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33

  “居丧,充分表现了他的悲哀也就够了。”
  19.
  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还不能做到仁。”
  19.
  16曾子曰:“堂堂1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的为人高得不可攀了,难以携带别人一同进入仁德。 ”
  【注释】1堂堂——这是迭两字而成的形容词,其具体意义如何,古今解释纷纭。《荀子·非十二子篇》云:“弟佗其冠,神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这是对子张学派的具体描写,因此我把“堂堂”译为“高不可攀”。根据《论语》和后代儒家诸书,可以证明曾子的学问重在“正心诚意”,而子张则重在言语形貌,所以子游也批评子张“然而未仁”。
  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平常时候,人不可能来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在父母死亡的时候罢!”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
  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别的都容易做到;而留用他父亲的僚属,保持他父亲的政治设施,是难以做到的。”
  【注释】1孟庄子——鲁大夫孟献子仲孙蔑之子,名速。其父死于鲁襄公十九年,本人死于二十三年,相距仅四年。这一章可以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1)结合来看。
  19.19孟氏使阳肤1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2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求教。曾子道:“现今在上位的人不依规矩行事,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假若能够审出罪犯的真情,便应该同情他,可怜他,切不要自鸣得意!”
  【注释】1阳肤——旧注说他是曾子弟子。2散——黄家岱《嬹艺轩杂着·论语多齐鲁方言述》云:“散训犯法,与上下文义方接。扬氏《方言》:‘虔散,杀也。东齐曰散,青徐淮楚之间曰虔。’虔散为贼杀义。曰民散久矣,用齐语也。”译文未取此说,録之以备参考。
  19.20子贡曰:“纣1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商纣的坏,不像现在传说的这么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居于下流,一居下流,天下的什么坏名声都会集中在他身上了。”
  【注释】1纣——殷商昀末之君,为周武王所伐,自焚而死。
  19.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9.
  22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
  【译文】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只抓些末节。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
  【注释】1卫公孙朝——翟灏《四书考异》云:“春秋时鲁有成大夫公孙朝,见昭二十六年传;楚有武城尹公孙朝,见哀十七年传;郑子产有弟曰公孙朝,见列子。记者故系‘卫’以别之。”
  19.23叔孙武叔1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2,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3,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4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译文】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要强些。”
  子服景伯便把这话告诉子贡。
  子贡道:“拿房屋的围墙作比喻罢: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探望到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他那宗庙的雄伟,房舍的多种多样。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罢,那么,武叔他老人家的这话,不也是自然的吗?”
  【注释】1叔孙武叔——鲁大夫,名州仇。2宫墙——“宫”有围障的意义,如《礼记·丧大记》:“君为庐宫之”。“宫墙”当系一词,犹如今天的“围墙”。3仞——七尺曰仞(此从程瑶田《通艺録·释仞》之说)。4官——“官”字的本义是房舍,其后才引申为官职之义,说见俞樾《羣经平议》卷三及遇夫先生《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一。这里也是指房舍而言。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1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2见其不知量也3。”
  【译文】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道:“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山邱,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简直是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它。人家纵是要自绝于太阳月亮,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祗是表示他不自量罢了。”
  【注释】1以——此也,这里作副词用。2多——副词,祗也,适也。3不知量也——皇侃《义疏》解此句为“不知圣人之度量”,译文从朱熹《集注》。“也”,用法同“耳”。
  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陈子禽对子贡道:“您对仲尼是客气罢,是谦让罢,难道他真比您还强吗?”
  子贡道:“高贵人物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有知,也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不可不谨慎。他老人家的不可以赶得上,犹如青天的不可以用阶梯爬上去。他老人家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者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正如我们所说的一叫百姓人人能立足于社会,百姓自会人人能立足于社会;一引导百姓,百姓自会前进;一安抚百姓,百姓自会从远方来投靠;一动员百姓,百姓自会同心协力。他老人家,生得光荣,死得可惜,怎么样能够赶得上呢?”
