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十三年前,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十三年后,街头偶遇,似曾相识,未敢相认,不想曾经不可一世的莽撞少年却也烙上岁月的痕迹。不禁发出“同窗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慨。
十年不曾谋面,偶遇,分外“眼红”,街头小聚,平常不善酒量的我变得斗胆海量起来,也许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缘故吧!“一杯为我们兄弟情深,干”!“二杯为我们十年后的相遇,干”!“三杯为我们同时暗恋坐在前排的女生,干”!“四杯因为没有理由,干”!“五杯。”!到了第五杯早已面红耳赤,措词不清了。“朋友,你喝醉了,别喝了”。对方率先发难,“我没醉,没醉”。我也不甘示弱,说完饶有兴趣的竖起自己的大拇指,煞有介事的问道;“这是什么”?“一”。“不对”。“手指头”。“不对”。我连续摇头否决,“让我再想想,在想想。”。突然,灵光一闪,两人相拥在一起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象软泥一样互相摊到在对方的怀抱里。其实,只有天知道这是我们当年兄弟几个晚自习后去校园后山上偷西瓜的接头暗号。
试问人生朋友几何?惟同窗当歌!
第二十五节 我相信你
轻揭面纱,月姑娘把银白的清辉洒满大地。微风轻轻拂,阵阵清凉抚摸着大地,然而吹进我心中却是丝丝冰冷:“灵灵,真的吗?医疗事故?”“是的”,灵灵是我最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她轻锁愁眉:“但真的是意外,我是医生,不会……”,她摸着脸颊上的疤痕,泪光闪闪。“我相信你。”我毫不犹豫回答,“这个官司,让我来吧”!
不久之后,我见到病者和家属。“奇怪,那张脸,有点眼熟。”莫名的不安悄悄涌上。
心头,“太(多)心了吧”我想。
一个月后,那股不安的预感应验了,各种不利的证据直指灵灵,连那恶魔般的往事,也被挖了出来……
“灵灵”,不用问了,她打断我,“是他,我的疤,就是他,那个恶魔,那个地狱般的晚上,我永远忘不了。”
我心头一震,一股莫名的恐惧涌上心头,“难道灵灵真的……”我不敢往下想。“为什么现在才说呢?”
“有关系吗?”她冷冷地瞟了我一眼,“不相信我,迟早还不一样?我是一个坏医生,是吧?”她的语气里尽是嘲讽,眼眶湿湿,肩膀不住颤抖。“你们一样,都一样……”她喃喃自语。
我望着她颤抖的背影,记忆中浮现一张天真可爱的笑脸,一张工作严肃认真的脸,一张目睹病患康复后的衷心祝福的脸,鲜明的记忆告诉着我;灵灵不会这样干,凭我与她亲密的交往,凭我对她的了解,她一定不会。
“灵灵”我搂住她颤抖的身子,“记得6岁时你为啄伤你手指的小鸟包扎的事吗?”记得我们窝在被窝里谈理想时你说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吗?记得你搂住我紧为伤疤哭的那个夜晚你发誓要用医术帮助更多的人吗?你不会在病人身上动手脚,一定不会!相信我!
“你……”灵灵惊喜大叫:“你相信我?”
“是的,我信我的感觉,老朋友了,感觉还会错吗?”我调皮地眨眨眼。凭我对她的了解,我的判断不会错。
“谢谢!”灵灵紧紧搂住我,强弊(憋)的泪水夺眶而出。
一个月后,案件没有进展。“我相信你。”我对灵灵说。
三个月后,对灵灵不利(的)证据出现了。“我相信你。”我对灵灵说。
九个月后,对灵灵不利的证人出现了,“我相信你。”我对灵灵说。
二年之后,事情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谢谢!”灵灵握紧了我的手,“为什么你相信我?”
“我是相信我的感觉,与你亲密交往成为好朋友,我相信我的判断是正确的。”我诚恳地说。
月光姑娘洒下清辉,映照着我们相知相契的笑脸,映照着……我们相知相契的心灵!
第二十六节 爱在现在
或许你长高了,或许你成熟了,或许你一切均可在你掌握之中了。或许……于是,当父母的手再次触及到你的生活时,你很有情绪地甩开它,用脱离幼稚的嗓音说:“别再拉着我,我不再是小孩子!”梧桐叶子落下来,枯黄中藏着碧青的脉络,像是父母为你惧悴的容颜却又为你青春的心,肃杀的秋风吹过去,掀起父母双鬓的白霜。他们的手是往前探着的,想抓住什么却又抓不住什么。最终,他们无可奈何却又不可抗拒地说:“我们不能撒手不管!”
