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李元芳放开了锁牢她的目光,将头别过一边去。
  “如燕,你说她当时住在------”
  “硖州西南山中的一个土蛮小寨里。那里山深林荗,乡风古朴。阿姆要是活着,大概已过了天命之年了。”如燕声见空灵,仿佛已回到了自己儿时的记忆里。
  “如燕,”狄仁杰面露不忍,“不如等我们理完山南的事情,让元芳陪你一起去,可好?”
  “他?”如燕终于转脸看了一眼低头抚着剑柄的李元芳,“什么时候会有那么多空闲的?!有狄春陪我就行了。”
  第十一章
  事情就在李元芳的无语中定了下来。第二天一早,如燕带狄春拜别了狄仁杰,一同来到前院,整顿马匹系挂行囊,待要出发。
  不远堂口处,官服整饬的李元芳望着他二人忙碌的身影,些许局促地立在那里,还在犹豫不定的时候,却见卢玄安不知何时走至身后,交叉着两臂斜了他一眼,不见首尾地讽道,“这很难么?!”说着,不等元芳反应,就扭头向门口高喊,“狄春!过来!我有几句话要替李将军吩咐你!”
  狄春一脸坏笑地走上前来,“卢将军,李将军就在这里,有什么话不能亲自对我说么?”
  卢玄安有意地白了他一眼,长腔短调地道,“这都不知道?!李将军还有话要对狄公子说,难道你要他长两张嘴不成?!”说着将他拽到一边去了。
  如燕早就看到了李元芳,只是他不过来,自己又怎好撇下故意在身边拖延的狄春走过去,眼见他被玄安叫走。为免李元芳再尴尬,便大方地自己向堂口走来。 “你,有什么话要说么?”如燕红着脸轻声问。
  “我------”李元芳别过了头,“没有。”
  如燕一撅嘴,“好吧,那我走了!”她赌气地转过身,假作要走。
  “如燕!”李元芳在背后急唤,待她停住脚步,终于不放心地嘱道,“路上,当心。”
  如燕心头一甜,笑靥立现,她宛转回身,“元芳,我正有两件事要嘱你。”
  “什么事?”李元芳放松了下来。
  “这里人地两生,好好照顾叔父。”如燕郑重地道
  元芳点头,“这还用说?!”
  “还有,”她踌躇一下,“要离那位方姑娘远点儿。”
  李元芳警觉地一愣,“为什么?”
  “这都不知道?!”如燕故意别有用心地瞪了他一眼,
  李元芳本来烦恼无处可渲,又见她与卢玄安话出一折,不免没好气起来,“就是不知道,怎样?!”
  “你?”如燕不知他气从何出,本要呛他两句,转念之间平和下来,她温柔地望着他的眼睛,“因为我会不放心,会妒忌,行了么?”
  李元芳莫名其妙地看了她半晌,终于翘起嘴角,侧过脸去。
  “听见没有?!”如燕追着他的正面不放。
  笑意难消的李元芳,终是在她满含娇嗔的目光里点了一下头。
  漫漫晨晖洒满连绵起伏的江山,如燕与狄春先后策马而行的身影渐渐朦胧,城外一处高高的岗地上,李元芳依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眺望着他们的难以辨清的踪迹,惘然若失。不知为什么,他此次是那么不愿意让她离开,总是觉得她走得那样蹊跷匆促,那样让人心生牵念。是自己每天看惯了她的皓美秀靥,听惯了她的甜润嗓音,还是习惯了她的细心照伏,蜜意柔情。他说不清,只觉心里空空的,任什么也不能添堵,他甚至想,若是昨夜能够重来一次便好了,他绝不会同意她这样言语匆匆的撇下他独自远行。
  第十二章
  一个稍显闷热的上午,距襄阳城北二百多里远的一处山谷中的官道上,一身藏青箭袖胡服的狄仁杰与同样便装打扮的李元芳等人正骑在马上,在邓州府一名司曹的陪同下,察探朝中援粮队伍的行迹。
  “阁老,我就是在这里为粮队指明了入襄的路径,并眼见他们沿着这条道路去远的。”那司曹言之凿凿地说。
  “哦,”狄仁杰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朝远处张望了一下,“烦劳司曹大人,再陪我们向前探看一段如何?”
  “阁老言重,卑职理当效力。”那司曹不敢怠慢,一催马走在了最前面。众人簇拥着狄公相跟而去。
  十来匹军马沿着清晰可辨的轮痕向前又走了三二十里,突然前面领路的那司曹猛地紧勒缰绳,拨着马首在地上连转两圈方才停了下来,他向着随后赶至的狄仁杰惊讶地指着前方,“阁老,您看!”
  只见距他们一箭之地的道路中间壅满了折断的林木与滚落的山石,着眼望去足铺落了百十丈远。狄仁杰忙跨下马来,走至近前查看。毁路的无疑是道左一面高耸的山崖,那崖壁风化严重,巉岩交错,危石当空,如倾如坠。好象只要有人运足底气高吼一声,那些空缝密布的岩角便会化作石雨再次倾泻而下。狄仁杰不顾元芳、玄安等人力阻,在那面滑坡的险壁下来回远近地望了好一会儿,又尽量地仰首向山上观察了许多功夫。惹得元芳终于忍不住奇怪地问道,“大人,您在看什么?”
