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5

  备参考。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善夫!”
  “不恒其德2,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假若没有恒心,连巫医都做不了。’这句话很好呀!”
  《易经·恒卦》的爻辞说:“三心二意,翻云覆雨,总有人招致羞耻。”孔子又说:“这话的意思是叫无恒心的人不必去占卦罢了。”
  【注释】1巫医——巫医是一词,不应分为卜筮的巫和治病的医两种。古代常以禳祷之术替人治疗,这种人便叫巫医。2不恒其德——这有两种意义:(甲)不能持久,时作时辍;(乙)没有一定的操守。译文用“三心二意”表示“不能持久”,用“翻云覆雨”表示“没有操守”。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
  【译文】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注释】1和,同——“和”与“同”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常用术语,《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晏子对齐景公批评梁丘据的话,和《国语·郑语》所载史伯的话都解说得非常详细。“和”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因此史伯也说,“以他平他谓之和”。“同”就不如此,用晏子的话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我又认为这个“和”字与“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有相通之处。因此译文也出现了“恰到好处”的字眼。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1。”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译文】子贡问道:“满乡村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还不行。”
  子贡便又道:“满乡村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还不行。昀好是满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满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
  【注释】1未可也——如果一乡之人皆好之,便近乎所谓好好先生,孔、孟叫他为“乡愿。”因之孔子便说:“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15.28)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这可以为“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的解释。
  13.25子曰:“君子易事1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在君子底下工作很容易,讨他的欢喜却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欢喜,他不会欢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衡量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务。在小人底下工作很难,讨他的欢喜却容易。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欢喜,他会欢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便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
  【注释】1易事——《说苑·雅言篇》说:“曾子曰,‘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这话可以作“君子易事”的一个说明。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1,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注释】1泰,骄——皇侃《义疏》云:“君子坦荡荡,心貌怡平,是泰而不为骄慢也;小人性好轻凌,而心恒戚戚,是骄而不泰也。”李塨《论语传注》云:“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按:见20.2),何其舒泰!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何其骄侈,而安得泰?”译文正取此义。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决、朴质,而言语不轻易出口,有这四种品德的人近于仁德。”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1,怡怡2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译文】子路问道:“怎么样才可以叫做‘士’了呢?”孔子道:“互相批评,和睦共处,可以叫做‘士’了。朋友之间,互相批评;兄弟之间,和睦共处。”
  【注释】1切切偲偲——偲音思,sī。切切偲偲,互相责善的样子。2怡怡——和顺的样子。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卽戎1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导人民达七年之久,也能够叫他们作战了。“
  【注释】1卽戎——“卽”是“卽位”的“卽”,就也,往那里去的意思。“戎”是“兵戎”的意思。
  13.30子曰:“以不教民1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道:“用未经受过训练的人民去作战,这等于糟踏生命。“
  【注释】1不教民——“不教民”三字构成一个名词语,意思就是“不教之民”,正如《诗经·邶风·柏舟》“心之忧矣,如匪澣衣”的“匪澣衣”一样,意思就是“匪澣之衣”(不曾洗涤过的衣服)。
  宪问篇第十四
  共四十四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章自“克、伐、怨、欲”以下别为一章,把第二十章自“曾子曰”以下别为一章,又把第三十七章自“子曰作者”以下别为一章,所以题为四十七章。)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1”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如何叫耻辱。孔子道:“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薪俸;国家政治黑暗,做官领薪俸,这就是耻辱。”
