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此时皇族官员人等倾巢出动,皇帝灵车队伍最前面是六十四个引幡人,他们高举万民旗伞,后面紧跟一千六百二十八人的仪仗队,举各种兵器、幡旗、烧活(纸绸制作),后跟分成三班的杠夫,每班一百二十八人,一律身穿孝服。
  棺木后面,则是全副武装的大盛朝兵勇,最后是一色白孝衣的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他们的白幔子车轿。
  其中包括京城各大寺庙,道观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身穿法衣持法器念经诵咒,超度皇帝亡魂。
  还有一些人在起杠到落杠的路上不停地撒纸钱,途中还有临时搭建的暂安殿。
  唯独四十五名陵园妾,不穿孝服。因为陵园妾的用途就是“像服侍活人一样服侍死了的皇帝”,自然要打扮的打扮喜庆鲜艳,夹在浩浩荡荡银装素裹的国丧队伍中,尤为扎眼。恍若一个白发的垂暮老妪,发髻上突兀地别了几朵大红珠花,矫情虚伪,不伦不类。
  一边是世人皆知的“身死”,一边是自欺欺人的“装活”。为何就不明白:无论再美再久再辉煌也不过一生一世一百年。
  一路上,遇到好多殉葬的和一些守陵宫人的家属亲眷,生也罢,死也罢,总要送上最后一程吧。之中有个白发的老翁最为可怜,听说大半夜就等在灵棺经过的道旁。皇帝丧葬,围观者甚多,老人挤不进去,拄着拐杖,竟然跟了十几里地的路。哆哆嗦嗦一直跟出了城门,逮着杠夫歇杠换杠的空挡儿,看了自己闺女一眼。
  他闺女是先皇最后一次选秀,和蓁蓁一起进来的这批,听说封了个御女,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儿的人儿。
  本来家里贫穷,孩子多,养不起,又为了图那几个子儿的俸钱,将唯一的女儿狠心送了进来。原指望,宫中服侍四年,满了期限,皇上开恩,放了出去,也好骨肉团圆。谁料定,人算不如天算,女儿因为被先皇临幸,竟被送去了陵园。掀开车帘子,看那老人满面尘霜,身材佝偻,也是禁不起折腾了,可不知等到百年之后,放不放这些守陵宫嫔出去尽孝?
  心里越发凄然,多想这些无益!看看宫外的天确实格外蓝,空气也格外清新,四年了,没看过这么宽阔明媚的天空了!
  【归宿。葬】
  陵墓在京城南三十里的云峰山。
  浩浩荡荡的丧葬队伍,自早晨旭日初升出发,一直走到中午。最后经过一片茂密的森林,一路上熏够了金箔银钱的火纸味儿,此刻,空气变得清新起来。
  整座皇陵分为内外两重,依山傍势,高大的城墙,连绵的殿宇。无比华丽恢弘,单从外观难以相信这是死人栖息的地方。
  活着享尽奢华,死了依旧如此。帝皇家的尊荣,容不得半分马虎。
  午后才到达帝陵外城城门。沿着蜿蜒的山路上走。不知走了多远。终于到达帝陵内城的南门入口——朱雀门。朱雀门前一个巨石做成参天石碑,上面刻着大行皇帝的生卒年月,庙号,以及生平功绩等碑文。
  到了朱雀门,大家各自弃车马,纷纷步行。
  南通着朱雀门的主道是青石板铺成的,奇怪的是这条路的左右两侧高度不同,右边高的那侧是皇上棺椁走的神道。送葬的队伍走在低的右侧。
  神道两旁雕刻着石像,一路走来,蓁蓁细数一下,有石人、石兽各自十八对。石人中有文臣、武将、勋臣各两对,全副朝服,持笏板拱立,庄严威武。石兽中包括狮、獬、骆驼、象、麒麟、飞马、鸵鸟;外加一对石华表。样样雕工遒劲,栩栩如生。
  陵道顺着山势往北走越陡。终于到达皇陵的最北端,绕过一座建有明楼的方城,(明楼是陵寝建最高建筑)。明楼檐下石榜刻有"永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
  方城门洞北面,一垛写着“月牙城”的影墙后面,就是进入皇帝陵宫的要道。
  要道入口有两扇重达数万斤的汉白玉门,高达两丈有余,更不知有多厚,门扇上均横以青铜铸成的长方形大梁(称管扇),制作工整细致,门内有顶门用两端刻莲瓣的“自来石”。
  门旁有带着兵器的守陵卫士把守,若是此门关上,万夫莫开,石门开处,现出一排整齐的汉白玉砌成的宽阔通道、一直延将下去,越往下走越黑,石壁两侧镶嵌着昏黄的长明灯,一盏一盏,看不到尽头,
  四下里雾气弥漫,往前看去,仿佛是一张无形大口随时都可以将人吞下去一般,那阴森森的尽头,会不会连接着阴曹地府?
  一步步往下沉,蓁蓁不由得想:我的顺尧哥哥是不是正在那阴间等着我?若他在,我便沿着这石阶一直下去,再不回头!
  只听得“普塔普塔”脚步的回声,没有一个人说话,仿佛中了邪,左右看不清相互的表情,好像一具具裹着白布的行尸走肉,又好像喝完了孟婆汤,正排队通过奈何桥的孤魂那般木然!