  狄仁杰若有所思地微微一笑,刚要说话,
  只听头的上方一阵滚雷般巨响,眼见几块瓦盆大岩块由崖顶直落下来,李元芳一个侧身急扑,将狄仁杰朝一边扯去,一块十来斤重的山石几乎擦着他的肩膀轰然坠地,滚过一旁。惊魂甫定之际,吓得卢玄安等人纷纷掠至他们旁边,将他们扶起并撤退到安全的地带。狄仁杰拂衣抬头,遥望来石的去处,突然神色一动,看了很一会儿,才看看在身侧忙乱的侍卫们,不动声色地道,“往回走吧。”
  在返回的离险地不远的岔路口处,那司曹看着低头查看车辙的狄仁杰确信地道,“大人,看来粮队真的转回这里改道而行了,不过------”
  “不过什么?”狄仁杰突然抬头注视着他。
  “不过这条道路真是崎岖难行得很,中途还要经过土蛮控制的地区,而且它并不直通襄州,却是通向西南的硖州的!”
  “哦?”狄仁杰长长吸了口气。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司曹叹道,“粮队走那样远到这里,无法再回头了,只能从这条道绕行,怕是打算先从硖州到荆州,再折回襄州也未可知。”
  狄仁杰慢慢地点了点。
  在回襄州的路上,心有余悸的李元芳与狄公并辔而行,嘴里仍在一叠声地唠叨着他,“大人,刚刚多危险,您要是再不听劝,我们------”
  “元芳,”一直未语地狄仁杰突然无意识地截住他的话头,“你觉得那毁路的断木岩石都是山上滑落的么?”
  李元芳不觉住了口,顿时愣住了。
  第十三章
  刚进襄州驿馆大门,一直因感了风寒未愈,留下休养的方清荷便迎接出来,她着急地开门见山道,“狄阁老,您可回来了,襄州的那位刺使大人这两天来过三四次了,说是要与您商量城内即将断粮的事。”
  一句话令在场所有的人没了声响。
  狄仁杰转过头去问,“玄安,狄春走了多久了?”
  “整九天了。”另一侧的李元芳脱口而出,见卢玄安略感惊讶地看向自己,他若无其事地转过头去。
  “哦,”狄仁杰好象并未因此而走神,他掸掸衣襟上的尘土,接着向玄安道,“从明日一早开始,派人到城外守望,准备接粮吧。”说完,在众人迷惑的目光里,从容自若地走向自己的卧房去,李元芳象是忽然想起了什么,跟在他后面一路追去。
  看着两人一前一后消失在二门内,卢玄安向侍卫们一摆手,示意大家回去休息。他自己也正待离开,却见方清荷兀自呆立于原地,不禁近前一步,“方姑娘,你还不走么?”
  “卢将军”方清荷有些担忧地道,“你说,这两日硖州的粮食真的能到么?”
  卢玄安一笑,“大人说能到,就能到。”
  “那如果------”方清荷还是很怀疑。
  “如果不到,大人也会有新的办法。”卢玄安一副未卜先知的模样。
  方清荷撇了撇嘴,“你也不是狄阁老,怎知他会再有办法。”
  “我虽不是他,却是他的侍卫长,这就叫作了解与信任。”卢玄安一晃头,略带骄傲地道。
  “哼,”方清荷斜眼瞟了他一下,“人有时连自己都不相信、不了解,至于这么自信么?!”
  卢玄安刚想出言反讽,不料一眼瞥到她星辉闪烁的秀目。他低下头,长长叹了口气,“方姑娘,你身体才好,不要站在这风口里了!”说完,转身黯然离去。
  方清荷未料他会如此,不禁望着他的背影暗暗出起神来。
  第二日的下午,喜讯竟真的传来,硖州的援粮队伍正源源不断地出现在通向城中的官道上。负责押粮的官员向狄公传递刺使岑文忠的口信,如五万石粮食不足,请狄阁老再送信去,定将尽力筹谋送来。而且他还带来了狄公子与管家的托嘱,二人已前往硖南寻亲,请阁老不必记挂。狄仁杰笑容满面,看他从玄安手中领赏致谢而去。
  第十四章
  李元芳本以为再得到如燕二人的消息需要等上一阵子了,没想到,在粮到三天的那个早晨,正当他正站在云灵寺前监察粥棚秩序的时候,李朗喘吁吁地跑来,“李将军,狄春回来啦!”
  李元芳怔了一下,依然面静如水。李朗见他没有反应,一拍脑门,“大人让我嘱您立刻回去的!”
  一路之上,人们只看到威风凛凛的李大将军行步如风,却不知他的脑子里已胡思乱想成一团,如燕定是没找到养母吧,否则怎么这样快就回来,她现在该是如何的失望与伤心。不知为什么,他发觉自己竟喜欢这样的结局,不禁又自责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