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2

  听到就干起来。”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样做;] ’
  冉求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胡涂,大胆地来问问。” 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注释】1兼人——孔安国和朱熹都把“兼人”解为“胜人”,但子路虽勇,未必“务在胜尚人”;反不如张敬夫把“兼人”解为“勇为”为适当。
  11.2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孔子在匡被囚禁了之后,颜渊昀后才来。孔子道:“我以为你是死了。”颜渊道:“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11.24季子然1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
  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2。”
  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说是大臣吗”孔子道:“我以为你是问别的人,竟问由和求呀。我们所说的大臣,他用昀合于仁义的内容和方式来对待君主,如果这样行不通,宁肯辞职不干。如今由和求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具有相当才能的臣属了。”
  季子然又道:“那么,他们会一切顺从上级吗?”孔子道:“杀父亲、杀君主的事情,他们也不会顺从的。”
  【注释】1季子然——当为季氏的同族之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与《论语》稍异。2这一章可以和孔子不以仁来许他们的一章(5.8)以及季氏旅泰山冉有不救章(3.6)、季氏伐颛臾冉有子路为他解脱章(16.1)合看。
  11.
  2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禝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译文】子路叫子羔去做费县县长。孔子道:“这是害了别人的儿子!” 子路道:“那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五谷,为什么定要读书才叫做学问呢?”孔子道:“所以我讨厌强嘴利舌的人。”
  11.
  26子路、曾晳1、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2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3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4,如5五六十,求也为之,比3及三年,可使足民。如
  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6,愿为小相7焉。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8,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9春者,春服既成10,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11,风乎
  舞雩12,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13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14小,孰能为之14大?” 【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着孔子坐着。孔子说道:“因
  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老了,]没有人用我了。你们平日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若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请你们出去,]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答道:“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局促地处于几个大国的中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加以灾荒。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人人有勇气,而且懂得大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答道:“国土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等到三年
  光景,可以使人人富足。至于修明礼乐,那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答道:“不是说我已经很有本领了,我愿意这样学习:祭祀的工作或者同外
  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者。” 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他弹瑟正近尾声,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了起来答道:“我的志向和他们三
  位所讲的不同。” 孔子道:“那有什么妨碍呢?正是要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呵!” 曾晳便道:“暮春三月,春天衣服都穿定了,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
  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道:“我同意曾点的主张呀!”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来
  了,曾晳后走。曾晳问道:“那三位同学的话怎样?” 孔子道:“也不过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又道:“您为什么对仲由微笑呢?” 孔子道:“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让,可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虚,所以笑笑他。 ”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孔子道:“怎样见得横纵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土地就不够是一个国家
  呢?” “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
  孔子道:“有宗庙,有国际间的盟会,不是国家是什么?[我笑仲由的不是说他不能治理国家,关键不在是不是国家,而是笑他说话的内容和弁度不够谦虚。譬如公西赤,他是个十分懂得礼仪的人,但他只说愿意学着做一个小司仪者。]如果他只做一小司仪者,又有谁来做大司仪者呢?”
  【注释】1曾晳——名点,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2居——义与唐、宋人口语“平居”同,平日、平常的意思。3比——去声,bì,等到的意思。4方六七十——这是古代的土地面积计算方式,“方六七十”不等于“六七十方里”,而是每边长六七十里的意思。5如——或者的意思。6端章甫——端,古代礼服之名;章甫,古代礼帽之名。“端章甫”为修饰句,在古代可以不用动词。7相——去声,名词,赞礼之人。8舍瑟而作——作,站起来的意思。曾点答孔子之问站了起来,其它学生也同样站了起来可以推知,不过上文未曾明说罢了。9莫——同“暮”。10成——定也。《国语·吴语》:“吴晋争长未成”,就是争为盟主而未定的意思。11沂——水名,但和大沂河以及流入于大沂河的小沂河都不同。这沂水源出山东邹县东北,西流经曲阜与洙水合,入于泗水。也就是《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季平子请待于沂上”的“沂”。12舞雩——《水经注》:“沂水北对稷门,一名高门,一名雩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卽曾点所欲风处也。”当在今曲阜县南。13唯——语首词,无义。14之——用法同“其”。
  颜渊篇第十二
  共二十四章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2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注释】1克己复礼——《左传》昭公十二年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那么,“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话赋予新的含义。2归仁——“称仁”的意思,说见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朱熹《集注》谓“归,犹与也”,也是此意。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1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德。孔子道:“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 ”
  仲弓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注释】1在家——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在邦谓仕于诸侯之邦,在家谓仕于卿大夫之家也。”把“家”字拘泥于“大夫曰家”的一个意义,不妥当。
  12.3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司马牛问仁德。孔子道:“仁人,他的言语迟钝。”
  司马牛道:“言语迟钝,造就叫做仁了吗?”孔子道:“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注释】1司马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司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根据司马迁的这一说法,孔子的答语是针对问者“多言而躁”的缺点而说的。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1。”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道:“别人都有好兄弟,单单我没有。”子夏道:“我听说过: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是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词色恭谨,合乎礼节,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注释】1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自来的注释家都说这个司马牛就是宋国桓魋的兄弟。桓魋为人很坏,结果是谋反失败,他的几个兄弟也都跟着失败了。其中只有司马牛不赞同他这些兄弟的行为。但结果也是逃亡在外,死于道路(事见《左传》哀公十四年)。译文姑且根据这种说法。但我却认为,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和宋国桓魋的弟弟司马牛可能是两个不同的人,难于混为一谈。第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既不说这一个司马牛是宋人,更没有把《左传》上司马牛的事情记载上去,太史公如果看到了这类史料而不采取,可见他是把两个司马牛作不同的人看待的。第二,说《论语》的司马牛就是《左传》的司马牛者始于孔安国。孔安国又说司马牛名犂,又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司马牛名耕的不同。如果孔安国之言有所本,那么,原本就有两个司马牛,一个名耕,孔子弟子;一个名犂,桓魋之弟。但自孔安国以后的若干人却误把名犂的也当作孔子学生了。姑识于此,以供参考。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子张问怎样才叫做见事明白。孔子道:“点滴而来,日积月累的谗言和肌肤所受、急迫切身的诬告都在你这里行不通,那你可以说是看得明白的了。点滴而来,日积月累的谗言和肌肤所受、急迫切身的诬告也都在你这里行不通,那你可以说是看得远的了。”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1,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道:“充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对政府就有信心了。”
  子贡道:“如果迫于不得已,在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