  尧曰篇第二十
  共三章
  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
  舜亦以命禹1。
  【译文】尧[让位给舜的时候,]说道:“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到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着那正确罢!假若天下的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上天给你的禄位也会永远地终止了。”
  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说了这一番话。
  【注释】1这一章的文字前后不相连贯,从宋朝苏轼以来便有许多人疑心它有脱落。我只得把它分为若干段落,逐段译注,以便观览。
  曰:“予小子履1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2,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译文】[汤]说:“我履谨用黑色牡牛作牺牲,明明白白地告于光明而伟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去赦免他。您的臣仆[的善恶]我也不隐瞒掩盖,您心里也是早就晓得的。我本人若有罪,就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来承担。”
  【注释】1予小子履——“予小子”和“予一人”都是上古帝王自称之词。从《史记·殷本记》中知道汤名天乙,甲骨卜辞作“大乙”,相传汤又名履。2帝臣不蔽——《墨子·兼爱下篇》此句作“有善不敢蔽”,但郑玄注此句云:“言天简阅其善恶也。”译文从郑。《墨子·兼爱下篇》和《吕氏春秋·顺民篇》都说这是成汤战胜夏桀以后,遭逢大旱,向上天祈祷求雨之词。《国语·周语上》引汤誓“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和这“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义近。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1。”
  【译文】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我虽然有至亲,却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如果有罪过,应该由我来担承。”
  【注释】1虽有周亲……一人——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宋翔凤说,“虽有周亲”四句是周武王封诸侯之辞,尤其像封姜太公于齐之辞。
  谨权量,审法度1,修废官2,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译文】检验并审定度量衡,修复已废弃的机关工作,全国的政令就都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续已断绝的后代,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都会心悦诚服了。
  【注释】1谨权量,审法度——权就是量轻重的衡量,量就是容量,度就是长度。“法度”不是法律制度之意。《史记·秦始皇本纪》和秦权、秦量的刻辞中都有“法度”一词,都是指长度的分、寸、尺、丈、引而言。所以“谨权量,审法度”两句只是“齐一度量衡”一个意思。这一说法,清初阎若璩的《四书释地》又续已发其端。2废官——赵佑《四书温故録》云:“或有职而无其官,或有官而不举其职,皆曰废。”这以下都是孔子的话。从文章的风格来看,也和尧告舜、成汤求雨、武王封诸侯的文诰体不同。历代注释家多以为是孔子的话,大致可信。但是刘宝楠《正义》引《汉书·律历志》“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说:“据《志》此文,是‘谨权量’以下皆孔子语,故何休《公羊》昭三十二年注引此节文冠以孔子曰”云云,则不足为证。因为汉人引《论语》,不论是否孔子之言,多称“孔子曰”。《困学纪闻》曾举出《汉书·艺文志》引“小道可观”(19.4),《后汉书·蔡邕传》引“致远恐泥”(同上)皆以子夏之言为孔子,其实不止于此,如后汉章帝长水校尉樊鯈奏言引“博学而笃志”三句(19.6),也以子夏之言为孔子之言,《史记·田叔传》赞曰“孔子称居是国必闻其政”,又以子禽之问(1.10)为孔子之言;刘向《说苑》引“孔子曰,君子务本”,又引“孔子曰,恭近于礼”,则以有子之言为孔子之言。甚至郑玄注《曲礼》、《玉藻》,以及王充着《论衡》,引乡党篇之文,都冠以“孔子曰”。则可见《论语》之书当时似别称“孔子”,如“孟子书”之称孟子者然。翟灏《四书考异》据《尸子·广泽篇》、“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云云,以为先儒以孔子杂诸子中;又据《论衡·率性篇》云“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中昀卓者也”谓当时等孔子于诸子,其言不为无据(说本《诂经精舍三集》吴承志〈汉人引孔门诸子言皆称孔子说〉)。若此,则刘氏所举不足为证矣。
  所重:民、食、丧、祭。
  【译文】所重视的:人民、粮食、丧礼、祭祀。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此五字衍文1,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宽厚就会得到羣众的拥护,勤敏就会有功绩,公平就会使百姓高兴。
  【注释】1信则民任焉——《汉石经》无此五字,《天文本校勘记》云:“皇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均无此句。”足见这一句是因阳货篇“信则人任焉”而误增的。阳货篇作“人”,“人”是领导。此处误作“民”。“民”指百姓。有信实,就会被百姓任命,这种思想绝非孔子所能有,尤其可见此句不是原文。
  20.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1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2,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