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此次,更是最大规模的入侵,似有节节胜利之势。
早知道辽朝一直狼子野心,明珠真后悔上次的赔偿和和亲,明珠本不想因辽使之事引发战争,谁知竟使辽朝误会宋朝软弱无能,只是用钱来祈求和平。
更助长他们侵略之风。
看来对付一心只想征战的辽朝,根本无须和平的手段的。
“现在大臣分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逃。”
“当然不能逃!大宋是大国,怎么能惧怕小小的蛮族!”明珠反对。
也是。刘美点头。
他们都领教过大辽的实力。
虽然是北方莽荒之地小国,但一直野心勃勃,而且精兵强政。
朝庭文有韩德让,武有耶律将军,明珠都见识过,确实是不容小看的人物。
再加上一代天后萧太后的雄才谋略和文武双全的圣宗亲征,宋军战败也情有可原。
确实,能对抗他们的,一定要战!而且也一定要真宗亲征才能势均力敌,至少在阵容和气势上是如此。
可是,反对派的意见也不无道理。
真宗其实更属于文人,不如辽圣宗,马背上出身。
再加上真宗连着丧子,没有继承人,所以,实在是冒险不得。
这一战,确实难以决定。
刘美见明珠也迟疑,不由更担心。
如果真宗不亲征,总觉得胜少败多,但如果真宗能亲征,一定如寇宰相所说的,能激励士气,反败为胜。
这寇准,明珠知道,华州下邽人,才华横溢,19岁就考中进士,在先帝太宗时期就拜相,可谓仕途顺利。而且他个性豪爽,不拘小节。有一次太宗时,在大殿奏事,寇准的话很不合乎太宗的心意,太宗愤而离去,寇准居然不顾君臣之礼,扯着太宗的衣服不让他离开,太宗也被他搞得极为尴尬。
或许正是因为寇准的直率,使太宗比较信任他,在立太子等敏感问题上也征求他的意见。寇准支持太宗立时为襄王的元侃为太子,又打消太宗立太子后的疑虑,所以真宗也很信任寇准,后任命他为宰相。
这次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皇上亲征,明珠觉得,比那些个主张逃跑的更率直和中肯。
他的建议虽然冒险,但不失一个冒险的好提议。
“富贵险中求。更何况身为一国之君,在国家存亡关头更应该身先士卒。”
明珠你也支持圣上亲征?刘美点头,虽然比较冒险,但这是唯一的办法。
明珠你也同意亲征?
刘美将这个意见告诉了真宗,真宗急赶到明珠处。
明珠正在念《地藏经》,听说明珠支持寇准的意见,皇后不顾自己病着,和淑仪全赶来反对。
“皇上的安危比什么都重要!再说皇上有这么多将军,刘美也是骁勇善战,本宫不相信一定会输。”
“是啊,何必要皇上亲自去呢?皇上又不懂打打杀杀的。”淑仪也反对。
“再说,皇上没有继承人,这事不能冒险!”皇后坚决反对。
这个——尤其是继承人,是真宗最大的犹豫。
“皇上,皇后娘娘,妹妹!”明珠合上《地藏经》,“经书上说,各人福报不一,功用也不一。譬如布施医药,如果由君王亲手布施,所受福德百倍大于假手于人或其他由普通人布施。”
那又如何?
他们不解。
“就是说,宋辽之战,不在兵力,而在气势。辽军之所以节节胜利,因为辽国太后和君主亲自挂帅。如果大宋要想反败为胜,君王不领军,气势已经输了。”
“可犯不着冒险,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大宋地大物博,给辽几个城池又如何?”淑仪说。
“怎么可以如此没有志气!”明珠冷下脸,“大宋就算再地大物博,也不是别人想要就可以轻易给的!”
她想起在大辽的情景,圣宗不信任她,亲手踩碎她的小鼓,诬蔑她为奸细,甚至将她投入大牢受苦。
还有皇后的敌意,太后要除掉她。
还有那沦为乞丐的汉家女子,本是风华正茂,家庭幸福,却因为被拐大辽,就算侥幸回宋,人生也被彻底毁了。
还有小婉,一个宋家女子,流落大辽后宫,这冷宫的日子是多么的艰辛难熬。
她是过来人,她绝对不愿意再遭受这样的境遇。
什么萧太后、圣宗,他们怕,她明珠可不怕。
所以,一定要亲征!
“皇上,您是真命天子,有佛祖、祖宗保佑,是大宋子民的福址,一定能大败辽军!”