在这个秋天里,你说:“成熟了,想去收获。”是的,这可能是所有站在十几岁尾巴上的青年人相继要说,想要做的。在父母精心呵护的摇篮里酣睡,在父母的怀里牙牙学语,在父母的臂弯中颤颤学步,在父母的千叮万嘱之下背上书包,在父母汗湿的手?学会生活……终于等到这一天,你可以向全世界宣告“我成人了”然后在父母以外的蓝天下大展一番拳脚,去体会“鱼翔浅底,鹰击长空”的豪情,去做一个原汗原味的自己。这是何等畅快淋漓之事!可“不幸”的是,父母又牢牢缚住了你的手脚,于是你很恼火,疾呼“理解,理解”。
你父母又怎会不理解他们的孩子呢?别忘了,人不是生来就为人父母,你的父母也曾拥有过青春、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这几乎是每段青春的主题,你父母的青春自然也不例外。也许,正由于他们也经历过青春,知道青春的路途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平坦,才更为小心翼翼地拉着你,保护着你……的思想,冲动的精神?气的信念和?懂的处世观。
一位父亲对他的孩子说:“我怎能不管?”一个“怎能”道出了无奈的辛酸。从你呱呱坠地,就有了一个自古不变的事实,你是父母的孩子。在父母眼里,你永远都是他们的孩子,不管你是否长得比他们还要结实,不管你是否反感他们的关心,不管你是否成家立业淡薄了对他们的感情,不管……你还是他们的孩子。“保护你”始终是他们不可动摇的意念。
朋友,可能你依旧不能理解他们的父母,这份不理解甚至能延续到他们为之父母的那一天。到那一刻,你才能体谅到“缚”住你的手里融入了多少血溶于水的亲情!你痛惜,你后悔,你想挽回一切,可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理解父母,爱父母,在现在。
第二十七节 由对勾践的评价想到的
勾践退守会稽山之后,决心发奋图强,洗雪前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招贤纳材,重用文种。
二、低声下气,向夫差求和,卑事仇敌而面无愠色。
三、向百姓承认错误,安抚民心。
四、深谙人多力量大,鼓励百姓多多繁殖人口。
五、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关怀达士。
六、礼遇外来人材。
七、悉心关爱本国年轻人。
八、近乎严苛地要求自己。
于是,国之父兄感激涕零,主动请战,誓为国君报仇。勾践以退为进,再三推辞。百姓再三请战,勾践最终同意,并为伐吴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助天灭之”。然后,士气大振,百姓互勉,几次大败夫差,“遂灭吴”。
对夫差的评价由古至今从无间断。蒲松龄曾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之语。其它的评语也大致如下:胸怀大志、忍辱负重、有胆有识、自强不息……不难觉出,所有的评价都充满了对勾践的同情与赞赏之情。总之一句话,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历经重重艰难,最终成功灭掉吴国,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本来我想用“政客”这个词语,但又觉得太过了),勾践确实很厉害。不过对这个历史人物我总是不大喜欢,他的虚伪和太善权术都让人没有好感。第一、他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关爱和尊重百姓,人民不过是他复仇和作战的工具,所以他的一系列惠民措施的目的性相当明确:让百姓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效力。第二、百姓请战,他再三推辞,并且一再声明自己这样的人不值得他们为自己而战,但他所有的苦心经营不都是为了打败夫差,报仇雪耻吗?第三,他攻打夫差明明是为了一己的私利私怨,并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可言,但他却一再强调自己是替天行道,“助天灭之”。以上种种足见勾践的虚伪和狡智,可以说他是一个缺少诚恳与悲悯之心的人。
角度不同,评价不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二千多年来主流的声音都是对勾践大唱赞歌大力宣扬,而他人格中的最显而易见的缺陷却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地忽略,避而不谈。由此我想到一些东西。
从孔孟开始,儒家思想在中国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它在政治上的核心是极力主张君王施行“仁政”,爱民、惠民,如此“四方之民归之”,才会“如水之归下也”,进而才能国家强盛,统治牢实。可见,“仁政”,甚至是儒家思想,它的目的性和实用性都是很强的,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它非常有用。
宋国与楚国打仗,宋国军队已经在泓水岸边列好了阵,楚国军队正准备渡过泓水来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走出队列,对宋襄公说:“楚军比我军人数多,我们应该趁他们正在渡河,马上发起进攻,那样楚军必败。”宋襄公说:“我曾经听君子说:‘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已经斑白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不能乘人之危;敌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突施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