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31

  带入(或“耦合”)了主体自身的属性而仍不免失却了对象的“真象”也罢,这是由于处在“点状反应式表象”关系中的感应者,在其获得该表象的同时就已经直接把握住了自身与对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可见,所谓“假象”其实原本并没有“真”与“假”之别,只是因为后来的衍存者已不能直接从“对象”的“象”中把握诸对象与自身的关系,那“象”才显得“假”了起来。也可见,所谓“性”(或“理”)其实原本并不与“假象”相冲突,而是对“假象”的继承和梳理。质言之,“理”与“象”都不过是对依存关系的感应产物,所不同的,仅在于感应者所处的存在位相或代偿位相的差异而已。】
  由于越原始的感应越接近于“在”的本原,越少一些间接层次或主观程序的处理,因而具有越大的抽象普遍性,同时具有越小的感知鲜明性(参阅第八十六章),这就为理性逻辑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方面,它使“理”常常处于混乱之中;另一方面,它又为“理”提供了加以梳理的根据或手段;说它是“根据”,乃基于“存在效价规定并支配着代偿效价”这一衍存律令(参阅卷一第十九章),这“根据”就是追溯(“追本溯源律”的那种“追溯”)到从幽在中刚刚演化或分化出来的广延属性和复多属性上去——前者(指广延属性)就成为几何学的来源;后者(指复多属性)就成为数学的来源。说它是“手段”,乃基于“前体属性规定并支配着后衍属性”这一自然法则(参阅卷一第四十一章),这“手段”就是禀赋(“先天禀赋”的“先验逻辑”)在理想逻辑中的图式思维和数理思维的能力——前者(对应于逻辑广延性的扩展)就成为几何演绎的思想源泉;后者(对应于逻辑数理性的发展)就成为数学演绎的思想源泉。愈原始的属性,愈具有普遍性和统领性的优势,由以成为对后衍属性的梳理工具,这就是几何学与数学的学术本质,也就是几何学与数学在人类思想史上越来越显示出深刻性和有效性的终极原因。【所以,欧几里德虽然不被一般哲学史家认定为哲学家,却远比一般的哲学家对后世的影响为大;也所以,毕达哥拉斯的哲学虽然在当时显得神秘而怪诞,却实在不愧是唯理论思想的先声。】
  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57)
  于是,就像物理学上的数学定量研究同时即表达着某种定性结论一样,理想逻辑的函量发展本身就是精神存在的定性指标。【顺便谈一下,所谓从“量变”到“质变”的说法实在是一个很肤浅但很实用、即带有极重的人为武断色彩(或“定点感应”需要)的辩证观点,因为, 说到底,一切“质”的存在都是存在度和代偿度的“量”的体现,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一切“量”的存在都是表达在某一存在效价和相应代偿效价上的特定的“质”,所谓“飞跃”其实不过是对这种更深在的质量同一性的无知和误解罢了。】
  第一百零三章
  理想逻辑之归宿——从定型载体中“脱壳”而出的可塑态理想逻辑是整个自然感应逻辑序列的最高代偿形态,出于自身存在形势的需要,这个代偿形态不得不把极端庞杂的依存关系建立在“理”的脉络上,亦即不得不将logos的本性日益全面地展开在logic的观念模式上,是谓“真理”。换言之,如果感应载体的存在度偏高,则它只需采取相当简单的感应依存方式就照例可以达成“真在”,可见显现在高位逻辑序列上的“真理”其实与体现在低位逻辑序列上的“真在”无异,这就是“真理”的本质——即显现在“理”上的“真”原本不过是为了代偿失之于“在”上的“真”,如此而已。 【被国人译为“真理”的,是西哲中的“ truth ”一词,这“truth”究竟是指“真”还是指“真理”,其实西人自己也从来未能说清过,因为如果这“truth”是指“非理的真”,则你似乎没有多少“非理”的根据,如果这“truth”是指“理上的真”,则你又全然没有了“真”或“不真”的凭据,可见将“真”与“真理”不加区分,乃是由于它们原本就无从区分的缘故。