“你说得容易!如果不能呢?如果圣上有什么损失呢?”
皇后怒质问。
“如果真有闪失,是命!那,就算保有整个大宋又能怎样?”
你!皇后恨,她又要赌运命了。
“明珠说的对!”真宗点头,“朕就是大宋,大宋就是朕。失去了朕,大宋也就没有了,同样,失去先帝们流血流汗打回的国土,朕也不算是朕了!”
恩!
“其实皇上是安全的,皇上只要随军就行,不必亲赴前线,不会有危险。”刘美说,“微臣会负责贴身保护皇上。”
“有刘将军,本宫就放心了。”淑仪说。
见大家都同意,皇后也无话可说,只是还是恨恨瞪了明珠一眼。
☆、七十三、议和
真宗决定御驾亲征,由寇准、刘美随同指挥。同率二十万大军日夜行军,很快到了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先驻扎。
但前线来报,辽兵势大,真宗一听,又开始犹豫,想退兵。
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百倍,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乘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
可是……
真宗还是有点胆怯。
“皇上,请先喝杯参茶定定神。”边上一小兵端上茶。
那声音怎么这么熟悉?
真宗惊喜地回过头——明珠?
是的,穿了士兵服的明珠朝他暗眨了眨眼,示意他莫声张。
真宗大喜,接过茶,“寇爱卿所言有理,你先退下,朕考虑一晚再作决定。”
他这么说,寇准退下了。
现在营帐只剩真宗和明珠,真宗一把拉过她,“这么危险,你怎么来了?”
他又惊又喜。
“明珠说过,会永远陪伴在圣上身边的。”明珠笑。
太好了!
真宗揽过她,安心不少。
“圣上。”明珠说,“寇大人说得很有道理!圣上已经出兵亲征,现在只能前进,决不能后退了。而且前线士兵都盼望着圣上的到来,圣上的出现,就是他们的希望啊!能否战胜辽军,都系在圣上一人身上了!”
有明珠的话,真宗勉强答应了。
真宗终于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远近各路宋军见到皇上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士气大振。
真宗刚在澶州城驻扎。刘美就匆匆赶来,“皇上!澶州县令率父亲拜见。”
这种小事,何时都可以,真宗皱眉,自己刚来,还没得空休息呢,明天再说。
他刚想回,但边上的明珠阻止了他,“传!”
“皇上,澶州县令率父亲来见,必定有要事!”
听明珠这么说,真宗也就不再拒绝。
县令看上去才三十多岁,其父亲五、六十岁,精神倒还矍烁。
两人进屋拜见圣上。
只见县令朗声道:“澶州县令宋大捷携父宋捷拜见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大捷?
真宗一听,欢喜万分,真乃吉兆啊!
“是啊皇上!”边上刘美附和,“皇上一到澶州就听到宋大捷、宋捷的好消息,看来是上天的吉兆啊!”
他边说,边看向明珠,没想到明珠叫他先行安排,竟然还有这个深意。
是的。
明珠曾读史书,尤其为此次出征,连夜看了先帝亲征的各种记载。
想当年,先帝初登大宝,为显示登位战绩,就亲征北汉。当时与辽有和约,辽乍闻宋朝伐北汉,君臣还真吓一大跳,忙遣使来问:“何名而伐也?”先帝太宗血气方刚,拍胸脯言道:“河东逆命,正应兴师问罪!如北朝不援,和约如故;否则,只有兵戎相见!”此种毫不把辽放眼里的豪言壮语,太宗以后再也听不到半句了!
根据史书记载,先帝亲征北汉途中,来到澶州,有一名县级文官于路中献策言事,此人姓宋名捷。“宋捷,宋捷,宋朝大捷!”太宗见此姓名高兴,认定必克北汉。后果真如此。
明珠看到这里,觉得是个机会。
她赶紧让刘美先一步查探宋捷此人,幸好宋捷尚在人世,他当时从小小文员,连升三级,因为名字的缘故,还为自己的儿子取名宋大捷,现在他儿子也在澶州为官。
于是明珠命刘美先加封宋大捷为澶州县令,命他第一时间带父晋见皇上。
她知道,皇上最喜祥瑞、征兆之事,这个典故,一定能让皇上龙心大悦,信心大增。
所以,皇上一进澶州,第一件事就是安排他们父子进见。
果然,皇上大喜。
刘美和寇准亲自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了辽军数千,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一时取得了胜利,扭转了全局。
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要求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