  原宪又道:“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心四种毛病都不曾表现过,这可以说是仁人了吗?”孔子道:“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若说是仁人,那我不能同意。”
  【注释】1可以为仁矣——这句话从形式上看应是肯定句,但从上下文看,实际应是疑问句,不过疑问只从说话者的语势来表示,不藉助于别的表达形式而已。这一段可以和“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3)互相发明。
  14.2子曰:“士而开居1,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安逸,便不配做读书人了。”
  【注释】1开居——开,开思,留恋;居,安居。《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着晋文公的流亡故事,说他在齐国安居下来,有妻妾,有家财,便不肯再移动了。他老婆姜氏便对他说:“行也!开与安,实败名。”便和此意相近。
  14.3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译文】孔子说:“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政治黑暗,行为正直,言语谦顺。”
  【注释】1危——《礼记·缁衣》注:“危,高峻也。”意谓高于俗,朱熹《集注》用之,固然可通。但《广雅》云:“危,正也。”王念孙《疏证》卽引《论语》此文来作证,更为恰当,译文卽用此解。2孙——同逊。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名言,但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
  14.5南宫适1问于孔子曰:“羿2善射,奡3荡舟4,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5!” 【译文】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都没有得到好死。禹和稷自己下地种田,却得到了天下。[怎样解释这些历史?]”孔子没有答复。南宫适退了出来。孔子道:“这个人,好一个君子!这个人,多么尊尚道德! ”
  【注释】1南宫适——孔子学生南容。2羿——音诣,yì。在古代传说中有三个羿,都是射箭能手。一为帝喾的射师,见于说文;二为唐尧时人,传说当时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羿射落了九个,见《淮南子·本经训》;三为夏代有穷国的君主,见《左传》襄公四年。这里所指的和《孟子·离娄篇》所载的“逢蒙学射于羿”的羿,据说都是夏代的羿。3奡——音傲,aò。也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夏代寒浞的儿子。字又作“浇”。4荡舟——顾炎武《日知録》云:“古人以左右冲杀为荡。陈其锐卒,谓之跳荡;别帅谓之荡主。荡舟盖兼此义。”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舟师冲锋陷阵。5君子……尚德哉若人——南宫适托古代的事来问孔子,中心思想是当今尚力不尚德,但按之历史,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因之孔子称赞他。
  14.6子曰:“君子1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2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中不仁的人有的罢,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注释】1君子,小人——这个“君子”“小人”的含义不大清楚。“君子”“小人”若指有德者无德者而言,则第二句可以不说;看来,这里似乎是指在位者和老百姓而言。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1?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
  【注释】1能勿劳乎——《国语·鲁语下》说:“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可以为“能勿劳乎”的注脚。
  14.8子曰:“为命1,裨谌2草创之,世叔3讨论4之,行人子羽5修饰之,东里子产6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子产作文词上的加工。”
  【注释】1为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可与《论语》此文相参校。《左传》所讲的过程和《论语》此文虽然有些出入,但主题是相同的,因此我把“命”译为“外交辞令”,不作一般的政令讲。2裨谌——音庇臣,bì,郑国大夫,见《左传》。3世叔——卽《左传》的子太叔(古代,“太”和“世”两字通用),名游吉。4讨论——意义和今天的“讨论”不同,这是一个人去研究而后提意见的意思。5行人子羽——行人,官名,卽古代的外交官。子羽,公孙挥的字。6东里子产——东里,地名,今在郑州市,子产所居。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1。曰:“彼哉!彼哉2!”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3骈邑4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有人向孔子问子产是怎样的人物。孔子道:“是宽厚慈惠的人。”
  又问到子西。孔子道:“他呀,他呀!”
  又问到管仲。孔子道:“他是人才。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采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粮,到死没有怨恨的话。”
  【注释】1子西——春秋时有三个子西,一是郑国的公孙夏,生当鲁襄公之世,为子产的同宗兄弟,子产便是继他而主持郑国政治的。二是楚国的鬬宜申,生当鲁僖公、文公之世。三是楚国的公子申,和孔子同时。鬬宜申去孔子太远,公子申又太近,这人所问的当是公孙夏。2彼哉彼哉——《公羊传》定公八年记载阳虎谋杀季孙的事,说阳虎谋杀未成,在郊外休息,忽然望见公敛处父领着追兵而来,便道:“彼哉彼哉!”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因云:“此必古成语,而夫子引以作答者。”案:这是当时表示轻视的习惯语。3伯氏——齐国的大夫,皇侃《义疏》云:“伯氏名偃。”不知何据。4骈邑——地名。阮元曾得伯爵彝,说是乾隆五十六年出土于山东临朐县柳山寨。他在《积古斋锺鼎彝器款识》里说,柳山寨有古城的城基,卽春秋的骈邑。用《水经·巨洋水注》证之,阮氏之言很可信。
  14.
  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4.
  11子曰:“孟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