变换一个更明了的说法:“真”者,“客体本真”之谓;“理”者,“逻辑条理”之谓;两者之间原本不能通过感应属性的单刀直入而融为一体,因此一般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或“客观真理”在概念上不成立,只能将此种说法的歧义还原为“客体本真”的非逻辑空洞。反之,凡为“真理”者必指“主观真理”,即是指主体的感应属性与客体的可感属性之变态耦合,之所以还将它称作“真理”,乃是由于它正好以那飘飘忽忽的虚“理”达成了踏踏实实的“真”在,是为“真理”之精髓。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分清“客体本在”与“主观真理”的区别,从而避免跌入那个窒息了无数哲人的自相矛盾的概念泥沼中。实际上,任何一种“理”都曾经“真”过或正在“真”着,而且任何“理性载体”都会把它的某条“理”坚持一段时期,直到这“理”逐渐变得不成为“理”方肯罢休。显然,问题不在于“真”何以成“真”,而在于“理”何以成“理”。】
  这就决定了“理”的真度或“真理”的准则,即,“理”是否为“真”,取决于它是否完成了“在”的代偿量度,或者说,是否达到了存在阈的代偿基准——至此,“真理”有了永恒的标准,这“标准”就是那条被存在阈所限定且必须及格的代偿等位线,而达到这条等位线的量度规定无非是为了实现存在或继续实现存在。【这就是“真理”在“精神坐标”上的尴尬位置。(参阅本卷第七十章的坐标示意图)】
  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58)
  由此提示,逻辑(logic)上的“真”不外乎是逻各斯(logos )上的“在”的代偿转化形态。即是说,虽然呈现于感应性和感知性上的“真”自始至终均因受到主体自身属性的干扰而从来未能获得“对象之真象”,却由于感应属性的代偿序列本身正是依循着自然天演系统的“物性”(即“客观性”)预定和谐地塑造了“自性”(即“主观性”),由以达成逻辑上的“理性”与逻各斯上的“物性”的重合与统一。【亦即只有返回到不可直面的“真在”(指从“存在性原理”中推导出来的“无属性幽在”和“非逻辑元在”之总称)上去,方能觉悟所谓“truth”原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承载于“理”(即运行在“逻辑序列”上)→抽象于“性”(即落实在“物质属性”上)→了然于“心”(即澄明在“精神虚存”中)——俨然是中国思想史上“理(学)→性(学)→心(学)”之思路的自然背景。仅在这一点上或这一系上着眼,“真”与“理”才有了可以相提并论的基础,但它却既不是“唯物”的“反映之真”,也不是“唯心”的“反思之理”,而是“从物到心纵向演化”的“在之代偿”。因为,同样是出于这一点或这一系的规定,“在的程度”(即存在度)愈高的感应者,由于其“客观真在性”所失愈少(亦即“主体自身属性”或“主观性”愈少),故而“感应之真”必因“干扰”愈少而愈“真”;反之,“代偿程度”(即代偿度)愈高的感知者,由于其“主观逻辑性”所得愈多(亦即“主体自身属性”或“主观性”愈多),故而“感知之真”必因“干扰”愈多而愈“失真”。结果,把“真”与“理”(高度代偿的逻辑产物)同日而语未免又显得有些滑稽。(除非我们把这“干扰”本身及其发生过程亦视为是一种不可逾越的“真”,可这“真”已不是“对象之真”,而是“主观之真”或“衍存之真”了。)】
  可见,所谓“主观性”与“客观性”原是一系或一种东西,正如“主体”与“客体”原是一系或一种东西一样(参阅第八十七章);也可见,“真理”之“真”历来不以“对象之真”为指归,而以“衍存之真”为体现——“衍存之真”就是“在”的总和或“存在”的总体延伸(“存”这个汉文单字本来就含蕴着“保存”和“延续”之意味)。于是,相对于“在”而言无所谓“真”与“不真”,相对于“理”而言又谈不上“真”与“不真”,故“真理”一词纯属概念上的空洞或无意义的妄语。【从中文辞源上考证,“真理”原是一个佛教用语(“真谛”),尔后沿用于哲学,再用于科学,这倒真正给出了“真理”的真义,即在宗教上“理”有多“真”,在哲学乃至科学上的“理”也就有多“真”,因为说到底,“真理”不过是一条绵延在逻辑序列上的代偿基准线而已。实际上,宗教之“理”远比科学之“理”在真性上为大,因为它所持续的时间即它的真理稳定性远比科学为强,足见这强大的“真理”或“不真之理”正与那不堪回首的稳定的“在”势相一致,亦足见“理”不过是“在”自行分泌出来的一个“黏液状”(而非“透明质”的)保护层而已。】