  一道,两道……总共过了五道这样的汉白玉石门,整整下到一百零八级石阶。
  前面忽地豁然开阔,一行人终于来到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里。大家都透了口气,仿佛活了过来,气氛霎时轻快了点,有人低低私语。
  地宫恢宏大气,气象万干,宫顶是一片纯黑墨玉,其间以无数宝石金玉点缀其中,仿佛夜幕上镶嵌着无数的宝石,闪闪发光,无限壮观。
  这座宽大的陵寝,是由五座石拱殿堂组成:分前,中。后及左右部分。里面装修无比富丽堂皇,画栋雕梁,绚陵浮翠、镭金为柱,白玉作栏,四处雕绘龙纹云影,无一不显得皇家的庄严肃穆,又隐隐透露出陵寝主人君临天下的霸气。
  前殿占地半顷之多,墓室高约两丈,墓室四面各设有能通过六匹马驾之车的墓道。
  中殿正当中放着三张石雕宝座。随着人群慢慢前行,蓁蓁不由纳闷:一个留给任皇后,一个是皇上自己坐,那么第三张宝座给谁留着?头顶上方岩壁间每隔十步便镶嵌着一盏婴孩脑袋般大小的夜明珠灯,散发着幽蓝色光芒,他们勉强能看清周围。
  打磨光滑的花岗岩砌成的地面,在长明灯和夜明珠的照耀下,恍若冰面,踩在上面忍不住担心会不会突然裂开,陷了下去。
  夜明珠照射在黑暗寂静的地宫,越发给人一种冷飕飕的感觉。
  后殿为地宫中最大的殿,是地宫的主要部分。一个巨大汉白玉垒起的棺床上面用“青石板”铺砌,中间有长方形孔“金井”,内填黄土。内置帝、后的三个汉白玉石雕成的宝座,以及点长明灯用的青花云龙大瓷缸和黄琉璃的五供。
  偷眼望去,左面还有一座较大的棺椁。棺椁周围放着只有皇后才可戴用的凤冠,上镶宝石、珍珠 。周有玉料、梅瓶及装满随葬器物的红漆木箱。蓁蓁离得较远,看不真切,只是诧异:难道除了仁皇后,还有另一位皇后不成?若是这样,那第三个宝座答案就在这棺椁里了!却不知是哪位女子,的了如此殊荣?
  思忖间,杠夫将皇帝的灵棺放在棺床中央,司仪礼官又将皇帝的金冠,织绵龙袍,各种金银器、玉器、漆器等达好几千余件。皇帝的金冠全部用细金丝编成,上面镶有一对金龙,姿态生动。这些陪葬宝贝有秩序地放在皇帝灵棺周围。
  而那四十五具小棺椁,就只好放在两座石棺后下首。生为下人,死也摆脱不了服侍人的命运!
  一切排放停当,这群人又沿着一百零八级台阶举步而上,越走越光明,心情也开朗了许多。 陵寝却不用途封死,只要关上石门即可。他要给任太后留着。说也奇怪,那么庞大的宫门,却不知设了什么机关,关起来却“吱扭扭”很顺当。
  再次见到光亮,已是夕阳渐沉,落日余晖之下,远处群山逶迤,近处古树参天,这座帝王的寝陵庄严肃穆,百年繁华难免归于尘埃!
  ——寂寞身后事,浮生徒虚名名!
  终过去了。蓁蓁长舒了一口气。
  这近两个多月的折磨,可以告一段落了。
  当送葬的人群沿着石道返回时,蓁蓁能感觉到一双灼灼的眸子在盯着自己。蓁蓁知道一定是他!但是她没有回头,此心已死,不会为谁再将相思编结。
  【 墓地里的家】
  守陵宫嫔的寝宫坐落在皇帝陵墓偏西南方,周围环着一道长长的砖墙,这是的布局象征着大行皇帝“三宫六院“的后宫。
  在一个陵园老嬷嬷的引领下,她们直接奔向了寝宫。不到两柱香的功夫,便来到一个偌大的宫苑前,太看见金匾题着“后苑”二字,鎏金蘸墨,背对着斜阳余辉,鲜明清晰,仿佛真的后宫一般。
  进了双扇的大红木门,是一座画着龙凤呈祥,仙鹤祥云的影壁墙。
  绕过影壁墙,看到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院落,所有房子红墙黄瓦,飞檐斗拱,排列有序,和皇宫无二。但却一律坐西朝东……
  蓁蓁和庄贵妃的宫苑相邻。
  在这批守陵宫人中,庄贵妃位份最高。她的居室要大一点,蓁蓁和另一个苏美人次之。
  庄贵妃的院子叫“清心苑”,里面还有四名位次较低的宫人:两名御女,两名采女。
  蓁蓁和苏美人有一名御女,俩名采女侍奉。才人级别的只有一名御女和一名彩女侍奉。
  其他的几名宝林则住在一个“静林苑”的大院落里,分别配备一名贴身彩女。蓁蓁被分到门扇上写着“清月苑”的院落。
  每个人纷纷按着陵园嬷嬷和管事姑姑的指引,来到自己的栖息地。
  路上,蓁蓁留意了一下,这座寝宫前后左右总共有十几个院落的样子,每个门上都挂着匾额,上面题字,都是以“静”或是“清”字打首,什么清兰苑,静华苑,清水苑,静宜苑……
  不知为何要以这个儿字打头,像极了尼姑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