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6
绰1为赵魏老2则优3,不可以为滕、薛4大夫。”
【译文】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若是叫他做晋国诸卿赵氏、魏氏的家臣,那是力有余裕的;却没有才能来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注释】1孟公绰——鲁国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着他的一段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2老——古代,大夫的家臣称老,也称室老。3优——本意是“优裕”,所以用“力有余裕”来译它。4滕、薛——当时的小国,都在鲁国附近。滕的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十五里,薛的故城在今滕县南四十四里官桥公社处。
14.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1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2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3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是全人。孔子道:“智慧像臧武仲,清心寡欲像孟公绰,勇敢像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求,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可以说是全人了。”等了一会,又道:“现在的全人哪里一定要这样?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穷困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全人了。”
【注释】1臧武仲——鲁大夫臧孙纥。他很聪明,逃到齐国之后,能预见齐庄公的被杀而设法辞去庄公给他的田。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2卞庄子——鲁国的勇士。《荀子·大略篇》和《韩诗外传》卷十都载有他的勇敢故事。2久要——“要”为“约”的借字,“约”,穷困之意。说见杨遇夫先生的《积微居小学述林》。
14.13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3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他老人家不言语,不笑,不取,是真的吗?”
公明贾答道:“这是传话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到应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别人不厌恶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恶他的笑;应该取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道:“如此的吗?难道真是如此的吗?”
【注释】1公叔文子——卫国大夫,《檀弓》载有他的故事。2公明贾——卫人,姓公明,名贾。贾音假,jiǎ。《左传》哀公十四年楚有蔿贾也音假。3以——代词,此也。例证可参考杨遇夫先生的《词诠》。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1,虽曰不要2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逃到齐国之前,]凭借着他的采邑防城请求立其子弟嗣为鲁国卿大夫,纵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我是不相信的。”
【注释】1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防,臧武仲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之华城,离齐国边境很近。2要——平声,音腰,yāo。
14.15子曰:“晋文公1谲2而不正,齐桓公1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好耍手段,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用诡诈,不耍手段。”
【注释】1晋文公、齐桓公——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齐桓、晋文是春秋时五霸中昀有名声的两个霸主。2谲——音决,jué,欺诈,玩弄权术阴谋。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1。”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2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3。”
【译文】子路道:“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但是他的另一师傅]管仲却活着。”接着又道:“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罢?”孔子道:“齐桓公多次地主持诸侯间的盟会,停止了战争,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注释】1管仲不死——齐桓公和公子纠都是齐襄公的弟弟。齐襄公无道,两人都怕牵累,桓公便由鲍叔牙侍奉逃往莒国,公子纠也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鲁国。襄公被杀以后,桓公先入齐国,立为君,便兴兵伐鲁,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管仲却做了桓公的宰相。这段历史可看《左传》庄公八年和九年。2九合——齐桓公纠合诸侯共计十一次。这一“九”字实是虚数,不过表示其多罢了。3如其仁——王引之《经传释词》云:“如犹乃也。”扬雄《法言》三次仿用这种句法,义同。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1管仲,吾其被2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3于沟渎4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道:“管仲不是仁人罢?桓公杀掉了公子纠,他不但不以身殉难,还去辅相他。”孔子道:“管仲辅相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的好处。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帀,[沦为落后民族]了。他难道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还没有人知道的吗?”
【注释】1微——假若没有的意思,只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的假设句之首。
2被——同“披”。3自经——自缢。4沟渎——犹《孟子·梁惠王》的“沟壑”。王夫之《四书稗疏》认为它是地名,就是《左传》的“句渎”,《史记》的“笙渎”,那么,孔子的匹夫匹妇就是指召忽而言,恐不可信。
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1僎与文子同升诸2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3矣。”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由于文子的推荐,]和文子一道做了国家的大臣。孔子知道这事,便道:“这便可以谥为‘文’了。”
【注释】1毛奇龄《四书剩言》云:“臣大夫卽家大夫也。”把“臣大夫”三字不分,今不取。《后汉书·吴良传》李贤注说:“文子家臣名僎”云云,也可见唐初人不以“臣大夫”为一词。2诸——用法同“于”。3据《礼记·檀弓》,公叔文子实谥为贞惠文子。郑玄《礼记》注说:“不言‘贞惠’者?‘文’足以兼之。”
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1不丧?”孔子曰:“仲叔圉2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昏乱,康子道:“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败亡?”孔子道:“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
【注释】1奚而——俞樾《羣经平议》云:“奚而犹奚为也。”2仲叔圉——就是孔文子。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那个人大言不惭,他实行就不容易。”
14.21陈成子1弑简公2。孔子沐浴而朝3,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4。”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5:“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文】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而后朝见鲁哀公,报告道:“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道:“你向季孙、仲孙、孟孙三人去报告罢!”
孔子[退了出来],道:“因为我曾忝为大夫,不敢不来报告,但是君上却对我说,‘给那三人报告吧’!”
孔子又去报告三位大臣,不肯出兵。孔子道:“因为我曾忝为大夫,不敢不报告。”
【注释】1陈成子——就是陈恒。2简公——齐简公,名壬。3孔子沐浴而朝——这时孔子已经告老还家,特为这事来朝见鲁君。4请讨之——孔子请讨陈恒,主要地由于陈恒以臣杀君,依孔子的学说,非讨不可。同时孔子也估计了战争的胜负。《左传》记载着孔子的话道:“陈恒弒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但这事仍可讨论。5孔子曰——这是孔子退朝后的话,参校《左传》哀公十四年的记载便可以知道。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子路问怎样服侍人君。孔子道:“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却可以[当面]触犯他。”
14.23子曰:“君子上达1,小人下达1。”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注释】1上达下达——古今学人各有解释,译文采取了皇侃《义疏》的说法。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1,今之学者为人1。”
【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注释】为己为人——如何叫做“为己”和“为人”,译文采用了《荀子·劝学篇》、《北堂书钞》所引《新序》和《后汉书·桓荣传论》(俱见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的解释。
14.25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2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蘧伯玉派一位使者访问孔子。孔子给他坐位,而后问道:“他老人家干些什么?”使者答道:“他老人家想减少过错却还没能做到。”
使者辞了出来。孔子道:“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注释】1蘧伯玉——卫国的大夫,名瑗。孔子在卫国之时,曾经住过他家。
2寡其过——《庄子·则阳篇》说:“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或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六十之是或为五十九之非)。”《淮南子·原道篇》也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大概这人是位求进甚急善于改过的人。使者之言既得其实,又不卑不亢,所以孔子连声称赞。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曾子说:“君子所思虑的不超出自己的工作岗位。”
【注释】1见泰伯篇。(8.14)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1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为耻。”
【注释】1而——用法同“之”,说详《词诠》。皇侃所据本,日本足利本,这一“而”字都作“之”。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道:“这正是他老人家对自己的叙述哩。”
14.29子贡方人1。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子贡讥评别人。孔子对他道:“你就够好了吗?我却没有这闲工夫。 ”
【注释】1方人——《经典释文》说,郑玄注的《论语》作“谤人”,又引郑注云“谓言人之遇恶”。因此译文译为“讥评”。《世说新语·容止篇》:“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这“方”字作品评解,其用法可能出于此。
14.
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着急别人不知道我,只着急自己没有能力。”
14.
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的不老实,却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是一位贤者罢!”
14.32微生亩1谓孔子曰:“丘何为是2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微生亩对孔子道:“你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的呢?不是要逞你的口才吗?”孔子道:“我不是敢逞口才,而是讨厌那种顽固不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