  也就是说,如果“理”的“真度”在理想逻辑的演进中确有不同深厚程度的表达,则这个“度”的移动标定点不在其上限,而在其下限,即在于逻辑载体延续自身之自然存在的那条衍存偏位线上(参阅卷一第三十四章和卷二第七十章之示意图)。质言之,“真理”的“真度”体现在存在效价与代偿效价的互补原理上,即体现在失去多少就追补多少的等价代偿关系上,这才是唯一堪称为“真理”的真理。【所以,毋庸否认,认识过程的确是愈来愈深化了,这“深化”既表现为越来越远离于“对象的本真”(故此人类总有一种“感觉比思想可靠”的潜意识),又表现为越来越逼近于“真理的完善”(故此人类更有一种“思考比直观准确”的显意识)。】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59)
  不过,这样一来,“真理”就显得很不美妙了,因为“真理的完善”正好是人类本身越来越不完善的尺度。联想到普罗泰戈拉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现在倒应该反过来说才显得尤为贴切:“观念中的万物是人的存在状态的尺度”,或者干脆更率直地说:“真理”正是把人类引向失存的灯塔。【可以肯定,随着logos和logic之演替态势的继续发展,人类势将日益临危于自身负载的“理”,而不论这“理”是科学的“理”抑或是后科学的某种“超理”。历史地看,人类的文明进程正是一个“人祸”逐步取代“天灾”的进程,也就是“真理”逐步湮没“非理”的进程,而且“人祸”必呈愈演愈烈之势,亦即“真理”必呈愈进愈苛之局。现代人常常发誓要为“真理”而牺牲,看来“真理”迟早会成全他们的宏愿。】
  至于此,理想逻辑的双重归宿已不言而自明:一方面是始终与前体逻辑序列保持一致的等位代偿之归宿(它体现着“有效代偿”);另一方面是以穷尽其知实现穷尽其存的偏位衍存之归宿(它体现着“无效代偿”);二者本为一系,使“精神存在”或“精神虚存”在扇形扩展的自然趋势上发扬光大,使“终极真理”或“绝对真理”(其实是“临界失真”)在人类失存的最后一瞬间收获无余。【即是说,当“在”(指“存在效价”或“生存度”)趋近于无穷衰微之际,“理”(指“逻辑代偿”或“感应度”)就会相应趋近于无穷丰厚的境界。而这个彻底的“临界失真”状态就是存在度趋近于零的依存失协调状态,也就是物演进程上的“感应效能递减”状态和物演终点上的“临界感应失效”状态,由此实现自然衍存动势(即宇宙物演流程)的最后完成。看来,“追求真理”的冲动实在谈不上是什么“人性中最高尚的美德”(弗兰西斯·培根语),而纯粹是“物性中最自然的规定”,其情形与悠游于水中的鱼儿终有一族不得不蠕上枯岸变成爬虫是出于同样的缘故。】
  第一百零四章
  上述之所谈,其实尚没有能够为“精神存在”画出一幅形貌完整的肖像,因为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探讨严格说来仅仅管窥了“感”的一面,却未蠡测到“应”的深处。【只不过是“感”的一面之词,居然说了那么许多佶屈聱牙的话,应该承认不是由于“感”比“应”重要,而是由于在既往的哲学中“感”比“应”引起了更多的混乱,故此需要更费气力地加以澄清罢了。不过,这并不表明有关“应”方面的问题业已得到解决,恰恰相反,它几呈空白,以至于不能作为一个有明确针对性的问题被提出,因此,以下的讨论迹近“拓荒”,于是亦不免显得迹近“荒谬”,特此提请读者作好概念重建的思想准备。】
  其实,如前所述(参阅第七十三章、第八十九章等),“感”与“应”在最原始的衍存阶段原本是一个共通的“点”,而不是某种可能予以分割的“面”或“体”。就是从这一个共通的“点”上出发,“感”与“应”既相互提携地膨胀起来,又各具特色地分化开来,以至于你如果要拢住它就必须用两只手分别从两方面加以把握才行。【“感”、“知”、“应”的自然分化,既使我们不知“‘知’何以成为‘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