见秋没有了春的浮躁,也不见了夏的冲动,秋总是在“欲说还休”地娓娓道来,不管你在听不听、爱听不听?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车驶在秋天的太湖边,湖岸上的柳枝尚显稚嫩,这柳或还正是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豆蔻年华,因此而并不曼妙,可见这成熟必得有一个过程。而相较这稍涩的柳,碧波万顷的太湖水则要深沉得多,浩瀚的湖水于青碧间泛出其荧荧的蓝来,甚是赏心悦目。面对水天一色的湖面,心不免也就跟着荡漾了起来,还说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话呢,这水早已将胸中之晦涩涤荡一尽,这山也早已将心中之郁结一扫而空了。如镜的湖面,偶在风过或船往时便漾开了一长串的波纹,仿若人的笑纹,于是便有一种处乱不惊的淡定和从容随之蔓延了开来……你看,秋更是兼蓄而包容的。
  至太湖边莫里峰脚下的雨花楼饮茶,春天落英缤纷的花瓣雨妙境是无缘赏到的了,而我已无暇去细究这些了,我只要一杯清茶,在这一缕氤氲的茶烟里,将“八百里太湖尽收眼底”,将“三千年历史默数心中”,看一眼颜公气势恢宏的“逍遥”二字,吟几句稼轩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休管他栏干拍遍,西风吹过,我只把吴钩看了,道一声“天凉好个秋”!
  我只是有些怀念
  记得小的时候总是盼望着过年,长大以后却变得害怕要过年,岁岁年年年年岁岁就这样迷迷糊糊长大无所事事老去,才体味为什么古人这样害怕“年”这个怪兽——它总是悄无声息地就把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生命吞噬了——教人防不胜防!
  于是,在这个冬末的阴郁里,我开始怀念春水的蠢蠢欲动,夏夜的点点星颤,秋叶的瑟瑟伶落,而这所有的一切全都来自冬的酝酿。冬,实在是一个沉寂得可怕的季节,沉寂得仿佛如同死去一般,也许,它一定要这样的沉寂,才能在这沉寂里积累,在沉寂里孕育,孕育一场勃勃的生机吧……
  不知道你是否知道,苏州有一段非常著名也保存得非常完整的古城墙——盘门水陆城门。在我十岁的时候,我第一次见到了它,然而那时的我还不懂它的凝重,因为那一次那里正在热闹地拍摄着一部叫做《天平之梦》的电影,它正被人刻意地布置成一片繁华,我看不到它的沉默,年幼无知的我便以为城墙应该是热闹的。
  在我十八岁的时候,厌倦了老师枯燥说教的我,偷偷溜到了曾经的城墙边,它却正是一片荒芜,在残亘上我恍若一个穿越时空的幽魂,徜徉、徘徊,凭古思今,我还太年轻的心感悟着历史赋予它的沉重,虽然看不到大江东去的豪迈,然而运河水正安详地从城墙下流过。墙头的荒草也让我看到了生命在静默里的生生不息,历史也许就是在谈笑间便不经意地灰飞烟灭了,恍若昨日,繁华也不过只是一场梦,只是一片海市蜃楼,唯有寂静才是恒久,那一刻我叛逆的心稍稍得到了些许的宁静。
  在这个冬季,我再次登上了曾经记忆里的古老城墙,放眼望去,那曾经荒凉的城墙再次变得异常的喧哗和热闹,大煞风景的摊贩、如织的游人、刻意的新景与被踩得油光泛滑的古老地砖各行其是着,我读到了历史的无奈,这令我迷惘而不安。摩肩接踵的人来人往,让我无法停留,我只得匆匆而过,也许人就是天地间这样的一个过客,从一踏上人世开始便注定了他的无法停留。
  又曾经,在别人的指引下,我第一次来到了一个叫做“明月湾”的地方,据说,那是一个如它名字般美妙的所在。刚停完车,突然地就下起了雨,牌坊下驻足不前的我如同一个好奇的孩子般向内张望着,而那小道却一眼望不见头,犹如历史的深邃。静静地凝视,看雨将狭窄而曲折的小道慢慢地打湿,直到发出油亮的光泽,我听到了小道下淙淙的溪流声,教人不忍践踏,我终于没有踏进半步。道口的千年古樟张开着它的繁枝茂叶,站在树下的我,一时之间竟心生一种得到了片刻庇护的安慰。
  再去时,春光明媚,暖风和煦,然而,斑驳的墙影、颓废的危楼、巨幅的标语,这浩劫的渗透力让我瞠目结舌,也许我们人类真的只知道破坏,仿佛除此之外,我们再不懂得该如何在历史这幅画卷上留下点什么痕迹了。
  突然想起这些,只是有些怀念。 txt小说上传分享
  藏龙卧虎穹隆山
  如果有一座山可以称之为藏龙卧虎的话,那么我想非穹隆莫属了。单单《孙子兵法》这四个字的份量便足以令人对这座高不过341米的小山丘仰为观止了。
  当年曾是齐人的孙武为避战乱而居吴地,就在这穹隆山茅蓬坞写下了十三篇奠定其兵圣之位的《孙子兵法》,也从此,穹隆成为了兵家圣地。
  秋天的穹隆,层林虽未曾尽染,金桂却正飘香,直驶至峰顶望湖处,那里有乾隆的诗境——“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而此刻,秋风肆虐,吹在身上竟有些凛冽之感。
  与那些名山大岳相较,这穹隆山实在是算不上什么,然据说,那位爱南巡的皇帝乾隆六次下江南,次次上穹隆。有望湖亭的御碑为证。
  天气爽朗的日子里,在望湖处可将八百里太湖、七十二诸峰尽收眼底,只是在这样的阴霾天气,我并不能将太湖看得太过真切,稍远处即是天水一色的白,但是,往近处看,却可以看到层峦叠翠、阡陌纵横之江南田园风光。坐在峰顶,除了喝茶,遐思或是回忆,人似乎也就无事可干了。
  于是,再转到上贞观去。而倘若是从山脚往上爬的话,那么沿着乾隆当年的登山御道便可直达这座上贞观了,我现在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但凡名寺古刹皆爱隐于深山茂林,这上贞观自不例外,只可惜原观已毁于文革。对于我这样的一个非信徒者而言,残留的空壳更是了无生趣。倒是走下御道透过参天的古木以回望这座道观时,方能感受到其集天地而成的灵气。在檐角的风铃于风中发出清脆的声响里,我听到了岁月的脚步声正在渐行渐远。
  沿着上贞观再往下,拐进另一条狭窄的山路便就可以拜访孙武子去了。
  孙武苑坐落得极是隐秘,许是去那的人太少,以致我们竟然惊着了那些山鼠,“吧嗒”一声重响,待我回过神来:“快看,是只小山鼠!”这只才从竹梢上摔下的山鼠居然腾地一下就直蹿而去,没了踪影。“这就是兵贵神速了吧。”我调侃着。
  这孙武苑果真有一番不同于别处的气象,想那就是龙虎之异象了吧,有点肃穆,也有些神秘,有点森然,却又有些恬适。竹篱茅屋里模拟展示出孙武子昔日著书的场景,光线甚是昏幽,人行其间,距今两千五百年的春秋竟恍若眼前。
  出茅屋而上,四周遍是古木,有枫香、紫楠、有黄檀、苦槠……味芳馨,沁人心脾;形奇特,心旷神怡。木木虬然而参天,姿形各异,极是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